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练(含答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练(一)塞翁失马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②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③。
人皆吊之,其父④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⑥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⑦。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⑧入塞,丁壮者引⑨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⑩。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②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术法,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③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称呼。
④其父(fǔ):那人。
其,那。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遽,就。
⑥将(ji āng):带领。
⑦髀(bì):大腿。
⑧大:大规模。
⑨引:拉,拿起,举起。
⑩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阅读指津】“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善.术者( ) (2)马无故亡.而入胡( )(3)其子好.骑( ) (4)此独以.跛之故( )2.下列句子中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堕而折其髀A.丁壮者引弦而战B.马无故亡而入胡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此何遽不为福乎?(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4.写出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的成语,并说说它的比喻义。
(二)夜郎自大及元狩①元年,博望侯张蓦使大夏②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③,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④。
”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
蓦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甸奴隔其道,诚⑤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课外阅读提优训练及答案
期末课外阅读提优训练(一)(20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日:“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4分)(1)马无故亡而入胡(2)人皆吊之(3)居数月(4)死者十九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4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8分)(1)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译文:(2)此何遽不能为祸乎?译文: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4分)答:(二)新塞翁(20分)邢二尚先生读完<塞翁失马》的故事,不禁高声叫喊起来:“孩子妈,我找到增加马匹的好办法啦!”“什么办法?”妻子惊喜地问道。
“你等会就知道啦!”邢二尚说着,抓起一根鞭子,窜到马厩里牵出枣红马,一个劲地往外撵。
枣红马不肯走,他就用鞭子使劲地抽,打得马起了惊,尥起四蹄往外跑。
妻子看到马逃跑了,就高喊邢二尚去追赶。
那邢二尚却不动声色。
妻子气得脸色都变了,而邢二尚却笑嘻嘻地说:“你急什么,书本上讲了,这也许是好事呢。
”妻子只好一个人去追枣红马,追了半天也未能追上。
刑二尚满以为自己的枣红马,会像塞翁的马一样,过若干天后,带一匹好马回来。
他坐在家里,等呀,等呀,十天过去了,二十天过去了,连马的影子也没有回来。
后来去山里砍柴的樵夫回来告诉他:山窝里发现有马皮、马骨,他的枣红马已被老虎吃掉了。
邢二尚一听,放声大哭起来。
他妻子火了,骂道:“你哭什么?都是你干的好事!”邢二尚抹着眼泪说:“这怎么能怪我呢?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嘛……”这似乎是个笑话,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邢二尚这样的人物,还是不少的。
5.邢二尚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马赶走?(5分)答:6.枣红马被老虎吃掉后,邢二尚为什么说“这怎么能怪我呢”?(5分)答:7.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5分)答:8.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在下面。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一、积累运用(共20分)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4分)微风轻抚着院里的杨树,墙角边几株嫩黄的小草羞涩的探出头,这是个晶莹tī透的午后,我拖着铅重似的双腿迈进这个jiǒng迫、破落的家。
一只飞虫绕着屋檐的蛛网飞来飞去,shū忽,又以一个优美的姿势滑向空中,暗黑的屋里,一个苍老的面容呈现在我面前,憔悴而失落的目光游离在我脸上,中考的失败彻底打破了这个家庭的梦想,我和父亲面面相qū,羞愧的低下了头。
2.默写:(6分)①曲径通幽处,。
② ,但余钟磬音。
③ ,乾坤日月浮。
④戎马关山北,。
⑤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⑥现在,先生是死了! ,;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以计算的。
3.下面的一段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6分)国庆节那天,我班举办了一次演讲会。
会上,同学们和许多共青团员争先恐后地上台演讲。
气氛非常热烈得很。
特别是文娱委员精彩的演讲,赢得了全场一片喝彩声。
通过这项活动,使同学们的口头能力得到培养。
4、综合性学习(4分)为了加强子女与父母的沟通,邀请家长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沟通,从心开始”的座谈会。
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为这次座谈会设计一段不超过60字的开场白。
二、阅读理解一碗牛肉面(共13分)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
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父子俩。
父亲是个盲人:一张密布着重重皱纹的黝黑的脸上,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茫然地直视着前方。
他身边的男孩小心地搀扶着他。
那男孩看上去才二十来岁,衣着朴素寒酸,身上却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是个正求学的学生。
男孩把老人搀到一张离我的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坐下。
“爸,您先坐着,我去开票。
”男孩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我面前。
“两碗牛肉面。
”他大声说着。
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
我诧异地看他,他歉意地笑了笑,然后用手指指我身后的价目表,告诉我,只一碗牛肉面,一碗是葱油面。
我先是怔了一怔,接着恍然大悟。
苏教版七年级下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一)《三棵枸杞豆》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大大的眼睛闪露出笑意。
我跟着他走到他刚才躺过的地方,坐了下来,忽然发现脚前的泥土上划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画儿: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
这些画儿下面划了三个圆圆的“○”,好像滚动的铁环。
“三叔,你画的是什么”“画的都是三叔。
”“可一点儿也不像你呀”“像,很像!”他凄然一笑,指着画儿说:“这画的是我一生中的三个理想,下面的‘○’是我一生的成绩。
第四个理想还没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这时,太阳快要西沉。
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
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
“能!能呀!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要捉住它!”“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我说。
“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
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
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
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述选段的主要内容。
(2分)2.三叔画的三幅画代表了三叔一生中哪三个理想(2分)3.文中把太阳比作“一个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2分)4.请你写出对三叔说的“是呵,……所以才这么亮”一段话的理解。
(3分)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联系选段中三叔说的话,写出你的感悟。
(不超过100字)(3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题(附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题(附答案)[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细细地读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僻,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
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
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犀.利()怪僻.()一视同仁谈笑风生2.选文首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北大为每个学子展示了动人的新世界。
这两段文字田晓菲所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他们各具怎样的特征?4.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5.选文第1节的文字很优美,很好地体现了“我”的“喜欢”。
请仿照这种写法,用“我愿意……也愿意……更愿意……”写一长句话。
