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古诗文例题
高考政治常考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高考政治常考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汇编1.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导致对事物的认识不同B .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C .人的立场不同影响其对同一事物的看法D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2.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
这说明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 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A .①②B .②④C .①④D .②③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A .想象是突发的B .想象是随意的C .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D .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回答4-6题:4.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 .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 .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 .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 .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5.“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A .共同语言B .共同地域C .共同经济生活D .共同文化心理6.“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D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7.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A .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8.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①无边落森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到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9.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高三政治-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最新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展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5、诗人把“鸟宿”和“曾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A认识事物的需要B思维习惯的不同C改造世界的需要D审美情趣不同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运河与隋亡的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10.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钫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政治哲学古诗文例题
巧解诗文名言型选择题【题型概述】近年来,以古诗文为命题切入点地政治选择题频频出现在高考试题中,丰富了政治试题地内容.诗文名言是人们生活实践地结晶,语言精炼,内涵深刻,蕴含哲理,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它地存在,增加了试题地灵性,给高考政治试题平添了几分文学魅力,也对学生地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地特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诗文名言选择题地题干一般设置为成语典故、诗词文论等,所选素材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政治方面地原理,多为哲学道理.题肢则是从政治理论角度设置.从命题形式看,题干多用“体现”、“说明”、“揭示”等词语连接;从考查地内容看,以哲学常识为主体,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主也零星可见;从考试方式分析,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为次;从切入点分析,为了加强试题地效度和区分度,在哲学试题中常常直接考查诗文名言所蕴含地哲理,而在经济学或者政治学中,则多以诗文名言为引子,考查相关经济常识或政治常识地理论知识;从考试目地分析,以综合考查学生运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地相关知识进行诗文名言进行鉴赏和领悟地能力,体现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地要求;从试题特色看,测试内容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侧重考核学生知识地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技巧点拨】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地关键在于双向理解与把握:一是对诗文名言地理解把握应结合语文知识,借助文言文阅读,提高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能力;二是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原理地熟练理解和把握能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读懂诗文名言材料.解诗文名言材料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地基础上,把材料翻译成白话文.翻译古文不是为了获取语文知识,而是为了进一步弄懂原文地意思,从而为概括材料地中心意思及将其与政治原理联系起来分析奠定基础.【例】《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句话蕴涵地哲理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地.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地.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地.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地【解析】这句话地意思是说: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这句话蕴含地哲学道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寡与众是矛盾地双方,在"处处防备"和"迫使敌人分兵防我"地条件下,寡与众地位置可以相互转化.故选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概括材料中心意思.概括材料地中心意思是解古文材料题地重要环节.只有弄清材料地中心意思,才有可能将其与该材料相关地政治道理联系起来分析.【例】(江苏启东中学月考,)“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所包含地哲学道理主要是().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具有斗争性.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解析】这是一题典型地古诗词型哲学选择题.做题时尽量弄懂古诗词地寓意.本题地寓意是,越是在石头遍布危险地小河上行船,由于人谨慎反而能平安无事,而越是在一帆风顺地河流上行船,反而经常发生翻船事故.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地条件下相互转化.故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干肢对照确定选项.概括出材料地中心意思后,应把材料地中心意思与题肢中地政治观点联系起来思考,然后确定符合题意地选项.【例】杜荀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说明地哲理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新事物地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事物地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地过程.对有发展前途地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意识对事物地发展具有反作用【解析】这首诗通过对小松不气馁,继续向上生长地描述,说明了有因必有果,在积累“因”地过程中,“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只是由于一时机缘未到,“果”尚未被人发觉而已.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诗地意思,联系所学地哲学原理进行分析,项符合题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精题解析】[例题] (年江苏政治卷第题)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地活火,在一定地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地分寸上熄灭.它包含地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地②物质是运动地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地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地.①②③.①②④.①③④.②③④[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朴素唯物主义地基本观点.“世界是永恒地活火”这一命题从立场上看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充分体现了世界地运动变化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题旨并未揭示人们可以认识“活火”燃烧和熄灭地分寸,应排除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案][例题] (年广东政治卷第题)歌德地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地美貌;壮年,我爱你地言谈;老年,我爱你地德行.”这首诗蕴涵地哲理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不同事物有不同地矛盾.事物矛盾地两个方面各有特点.矛盾地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地.同一事物在发展地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解析]本题借助歌德地诗歌,考查学生对矛盾地特殊性地理解.题中所示人在不同阶段地美好事物,体现了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地道理符合题意.、、虽然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案][例题] (年全国文综Ⅱ卷第题)恩格斯说:“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地机器,这一点即使在民主共和制下,也丝毫不比在君主制下差.”这句话地要义是().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没有本质区别.民主共和制与君主制在阶级属性上没有区别.任何一种类型地国家都具有鲜明地阶级性.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国家地统治职能始终不会消亡[解析]本题以名言为背景,考查国家地根本属性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地能力.国家具有阶级性,国家同时是一种历史现象,因此恩格斯地话侧重强调了国家地阶级性,项符合题意.在当代民主共和制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因此,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和阶级属性上是有区别地,、两项表述错误;国家地统治职能不是从来就要地,也不是永远存在地,项表述错误.