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音乐中曲牌的多视角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曲式与演奏风格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曲式与演奏风格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拥有丰富多样的曲式和独特的演奏风格。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曲式和演奏风格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曲式丰富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曲式包括《小令》、《词牌》、《曲牌》和《曲艺》等。
《小令》是中国古代诗词音乐化的产物,主要表达爱情和思乡之情,具有抒发情感、婉转动人的特点。
《词牌》则是以汉字注音的方式表达的音乐,其曲式丰富多样,有七言、五言、四言等不同的构成形式。
《曲牌》则是以词牌为基础,以旋律和调式为主导,通过曲调的抒发和变化来表达情感。
《曲牌》既有交响曲式的庄重与精确,又有民乐曲式的活泼与灵动,展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
《曲艺》则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形式,以讲故事、表演技巧和幽默感为主,常常伴随着乐器演奏和歌唱,给人以欢乐和享受。
除了曲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演奏风格也十分独特。
中国传统音乐强调内敛、含蓄和克制,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熏陶。
在演奏风格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感,并且强调音色的丰富和表现力。
例如,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往往使用指甲弹奏琴弦,通过不同的力度和角度产生不同的音色,以表达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又如,在琵琶演奏中,演奏者通过细腻的指法和琴弦的按摩,可以表现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使乐曲更具感染力。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还注重演奏者的技艺和情感的表达,演奏者往往需要具备良好的技巧和准确的音乐感受力,才能将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完美地传达给观众。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演奏过程中,乐器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琴、鼓等。
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例如,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以其独特的声音和优雅的演奏方式受到广泛赞美。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
曲艺音乐:又叫说唱,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其音乐以叙述的功能为主,兼有抒情的功能。
按照艺术风格,汉族的曲艺种类分评话,鼓曲,快板,相声;说唱音乐部分根据主奏器乐、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归纳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宋元时期,曲艺艺术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曲艺音乐的特点:1在唱词与曲调方面,说与唱相结合,形成口语化的说唱风格。
(以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半说半唱、数唱、数板等多种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
2在表演形式方面,表演形式分为:单口唱(峡北说书、浙江道情)、对口唱(河南坠子)、帮唱、拆唱(广东粤曲)、群唱、走唱(二人转)。
3在唱腔结构方面,分为板式变化体,曲牌连套体、单曲体和主插体四种类型结构。
板式变化体以上下句结构为基础,采用板式变化的手段来组织唱腔结构。
它具有对比鲜明而丰富的节奏、板眼速度和腔调的变化,能够表现比较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变化。
曲牌连套体有多种不同的唱腔组成。
单曲体的唱段由一个基本曲调无限变化反复构成。
主插体是在板式变化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腔调形成。
4在调性结构方面,大多数作品为单一调式或同宫系统转调,也有移宫犯调现象。
5在伴奏乐器方面数量一般较少,多数为弦乐器与节奏性乐器,而且由演唱者自己掌握。
曲艺音乐的类型:1鼓词类,俗称大鼓,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
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
大鼓以演唱者自击鼓极为特点。
其他伴奏乐器还有三弦,四胡。
琵琶等。
2弹词类,是明清时期流行的说唱形式,原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后主要流行在江苏,浙江一带。
如苏州弹词。
伴奏以琵琶,三弦多弹拨乐器为主,有演唱者兼操。
其音乐曲调性很强,擅长表现长篇故事,也有抒情的“开篇”小段。
3道情类,又叫渔鼓道情,源于唐代。
后流布于南方的道情多成为说唱曲种,流布与北方的道情则多发展为戏曲形式。
曲种有湖北渔鼓,河南坠子等。
伴奏乐器主要是渔鼓和简板。
唱腔大多比较简单,吟诵性强。
语言音乐学视角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字调与音乐的关系研究
100语言音乐学视角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字调与音乐的关系研究王洪涛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中国语言独具的“四声”音调特点 致使古典诗词在朗诵时就具有音乐的旋律性,以语言音乐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字调”与“音乐”结合的关系,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曲谱分析,找出之间相互影响的共性特点。
关键词:语言音乐学;古诗词;字调;平仄;四声关于语言音乐学,早在1945年,杨荫浏先生发表过一篇《歌曲字调论》,文中阐述了昆曲音乐中字调与音乐互相配合的一些原则。
在50 年代,他又写了《丝弦老调的唱法中所涉及的音韵问题》一文,进一步以音韵学的知识讲明音乐与字调的关系,并指出,研究音韵与字调的关系是研究民间唱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后,在1963 年,杨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语言音乐学的专门课程,编写了讲义《语言音乐学讲稿》。
讲义中,系统地由音韵学知识讲起,并仔细地分析了汉语的声、韵、调、句、逗等与音乐的关系。
语言音乐学这门学科,也以此为标志正式地在我国成立了。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结合的一种音乐体裁,中国诗词自古就有“诗与乐不分家”的说法,众所周知,汉语属声调语言,被称为“旋律型声调语言”诗词语言有四个不同声调,在古代人们把它们称之为:“平、上、去、入”,而依照四声,又将文字分为平仄两大类,明代真空和尚解说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两种特点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声韵结构。
