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高效导学案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篇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精选8篇)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较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较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十、全文翻译 (10)一、学习目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古文,是孟子政治主张的集中体现,强调了道义在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本文,首要目标是理解孟子提出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学习目标还包括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如重点词汇、句式结构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理解道义与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道义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旨在深入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提升个人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习重难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学习重难点主要聚焦于两方面。
首先,深入理解并把握孟子提出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主张,这是本文的核心思想,也是理解孟子政治哲学的重要入口。
需要仔细揣摩文中的每一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
其次,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词汇、句式结构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是学习的一大难点。
这需要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和练习,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攻克这些重难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孟子的政治主张,也能提升我们的文言文素养。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B.委而去之(离开)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内外亲属)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武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三里之城/多助之至C.寡助之至/天下顺之D.然而不胜者/天时不如地利三、翻译题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导学目标二、导学内容2.1名言解读2.2案例分析2.3思考题三、导学要求四、导学过程4.1学习名言4.2分析案例4.3解答思考题五、导学总结六、课后反思一、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并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名言的含义,能够分析名言背后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导学内容2.1名言解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中国古语,意思是在追求正义、诚实和道德的道路上,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而一旦偏离了正确的道路,很少有人会为你提供援助和支持。
这句名言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正道是值得追求的,因为遵循正确的行为原则将能够获得他人的赞许和支持;而一旦背离了正确的道路,就可能会面临孤立和困境。
2.2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名言,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小明是班级的班长,他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直遵守着纪律和规则,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并且乐于助人。
因此,同学们很喜欢和信任他,每当有困难时,大家都会主动寻求他的帮助。
然而,有一天小明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开始玩忽职守,常常迟到早退,还对同学们态度冷淡,甚至做出了一些不诚实的事情。
于是,同学们对他的观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不再信任他,也不再愿意与他合作。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名言的含义。
只有坚持正道,不偏离诚实和道义的原则,我们才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2.3思考题1.你是否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案例?请简要描述一下,并谈谈你的感受。
2.你认为在遵循正确的道路时,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请列举几点。
3.如果我们迷失了方向,快速回到正轨的方法有哪些?请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导学要求1.准确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名言的含义。
2.能够运用案例来说明名言的道理。
3.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并能够合理表达。
四、导学过程4.1学习名言在思考题引导下,让学生自由陈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类似案例,并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付)
白湾子镇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2、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二、知识链接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三、课前初读课文准确把握句读1 教师示范朗读,或找学生范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3找一找文中的通假字,看谁找得最多。
【探究案】一、分小组朗读课文,然后开展诵读比赛。
1、读准字音。
2、句读分明。
3、读出气势。
二、参考书中注解或工具书,积累下列文言词义。
(1)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古:,今:;郭,古:,今:)委而去.之(去,古:,今:)池.非不深(古:,今:)(2)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以.天下之所顺()环而攻之.()兵革非不坚利.也()多助之.至()三、用自己的话翻译下列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四、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第二问小组讨论完成)【训练案】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导入请同砚们思考一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是否经常会遇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二、进修目标1. 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背后的道理;2. 分析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为自己选择正确的道路。
三、进修重点1. 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2. 理解为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进修内容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训,意思是指一个人得道成功时,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一个人失道失败时,会受到的帮助和支持会相对减少。
2. 这句话背后的道理在于,成功会吸引更多的人的关注和支持,因为人们都喜欢和成功者交往,获取成功的秘诀;而失败往往会使人们疏遥,因为失败者往往会给人带来负能量,人们会遥离失败者。
五、进修方法1. 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选择正确的道路,尽力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2.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走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能走向成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六、练习与讨论1. 请同砚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在得道或失道时,身边人的反应有何不同?2. 请同砚们思考:在未来的进修和工作中,如何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为自己的发展选择正确的道路?七、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选择正确的道路,尽力向成功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走向成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八、拓展1. 请同砚们在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在实践中体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2. 鼓励同砚们英勇追求梦想,坚持不懈,置信自己,不息冲破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九、课后作业1. 总结自己的进修收获,写一篇心得体会;2. 找一则新闻或故事,分析其中是否体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希望同砚们通过进修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一道理,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选择正确的道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华文学校九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顾孝举审核人:班级:学生姓名: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思想2、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4、体会本文语言磅礴的气势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保存在《》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二、合作探究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地利指:人和指: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2、探究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3、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指:郭:古义指:今义是:环而攻之而不胜环:而: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今义:4、归纳这二句所论述的主要内容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池: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革:坚利:米粟(sù):多:委而去之:委,古义:今义:去,古义:今义:5、归纳这一句所论述的主要内容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3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
第23课《<孟子>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简介《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掌握文体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等。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这类作品的代表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4.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二、重点:目标1、2三、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四、课时:一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国共两D之间的战争,中国**D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 。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
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第23课 《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3课《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导学案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主要内容。
(重点)2.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难点)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2.故事背景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3.题解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4.关于“四书”、“五经”和“六艺”。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成“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课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导入引导:请学生回忆一下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情况是符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引导他们思考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应用途景。
