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在MgOH_2分解过程中的分散作用 氧化镁水化变成氢氧化镁的机理 次重要

表面活性剂在MgOH_2分解过程中的分散作用  氧化镁水化变成氢氧化镁的机理  次重要
表面活性剂在MgOH_2分解过程中的分散作用  氧化镁水化变成氢氧化镁的机理  次重要

氢氧化镁阻燃剂

氢氧化镁阻燃剂 简介 氢氧化镁简称MH,分子式Mg(OH)2,分子量重58.33.白色粉末,相对密度2.39。折射率1.561-1.581。在300℃以下稳定,32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430℃时分解速度最快,490℃时分解完结。溶于烯酸和铵盐溶液,不溶于水、乙醇。氢氧化镁不仅有阻燃作用,还有一眼功能,无毒、无腐蚀性,多种性能优于氢氧化铝,安全廉价,属于环保型无机阻燃剂。 阻燃机理 氢氧化镁在受热时(340-490度)发生分解吸收燃烧物表面热量到阻燃作用;同时释放出大量水分稀释燃物表面的氧气,分解生成的活性氧化镁附着于可燃物表面又进一步阻止了燃烧的进行。氢氧化镁在整个阻燃过程中不但没有任何有害物质产生,而且其分解的产物在阻燃的同时还能够大量吸收橡胶、塑料等高分子燃烧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雾,活性氧化镁不断吸收未完全燃烧的熔化残留物,从使燃烧很快停止的同时消除烟雾、阻止熔滴,是一种新兴的环保型无机阻燃剂。 分类 阻燃剂按化学成份可以分为有机阻燃剂和无机阻燃两大类。有机阻燃剂又分为磷系和卤系两个系列。由于有机阻燃剂存在着分解产物毒性大、烟雾大等缺点,正逐步被无机阻燃剂所替代。

无机阻燃剂主要品种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红磷、氧化锑、氧化锡、氧化钼、钼酸铵、硼酸锌等,其中以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因分解吸热量大,并产生H2O可起到隔绝空气作用,其分解后氧化物又是耐高温物质,故二种阻燃剂不仅可起到阻燃作用,而且可以起到填充作用,它所具有不产生腐蚀性卤气及有害气体、不挥发、效果持久、无毒、无烟、不滴等特点。 涂料等高分子材料中,特别是对矿用导风筒涂覆布、PVC整芯运输带、阻燃胶板、蓬布、PVC电线电缆料、矿用电缆护套、电缆附件的阻燃、消烟抗静电,可代替氢氧化铝,具有优良的阻燃效果。 种类间比较 目前国内氢氧化铝用量较多,但随着高聚物加工温度的提高,氢氧化铝易分解,降低阻燃作用,氢氧化镁较氢氧化铝具有如下优点: ①氢氧化镁热分解温度达330℃,比氢氧化铝高100℃,故有利于塑料加工温度的提高,加快挤塑速度,缩短模塑时间; ②氢氧化镁与酸的中和能力强,可较快地中和塑料燃烧过程产生的酸性气体SO2、NOx、CO2等; ③氢氧化镁分解能高,有利于吸收燃烧热,提高阻燃效率; ④氢氧化镁抑烟能力强、硬度小,对设备摩擦小,有助于延长生产设备

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制备工艺

2009年第1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 al U 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09 No.1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制备工艺 王书海,温小明 (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青海西宁 810008)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湿法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制备工艺过程,对制得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进行测试,并将粉体添加到 软质PVC体系中测定该体系的活化数、氧指数、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通过单因素优选法和正交试验法分析,结果表 明,最佳的工艺条件: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硬脂酸为改性剂,分散剂的用量为2 5%,改性时间为90min,改性温度为 70 ,改性剂用量为5%(质量分数);添加了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粉体的软质PVC体系的阻燃性能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减少 了氢氧化镁添加剂的用量和降低了对体系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氢氧化镁;阻燃剂;纳米;表面改性;分散剂 中图分类号:O157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42(2009)01-0043-05 0 引言 随着有机高分子材料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有机物的易燃性和燃烧后放出大量的 卤烟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无机阻燃剂的研究被提上日程,无机阻燃剂氢氧化镁由于其分解温度高(340 ~ 490 )、无毒、无烟、抗酸、无腐蚀性、价格便宜等[1]优点受到人们的欢迎.但由于氢氧化镁其表面的强极性的,自身容易聚合.添加到有机材料中很难使其均匀分散,而且界面难以形成很好的结合.通常氢氧化镁阻燃剂在较高的填充量下(填充量高达60%[2])才有较好的阻燃效果,但较高的填充量下有机材料的机械性能和成形性急剧下降.很难在两者之间中和,氢氧化镁的超细化和表面改性成为制约氢氧化镁阻燃剂大量应用的关键. 李克民[3]通过用偶联剂对氢氧化镁表面改性处理添加到有机高分子材料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显著的提高了有机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抗酸等性能.改性后的氢氧化镁一般颗粒较大,很难在有机高分子材料中达到较好分散的效果.何昌洪、张密林等[4]人以氯化镁和氨水为原料制得了粒径100nm~ 150nm的纳米氢氧化镁,较小颗粒的氢氧化镁由于表面强极性很容易二次聚合,易胶结,洗涤过滤困难,而且收率较低.刘立华、宋云华等[5]人选择了几种常用的表面改性剂对纳米氢氧化镁进行湿法表面改性处理,降低了对有机材料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但制备纳米氢氧化镁条件较为苛刻,工艺较为复杂. 本文首次通过把湿法制得纳米氢氧化镁并不将其从体系中分离,直接在水溶液体系中对其进行包裹改性处理,可以有效的防止了纳米氢氧化镁的二次聚合和胶结.同时通过对不同的试剂和反应条件进行试验,确定了制备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的最佳工艺条件. 1 实验 1 1 主要原料和仪器 1 1 1 原料和试剂 氢氧化镁粉末(由青海镁业有限公司提供;d>10um);聚乙二醇(PEG),(分子量6000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硬脂酸,(大连大平油脂化学有限公司);硬脂酸钠,(常州市环琦贸易有限公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上海英鹏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钛酸酯偶联剂,(南京能德化工有限公司);十二烷基硫酸钠、 收稿日期:2008-04-09 作者简介:王书海(1986-),男(汉族),江苏徐州人,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材料添加剂研究.