四声与平仄的关系如表1:在“字调与音乐的关系”一文中,杨荫浏先生首先提出了“南北曲字调配音表”,他认为:语言字调的高低升降影响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升降。
根据这个表中所列出的各种“腔格”,我们完全可以明确昆曲字调配音的规律。
大体上遵循“上仄下平”原则。
如果再细致化,字调的连接有一系列规律:1.阴阳相连-阴高阳低;2.阴上相连-阴高上低;3.阴去相连-阴高去低;4.阳上相连-阳高上低;5.阳去相连-阳低去高;6.上去相连-上低去高;7.同声相连-前高后低。
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是我国当下音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
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学者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分类观①,目的是便于我们对其进行更为系统地研究与教学。
我们应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才能有效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笔者将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方法论原则、教学的具体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核心理念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传承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学界所关注。
传统音乐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大力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存、民族精神和气质的弘扬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当代学校中,确立合理的传统音乐的课程设置,立足校本教研,探索传统音乐的教学法,将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传统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编写成系列化的教材,同时开发和利用民间与校外的传统音乐的课程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传播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等,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当下最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2.以音乐的实践为导向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过程应始终保持以音乐的实践为导向。
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引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审美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体味传统音乐的美和内在精神魅力,更应强调其对传统音乐的整体认知与把握,将中国传统音乐置于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语境之中,从多重角度解读我国传统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会蕴藏其中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
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更应强调“行动”,强调过程,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方面去体验和理解音乐,无论是学习演唱民歌还是戏曲唱腔,无论是学习演奏旋律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应在演唱演奏中学,做到“反思于行”②,通过亲身的表演来体悟五彩缤纷的传统音乐。
3.重视兴趣的培养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也是引起个人愉快地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
中国古代音乐史论文文人音乐
《阳关三叠》——文人音乐唐代民间音乐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它们是唐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和民间的文人音乐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人音乐是由文人自创并伴其自娱的音乐。
主要有七弦琴(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
七弦琴三千年来一直与文人雅士为伴,故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
琴乐遗产极为丰富,据统计,历代所传琴曲,约有三千之巨。
另一种文人音乐是“词调音乐”,其中又包括用琴伴奏的“琴歌”和为文人词谱写的声乐曲。
南宋姜白石在公元十二世纪前后留下的十七首“自度曲”是词调音乐的代表。
琴歌是与相和歌、清商乐一脉相承的新音乐形式。
最初主要是乐工把文人的齐言诗填入曲调演唱演奏,以后这些曲调便逐渐成为“依声填词”基本固定的音乐形式。
齐言诗(五言和七言)在乐工入乐演唱演奏时,普遍产生诗句与曲调乐句不吻合的矛盾情形。
因为齐言诗的句式是整齐的,而曲调(无论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或外来音乐)的乐句则往往是长短不一的。
乐工们为了使诗能入乐演唱,便想出了一些办法来弥补这个缺陷。
一个办法是用叠唱即在每句诗唱完以后,重叠诗句句末几个字,使之文字和曲调乐句的长短相吻合。
历史上留下来的琴歌《阳关三叠》就是这样的例子。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
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
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
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
旨酒,旨酒,未饮心先已醇。
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尽的伤感。
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
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
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宋词的音乐之美:曲艺与词作的融合创新》
宋词的音乐之美:曲艺与词作的融合创新宋代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时期,而宋词是当时文学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宋词中,曲艺和词作的融合创新给人们带来了独特而美妙的音乐体验。
本文将探讨宋词的音乐之美,以及曲艺与词作的融合创新如何提升了宋词的艺术价值。
1. 曲艺与词作的历史背景1.1 北方与南方曲艺传统在北方,有相对封闭、古朴庄重的曲种,如京剧、评剧等;而南方则多产生活化、细腻柔美的曲种,如越调、吴调等。