[课外延读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比想像的灵巧我记得大概3岁多时在幼儿园里的一堂学系鞋带的课上,我感受到另一种挫败:我胖胖的双手对那两根鞋带完全无能为力,我蹲在地上紧紧攥.住那两根与我作对的绳子,听见有人轻轻地说:“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手挺笨的。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快荀巨伯探病友荀巨伯远看友人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
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二)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他说:“你想读书吗?”原对答:“我没有钱交学费啊!”师曰:“童子若有志有此,我愿收你为徒教你读书,不收学费!”于是原就进了学堂。
一个冬天,就熟读《孝经》和《论语》。
1、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2、cè shě qì。
2.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快快一)荀巨伯探友(译文)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
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
”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
全城都得以保全。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2.C3.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苏州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语文七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试卷
苏州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语文七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试卷一、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1.文学作品阅读父亲的长笛赵文静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地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地,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月迹阅读练习(含答案)
第二单元七、《月迹》【片段阅读】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举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的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弯喊道:“月亮在这儿!”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迹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映章吗?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奶奶说,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如果问你“月亮是个什么”,你怎么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举例说说文中哪些地方用了拟人的手法,哪些地方用了想象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练习(含答案)1
第二单元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阅读】(一)我家的后面有—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轾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喝,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描写百草园的景色。
请举出具体的例子,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句中“短短”和“无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下面一段文字也写了一个“乐园”,与选段相比较:从全文的角度来看,两个乐园对于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是否相同?请做简单分析说明。
阅读链接: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有山有水。
尤其是门前的山沟,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里边还有小松鼠、小兔子……有—种昆虫,土名叫金巴牛,翅膀外面有两片圆鼓鼓的硬壳,上面布满了黄色的花纹,看起来就像一个金质的盾牌。
它经常躲避我,藏在野高粱墨绿色的叶鞘里。
但我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蹑手蹑脚地走过去,闪电—般捏住叶子的上半部,把它堵在里面,任它嗡嗡地哀啼,也不理睬.然后,用指甲在叶鞘上挖一个小洞,等它爬出来逃跑时,再一把捉住。
……山谷里的树林成了我的乐园。
(节选自程海《三颗枸杞豆》)(二)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
七年级上册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2丁锋班级姓名学号(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以丛草为林C、项为之强D、可以为师矣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4分)(二)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4分)()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三)陶侃惜谷《晋书》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②执而鞭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一狼洞其中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答:(四)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苏教版20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八周)组合阅读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苏教版2019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八周)组合阅读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1. 【诗词鉴赏】蝉(唐)虞世南①垂緌②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 秋风。
【注释】①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②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③藉(jiè):凭借。
1. 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2. 【文言文阅读一】黔无驴,有好事者船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 蔽林间窥之遮天蔽日B. 驴不胜怒喜不自胜C. 稍近益狎受益匪浅D. 计之曰不计其数2. 文章开头交待“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有什么作用?3. 【文言文阅读二】螺蚌相语中渚①,有螺蚌相遇岛间。
蚌谓螺曰:汝之形如鸾②之秀,如云之孤,纵使卑朴③,亦足仰德④ 。
螺曰:然,云何珠玑⑤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
启予口,见予心,汝虽外美,其于内何摩顶放踵⑥,委曲⑦而已。
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选自《苏轼文集》)【注释】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②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③卑朴:低下朴陋。
④仰德:德行令人敬仰。
⑤云何:为什么。
珠玑:珍珠。
⑥摩顶放踵:从头到脚。
⑦委曲:这里用于形容螺的形状。
1.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委曲而已委曲求全B. 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 卑鄙龌龊C. 多多益善精益求精D. 不可名其一处莫名其妙2. 翻译句子。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红岩》
• 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 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行迹 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甫志高却根 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 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 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得 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然而,他使 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 东西。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 他们给犯人食用霉烂的食物,而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 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 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趁放风时在墙角 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 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
人物原型(部分)
• 江雪琴(即江姐)——江竹筠,江志炜 • 孙明霞——曾紫霞(1949年8月被营救出狱) • 李青竹——李青林 • 许云峰——许建业 • 齐晓轩——许晓轩 • 余新江——余祖胜 • 成岗——陈然 • 彭松涛——彭咏梧 • 刘思扬——刘国鋕
内容简介
• 1948年,中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 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 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 顾联络站 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 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 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 太婆”后,她忍住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行了暴动。刘思扬、丁长发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
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迎接黎 明时分外灿烂的曙光!
