新华网记者探秘中国“无字之歌”:侗族大歌传承困境如何解?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为侗族大歌的传承 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开展侗族大歌的抢救、挖掘和研究工作,对流传下来的曲目进行 整理和保护 此外,一些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中,通过举办各种活 动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 族大歌
XXXXX
目录
引言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
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侗族大歌的传播与影响
侗族大歌的未来发展
侗族大歌的特点 结语 结语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引言
侗族大歌,又被称为"侗族大合唱",是中国 侗族民间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 自然和声的民间歌唱形式。它在2009年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重要代表之一。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 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 们去了解和欣赏
丰富的曲目:侗族大歌的曲目丰富多 样,包括劳动歌曲、情歌、叙事歌曲 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侗族人民生活的 各个方面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 化现象。它承载了侗族人民的历史、信仰、 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信息,是侗族文化的重 要载体。通过侗族大歌,我们可以了解到侗 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 方面的内容。同时,侗族大歌也是侗族人民 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他们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侗族大歌的传承及其意义
侗族大歌的传承及其意义作者:孙家家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7期侗族大歌流传于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由于歌声清澈明朗,被称为“天籁之音”。
其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由于中国现在对传统艺术的高度重视,让古老的民族歌曲焕发了新春,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使得侗族大歌这一艺术瑰宝走向了世界的艺术殿堂。
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州民间侗族大歌合唱团走出国门,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艺术节,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重视,观众、学者都为之倾倒,中国传统的艺术瑰宝走向了世界的殿堂,而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怎样去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早期的侗族只有语言的交流,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早期的传承基本靠口耳相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的方式有较多的变化。
汉文化的不断影响,传承方式更加多样,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的传承系统。
主要有:影视资料手段传承;汉语言文字的传承;进入课堂的文化传承形式等。
(一)影视资料手段传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家用电器也相继进入了侗族地区,录音、录像设备的普遍出现,已成为了当今侗族大歌传承的重要载体。
开始是各种采风人员靠笔记、靠心授来搜集民歌,而随着现代化设备的普及,歌手们便可边录边唱,这样既能达到很好的教授效果,又能达到长期保存和传承的目的。
有了这些现代化设备提供的资料,歌师(歌手)们就不必像过去那样靠大脑记忆和汉字记侗音的方法来进行传承,过去传承方式既费脑力又费精力,而现代化的传承就方便多了,一些著名的歌师和歌队将其所演唱的大歌,灌成碟片供学习者随时学习。
(二)进入课堂的文化传承民间文艺的重要环节就是广泛地培养民间文艺人才。
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如后继无人,那么这种艺术就注定会失传;反过来,任何一种艺术要求得发展,就必须有大批艺术接班人,侗族大歌也不例外。
在今天,传统中那种靠亲属传承(父传子、母传女)和师徒传承来培养侗族歌手的方式仍然存在,但更主要的还是学校教育和短期培训。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发端于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侗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影响得到不断完善,于是获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侗族大歌发扬光大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因此,就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等进行祥述细论。
标签:大歌起源历程影响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一、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1.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萌生侗族的村寨祖祖辈辈都依山傍水而建。
因此,侗族村寨的就形成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这美丽的村寨中,常常有一些鸟儿蝉儿在树上欢快的啼叫,它们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一和百唱,时而百唱一和。
这里的人们听到这些小生灵的美妙叫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风吹林涛习习呼呼声,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也随着大自然这美妙的和声唱了起来。
侗族大歌就从此萌生了。
2.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成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文艺活动的不断丰富,外界的文艺娱乐活动虽然对侗族地区有了深厚的影响,但依然难以融入到侗族地区这文化贫瘠闭塞的村寨,因而侗族人民依然在耕作歇息之余,其乐融融地摹仿山野田园中的鸟啼蝉鸣等大自然的优美乐章,于是这些优美乐章逐渐形成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茶余饭后的文艺娱乐活动。
正是长时间在这纯朴多彩的田园生活,侗族人民自然学会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力求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和声音乐——侗族大歌。
从此,侗家人就有了“饭养身、歌养心”之说,并把歌视为民族瑰宝和精神食粮,用以陶冶心灵情操和抒发内心世界的爱恨苦乐。
由此可见,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这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辛勤劳动和艺术实践创造,产生了侗族大歌这光荣而神圣的原生态合唱艺术成果。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初探侗族大歌是中国南方侗族民间歌唱艺术的瑰宝,被称为“活化石”。
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富有魅力,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侗族大歌的起源、特点以及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行初步探讨。
