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2015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解析)
【历年高考真题精品解析】01专题一1百家争鸣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专题一1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2015年题组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测试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必修3)(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在2008年3月的记者会上,温家宝同志引用了“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的诗句。
该诗句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2.某位中国古代思想家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庄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3.古语云:“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其中关于“刚柔”的观点符合(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4.亚洲许多国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等国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特别重视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等方面的教育。
其体现的思想是(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5.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主张的特点是( )A.法、术、势相结合 B.“礼法并施”C.“尚力” D.“无为而治”6.“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1)三则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二卷答案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简析24.【答案】C【解析】实质类试题。
儒家学者希望统治者效法先贤,创造的理想政治环境。
25.【答案】A【解析】实质类试题。
翻译文言文是关键,“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就是那些称职的郡守啊!”可见帝王对地方吏治的重视程度。
26.【答案】C【解析】原因类试题。
材料问的并不是“南宋完成南移”(时间点),而是中国历史上整个经济南移的过程。
经济重心南移显然是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当然,农业发展的同时,其他行业也会相应发展。
27.【答案】B【解析】影响类试题。
迁都北京使政治中心北移,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提供援助。
经济重心未变化,仍在南方,排除D。
28.【答案】A【解析】影响类试题。
观念守旧者(其实是当时的很多人)对亲西方者充满鄙夷。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传统礼教束缚的阶段等。
29.【答案】C【解析】目的类试题。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揭露古文经系伪造的手法就是康自己伪造史实(排除A)。
甚至后来写入大陆教科书的康有为事迹,也是老头自己在海外杜撰吹嘘出来的伪史。
《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西汉刘韵为王莽窜汉伪造的,因是王莽新朝之学,故称。
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孔也,其心则夷也”。
30.【答案】B【解析】目的类试题。
日军的战争消耗转嫁给中国人。
AC地点与材料不符,D在材料中无体现(起码不是核心意思)。
31.【答案】D【解析】原因类试题。
某网站把答案错误成了A。
不是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而是转变的“结果”。
32.【答案】D【解析】原因类试题。
不是等级观念淡化也不是贫富差距缩小(差距扩大才对),而是东西方贸易更方便,易购得。
B项不能体现出茶叶“由小众到大众”的变化,穷人即使崇尚但买不起或买不到还是喝不上。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人谁不想买台电视机?但你家“有钱+有票”吗?)33.【答案】B【解析】原因类试题。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名题分解一、选择题1.《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解析】C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本题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基本丧失;B项各国战乱不断,通力合作不可能实现;D项黄河治理是系统工程,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实现治理。
本题选C项,只有统一国家,由中央政府着手进行治理,解决洪水泛滥。
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解析】C 本题考查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即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B项荀子是儒学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思想家,“天行有常”是指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
C项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齐物”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D项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尚同”思想是主张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是非的判断才有标准,社会才会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分析材料,材料所指是庄子的思想,本题应选C项。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C 本题稍难,从材料中这一学派主张用军事手段废除奴隶制度、世卿世禄制;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所学,这一学派应该是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本题选C项。
2015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历史真题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27.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图6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 .义和团运动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新课标)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章节测试(含解析)解析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A组(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某班以“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索出孔子不同形象的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反映了现代对传统儒家思想要客观对待,批判继承B.②说明孔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C.③反映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孔子为宗教对象批判,宣传启蒙思想D.④反映了孔子开创的儒学,被统治者所推崇,成为统治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3.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这句话所体现的主张属于(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4.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以下表述不符合墨子所主张的新社会秩序的是( )A.“尚贤”,唯贤是举B.“尚同”,道德自觉基础上实现礼乐教化C.“节用”,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D.“尚力”,肯定劳动最光荣5.以下观点中,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观点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同一学派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兼相爱、交相利”6.有学者认为“在世界史上,墨子首先拿理智的明灯向人世作彻底的探照,首先替人类的共同生活作合理的新规划”。
下列观点体现了墨子为人类共同生活规划的是( )A.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B.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C.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D.有义则治,无义则乱7.法家学派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起到了重大作用。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战国时,法家分为重“法”和重“术”两大学派②思想家韩非是该学派的集大成者③该学派主张厉行赏罚和节葬节用④独立的法家学派在汉代以后逐渐消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西汉初年奉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至汉武帝统治时期则反对无为,主张有为。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干知识】一、背景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5、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6、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1、儒家:(1)孔子:①主张及贡献:提出“仁”的学说(思想核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关注社会现实,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编订六经。
②评价: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提出“性善论”。
