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校园传媒载体的实效性

合集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探究,修改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探究,修改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探究摘要:教材设置的缺憾、学校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教育手段的滞后以及法治建设中的不良现象是影响当前大学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课程建设,重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课程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加强法治理念教育的投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改进教学方法,营造校园法治文化,丰富教育载体,拓展教育渠道。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学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自觉性,是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大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然而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事件,如“我的爸爸是李刚”事件和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灭口案。

事件虽逝,肇事者都依法受到了处罚,但留下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值得深思。

一、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的因素1.教材设置的缺憾,影响着法治理念教育的内容当前,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其主要载体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和课堂教学。

现行教材吸收了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但还存在缺陷。

一是法治理念的理论指导地位不够突出。

教材第七章涉及一些法制观念,但没有集中阐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仅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任务来阐释,对于“三个至上”的理念也没有提及。

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公共、职业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从顺序上看置于第七章法治理念内容之先,不能体现法治理念先导性地位。

第八章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制度,缺少与法治理念关联性的内容。

二是对法律制度阐述不够具体。

第八章对法律制度阐述过于抽象,既宏观又概括,既枯燥又乏味,达不到教学目的。

如教材中犯罪构成的内容还不到三百字,没有深入分析四个方面构成要件在判定犯罪中的作用。

许多大学生都不明白贪污、盗窃、交通肇事等常见多发性犯罪的起刑点和法定刑。

现代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初探

现代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初探

现代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初探摘要现代传媒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说她是挑战,是因为它会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说它是机遇,是因为,如果正确利用,它就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在当今的社会,现代传媒正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神奇的传播速度,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形成了由现代传媒构成的信息体系使人们的思想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由于大学生具有喜欢探索、追求新奇事物等特点,现代传媒环境对大学生影响尤其深刻。

众所周知,现代传媒环境良莠不一,在存在积极向上信息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落后的、庸俗的、甚至反动的信息,弱化、消解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研究现代传媒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对策,就成了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现代传媒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传媒环境千变万化,这对于思想新锐、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而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工作方法却依然故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一)现代传媒环境消解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导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和以社会主义道德和法纪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等,引导受教育者提高社会主义的觉悟,确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抵制和克服各种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和行为。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正面的灌输、宣传和批判,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的影响。

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大众传媒同样也担负着引导、教育民众的功能,从这一点来看,大众传媒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相同的作用和功能,然而,当这两者同时作用于一个个体的时候,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当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大众媒介的引导相一致的时候,就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起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作用;反之,当大众媒介的导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违背的时候,媒介就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起到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作用。

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活动载体功能和构建原则

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活动载体功能和构建原则

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活动载体功能和构建原则【摘要】活动载体具有强化法治理念教育的可接受性、扩大影响范围、增强服务、激发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功能。

构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活动载体,应坚持主体性和引导性并重、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整体性和差异性兼顾、综合恰当使用激励方式等原则。

【关键词】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载体功能;构建原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效果,离不开活动载体的建设。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活动是指除职业活动以外的一般社会活动,如文化娱乐活动、包括社会服务在内的各种公益性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活功、学习英雄模范人物活动、各种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功等。

发挥活动载体的实效性,需要明确活动载体在法治理念教育中的功能和构建原则。

一、活动载体在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中的主要功能1.“活化”教育内容,强化法治理念教育的可接受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学生认知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知识,但是否接受这些知识,是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法律素质,需要借助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反复不断地强化。

活动载体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活化”成文化娱乐、社会服务、社会调查、文明创建等活动中的人和事,变成了活生生的显示图景,对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在丰富和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影响和熏陶。

这种无意识的、渗透式的教育活动,更容易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的接受程度。

活动载体的实践性最为突出,在活动载体中,接受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大学生在开放的真实的活动环境中,更容易深入实际,通过亲身的体验,将法治理念内容的理性理解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产生直接经验,能够更好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法律素质。

2.开展自我教育,激发大学生学习法治理念的积极主动性只有当受教育者自觉地按照法治社会要求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主动向法治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时,法治理念教育的目的才算达到。