两种不同风格都对宋代以后的曲艺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1.2 宋代以前的詩詞創作在唐代,诗和歌谣是主要形式,随着社会变革和文人境遇改变,形成了更加自由、灵活多样化的词体写作。
1.3 曲艺和词作的结合曲艺演唱形式和传统歌谣来自于民间,而词作则由文人创作。
宋代时两者开始相互融合,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词曲艺术。
2. 曲调与词意的契合2.1 曲调的音乐表现力音乐是一种独立存在、具有情绪传达能力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曲调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音调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2.2 词意的表达与曲调的选择宋词中常常以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描写和抒发内心情感来表达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在曲意与词意交融之下,使得听众更容易被带入词人所描绘的情境中去。
3. 曲艺和词作之间的互动3.1 曲艺对词作的影响充满活力的曲艺对于玩赏性、声音饱满度等因素均有着很大影响,激发了文人创造出更加动人心弦、抒发真挚情感的作品。
3.2 词作对曲艺的改进若仅从演唱曲调角度来看,许多历代曲艺都有局限性。
而丰富多彩的词作为新的表现手段,为曲艺演变提供了更加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4. 曲艺与词作的融合创新4.1 曲种多样化不同地域、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曲种逐渐与宋词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
其中在南方尤以越调、吴调为代表,盛行于江南地区。
4.2 词意与音韵的契合作者往往会根据词意选择适合的曲调、押韵方式和节奏,令歌唱部分更加贴切、生动,并且带动整个表达过程更有魅力。
明末清初的文人音乐及其特点
明末清初的文人音乐及其特点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文人音乐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文人们纷纷开始从日常生活和各自的情感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乐曲。
这些乐曲的特点在于它们深受文人们自身的文化影响,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情感主题。
一、文人音乐的背景在明末清初,文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诗歌、散文、绘画和音乐创作。
这些艺术作品被称为“四艺”,是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课程。
音乐创作在文人中尤其受到重视,他们会在各种场合对自己的音乐作品进行演奏和展示,以此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在这种背景下,文人音乐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文人们纷纷开始从日常生活和各自的情感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乐曲。
这些乐曲的特点在于它们深受文人们自身的文化影响,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情感主题。
二、文人音乐的特点1.注重表现情感文人音乐强调情感的表现,许多乐曲的旋律和节奏都是根据情感动态变化而设计的。
例如,某些歌曲中的旋律在表达忧愁、哀怨的情绪时会变得低沉凄婉,表达欢乐、舒畅的情绪时则会变得轻快明快。
文人们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使得音乐既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2.富有文化内涵文人音乐经常吸取各类文化元素,如古诗词、传统戏曲等,并融入到音乐中。
这些文化元素又丰富了文人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力。
例如,著名的清代音乐家关汉卿就曾将自己的悲剧作品《汉宫秋》改编成一首以民间歌谣为基础的独奏曲。
3.崇尚自由创新文人音乐总是在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中前进。
许多文人音乐家都以自由、不拘一格的态度来面对音乐,追求新的形式和创作手法。
他们会通过大胆尝试和创新,将传统的音乐元素与自己的艺术思想融合,创作出新颖、充满独特韵味的乐曲。
三、经典文人音乐作品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清代乐曲,作曲者为张廷玉。
这首乐曲的旋律清新简朴,富有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
作品灵感来源于张廷玉的散文《元日》,曲调优美流畅,配合着曲名唤起人们对春节时节那稍纵即逝的快乐情绪。
文人·游戏与曲牌
文人·游戏与曲牌作者:赵光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曲牌和文人的音乐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古人以牌、骰子,聚而娱乐,促成了曲牌音乐文化的兴盛。
关键词:曲牌;文人音乐;游戏作者简介:赵光强(1984-),男,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2曲牌是一个大于曲牌体音乐的概念,今人在谈及曲牌时多把曲牌体音乐和板腔体音乐并列构成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曲牌的研究已经涵盖了各个时期的各种体裁的曲牌,这种贯通性的曲牌音乐研究与狭义的曲牌体音乐相区分。
在曲牌的起源上并无准确的年代和源流,如另文《论曲牌发展的历史沿革》所述,冯光钰先生认为起来源于曲子词,苏青认为其源流可以追溯到《诗经》,高厚永先生则认为其名称的定论应在元明时期,由于过去经常写在牌子上而得名,笔者试图就此展开一些思索。
一、由“曲牌”名称思考曲,是音乐、乐曲、曲子。
牌是一种游戏工具,起源于骰子,又称投子,牌是后期的较为成熟的叫法,始于曹魏时期(也有一说始于西晋)。
在文献《说郛·骰子》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骰子的详细记载:骰子声谱云,博陆采名也。
魏陈思王曹子建,制双陆局,置骰子二。
至唐末有叶子之戯,未知谁置。
遂加骰子,至于六。
按乌曹始置,六博之戯,乃行十二棋者,及老子度函谷闗,置樗蒲戯,俱曰博。
李氏资暇録云,按诸家字书,骰子合作投子,投掷之义。
今作骰子,字非史记蔡泽说。
范睢曰:博者欲大投,裴駰注云,投投子也,及投掷之义。
是樗一卢雉犊曰:五采骰子也。
非谓今自幺至六者。
盖陈思王之作也,潘氏纪闻谭曰:骰子餙四以朱者。
因宗与贵妃采战将北,唯重四可转败为胜,上掷而连呼叱之。
骰子宛轉良久而重成四,上大悦,命将军高力士赐四绯……陈思王曹子建开始创制掷骰子这种游戏玩法,曹氏是魏国重要代表性人物,魏在历史上的时间为220—265年,由此可以肯定其形成的大致时间。
论曲牌发展的历史沿革
论曲牌发展的历史沿革作者:赵光强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9期摘要:曲牌是我国古代文学和音乐结合的最好见证,然而其本身并非一成不变,经历时间的洗礼,曲牌在各个时期形成了其独特的个性特点。
从孕育到形成,再到普遍运用,曲牌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最终从文学脱离,走向独立。
关键词:曲牌曲牌体音乐词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048-03曲牌的孕育期在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乐曲见于文献记载的很多,同时已经不断地有乐曲在传播交流,在时空的推进中跨乐种和跨地域的变化发展。
