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合集下载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知道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 等的回忆。"知道"又叫"知识",是认知领域中最低水平的认知结果,它所 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知识又分为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 式方法的知识和某一领域普遍和抽象的知识三种。
领会
领会亦称理解或领悟,是较低层的处理各种材料和问题的理智操作方式,是指把握 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着最低水平的理解,它又可分 为转化、解释和推断三种。
教学目标使教师知道教什么,学生知道学什么, 家长知道学生学习后能做什么。因此,是教师、家长、 学生以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交流的最准确、清晰的方 法。
阐明教学目标的局限
国内外教育界对学习目标的看法不尽一致,认为使用学习目标的局限 性是:
.在教学以前先明确提出具体的目标有悖于发现法的学习。 .教学目标的选择和编写有一定主观性,这就说明目标并不是
• 4.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 对于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存在认知心 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两种不同的观点。教育心理 学家一致认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应说明学习者 行为或能力的变化,即教学目标应是可观察、 可测量的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1.归类分析法(P42) 2.层次分析法 3.信息加工分析法 4.解释结构模型法
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包括泛化心向和性格化两方面的 内容。
• 感知能力
指对所处环境中的刺激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作出相应的调节动作 的能力。包括动觉、视听觉辨别、触觉辨别、眼-手和眼-脚协 调动作等。
• 2.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 由于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课题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章 第一节 共价键》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一节 共价键》教学设计

《共价键》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共价键的观点,了解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2.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共价键,并理解它们在化合物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化学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类型的共价键,区分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含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分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2. 准备相关化学实验器械和试剂,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准备教室练习题和思考题,供学生课后稳固知识。

4. 确保教室整洁,课前安置好黑板和白板。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实验探究和教室小结。

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共价键的物质图片,如氯化钠、氯化氢分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结构特点,并引出共价键的观点。

同时,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共价键实例,如石墨烯、钻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起首,介绍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包括电子配对理论、杂化理论等。

接着,通过展示一些典型共价键的模型,如碳碳双键、碳氧双键等,帮助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本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与水反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用激光笔照射装有氯化氢分子的溶液,观察到丁达尔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共价键的存在形式和性质。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质中共价键的差别,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 教室小结:在课程结束前,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共价键的观点、形成过程、特点和实际应用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共价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有机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诠释这些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特点。

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观点及其影响因素。

2. 能够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快缓。

3.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观点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快缓。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实验器械、PPT等。

2. 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预演。

3. 搜集与化学反应速率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

四、教学过程:(一)教室教学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2. 教室讲解:教师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3. 互动问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1.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等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2. 实验步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总结: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课后作业安置与化学反应速率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化学反应速率观点及影响因素的书面理解和应用。

(四)教室回顾与下节课的预习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观点、影响因素等。

2. 引导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鼓励学生提前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教室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验结果,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息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观点和定义。

2.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压强等。

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理论诠释一些化学现象和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kj-2

kj-2

情感学习领域教学目标的分类
价值判断
组织化
个性化
动作技能领域(Simpson,1972)
创新 适应 复杂外显反应 机械动作 有指导反应 准备 知觉(感知)
※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动 作 技 能 水 平
以操作照相机为例
(1)感知:老师示范操作给学生看. (2)准备:学生记住操作的步骤.对各个按钮功能有大概了解. (3)有指导的反应: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尝试着操作照相机. (4)机械动作:学生重复使用照相机,对各个按钮功能都能准 确记住. (5)复杂的外显反应:能准确无误的使用相机. (6)适应:操作时能自己纠正错误. (7)创新:在能熟练操作相机的基础上,还能针对任何环境自 主地调节光圈,快门,照出好相片.
返回
※Gagne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
•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往往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 因为动作技能通常由一套序列步骤或 动作构成。 •态度 态度既有认知成分,又有情感成分
实例
压力和压强
记忆 理解 因素 应用 际题
知道压力和压强的定义及单位 能到导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
利用增加和减少压强的方法解决实
学习目标分类系统
布卢姆教学目标
人对外界刺激的肯定 认知领域 或否定的心理反应
认知学习是对知识、智 力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的学习,其特点是知 识的获得和应用。
加涅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
智力技能
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策略 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 发展和协调
态度
动作技能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问题导入
教学目标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有哪些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析有哪些方法? 如何阐明教学目标?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场景。