高校校园媒体_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校园媒体_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校园媒体—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潘红霞高校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实验电视台、校园网络、团刊、系刊、学生杂志等)作为我国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共同颁布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目前高校校园媒体的特点和现状,进而提出校园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及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校园媒体的特点及现状目前,校报和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的传统形式,有线电视和校园网是随着校园有线电视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校园媒体形式。

(!)校报。

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也是当前校园媒体中管理最为规范、新闻效果最佳、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媒体。

校报的不足之处在于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大都是半月刊或旬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校园广播。

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具有短、平、快的优势。

校园广播一般安排在中午、傍晚学生业余时间播出。

由于管理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校园广播是较为松散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而且受到有线电视的冲击。

(#)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的出现使校园媒体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成为广受欢迎的校园媒体形式。

多数高校的有线电视都实现进寝室。

一般高校会安排每周播出一至两次,条件好的学校做到每天播出,并且拥有自己的栏目。

有线电视通过开设一些思政栏目、新闻栏目、生活栏目等使学生受到教育。

但目前,有线电视这一媒体的长处和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校园网络。

校园网络具有随时更新、滚动播出、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一出现就受到校内受众群特别是学生的欢迎和青睐。

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

校园网络目前成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大有作为的媒体形式。

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思考王宝山(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XX)摘要:建设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教育依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是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法制教育、实效性、途径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这一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应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依法治国的进程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成为当前高校乃至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法制教育,即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总称,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即涉及法律知识、思想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又涉及对大学生法律行为的引导。

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制教育目标不明确法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

法若不被信仰,则形同虚设。

众所周知,当苏格拉底被指控违反城邦宗教、渎神和腐化青年等罪而被判死刑时,虽然他有机会逃跑,但仍坚持一个公民必须遵守法律的道德信仰,最终以身殉法。

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法律素质的高低等于法律知识的多寡,非常努力的为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信仰教育,即培养学生对法的信仰。

一些大学生则认为,学习法律知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规避法律,钻法律的空子。

所以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学习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精义,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制观,则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

当大学生法治教育遇上新媒体

当大学生法治教育遇上新媒体

当大学生法治教育遇上新媒体【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要性。

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影响,探讨了如何利用新媒体提高教育效果,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新媒体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提出了有效整合新媒体资源以提升教育质量的建议,指出新媒体是大学生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未来发展需更多依赖新媒体推动。

总结认为,新媒体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来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和意识的提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法治教育、影响、效果、案例、发展、整合资源、工具、依赖、机遇、挑战。

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被彻底颠覆。

新媒体的快速兴起给大学生法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和信息的碎片化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更容易沉溺于碎片化、泛娱乐化的信息中,忽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新媒体上存在大量未经筛选和虚假信息,学生容易受到误导,无法准确理解法治知识。

新媒体还可以加剧学生对权威信息的怀疑,使他们对法律法规产生质疑,影响法治观念的形成。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大学生法治教育需要积极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平台,提供高质量、系统化的法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获取、理解和运用法治知识。

学校和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帮助他们筛选、辨别信息,培养健康的信息消费意识。

只有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并克服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1.2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国家的栋梁和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治教育不仅是一种必要的素质教育,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法律修养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是社会主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的法治观念和行为无疑会对整个社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对法治进程的推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较之于传统媒体具有消解性与海量性、交互性与跨时空性、社群化与个性化和及时性与共享性的特点的新媒体技术在法治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其更好的满足了教育活动中多元化的需要,有利于打破现有法治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一、现状分析我国普法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的普法教育工作,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力度,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教育指对公民基于法治社会的要求进行系统性的法治教育,以各类宣传和教育手段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和提升公民的法律境界,主要包括法治理念、原则和制度执行三方面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是让广大学子从内心深处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其解决实务性法律问题的能力。

新媒体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作为法治教育的新式载体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贴合了学生需求的同时又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各大高校对法治教育的开展集中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由于教学课时安排较少和教材内容过于笼统的问题导致大多数老师仍只能采取传统的直接讲授方式。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手段、信息接受等深受新媒体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不灵活性和固定性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多元化需求,这一过于空洞的教学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教学效果较差。