苏青认为曲牌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诗经》,这不无道理,实际上乐曲的曲牌化在此时已经初露端倪,而且曲牌的实际应用要远远早于其名词的产生,曲牌的模式化使用已经较为常见,只是文献史料的记载不足且多为文学上的记载,使我们对曲牌的早期产生认识还不能做到“确切”。
乐曲《周南》《召南》是民间音乐的两首作品,此时二曲的流变折射民间音乐向礼乐转变的冰山一角。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在上秦王的书中说:“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书中清晰地记载同名乐曲的跨国界传播交流。
《二南》等诸多类似乐曲的传播交流使乐曲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受心理、审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变化就必然导致乐曲的编配变化。
这种吸收改编的现象使乐曲发生变异正是乐曲滋生曲牌化的温床。
秦汉时期,据《晋书·礼制》:“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切哀,遂以为送衷之礼。
”《劳歌》向《挽歌》的变化,二者关系正是曲牌的典型“同宗”现象,这就进一步巩固了曲牌形成的基础。
“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始于汉之《朱鹭》《石流》《艾如张》《巫山高》,梁、陈之《折杨柳》《梅花落》《鸡鸣高树巅》《玉树后庭花》等篇”(王骥德《曲律》)。
王骥德指出曲牌产生具体的年代——汉,这是很少提到确切年代的说法之一。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与音乐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与音乐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是古代文学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文人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也是古代文化形态之一。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音乐主要是以经验和感觉为基础的,没有明确的音乐理论和体系。
到了商周时期,音乐开始逐渐规范化和体系化,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音乐制度和乐章,如商调、大雅乐、小雅乐等。
到了汉代,文人音乐开始逐渐分化出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魏晋乐府”、“南北朝琵琶派”、唐代的“琵琶派”、“太和乐”等。
其中,魏晋乐府以民歌为基础,在魏晋时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琵琶派则以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其曲调优美、动听,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到了宋代,文人音乐开始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特殊文化品味,成为了文学艺术和政治权力的象征。
南宋时期的文人音乐以词曲为主,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代表了宋代文学艺术的高峰。
元、明、清时期,文人音乐逐渐向民间音乐融合,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音乐类型。
比如元代的“西洲曲”、明代的“南曲北曲”、清代的“宫廷音乐”和“民间民乐”等。
其中,“南曲北曲”以北京为中心,风格典雅,流传广泛;“宫廷音乐”则是清代皇室和贵族社会的文化表现,代表了清代宫廷文化的高峰。
总之,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传承和发展古代音乐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它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和美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从《棠湖埙谱》三窥吴浔源“文人埙”的审美倾向
从《棠湖埙谱》三窥吴浔源“文人埙”的审美倾向《棠湖埙谱》是江南后期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记录了浙江绍兴棠湖流传的埙乐曲谱。
其中收录的吴浔源所编的《文人埙谱》是一部以文人雅士为受众的埙乐曲谱,该曲谱以意境深邃、意蕴丰富为特点,运用了许多文学与艺术的要素,表现了埙乐在文人雅士中的审美倾向。
吴浔源的《文人埙谱》在审美倾向上,首先注重情感表达与形象描绘。
曲谱中不同的乐曲都富有情感和表现力,描绘了不同的人物、景象和感受。
例如《禅说》这首曲目,通过埙乐以佛家禅宗中的“四大皆空”为表现词,将清净之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而《记忆》这首曲目则以音乐为媒介,表现了对故友的思念之情。
吴浔源在这些曲目中精心选材,注重情感的出彩,通过音乐的呈现,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情感的细腻。
其次,吴浔源的曲谱中融合了文学的艺术因素。
这主要表现在选取诗词、故事等文学作品作为曲目的素材上。
例如,曲谱中选用了苏轼的《和子由温州李绅远游》诗作为《子由行》的曲目选材,表现了游子乡愁的情感。
在吴浔源的《文人埙谱》中,文学古典作品是重要的创作素材之一,他将文学与音乐紧密结合,使埙乐曲目更具艺术性。
此外,吴浔源的曲谱也表现出一定的宗教意蕴。
他通过采用佛教、道教等宗教素材,将宗教思想与音乐融合在一起。
例如,《禅说》、《心经》、《清心谱》等曲目,都运用了佛家禅宗的经文、哲理,体现了吴浔源对佛教思想的崇敬和执着。
综上所述,吴浔源的《文人埙谱》在审美倾向上充分体现了文人雅士所追求的诗情画意、辞藻华丽、情感丰富的审美特点,其选材的优美性、曲调的典雅性、文学性的娴熟表述都赋予了埙乐以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吴浔源的潜心创作下,《文人埙谱》成为一部集音乐、文学、宗教等多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体现。
曲牌体的名词解释
曲牌体的名词解释曲牌体,作为古代中国音乐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唱方式和曲词结合的艺术形式。
它是以古代传统音乐为基础,通过旋律、曲调以及歌词的配合,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
曲牌体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独特的曲调和歌词结构,使之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曲牌体可以追溯到古代音乐中崇尚音律原理和节奏感的发展过程。
通过曲牌体,人们可以在演唱中饱受乐曲的感染,唤起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曲牌体通常由曲调和歌词两个组成部分构成。
曲调是曲牌体中最具有音乐特色的部分。
不同的曲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有明朗欢快的曲调,也有悲伤忧郁的曲调。
这些不同的曲调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心境,使人们能够深入感受其中的内涵。
与曲调相呼应的是歌词。
歌词是曲牌体中负责表达文学意义的部分。
通过精心选取的词语和句子,歌词可以传递出情感的起伏和思想的深度。