侗族大歌起源于中国贵州省东南部的侗族聚居区,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其形式自由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歌词以侗文为主,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侗族大歌是民间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音乐旋律悠扬、动情感人,歌词抒发着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感慨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然而,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统方式逐渐被冲淡,年轻一代对此了解和熟悉的意愿也在减弱。
另外,侗族大歌的语言和字母系统变得陌生,很多年轻人不再使用侗文,使得大歌的演唱者和传承者日渐减少。
同时,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也给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侗族大歌的研究和文化挖掘。
通过深入了解大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归纳总结出其文化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其次,加强对侗族大歌传承人的培训和激励。
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和比赛活动,鼓励并激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增强他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将侗族大歌列入学校教育课程。
通过将大歌纳入学校音乐课程或民族文化课程,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在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人才培养的不足是制约侗族大歌传承的主要问题之一。
缺乏专业的传承人和教育机构,限制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侗族大歌传承中的一个难题。
在现代社会中,侗族大歌很难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和关注,这导致很多传承人选择放弃这一艺术形式而寻求其他更有利可图的职业。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其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背景部分将探讨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探究其在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现状。
通过对侗族大歌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传承的关键问题和需求。
研究背景还将分析现代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引发对相关保护政策和传承工作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探讨非遗保护政策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分析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并探讨现阶段侗族大歌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旨在揭示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与问题,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提供展望,并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大歌的对策,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侗族大歌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对其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轨迹,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可以为相关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
探讨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及现阶段的挑战,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希望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促进侗族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2. 正文2.1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歌谣形式。
贵州侗族大歌
贵州侗族大歌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引言:贵州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群体,以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而闻名。
其中,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口头传统艺术。
本文将介绍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情况。
一、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
侗族大歌以自然界为题材,并取材于农田劳动、生育、婚嫁、祭祀等社会活动,是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二、贵州侗族大歌的特点1. 音乐风格独特贵州侗族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音乐风格独特,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独特的音调和节奏。
传统上,侗族大歌是通过口传和耳闻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因此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地域特点。
2. 多样的演唱形式贵州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
除了常见的独唱外,还有合唱、对唱等形式。
合唱形式中,通常由一名主唱带领,其他人以和声的方式参与演唱;对唱形式中,两位歌手交替演唱。
3. 歌词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是由侗族人民自己创作而成的,以侗族方言演唱。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
歌词中常常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往往离开农村,接受现代教育,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2. 传承的重要性然而,侗族大歌作为贵州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3. 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侗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关于侗族大歌的故事
关于侗族大歌的故事摘要:一、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与艺术价值三、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四、侗族大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五、我国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发展政策正文:侗族大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侗族大歌的故事。
一是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侗族大歌起源于宋代,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
