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2010年载文分析
新时期我国高校档案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评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1 豳
新 时期我 国高校 档案工作 的纲领性 文件
— —
评新颁布 的《 高等 学校档 案管理办法》
■广 东轻 工职业 技 术学 院 范 红
摘
要: 随着社会 、 经济和 高等教 育的快速发展 , 高校档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高校档 案的内涵和外延都 发生 了深 刻的变化 。《 新办法 》 为新 时期高校 档案馆( 的性 室) 质、 地位和作用作 了新 的阐述 , 对高 校档案馆( 的机构设 置 室)
与人 员配置 、 档案管理 、 档案的利用与公布 、 条件保障 、 奖励 与
案的 内涵和外延都发生 了深刻的 变化 。高等 学校档 案管理办 《
法》的颁 布是 指导新时期 高校档案工作科 学发展 的法规性 文
献。
关键词 : 新时期 《 高等 学校档案 管理 办法》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教育部 与国家档案 局 以 2 7号令颁 布 的
式、 着眼点等决定 了史料 的主观性 , 且每件历史事件 的细 节不
一
[ 1 国华 :顾 颉 刚档 案 史料 观 探 析 卟 史苑 杂谈 , J刘
1 4-2 08 99 0
,
文字记载也不 可能面面俱到 。对于 已存在 于世 的文字史
料, 要判定其真 比判其伪更难。 古代的文献可证的已很少 ,我 “
处罚等各 方面的工 作都提出 了更 富时代性 的要求 。是今 后更
好地规范高校 档案 工作 、科学管理高校档案 的根本性法 规性
文件 。
一
《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 简称《 ( 新办法》已于 20 ) 0 8年 9 月 1日起正式施行 。随着经济 、 社会和高等教育 的快速发展 ,
periodical__zhyxtsgzz__zhyx2010__1001pdf__100123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年1月第19卷第l期
Chin J Med Libr Inf Sci,VN.19 No.1 Jan.2010
表1 2005—2007年7种眼科学期刊刊发论文数量与引文率
·75·
2.2 引文总数和篇均引文数 引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著者对文献
信息的吸收利用程度、对科技信息的依从程度从及科
部,发表论文1篇。
万方数据
1.2方法 逐期统计7种眼科学期刊论文所附参考文献,
按照引文数量、文种、文献类型、普赖斯指数、期刊 自引和作者自引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论文总数与引文率
引文率是指期刊文后附有引文的论文占全部 论文的比率。引文数据是评估、选择期刊的一个重 要因素旧J。2005—2007年度7种眼科学期刊共发表
引文文种是指引文发表时所用的文种。对引文 文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作者外语水平。2005-2007 年7种眼科学期刊的引文文种主要为中文、英文、日 文及俄文。其中日文和俄文所占比例很小,笔者将 英文、日文和俄文归在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2005—2007年7种眼科学期刊引文文种统计
万方数据
·76·
普赖斯指数是评价科技期刊所载论文新颖性的
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某一学科文献老化的计量指 标,即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 之比H o。根据普赖斯的界定,可将所有被利用或引 用的文献分为“档案文献”(年限超过5年仍被引用 的)和“现实文献”(年限在5年之内被引用的)两大 类。2005—2007年7种眼科学期刊的引文数量及普 赖斯指数见表5。
表4 2005—2007年7种眼科学期刊引文类型
表4显示,7种眼科学期刊的引文主要为期刊文 献,共54 330篇,占91.3%;其次为图书,共有4 939 篇,占8.3%;其他各类型文献很少,仅有220篇,占 0.4%。这与期刊论文周期短、知识更新快,而图书 知识较成熟有关。 2.5引文量与普赖斯指数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发展概述(1985—2010)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发展概述(1985—2010)李华【摘要】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data of Journal of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from 1985 to 2010,the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 and its papers.The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journal'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 research platform for the faculty members.%以1985—2010年各年《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的数据为统计源,统计并分析了学报的发展历程、载文情况。
为学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发挥学报为教职工搭建科研平台的作用。
【期刊名称】《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2)003【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学报;发展;概述【作者】李华【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苏州215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21 发展概况《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由苏州市政府主管、苏州市职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ISSN1008-5475/CN32-1524/G4),1985年创刊,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季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研究进展、电子信息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高职研究、吴文化研究、管理工程与应用、应用数学、环太湖区域研究、教学研究与实践等相关基础学科的,能反映本学科研究热点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1985年《学报》创刊时,为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发行刊物,全年出版1期,采用B5纸张,分为4部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工作研究、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选编.1985年全年发表论文28篇.1987—1992年因其他原因没有出刊,后又于1993年继续出刊.1993—1997年每年出版1期,主要分为2部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1年出版4期,为季刊.1999年对栏目进行了调整,学报的内容更为丰富,主要有“本刊特稿”、“高职研究”、“教海探珠”、“教授论坛”、“财政金融”等十几个栏目.2003年第1期开始采用电脑排版,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纸张由原来的B5改为大16K,96个页码,增加了英文目录,论著中有了英文摘要,同时在栏目上作了调整和充实,在保留原有特色栏目“高职研究”、“教育探索”的基础上,2003年新增“吴文化研究”特色栏目,及工科类栏目“应用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稿件质量及出版质量都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之后《学报》继续在栏目设置上进行探索,依靠地缘优势,针对长三角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又先后设置了“环太湖区域研究”、“高职教育研究”等特色栏目.2004年被6个数据库全文收录,随着学校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报》开始注重刊载基金资助论文,《学报》的学术质量得到了提高.2008年《学报》为改版作了全面准备,从综合版逐步过渡到目前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科版.至2010年12月《学报》总共出版21卷57期,共发表各类论文1 742篇,现有“研究综述”、“电子信息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管理工程与应用”、“应用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等”等栏目,及时刊载本校和相关部门的教学与科研的新观点、新方法、新发明等技术创新层面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以满足科研和教学人员的需要.《学报》创刊多年来,重质量,守信誉,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03年、2007年,连续2次被评为江苏省一级期刊;2006年荣获“中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二等奖”;2009年在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学报2008年三优评比暨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这标志着《学报》工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学报坚持以“质量立刊,人才强刊,机制活刊,特色兴刊” 为办刊宗旨,至力于突出办刊特色,创办优秀期刊,打造精品学术期刊,促进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文化,为推动教育、科研发展及先进文化的传播贡献应有之力.2 文摘、数据库收录情况《学报》注重与国内外有关的文摘期刊和数据库进行交流,先后加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万方数据库、清华大学的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科技部的重庆维普资讯数据库和中国书生网等数据库.《学报》被收录到《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并已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高校社科文摘》来源数据库、《高教文摘》来源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台湾《CEPS中文电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学报》力争实现科技信息的网络化,通过网络加快本校最新科研信息的传博和宣传,同时也便于在最短的时间捕捉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扩大《学报》的影响力,进而吸引外稿,扩大稿源.3 载文及引用情况3.1 1985—2010年的载文及引用情况1985—2010年的载文情况见表1,1985—2010年《学报》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情况见表2.由此可知:1) 《学报》截至2010年12月共刊载论文1 742篇,引用中外参考文献总数约6 308篇,论文平均引文数为3.6篇,自引证率只有0.77%.从1994—1998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1 200余种期刊的平均引文数(5.72、5.96、6.05、6.28、6.58)来看[1],《学报》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和2009年、2010年的引文数有所提高,分别为6.1、6.1、6.8.2) 1999—2010年《学报》刊载1 478篇论文,其中外稿577篇,外稿平均占有率为33.1%,外稿始终保持着一定比例,学报没有封闭发展,即以宣传本校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为主,同时也积极引入外稿,以扩大学术交流,丰富稿源,有利于《学报》的健康发展.3) 《学报》每篇文章所占用的版面由过去的4~5个版面到目前基本上为3~4个版面,对于文中不重要的图应删则删或改为简短文字,对于繁琐和重复的讨论和牵强附会的内容亦删减、压缩,达到精练要求.不仅可以减少单篇论文长度,使得文字精练,还增加了《学报》的载文数量.表1 1985—2O10年《学报》载文概况自引证率/% 19851 28 28 - - 6 37 1.3 76 2.7 0 -1986 1 30 30 - - 4.4 41 1.4 79 2.6 0 -19931 33 33 - - 4.3 39 - 71 2.2 0 -19941 29 29 - - 4.2 32 - 44 1.5 0 -19951 36 36 - - 3.4 4.0 - 43 1.2 0 -1996 1 40 40 - - 4.4 48 - 38 1.0 1 2.6 19971 44 44 - - 4 51 - 19 4 -1998 2 60 30 5 8.3 3.6 70 - 32 0.6 0 -1999 4 90 23.5 17 18.9 3.3 99 1.1 129 1.5 1 0.8 2000 4 101 27 30 30.0 3 115 1.1 242 2.4 2 0.8 2001 4 104 26 42 40.4 3.2 118 1.1 264 2.6 3 1.1 2002 4 127 33 46 36.2 2.7 144 1.1 251 2.0 4 1.6 2003 4 139 3872 51.8 2.8 168 1.1 439 3.2 1 0.2 2004 4 155 39 84 54.2 2.7 197 1.3 649 4.2 0 0 2005 4 141 37 67 47.5 2.7 171 1.2 650 4.6 2 0.3 2006 4 113 28 48 42.5 3.8 145 1.3 700 6.1 4 0.6 2007 4 128 32 46 36.0 3.2 191 1.5 569 4.4 8 1.4 2008 4 141 35 51 36.2 3.5 222 1.6 697 4.9 2 0.3 2009 4 100 25 33 33.0 3.6 164 1.6 615 6.1 7 1.2 2010 4 103 26 36 35.0 3.7 182 1.8 701 6.8 7 1.0合计57 1 742 31 577 33.1 3.4 2 274 1.3 6 308 3.6 42 0.8年度期次年总载文量/篇载文量/篇外稿数/篇外稿占有率/%平均每期单篇论文平均长度/页年作者总数/人平均作者个数/人年参考文献总数/个平均参考文献数/个自引参考文献数/个表2 1985—2010年《学报》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情况1985 1986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总引文数/个 76 79 71 44 43 38 19 32 129 242 264 251 439 649 650 700 569 697 615 701总篇目/篇 28 30 33 29 36 40 44 60 90 101 104 127 139 155 141 113 128 141 100 104平均引文数/个 2.4 2.4 1.8 1.5 1.2 1 0.5 0.6 1.5 2.4 2.6 2 3.2 4.2 4.6 6.1 4.4 4.9 6.1 6.6自引文献数/个0 0 0 0 0 1 0 0 1 2 3 4 1 0 2 4 8 2 7 7自引证率/% 0 0 0 0 0 2.6 0 0 0.8 0.8 1.1 1.6 0.2 0 0.3 0.6 1.4 0.3 1.2 1.03.2 2004—2010年《学报》基金论文情况表3为2004—2010年《学报》基金论文情况,其中,基金资助论文数218个,基金资助率为24.5%,高职称、高学历(含教授、博士)撰写的论文数为139篇. 