无机化学之沉淀平衡题目+答案

无机化学之沉淀平衡题目+答案 第10章降水平衡 1。(0671)对于CaF 2,Ksp=3.95?10-11,氟离子浓度为3.0mol·DM-3的溶液中Ca2+离子的最高可能浓度为.................................................................................................................. ..............................................................................10-11摩尔dm-3(摄氏度)1.09?10毫升DM -13 -3 (B)1.09?10-12摩尔dm-3 (D)4.39?10摩尔马克 -9 -12 -3 2。(3669)cac2o 4的= 2.6?100.020mol dmCa ?当C2O24-32+ 溶液中形成沉淀时,要求................................(b) (a) 1.1?10-9摩尔dm-3 (C)2.2?10摩尔DM -5 -3 的离子浓度应至少为 = 1.3?10-7摩尔dm-3 (D)2.2?10 mol DM

沉淀 -7 -3 3。(4363)在下列试剂中,可溶的 是(d) (a)浓盐酸(B)浓硫酸(C)浓醋酸(D)浓HNO 3 4。(1637)物质 是(a) 3-3+ (a)铁(oh) 3 (b)铁(oh)6](c)[铁(NH3)6] (d)[铁(NH3)3(H2O)3]3+ -3 5。氯化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在0.10毫升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a)(氯化银:KSP = 1.77?10-10) 1 (a)约7.5?10倍(b)约7.5?10倍(c)约75倍(d)不是上述数据 6。(6685)有0.050dm3溶液,含有0.10摩尔DM-3[铁(H2O) 6] 3+。当加入含0.02摩尔氢氧化钠的0.050毫米溶液时,有棕色 色 沉淀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指南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指南 胶粉改性沥青,是基质沥青与废轮胎胶粉改性剂通过适宜的加工工序形成的混合物。胶粉改性沥青可用于沥青混凝土、应力吸收层、防水层或其他的路面结构功能层。胶粉改性沥青路面应具有坚实、平整、抗滑、耐久的品质,同时,还应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抗水损害以及防止雨水渗入基层的功能。 一、材料要求 1、胶粉改性沥青,技术指标应满足表1的要求。 2、填料,混合料的填料应采用石灰石矿粉或消石灰粉或水泥.不宜使用粉尘。可用水泥全部替代矿粉。 填料不得含有土块、粘土颗粒或其它有害物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中的规定。

3、细集料,宜采用碎石石屑或机制砂,石屑或机制砂规格应满足表3的要求。细集料中4.75mm筛上残余应小于细集料总量的50%,0.3mm以下宜采用石灰岩石料。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中的规定。 4、粗集科,粗集料应选用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表面粗糙的材料,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的相关规定。 二、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 1、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按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确定合适的改性沥青用量及矿料级配。马歇尔试验结果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 40-2004)的有关技术要求,但试验温度应相应提高l0℃-20℃。应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 40-2004)中关于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试拌试铺验证的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改性沥青用量。 2、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

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

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 1 前言 氢氧化镁为新型镁质无机阻燃剂, 具有无毒、无烟、阻燃效果好等特点, 近年来已成为减烟、抑烟、阻燃等方面重要的无机阻燃剂。随着我国高分子合成材料工业快速发展及阻燃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 对阻燃剂需求随之增加, 作为无毒、抑烟型的环保无机阻燃剂Mg( OH) 2 的需求更是十分迫切, 我国无机阻燃剂占整个阻燃剂用量的50% , 其中氢氧化镁阻燃剂 占无机阻燃剂30% 左右, 每年需要氢氧化镁阻燃剂9 万t, 但我国目前氢氧化镁阻燃剂年生产能力约为1. 3 万t , 故我国氢氧化镁发展潜力巨大[1~ 2] 。我国是镁矿资源大国, 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因此, 我国应改进Mg(OH) 2 现有生产工艺、规模化生产, 并加强Mg(OH) 2 应用研究, 以促进我国Mg ( OH) 2 阻燃剂的生产和发展。我国生产的氢氧化镁纯度低, 粒度分布较宽, 而目前国外都需要高纯微细氢氧化镁产品, 特别是 高纯纳米级的氢氧化镁产品, 用于各种高档复合材料的阻燃成分[ 3~ 4] 。纳米氢氧化镁是指颗粒粒度介于1~ 100 nm 的氢氧化镁, 作为一种纳米材料, 它具有纳米材料所具有的共性特点, 即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效应等, 用它充填于复合材料中能大大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其它性能。 2 氢氧化镁与其他碱类的比较 质言之,氢氧化镁毕竟是一种“碱”,与其他传统碱相比当然是一种弱碱。具有独特的缓冲能力。氢氧化镁除在作为阻燃剂领域应用外,在其他领域应用特别是作为中和剂应用都基于这种特性。现将氢氧化镁比其他传统碱类物质所具有的优点综述如下。使用Mg(OH)2做中和剂时,溶液的pH值一般不会超过9,这恰好是美国环保局的“清洁水条例(CleanwaterAet)”中允许排放物pH值的最高限度[5],而其他碱类物质一般都大于12;与用生石灰、消石灰不同,用Mg(OH)2中和含硫酸的液体时形成可溶性的硫酸镁,可作为硫镁肥代替水镁矾(Kieserite),而用前者则会形成难溶的硫酸钙;Mg(OH)2中和能力强,中和同体积和同浓度的含酸废液,Mg(OH)2用量比通常碱的用量减少30%。由于中和速度慢,形成的砖泥致密,体积小,沉降快,过滤时间缩短,龄泥的处理和排人费用也比传统的处理方法减少30%,在温度零度时不结冰,从而可降低人工和维修费用。属弱碱性物质,作业处理和使用均安全可靠[6]。关于氢氧化镁的这些优点,国外有很多议论,如美国DOW化学公司氢氧化镁市场部经理Mark Tomik说:“这种化学品正在敦促越来越多的厂家对酸性液体进行处理时加以采用,以取代传统方法。他还说,用户通过使用氢氧化镁而不用其他碱类物质,在沉淀物处理和清除方面可节省60%的费用[5]。” 3 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技术[ 7] 3. 1 直接沉淀法 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镁是向含有Mg2+的溶液中加入沉淀剂, 使生成的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最常见的是氢氧化钠法和氨法[ 8- 11] , 反应过程为: Mg2+ + 2NaOH Mg(OH)2 + 2Na+ ( 1) Mg2+ + 2NH3.H2O Mg(OH)2 + 2NH4+ ( 2) 直接沉淀法操作工艺简单, 控制反应条件可制得片状、针状和球形的纳米氢氧化镁粉体。东北大学林慧博等[7]研究了用NaOH 和MgC l2.6H2O制备纳米氢氧化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 温度80℃, 反应时间20 min, Mg2+ 和OH- 物质的量比为1 :2 ,Mg2+ 浓度为0. 5 mol/ L, 制得产品粒径约为90nm的片状均匀分散的氢氧化镁。由于氨的挥发性较强, 所以氨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镁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但用氢氧化钠方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镁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制备分散性良好的纳米氢氧化镁所需反应条件苛刻。