在侗族地区,大歌是民间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场合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成为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是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与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指挥、自然和声为特点,曲调优美、旋律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普遍性,可以演唱各种题材的歌曲,包括叙事歌、礼仪歌、劳动歌、爱情歌等。
三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减弱,导致传承人的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传承人培训、举办侗族大歌比赛、加大宣传力度等。
四是侗族大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
近年来,侗族大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文化国际地位。
五是我国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发展政策。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如加大对传承人补贴力度、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等。
这些政策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侗族大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瑰宝之一,是侗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采取以下措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收集和整理侗族大歌的原始资料侗族大歌是源远流长的口头传统文化,其传承多为父传子,较少有文字记载。
因此,收集和整理侗族大歌的原始资料是保护和传承的基础。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团队,深入不同侗族聚居地区,与侗族长者和歌手进行交流,记录下他们的唱法、曲调和歌词等重要信息,系统地整理成数据库或制作成音像资料。
二、设立侗族大歌保护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可以设立专门的侗族大歌保护机构。
该机构可以承担对侗族大歌的研究、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等工作,组织相应的培训班和讲座,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保护意识。
同时,该机构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保护侗族大歌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工作,确保其受到法律保护。
三、加强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宣传和推广,可以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社会价值。
可以在各地举办侗族大歌的音乐会和演出活动,邀请侗族歌手和乐队进行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侗族大歌。
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开设专门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侗族大歌的相关信息和音频、视频等资料,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和传播侗族大歌。
四、加强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传承是侗族大歌保护的核心问题,应当加强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工作。
可以在侗族聚居地区设立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吸纳优秀的侗族歌手和音乐家,开展传授侗族大歌技艺和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专业的侗族大歌传承人才。
同时,可以将侗族大歌纳入到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中,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从小学、中学延伸到大学和艺术院校。
五、倡导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侗族自身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侗族文化节、音乐节等活动,将侗族大歌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展示,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游客。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侗族大歌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瑰宝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侗族大歌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一系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侗族大歌的定义和特点入手,探讨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有效措施。
一、侗族大歌的定义和特点侗族大歌是指侗族人民在劳动、祭祀、娱乐和生活中创造出来并传唱至今的一种叙事性歌曲形式,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侗族大歌通常由数十名甚至上百名歌手组成合唱团体,分为数个声部,采用对答、间奏和合唱等形式进行演唱。
大歌既包含着对生活的赞美和祝福,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保护侗族大歌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侗族大歌的文化和历史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大歌的发展历程、内容和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从而为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支持。
此外,加强侗族大歌的传统教育和培训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应该鼓励侗族青年学习和传承大歌,组织专门的培训班和交流活动,提高参与者对大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集体学唱和演唱比赛等形式,激发人们对大歌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应当注重收集和整理侗族大歌的音视频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归档。
这些资料不仅有助于保存传统的演唱方法和唱腔,还可以为后代的学习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亦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侗族大歌的版权保护和管理,打击盗版和侵权现象,确保大歌的传承和发展权益。
三、传承侗族大歌的措施传承侗族大歌需要在传统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培养一支新的大歌人才队伍。
可以通过设立侗族大歌的专业表演团队或学院,向广大侗族青年传授歌唱技巧和传统唱腔,培养专职歌手和演奏人员。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大歌与网络、APP等结合,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
此外,组织举办侗族大歌的各类演出和比赛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
侗族大歌传承发展再思考
侗 中 少 0年 历 , 是 代 人 后 、 至 有 多 的史其传 聚 居 在 我 国 贵 州 , 族 已 2民中 一 据 要 古 越 的 裔 今 数 是 国5 族 的 员 主 0