另一方面,高校未能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在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目前高校主要采取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和普法网站等方式进行新媒体宣传,这一方式虽对法治教育的宣传和普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专业性和实效性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学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摘要】现行大学阶段的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治教育,该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关系到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培养。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教学内容庞杂、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及教学方式单一都制约着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要提高大学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将法治教育教学内容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独立出来,培养专业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强化法治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法治意识;法治教育;实效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 [1]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2]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法治教育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全社会、全民族的法律素养水平。

大学生即将跨入社会,大学阶段是学生法治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提高大学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紧迫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虽然没有提到要在大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但绝不能理解成大学阶段可以忽视法治教育。

笔者以为这可能因为大学阶段已经有法治教育的内容。

在2005年以前,大学阶段单独设有《法律基础》课程。

2006年后,法律基础部分与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合并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大学阶段的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

当今的大学生,他们在接受中小学教育时,法治教育没有被高度重视。

按照现行的课程标准,他们在中小学阶段虽然接触部分法律知识,当时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生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薄,用法护法能力较差。

笔者在本学期大学思修课课堂上做过调查,学生甚至连现行宪法是新中国第几部宪法、何时颁布及12月4日是法制宣传日(从今年开始是宪法日)等问题,很少有同学知道,更谈不上对法律的信仰。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探析[摘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意义深远。

从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背景及影响教育实效性的因素看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国民法治意识普遍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如何更好地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背景我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5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是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①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一直呈增长趋势。

2007年,全国招生5659194人,2008年增加到6076612人。

2009年,招生6394932人。

2010年,招生6617551人。

②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安排为675万人。

③据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22317929人,④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共计2138所。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教育百家中华传奇166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王敏/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随着宣传媒介的进一步丰富,在高校阶段的思想教育中,融媒体手段扩展了高校思政课堂法制教育的教学宣传路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优化了教学成果。

融媒体时代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学,不仅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性影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的审视教学全局,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优化教学的手段,应对于融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不同影响,扩大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实效性在高校阶段的思政课堂中,法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法治教育的进行直接能够规范学生今后的社会行为。

通过高校阶段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了解法律知识,不仅能够具有规范行为的作用,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融媒体的时代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多样化,信息受到筛选的程度不同,学生容易受到较为片面化思维形态的影响,要避免这种影响在教学中产生不良效果。

一、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一)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是影响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受教育程度,在整体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中较高,大学生群体在毕业之后,会成为社会中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其思维意识也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不断的发生影响。

因此,需要从大学阶段,深化对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以及目前的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构建法治意识体系。

在融媒体的时代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来源,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

大学生群体本身较为缺乏社会经验,总体来说,在信息的筛选能力上存在极大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法治教育的进行,就是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法治观念,避免学生在思维意识形成的关键性阶段中,受到不良意识的影响。

在思维形成与今后的行为中,出现偏差。

(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作用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学生对现实状况的了解程度不足,对现实问题的处理能力难以提升。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摘要】新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容易被误导、扭曲,法律意识不足,法律知识单薄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加强法律宣传,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弘扬法治精神。

建立与时俱进的新媒体法治教育体系,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法治教育,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普及。

只有加强法治观念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才能确保他们未来走上社会后健康、积极地参与到法治建设中。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问题、对策、现状、挑战、解决方案、发展前景、重要性。

1. 引言1.1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带来了信息爆炸的挑战,大量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涌入学生的视野,很容易使他们迷失在虚假和低俗的信息中,导致法治观念淡化甚至偏离。

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也加剧了法治观教育的难度,因为在这些平台上,不法分子往往会利用漂亮的外表和花言巧语引诱学生违法犯罪。

个性化定制和算法推送也让大学生更容易形成信息闭环,缺乏多元信息的获取和思考,影响其法治观念的全面性和正确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大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治观教育,包括设置相关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法律和法治。

学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提高法治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从源头上减少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影响。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2. 正文2.1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

校园法制教育的创新与成效

校园法制教育的创新与成效

校园法制教育的创新与成效校园法制教育是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塑造良好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校园法制教育,提升教育成效,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校园法制教育的创新与成效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如何让法制教育更具吸引力、实效性。

一、校园法制教育的创新1.融入校园文化将法制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使之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举办各类法制主题活动,如法制知识竞赛、法制演讲比赛、法制书画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法制意识。