沉淀溶解平衡(附答案)

沉淀溶解平衡 基础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 1、铝和镓的性质相似,如M(OH)3都是难溶的两性氢氧化物。在自然界镓常以极少量分散于铝矿,如Al2O3中。用NaOH溶液处理铝矿(Al2O3)时,生成NaAlO 2、NaGaO2;而后通入适量CO2,得Al(OH)3沉淀,而NaGaO2留在溶液中(循环多次后成为提取镓的原料)。发生后一步反应是因为() A、镓酸酸性强于铝酸 B、铝酸酸性强于镓酸 C、镓浓度小,所以不沉淀 D、Al(OH)3是难溶物 二、填空题 1、一些电解质如BaSO4在水中只能溶解很少、可以说是难以溶解,所以称为______________。尽管这些电解质难以溶解于水中,但在水中也会建立一种________ _____。 2、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其基本特征为:(1)________ ____(2)__ ______ ____ (3)________ ____(4)________ ____ 3、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称为_______ __,简称_______ __。请写出PbI2Cu(OH)2 BaSO4 CaCO3 Al(OH)3 CuS的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K SP表达式 4、溶度积K 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__ ______ ___,K SP的大小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它只与__ ______ 有关,与__ ______ 无关。利用溶度积K SP可以判断__ ______ __、__ ______ __以及__ _____ _ __。 5、沉淀转化的实质是__ _____ _ __。 (1)当Qc 大于Ksp时,情况为:_____ _ (2)当Qc 等于Ksp时,情况为:__ _____ _ (3)当Qc 小于Ksp时,情况为:__ _____ _ 6、将AgNO3溶液依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中都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沉淀,沉淀的颜色变化是_ ____ →_ _ ___ →____ _。出现这种颜色变化的原因是: _ _____ _ 7、将足量BaCO3分别加入:①30mL 水②10mL 0.2mol/LNa2CO3溶液③50mL 0.01mol/L 氯化钡溶液④100mL 0.01mol/L盐酸中溶解至溶液饱和。请确定各溶液中Ba2+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8、已知在室温时,Cu(OH)2的溶度积Ksp=2.2×10-20 mol3·L-3,求室温下Cu(OH)2饱和溶液中Cu2+和OH-的物质的量浓度。 强化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一定温度下AgCl水溶液中,Ag+和Cl-浓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B.AgCl的K sp=1.8×10-10 mol2·L-2,在任何含AgCl固体的溶液中,c(Ag+)=c(Cl-)且Ag+与Cl-浓度的乘积等于1.8×10-10 mol2·L-2 C.温度一定时,当溶液中Ag+和Cl-浓度的乘积等于K sp值时,此溶液为AgCl的饱和溶液D.向饱和AgCl水溶液中加入盐酸,K sp值变大。 2.把Ca(OH)2放入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Ca(OH)2(s)Ca2+(aq)+2OH (aq)。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溶液的pH升高B.恒温下,加入CaO,溶液pH不变