故选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案][例题] (年海南政治卷第题)中国地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地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地是().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蕴含地哲理地分析.“狂沙”经“千淘万漉”可得“金”,“金石”因不舍地锲刻而“可镂”,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地道理.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体现了意识地能动作用,不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体现地是意识地差异性,不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体现地是坚持适度原则,不选.只有项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地哲理,故选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案]【高考预测】[预测](江苏徐州摸底,)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地有机统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地.静止地事物是不存在地[答案] [解析]解答本题地关键是把诗地意思搞清楚,抓住诗中地“云不动”“云与我俱东”,可以选出.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新事物;正确,但不为材料所反映,诗中没有涉及规律;说法本身是错误地.[预测](江苏盐城中学综合考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句古语说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地发展进程.局部地变化会影响整体地性能状态.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新境界.事物地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答案] [解析]语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地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地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地德义.”这句话体现地是树木地高大与根基,河流与源泉,国安与德义地联系,跟质变与量变没多大关系.故选.[预测](上海宝林中学期终,)“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地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地哲学启示是().要重视量地积累.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地联系.要善于分析事物地因果联系.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 [解析]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地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故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预测](河北衡水四调考试,)“黑夜给了我黑色地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与这一诗句所蕴含地哲理相似地是().黑夜与光明相互依存,双方互为前提.黑夜与光明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地两个方面.事物发展地前途是光明地,道路是曲折地.矛盾地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结地. [答案] [解析]这首诗是朦胧诗人顾城地作品,是他经历过文革后写地,意思是经历过文革那段黑暗地灾难之后,给了诗人明辩是非地能力,去寻找光明地明天.“黑夜给了我黑色地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有项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预测]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地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地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地生命地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地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地个人价值地教益是()①个人价值地实现与社会价值地实现是统一地②个人价值地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③个人价值地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地归宿④个人价值地实现和个人生命地长短相一致.①②③.②③④.①②④.①③④[答案] [解析]华罗庚这句话地意思是:个人地发展是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地一个环节和链条,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个人社会价值地实现又推动了社会地发展.所以,可以推出“个人价值地实现与社会价值地实现是统一地”和“个人价值地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个人价值地实现和个人生命地长短相一致”明显错误,④应排除. [预测] 温总理在与同济大学地莘莘学子交谈时引用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地人,他们才有希望.”总理希望大学生们“仰望天空”,就是要求他们要有远大理想,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地人.“仰望天空”其哲学寓意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促进作用②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地助推器③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④崇高理想是人生地精神支柱.①②④.②③④.①③.②④[答案] [解析]本题以温总理与同济大学学生地谈话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崇高理想作用理解.“仰望星空”强调地崇高理想地推动作用,故②④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只有正确地理想才对社会、人生有促进作用.故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预测] 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地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地.”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地名言还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③感觉到了地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地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④饱经风霜地老人与缺乏阅历地少年对同一句格言地理解是不同地().①②③.②③④.①②④.①③④[答案] [解析]题目中引言地含义是不能完全相信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还要重视直接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了仅凭间接经验是不够地,还要重视直接经验,完整反映了题意;“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强调题中地思想;“饱经风霜”是指直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经验丰富,“缺乏阅历”则是指缺乏亲身经验,这二者对同一句格言地理解势必不同.③讲地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地关系,和题意无关.故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高考政治备考古诗文哲理分析(学生测验版)
全国高考政治备考古诗文哲理分析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哲理: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哲理: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哲理: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哲理: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读:哲理: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解读:哲理: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读:哲理: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读:哲理: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 哲理: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哲理: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读:哲理: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读:哲理:1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哲理: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读:哲理: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读:哲理: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解读:哲理: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哲理: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解读: 哲理: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哲理: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解读:哲理:21.富润屋,德润身。
解读:哲理: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哲理: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哲理:2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解读:哲理:25.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解读:26.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解读:哲理:2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读:哲理:28.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解读:哲理:2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解读:哲理:30.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解读:哲理:31.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
高中政治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日有所思,夜中所梦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4、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A、和谐就是美和善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5、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A、子不语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6、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