近年来,随着学校科研力量的不断加强,《学报》发表的获省部级及学校资助的基金项目论文数量逐年增多,高职称高学历的文章也有所增加,刊载论文的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学报》能够及时反映学校科研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表3 2004—2010年《学报》基金论文及高职称、高学历的论文情况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基金资助论文数/篇 12 14 10 23 61 46 52218年论文总数/篇 155 141 113 128 141 100 103 884基金资助率/% 7.6 9.5 8.8 18 43 46 50 24.5高职称、高学历(教授、博士)/个 7 10 29 22 34 15 22 1394 网络平台的建设《学报》作者投稿由最初的纸稿投递,到电子邮箱投稿,直至目前的通过电子采编平台在线注册、投稿.目前学报设有专用网页,建立电子采编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子信箱等现代化手段传输、编辑稿件.学报编辑部网站自2005年起开始筹建,并于2005年下半年完成了网站建设.初期除了增加“学报栏目设置”、“投稿指南”等内容的宣传和介绍,使作者明确投稿方向和规范外,还积极试用“中国知网”提供的电子采编平台,探索“无纸化”编辑的路子,来稿量大大增加.2008年5月,本着“硬件上台阶、软件增质量”的精神,编辑部引进了网上编辑办公系统,网站实行全面改版,实现了自动登记稿件、完善作者信息、专家信息、编辑流程自动化等功能,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编辑部办公效率.网站设有“作者投稿查询”、“作者注册”、“专家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四大模块,稿件定稿时间从原来的3个月提前到目前的1个月左右.同时,利用现有网站,编辑部还积极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取得联系,将介绍学报的网页挂在“知网”上,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提高了用稿的效率,缩短了用稿周期,增强了稿件信息的时效性.5 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这一指标除了与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外,还与即年指标、基金产文率、自引率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因子不仅被用来评价科技期刊的优劣,还被用来评价科技论文和作者学术水平的高低.据2004—2008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统计[3]可知,《学报》自2004年至今其基金论文比、被引期刊数、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Web即年下载在逐年增加,影响因子也由2004年的0.037增至2007年的0.249,但均低于历年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统计的XB1.3.8A平均值.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论文的平均引文数有关.适当、恰当地增加中文参考文献数量和自引数量,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文献,有利于提高《学报》的引文频次和影响因子[2-3],对提升《学报》的影响力是有利的.据统计,《学报》在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自引数量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这样会直接影响《学报》的学术影响因子的提高.6 结语《学报》创刊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由内部资料转为国内公开发行,其间凝结了几代编者、作者、读者的智慧和心血,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只要扬长避短,从提高学报的编辑质量和出版技术出发,切实提高期刊的编辑创作和加工质量[2],在优化期刊的栏目设置上注意论文的选题工作,及时了解科研动态,刊发最新科研成果.利用电子采编平台,实现自动登记稿件,完善作者信息、专家信息、编辑流程自动化等功能,以尽量缩短论文的出版时滞,提高论文的时效性,使《学报》真正成为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窗口”,扩大对外交流与影响[4].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199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 [R].北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l993:68-70.[2] 任胜利,严谨,祖广安,等.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6-9.[3] 倪东鸿,崔鹏程.我院学报与同类核心期刊的定量比较[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1,23(3):54-57.[4]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4-215.。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发展概述(1985—2010)
LIH u a
( i ra e a t n fJ u n lo u h u Voain lUnv ri Edt ilD p rme to o r a fS z o ct a ies y,S z o 11 4 h n ) o o t u h u 2 5 0 ,C ia
1 发展 概 况
苏 州 市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 以下 简称 报 》是 由苏 州 市 政 府 主 管 、 州 市 职 业 大 学 主 办 的综 合 性 学 学 ) 苏 术 类 期 刊 (S N1 0 5 7 / N3 —12 / )1 8 年 创 刊 ,9 8 经 国 家 新 闻 出 版 总 署 批 准为 国 内 外 公 IS 0 8 4 5C 2 5 4G4,9 5 19 年 开 发 行 的 综 合 性 刊 物 , 刊 . 要 刊 登 国 内外 研 究 进展 、 季 主 电子 信 息 化 技 术 、 算 机 应 用 技 术 、 造 业信 息 计 制 化技术、 职研究 、 文化研究 、 高 吴 管理 工程 与 应用 、 用 数 学 、 太 湖 区 域研 究 、 学 研 究 与 实 践 等 相 关基 应 环 教
李 华
( 苏州 市 职 业 大 学 学报 编辑 部 ,江 苏 苏 州 2 5 0 ) 114
摘 要 : 以 18— 2 1年各年 《 州市职 业 大学学报 》 5 oo 9 苏 的数据 为统 计源 , 统计 并 分析 了学报 的发展
历 程 、 文 情 况 。 学报 的进一 步 发展提 供 参 考依 据 , 载 为 更好 地 发挥 学报 为教 职 工 搭 建科 研 平 台的
收稿 日期 2 1 0 一 7 0 l 7 O ;修 回 日期 :2 1 — 7 0 0 1 0 —2
布氏定律
疾病监测
1
阴山学刊
1
技术经济
1
英语文摘
1
济宁学院学报
1
油田化学
1
价值工程
2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
检验医学与临床
1
云南大学学报
1
江苏高教
1
运动
1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1
教育研究
1
肇庆学院学报
1
教育与经济
1
郑州大学
1
解放军药学学报
1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1
今传媒
2
中北大学学报
1
晋图学刊
2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
四川图书馆学报
3
编辑学报
1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
编辑学科
1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1
冰川冻土
1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1
搏击
1
台州学院学报
1
成都大学学报
1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1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1
城都理工大学
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
出版发行研究
1
天津护理
1
出版科学
1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
1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1
贵图学刊
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
贵州大学学报
1
西北大学学报
1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西北人文科学论文
1
混合纳米填料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_丁晴
第49卷第2期2015年2月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Vol.49No.2Feb.2015收稿日期:2013-11-1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网址:www.journals.zju.edu.cn/eng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615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511362,2013T60589).作者简介:丁晴(1989),女,硕士生,从事热物性测试研究.E-mail:515961105@qq.com通信联系人:范利武,男,副教授.E-mail:liwufan@zju.edu.cnDOI:10.3785/j.issn.1008-973X.2015.02.020混合纳米填料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丁 晴1,方 昕1,范利武1,程冠华2,俞自涛1,胡亚才1(1.浙江大学热工与动力系统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7;2.浙江省能源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2)摘 要:为了研究混合纳米填料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制备以碳纳米管和银(或氧化铝)纳米颗粒为二元混合填料的有机类复合相变材料.采用瞬态平面热源法导热仪对复合相变材料在室温下固态时的有效导热系数进行测试.研究中综合考虑填料总加载量、碳纳米管/纳米颗粒的配比以及基底相变材料对复合相变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和纳米颗粒填料之间是互相抑制的,混合纳米填料所导致的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增长甚至低于仅添加单一碳纳米管或纳米颗粒时的效果.在本研究所关注的较低的总加载量下(最高体积分数为1.5%),尚不足以构建出能够实现混合填料协同效果的有效导热网络.纳米填料分布的微观表征图片证实,虽然混合填料各自的分布都较为均匀,但导热机理的差异和较高的界面热阻使得不同纳米填料之间无法体现出理想的协同效应,反而导致当单一纳米填料之间的导热通路被破坏时会呈现出反效果.关键词:相变储热;复合相变材料;混合纳米填料;导热系数;协同效应中图分类号:TK 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73X(2015)02-330-06Effect of hybrid nanofiller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DING Qing1,FANG Xin1,FAN Li-wu1,CHENG Guan-hua2,YU Zi-tao1,HU Ya-cai 1(1.Institute of Thermal Science and Power System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7,China;2.Zhejiang Energy and Radiation Institute,Hangzhou310012,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ybrid nanofillers o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omposite phasechange materials(PCMs),organic composite PCMs filled with carbon nanotubes and silver(or alumina)nanoparticles as binary nanofillers were prepared.