粉体分散性试验

. 粉体的分散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粉体的分散性概念12、了解粉体分散的目的性 3、了解粉体分散性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 无机粉体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干粉或分散液中粉体聚集,分散不均匀造成应用不便或造成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所以必须解决干粉或干粉在液体介质中的分散性问题。对粉体如不采取适当的手段阻止原生粒子再团聚,团聚体分散将不能进行完全。因此为获得良好的分散效果,一是润湿:粉体润湿过程的目的是使粒子表面上吸附的空气逐渐被分散介质取代,或者在制备过程中使每一个新形成的粒子表面能迅速被介质润湿,即被分散介质所隔离,以防重新聚集,影响粒子润湿性能的因素有很多种,如粒子形状、表面化学极性、表面吸附的空间气量、分散介质的极性等。良好的润湿性能可以使粒子迅速地与分散介质互相接触,有助于粒子的分散;二是表面能:要求能量能够足够高以防止粒子相互间膨胀接触重新团聚。 由于超细粒子的粒径近似于胶体粒子,所以可以用胶体的稳定理论来近似探讨超细粒子的分散性。胶体的稳定或聚沉取决于胶粒之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前者是稳定的主要因素,而后者则为聚沉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两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作用的情况,建立起胶体的三大稳定理论:(1)DLVO理论;(2)空间位阻稳定理论(3)静电位阻稳定理论。 DLVO理论: DLVO理论是研究带电胶粒稳定性的理论。它是1941年由前苏联的德尔加昆和朗道(Darjaguin and Landon)以及1948年由荷兰的维韦和奥弗比克(Verwey and Overbeek)分别独立地提出来的。DLVO理论主要是通过粒子的双电层理论来解释分散体系稳定的机理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的。根据双电层模型,因颗粒表面带电荷,颗粒被离子氛包围(见图1)。图中胶粒带正电,线圈表 示正电荷的作用范围。由于离子氛中反离子的屏蔽效应,线圈以外不受胶粒电荷的影响,因此,当两个粒子趋近而离子氛尚未接触时,粒子间无排斥作用;当粒子相互接近到离子氛发生重叠时(见图2),处于重叠区中的离子浓度显然较大,破坏了原来电荷分布的对称性,引起了离子氛 中电荷的重新分布,即离子从浓度较大区间向未重叠区间扩散,使带正电的粒子受到斥力而相互脱离,这种斥力是粒子间距离的指数函数。

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一、镁 1、镁在氧气中燃烧:2Mg+O22MgO 2、镁在氯气中燃烧:Mg+Cl2MgCl2 3、镁在氮气中燃烧:3Mg+N2Mg3N2 4、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2MgO+C 5、镁与硫共热:Mg+S MgS 6、镁与水共热:Mg+2H2O Mg(OH)2+H2↑ 7、镁和盐酸反应:Mg+2HCl MgCl2+H2↑ Mg+2H+Mg2++H2↑ 8、镁和醋酸反应:Mg+2CH3COOH(CH3COO)2Mg+H2↑ Mg+2CH3COOH2CH3COO-+Mg2++H2↑ 9、镁和氯化铵溶液反应:Mg+2NH4Cl MgCl2+2NH3↑+H2↑ Mg+2NH4+Mg2++2NH3↑+H2↑ 10、将少量的镁投入到氯化铁溶液中:Mg+2FeCl32FeCl2+MgCl2 Mg+2Fe3+Mg2++2Fe2+ 11、将过量的镁投入到氯化铁溶液中:3Mg+2FeCl33MgCl2+2Fe 3Mg+2Fe3+3Mg2++2Fe 12、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Mg+CuSO4MgSO4+Cu Mg+Cu2+Mg2++Cu 13、镁和浓硫酸反应:Mg+2H2SO4MgSO4+SO2↑+2H2O 14、镁和浓硝酸反应:Mg+4HNO3Mg(NO3)2+2NO2↑+2H2O Mg+4H++2NO3-Mg2++2NO2↑+2H2O

15、镁和稀硝酸反应:3Mg+8HNO33Mg(NO3)2+2NO ↑+4H2O 3Mg+8H++2NO3-Mg2++2NO ↑+4H2O 二、氧化镁 1、氧化镁与盐酸反应:MgO+2HCl MgCl2+H2O MgO+2H+Mg2++H2O 2、氧化镁和醋酸反应:MgO+2CH3COOH(CH3COO)2Mg+H2O MgO+2CH3COOH Mg2++2CH3COO-+H2O 3、氧化镁溶于氯化铵溶液中:MgO+2NH4Cl MgCl2+2NH3↑+H2O MgO+2NH4+Mg2++2NH3↑+H2O 4、氧化镁投入到氯化铁溶液中:3MgO+2FeCl3+3H2O3MgCl2+2Fe(OH)3 3MgO+2Fe3++3H2O3Mg2++2Fe(OH)3三、氢氧化镁 1、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Mg(OH)2+2HCl MgCl2+2H2O Mg(OH)2+2H+Mg2++2H2O 2、氢氧化镁和醋酸反应:Mg(OH)2+2CH3COOH(CH3COO)2Mg+2H2O Mg(OH)2+2CH3COOH2CH3COO-+Mg2++2H2O 3、氢氧化镁溶于氯化铵溶液中:Mg(OH)2+2NH4Cl MgCl2+2NH3↑+2H2O Mg(OH)2+2NH4+Mg2++2NH3↑+2H2O 4、氢氧化镁投入到氯化铁溶液中:3Mg(OH)2+2FeCl33MgCl2+2Fe(OH)3 3Mg(OH)2+2Fe3+3Mg2++2Fe(OH)3 5、氢氧化镁受热分解:Mg(OH)2MgO+H2O 四、氯化镁 1、氯化镁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MgCl2+2AgNO32AgCl ↓+Mg(NO3)2 Cl-+Ag+AgCl ↓

离子注入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

摘要叙述了离子注入对高分子材料进行表面改性的新工艺。其技术原理和特点, 并着重介绍了其在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综述了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试验结果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离子注入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