2. 掌握通过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3. 学会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实际应用场景的介绍和探索。

2. 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

3. 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三、教学重点1. 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2. 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的提升。

3. 学生的统计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1.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的教材和教具。

2. 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和材料。

3. 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工具和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引入本章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以及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3.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的整理和统计。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章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

5.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练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6. 反馈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研究进步和问题。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2. 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更复杂的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

3. 推荐相关的数学研究资源和软件,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和应用数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的信息分析和解读能力。

2. 考察学生的数据集合整理和统计能力。

3. 考察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分析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表现。

3. 提出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的建议。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二.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点。主要用于言语信息学习确定分类方法后,或用图示、或列提纲,把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归类分析法分析学习“细胞化学成分”:
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言语消息:需要学习者对相对特定的问题给出特定的回答,主要涉及记忆智力技能:辨别、形成概念、使用规则、高级规则的获得认知策略:管理思维,如何学习动作技能:学习者必须要有肌肉运动达到某个结果态度:学习者是否需要做出选择,教学目的是否指明了方向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补充知识: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绩效分析:组织的预想状态即目的和使命与当前状态的差距。开始反映为组织结果的差距,随后折射为组织行为的差距,即组织中人所展现的行为。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的必要性分析调查研究,分析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是不是需要教学解决。分析现有条件,论证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学习需要的可行性分析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是否有设计领域知识的经验是否有合适的学习者是否有合理的时间开发和教学设计课题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 < 不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三.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目标写作步骤先写一个教学目的,即使含糊,也没关系写出达到目的后,将能做什么将所想到的全部记录下来,尽可能找出与目标有关的所有行为,并排序尽量用一句话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评价所产生语句的清楚程度最后,根据ABCD法写出确切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教学内容的确定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名师说课稿:第二章课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名师说课稿:第二章课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名师说课稿:第二章课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一. 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课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不等式组的含义,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会用图像法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不等式组的解法和解集的表示方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组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不等式组的含义,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会用图像法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组的解法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图像表示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不等式组的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引出不等式组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不等式组的解法,引导学生发现解法的规律。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法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表示方法,特别是图像法的含义和画法。

5.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等式组的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三节

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一、学习目标分析(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能够从化学反应分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与交流,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从得、失氧,到化合价有升降变化特征,再到发生电子转移的微观本质,体会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体会知识的延续和发展。

(2)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与方法。

(3)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体会应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了解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学会用对立统一、辨证观点的分析、认识事物。

(3)通过学习,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一)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与确定中学阶段化学反应通常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本章前两节从反应类型的角度、离子反应的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了分类。

本节则从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分类,进一步学习、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并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分析,学习、体会应用分类观、微粒观、氧化还原反应观学习化学反应的方法。

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看,初中化学中氧气是重点内容,学生对有氧参加的反应很熟,但对反应实质没有深入了解;从学生原有能力看,能运用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但对四个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缺乏微观上的认识;学生对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有所了解,但对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变化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完成认识过程、认识方法的转变,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单元 认数(教材分析、课时计划)

第二单元 认数(教材分析、课时计划)

第二单元认数(教材分析、课时计划)1. 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本单元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关于认识数字和进行简单的数数。

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说出数数字并理解数字的概念。

1.2 教材特点本单元的教材主要特点如下:•系统性:教材内容有条理地按照数字的大小顺序进行展示,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数数基础。

•游戏性:教材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

•应用性:教材中融入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数场景和问题,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2. 课时计划2.1 第一课时:认识数字0-5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说出数字0-5。

•能够通过指认卡片和指导老师的演示,正确选择相应的数字图案。

•能够在小组活动中与同伴合作,互相指认和确认数字。

教学内容:•谈论数字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展示数字0-5的卡片,引导学生一起说出数字。