2.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法制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同时,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法制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监狱等法治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法治氛围,提高法制观念。

4.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开发法制教育课程资源,制作生动形象的法制教育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法制教育水平。

开展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制教育能力。

二、校园法制教育的成效1.提高学生法制意识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法规,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法制观念3.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制教育有助于青少年认清犯罪危害,增强法制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法制教育与德智体美等方面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具有法制观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营造和谐校园环境通过法制教育,加强校园法治建设,维护校园秩序,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校园法制教育的创新与成效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校园法制教育的创新与成效校园法制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法制意识,形成良好法制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传媒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有效发挥

校园传媒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有效发挥

校园传媒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有效发挥1. 引言1.1 校园传媒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有效发挥校园传媒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达给学生。

通过校园传媒的多样化形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形势、了解国家政策,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通过校园传媒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校园传媒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有效发挥的前提下,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境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校园传媒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其作用将更加凸显。

2. 正文2.1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传媒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校园传媒平台,可以及时传达国家最新的政策法规和党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传媒可以开设专栏或栏目,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专题文章或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解读国家政策和思想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

校园传媒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政治知识竞赛、思想文化论坛等,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校园传媒也可以通过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典型和正能量故事,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信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传媒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一环。

2.2 丰富教育形式是校园传媒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之一。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校园传媒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媒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台、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传达思想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不同的媒体上接触到不同形式的信息,丰富他们的认知和理解。

法制进校园策划书传播法治文化的使命

法制进校园策划书传播法治文化的使命

法制进校园策划书传播法治文化的使命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文化的普及已成为当代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法制进校园活动作为传播法治文化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学校法学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法制教育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

为此,我们制定了《法制进校园策划书》,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法制教育活动,深入学校,传播法治文化,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法治素养的培育。

二、目标与目的1. 目标:- 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识,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以培养有法治意识的公民。

- 传播法治文化,提高社会的法治化程度。

2. 目的:- 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教育的有效性和普及程度。

- 增加学校法学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体系。

三、策划内容1. 法制宣传主题演讲会- 邀请法学专家、法官等行业权威人士进行法治主题演讲,解读最新的法律法规。

- 通过演讲会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律意识,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法律知识竞赛- 组织法律知识竞赛,通过全面、多角度的方式测试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

- 设立奖励制度,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合作和成长。

3. 法制主题班会- 在班会时间组织开展法制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思考法治问题,并进行相关讨论和交流。

- 邀请法学专家、律师等行业人士到场,进行交流分享,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依法办事、守法用权。

四、推广和传播渠道1. 学校内部推广- 制作海报、宣传单张,在校园内张贴和宣传,提高学生、教师的关注度。

- 利用学校网站、电子公告栏等在线平台,发布法律知识、法治文化的信息。

- 利用学校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向学生发布相关法律知识和宣传信息。

校园媒体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媒体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媒体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摘要】高校校园媒体作为校园舆论宣传工具,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校园媒体的特点和现状,提出校园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实现校园媒体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载体的途径。

【关键词】媒体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0-0028-02高校校园媒体是校园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独特的校园舆论宣传工具,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园媒体特点及现状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报、广播、有线电视、校园网、学生自办刊物、宣传橱窗等形式。

其中校报、广播、学生自办刊物、宣传橱窗是校园媒体的传统形式,有线电视和校园网是新的校园媒体形式。

1.校报校报是高校党委机关报,是校园媒体中管理较为规范、发展较成熟的一种媒体。

校报便于反复阅读和收藏,其刊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先进人物事迹、时评文章等是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优势。

但大部分校报为月刊或半月刊,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传播效果。

2.广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

一般在学生课余时间播出,能够达到时效性和有声传播的较好结合,容易被学生轻松接受。

但播出时间、受众范围有限,且管理较为松散,其采编播都由学生担任,节目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3.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使校园媒体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

校园有线电视一般拥有自己的栏目,通过开设新闻栏目、人物访谈等使学生受到教育。

但有线电视在资金、设备、人员等各方面要求较高,新疆高校也只有个别学校拥有有线电视,其优势和长处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校园网校园网因其更新速度快、信息丰富、图文并茂、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青睐。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学生法制意识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学生法制意识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学生法制意识的途径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人数正在逐年上升,且犯罪类型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刻不容缓。