1.前言 近几十年来,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 对各类材料的表面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就越显重要- 离子注入能在不改变材料基本性能的情况下, 有选择地改善材料表面的耐磨性、耐蚀性、抗氧化性和抗疲劳性等-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专门从事离子注入研究的队伍。据了解, 英国Rolls-Roycc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解决飞机发动机叶片材料的微粒磨损, 曾比较了46种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 最后选择了3种, 其中之一就是离子注入新工艺。由此可见, 离子注入技术将会受到人们更加广泛的重视, 它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离子注入的原理 离子注入对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是通过离子注入使材料的结晶、组分以及分子空间位置的变化来实现的。当带能离子射到高分子表面时,会与材料原子和电子发生一系列的碰撞作用,与电子的碰撞是非弹性碰撞,与原子的碰撞是弹性碰撞。无论在哪种碰撞过程中,载能离子每经一次碰撞,就将部分能量传递给原子或电子,同时相应减少离子本身的能量,直到经多次碰撞后入射离子的能量几乎耗尽,它才在材料中作为一种杂质原子停留下来。此外,被撞的晶格节点上的原子,如果接受的能量足以使其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束缚就会发生离位,并以一定能量在材料晶格中飞行。此时,它同样能使别的原子离位。可以想像,一个入射离子可以产生出一系列的碰撞,产生一系列的离位原子,这种原子与原子、原子与电子的碰撞就是注入离子与高分子材料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 离子在加速器中获得一定的能量并藉此进入样品表面以下一定深度, 在靠近表面处形成一层组成和结构都不同于体相的注入层。由于离子的注入深度h 和离子能量的平方根E1/ 2成正比, 所以在不同加速器中得到的表面改性层是不一样的。影响离子注入改性效果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离子注入量, 只有在恰当的离子注入量的时候才会使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得到最好的改善。 在离子注入技术中由于注入离子在基体中与基体原子相混合,属于非包覆处理, 因此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不受材料固溶度的限制。另外, 离子注入过程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的, 被注入材料不会发生热变形,可保持原有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由于这些突出的优点, 近年来, 人们不断将离子注入技术用在

胶粉改性沥青知识

废橡胶粉改性沥青应用与设计 作者:发布于:2012-6-27 12:35:59 点击量:15 一、名词解释 1、胶粉沥青——国际材料与测试协会标准ASTM D8-88 中定义为采用15%以上橡胶粉粒的沥青改性材料,在美国一般比例为 18~22%,橡胶粉粒能全部通过10#筛,180~200℃温度下至少反应45min分钟;在沥青与橡胶充分熔胀,同时硫化橡胶粉粒还没有大面积降解前使用,改性后的胶结料还能显著体现硫化橡胶的特性。 2、橡胶粉(CRM)——指轮胎橡胶经过粉碎形成的粉末,用于沥青改性的材料。 3、小汽车轮胎——小汽车、敞篷小车和轻型卡车的外直径小于660毫米的轮胎。 4、卡车轮胎—卡车和公交车上用的外径大于660mm、小于1520mm的轮胎。 5、常温粉碎法——将废橡胶轮胎在室温下或略高于室温的环境下进行粉碎的方法。常温粉碎法一般能够产生形状不规则的、表面积较大的颗粒,有利于和沥青的相 互作用。 6、冷冻粉碎法——使用液氮来冷冻废橡胶轮胎,使得废轮胎变得易碎,然后用锤磨机来打碎这些冷冻橡胶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生成表面积较小的光滑颗粒。 7、脱硫橡胶——粉碎后经过加温加压,或者掺加软化剂改变了橡胶材料性质。 8、稀释剂——轻质石油产品,做碎石封层时,在喷洒之前添加到橡胶沥青中,使橡胶沥青容易喷洒均匀,在没有引起橡胶沥青的性质较大改变之前挥发掉。因为轻质成分要挥发,所以稀释剂不用于拌制混合料的橡胶沥青中,也不推荐用于90天内铺筑罩面的夹层中。 9、废轮胎橡胶——用过的汽车、卡车或者公交车的轮胎经加工得到的橡胶。生产过程中应排除不当轮胎料源,如实心轮胎、铲车轮胎、飞机轮胎和挖土机轮胎以及其他非汽车轮胎,这些材料的成分不适合橡胶沥青反应。 10、应力吸收层(SAMI)——一种碎石封层,用热橡胶沥青喷洒在现有的路表面,然后立即撒布单一粒级的封层集料,再进行碾压,将集料嵌入沥青膜。其厚度通常介于5到15毫米之间,取决于覆盖骨料的尺寸。应力吸收层是一种表面处治,主要是用于恢复表层抗滑性能,封住裂缝,形成防水膜来减少表层的水渗入路面结构中。应力吸收层可用于路面保存、养护和局部维修。胶粉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可以有效防止下层开裂的路基或路面的反射裂缝扩展至表面层,对于新建或改建的路面大大延长路面使用性能。 11、粘度——流体或者半流体抵抗流动的性质(剪切力),是橡胶沥青现场质量控制 的指标。 二、废胶粉改性沥青综述 1、废胶粉改性沥青的发展 废胶粉改性沥青从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用作接缝填缝料、补丁和薄膜。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刘易斯和博恩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室研究评估。一些研究成果与雷克斯和帕克合作的“橡胶沥青材料试验室研究”一起发表在1954年10月的“公路”刊物上。1960年三月,在芝加哥举办了首届橡胶沥青研讨 会。60年代和70年代,亚利桑那州查尔斯·麦克唐纳在橡胶和沥青材料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发了胶粉沥青的“湿法”生产(也称为麦克唐纳法),开始将胶粉改性沥青用于填补坑洞和表面处冶等,并作为常用养护方法,特别是胶粉沥青碎石封层作为凤凰城道路的主要养护方案有效地使用了将近20年,直到交通量过大才改为薄层沥青混凝土罩面,后来又开发了胶粉沥青断级配混合料成功地替代了碎石封层。1975年加州运输部开始进行胶粉沥青碎石封层试验,取得很好的效果。1980年在加州斯托贝城用“湿法”生产的胶粉沥青和密级配集料建设的路面建成,该项目是对一条极差的路面进行紧急维修,采用了路面加筋网和60毫米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以恢复结构承载力,其上为薄层(30mm)橡胶沥青混合料磨耗层。最早的三个项目都位于在冬天使用轮胎防滑链的高海拔的“冰冻区”,证明胶粉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有很好的抗磨耗和抗低温开裂性能。1983年瑞文多城建成的项目大大推动了应用粉胶改性沥青的进程,因采用沥青混凝土改造成本太高不能接受,所以采用了薄层橡胶沥青路面,这个项目设计了一系列13个试验段。试验段一直在进行跟踪监测,清楚地