•演示如何正确选择相应的数字图案。

•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和确认数字。

2.2 第二课时:认识数字6-10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说出数字6-10。

•能够通过指认卡片和指导老师的演示,正确选择相应的数字图案。

•能够在小组活动中与同伴合作,互相指认和确认数字。

教学内容:•回顾数字0-5的学习内容。

•展示数字6-10的卡片,引导学生一起说出数字。

•演示如何正确选择相应的数字图案。

•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和确认数字。

2.3 第三课时:数数游戏教学目标:•能够通过数数游戏的方式,巩固之前学习的数字。

•能够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安排数数游戏,如“数数字、数图案”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从中巩固之前学习的数字知识。

•提倡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2.4 第四课时:数字的运用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学习如何运用数字。

第二章教材分析

第二章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物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将“声现象”作为教材的第一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以前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设置了“篇头语”。

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语言优美、生动,通过对大象群的描述巧妙地把自然与物理联系在一起,设立了很好的物理“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本章的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任务:
新课改在重视传统“双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和培养,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并提升智能,也能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轻松与快乐,更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增进科学情感、学习科学方法、丰富科学思维、开启科学智慧、具有科学精神(合作探究、求实求真、执着严谨、探索实践、怀疑创新等),这正是物理学的本质和灵魂,应是物理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物理新课程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课时安排: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
3声音的特征1课时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5声音的利用1课时。

《第二章 第二节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二节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包括原子之间成键方式,键角等观点。

2. 学会利用分子模型构建分子的空间结构,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3. 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模型,理解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包括键角,空间构型等。

2. 教学难点:构建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培养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分子的分子模型,包括共价键模型,分子轨道模型等。

2. 准备一些简单模型材料,方便学生自行构建分子的空间结构。

3. 设计一份教室练习题,用来检验学生对分子空间结构的理解水平。

4. 预先安置一些在线资源,供学生在课后自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或动画,让学生对分子的空间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探索分子的空间构型: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或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总结出分子的空间构型的特点和规律。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空间构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例如,通过实验探究氨气的分子构型,让学生了解氨分子中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以及其对分子构型的影响。

4.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同时,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5. 拓展延伸:通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

例如,讨论有机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和空间构型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合成新型材料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注重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案例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2.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2.2.1 教学目标分析概述 教学目标或成为教学总目标,是作为贯穿教学活 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它是教学领域 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 求,它所把握的是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 要把教学总目标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各个 部分中去 ---具体分析与阐明教学目标
2.1 教学目标概述 3.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998年,美国学者霍恩斯坦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分 类理论,这个分类体系是对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进一步 发展. 这个分类将全部教学目标划分为四个领域:认知领域、情 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每个领域有包括五个 类别的目标. 如表2-1所示,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框架.
2.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分析与阐明教学目标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4.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2.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分析与阐明教学目标可能存在的问题:
有悖于发现法的学习 采用行为目标的作用有限 学习目标的选择和编写有一定的主观性,要时刻进行检验 用规范格式编写的目标通常是较简单、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不易用外显行为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的编写比较呆板,容易忽略创新精神 编写学习目标比较费时间、费精力
2.1 教学目标概述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辛普森将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为感知、准备、有指导的 感知、准备、 感知 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七个层次。 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 ①感知 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主要了解某动作技能的 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 ②准备 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 备(愿意活动)。

初中化学第二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章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基本的物质分类方法;
2. 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物质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种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物质分类方法的区分和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第二章内容;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讲解用的PPT或板书。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种类和不同之处。

二、讲解: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按化学性质分类、按物理性质分类和按来源分类。

结合实例和图表讲解各种分类方法的具体内容。

三、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类实验,如溶解性实验、导电性实验等,让学生通过实
验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认识各种物质的性质。

四、总结: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进行讨论和问题解答。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既让学生理解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理,
又增强了他们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地形和地势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地形和地势教案 新人教版