。
得 起 有 一定
湖南 、 西 等省 , 要从 事 农业 和林 业 生产 。据 民谚称 , 人 广 主 侗
有 宏 大 和 古 老 之 意 。它 是 一 种 “ 低 独 高 ” 音 乐 , 声 部 、 众 的 多 无
规模的青年侗族大歌演唱 馥 瞪驾 族大歌面临失传最主要的原因 黼 鋈 露 唱、 能唱大歌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事 国
族 大歌 传承 的后 续 力量 出现 了断层 现 象
.
响是 当前侗 瘟偏 大 , 侗
制 ; 究 和制 定侗 族 大歌 歌 手 、 师的奖 励及 命 名政 策 ; 研 歌 将侗
族 大 歌纳 入 学校 的音 乐教 育 体 系之 中 : 掘 、 救 和整 理 濒 发 抢 临失传 的大歌 作品等 等 。这 些举 措 虽取 得 了很 大 的成 效 , 却 也 暴 露 出 了一 定 的 问 题 。
结 合 , 与经 济 紧 密相 关 , 统 侗 歌 变 为服 务 - 经济 的一种 并 传 T -
化 进程 的逐 步 加快 和 中国 改革开 放 政 策的 深入 实施 , 族 大 侗 歌 正面 临着前 所未 有 的现代 文 化 、 来 文化 以及 市 场经 济 的 外 冲 击 , 族大 歌赖 以生存 的经济 环境 和 文化 土壤 正 遭 到前所 侗 未 有 的破坏 , 族 大歌 正面 临着 后 继 无 人 、 临 失传 的尴 尬 侗 濒
境 地。
手 段和途 径 。
当外 来 多 元 文 化 与 侗 族 内 生 的 单 元 文 化 发 生 猛 烈 碰 撞 时 , 族 人 们 欣 然 接 受 了 外 来 文 化 , 放 弃 了很 传 统 的 文 化 侗 而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一、传承人群年龄老龄化侗族大歌的传承主要靠老一辈传承给年轻一代。
然而,由于年龄老龄化和年轻人离乡谋生等原因,使得能够从老人那里学到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
二、乡村文化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侗族村庄开始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型。
这种转型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逐渐消失,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影响。
三、跨文化语境的影响现代化的生活和文化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跨文化语境逐渐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促进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宣传和推广侗族大歌是保护侗族大歌传承的关键。
应该大力推广侗族大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从而提高人们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意识。
二、建立侗族大歌传承机构建立专门的机构来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通过对侗族大歌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使侗族大歌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加强侗族大歌的教育与培训传承侗族大歌的关键在于减轻年龄老龄化和年轻人离乡谋生等问题。
应该加强侗族大歌的教育与培训,积极培养更多侗族大歌的传承人,从而保证侗族大歌的传承。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推广和利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
总之,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因此,应该带头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传承中,重视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为此出台全面的政策措施,使侗族大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摘要】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侗族大歌起源和特点的探讨,揭示了其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了非遗保护对侗族大歌传承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结合侗族大歌在非遗传承中的价值和未来工作展望,可以看到非遗保护对侗族大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促进侗族大歌传承的持续发展,以确保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研究、起源、特点、保护、重要性、调查、分析、促进作用、问题、挑战、结论、价值、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大歌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侗族大歌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困难,许多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传承链的中断和衰弱。
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成为当务之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依托于非遗保护的机制,可以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对侗族大歌的非遗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问题与挑战,探讨非遗保护对侗族大歌传承的促进作用,旨在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推进,侗族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探讨非遗保护对其传承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侗族人民的传统情感和民族精神,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族群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
侗族大歌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广和传播侗族大歌文 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学术合作
与国际学术机构开展合作,进行侗族大歌文化的 研究和交流,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跨国合作项目
鼓励和支持跨国合作项目,促进侗族大歌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文化传承方式单一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口 头传承和家庭传承,缺乏创新和变革,难以适 应时代发展。
文化传承环境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侗族大歌 文化传承环境发生变化,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难以维系。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的措施与方法
强化政策支持
01
政府应加大对侗族大歌文化传承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法
融合创新趋势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 侗族大歌文化新作,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点领域
01
学术研究
加强侗族大歌文化的研究力度,挖掘其历史、艺术、社会价值,为传
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02
教育推广
将侗族大歌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展特色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
影响