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samples insolid phase was measured using the transient plane source technique at room temperature.The influence ofthe total loading,ratio of carbon nanotubes to nanoparticles,and base PCMs on the effective thermalconductivity of the composite PCMs we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It was shown that the carbonnanotubes and nanoparticles act against each other.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enhancement of thecomposite PCM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hybrid nanofillers is even lower than that with pure carbonnanotubes or nanoparticles.The relatively low total loadings(up to 1.5vol%)of the nanofillers are notsufficient to lead to formation of effective heat conduction networks.This was confirmed by themicroscopic images taken on the dispersion of nanofillers.Despite the existence of fairly uniform dispersionof the hybrid nanofillers,the desired synergetic effect between the dissimilar nanofillers is absent as aresult of both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heat conduction mechanisms and the relatively high thermal interfaceresistance.The unfavorable effect occurs instead when the heat conduction paths are blocked within eachtype of nanofillers.Key words:phase change thermal energy storage;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hybrid nanofillers;thermal conductivity;synergetic effect 热能通常伴随着各种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是生产生活中最普遍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的重要能源形式之一.对热能进行存储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在不考虑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储热技术可以分为显热和潜热2大类.后者是利用材料在发生相变(通常是固液相变)时所吸收的大量潜热来实现的,具有储热密度大、储/释热过程温差小等显著优点,因而成为储热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方向[1].常见相变材料(如水和石蜡等)导热系数较低的缺陷是制约投入实际应用的瓶颈之一.为改善这一问题,人们首先尝试将泡沫金属、翅片等宏观的延伸表面结构引入到相变储热系统中,以提高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2].另一方面,通过在相变材料中分散入微细的高导热填料形成具有较高有效导热系数的复合相变材料可望成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3].早期研究中所采用的填料主要为微米尺度的金属粉末、碳纤维和膨胀石墨等,并逐渐朝着更微细的纳米材料发展.具有极高导热系数和高长径比的碳纳米管更是成为了相关研究中的主角[4-11].研究人员还尝试使用二元混合纳米填料以进一步提升单一碳纳米管填料对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提升效果,所涉及的第2类纳米填料主要有氮化钛、碳化硅、氮化硼、氧化铝、氮化铝、氧化硅和银等多种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纳米颗粒[12-18].研究发现第2种纳米颗粒可以很好地分散在碳纳米管形成的网络空隙中,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制备过程中含有单一碳纳米管时所产生的高黏度,有效地避免颗粒的团聚现象[13-14].结果显示,由于碳纳米管和纳米颗粒之间的协同作用,采用混合纳米填料可以得到比单一碳纳米管更好的导热强化效果[13-14,16,18].然而相关尝试目前主要集中在以树脂为主要基底材料的复合热界面材料和以水为主要基液的纳米流体研究中,在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混合纳米填料应用于复合相变材料的研究.因此,本文以石蜡和十四醇为基底相变材料,制备了含碳纳米管加银纳米颗粒以及碳纳米管加氧化铝纳米颗粒等具有不同二元混合填料的复合相变材料.在不同的填料配比、总加载量以及填料和基底相变材料的条件下,结合纳米填料在复合相变材料中的微观分布特征,探讨了混合纳米填料对复合相变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1 实验测量1.1 实验材料研究中选用的相变材料为有机类的石蜡和十四醇.纳米填料为多壁碳纳米管(以下简称为碳管)、银纳米颗粒和氧化铝纳米颗粒.以上各实验材料的来源和特征参数如表1所示,其中w为质量分数.表1 实验材料及其特征参数Tab.1 Materials an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实验材料生产厂家特征参数切片石蜡阿拉丁试剂熔点:58~60℃十四醇阿拉丁试剂熔点:约40℃多壁碳纳米管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长度:0.5~2μm直径:8~15nm纯度:w>95%银纳米颗粒杭州万景新材料有限公司平均粒径:80nm纯度:w>99%氧化铝纳米颗粒上海超威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平均粒径:100nm纯度:w>99%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购买的纳米填料的尺寸进行了表征.如图1所示,各纳米填料在原始状态下都发生了明显的团聚.碳管的真实直径约为15nm,与厂家的标称值较为一致(见表1).银和氧化铝纳米颗粒的直径则分别约为100和200nm.银纳米颗粒的尺寸与标称值较为接近,而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尺寸则明显大于标称值,这与其团聚现象较为严重有关.1.2 试样制备研究中采用的实验材料均在购买后直接使用,未经过进一步的化学提纯.各纳米填料在使用前均在真空干燥箱中先干燥12h以上.复合相变材料材料的制备采用的是典型的“两步法”,即首先将一定量的纳米填料加入预先加热到熔融状态(液态)的基底相变材料中,然后依次进行15min的磁力搅拌和30min较大功率的超声振荡从而得到分散得较为均匀的液态相变材料混合物.以上整个分散过程中相变材料的温度均控制在高于其熔点的范围内以保持熔融状态.然后将分散好的液态混合物浇入直径为3cm、高度为1.5cm的圆柱形模具中,待样品完全凝固并冷却至室温并后即完成了复合相变材料133第2期丁晴,等:混合纳米填料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图1 纳米填料的扫描电镜图片Fig.1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s of nanofillers的制样.依据上述制样过程,在本研究中首先制备了基于石蜡和不同碳管/银纳米颗粒配比的复合相变材料试样,其总加载量(体积分数)最高为1.5%.然后在固定总加载量(1.0%)的情况下,又分别制备了基于十四醇以及采用碳管/氧化铝纳米颗粒为混合填料的复合相变材料.文中所有用到的体积分数均为从质量分数换算而来,计算中对石蜡、十四醇、碳纳米管、银纳米颗粒以及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密度分别取0.85、0.82、2.62、10.50以及3.60g/cm3.为了简化本研究中对导热系数变化的分析,在试样制备过程中并未使用任何分散剂.同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对每个试样均制作了3个批次的样品进行平行测试.1.3 导热系数测量采用基于瞬态平面热源法的Hot Disk热物性分析测试仪(TPS 2500S)对复合相变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进行测试.测试中选择的探头为7577型聚酰亚胺薄膜探头,其加热平面的直径为2.001mm.仪器在使用前通过乙二醇标准样进行了标定,其测量误差小于3%.根据该仪器的测量原理,对每个试样均需要2块相同的样品进行测试.探头夹在2块样品间形成紧密的夹层结构,周围包裹以泡沫塑料进行保温.本研究中的所有测试均在室温(20±1℃)下进行,即所测量的是复合相变材料固态时的有效导热系数,并未考虑温度的影响.经过多次试验,测量时探头的输出功率保持在50mW,测试时间均为5s.如上所述,对于每个试样均在独立样品上进行了3次平行实验,而每个独立实验中均连续测量了5次.2 结果与讨论2.1 混合填料配比和总添加量的影响采用的纯石蜡在室温下固态的导热系数测量值为0.264W/(m·K).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k随混合纳米填料(碳管和银纳米颗粒)配比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表中XCNTs为碳管占总加载量(φ)的比例,显然XCNTs=1和0分别代表只添加碳管和其他纳米颗粒的极端情形.图2 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随碳管和银纳米颗粒配比的变化Fig.2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raffin-based compositephase change materials as a function of the pro-portioning between carbon nanotubes andsilver nanoparticles图中给出的每个数据点都是3次平行测试所得到的平均值,而3个批次结果与平均值之差的最大值则作为测量误差.所有样品在实验前分别使用上下表面进行导热系数的测试且所得相对偏差均小于1%,说明纳米填料在试样中的梯度分布对于实验结233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 第49卷 果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总加载量,曲线都呈现出相似的两头高中间低的形式,说明混合纳米填料对石蜡导热系数的提升要低于单一种类的纳米填料.当总加载量φ=1%,XCNTs=0.3时,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271W/(m.K),仅比纯石蜡提高了不到3%,远低于只添加碳管的16.3%和银纳米颗粒的21.7%的提升效果,而银纳米颗粒的提升效果还要好于碳管.在XCNTs=0.1附近,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相比单一银纳米颗粒的情况有显著的降低,说明加入少量的碳管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具体的协同作用机理将在后文中结合纳米填料分布的微观表征进行分析.这一反效果在较高的总加载量下变得更加明显.随着XCNTs的增大,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缓慢升高并逐渐趋近于仅添加单一碳管时的导热系数.图3 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随碳管和银纳米颗粒总加载量的变化Fig.3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raffin-based compositephase change materials as a function of thetotalloading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如图3所示为在3个典型的固定配比下(XCNTs=0、0.3和1)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随总加载量的变化.随着纳米填料总加载量的增加,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近似线性增长.相对于单一填料的2种情形,采用混合纳米填料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测量值的误差范围略大,而且其变化规律也不平稳.从图3中的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看出,银纳米颗粒的强化效果要好于碳管.含有混合纳米填料(XCNTs=0.3)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明显低于只添加单一材料的情况,并且随着总加载量的提升,差距逐渐拉大.这一结果与文献中所报道的混合纳米填料的提升效果高于单一碳管相悖,已有的工作普遍认为,第2类纳米填料的加入可以有助于碳管在复合材料中形成高效的导热网络[13-14,16,18].显然,这一协同作用的产生取决于能否在复合材料中构筑起导热网络.从文献中的结果看,通常需要较大的总加载量(大于20%[16,18])才能在复合材料中形成有效的导热网络.然而本研究中所关注的纳米填料总加载量(最高1.5%)相对要低得多,可能是无法形成导热网络从而也无法得到理想的混合填料协同强化效果的原因.另一方面,对于复合相变材料而言,受循环相变时材料的稳定性以及有效储热密度的制约,其填料的加载量不可能像复合热界面材料一样提升到很高的程度.因此混合填料这一思路可能比较难于在复合相变材料领域得到实施.2.2 纳米填料和相变材料种类的影响总加载量保持为1%,用氧化铝纳米颗粒替代银纳米颗粒后得到的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因为氧化铝自身的导热系数要低于银,所以只含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要低于同样加载量下只添加银纳米颗粒的情形,而且也要略低于仅添加碳管的情形.添加碳管/氧化铝纳米颗粒的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随其配比的变化较为平缓,并未出现采用银纳米颗粒时在XCNTs值较低时的骤降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氧化铝纳米颗粒中的导热以声子传递为主,与碳纳米管相同,故二者之间协同效果相对较好;而银纳米颗粒中的导热以自由电子为主,导热机理的不匹配使得其混合填料之间有较大的界面热阻.此外,图4中对应于氧化铝纳米颗粒的曲线在XCNTs=0.6处出现了局部最小值.