在曲牌体中,歌词被视为情感的载体,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通过歌词的运用,曲牌体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对现实生活以及传统文化的思考。
曲牌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的音乐创作。
在古代社会中,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沟通思想的方式之一。
古代文人墨客通过曲牌体的创作,以及对曲牌体的改进和演变,不仅拓宽了古代音乐的风格和形式,更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现代的曲牌体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古代音乐的传统,同时也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和音乐风格的创新,曲牌体在当代音乐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它不仅丰富了古代音乐的传统,更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思维。
曲牌体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曲牌体的欣赏和学习,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样也能够在当代音乐的创作和演绎中发现新的灵感。
在当今社会中,曲牌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从《棠湖埙谱》三窥吴浔源“文人埙”的审美倾向
从《棠湖埙谱》三窥吴浔源“文人埙”的审美倾向《棠湖埙谱》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关埙的乐谱集,其中记载了各种埙曲,以及各种风格的埙乐。
其中有一篇名为《三窥吴浔源“文人埙”》,它描述了吴浔源所创作的一种“文人埙”风格的埙曲。
这篇文章将从审美倾向的角度上探讨这篇埙曲作品。
从音乐结构的角度来看,《三窥吴浔源“文人埙”》具有非常独特的音乐结构。
它采用了一种流畅而富有变化的旋律编排方式,运用了多种音程和节奏,给人以纵深感和空间感。
整个曲子音韵流畅,起伏有致,富有变化,使人听来耳目一新。
这种音乐结构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创新能力,而且也体现了他对音乐美感的追求和探索。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三窥吴浔源“文人埙”》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展现作者的情感和想象力。
这篇埙曲中运用了丰富的音符和音色,采用了多种编曲技巧,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情感和生动性。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文人的雅致和含蓄,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这种表现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于音乐美的追求和对于音乐表达的深刻理解。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三窥吴浔源“文人埙”》深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修身养性之道的熏陶。
吴浔源在创作埙曲的过程中,融入了诗词和绘画等文人雅士的艺术理念,使得《三窥吴浔源“文人埙”》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在曲调和音乐内容上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自然、对人生、对情感的体验和思考。
这种文化内涵使得《三窥吴浔源“文人埙”》不仅是一首美妙的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三窥吴浔源“文人埙”》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曲子中所表现的情感丰富多彩,有悲有喜,有思有致,有怀有愣。
整个作品像是艺术家内心深处的一次情感交流,而这种情感交流又是通过音乐这一最直接最贴近人心的方式进行的。
作者在作品中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对于美好和希望的追求,对于情感和情绪的表达,都通过音乐的形式得以生动地展现。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三窥吴浔源“文人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使人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共鸣。
211182555_曲牌文化的历史阐释——以曲牌《寄生草》为例
随着学界研究视野的不断开拓与研究方法的不断扩充,西方学术理念逐步与我国本土研究观念相结合,衍生出诸多探究路径。
以单一视角切入音乐本体研究的观念早已不能满足学术发展需求。
把握纵横脉络,拓宽研究视野,介入多元化研究路径,对某一研究母体进行延展式探索,已成为一种研究发展必然趋势。
以单一曲牌研究为例,不仅要切入音乐形态分析曲牌特征,从乐律学角度探索其衍生发展之变化,更要将研究视野放置于“大乐学”视野框架,将该研究母体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陈述其演变与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具体联系。
本次研究,笔者将以曲牌《寄生草》为例,尝试以音乐本体、整体研究范畴为两条探究脉络进行梳理,一面梳理《寄生草》曲牌的历史发展,一面阐释《寄生草》曲牌的文化内蕴。
一、曲牌历史流变探究《寄生草》流传年代久远,形成于元、流传于明、繁荣于清。
于中国地方戏曲、曲艺、民歌乃至佛教音乐领域均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于朝代更替,历史变迁中显现出由一母体不断延伸发展进化,形成诸多变体的音乐现象。
本次研究将以词牌、曲牌两种体系为探究立足点,分析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的《寄生草》形态。
1.作为词牌的[寄生草]作为词牌,《寄生草》母体最早见于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一节,该节论及“用阳字法”时,以[寄生草]为例进行解读,文中记述:“《寄生草》末句七字内,第五字必用阳字,以‘归来饱饭黄昏后’为句……盖‘黄’字属阳,‘昏’字属阴也。
”元代白朴曾借用[寄生草]词牌撰写《寄生草·饮》借酗酒之哀愁,隐喻国家衰亡之哀伤。
其文道:“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
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可视为由[寄生草]词牌母体衍生出一传世佳作。
元代戏曲作家费唐臣《贬黄州》中也有记载:“臣则愿居蛮貊,谁想立庙堂……臣觑屈原千载汨罗江,恰便是禹门三月桃花浪。
”明文学家沈德符在其所著《万历野获编》中曾记载:““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盛……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之属。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创作的音乐作品,其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音乐风格、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浅谈。
古代文人音乐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雅乐,雅乐是古代宫廷音乐,以其庄重、典雅的音乐风格成为后世文人音乐的鼻祖。