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必须承担起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任务,积极寻求有效的途径提高其实效性。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

然而,即便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个体受教育年限逐渐增长,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认识不高。

在不断完善的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还仍存在弊端。

虽然各大学校高呼素质教育,实质上这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不彻底,甚至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

例如:学校有各种关于学习内容的“活动月”,但却没有“法制教育活动月”;有各种考研、英语讲座但却缺少法制讲座;有各种社会实践,但却缺少法制教育实践。

2.误将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

很多学校可能会辩道自己在教育中不断的渗透法律知识,那么就产生了一个误区,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授。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

不是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

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一个学生的塑造与培养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不仅仅是家庭的事,这需要学校与家庭建立稳固的联络渠道。

而实际情况是大学生都是独立在外生活,部分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这样尽管学校不断地进行法制教育,但由于没有家长的配合和管理,也达不到非常好的效果。

4.缺少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教育。

仅仅靠课堂上的书本进行法制教育,这种教学形式既老套,方法简单、手段落后,又实行灌输,且因内容杂,课时少,实践环节几乎没有,造成该课枯燥乏味,学生也只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而新媒体的普及也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一、问题1.法治观念淡化。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多样,以短视频、微博、微信等为主,这些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容易引起大学生浮躁的心理。

由于信息碎片化、单一化,大学生对于法治观念知识的接收渠道有限,导致法治观念淡化。

2.信息真假难辨。

新媒体的信息容易受到篡改、伪造,大学生在接收信息时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一些不实信息的误导,对法治观念产生偏差性认识,甚至走向极端。

3.传统教育模式不适应新媒体时代。

传统的法治观念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但现在的大学生更喜欢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到大学生的注意。

4.法治观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内容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基本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内容,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对策1. 强化法治观念教育。

大学应该着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和法治水平。

可以通过开设法治观念教育课程,或者结合新媒体平台,制作相关法治宣传视频,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2. 提高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

大学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的培养,教给大学生一些辨别真伪信息的方法和技巧,让大学生在面对信息时能够做到辨别真伪。

3.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法治观念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大学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例如结合新媒体平台进行法治观念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愿意去接受和了解法治观念知识。

4. 丰富法治观念教育内容。

大学应该将法治观念教育的内容丰富起来,增加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治观念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馈评估是思想政 治教育正确决策的基础 , 是对思 想政 治
教育过程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 , 也是全面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成
败得失 的依据 , 想政治教育过程 不能 割舍的一个步骤 。当 是 前高校普遍 忽视 对校 园传媒 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的评估 , 对于 其 思想政 治教育载体 发挥 状况如何 ,取得的教 育效 果如何 , 没
力并不令人满意 。 在一些大学里 , 校报的影响 曰 渐式微 。 有些大
学 的校园广播 、 园电视沦 为可有可无 的“ 校 鸡肋 ”节 目质量 欠 , 佳, 师生观看的兴趣不大 。很 多学校 都建立了直接服 务于大学
力 度 , 立 大 学 生 参 与 传 媒 的 激励 机 制 , 全 校 园 媒 体 教 育 评 建 健
估机 制 的 建议 。
生 思想政治 教育的“ 红色 网站 ”但内容 比较 生硬 , 式相对 单 , 形