纳米级氢氧化镁阻燃剂

纳米级氢氧化镁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氢氧化镁作为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为:氢氧化镁受热分解时,释放出H2O,同时吸收大量的潜热,这就降低了树脂在火焰中实际承受的温度,具有抑制高聚物分解和可燃性气体产生的冷却效应。分解后生成的MgO 是良好的耐火材料,也能帮助提高树脂抵抗火焰的能力,而且氢氧化镁的热分解温度高达340 ℃,因此,其阻燃性能十分优越。但普通氢氧化镁用于聚合物阻燃的主要缺点是阻燃效率低以及与基体的相容性差,要使材料的阻燃性能达到一定要求,氢氧化镁的添加量通常要高达50 %以上,这样会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影响很大,难以达到使用要求。为了使氢氧化镁能更好地用于塑料阻燃,国内外不少研究机构已成功地开发出了不同性能的氢氧化镁。美国Solem 公司开发出了分散性良好,加工温度可达332 ℃的优质氢氧化镁。日本协和化学工业自1973 年开始研究特殊大晶粒,低比表面积的氢氧化镁,1975 年研究成功。该机构最近又开发出了氢氧化镁薄片状粒子和纤维状结晶,但该项技术并未公开。大连理工大学也曾研制出晶粒尺寸大、比表面积小、具有优良阻燃性能的新型氢氧化镁。江苏海水综合利用研究所、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以及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等相继致力于研制特殊晶形的氢氧化镁阻燃剂。 应用研究表明:当加入的氢氧化物粒径减小到 1 μm 时,其阻燃聚合物体系的氧指数显著提高。不少文献报道随着粒径的减小,无机粒子对聚合物材料有增强增韧的作用。因此,超细化成为氢氧化镁阻燃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材料科学里面,人们将超细微粒子称谓纳米粒子,是一种介于固体和分子间的亚稳中间态物质。纳米氢氧化镁是指颗粒粒度介于1~100 nm 的氢氧化镁,作为一种纳米材料,它具有纳米材料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效应等,用它填充于复合材料中能大大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其它性能。研究表明,采用纳米Mg(OH)2的塑料阻燃性能优于普通Mg(OH)2填充的塑料,具有更好的机械加工性,与含磷和卤素的有机阻燃剂相比,纳米氢氧化镁无毒,无味,且具有阻燃,填充,抑烟三重功能,是开发阻燃聚合物的理想添加剂,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姚佳良等研究了纳米氢氧化镁与微米氢氧化镁填充聚丙烯(PP)体系的阻燃性能、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相同质量分数Mg(OH)2时,纳米Mg(OH)2填充体系的阻燃性能要好于微米Mg(OH)2填充体系,并在填充量为60 %时达到V-0 级标准,且发烟量少,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也要好于微米Mg(OH)2填充体系。 1 制备方法 液相化学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制备纳米氢氧化镁粉体的方法,已用于制备纳米Mg(OH)2的液相法有:直接沉淀法、水热反应法等。 1.1 直接沉淀法 直接沉淀法是在金属盐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仅通过沉淀操作从溶液中直接得到某一目标金属的纳米颗粒沉淀物,将阴离子从沉淀中除去,经干燥即可得到纳米粉体。常见的沉淀剂有NaOH、NH3.H2O、CO(NH2)2等。该法操作简便易行,对设备、技术要求不高,不易引入杂质,产品纯度高,有良好的化学计量性,制备成本较低;但产品粒度较大,粒度分布较宽。邱龙臻等以氯化镁、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表面活性剂包覆的溶液沉淀法制备出了不易团聚的纳米Mg(OH)2粉体,经透射电镜表征,其形态是短轴方向尺寸为6~9 nm,长轴方向尺寸为50~100 nm 的针状粒子。随着Mg(OH)2粒径的减小,光致发光光强度显著增强。将其以1︰1 的比例与EV A 混合,能很好地均匀分散在EV A 基体中,氢氧化镁几乎没有发生团聚现象。而且,EV A/纳米Mg(OH)2复合材料也表现出了优异的阻燃性能,该材料的