考虑到不同批次样品制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纳米颗粒分布不均匀性和不一致性,作者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来源于不同样品的制样误差(参见图4中所示的误差范围).图4 纳米填料种类对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Fig.4 Effect of types of nanofiller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raffin-based composite phase changematerials仍旧以碳管和银纳米颗粒作为混合填料,本研究中还采用十四醇作为相变材料替代石蜡制备了复333第2期丁晴,等:混合纳米填料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合相变材料.由于基底相变材料发生了改变,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绝对值无法进行直接比较,故采用相对增长率K来比较提升效果,其定义为K=(k-k0)/k0(1)式中:k0为基底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通过式(1)计算得到的石蜡基和十四醇基复合相变材料(总加载量为1%)的导热系数随混合纳米填料配比的变化如图5所示.显然,由于相变材料本身性质的不同,在同一加载量下十四醇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整体高于石蜡基的复合相变材料.这是因为十四醇属于醇类,而石蜡属于烷烃类混合物,二者晶体结构的差异会导致纳米颗粒与晶体间的界面热阻产生较大的区别.纳米颗粒本身的形状和尺寸也会造成凝固时晶体沿着不同方向的生长,从而造成不同的导热强化效果.但同时2种基底下的导热系数随XCNTs的变化趋势却保持一致,说明在不同的基底相变材料中,相同的混合纳米填料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相对变化的影响规律是相同的.这一规律主要受到纳米填料微观分布的影响,而与基底相变材料的选择没有直接关系.图5 相变材料的种类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Fig.5 Effect of types of bas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on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omposite phasechange materials2.3 混合填料协同作用的机理分析对于复合相变材料而言,纳米填料的加入使得其内部的导热体现出微/纳米尺度传热的特点,从而影响到宏观的热物性.为进一步分析不同配比下混合填料间的协同作用机理,对纳米填料在复合相变材料中的微观分布形式进行了表征.为了更真实的反应纳米填料在复合相变材料中的分布情况,本文采用聚乙烯为基底添加碳管和银纳米颗粒形成复合材料,通过液氮冷却、折断、再蚀刻的处理得到含有混合纳米填料的样品,并对不同配比下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图6(a)、(b)分别是配比为XCNTs=0.3和图6 混合纳米填料分布形态的微观表征Fig.6 Mic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spersions ofhybrid nanofillersXCNTs=0.8时的扫描电镜图(总体积分数为1%).结果显示,加载量的高低造成了纳米颗粒在相变材料中不同的分布特征,银纳米颗粒在比例较高时(XCNTs=0.3)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团聚现象,虽然该情况下复合相变材料中银纳米颗粒占较大比重,但其间分布的碳管从空间却上阻碍了银纳米颗粒形成导热通路,造成了相较于只含单一银纳米颗粒的样品更低的导热系数(见图6(a)).随着碳管添加比例的提高,导热系数提升的主导因素也从银纳米颗粒向碳管转移.此时银纳米颗粒的团聚程度逐渐减弱,并呈现出零星点缀在碳管周围的分布(见图6(b)).银纳米颗粒的引入使得原本只含碳管的样品内部产生了更剧烈的声子散射,增大了纳米填料间的固-固接触热阻,导致了添加混合填料样品的导热系数同样小于只含有碳管的情况.3 结 语本研究在改变混合纳米填料的种类、配比和总加载量以及基底相变材料等多种工况下,对二元混合填料(其中之一为碳管)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性地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碳管和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之间是相互抑制的,采用混合填料所得的导热系数提升甚至低于单一碳管或433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 第49卷 者纳米颗粒的效果.这一结果与文献中所报道的混合填料的协同作用相悖.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本研究所关注的混合填料的总加载量较低(最高为1.5%),尚不足以在复合相变材料中形成有效的导热网络,故而也无法体现混合填料的协同作用;而纳米填料之间导热机理的差异以及较高的界面热阻等综合作用,最终使得混合填料互相抑制了导热系数的强化效果.此外,由于纳米颗粒的密度和形态的不同,在复合相变材料凝固过程中会产生不同速度和不同方向的迁移,也是造成2种纳米填料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同样会阻碍导热网络的形成并极大地增加界面热阻,从而无法得到预期的协同效果.然而,由于本研究中仅采用简单的物理分散方法得到随机的纳米填料分布,所得的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从几何构型来看,一维碳纳米管和三维球形纳米颗粒较难形成导热网络,并且导热网络的形成还与几何构成单元的尺寸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不同几何形状和尺寸的混合纳米填料的研究(如采用较易形成网络的二维石墨烯材料)将是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参考文献(References):[1]FARID M M,KHUDHAIR A M,RAZACK S A K,etal.A review on phase change energy storage:materialsand applications[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4,45(9/10):1597-1615.[2]FAN Liwu,KHODADADI J M.Thermal conductivityenhancement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A review[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Energy Reviews,2011,15(1):24-46.[3]KHODADADI J M,FAN Li-wu,BABAEI H.Thermalconductivity enhancement of nanostructure-based colloi-dal suspensions utilized as phase change materials forthermal energy storage:A review[J].Renewable and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24:418-444.[4]SHAIKH S,LAFDI K,HALLINAN K.Carbon nano-additives to enhance latent energy storage of phasechange material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8,103(9):094-302.[5]WANG Ji-fen,XIE Hua-qing,XIN Zhong.Thermalproperties of heat storage composites containing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8,104(11):113-537.[6]WANG Ji-fen,XIE Hua-qing,XIN Zhong.Thermalproperties of paraffin based composites containing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J].Thermochimica Acta,2009,488(1/2):39-42.[7]ZENG Ju-lan,CAO Zhong,YANG Dao-wu,et al.Effects of MWNTs on phase change enthalp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 solid-liquid organic PCM[J].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2009,95(2):507-512.[8]WANG Ji-fen,XIE Hua-qing,XIN Zhong,et al.Enhan-c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lmitic acid base phasechange materials with carbon nanotubes as fillers[J].Solar Energy,2010,84(2):339-344.[9]WANG Ji-fen,XIE Hua-qing,XIN Zhong,et al.In-creas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lmitic acid by theaddition of carbon nanotubes[J].Carbon,2010,48(14):3979-3986.[10]CUI Yan-bin,LIU Cai-hong,HU Shan,et al.The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of carbon nanofiber and carbonnanotube additives on thermal behavior of phase changematerials[J].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2011,95(4):1208-1212.[11]JIN Pei-jun,SUN Huan-huan,ZHONG Yun-xia,et al.Improvement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 phase changematerial by the functionalized carbon nanotubes[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12,81(22):140-145.[12]JIANG Lin-qin,GAO Lian.Densifi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titanium nitride 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thermal properties[J].Ceramics International,2008,34(1):231-235.[13]YANG Kai,GU Ming-yuan.Enhance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epoxy nanocomposites filled with hybrid filler sys-tem of triethylenetetramine-functionaliz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ilane-modified nano-sized silicon carbide[J].Composites Part A,2010,41(2):215-221.[14]TENG Chih-chun,MA Chen-chi M,CHIOU Kuo-chan,et al.Synergetic effect of hybrid boron nitride and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o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epoxy composites[J].Materials Chemistry andPhysics,2011,126(3):722-728.[15]IM H,KIM J.The effect of Al2O3doped multi-walledcarbon nanotubes o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Al2O3/epoxy terminated poly(dimethylsiloxane)com-posites[J].Carbon,2011,49(11):3503-3501.[16]MA Ai-jie,CHEN Wei-xing,HOU Yong-gang.En-hance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epoxy composites withMWCNTs/AlN hybrid filler[J].Polymer Plastics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2,51(15):1578-1582.[17]MOHAMMADALI B,ALIMORAD R,DAVOOD R,et al.Synthesis of spherical silica/multiwall carbonnanotubes hybrid nanostructures and investigation of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elated nanofluids[J].Thermo-chimica Acta,2012,549:87-94.[18]CHEN Li-fei,YU Wei,XIE Hua-qing.Enhanced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fluids containing Ag/MWNT composites[J].Powder Technology,2012,231:18-20.533第2期丁晴,等:混合纳米填料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2021年5月22日全国事业单位联考B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解析版)
2021年5月22日全国事业单位联考B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