效果不是很好 , 点击率偏低 。校园网上 人气最旺的地方 当属
【 关键词 】大学生 法治理念教育
校 园传媒载体 实效性
“ B ”其“ B S , 掌门人” 一般都是学生或者年轻的老师 , 他们的法学
有 利于培育他们 的守 法意识和 护法精神 ,对于养成 自觉学法 、
懂 法、 守法 、 法的习惯 , 用 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 。但这种作用 无 法使学生直接 、 快速受惠 , 因此学 生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 不高 。 另外 ,校 园媒体没有全面深入 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 状况 , 缺
少 同学 间的互动 , 导致校园传媒的传播和 教育过程变成单 向的 信 息传递过程 , 以发挥出校园传媒的法治理念教育优势 。 难
4 校 园传 媒 法治 理 念 教 育 活动 的评 估 反 馈 环 节 弱 化 、
反映学校工作的工具 。有些校园媒体 , 限于发挥 “ 仅 娱乐版块 ” 中的一个 角色 , 校园广播 成为 “ 背景 音乐 ”B S ,B 则成 为学生 发
泄不满 、起到舆论引导作用 。在极具感染 力的校外传媒 , 尤
共 中央 组织 部 、 中共中央宣传部 、 中共中央政法委 员会 、 教育部 关 于认真学 习( 会主 义法治理 念读本 > 知》 社 通 的发布 , 会主 社 义法治理念 已目益成为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的重要内容 。 然 而, 近年来 出现的李铭启 、 药家鑫 等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 , 表明 大学生法治理 念的提 高 , 不能仅仅依靠课程载 体。只有有效发 挥传媒 载体的法治理 念教 育作用 , 才是提 高大学 生法治理念教
为了有效抵御法治领域中错误观点的影响 , 提高舆论 引导
力 , 中央组织部等 四部委发布的 《 中共 关于认真学 习< 社会主 义 法治理念读本) 的通知》 明确要求 , 要认真 组织“ 各大新 闻媒 体 、
学术刊物积极刊发 、 报道社会主 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成果和生 动 实践 , 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占领舆论阵地” 。校园传媒是大学生 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阵地 , 而有 些大 学的校园媒体传载社会 主 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内容却偏少。有些校园报刊和网页传播的内 容紧跟“ 上面 ”脱离 “ , 下面” 充斥着关于领导参加会议 、 , 发表讲 话 的报道 , 很大程度 上成 为学校领 导的传话 筒和 代言人 , 了 成
园、 针对大学 生的媒体 , 应该是最能吸引大学 生关注的媒体 。可
有做到心中有数。一些大学校园媒体工作者缺乏思想政冶教育
专业背景 , 认为只要把有关的法规 、 政策和学术理论刊 登出来 , 把法治素质的视频资料从 电视 台播放 出来 , 一个 法治宣传 的 做
l 0
■●■一 0 c; ≤ 1 l
高 教 研 : 究
【 摘要 】本 文分析 了影响校 园媒体传 载法治理念教育 实效
性 的 主 要 因素 , 针 对 这 些 因素 提 出 了提 高校 园传 媒 在 法治 理 并
念 教 育 中 的 实效 性 , 要 重视 校 园媒 体 的教 育 功 能 , 大 投 入 需 加
专业知识较少 , 无法解决学 生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校园网络往
开 展社会主 义法治理念 教育是党 中央从建 设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作 出的重大决策。随着 2 0 09年 9月《 中
往更注重信 息技 术的服 务 , 内容上 只要不反动 、 在 不色情 、 不危 害公共安全和不散布非法信息就可 以了 , 很难为学 生树 立正确
念的理论成果版块 ,缺少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 念的影视题材 , 还缺少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典型案例的讨论活动 。
2 校 园媒 体 品 质 不佳 , 载 内容 的可 接 受 度 不 高 、 传
校园媒 体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作用的大小 , 最终要根据 受 众接受传播 的状况和结果来评价 。大学校园传媒作为立足于校
育实效 幽 重要路径。

其是校 外网络的冲击下 , 校园传媒越来 越不被 学生重 视 , 处于 被边缘化 的境地 。
3 受 众在 校 园媒 体传 播 法 治 理念 教 育 活 动 中的参 与 度 不 强 、
参与度是强化校园媒体法治理念教 育功能的重要因素。大
学校 园媒 体的受众 , 主要 是高校内部 的师生 员工 , 中绝大 多 其 数还是在校 大学生。处在激 烈竞争环境 中成长 的“0后 ” 9 大学

影 响 校 园 传 媒 载体 法治 理 念 教 育 实 效 性 的主 要 因素
1 校 园媒体 传载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念 教 育 的 内容偏 少 、
生, 功利性 强 , 对一些他们认为无 法直接 、 受惠的教育 内容 快速
并不欢迎 , 实用性 是大学生在信息需求方面表现 出的比较明显 的取向 。“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文化 、 增强全 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 引”对大学 生而言开展法治理念教 育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