第1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山脉分布基本格局的认知,了解山脉控制着中国地形分布的大势,知道山区面积广大这一基本特征。

2.通过对中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分布的认知,归纳出中国地形复杂多样这一基本特征。

3.通过对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了解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从中领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

4.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表述地形特点,分析其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5.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

二、教材分析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

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包括“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3部分内容。

三、教学提纲一、山脉纵横交织1.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2.南北走向的主要山脉3.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5.弧形山脉二、地形复杂多样1.主要地形单元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地势西高东低1.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2.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等的影响四、教学过程本节内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学习难度虽然不大,但因涉及中国宏观地形分布,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感性经验积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好相关地图和景观照片,让学生在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中国地形特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新课导入:古诗导入: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你到过黄山吗?你知道“五岳”吗?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带领你们去领略我们国家的“名山大川”,感悟我们国家的地形特征。

《第二章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章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的调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调控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调控的主要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反应调控的重要性,掌握温度、压力、浓度等对化学反应调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化学反应调控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

2. 准备实验器械和试剂,进行实验演示。

3. 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4.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调控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起首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调控的实例,如温度对食物腐败的影响,催化剂的应用加速化学反应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调控的重要性。

2. 讲解:接着详细介绍化学反应调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调控手段,以及它们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

3. 实验:通过实验演示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强调化学反应调控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作业:安置与化学反应调控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思考和探索相关问题。

7. 延伸:介绍一些与化学反应调控相关的前沿钻研和技术,如纳米材料、生物工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和压力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能够应用相关原理进行化学反应调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温度和压力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规律,学会分析实验数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树立绿色化学理念。

全国技工院校数学第七册上册第二章函数教学大纲

全国技工院校数学第七册上册第二章函数教学大纲

全国技工院校数学第七册上册第二章函数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第二章函数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

3. 能运用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式表示、图象表示、表格表示)
2. 函数的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3. 函数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判断,以及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函数图象,帮助学生理解函数性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与练习
1.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尝试用函数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

3. 阅读相关的数学资料,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小学科学第五年级第二章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第五年级第二章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第五年级第二章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水的几种存在形态和循环。

b. 理解水的凝固和沸腾是物质状态变化的表现。

c. 掌握物体融化和汽化的条件和过程。

2. 能力目标:a. 能够观察和描述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现象。

b. 能够分析物体融化、汽化和凝固、沸腾的条件和过程。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的存在形态和循环。

2. 物体融化和汽化的条件和过程。

3. 水的凝固和沸腾是物质状态变化的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水的存在形态和循环。

2. 教学难点:物体融化和沸腾的条件和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对水的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a. 介绍水的存在形态和循环,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的特征。

b. 讲解物体融化和汽化的条件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状态的转变。

3. 实验操作(20分钟)a.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物体的融化和沸腾过程,加深对条件和过程的理解。

b.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出水的凝固和沸腾是物质状态变化的表现。

4. 知识拓展(10分钟)a. 深入讨论水的凝固和沸腾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液态、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关系。

b.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质状态变化的例子,并与水的状态变化进行比较。

5. 活动练习(15分钟)a. 利用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和循环的理解。

b. 提供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归纳(5分钟)a.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强化记忆。

b.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7.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个物体的融化、凝固、汽化或沸腾的例子,并写下对其的观察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评价学生对物体状态变化的理解程度。

初三数学上第二章教案

初三数学上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 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式和已知一个根的条件下,求出方程的另一根,以及方程中的未知数。

3、会求已知方程的两根的倒数和与平方和、两根的差。

4、在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研究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二、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探究新知;第四环节:尝试发展;第五环节:拓展创新;第六环节:感悟与收获;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板书)2、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的条件是什么?(△=b2-4ac≥0)3、当△>0,△=0,△<0 根的情况如何?4、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什么?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回忆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衔接前后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情景引入内容: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更快速的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2+3x+4=0 (2)6x2+x-2=0 (3) 2x2-3x +1=0目的:通过游戏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环节:探究新知问题:1、你找到快速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的方法了吗?2、刚才我们列举了部分方程发现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都有这样的关系呢?3、请根据以上的观察发现进一步猜想: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与a、b、c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