侗族大歌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有重要影响。它被视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乐风格对世界音乐文 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现状分析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挑战
1 2 3
文化传承后继无人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年轻 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兴趣逐渐降低,传 承人才流失严重。
侗族大歌
论《侗族大歌》的传承【摘要】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侗族大歌、文化、魅力、传承《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
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
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
侗歌的侗语叫“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其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
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
但是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就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一样,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
侗族大歌的奇特魅力是几千年来多方面地逐渐深化的。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笔者从以下几个有限的方面略作分析。
经济环境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侗族地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帝国主义、清朝官吏、封建地主以及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下,侗族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
侗族大歌技艺的传承及其思考
艺术时代多数人通常将技艺联想到手工艺的制作工艺技术,忽略了艺术的技艺成分,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都包含有技艺的成分。
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呈现离不开技艺,技艺是承载艺术作品生命的重要基底。
从“非遗”层面对技艺进行研究,目前以工艺类的项目居多,音乐类项目中针对技艺的研究相对较少。
然而,侗族大歌能够进入联合国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在国际社会获得较高的文化价值认可,与其高超的民间创作、歌唱技艺所形成的独特音乐风格、体系化的社会文化功能是分不开的。
侗族大歌拥有庞大的种类体系,以及极其多样化的音乐形态,这构成了侗族大歌与侗族社会生活之间系统而紧密的关联。
特别是侗族大歌作为侗族人学习族群文化、融入族群、实现族群文化认同的“必经之路”,唱好侗族大歌是每个侗族人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艺,也是每位歌师所需承担的重要文化责任,更是侗寨脸面的重要体现。
侗族大歌的技艺传承具有明显的体系化特征,其中包括了歌手、歌队、歌师三个层面分别需要掌握的歌唱、集体无指挥对歌、技艺传授、创作等技艺体系。
在20世纪80年代应邀参加法国第十五届巴黎秋季艺术节期间,侗族大歌以其高超的歌唱技艺和无指挥多声部合唱形式在法国引起了轰动。
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马格尔维特说:“在东方一个仅有百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样纯正的艺术、这样闪光的民间合唱,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①由此可见,约瑟芬·马格尔维特对侗族大歌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合唱技艺与艺术效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国内,侗族大歌多声部合唱的艺术形式,一经出现便得到了重视,多次参演国家级和省级重要活动。
特别是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侗族大歌代表贵州省以精彩的演唱获得银奖。
同时云贵高原的“高原嗓”以其月光般的明亮音色、丰富的音乐变化所形成的华丽的音响效果,获得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奖。
这也为侗族大歌在快速发展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浪潮中获得演出市场的青睐,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之探究
1 侗族 大歌 的起 源 侗族大歌
有 25 0多 年 的历 史 了 。由 于 以前 侗族 没 有 自 己的 文 字 0
式
旱 在 宋代 就 已经 发 展 到 了 比较 成 熟 的 阶 段 宋 代 著 名
大
是 种 劝 教 戒 世 为 主 的 大歌 歌 种 音 乐旋 律 起 伏 不 注 重歌 词 内容 的 表 述 多 以称 颂 或 讽 刺 为主 .是 安 定
诗 人 陆 游 在 其 《 学 庵 笔 记 》 中 就 记 载 了 仡 伶 ( 人 老 侗
这 种 歌 强 调 旋 律 的 迭 宕 声 音 的 优 美 。 歌 词 一 般 短
的 活 夜 晚 或 闲 暇 之 际 聚 在 歌 队 中 的 头 领
l 蛋 ,河 声Y L 。 I Ro ES N 1 积 口 | 之 E Lw R E F OG2 1 V 0 卑4
粥 中国 具魅 I 最 力的音 艺术 乐 杂
歌 声 .祖 辈 传 唱 到 父 辈 . 父辈 传 唱 到 儿 孙 是 侗 民族 生 活 的 真 实 写 照 。侗 族 大 歌 是 我 国侗 族 地 区 由 民 间 歌 队演 唱 的 的 一 种 多 声部 、无 指 挥 无 伴奏 自然 和 声 的 民 间合 唱形
柔媚而富感染力 。
3 嘎 想
仿 自 然界 的虫 呜 鸟 叫 小河 流 水 并 以 奠 昆 虫鸟 兽 或 季 节 为 歌命名 如 《三 月 歌 》 《蝉歌 》 等 。
般 以 抒 发 男 女 恋 爱 之情 为 主要 内容 特 点 是 缓 慢 2 嘎 嘛
“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共6页文档
“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一、侗族大歌涵义与分类(一)侗族大歌的名称及涵义侗族大歌,名称取自侗语“嘎老”[Gal Laox ]或“嘎玛”[Gal Mags] 。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音乐工作者把侗族民间多声歌(合唱歌曲)―“嘎老”,译作“侗族大歌”,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什么是“嘎老”,尹庐慧在《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一文中,根据三个不同范畴的涵义,将其分为广义、狭义以及本义三种。
尹庐慧认为,广义上的“嘎老”,即“侗族大歌”,是侗族所有多声部民歌的统称,具有低音、高音两个声部,有时出现三个以上声部的特征。
狭义上的“嘎老”,是指在特殊礼俗场合,异性歌班在鼓楼里对唱的歌。
本义上的“嘎老”,也叫“鼓楼歌”。
在民间传统中,人们给歌曲分类并非像很多专家那样以“是否多声部”为标准,而是以歌的词义、唱歌的场合、是否有乐器伴奏等等来分类。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专家学者将“鼓楼大歌”划分为“侗族大歌”的一种,其实不然,在黎平侗族大歌又称“鼓楼大歌”,两者并非从属关系。
(二)侗族大歌的分类大歌是侗族多声歌的总称,不同领域的侗人根据大歌的词义、唱歌的场合等来对大歌进行不同的分类。
在黎平,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分为以下四大类型:1、嘎所(声音大歌)。
这种歌以强调声音的优美、旋律的跌宕为主,以显示旋律为主,歌词一般较为短少。
“嘎所”的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之声,其标题(题名)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命名,如“嘎俩”《蝉歌》。
2、嘎嘛(柔声大歌)。
这是以抒发男女之间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其特点是歌词多,拖腔部分比较短,旋律有的缓慢、婉转,有的节奏轻快、活跃,如《装呆傻》。
3、嘎想(伦理大歌)。
这是一种以劝教戒世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