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8、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考研政治哲学古文题目
13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 "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C )A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4 、 "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 。
"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 )A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B 、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C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 、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15 、 "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 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D )A 、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B 、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C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 、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16 、 "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 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B )A 、物质是运动的B 、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C 、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D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17 、 " 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 这表明( D )A 、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B 、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C 、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D 、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18 、 "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 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C )A 、事物是运动的B 、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C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D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9 、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
高三政治教学素材:诗歌中的哲理(1)
word
诗歌中的哲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祈雨〔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X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 1 - / 1。
2019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古诗文类选择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古诗文类选择题1.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①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②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识影响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④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3.“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是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
下列哪两句诗句与这一诗句蕴含相同的哲理( )①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②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④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4.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襄邑道中》有一句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下列与诗句中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③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5.“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些诗句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会引发出你的激情与感情充实着你的心。
下列各句与上述诗句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C.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D.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6.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下列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B.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C.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D.夜晚,太阳存在,我抬头看不见太阳,因为是夜晚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是张若虚的一句诗词,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中政治--哲学题【精选】
高中政治——哲学题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著名词句。
该句极尽豪迈奔放之美,同时又深刻地诠释了“风流人物”的历史归宿。
这告诉我们:A .“风流人物”驾驭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创造了历史B .“风流人物”虽对社会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终被历史遗忘C .“风流人物”虽对整个人类做出重要业绩,但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和客观性D .“风流人物”只不过是人类群体中的个体,其作用有大有小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数风流人物”在毛泽东笔下均“俱往矣”,而新的时代呼唤“今朝”的“风流人物”。
这种历史观体现了:A .“风流人物”均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B .“风流人物”需要与时俱进,承载过去,面向未来C .“风流人物”脱离特定社会条件,便失去其人生价值D .“风流人物”需要从社会需要出发,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3.一个女孩给我打电话说:“你过来吧,我家没人。
”于是我去了,她家的确一个人都没有。
材料中的“我”的错误在于:A .把整体误解为部分 B .把矛盾的普遍性误解为特殊性C .把现象误解为本质 D .把必然性误解了偶然性4、“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告诉我们:A .真理都有其适用的特定范围 B .真理相对于谬误而存在C .认识需要不断深、扩展和推移 D .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5、高尔基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的这种时间观说明:A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B .矛盾这事物及其各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结的 D .矛盾就是一分为二6、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主要是说:A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 B .自我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C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D .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7、“人生万物,万物生和!”在大千世界的轮回变幻中无论是生命的哲学还是生存的伦理都互通有无,我国伟大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这种哲学视点在文学意境中的反应分为两类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高考常见政治古诗词包含的哲理题目解法归纳
古诗词哲理赏析一、唯物论部分1.题木居士(唐韩愈)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此诗中“火透波穿”是指这块木头经过水与火的洗礼,“不计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是一块老木头。
接下来这句讲,它的根像佛头佛面,躯干呢像佛身,讲他是佛的化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偶然题作是佛的化身,便引来无数求福的人。
这首诗包含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
世上本无鬼神,上帝、鬼神观念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反映而已。
2.竹枝词 (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3.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两首诗说明,世界如此之大,风雨阴晴,花开花落,因时因地而已,因此,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谒山(唐李商隐)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5.日出入行(唐李白)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两首诗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时光的流逝,事物的变化,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事物的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泛舟(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亦含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读书功夫到家,则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7.龟虽寿(魏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此诗气势恢宏,说明人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部分8.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题-word文档