4.你能证明上面的猜想吗?请证明,并用文字语言叙述说明。

(分小组讨论以上的问题,并作出推理证明。

)目的:本环节采用“实践——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使学生既动手、动脑,又动口,教师引导启发,避免注入式地讲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2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二.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程序分析法) 是对学生学习后的终点行为——教学目标进行 分析,以揭示顺利完成该目标所具有的外显和 内隐的过程,把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 揭示出来。 用于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情感学习 根据上一步的结果判断下一步的操作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向功能 控制功能 激励功能 中介功能 测度功能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① 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识记、理解、运用、分 析、综合、评价 ② 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③ 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接受或注意、反应、评 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学习需要的必要性分析
1. 调查研究,分析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 2. 分析问题的性质,是不是需要教学解决。 3. 分析现有条件,论证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学习需要的可行性分析
1. 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
是否有设计领域知识的经验 是否有合适的学习者 是否有合理的时间开发和教学

2. 设计课题

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 < 不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

德尔菲法(Delphi)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与教学目标分析
首先,确定可以通过教学解决问题; 然后,进行学习目的分析,是一门课程还是一 个任务的目的; 最后,产生精确的目标陈述语句,说明学生能 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做。

案例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 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教学内容的确定
三、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对内容进行初步评价
1. 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为实现课程目标所必需, 还需补充什么?应该删除什么? 2. 各单元的顺序排列与本学科逻辑结构关系如何? 这种关系体现了什么样的学习理论或教学理论? 3. 各单元的顺序排列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 4. 各单元的顺序排列是否符合教学或培训的实际情 况? 5. 学习者已掌握了哪些内容?教学(培训)从哪里 开始?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三.教学目标的阐明 教学目标写作注意



主体:学习者 目标描述:教学结果,不是教学过程 行为动词:具体的,不是抽象的,采用操作性行为动 词进行客观描述 ① 认知类:不要用“知道”、“理解”等词,因教师 不可观察。 ② 动作技能类:相对困难的是对行为的精确程度说明, 包括数量、时间限定、操作时的身体外部形态说明。 ③ 情感类:用可观察的行为变化来描述心理变化,避 免使用 “增强……意识”、“培养……态度” 行为的描述是必须的,其他的可选
练习3
案例
第二节 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分析与阐明
四.教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中的原则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补充: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 习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行为的总和。
课程、单元、项目(知识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从单元层次开始,而单元的选择和设 计要关注三个基本方面: 范围: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重点:知识的关键成分 序列:知识展开的顺序
① ②
上外面的培训学校 自己开发系列课程
例2:教学目标陈述的写法
最初目标表述
每个人都要知道礼貌待人,热情服务的价值。
修改后的目标表述
每个人在和客户打招呼、处理业务和结束交易 时都要能做到礼貌、热情。
最后目标表述
每个人在问候顾客、处理业务和结束交易的时 候都要做到热情、礼貌,如主动打招呼、个别 问候、专心处理、辅助填表、最后以谢谢和祝 愿结束。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① 言语消息:需要学习者对相对特定的问题给出特 定的回答,主要涉及记忆 ② 智力技能:辨别、形成概念、使用规则、高级规 则的获得 ③ 认知策略:管理思维,如何学习 ④ 动作技能:学习者必须要有肌肉运动达到某个结 果 ⑤ 态度:学习者是否需要做出选择,教学目的是否 指明了方向

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序是固定的,前一 部分的学习将构成后一部分学习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的编排
综合型
课 程
单 元 2
单 元 5
单 元 7
单 元 1
单元4
单 元 6
单 元 3
教学内容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编排
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原则: 整体到部分,一般到个别 比如从植物的概念到各种植物的学习。 已知到未知 比如学习了广播电视网络等到学习“媒体” 事物发展 历史发展、事物规律 注意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横向联系能够建立一种迁移。
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单元1 项 目 1
项 目 2 l 项 目 课 程
单元2
项 目 1 项 目 2
单元M 项 目
项 目 1 项 项 目 目 2 K
L
知识点1 l 事 实 概 念 技 能 事 实
N
知识点2 概 念
知识点p
技 能
事 实
概 念
技 能
教学内容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的编排