在汉代,文人士大夫的音乐活动逐渐从宫廷走向社会,形成了独立成体系的文人音乐。
而到了唐宋时期,文人音乐更加繁荣,成为一种在士大夫社会中广为流传的文化现象。
古代文人音乐的风格多样,包括琴曲、诗词、曲调等多种表现形式。
其中最重要的是琴曲,古代文人独爱琴曲,将其视为表达情感的最佳途径。
以琴曲为代表的文人音乐,不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其内涵丰富,能够表达出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在诗词方面,文人音乐往往与诗词相结合,通过音乐的表演来增加诗词表达的艺术感染力。
曲调也是古代文人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曲调代表着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凄婉的《长恨歌》、豪放的《广陵散》等。
古代文人音乐的代表作品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渔舟唱晚》等。
《高山流水》是闻名于世的琴曲,由晋代的琴师黄钟所创作,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后世琴曲的经典之作。
《阳关三叠》则是唐代文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曲调悲凉的旋律和诗词的表达,将忧愁的思绪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展现了文人悲欢离合的情感。
《渔舟唱晚》则是宋代文人苏东坡的创作,以其豪放洒脱的曲调和丰富多彩的曲式为人称道。
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古代文人音乐的独特魅力,成为了后世音乐家所推崇的经典之作。
古代文人音乐的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音乐本身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人音乐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音乐的表演来传递民族情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的高尚情操和追求。
而今天,古代文人音乐在现代音乐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音乐家通过对古代文人音乐的研究和演绎,将其融入到现代音乐中,创造出了更加独特的艺术风格。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文人音乐是中国古代文人在音乐艺术上的表现,也是他们精神世界与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
本文将从文人音乐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文人音乐的起源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音乐活动主要是在宫廷和宗庙中进行的,属于官方音乐。
汉代开始出现了文人音乐,主要表现在诗歌、琴曲、乐府诗等形式上。
隋唐时期,文人音乐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文人雅士们在诗歌和音乐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创作,推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
1.文人音乐注重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追求内心世界的真实与激荡。
在琴曲、独奏等形式中,文人通过音乐来表达对生活、自然、人情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情感的抒发与沉淀。
2.文人音乐追求精神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强调内在的精神追求,注重音乐对人的心灵的陶冶与启迪,追求超脱凡尘的艺术境界。
在演奏与作曲过程中,注重修养与内心的沟通,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3.文人音乐强调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在审美上有独特的追求,注重音乐作品的意境、形式和艺术质感。
在作曲与演奏中,追求音乐的美感与艺术的完美,体现了文人对艺术的高度理解和追求。
4.文人音乐融合了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较多地采用了文学艺术的手法,如运用诗歌、乐府诗等诗文形式作为音乐的表现方式,使音乐与文学艺术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性音乐作品。
三、文人音乐的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以《广陵散》为最具代表性。
《广陵散》是中国古代琴曲中的经典之一,它创作于南朝时期,流传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广陵散》的曲调优美婉转,琴曲中融合了文人的深情表达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独特魅力。
还有《阳春白雪》、《鹤鸣之士》、《平沙落雁》等琴曲,都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杰出代表作品。
词曲《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剖析
词曲《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剖析一、《水调歌头》概述《水调歌头》是明代文学家杨维桢所作,包含在他的传世之作《南柯太守传》中。
这首词曲作品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剖析。
二、艺术特点### 1. 富有诗意《水调歌头》以其抒情婉约的文笔和精妙的音乐结构,使人们联想到了诗歌创作。
它采用了格律规范的形式,每一句都至少有五六个字,且韵脚平仄对偶工整而优美。
因此,这首词曲不仅可以作为音乐演唱,还可以独立展示其优雅的诗意。
### 2. 融合了民间小调《水调歌头》集合了民间小调和宫廷音乐元素,使得曲调委婉动听又别具风味。
其中运用了中国传统曲调的一些基本特点,如五声音阶、改变音高等。
这种融合使得曲调更加活泼多样,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 3. 独具创新杨维桢在《水调歌头》中大胆尝试创新,通过巧妙的词句安排和音乐结构设计,表现出迷人的艺术效果。
他以饱含感情的词句展示不同情感状态,使读者或听众能够深入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变化。
三、文化内涵### 1. 对社会命运的思考《水调歌头》通过描述一个从官位到囚笼的命运起伏过程,反映了明代社会政治动荡时期人们对自己命运的思考与无奈。
这种思考贯穿于整个作品中,并通过对爱情、权力和生活等主题的探讨呈现出来。
### 2. 对爱情的独特诠释这首词曲作品中深情款款地描摹了男女主角之间复杂纠缠的爱情故事,展示了作者对爱情痴迷、忧伤、矛盾和亲情的多重感情体验。
通过对爱情的诠释,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情感世界的思考。
### 3. 对人生意义的反思《水调歌头》在描绘个人命运的同时,也透过命运起伏之间,对人生意义进行反思。
作者通过描述主角经历系列离合悲欢,呈现了一种对于人生飘忽不定性的认识,并引发读者对于个体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思。
结论总结一下,《水调歌头》以其深入细腻的艺术特点和丰富内涵而成为杨维桢作品中备受瞩目的一首词曲。
其富有诗意、融合了民间小调以及独具创新等艺术特点使其在文坛上闪耀出独特光芒。
元曲艺术的特点与创新解析