一、进修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义和来源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老的成语,意思是指当一个人做了正确的事情,得到的帮助会比做错事的时候多得多。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2. 这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僖公十五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古代社会,人们重视道义和品德,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尊重。
二、进修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应用1. 请学生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应用途景。
让学生思考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如何运用这一成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2. 引导学生讨论在团队合作中,恪守规则、遵循道德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只有恪守规则和道德准则,才能获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和支持。
三、进修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启迪1. 引导学生思考:做人要讲道义,做事要守规矩。
只有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
2. 让学生总结这句成语对自己的启迪,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四、教室练习与反思1. 请学生结合教室进修和案例分析,写一篇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的心得体会。
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这一成语的理解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遵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尊重。
五、教室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含义和应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尊重。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知识链接:《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注音。
夫():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通“叛”,背叛。
2.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以以.天下为己任()之环而攻之.()而而.不胜()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多助之.至()委而.去之()3.古今异义:郭:古义:()今义:姓氏池:古义:()今义:池塘去:古义:()今义:到……去亲戚:古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古义:()今义:委任域:古义:()今义:地域是:古义:()今义:判断动词4.词类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5.重要字词⑴天时不如地利天时:()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人和:()⑶环而攻之而不胜环:()⑷是天时不如地也是:()⑸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⑹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⑺得道者多助得道:()⑻亲戚畔之亲戚:()⑼故()君子()有()不战⑽兵革非不坚()利()也:⑾寡助之至至:()⑿委()而去()之⒀兵()革()非不坚利也⒁池非不深也池:()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6.重要语句翻译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3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3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导入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七、深入研析质疑: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提纲试背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优秀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优秀5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的我细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共享一下给您最好的伙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积累文言学问,把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育同学文言文自学本领。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加强对国家安靖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得,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得“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朗读视频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学问,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延长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_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_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派磅礴,论证严密,富有劝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进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派。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同学齐读课文,老师稍作朗读引导。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1)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2)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的深刻内涵。
三、知识链接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四、课文朗读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同学互评。
五、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寡助()亲戚畔之()域民()米粟()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3)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7)天下顺之()3、通假字(1)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入则无法家拂士()4、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2)之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古义:()今义:()(2)委而去之古义:()今义:()(3)亲戚畔之古义:()今义:()六、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一、填空1、孟子,名________,思想家,教育家,是继________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_________ ”,并有“________”之称。
《孟子》是________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课文选自《______》。
2、给下列汉字注音七里之郭()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亲戚畔之()3、用/划分停顿节奏(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城非不高也。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完成下列练习1、根据课文注释和下列补充注释试译课文,看谁翻译的更准确。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7)得道者多助得道:施行仁义(8)亲戚畔之亲戚:骨肉兄弟(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1)寡助之至至:极点(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2、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看看谁找的更快,更完整。
(1)通假字有: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的词有①亲戚畔之亲戚:古义:骨肉兄弟。
今义:____________②委而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不同含义)利: 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 和: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____ 兵戈非不坚利____________ 春和景明____________之: 三里之城____________ 多助之至____________ 天下顺之____________ 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时: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 去: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西蜀之去南海____________四时之景不同____________ 去死肌,杀三虫____________当时是,妇手拍儿声____________ 公然抱茅入竹去____________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显____________ 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测____________ 驴不胜怒,蹄之____________ 君子固穷____________城: 城非不高也____________三里之城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现象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备:罗有志审核:九年级备课组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2、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着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着的。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着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链接材料】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1、注音并指出其意思:
夫环而攻之:“夫”读,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米粟非不多也:“粟”读,谷子。
攻亲戚之所畔:“畔”读,背叛。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委而幸之()
③亲戚畔之()④池非不深也()
4、一词多义;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
之三里之城封疆之界()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寡助之至()
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
5、找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及释义: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6、词语解释
道:米粟:天时:地利:人和:君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
7、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探究展示:
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3、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4、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7、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8、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9、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10、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
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三、练习反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亲戚畔.之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⑤必先苦.其心志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选择题
1.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B、多助之至.色愈恭,礼愈至.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义固.不杀人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此教我先威.众耳
3.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
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
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5.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于:困于心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其: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C.者:无故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D.之:畎亩之中孔子云:“何陋之有?”
6.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C.敌:出则无故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
B.间:举于版筑之间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发: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8.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四)、问答题
1.“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2.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