苏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期中复习课外阅读(一)、月是故乡明(季羡林)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
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课外阅读提优训练及答案
期中课外阅读提优训练(一)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30分)①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唯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②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
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
人们对环境的“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对水的不感温为34℃,这就是说在24℃的空气和34℃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
因为人正常体温为37℃,在空气中,24℃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会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当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
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
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
比如,当气温25℃、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③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
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
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
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
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O℃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1.第①段空缺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是。
(4分)2.本文通过指出“人们一贯以气温的高低来作判断环境冷热的唯一指标”这一说法的片面性,说出人体的冷热感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4分)答:3.写出在24℃空气中,人们会感到不冷不热,十分舒适的原因。
(5分)答:4.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6分)答:5.写出本文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一句话。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往事依依》阅读练习
《往事依依》阅读练习一.阅读理解。
1.课内阅读练习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②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③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④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⑤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⑥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⑦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
⑧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⑨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⑩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⑪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⑿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⒀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解释文中的词语。
慷慨()油然而生()感慨万端()依稀()(2)用“//”划分段落内部的结构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⑿○⒀(3)“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探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句对人物进行了_________描写,生动而传神。
(4)本段文字的第①句与第⑿句从意思表达上来看,显然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而本段文字内在结构上则鲜明地表现出___________的思路特点。
(5)问题探究。
①“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一句中,“这种感情”到底指什么?而学生们被什么“感动了”?②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一句中“年轻的新派人”该作怎样理解?③请说说“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一句表达的意思。
【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
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A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
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B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芦花荡》)(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A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B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①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A句。
②请仔细阅读以下知识卡片上的内容,找出B句的感情重音应落在哪个字词上,为什么?【知识卡片】重音有三种类型:语法重音、感情重音和逻辑重音。
感情重音:为了表达某一种特定感情所读的重音,叫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可以使语言色彩更加丰富,感情表达得更细腻、更充分。
朗读节奏的类型分为6种:轻快型、低沉型、凝重型、舒缓型、紧张型、高亢型。
请你根据语境为B句确定朗读节奏并说明理由。
(3)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应,请找出与选文第④段“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相照应的语句。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苏教版课程同步辅导)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 (一)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看鸟雀下来啄食,人远远地牵着,棒上系一条长绳,秕谷,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 躁,养不过夜的。
拉了绳,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我却不大能用。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闰土的父亲是小半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
天便能捕获几十只,他只静静 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给这两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屋》) 小标题:.1 .品析下列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 子一拉,便罩住了。
.作者连“张飞鸟”养不过夜这样的小事都写,目的是什么?3 .现在许多鸟类都是国家野生保护动物,严禁捕捉。
请你为护鸟行动写一4 句广告语。
(二)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月亮,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月亮,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就坐在沙滩上,身子也来了困意,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大家都觉得满足了, 了一会儿。
苏州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苏州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心上的《圣经》朱成玉①奶奶打过我之后,流露出深深的悔意。
她揉着我的屁股,不停地问,疼吗?我摇头,心里却疼得厉害。
其实我不过是弄脏了她的《圣经》而已,她便当着上帝的面惩罚我,这时的我是痛恨上帝的,因为他把奶奶的心全都占满了。
②村子里发生了火灾,唯一的一所小学在一夜之间变成废墟。
我们32名学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那些日子,我们坚持在秋风中上课,整整齐齐地站立,大声朗读着课文,广阔的天地成了我们的课堂。
③可是天气一天天冷了,眼看冬天就要来临,但我们却没有一个人旷课,照常整整齐齐地站立,像一座山一样,挺起了村子的全部希望。
④那几天,天总是下雨,我们没办法上课。
闲着无聊,我就把奶奶用红绸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圣经》搬出来,描摹插页上那些精美的长着翅膀的天使们,结果就弄脏了奶奶这本神圣的“心灵读物”。
⑤奶奶是个极其虔诚的基督教徒。
她没念过书,可让我惊讶的是,为了看懂《圣经》,她总是整夜地翻弄着一本已经磨破了边的《新华字典》。
回想起来,奶奶那股子学习的劲头就是我在高考的时候也难以望其项背。
⑥在奶奶的影响下,村子里加入基督教会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奶奶建议盖一个自己的教堂。
果然,村里的教徒们你一砖我一瓦大张旗鼓地盖起了自己的教堂。
奶奶是最卖力的一个,她把父亲准备盖猪圈的砖瓦都搬走了。
她甚至说服了爷爷,将家里的一个小仓房拆掉用来盖教堂,直到父亲以为“奶奶疯了”,奶奶才有所收敛。
她讪讪地向父亲赔笑说:“等教堂盖好了,俺天天给你祈祷,让你有好日子过,天天有酒喝,行不?”父亲立马精神了,说:“行。
”⑦即将完工的时候,奶奶病倒了,医生说是因为劳累过度导致奶奶肝病复发。
⑧教堂终于竣工了,可是奶奶却让人把学校的木牌挂到了门口。