其音乐旋律起伏不大,主要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达,歌词以称颂或讽刺为主要手段。
重要曲目有《父母歌》。
4、嘎吉(叙事大歌)。
这类大歌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是侗族曲艺“多声说唱”的一个品种。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被誉为“天籁之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歌谣的一种,流传于侗族聚居的广西、贵州、湖南等地。
它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丰富的歌词内容和悠扬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凝聚,也是他们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的载体,是侗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足,缺乏对侗族大歌的兴趣和热爱。
由于受到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当下的音乐形式,而对传统大歌的了解和学习逐渐减少。
侗族大歌的传承者日渐减少,很多老艺人因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原因,已经无法继续参与大歌的传承和演唱。
这就导致了传统大歌的口传心授出现了断层,年轻一代缺乏师承和学习的机会,也无法准确地掌握大歌的表现技巧和内涵。
侗族大歌的场景和环境发生了改变,比如以前在田间、村舍、祭祀活动等场合中演唱,现在由于乡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这些场景和环境逐渐消失,大歌的传承场所和演唱机会大大减少。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应当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可以通过举办侗族大歌的演唱比赛、文化节庆活动和学校课程设置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侗族大歌。
需要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挖掘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让他们成为大歌的传承者和演唱者。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班和培训课程,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同时也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传承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要营造有利于侗族大歌传承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保护和维护大歌的传承场所和环境,同时也要鼓励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让侗族大歌成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从而增加大歌的表演和传承机会。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以其雄浑激越的音乐风格、悠扬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的当前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探讨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一、侗族大歌的概况侗族大歌,又称侗歌,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它以人声为主要演唱工具,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木鼓、扁鼓等。
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旋律优美、激昂热烈,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侗族的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等方面的内容。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湖南省等地方,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非遗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者数量较少。
很多年轻人因为上学、就业等原因离开家乡,无法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影响。
2. 传承环境恶劣:部分侗族村寨的经济条件较差,文化设施匮乏,传承环境恶劣,缺乏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资源。
传承人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培训,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3. 传承方式陈旧:现今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渠道。
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在无形中变得困难和艰巨。
三、侗族大歌传承问题探讨1. 传承人才储备不足: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首先源于传承人才储备不足。
年长者逐渐衰老,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心不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才储备不足,长此以往将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探究侗族大歌艺术生境的当下变迁
探究侗族大歌艺术生境的当下变迁在对侗族大歌的研究中,往往能够发掘出咏唱自然和谐、体现社群融合、传承民族文化、粘合民族精神等“功能性”的艺术特质与审美风貌。
随着侗族大歌传习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依存于独特地域环境和社区文化的一种民间音乐,侗族大歌的当下艺术生境发生了深层变动。
最为突出的变化来自于三个方面: 场域诗意的消逝、礼乐功能的衰减、文化根性的式微。
而侗族大歌艺术生境的三大变化,涉及到艺术发生学意义上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交往功能以及文化接受基础等关键要素,这或许是侗族大歌传承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最严峻考验。
一、场域诗意的消逝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背景。
钱穆先生曾言: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差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1]( P. 2) 侗族大歌是溪峒环境孕育出来的民间音乐。
它的艺术形式、内容、审美等,皆和它所依生的南部侗族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生态密切相关。
世居于溪峒之地的侗族人民,不仅拥有一个稳定独特的自然地理空间,更创造了文化地理学特征显著的溪峒文化。
并不富足的侗家人,却拥有诗意的生活。
诗意的场域,诗意的艺术,相生相伴,完美而和谐。
伴随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诗意场域日渐消逝。
以前,南部侗族地区属于交通不便的地区。
比如贵州黎( 平) 从( 江) 榕( 江) 三县,今天却成为了交通便捷之地。
厦( 门) 蓉( 成都) 高速公路,以及贵( 阳) 广( 州) 快速铁路的建设,使南部侗族地区一下子和中心城市的距离缩短了。
交通的便捷从经济发展上来说,当然是必需的。
而且,原生艺术的创造者也不可能永远和现代生活保持距离,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
但是,文化地理空间的改变,对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传承所带来的影响,却不能忽视。
传统村落同样是探讨侗族大歌场域诗意的关键点。
因为,村落的布局不仅仅是建筑的分布,还反映了人及其文化对自然的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华网记者探秘中国“无字之歌”:
侗族大歌传承困境如何解?