2019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题2019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题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政治古诗文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政治古诗文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政治古诗文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政治古诗文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政治古诗文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2019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古诗文类选择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古诗文类选择题1.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①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②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识影响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④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3.“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是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
下列哪两句诗句与这一诗句蕴含相同的哲理( )①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②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④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4.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襄邑道中》有一句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下列与诗句中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③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5.“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些诗句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会引发出你的激情与感情充实着你的心。
下列各句与上述诗句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C.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D.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6.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下列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B.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C.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D.夜晚,太阳存在,我抬头看不见太阳,因为是夜晚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是张若虚的一句诗词,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政治哲学部分名言古诗词试题
哲学部分:名言古诗词试题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B)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D)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D)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C)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B)(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2)(3)(4) B(3)(4) C(3) D(4)6、“望梅止渴”说明了(C)(1)望梅确实能解渴( 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1)(2) B(1)(2)(3) C(2)(3) D(2)(4)“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B)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A)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C)(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A(1)(2)(3)(4)B(1)(2)(3)C(1)(3)(4)D(2)(3)(4)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C)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政治哲理性诗文选择题集锦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政治哲理性诗文选择题集锦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说明
A.山的形状因人们的看法不同而不同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因立场不同而不同
C.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不定的
D.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 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①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②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④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 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政治:诗词典故蕴含哲理选择题(有答案)
.下列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包含相同哲理地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下列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所体现地哲理相一致地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理生万物.心外无物.气者,理之依也、有志在各领域成大器地人必须具备一些基本人文素质.下列能体现基本人文素质地有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②人皆可以为尧舜③厚德载物,自强不息④君子一言,驷马难追.①③④ .②③④ .①②③ .①②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地这句名言体现地民族精神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予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对人地影响是潜移默化地.文化活动使人高雅.文化能够促进人地全面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前贤”地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地启示是:.亲自实践是创新地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创新地主力军.创新是继承与发展地统一.科技是创新地重要工具、年月日,温家宝总理吟诵了自己创作地俳句“常忆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岁,明年春更好”送给到访地福田康夫首相,表达了中日领导人和中日人民对中日关系地美好期盼.下列名句与该俳句蕴涵相同哲理地是.试玉要烧三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这一说法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今朝踏浪书海豪情盛,来年题名金榜笑颜开,这是一位老师送给高三学子地一副对联.该对联地哲学寓意是.知识是进步地阶梯,间接经验地获得比直接经验更重要.人生价值地实现,需积累更多地主观因素.对真理地求索无止境,人们可以突破客观条件和规律地限制.感性认识需要上升为理性认识,人们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物地本质和规律、下列句子中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蕴涵地哲理相一致地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将欲夺之,必先予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谭,雁去而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正确地是.心态可以决定一切.意识是客观存在地反映.事物是不可认识地.物质运动是有规律地、在中国格言地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地古老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顽强地优良品格.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开拓进取、自强不息.注重团结、呼唤统一地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下列名言中与这副对联蕴含地哲学道理相一致地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小事其实不小,细微之处可积德.”下列与此反映地哲理相似地是.一叶知秋.管中窥豹.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地文件及领导人地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即将成为中华文化地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当代中国人地价值观念和中国地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人地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是最优秀地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地主流思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唐代柳宗元在(敌戒)诗中写道:“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其蕴涵地哲学道理是.好事和坏事地区分往往没有实际意义.好事和坏事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地.好事和坏事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地本质地区别.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地、清理了野蛮地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地清波;扫除了愚昧地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地花朵.可见、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民族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地文化产品、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地文化、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地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地是.邯郸学步.唇亡齿寒.吐故纳新.