氮气、氨气和氯化铵及其强化练习

三十五、氮及其化合物(一) 一、氮气 1、组成:分子式:N 2 2、结构:电子式::N ::N : 结构式:N N 晶体类型:分子晶体 化学键:非极性键 结构微粒的作用力:范德华力 3、物理性质: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的气体 4、化学性质: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不活泼性 (1)氮气和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3Mg +N 2 △ Mg 3N 2 (2)氮气和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 2+O 2 高温 2NO (3)工业上利用氮气合成氨:N 2+3H 2 催化剂 高温高压 2NH 3 5、制法:工业上采用液化空气法制备。 实验室制取用饱和的氯化铵溶液和饱和的亚硝酸钠溶液共热: NH 4Cl +NaNO 2 △ NaCl +N 2↑+2H 2O 6、用途:合成氨、作保护气、 二、氨气 1、组成:分子式:NH 3 2、结构:电子式: H :N : 结构式: H —N 晶体类型:分子晶体 几何构型:三角锥形 化学键:极性键 结构微粒的作用力:范德华力 3、物理性质: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4、化学性质:溶于水呈碱性、还原性、络合性 (1)氨气与水反应:NH 3+H 2O NH 3·H 2O (2)氨气通入硫酸中:2NH 3+H 2SO 4===(NH 4)2SO 4 (3)氨气通入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NH 3+CO 2+H 2O ===NH 4HCO 3 (4)少量的氨气通入硝酸银溶液中:AgNO 3+NH 3+H 2O ===AgOH↓+NH 4NO 3 (5)过量氨气通入硝酸银溶液中:AgNO 3+2NH 3===Ag(NH 3)2NO 3 (6)氨气通入氯化镁溶液中:MgCl 2+2NH 3+2H 2O ===Mg(OH)2↓+2NH 4Cl (7)氨气通入氯化铁溶液中:FeCl 3+3NH 3+3H 2O ===Fe(OH)3↓+3NH 4Cl (8)少量氨气通入硫酸铜溶液中:CuSO 4+2NH 3+2H 2O ===Cu(OH)2↓+(NH 4)2SO 4 (9)氨气通入硫酸铝溶液中:Al 2(SO 4)3+6NH 3+6H 2O ===2Al(OH)3↓+3(NH 4)2SO 4 (10)氨气在纯氧中燃烧:4NH 3+3O 2 点燃 2N 2+6H 2O (11)氨气和氧气的催化氧化:4NH 3+5O 2 催化剂 △ 4NO +6H 2O (12)少量的氨气和氯气反应:2NH 3+3Cl 2===N 2+6HCl (13)过量的氨气和氯气反应:8NH 3+3Cl 2===N 2+6NH 4Cl (14)氨气通入灼热的氧化铜:2NH 3+3CuO △ 2+3Cu +3H 2O H H ·· ·· H H ··

氢氧化镁阻燃剂的表面改性及应用研究

氢氧化镁阻燃剂的表面改性及应用研究 【摘要】用硅烷和钛酸酯偶联剂分别对氢氧化镁阻燃剂进行表面改性并将其加入聚丙烯中制备阻燃复合材料,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氢氧化镁阻燃剂的效果,并测试所制备的阻燃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后的氢氧化镁能更好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提高聚丙烯的阻燃性能。 【关键词】氢氧化镁;阻燃剂;表面改性 0 引言 氢氧化镁(MH)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种新型无公害阻燃剂,具有分解温度高、热稳定性好、价格便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聚合物阻燃[1-2]。但其阻燃效率较低,且作为极性无机物,与高聚物相容性较差,在聚合物基材中分散不均[3-4],会破坏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对MH 的表面处理,改善其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本实验分别选用KH-550和NDE-31为改性剂,对氢氧化物阻燃剂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并将改性后的MH阻燃剂加入聚丙烯(PP)中制备阻燃复合材料,研究其改性效果。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药品、仪器 1.1.1 药品 氢氧化镁阻燃剂由广州延瑞化工有限公司提供;无水乙醇,分析纯,购自嘉兴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硅烷偶联剂KH-550、酞酸酯偶联剂NDE-31来自嘉兴精博化学品公司;聚丙烯(PP)购自嘉兴龙源物质有限公司;去离子水,自制。 1.1.2 仪器 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SHB-Ⅲ,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分析天平,梅特勒一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平底加热磁力搅拌器ZNCL-BS,河南爱博特科技有限公司;高速剪切乳化机,无锡诺亚机械有限公司;恒温水浴锅DK-S24,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高速混合机,JYHG-100W,深圳市嘉源科创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注塑成型机,FTN-90B,浙江申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双螺杆挤出造粒机,SHJ-20,南京格兰特橡塑公司;变频电机万能试验机,JH-20KN,上海简支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氧指数测定仪,HC-2,南京市江宁区分析仪器厂。 1.2 实验

氧化镁

氧 化 镁 市 场 分 析 报 告 2012/

目录 1.选题背景 2.氧化镁的性能、分类及用途 2.1氧化镁的性能特点 2.2氧化镁的分类 2.3氧化镁的用途 3.我国氧化镁市场分析及生产工艺 3.1国内外氧化镁的生产和消费 3.2我国镁矿分布概况 3.3卤水制氧化镁 3.4由固体矿制备氧化镁 4.2010-2011年中国氧化镁行业数据 4.1 氧化镁行业优势企业 4.2、国内高纯氧化镁用户及生产厂家的基本情况(2008年数据) 5.行业发展趋势 5.1我国镁盐行业“十二五”规划目标 5.2镁极有可能成为新能源的主要品种 6.报告总结 附件1:表2 1999-2004年我国氧化镁各主要品种的进出口情况 附件2:氧化镁项目投资案例(2011年10月) 附件3:钛白生产中废酸综合用——浸出铂钯矿并副产优质轻质氧化镁新工艺附件4:制备高纯氧化镁的国家科技成果表

1.选题背景 1936年,H.H.Chesny以贝壳为原料经煅烧制成的石灰乳为碱剂,首先从海水中制得氢氧化镁,作为药品供应市场。1937年英国Steetley公司创建了以海水和白云石为原料的镁砂厂,主要产品为钢铁工业用耐火材料——高纯度氧化镁,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海水镁化学制品厂。同年,美国Dow化学公司则从高浓度地下卤水中首先制得镁砂供冶金行业应用。二战期间(1941年)该公司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水提镁工厂,成为美国航空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并保持世界上金属镁的唯一生产者地位长达10年之久。 在亚洲,1935年中国久大盐业公司利用制盐母液生产轻质碳酸镁,并以此为原料生产牙膏、牙粉和橡胶用填料,这是中国最早建成的合成法轻质碳酸镁生产厂。1949年日本宇部化工建成了日本第一座海水镁化学制品厂,生产多品种、多规格镁化学制品。印度Birla方镁石公司则于1996年建成并投产第一座海水镁砂厂。最近十多年来韩国大力发展合成法镁化学制品,且以氢氧化镁和氧化镁为主导产品。 随着世界性的环保运动迅猛推进,环保型的镁盐产品越来越受到青睐。特别要提到菱镁制品,它是以氧化镁和氯化镁为原料,玻纤、植物纤维等为增强材料,锯末、粉煤灰等为填充料,并加入多元复合高效改性剂制成的新型环保产品。从化学反应机理来说,菱镁制品是轻烧氧化镁和氯化镁、水按照科学配比组合反应后生成的胶凝材料。基本反应方程式为: 。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研究证明,5·1·8相(即生成 )是菱镁材料的稳定相,是硬化体材料产生的贡献相。因此,氧化镁与氯化镁两种基本原材料的配比关系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其质量和售价。 综上所述,考虑到氧化镁作为一种镁盐的基本产品和菱镁制品基本原材料的特殊地位,我部决定选择它为研究对象,依托企业拥有的技术优势,进行市场分析,力图为集团产品系列的