含义:对特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组织编排,使之具有 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单元内容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独立(并列)、序列、 综合。
学习需要分析
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 基本步骤:
① ② ③ ④ 规划 收集数据(调查问卷、访谈、实际观察) 分析数据 写分析报告(概括分析研究的目的;概括描述分析过 程及参与者;用表格或简单的描述说明分析结果;以 数据为基础,提出必要的建议)
2. 基本方法:
①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② 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3.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P17梅瑞尔“目标-内容”二维模型 4.国内对教学目标分类研究
新课程标准中学习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 ② 过程与方法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练习1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一.教学目标分析概述
1. 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 2.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 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4. 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不利?

教学内容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的编排
并列型
课 程
单 元 1
单 元 2
单 元 3
单 元 4

各组成部分相对独立,顺序上可以互换位置, 先学习哪一部分或后学习哪一部分都可以。
教学内容的确定
二、教学内容的编排
课 程
金属的切削技能培训 切削的操作技术 车床的电气控制原理 车床的机械结构
单元1
序列型
单元2 单元3
教学内容的确定
四、分析教学内容类别及性质



教学内容的分析一般从学习的终点——教学目标 开始,采用逆向设计的办法,反复提出并回答问 题,学生原有的起点,正是教学内容要分析的终 点。 目的:判断教学内容的类别、性质及其联系,以 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原因: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 学习条件、不同的测试方法。
例1:呼叫中心的操作员能够使用“客户服务工作帮助”系 统为打进电话的客户提供服务。 例2: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能够自己操 作摄像机,使用基本的推、拉、摇、移、跟技巧进行拍 摄。
什么内容是可以省略的?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三.教学目标的阐明
教学目标写作步骤 先写一个教学目的,即使含糊,也没关系 写出达到目的后,将能做什么 将所想到的全部记录下来,尽可能找出与目标 有关的所有行为,并排序 尽量用一句话告诉学生要做什么 评价所产生语句的清楚程度 最后,根据ABCD法写出确切的教学目标。
用信息加工分析法分析学习“两位数减法” :

m - p

n q
不可能 不
pq小于 mn吗?

n小于q吗?

从m中退 1位(10)
A
不 A
在n上加10 减 法(右行) 记下右行 减法的差
B

m-1小于 p吗?

减 法(左行)
B
记下左行 减法的差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二.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练习1
说明下面的教学目标属于哪类学习类型并给出理由: 1.给定一组城市名,说明它们是哪些州的首府。 2.给定银行对账单和一个支票簿,计算支票账目余 额。 3.安装并操作摄像机。 4.选择积极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 5.说出学生交费数据表由哪几部分组成。 6.引导小组讨论,解决某个问题。 7.在地图上确定两点之间距离。 8.住宾馆时注意人身安全。 9.反思并调整学习方法。
练习2

1-4 入门技能测试:
练习3

下面给出的教学目的的写法可能不符合教 学目的写作原则,请说明是否需要修改。
a) 学校将在实施标准化考试前对老师进行在职 培训。 b) 学习者要知道如何给各类句子加标点。 c) 销售人员要学会使用时间管理表格。 d) 老师每周要布置一篇作文。 e) 顾客要知道如何计算支票账户余额。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二.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层级分析法
是利用教学目标的层次关系,把教学内容一级一

级向下分析,直至最基础的教学内容。 揭示了为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学习哪些从属知识 和技能,是一个逆向分析的过程。 预备能力分析 各层次的内容之间有联系,各层次内容具有不同 的难度等级,最底层的难度等级最低。 用于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学习
在不相邻行中有 若干退位的减法 任何整数的减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