件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和制度形成无关的是( )。 A、三湾改编 B、古田会议 C、南昌起义 D、党的三大 6.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下列关于脱贫攻坚的观点及举措,按提出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②把精准脱贫攻坚目标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 ③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 ④提出实行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脱贫措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繁荣时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洪武年间,郑和的船队开始下西洋 B、贞观时期,在西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 C、文帝、景帝时期秉持“无为而治”的理念 D、康雍乾时期在西藏地区设立了驻藏大臣 8.关于中国古代名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韩熙载夜宴图》创作于唐玄宗时期 B、《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作 C、《富春山居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D、《洛神赋图》的作者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9.关于诗词中的词语,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中的“金乌”指的是大阳 B、“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中的“青眼”指的是轻视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望帝”指的是唐玄宗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寒食”指的是中元节 10.下列唐诗与所描写的活动,对应错误的是( )。
2
பைடு நூலகம்
2021年5月22日全国事业单位联考B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
A、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射箭 B、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栏处任钩留——马球 C、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舞剑 D、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猜物 11.“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师无常师,内外相维, 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这段文字最可能 描述的朝代是( )。 A、唐 B、宋 C、明 D、清 12.下列成语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枯石烂——海水干涸、岩石风化均属于化学变化 B、煽风点火——扇风时鼓入了更多的氧气,氧气有助燃烧 C、火树银花——焰火中的镁粉在燃烧中会发出强烈的白光 D、沙里淘金——利用黄金和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从而获得黄金 13.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关 于“九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命名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 B、其量子计算优越性不依赖于样本数量 C、确立了我国在国际物理研究中的第一方阵地位 D、因采用超导体系,须全程在超低温环境下运行 14.心脏骤停时,4~6分钟内是“黄金急救时间”,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之一。关于AED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ED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医疗设备 B、AED能够自动判断是否需要对患者予以电击 C、患者胸部如有汗水,需要擦干后才能使用AED D、在AED开始分析心率过程中,应同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15.关于医用消毒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红药水因为含汞,现已很少使用 B、医用双氧水常被用来进行中耳炎消毒
我国灰色文献研究脉络与趋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视角
晋图学刊 2023(5):68-79ShanxiLibraryJournal 收稿日期:2022-09-13基金项目:湖南省图书馆学会中青年人才库科研项目“基于灰色文献的阅读推广研究”(项目编号:XHYB1044)作者简介:魏海燕(1980—),女,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献资源建设。
E mail:35525604@qq.com通信作者:王梓懿(1995—),男,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古籍保护与地方文献开发。
E mail:980144691@qq.com引文格式:魏海燕,王梓懿.我国灰色文献研究脉络与趋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视角[J].晋图学刊,2023(5):68-79.·综述·评介·我国灰色文献研究脉络与趋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视角魏海燕1,王梓懿2(1.长沙市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05;2.吉首大学旅游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摘 要:以中国知网(CNKI)为样本数据源,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厘清灰色文献近四十年的研究脉络、热点分布和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研究阶段可分为探究阶段(1997年之前)、发展阶段(1998—2017年)和实践阶段(2018年至今);核心作者和机构研究独立且分散,可适当加强相互间联系与交流;研究主题趋向集中化、跨域化、实践化和深入化;研究热点趋势可从灰色文献体系、开发与利用、文献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和领域发展方向五个方面分析。
关键词:灰色文献;知识图谱;CiteSpace软件;VOSviewer软件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80(2023)05-0068-120 引言随着图书馆等保藏机构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投入增速[1],灰色文献在缓解资源同质与丰富核心业务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其信息价值与实用价值也与日俱增[2]。
XX职业技术大学20XX~202X学年第X学期期末考试《运输管理实务》模拟试卷(2)
XX职业技术大学20XX~202X学年第X学期期末考试《运输管理实务》模拟试卷(2)一、单项选择题1、公路运输主要承担的货运是( )。
A、远距离、大批量B、近距离、大批量C、近距离、小批量D、远距离、小批量2、铁路运输主要承担的货运是()。
A、远距离、大批量B、近距离、大批量C、近距离、小批量D、远距离、小批量3、航空运输主要承担的货运是()。
A、远距离、大批量B、近距离、大批量C、近距离、小批量D、远距离、小批量4、水路运输主要承担的货运是()。
A、远距离、大批量B、近距离、大批量C、近距离、小批量D、远距离、小批量5、干线运输的主要承担的货运是()。
A、远距离、大批量B、近距离、大批量C、近距离、小批量D、远距离、小批量6、支线运输主要承担的货运是()。
A、远距离、大批量B、近距离、大批量C、近距离、小批量D、远距离、小批量7、下列不属于货主范畴的是()。
A、托运人B、收货人C、委托人D、承运人8、在我国,固定成本占经营总成本比例最高的运输方式是()。
A、公路汽车运输B、铁路运输C、航空运输D、水路运输9、一般来说,运输速度和运输成本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D、不确定10、下列哪项不是公路运输的特点()A、运输的量较小,运输成本较高B、运行持续性较差C、掌握车辆的驾驶技术较容易D、在长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较快11、公路运输中,能适应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5000辆的公路等级是()A、一级公路B、二级公路C、三级公路D、高速公路12、公路运输中,能适应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0——25000辆的公路等级是()A、一级公路B、二级公路C、三级公路D、高速公路13、下列哪项不属于铁路运输的特点()A、运输能力大B、安全程度高C、运输成本低D、环境污染程度大14、下列哪项属于鲜活货物()A、超长货物B、集重货物C、加温货物D、毒害货物15、关于铁路运输货物的计费重量,整车是以()为单位A、吨B、10千克C、箱D、20千克16、关于铁路运输货物的计费重量,零担是以()为单位A、吨B、10千克C、箱D、20千克17、关于铁路运输货物的计费重量,集装箱是以()为单位A、吨B、10千克C、箱D、20千克18、将小宗货物从物流网点到用户的短途、末端运输成为()A.货物装卸B.货物位移C.货物搬运D.货物配送19、关于运输表述错误的是()A.运输通过创造“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来提高货物的价值B.每单位运输距离的成本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减少C.利用运输工具对货物进行临时储存是一项权宜之计D.随着运输工具装载规模的增长,每单位载重量运输成本上升20、运输中存在的规模经济现象是因为()A.运输费用低廉B.所运输的一票货物吨数越大,就越能“摊薄”固定成本C.所运输的一票货物吨数越大,就越能降低可变成本D.装卸费用低廉21、缅甸出产的楠木从山上经由运输工具运到大城市而提高其价格。
《编辑学报》2007-2011年主要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1 文 献计 量 指标 分 析
该 文 应用 C N K I ( ( 学术 文献 总 库》 《 中 国学 术期 刊综 合 引证报 告 》 和《 中国学 术期 刊影 响 因子 年 报》 作 为统 计源 【 4 , 采 用文 献 计量 学 方法 对 2 0 0 7 — 2 0 1 1年 《 编辑 学 报 》 共3 0期 的载 文量 、 影响因子 、 引 文 分析 、 普 赖斯
第 3 0卷 第 3期
2 01 3 年 9 月
苏 州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J o u na r l o f S u z h o u Un i v e r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中图分类号 : G 2 3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0 6 8 7 ( 2 0 1 3 ) 0 3 — 0 0 7 6 — 0 5
《 编 辑 学报》 于 1 9 8 9年创 刊 , 是 由 中国科 技期 刊 编辑学 会 主办 的综 合 性学 术期 刊 。连 续 入选 《 中 文社 会 科 学引 文索 引来 源 期 刊 目录》 《 中文核 心 期 刊要 目总 览 》 和《 中 国人文 社会 科 学 核心 期 刊要 览 》 , 2 0 0 3年 至 今
一
直是 中国科技 论 文统 计源 期 刊 ( 中 国科 技 核心 期 刊 ) [ 1 - 2 1 。创 刊 以来 发表 了大量 有关 科技 编 辑研 究 方 面 的
论文 , 在 我 国期 刊界 产生 了较 大 的影 响 。 《 编辑 学 报 》 自1 9 8 9年 创 刊至 今 刊载 了 4 3 2 3篇 论 文 ,被 引频 次 2 4 0 4 1 ,下 载频 次 2 6 8 3 4 5 , 在新 闻学 与传 播学 、 出版 事业 专 业 核心 期 刊 中一 直 排 名第 一 ,已成 为 我 国编 辑
职业教育期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的可能性分析与思考
职业教育期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的可能性分析与思考作者:韩云鹏王珊珊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01期摘要:职业教育期刊至今没有一种入选CSSCI来源期刊或其拓展版,这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地位极不相配。
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学科转载排名比较来看,职业教育核心期刊有能力入选CSSCI来源期刊。
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统计的影响因子数据比较来看,职业教育核心期刊的总体质量与教育学学科CSSCI来源期刊相比差距较大,与教育学学科CSSCI来源期刊拓展版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职业教育期刊要想成功入选CSSCI来源期刊,必须改变一刊多版、确定合适刊期、减少载文总量、调整栏目设置、主办方重视支持。
关键词:职业教育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可能性中图分类号:Z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6)01-01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查询系统,用于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近年来,CSSCI数据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教育部社政司启用CSSCI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申报和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将其作为项目立项、成果评奖、人才培养评估等方面的一项重要指标,“985”、“211”工程大学和一般本科院校乃至一些高职院校也将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审的一项重要指标。