元曲艺术的特点与创新解析概述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元曲艺术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独特奇妙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对元曲艺术的特点与创新进行详细解析。
1. 元曲艺术的特点1.1 多样化的题材元曲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等。
不同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审美追求。
1.2 独特的音乐风格音乐是元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元曲音乐以其独特韵味和华丽唱腔闻名。
它采用了复调和声法,旋律优美动听,融合了各种地方民间音乐元素。
1.3 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元曲舞台表演形式独特,包括滑稽曲艺、儿童戏等。
滑稽以幽默搞笑的表演方式吸引观众;儿童戏则以纯真可爱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示童趣。
1.4 表演技巧及特点元曲表演注重动作、表情、唱腔等多种技巧的运用,强调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
它丰富了戏曲表演手法,使角色更加生动鲜活。
1.5 深刻的思想内涵元曲作品在探讨人性、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中包含了对权力、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思考,并通过剧中人物和情节传达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见解。
2. 元曲艺术的创新2.1 艺术形式与内容创新元曲艺术在题材选择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包括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等。
同时,他们也试图通过戏剧手法来探讨一些当时的时代问题,以期引起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2.2 舞台表演形式创新元曲舞台表演形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动作、装饰以及舞美设计的变化上。
通过精心打造的舞台布景和服装,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视觉享受。
2.3 表演技巧创新元曲艺术家在表演技巧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推动了戏曲表演技巧的发展。
2.4 创造性思维与观念的突破元曲作品中蕴含着许多前人未涉及或未充分探讨过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在叙事、角色塑造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结论元曲艺术以其多样化的题材、独特的音乐风格、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深刻的思想内涵等特点而闻名,并且在艺术形式与内容、舞台表演形式、表演技巧及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地创新。
从《棠湖埙谱》三窥吴浔源“文人埙”的审美倾向
从《棠湖埙谱》三窥吴浔源“文人埙”的审美倾向《棠湖埙谱》是一本关于埙乐的著作,其中的“三窥吴浔源”一章详细介绍了“文人埙”的审美倾向。
文人埙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古老乐器,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在“三窥吴浔源”这一章中,作者通过对吴浔源的埙乐风格、技法和音乐品味进行深入剖析,展现了文人埙的审美倾向。
吴浔源是中国埙乐的一位著名演奏家和音乐家,他的埙乐风格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在《棠湖埙谱》中,作者通过对吴浔源的埙乐表演和音乐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他的音乐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
通过对吴浔源的音乐风格和技巧的考察,可以看出文人埙的审美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吴浔源的埙乐风格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在演奏过程中,他注重情绪的表达和音乐意境的营造,通过细腻的音色和动听的旋律,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审美倾向在文人埙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人埙强调的是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技术和功底的展示。
吴浔源通过自己的演奏风格和音乐理念,将文人埙的审美境界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了当时埙乐界的佼佼者,也对后来的埙乐表演和演奏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浔源的埙乐技法独具特色,注重音韵和节奏的处理。
在《棠湖埙谱》中,作者对吴浔源的技法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介绍,揭示了他在音韵和节奏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处理方式。
吴浔源的音乐审美倾向不仅表现在他对音乐的情感追求上,更体现在他对音乐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上。
他注重音符的处理和音韵的表达,善于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法来突出埙乐的特色和魅力。
这种审美倾向在文人埙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人埙不仅追求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更注重技法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通过技法的运用和音韵的处理来凸显音乐的魅力和韵味。
吴浔源的音乐品味和艺术追求体现了文人埙的审美倾向。
在《棠湖埙谱》中,作者通过对吴浔源的音乐作品和表演风格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揭示了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吴浔源擅长演奏古典音乐,并且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部分考点
说唱音乐定义:说唱音乐是说、唱、表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它由民间口头文学与歌唱表演艺术长期结合、演变而成。
以“说中夹唱”和“唱中夹说”的形式叙述故事,故称“说唱”,又称为“曲艺”。
说唱音乐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民歌不同的是,说明音乐为了适应“以词叙事”文体的需要,因此,其音乐要以叙述性为主。
说唱音乐也追求形式美,所以也要具有抒情性,说唱音乐处于说话和唱歌之间,根据说与唱的不同含量来区分曲种类型。