因地制宜、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古训告诉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量变是质变地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地必然结果.要掌握系统优化地方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说:“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据此回答—题.、这首唐诗所包含地哲学道理主要是.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地方向转化.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地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地根本动力.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地统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下列成语与材料中唐诗地哲学内涵相一致地是.声东击西.居安思危.循序渐进.画蛇添足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地有机统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地.静止地事物是不存在地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李商隐死后,崔任曾作《器李商隐》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怀未曾开.”并指出李商隐这匹“良马”腿脚屈曲,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 、这给我们地启示是.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要具备良好地外界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地客观条件.人生价值地实现取决于社会发展地需要、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人地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地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从人生价值观地角度来看,这样强调地原因是.实践能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地唯一标准.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地必由之路.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自身地素质、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地关系,说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意识是对物质地正确反映.意识是感觉地综合体现.意识是对物质地能动反映.意识地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下列选项中与上述诗句包含同一哲理地是.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段话说明.否定一切是发展地前提.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只要否定就能发展.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从哲学地观点看,这段话表明()①事物变化无常,人地认识能力无限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地③事物发展地不同阶段上地矛盾具有不同地特点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客观地,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①③.②③.③④.①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地哲学寓意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规律是客观事物变化地根本原因.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学会用联系地观点看问题.要学会用发展地观点看问题、《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这表明.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价值观对人生道路、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价值观不同,对事物地评价也不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当一位杰出地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地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地;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地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地.”这句话.否认了真理地客观性.承认了真理地相对性.认为事物是不可知地.否认了人地主观能动性.年月日,温家宝总理吟诵了自己创作地俳句“常忆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岁,明年春更好”送给到访地福田康夫首相,表达了中日领导人和中日人民对中日关系地美好期盼.下列名句与该俳句蕴涵相同哲理地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下列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所体现地哲理相一致地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理生万物.心外无物.气者,理之依也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地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真理是绝对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是客观地.事物地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文化发展地角度看,我国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名句主要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地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地动力.创新是文化地源头活水.创新是社会实践地必然要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地哲理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地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自然环境决定人地意识、中国语言蕴涵着丰富地辩证法思想,下列说法中能体现辩证否定观地有.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地思想家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者天下之大道也.”我国古代“和”地思想.承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地统一整体.否认世界上地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地.是脱离实际地主观想象.承认了矛盾地统一性,否认了矛盾地对立性、实践是知识地母亲.知识是生活地明灯.”这句谚语地哲学寓意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实践出知识,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实践是认识地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地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地唯一标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地有: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物极必反,暗极则光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①③⑤.②③④.②③⑤.①②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表明.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矛盾双方有其共同之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地性质.矛盾地特殊性规定事物地特殊本质、黑夜给了我黑色地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与这一诗句所蕴含地哲理相似地是.黑夜与光明相互依存,双方互为前提.黑夜与光明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地两个方面.事物发展地前途是光明地,道路是曲折地.矛盾地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结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考古诗词的哲学含义汇总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考古诗词的哲学含义汇总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考古诗词的哲学含义汇总为题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仅画龙点睛地表达了古代人民的哲学思想,更是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文化与道德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考政治考试中,常常出现古诗词与哲学的结合,通过分析古诗词所传达的哲学思想,考查学生对思想文化传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本文将对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考古诗词的哲学含义进行汇总,并进一步阐述其深刻的哲学意蕴。
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在这首诗中,通过描述晴空万里、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天地人生的壮丽与广阔之感。
这一诗句所传达的哲学含义是,人生短暂,应当珍惜时间,追求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
2.《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描绘远古时代的原野和古人的遗迹,思考人生的无常与虚无。
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原野百草凋零的景象,诗人表达了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一切都会消逝的哲学思考。
这一诗句所传达的哲学含义是,人生无常,万物皆有生老病死的规律,人们应当珍惜现在,把握当下,尽力寻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3.《登高》《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描绘登高的情景,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述登高者俯视人世喧嚣的景象,表达了对社会困境和人们苦难的感慨。
这一诗句所传达的哲学含义是,人们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审视社会现实,努力追求理想,为实现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是宋代文学家杨亿创作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金陵城的辉煌与灿烂,表达了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考。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述金陵城的繁华景象,表达了对历史进程的敬佩与珍视。
这一诗句所传达的哲学含义是,历史是人类奋斗的过程,每个人都应当为历史的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哲学古诗文例题.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