CSSCI在促进期刊提升学术质量、规范办刊行为、改进学术评价、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期刊(刊名含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版的期刊)有40余种,如果将90余种高职院校学报算进去,共有130余种,其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连续入选2008、2011、2014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但至今没有一种入选CSSCI来源期刊或其拓展版。
科研成果统计表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教材 论文 论文 论文
《从高职教学的现状谈生物教学的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探索》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上好生物课》 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的设想 浅谈数学科学情感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关系 虚拟世界-计算机网络犯罪与自我保护 实用数值算法 高等数学(上) 论物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将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 对称美与物理学的关系 分子的对称性与置换群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浅谈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体育课与启发式教学》 《素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初探》 《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素质教育》 《谈谈体育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影响单脚跳的诸多因素分析与综述》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育教材》 《浅谈体育教师的应变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的科学认识》 《没有健康,焉有本钱》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2试时32卷,3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度并25工且5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写5卷术、重保交电要护底气设装。设备置管备高4动线调、中作敷试电资,设高气料并技中课试3且术资件、卷拒中料管试绝包试调路验动含卷试敷方作线技设案,槽术技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0年第1-4期(第31卷,总第94-97期)篇目索引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0年第1-4期(第31卷,总第94-97期)篇目索引院校研究栏目特邀主持人语: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大格局………………………………韩承敏01(1)创新思政工作“四个导向”增强育人使命责任担当………………………………………钮雪林01(2)“专业+思政”双主体融入教改的探索与启示………………………………………………韩承敏01(5)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苏州市亨通集团教学实践为例………………………………………张贺,韦冬01(9)我国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是一场持久战……………………………………………李华01(12)基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陶莉,孟利琴03(1)高职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思考……………………………………孙春华,陈雪芳03(5)心理视角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以革命博物馆的一次现场教学为例………………………………………………曹文君03(9)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视角下的智能制造的发展…………………………………………………………郭彩芬01(16)基于人脸识别和行为监测实现在线视频学习质量的评估………………………………………………………………………………刘刚,胥友鹏,沈陈赞01(21)基于ZigBee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田丰,何杰01(25)场景化网络空间安全动态测评系统设计与实现…………………………………方立刚,张鹏02(1)能实现垂直缠绕攀爬的蛇形机器人…………………………………………………………孙洪02(6)苏州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路径探讨…………………………………………………………李东娇02(10)基于协同大数据服务政府精准决策的研究…………………………………………………顾才东04(1)基于NB-IoT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的设计………………………………谭方勇,王明宇,臧燕翔04(5)工程基础研究与应用一种高输出电压的增益带宽可调的程控放大器设计………………………………………………………………………………赵中琦,崔鸣,张新01(30)高效率可多路均流的恒流源电路设计…………………………张波,汪义旺,宋佳,吴杰01(35)基于TRIZ的钢管十字卡扣创新设计………………………………………………………郭南初01(38)汇川H2U系列PLC之间RS-485通信的实现……………………………………尚丽,叶国平02(15)面向加工中心换刀手技术问题的TRIZ专利规避设计…………………………黄海洋,左斌02(22)实时桥梁净空高程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潘丽敏,李建蓉02(29)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数字钟的设计与实现……………………………………………………严敏02(33)模逆矩阵的求法及其应用……………………………………………………………………翁世有02(37)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离心机控制系统设计……………………………………………………………丁金林,王峰,周燕,管明杰,王廷伟03(33)汽车钥匙外壳零件的数控加工……………………………………………………李振兴,丁震龙03(39)基于AESB的数据运维管理平台的设计…………………………………朱欣,项闪飞,蒋亮03(43)生物倍增与生态浮岛技术修复黑臭水效果的对比分析…………………俞晟,陈一虎,张延颇04(10)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驴肉食品的掺伪鉴别……………………朱莹莹,赵瑜,张丽,汝骅04(16)基于带状自组网路由算法的诱导风机通信系统的设计………胡圣尧,张解放,景海南,王心恬04(20)基于嵌入式的地铁FTGS发码电路设计……………………………………………………缪蓉04(24)基于VCA810的自动增益控制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王书立,王勤宏04(30)粤北地区4种城市典型下垫面温度差异分析…………………罗烨泓,陈斌,郭馨,黄观荣04(36)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学积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施晓晗04(41)“一带一路”研究栏目特邀主持人语:从“一带一路”的中亚投资研究,到“一带一路”的热点研究…………………………………………………………………………………………………彭冬冬01(41)“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哈萨克斯坦基础设施投资效应的实证研究…………………高洋01(42)基于共现聚类分析的中国“一带一路”热点研究…………………………………………张慧婷01(46)“世界旅游强国”战略下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研究…………………………………………赵欣01(51)孔子学院发展对海丝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招生的影响…………………………韦晓慧,冯峥03(1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制造业的环境法律风险与防范…………………………………………………………………………………………………刘念03(20)“一带一路”视角下苏州外资银行品牌生态发展研究……………………………………王晓东03(27)管理工程与应用苏州城镇人口结构调整下社区服务需求及现状分析………………………………………刘雅婧01(55)蚕丝被消费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顾伟,黄阳阳,李世超01(60)建立易于生存的社会—基于生产与资源、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申珍珍01(6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分析…………………………………………………黄丹荔,孙学文04 (46)关于苏州区块链产业成长和竞争优势的思考………………………………………………秦天程04(49)新媒体与技术新时代大数据背景下依托新媒体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姜真杰01(68)新媒体时代编辑的文化自信与素质提升……………………………………………………闫言01(73)基于动态图形设计的高职安全教育微课探究……………………………………………………………………刘媛霞,周德富,王会燕,张量03(47)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定位与发展——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为例…………………………………………………………………………………………………孙文03(53)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以江苏省5种高职高专学报为例…………………………………………………张眉03(56)科技重大项目我国保险科技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保险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视角……………………………周雷,蔡佩瑶,刘婧02(41)苏州市“50+”外来务工者社会保护研究……………………………………………………徐倩02(49)苏州碧螺春红茶不同加工阶段香气物质的实时动态检测………………………………………………………………………………张丽,张文韬,刘梦婕02(54)天然媒染剂对茶叶上染真丝的影响分析…………………………………………黄小萃,刘臣02(59)职教论坛“双高”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逻辑及策略………………………………………王义02(63)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魏影02(67)我国现代学徒制研究现状综述……………………………………………………张运嵩,蒋建峰02(72)高职院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易森林,胡娟03(60)高职院校科研反哺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王珍珍03(65)地方旅游地图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服务第十七届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为例……………………刘伟03(70)高职院校学业预警工作实践探索—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朱敏海03(75)工匠精神融入学校育人载体的实践—基于高职生常规管理的视角………………………………………………………周玲余04(53)校园文化视角下工匠精神的培育……………………………………………………………鲁小丽04(57)工程职业技术教育高校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融合与提升………………………………………………………吴隽01(77)“新工科”背景下通信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周燕,王景,刘莉莉,黄艳01(82)构建高职院校“会计工场”人才培养新模式………………………………………………张春梅01(86)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探析………………………………………………………王丽宏01(90)产业需求视角下苏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证分析………………卜树坡,刘勇,陈晓磊02(77)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优化路径探析—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钱铮,蒋婧02(80)线上空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探索—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视角……………………………………………………王慧卉02(84)高中男生集体效能感的培养研究—基于集体效能感对运动成绩、团队合作意识影响的实验……………李良桃,杨剑02(87)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举措……………………………………………………………………刘昭斌,刘刚,方立刚,刘文芝03(78)“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讨………………………………………高盼03(83)高职大学英语混合式分层教学实证研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廖萍03(86)疫情隔离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在线教学的反思与构建……………………………田凤秋,周山华03(89)虚实结合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应用…………………………………王会燕,孙逊,刘畅04(61)“互联网+”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融合的策略研究…………………………………………颜丙通04(65)依托“挑战杯”竞赛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张成,熊贵营04(69)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薛伟明04(73)高校戏曲美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实证分析与路径探索………………………………谭飞04(76)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郭盼盼04(81)新冠肺炎疫情下线上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苏蔚平04(85)。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4期(第22卷