②评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①主张:强调“天行有常”(唯物主义),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君舟民水;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主张礼法并施。
②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1)老子:①主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②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散文蕴涵哲理和浪漫主义。
3、法家:韩非①主张:法治观:君主要依法治国(严刑峻法);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应及时进行变法革新。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因此C正确。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优秀的郡太守。
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C、D排除。
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影响。
A选项说法错误,靖难之变本就是由北往南进行的,北方此时已经足够稳固;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
北京市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北京朝阳一模·12)在当时(见右图)的中国存在的文化现象是( )A.道教出现 B.儒学兴起C.罢黜百家 D.理学诞生【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的兴起【解析】图示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东汉道教才产生,故A项错误;图示中鲁国、赵国、魏国等都出现特殊的文化现象,符合战国时期儒学的兴起,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故C项错误;理学出现在宋明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5·北京朝阳一模·13)下列选项中,对下述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陈寿的作品于明清成为“四大奇书”之一B.此时鲜卑拓拔部改国号为魏,定都平城C.汉武帝时期的海上交通线促进文化交流D.儒家文化是东北亚地区文化的重要内容【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文化的传播【解析】材料记录了魏晋时期(公元285年)的三件历史事件,与明清无关,故A项错误;鲜卑拓拔部改国号为魏发生在386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汉武帝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百济王国遣博士到日本,携带《论语》,体现了儒家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交流,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5·北京海淀一模·37)(34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易经》记录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些军事思想。
随着《易经》成为儒家经典,《易经》的军事思想也在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易经》中哪些军事思想?你如何评价《易经》的军事思想?(10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易经》的军事思想【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概括并归纳材料内容即可。
第一层:“国与国和谐相处,吉利”主张国家之间应该和平共处;第二层:“以俘虏别人为乐事,暂时吉利,最终会败亡”“自恃强大,胁迫他国服从,结果是凶险的”“主动侵略别国是不利的”表明反对侵略;第三层:“道义上和舆论上的优势有利于出兵征讨他国”主张战争应该坚持正义性;第四层:“防御别国侵略是有利的”表明认可反侵略自卫战争。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因此C正确。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优秀的郡太守。
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C、D排除。
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迁至,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涉与到明成祖朱棣迁都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影响。
A选项说法错误,靖难之变本就是由北往南进行的,北方此时已经足够稳固;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主要学说: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3.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主要学说(1)哲学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2)个人修养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四、韩非与法家1.地位: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主张(1)政治观: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 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孙膑与兵家:孙膑,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史料①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
②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解读]史料属于后世史学专著,主要说明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习题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
(1)历史地位:战国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张。
A.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①________说。
要求统治者以②________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③________”,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代表。
(2)主要主张。
A.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④____________”的唯物论观点。
B.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C.政治思想: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⑤________。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⑥________具有深远的影响。
答案:①仁政②仁爱之心③亚圣④制天命而用之⑤礼法并施⑥哲学♨温馨提示民本思想儒家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实质上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孟子的“仁政”、荀子的“君舟民水”)它与当前我国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
【应用提升】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B)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题中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主张“①________”、“非攻”。
“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015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卷Ⅱ
2015·全国卷Ⅱ(历史)24.O1、O2[2015·全国卷Ⅱ]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4.C[解析] 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B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
故答案为C项。
25.A2[2015·全国卷Ⅱ]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5.A[解析] 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
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
26.H1[2015·全国卷Ⅱ]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6.C[解析] 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B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
百家争鸣高考题综述
• 【答案】D
•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 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 【答案】B
• (2012·浙江文综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 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 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 ①崇尚儒家文化 •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 ③延揽汉族文士 •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 A.①②③ • B. 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答案】B
• 【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
• (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 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 ③罗马法的基础 •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 A.①②③ B.①③④ • C.①④ D.③④ • 【答案】C