她用歉疚的口吻对教徒们说:“把这房子给孩子们当教室吧,总得让孩子们有地方读书写字啊,要不然都跟咱们一样,连个《圣经》都念不下来……”面对乡亲们疑惑的目光,奶奶接着说:“咱们哪,只要把《圣经》放心上,随便找个地儿,哪怕是个仓房也能当教堂,你们说是不?”⑨就这样,奶奶的教堂成了我们的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记叙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设计:朱绘宏审核:林小琴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一、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指导:(一)解题总原则:1.先读文,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2.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类型及解题方法1.a用简明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b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人物+事情简单经过+精要结局c概括文章中心。
方法:故事内容+作者写作目的(抒发对某物或某人的感情或揭示某种生活哲理、事情意义或批判某种社会现象)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鞭挞……、揭示……、等。
2.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等。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方法:交代了……环境特点,为……(主人公)活动提供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形象)/ 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突出人(景、物)的性格、精神、品质(结合作品主题)。
注意:有时要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出综合作用。
3.修辞手法及作用如比喻(拟人):句中将“XX”比作“XX”(将“XX”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其特点;表达了……的情感(注意是:作品中人物还是作者)如排比:句中的排比使得……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使……更有表现力。
如对比:将“XX”和“XX”做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内容(如人物的某个特点),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4.文段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分析。
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方法:主要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并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文章的主旨来回答。
5.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或得到的启示: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其次可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
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
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
先用“我认为……。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二、实战演练(一)雪中小卓玛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驱车赶往西宁。
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一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谢谢!”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
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
“你是哪个村庄的?”“谢谢!”“上学了没有?”“谢谢!”“你叫什么名字?”“谢谢!”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
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
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学,自然听不懂汉语。
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
她的家中,她的小村灾情如何呢。
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
地震之后,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
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
况且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
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齐。
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
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绿绿,包装精致。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
不仅摇头,红红的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
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
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
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出了那两个字:“谢谢!”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塞进贴身的兜兜里。
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
虽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灾难已经过去,作为一个小小的亲历者,她只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
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镇静和成熟!我们城市里的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冰雪天气里,会干什么呢?或许正依偎在妈妈怀里睡觉呢?或许正在暖意盈盈地房间里玩游戏吧?哦,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理解人生的艰难吗?你们品尝过感恩的味道吗?你们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吗?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了这一切。
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且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称呼你小卓玛吧。
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思。
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还是回家去吧,哪怕只是一顶简陋的帐篷。
我再三地劝她。
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强,她虽然明白了我的好意,但再一次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纸板上的那两个字,指了指远方,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
哦,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小卓玛,我的眼中酸热热的,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面对她的痴情,面对她的坚定,深鞠一躬,并模仿着她的语气,说了一声:“谢谢!”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藏族小姑娘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画线句子“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的感觉到了这一切”中的“这一切”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根据这句话的具体语境,揣摩此时小卓玛的心理活动。
句子: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玉兰花的记忆 卢 玮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
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
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
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
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
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
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
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
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
”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
这时想来,真觉自己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
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
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
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
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
真是情趣无限!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
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
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
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
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作者借玉兰花的“记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哪些美好感情?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第⑤段,写自己的“小家子气”,有哪些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⑥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