基于F eB D re S 系统的云计算平 台搭建 ………………………… 陆 侃 ,傅颖丽 ,张 量 ,田立 炎 (22 0 )3 社保信息系统 中数据迁移的实现…………………………………………………… 陈 园园,陶 飞 (22 0 )7
一
种改进 的动态 自适应 网络安全模型P D 2 WR ………………………沈 萍萍,张 2
震 ,杨静波 (13 0 )3 零 (13 0 )6 寰 ( )l o o 2
硅芯 片封 装中改善芯片崩裂的划 片工艺 ………… ……………………………………………庞 单模光纤及链路偏振模色散 的实测研究 ………… ………………………………… 俞兴明,李
华 (3 1 0) 4
钰 (3 5 0) 4
科技论文编校 中易混淆符 号的辨析 …………………………………………………………… 沈风英 ( )l 0 5 4
计 算 机 应 用技 术
分布式飞行仿真 中通信方案的设计和实现 …………………… 郭翠珍 ,郭 剑 ,梁颖 红,谭方 勇 (21 0 )4
基 于AV 单片机 的步进 电机驱动设计与应用 ……………………………… ……………… 吴 震 (33 R 0 )7 基于Ma a 的单 闭环直流调速 系统仿真实验设计 l fb ……………………………… 尚 丽 ,陈 杰 ( )1 0 0 4
电磁 式继 电器特性参数测试仪 的设计 …………… ………………………崔
双馈 式风力 发电机励磁系统的矢量控制研究 …… ………………………………… 张 丽 ,尚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4期(第22卷,总第58-61期)篇目索引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4期(第22卷,总第58-61期)篇目索引佚名【期刊名称】《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2)004【总页数】4页(P105-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研究综述基于信息熵理论的风险测量研究…………………………………………程启月,邱菀华,韦超 (01)01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郭彩芬(01)05电子信息技术DCS与FCS水循环实验系统……………………………………………………………………孙洪 (01)13基于LM3S811单片机的LED点光源跟踪系统的设计………………………………崔鸣,尚丽 (01)16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实验平台设计……………………………………王峰,周昌雄 (01)22Parks-McClellan滤波器在单相电机监控器中的应用………………………………………丁金林 (01)25综合区域与梯度信息的无初始化图像分割………………………………颜廷秦,周昌雄,刘淑芬 (01)29一种改进的动态自适应网络安全模型P2DWR2 ………………………沈萍萍,张震,杨静波 (01)33硅芯片封装中改善芯片崩裂的划片工艺………………………………………………………庞零 (01)36单模光纤及链路偏振模色散的实测研究……………………………………………俞兴明,李寰 (02)01一种新型太阳能供电照明系统的设计……………………………………汪义旺,曹刚,鲁振京 (02)04模拟信号波形合成电路的设计………………………………………………………范海健,陈杰 (02)07基于Fast ICA的多说话人识别系统…………………………………………………………周燕(02)10双馈式风力发电机励磁系统的矢量控制研究………………………………………张丽,尚丽 (03)25大规模散乱点云数据的曲率估算及计算机实现…………………………王伟,唐民丽,吴恒玉 (03)28基于DSP的CO2焊逆变电源控制系统………………………………………………瞿敏,相会杰 (03)31基于离子蚀刻技术实现石英晶振的频率微调…………………………………………………陈强 (03)34基于AVR单片机的步进电机驱动设计与应用………………………………………………吴震 (03)37基于Matlab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仿真实验设计………………………………尚丽,陈杰 (04)01电磁式继电器特性参数测试仪的设计……………………………………崔鸣,周燕,陈杰 (04)06无铅锡膏的评价与选择…………………………………………………………………………施纪红(04)10组合逻辑电路中竞争冒险的仿真分析…………………………………………………………朱宏文 (04)14《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发展概述(1985—2010)………………………………………………李华 (03)41《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2010年载文分析……………………………………………陈钰 (03)45科技论文编校中易混淆符号的辨析……………………………………………………………沈凤英 (04)51计算机应用技术分布式飞行仿真中通信方案的设计和实现……………………郭翠珍,郭剑,梁颖红,谭方勇 (02)14集中式中小企业呼叫中心快速解决方案………………………………………………………王竝 (02)17虚拟角色脸部模型的构建方法…………………………………………………………………金益(02)20基于FreeBSD系统的云计算平台搭建…………………………陆侃,傅颖丽,张量,田立炎 (02)23社保信息系统中数据迁移的实现……………………………………………………陈园园,陶飞 (02)27职业院校手工焊接评价标准的探讨……………………………………………………………孙岚 (02)31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络的实验研究………………………肖长水,周志涛,沈萍萍,刘东 (03)01基于高度图三维地形的生成………………………………………………柯健,李亚琴,任平 (03)06基于HS1527的汽车防盗锁加密方法………………………………………………杨卫,江猛 (03)09工作流挖掘技术探讨………………………………………………………雷亚莉,吴恒玉,何玲 (03)13信息隐藏技术在HTML标签中的应用………………………………………………………陈莉莉 (03)16网络电子交易系统需求分析与实现……………………………………………………………张军涛 (03)21光纤网络组网探究………………………………………………………………………………姒茂新(04)17基于MCF52259的RS232串口-CAN转换器的实现………………………………郑洪静,屯娜 (04)20数字校园的离校系统建设………………………………………………………………………胡洪新(04)26校园有线电视系统建设方案……………………………………………………………………周建伟 (04)29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新型电加热型恒温振荡器的设计………………………………………………………………易飚(02)34苏州市汽车维修企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万长东 (02)37顺序控制中PLC的程序设计方法………………………………………………………………金芬 (02)41管理工程与应用轿车排气系统模态试验及分析……………………………………………方勇,孙红霞,鲁春艳 (01)40数控铣削加工工艺路线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李丽萍 (01)44导向环注射模具设计…………………………………………………………………郭胜,刘良瑞(01)47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杨海波,苟民华 (03)50省域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张英磊 (03)53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调查……………………………………………………程斌 (04)43创新财政支出政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徐仲民 (04)47应用数学复杂线性含源二端网络等效电路的一次计算方法………………………吴恒玉,唐民丽,何玲 (01)50封堵溃口的重物落水后运动过程分析…………………………………………………………胡多海 (01)53有限参与人的斯坦克尔伯格寡头竞争模型求解………………………………………………宋小娟 (01)58由算子定义的解析函数的辐角估计……………………………………………………………陈建兰 (02)45罗尔中值定理在高等数学竞赛题中的运用……………………………………………………王珂 (02)50系数矩阵为L-矩阵的线性方程组的新迭代法………………………………………………高静 (02)52压缩映射原理的应用及一个注记………………………………………………………………刘端芹 (03)57基于输油管最优化布置的数学模型…………………………………………………陆卫丰,陈卫忠 (03)60瓦西列夫不等式的一种推广…………………………………………………………赵晓苏,钱椿林 (03)66基于Mathematica的单元刚度矩阵显式解析解推导……………………张永康,鲍四元,程宜康 (04)32两类多元函数条件极值的判定……………………………………………顾友付,刘鹏林,游思明 (04)38教学研究与实践“运动控制系统”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讨—基于CDIO理念……………………………尚丽 (01)61“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张愉 (01)65苏州古城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研究……………………………………黄晨曦,刘军 (01)68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例……………………………………………………………罗丽 (01)73基于健康能力本位的高职学生质量评价………………………………………………………周政权 (01)76高职无机化学中化学平衡教学探析……………………………………………………………李邦玉 (01)80“电化学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沈红霞,谢鲁川,沈静飞,程琼 (01)8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心理问题调适………………………………………………綦恩周 (01)87高职“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胡宏梅 (01)91“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探讨………………………孙春华,陈雪芳,杜建红 (02)56民办二级学院“线性代数”课程的现状与改革……………………………………黄志刚,孙桂荣 (02)59“电气安装的规划与实施”教学思考…………………………………………………………陈湘令 (02)62苏州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思考…………………………………赵志强,尚丽 (02)66物联网技术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陶文林,周传勇,王鹏,尚丽 (02)69实训教学中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探析…………………………………………………陈祥林 (02)72“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朱彩红 (02)75“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杜大刚 (02)7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黄海波,周文军 (02)81普通高校公体课武术教学现状调查及改革思路………………………………………………牛广 (02)85“生态地域性”建筑的创作与审美范式…………………………………………………………易梦溪 (02)89高职院校开展现代电子设计技能培养的探讨…………………………………………………孙加存 (03)69“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设计………………………………………………张培 (03)72基于Solid Edge二十六面球的变量化造型……………………………………………………董萍 (03)75高职电子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张晓芳 (03)77“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王平均,吴恒玉,黄果 (03)80“数字电子EDA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究……………………………………………薛迎春 (03)83健美操选项课“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夏璐 (03)86注射器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葛荷花 (03)90多种教学策略在留学生血液学教学中的运用……………………………韩悦,张日,吴德沛 (04)54把数学美与辩证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王承富 (04)57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考核方式探索…………………………………………………李亚琴,张欣 (04)60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俞海英,朱亮 (04)63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考核体系……………………………………龙永红,邹政耀 (04)67高职院校平面设计项目化教学问题探析………………………………………………………普星 (04)70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丁家振 (04)73高职体育选项课教学对学生择业能力培养研究………………………………………………潘施伊 (04)76拓展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指标影响研究…………………………………………………许晓部 (04)79高职院校构建“阳光体育”长效机制研究……………………………………………………方达泉 (04)82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分析………………………………………………………………………张留福(04)86课程与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王开永 (04)89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徐胜 (04)92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胡宏梅 (04)95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材改革思考……………………………………………………………杨小周 (04)98Proteus在“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蔡莉莎,吴恒玉,曾维鹏 (04)101。