一支由贵州黎平县农民组成的侗族大歌队将流转千年的民间天籁带到了北京,他们通过微博发布演出消息,用清亮婉转的歌声打动观众。
《蝉之歌》《布谷催春》……听众们被一曲曲流转千年的民间天籁深深吸引。
两个月前,侗族大歌队在北京胡同里的小剧场、酒吧等地表演了20多场后,大部分成员返乡“插秧农忙”。
日前,他们又来到北京,将于7月20日在麻雀瓦舍进行返京后的首演,29日还将登上2012张北草原音乐节的“花儿舞台”。
从乡间走向世界的民族瑰宝
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是一种“众低独高”的民间合唱,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属于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在中外民间音乐中很罕见。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一直认为复调音乐仅存在于西方,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
1986年10月贵州侗族合唱团11人赴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演出,引起轰动。
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环境中,通
过劳动和艺术实践创造出来的。
侗族语言有九个调值,侗族人民讲话本身就像歌唱一样委婉动听,因而侗族大歌的旋律、节奏也是侗语的延续、发展,而侗族大歌的演唱也就具备了细腻温婉千回百转的风格特点。
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的声音,是侗族大歌的编创特色,其内容主要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和友谊。
侗族文明属于稻作文明,侗族大歌的许多曲目反映了不善迁徙的侗族人对长久感情的期待。
“无字之歌”遇传承困境
2005年,侗族大歌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委员会评委们称为“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中央音乐学院韩宝强教授2010年在有“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第一乡”之称的岩洞村做过调查,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侗歌没有谱子,因此也被称作“无字之歌”。
年轻一代学习侗歌基本都是依靠是侗族歌师口传心授。
“无字之歌”是否后继有人,曲目会不会消失,让韩宝强很担心。
“年长的歌师年轻时所演唱的曲目,随年龄增长而被遗忘;年轻一辈的歌手,受到外出求学和打工潮流的影响,对家乡的侗歌也逐渐生疏。
”韩宝强说。
87年出生的欧化情从小学唱歌,把侗族大歌唱下去,一直是她的心愿。
欧华情说,她今年2月跟随几个伙伴来到北京,“希望能把
侗族大歌唱给更多的人听”。
农民歌队京城寻梦
在侗族同乡、作家和摇滚歌手吴虹飞的帮助下,歌队迅速得到了在北京东城区的小剧场和酒吧的演出机会。
这些分布于北京胡同的特色音乐酒吧,在2011年北京市政府发布相关意见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特色文化街区的开发经营,从事演艺、娱乐与相关服务等活动后,现已成为原创音乐表演艺人们的“据点”。
酒吧在演前不收取歌队任何费用,只在演后提取门票收入中分成,其余都作为队员的演出收入。
门票每张80元,3月29日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收入共4000元,八位成员每人得500元。
仅三月份的六场演出下来,几位主力队员每人挣了近6000元钱。
“没想到会挣那么多钱,一个月的收入和我在家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欧化情激动不已。
歌队的一位男青年吴良峰说,原本父母辈的人更希望自己打工补贴家用而不是学唱侗歌;现在演出还有了收入,父母也支持他唱歌了。
侗族大歌在酒吧演出,究竟是在传承非遗项目,还是为了谋生?侗歌队队长吴虹飞说:“生存和传承是同样重要。
生存是本,人是根本。
他们必须有演出的收入,才能继续在北京把侗族大歌唱下去。
”
如何更好传播侗族大歌
目前,这支歌队的演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演,演出的安排还没有规律,未来该如何发展,也尚不清楚。
侗族大歌在哪演出更合适?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
乐学会会长樊祖荫说,在酒吧这样的现代演出场所演出,对侗族大歌而言是一种接近现代人生活的传播方式。
北京某剧院负责品牌宣传的陈小姐认为,酒吧的环境会令一些观众望而却步,应该有相关部门针对这样的群体打造正统的小剧场。
歌队演出过的愚公移山酒吧老板吕志强认为,演出地点不应该有限制,找到愿意听、喜欢听的人就可以。
如何让不懂侗语的听众更好地欣赏侗族大歌?樊祖荫说,这支各队演出曲目多是模仿自然界声音的“声音歌”,而侗歌祖先在战乱与迁徙中用歌唱的方式铭记着祖辈的悲苦和对后世的寄望,由此产生的“叙事歌”更能体现其民族文化价值。
如果能有歌词翻译,就能帮助听众理解侗族大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实际上,歌队领队吴虹飞已经从5月的演出开始,为听众将《布谷催春》等曲目的歌词翻译成汉语:“布谷鸟叫了,我们就相约着一起上高山……”
(新华网记者姚斯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