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
政治哲学古诗文巧解诗文名言型选择题【题型概述】近年来,以古诗文为命题切入点的政治选择题频频出现在高考试题中,丰富了政治试题的内容。
诗文名言是人们生活实践的结晶,语言精炼,内涵深刻,蕴含哲理,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它的存在,增加了试题的灵性,给高考政治试题平添了几分文学魅力,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的特色。
诗文名言选择题的题干一般设置为成语典故、诗词文论等,所选素材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政治方面的原理,多为哲学道理。
题肢则是从政治理论角度设置。
从命题形式看,题干多用“体现”、“说明”、“揭示”等词语连接;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哲学常识为主体,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主也零星可见;从考试方式分析,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为次;从切入点分析,为了加强试题的效度和区分度,在哲学试题中常常直接考查诗文名言所蕴含的哲理,而在经济学或者政治学中,则多以诗文名言为引子,考查相关经济常识或政治常识的理论知识;从考试目的分析,以综合考查学生运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诗文名言进行鉴赏和领悟的能力,体现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试题特色看,测试内容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侧重考核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技巧点拨】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双向理解与把握:一是对诗文名言的理解把握应结合语文知识,借助文言文阅读,提高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能力;二是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原理的熟练理解和把握能力。
1.读懂诗文名言材料。
解诗文名言材料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把材料翻译成白话文。
翻译古文不是为了获取语文知识,而是为了进一步弄懂原文的意思,从而为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及将其与政治原理联系起来分析奠定基础。
【例1】《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C.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D.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寡与众是矛盾的双方,在"处处防备"和"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条件下,寡与众的位置可以相互转化。
故选D项。
2.概括材料中心意思。
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解古文材料题的重要环节。
只有弄清材料的中心意思,才有可能将其与该材料相关的政治道理联系起来分析。
【例2】(2009江苏启东中学月考,27)“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矛盾具有同一性 B.矛盾具有斗争性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具有特殊性【解析】这是一题典型的古诗词型哲学选择题。
做题时尽量弄懂古诗词的寓意。
本题的寓意是,越是在石头遍布危险的小河上行船,由于人谨慎反而能平安无事,而越是在一帆风顺的河流上行船,反而经常发生翻船事故。
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故选A。
3.干肢对照确定选项。
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后,应把材料的中心意思与题肢中的政治观点联系起来思考,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3】杜荀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w.w.w.k.s.5.u.c.o.mA.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B.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C.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解析】这首诗通过对小松不气馁,继续向上生长的描述,说明了有因必有果,在积累“因”的过程中,“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只是由于一时机缘未到,“果”尚未被人发觉而已。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诗的意思,联系所学的哲学原理进行分析,B项符合题意【精题解析】[例题1] (2007年江苏政治卷第9题)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世界是永恒的活火”这一命题从立场上看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充分体现了世界的运动变化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题旨并未揭示人们可以认识“活火”燃烧和熄灭的分寸,应排除④。
[答案] A[例题2] (2007年广东政治卷第26题)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解析]本题借助歌德的诗歌,考查学生对矛盾的特殊性的理解。
题中所示人在不同阶段的美好事物,体现了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的道理,D符合题意。
A、B、C虽然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例题3] (2008年全国文综Ⅱ卷第33题)恩格斯说:“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这一点即使在民主共和制下,也丝毫不比在君主制下差。
”这句话的要义是()A.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没有本质区别B.民主共和制与君主制在阶级属性上没有区别C.任何一种类型的国家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国家的统治职能始终不会消亡[解析]本题以名言为背景,考查国家的根本属性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国家具有阶级性,国家同时是一种历史现象,因此恩格斯的话侧重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C项符合题意。
在当代民主共和制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因此,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和阶级属性上是有区别的,A、B两项表述错误;国家的统治职能不是从来就要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D项表述错误。
故选C项。
[答案] C[例题4] (2008年海南政治卷第21题)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蕴含的哲理的分析。
“狂沙”经“千淘万漉”可得“金”,“金石”因不舍地锲刻而“可镂”,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不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体现的是意识的差异性,C不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体现的是坚持适度原则,D不选。
只有A项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故选A项。
[答案] Aw.w.w.k.s.5.u.c.o.m【高考预测】[预测1](2009江苏徐州摸底,26)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诗的意思搞清楚,抓住诗中的“云不动”“云与我俱东”,可以选出B。
A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新事物;C正确,但不为材料所反映,诗中没有涉及规律;D说法本身是错误的。
[预测2](2009江苏盐城中学综合考试,1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这句古语说明A.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 B.局部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C.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新境界 D.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答案]D [解析]语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这句话体现的是树木的高大与根基,河流与源泉,国安与德义的联系,跟质变与量变没多大关系。
故选D。
[预测3](2009上海宝林中学期终,12)“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
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C.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 D.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D [解析]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故选D。
[预测3](2009河北衡水四调考试,50)“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与这一诗句所蕴含的哲理相似的是()A.黑夜与光明相互依存,双方互为前提B.黑夜与光明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D.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结的w. [答案]C [解析]这首诗是朦胧诗人顾城的作品,是他经历过文革后写的,意思是经历过文革那段黑暗的灾难之后,给了诗人明辩是非的能力,去寻找光明的明天。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有C项体现。
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预测4]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
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①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②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③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④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 [解析]华罗庚这句话的意思是: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和链条,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所以,可以推出“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明显错误,④应排除。
[预测5] 温总理在与同济大学的莘莘学子交谈时引用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总理希望大学生们“仰望天空”,就是要求他们要有远大理想,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仰望天空”其哲学寓意是:()①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促进作用②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③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④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D [解析]本题以温总理与同济大学学生的谈话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崇高理想作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