江南百年名校苏州工专的由来及西迁
On the Birth and Westward Relocation of Soochow Industrial Junior College, a Prestigious School with over 100 Years of History in Jiangnan Area
作者: 刘丹[1];施建平[2]
作者机构: [1]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江苏苏州215104;[2]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术期刊中心,江苏苏州215104
出版物刊名: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页码: 8-1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口述史;苏州工专;西迁;办学历程
摘要:苏州工专(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前身)乃江南名校,其前身为苏省铁路学堂与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后两校合并为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1923年正式升格为江苏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历经抗战磨难,于1946年复校;新中国成立后再度改名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1956年学校一分为三,其校本
部及机械科金属切割专业同其他学校组成了西安动力学院,最终并入了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工专办学有方,教学得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的各项事业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梳理其发展史,对当今的职业教育启迪良多.。
经济开发区园区型社区管理问题分析_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100 万平方米的工作目标, 据测算, 建成后将每人 每年增收 600 元左右。 三有股份。49 个小城镇 动迁社区全面完成股份合作社改革, 并成立了 5 1 家专业合作社, 家富民公司、 到 2009 年底, 累计 “三大合作” 参与 组织的居民达 67 379 户, 股红分 配总额达 8 049 万元, 人均分红 439 元左右。 四 有保障。2006 年, 园区率先建立了失地农民社会 保障信息系统, 提升了社区信息化管理水平。 园 区已于 2006 年和 2008 年分别在全市率先实现了 目 区镇最低 生 活 保 障 和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的 并 轨, 前, 累计已有 15 万动迁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 体系, 动迁农民每月养老金待遇已达 770 元。 此 外, 在全面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基础上, 园 区还建立了管委会及乡镇领导结对帮扶困难群 ⑤ 众的长效机制。 其次, 整合资源进行育民。 只有动迁社区居 “农民” “市民” 民真正实现了从 到 的角色转换, 才 能使其具有社区共同体所需要的公共责任和公 共意识, 才能促进园区和谐社区建设。 各镇将社 区居民素质教育列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坚持多管 齐下。一是通过招聘本地大学毕业生充实社区 发挥他们熟悉情况、 便于沟通的优势, 管理队伍, 广泛传播城市社区先进管理理念。 二是依托乡 镇文化站、 成人教育中心、 社区居民学校, 抓好社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区文艺活动骨干、 扶持各种社区文体团队, 按照“与提高居民素养、 与提高居民知识技能、 与满足居民兴趣爱好 ” 三 结合的原 则, 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文体活 动。三是通过挖掘和发扬地方文化, 开展丰富多 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 以文化和艺术对失地 农民进行熏陶和教育, 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 建活动, 破除封建迷信和农村陋习, 培养城市生 活习惯。 ( 2 ) 社区组织架构 基本保留 各社区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中心, , 了原来行政村的组织架构 党组织覆盖率 100% 。 社区管理队伍主要是在原来的行政村整体过渡 转移的基础上, 根据各社区的规模统一设置, 原 有村管理人员经过一系列培训转换成现在社区 的主要工作人员, 通过“条块结合 ” 的管理方式, 基本形成 了 横 向 到 边、 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网 络。以娄葑镇斜塘莲花三社区为例, 该社区共有 社区专职管理人员 24 人, 负责管理 3 个动迁小 124 幢 房 屋、 区、 本 地 人 口 5 800 人、 外来人口
合作共赢模式下高水平乒乓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以三所高校为例
合作共赢模式下高水平乒乓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以三所高校为例顾莉亚; 叶捍军【期刊名称】《《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0)004【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乒乓球; 高水平赛事; 可持续发展; 高校【作者】顾莉亚; 叶捍军【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体育部江苏苏州215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46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源自城市外部,却作用于城市内部发展的强有力助推手段,日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
被称为“国球”的乒乓球取得的辉煌成就让世界瞩目。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乒乓球比赛开始倾向于在高校举办。
通过对部分高校举办乒乓赛事进行系统分析,为今后高校承办高水平乒乓赛事夯实基础,以推动高水平赛事在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为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拓宽科研渠道,为高校提升学校品牌形象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提升城市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深圳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市职业大学成功举办的高水平乒乓比赛为研究对象,研究未来高水平乒乓赛事在各大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1.2 研究方法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苏州市职业大学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苏州市国际教育园纸质图书馆等途径查阅文献。
1.2.2 专家访谈法选取国家乒乓球队资深教练、省市队乒乓球优秀教练员、体育局相关专家进行访谈,了解高水平乒乓赛事的开展情况、基层乒乓球比赛商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2.3 个案分析法借鉴深圳大学首创的“大学+专业队+赛事运营”的高端职业俱乐部模式,借鉴华东理工大学体教结合的模式,总结苏州市职业大学举办“乒乓球魔砺营选拔集训赛”的经验。
2 结果与分析2.1 高校具有举办高水平乒乓球赛事得天独厚的优势2.1.1 高校有着良好的宏观政策支持环境我国在借助高校资源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有着明确的政策导向机制,对高校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持支持态度[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d ct t n r m 0 v l me f j u n l o u h u Vo a i n l n i i s fo 2 o u s o o r a f S z o c t a Un v riy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 o t e y a 0 6 t a o o i e st r m h e r 2 0 o
第2卷 第3 2 期 2 1年9 0 1 月
苏州市职业 大学学 报
J u n l fS z o c to a vest o r a u h uVo ain l o Uni ri y
Vo . 2. NO. 12 3 S p., 20 1 e 1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0 6 0 2 0 2 1年载文分析 O
a d rs a c n e e r h,a l a o h e eo me t o h o r a . s wel s f r t e d v l p n f t e j u n 1
K e r :pa e s p b ihe ia in y wo ds p r u ls d ct to s,a t o s J u n lo u ho c to a i e st u h r o r a f S z u Vo a in lUn v r iy
学报 》 的发展提 出建 议 .
关 键 词 :载 文 ;引 文 ;作 者 ; 苏州市职 业 大学 学报
中 图分 类 号 :G22 文 献标 志 码 :A 0
文章 编 号 : 10 — 4 52 1)3 0 5 0 0 8 5 7 (0 0 0 4 — 5 1
An l sso p r n J u n l fS z o c to a i e st ay i f Pa e s i o r a u h u Vo a i n l o Un v r iy
陈 钰
( 州 市职 业 大 学 图 书 馆 , 江 苏 苏 州 2 5 0 ) 苏 1 14
摘 要 : 采用 文献 计量 学 的方 法 , 0 6 2 - 共2 期 《 州市职 业 大 学 学报 》 载 文情 况、 对2 0 - 0 , 17 o- o 苏 的 作
者情 况及 引 文情 况进 行 了统 计量化 分析 , 并根据 分析结 果对 学校 的教 学、 科研 及《 苏州 市职业 大 学
2 0 Ba e O l he r s ls t a e o o e u g s i ns f r t a he s i t r s o he r t a hi 1 0. sd i t e u t , he p p r pr p s s s g e t o o e c r n e m f t i e c ng
收稿 日期 :2 1 _ 8 0 ;修 回日期 :2 1 8 1 0 l0 — 5 0l — 5 0 作者简 介 :陈  ̄( 7 一 , , 江宁波人 , 员, 士 , 1 9) 浙 9 女 馆 硕 主要从 事信息参考咨询服 务、 读者服 务、 息搜集 与利 用等研 究 信
fo 00 o2 0 r m 2 6t 01
cHEN u Y ( irr fS z o c t n lUnv riy,S z o 1 1 4 h n ) Lb a y o u h u Vo ai a iest o u h u 2 5 0 ,C ia
A bs r t t ac :Thi p r s s t e s pa e u e h me ho o i lo tis o u n ii ey a a y e t p r , a t r t d f b b i me rc t q a ttv l n l s he pa e s u ho s
以 州 市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以下 简 称 报 为研 究对 象 , 用 文献 计 量 学 的原 理 和 方 法 , 2 0 — 苏 ( 学 ) 运 对 O6 2 1 年 出版 共 计 2 期 学 报 的 载 文 、 者 及 引 文 进 行 了 统 计 量 化 分 析 . 过 分 析 揭 示 学 报 5 来 的 发 0O O 作 通 年 展 , 析 苏 州 市 职 业 大 学 教 师 和 科 研 人 员 对 各 类 型 文 献 的 利 用 情 况 . 果 可 供 报 ) 分 结 学 ) 的读 者 、 者 与 编 作 辑参 考 , 进 一 步 提 高 ( 报 的论 文 质 量 提 供 依 据 . 为 ( 学
1 载 文量及 基金 论 文率
1 1 载 文 量 分 析 .
载文 量 是 指 某 一 期 刊 在 一 定 时 期 内所 刊 载 的相 关 学 科 的论 文数 量 . 文 量 是 反 映 期 刊 信 息 含 量 的 载 重 要 指 标 之 一 …. 均 页 码 ( 页 数 除 以年 载 文 量 ) 映 期刊 单 篇 论 文所 包 含 的 信 息 量 , 值 越 高 则 表 示 篇 总 反 数 单 篇 论 文 的 信 息 含 量 越 高 . 密 度 ( 载 文 量 除 以 总 页 数 ) 映 期 刊 所 容 纳 的 信 息 量 , 值 越 高 , 明 该 篇 年 反 数 表 期 刊 的信 息 含 量 越 大 . 期 刊 总 页数 相 对 稳 定 的 前 提 下 , 均 页码 与 篇 密 度 是成 反 比关 系 的 . 虑 到 J在 篇 考 科 技 期刊 有 其 自身特 点 , 论 文 篇 幅通 常 有 一 定 量 的 限制 , 对 因此 , 果 这 两 项 指 标 相 对 稳 定 , 有 过 大 的 如 没 波 动 , 表 示 该 科 技 期 刊 是 处 在 一 个 平 稳 发展 期 的 , 则 其学 术 质 量 相 对 稳 定 . 报 2 0 ~ 2 1 年 各 年 学 就 06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