• (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 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 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 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 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 映了( )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 【答案】A
• (2015·海南单科·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 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 【答案】B
•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 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 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主张【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
全国各地2015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含解析)
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2015·广东文综·39)(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9分)【考点】(3)中美关系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史学理论——史学观念【解析】(3)第一小问原因,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和国际史实概括背景即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西方“现代化研究”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为史学研究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对西方现代化历程研究的深入等。
第二小问注意,综合三则材料进行归纳,比如材料中“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看出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持借鉴态度等。
【答案】(3)原因: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6分)注意: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
(3分)昨天我所在学校期中考试成绩,有个别同学考的不太理想,跟我发微信,自己在期中考试前已经非常努力的做题了,但最后的成绩却很差。
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很努力,却始终考不出成绩,问到底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以下,努力和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答案是否定地!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学生24小时不断地学习就得保送清华北大;中国足球只要训练的足够刻苦,就一定能踢赢巴西;我作为老师只要足够的努力就能当上教育局局长?很显然,努力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在努力和结果之间,还有存在一桥梁,那就是方法。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31.1 百家争鸣 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3·江西上饶练习)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
这位思想家的评论所体现的理念是()A.以法治国 B。
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 D。
克己复礼解析:材料反映的内容是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而僭越礼制则是诈谋的国君。
这说明这位先秦思想家主张遵从周礼.答案:D2.对右图所示历史事件的评价,正确的是()《孔子讲学图》A。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新局面B。
为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培养了大批人才C。
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D。
开创了封建教育的新局面解析:孔子开创了我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从而打破了当时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故C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B、D两项与春秋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尚未形成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相矛盾。
答案:C3.“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材料意思是: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即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答案:C4.(原创)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B。
孔子“仁”和“礼”的学说C。
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D.墨子“节用”“兼爱”主张解析:“绝圣弃智”“民复结绳而用之”等信息,体现了该思想家消极对待人类社会发展,是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反映,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 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主张【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5.(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分)6.(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法制观念);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法制观念)【解析】(1)第一小问孟子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第二小问苏格拉底法制观念,从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可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从“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念是法制关乎城邦存亡,从“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第一小问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分别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形成的背景;第二小问价值,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共同作用即可。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5分)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5分)(2)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6分)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7.(2015·重庆文综·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
(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2分)【考点】(1)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解析】(1)第一小问要求,材料一“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可得出刘邦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儿子应该多读书;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得出秦焚书主张自己读书无益的思想,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思项,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第三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说明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政策,意在加强在思想领域的控制。
【答案】(1)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
(4分)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
(2分)表现:焚书坑儒。
(2分)昨天我所在学校期中考试成绩,有个别同学考的不太理想,跟我发微信,自己在期中考试前已经非常努力的做题了,但最后的成绩却很差。
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很努力,却始终考不出成绩,问到底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以下,努力和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答案是否定地!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学生24小时不断地学习就得保送清华北大;中国足球只要训练的足够刻苦,就一定能踢赢巴西;我作为老师只要足够的努力就能当上教育局局长?很显然,努力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在努力和结果之间,还有存在一桥梁,那就是方法。
高中生普遍认为物理难。
一遇到多过程的物理问题头就疼,其实是因为他不会学物理。
高中所有课程,每一门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需要大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法。
那学物理有什么方法呢?方法是根据特点制定出来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物理这门课的特点。
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都是形象的,是可以在我们脑海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图像画出来。
不管是学习新的物理概念还是平时做题,只要你试着把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并能够通过图像把物理过程描绘出来,那么你的物理不可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