由于说唱音乐涉及戏剧情节,装扮角色,所以与戏剧音乐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说唱音乐的特征表现在它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其表演是模拟和写意性的,是“说法中的现身”,说唱的表演,不需要宽大的舞台和复杂的道具,“装文装武我一人”说唱音乐的种类:共有341个曲种,按照“说”和“唱”在具体曲种中所占的比例,暂且把说唱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说为主”的说唱,包括评书、相声、快板和快书等。
二是“以唱为主”的说唱,包括弹词、鼓曲、牌子曲、渔鼓道情、琴书和杂曲等。
而作为民间音乐的部分,本书主要论及后者,即大致按照弹词类、鼓曲类、牌子曲类、渔鼓道情类、琴书类和杂曲类等六大类进行介绍。
1、弹词类:弹词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包括杭州的“南词”、苏州扬州的“弹词”、广东的“木鱼”和广西的“摸鱼歌”。
2、牌子曲类:指以曲牌为手段来叙述或抒发感情的说唱品种。
“牌子”即“曲牌”,是历史形成的、并相对固定的曲调,有单曲牌反复说唱或多曲牌联缀成套两种使用形式。
与宋、元时的“唱赚”、“诸宫调”及明、清“小曲”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属于牌子曲的曲种有:北京单弦、聊城八角鼓、河南大调曲子、广西文场、兰州鼓子、青海平弦、四川清音、天津时调等。
牌子曲类的唱词结构,除有五言、七言的整齐句式外,大部分为长短句。
演唱时唱者或执手鼓、或持檀板,伴奏乐器南北有所不同,北方一般以大三弦为主,南方以琵琶、二胡为主。
3、渔鼓、道情类:指所有以渔鼓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说唱曲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音乐中曲牌的多视角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
作者:刘白维
来源:《青苹果·高二版》2017年第03期
在20世纪整整一百年的时间里,大量的学者对词调音乐均表示出强烈的兴趣并进行了较为丰富深刻的研究。
从国内外现今研究动态看由于古代曲谱保留的不完整性和传统音乐与古典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等因素的存在,虽然学界已有对宋代词乐与曲牌历史内容的一些分别性分析,但对宋代词乐中文学部分,与音乐调式调性究竟存在哪些发展规律,以及最后发展成为传统音乐中体系性最强的“曲牌”与之前的历史文化、民间音乐有何内在联系,却没有形成非常系统与明晰的理论研究体系。
传统音乐浩如烟海,梳理其曲牌名称及其结构都是相当复杂的难题和重要课题,一般情况下,国内专家学者主要关注于一个乐社或一个乐种的研究,对音乐会演奏的例如《普庵咒》等古老且流变性强的曲牌关注较少只是略有提及并未展开深入论述。
曲牌,亦称曲牌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独特乐曲形式。
到近代,所有的剧种(京剧、地方戏)都有自己的曲牌。
唱词有曲牌、过场音乐也有曲牌,开打、宴乐、更衣、.出现的音乐才有固定的曲牌,而词牌是用于填词的规范,曲牌是用于演唱(演奏)的规范,目前国内外有关唐宋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分:词的起源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体制、曲调与音乐的关系。
在词的起源与音乐关系上,一部分学者认为词是隋唐燕乐的产物,是新生的音乐促生了新的文体;反对者或认为词体的产生完全不必和新的音乐相关,或否定律词与音乐的关系。
两者一直争执不下。
对于词的体制曲调研究,既有音乐文献上的考论,也有结合唐宋乐谱的具体音乐说明,比以往的研究更加深入。
虽然现今对于曲牌的各个视野角度的分析研究都有相关文章的论述,但在整个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对文人音乐中,曲牌的多角度与深度研究发掘还是不够的,客观原因在于流传资料浩繁却又是片段式、碎片式的和未形成体系性的,主观原因在于文人音乐在历史上本就是一种跨界综合性的艺术产物与文化结晶。
对研究者也提出了较高的文学、历史、音乐上修为的要求,而现在的研究者要么精于对音乐领域研究,要么是历史文学上的专家,在学科跨界、综合研究能力上有所不足。
因此学界已有对词乐与曲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并完整。
笔者认为众多的曲牌应放在传播视野与历史流变中进行考释研究,通过追源溯流的探寻,力求找出各种曲牌及其变体的血缘关系已有许多专家学者从曲牌音乐传播历史及途径;同宗曲牌音乐与异宗曲牌音乐;声乐曲牌与器乐曲牌多向互易移植的变体;曲牌音乐的千变万化与其特有的音乐创作思维;在“论”与“证”相结合的考释中探寻曲牌音乐的传播发展路径(结语)等五个方面,对曲牌的传播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在冯光钰的《曲牌音乐研究要重视“论”与“证”的结合》一文中提到这样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因为在曲牌音乐研究中“寻求”一支曲牌的
“原生”或“母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能通过曲牌(或板式)音乐在传播中产生的诸多变体去“寻求”子体的千变万化规律。
如果没有充分祥实的文献和鲜活的采风资料为据,是无法动手进行探究工作的。
曲牌音乐研究要十分重视“论”与“证”的结合,这样的研究才具有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实用价值。
而对曲牌的个案研究是对曲牌的微观层面进行的考查,侧重对曲牌的音调来源、发展线索和曲牌流变历史的局部片段进行研究,乔建中的《曲牌论》又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思路。
并以此间了解中国歷史文化与曲牌发展之间的关联与意义,以曲牌为点推之传统音乐为面,以点、面再窥见传统音乐的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并对现象加以考释。
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学界专家都在殚精竭虑的考察研究,撰文著书。
力求在保护我国文化遗产上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恰恰文人音乐在其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文人音乐现象也是我国音乐历史上非常独特与高水准的音乐文化结合现象,流传的时间长及辐射范围较大,影响力强,是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硕果也是一枚熠熠生辉的文化艺术徽章,值得我们传统音乐人大力的发掘研究与传承。
它的特殊性又要求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深入的从各角度认识分析,再加以研究传承。
从词乐、曲牌入手,拟采取分析与搜集宋代词乐、元代曲乐及“曲牌”的文献资料,借鉴民族音乐史志与人类学研究的方法,采用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研究方式,研究宋代词乐与元代曲乐的关联与区别,再辅以宋、元著名词曲作品分析,找出词乐中文学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关联,进而找出曲牌的音乐美学特征与价值。
这些必然是在传承传统音乐中所必须做的工作与课题,所以研究曲牌与文学之间的具体关系这一课题是极为重要也极有价值的。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为传承传统音乐研究添上助力,也将推动整个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传统音乐的研究与传承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个子课题对整体研究的重要性,不要因为“曲高和寡”就浅尝则止,传统音乐人更应提高对人文历史的素养,在将其合理运用于曲牌的深入研究,不久的未来这个课题必将有长足的进展,在学界也能得到认同与发展。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