离子注入金属表面改性技术

摘要本文综述了金属表面改性离子注入法的机理、特点和应用。并介绍了等离子体浸没式离子注入(PIII)方法,及其相对于传统方法的特点。 Abstract Mechanism,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ion implantation for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metal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Besides, a promising ion implantation technique—plasma immersion ion implantation(PIII)—is introduced. Especially, its advantages, relative to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关键词金属表面改性离子注入等离子体浸没式离子注入 Keywords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metal, plasma immersion ion implantation(PIII), ion implantation 前言 金属材料的表面性能在生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有的工作环境要求材料高负荷、高转速、高寿命、耐高温、低损耗。离子注入技术应运而生。近几十年来,离子注入在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应用发展迅速,并在向绝缘材料和聚合物领域扩展。注人原子原则上可以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任何元素;被注人基体原则上可以是任何材料;离子注人将引起金属表层的成分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原子环境和电子组态等微观状态的扰动,因此导致金属各种物理、化学、机械性能的变化。得到理想的材料表面性能。 离子注入金属表面改性的机理 高速离子注入金属后,与金属中的原子、电子发生碰撞。如果晶格原子从碰撞中获得足够的能量,则被撞击原子将越过势垒而离开晶格位置进入原子间隙成为间隙原子;如果反冲原子获得的反冲能量远远超过移位阀功,它会继续与晶格原子碰撞,产生新的反冲原子,发生“级联碰撞”。在级联碰撞中,金属原来的晶格位置上会出现许多“空位”,形成辐射损伤;离子注入金属表面后,有助于析出金属化合物和合金相、形成离散强化相、位错网;灵活地引入各种强化因子,即掺杂强化和固溶强化。 离子注入技术的特点 离子注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入金属晶格的离子浓度不受热力学平衡条件的限制; 2)注入是无热过程,可在室温或地温下进行;不引起金属热变形; 3)注入离子在基体中与基体原子混合,没有明显的界面,注入层不会像镀 层或涂层那样发生脱落现象; 4)可以进行新材料的开发;注入离子在基体中进行原子级混合,可以形成 固溶体、化合物或新型合金。

氢氧化镁为什么可以溶解在氯化铵中

氢氧化镁为什么可以溶解在氯化铵中 氢氧化镁为什么可以溶解在氯化铵中 题目:向饱和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完全溶解。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该现象! 1、存在的平衡:Mg(OH)2(s)=可逆= Mg2++2OH- NH4Cl=2NH4++Cl- NH4++ H2O =可逆= NH3H2O + H+ 2、观点一:铵根离子的水解为酸性,溶解了氢氧化镁! 3、观点二:铵根离子结合了氢氧化镁溶解得到的氢氧根离子,总反应为:Mg(OH)2+2NH4+=Mg2++2NH3H2O 4、实验:氢氧化镁能否溶解在醋酸铵溶液中,实验结果:尽管醋酸铵溶液接近中性,但氢氧化镁还在溶解在醋酸铵中。 5、结论:观点二正确。 6、问题:在通常条件下,镁铝并不与水反应,其原因是因为当镁铝与水反应后,均会生成难溶性的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覆盖在镁铝的表面,阻止了内部金属与水的接触,使金属“钝化”,反应便停止了。因此在镁铝与水进行反应时,要想使反应顺利地进行,关键是要消除阻止反应进行的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这一“保护层”,那么镁和铝能否和氯化铵溶液反应? 6、讨论一:镁是否能与铵盐溶液反应放出氢气? (1)实验:金属镁能反应 (2)原因分析:这首先是由于浓的铵盐溶液能溶解氢氧化镁这一“保护层”:

Mg(OH)2+2NH4+=Mg2++2NH3H2O 这样消除了阻止反应进行的氢氧化镁,镁便与水顺利地接触,从而反应放出了氢气: Mg+2H2O=Mg(OH)2+H2 总反应为: Mg+2H2O+2NH4+=Mg2++2NH3H2O+H2 7、讨论二:如何理解铝与强碱溶液反应 铝能与强碱溶液反应放出氢气,同样从内外因的关系来看,这首先是由于强碱溶液能够溶解氢氧化铝这一“保护层”:Al(OH)3+OH-=AlO2-+2H2O 这样消除了阻止反应进行的氢氧化铝,铝便可与水顺利地反应了: 2Al+6H2O=2Al(OH)3+3H2 总反应式为:2Al+2H2O+2NaOH=2NaAlO2+3H2 8、待解决的问题:金属铝能否和氯化铵溶液反应? 思考(1)氯化铵水解为酸性,酸性是否足够强? 思考(2)假如反应,得到的铝离子、氢气以及氨水,这里是盐酸破坏了氢氧化铝这“保护层”。 原因分析:这首先是由于浓的铵盐溶液能溶解氢氧化铝这一“保护层”: Al(OH)3+3NH4+=Al3++3NH3H2O 这样消除了阻止反应进行的氢氧化铝,铝便与水顺利地接触,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