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第5单元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4)朗读与背诵技巧的掌握: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时,可能存在节奏混乱、语气不当等问题。
突破方法: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你感到无比震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安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寓意和艺术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飞来峰》相关的艺术手法或诗句寓意。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学习了《登飞来峰》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活之深。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我发现学生对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创作类似的诗句,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透彻或缺乏自信。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可以在讨论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PPT课件_4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优质课PPT课件_4

拓展阅读:
感悟“知遇之恩”的情怀
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罗贯中《三国演义》 蔡邕哭董卓 受命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诸葛亮致死效忠先帝刘备
听 故 事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契丹人 李尽忠 孙万荣反叛朝廷 陈子昂:武攸宜幕府的参谋 武攸宜:出生亲贵,不晓军事,轻率无将略
幽州治所内,今北京市蓟北楼,此楼又名幽州台
登楼远眺,历史与现实渐渐在眼前和心里纵横交错。
登 幽 州 台 歌
陈子昂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
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 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 玉集》传世。
初读:读准节奏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楚辞体句法:长短不齐 音节抑扬顿挫 互相配合 陈子昂
二读:释字词助译文
想到 前不见古人,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南北朝谢燮《早梅》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南北朝吴均《赠王桂阳》
拓展阅读: 感悟“知遇之恩”的情怀
知遇之恩【出处】《列子· 汤问》的《伯牙与钟子期》 春秋时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 一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 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正在 附近躲雨的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称赞:“真是好曲!” 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 二人结为知音,并约来年再相会论琴。第二年,伯牙来会 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 破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主题,如“诗人的壮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活动,通过朗读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阅读,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6.增强社会责任感: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节奏感培养:通过正确朗读《望岳》,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在讲解诗歌主旨时,我尽量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很有帮助的。但也有学生表示,对于诗歌中的一些抽象意境,他们仍然觉得难以把握。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直观的教具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诗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直观图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攻克这些难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登高远望的经历?”这个经历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壮志豪情。
-诗歌主旨的深层次理解:学生需要从诗歌中提取出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第一课时)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第一课时)
2.男儿有泪不轻弹,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领会诗歌中饱含的深沉的情感和哲思,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知人论世,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情感。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读出诗歌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指导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古诗词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背诵上下功夫,做到当堂成诵。让学生在畅谈人生启示后进行背诵,实则是让诗歌与当下生活契合,更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五、入情景,背诵诗歌
想象一下你就是陈子昂,读出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之情,读出个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以及对宇宙无穷的慨叹。
全体起立,做“登台眺望”状,读出“怆然”之情。
教学《登飞来峰》
一、导入
在宋代,也有一位诗人登上高处,极目远眺,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感想。他就是宋代诗人、政治家王安石。
1.文学常识介绍。
教案序号:课题:20、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1.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
容?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
借景抒情
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情景交融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 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 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 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 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 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 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 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 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 有《东坡文集》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 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 郁结,到心胸开阔的 乐观旷达之情。
苏轼
明月 喻清高
上阕:饮酒问月 ---------追求美好生活
咏月
圆月
衬别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用自读、齐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登幽州台歌(一)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都,今大兴县。

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

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他反对唐初靡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

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激越,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前驱者。

(三)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四)体悟感情出示任务: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反馈指导: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示范课件_28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示范课件_28
杂诗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 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 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 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 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 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 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 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 感情、革新建议等。
悟诗情
《己亥杂诗(其五)》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 别之感。诗人因为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 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 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 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 二是奋发献身之情。诗人并未一蹶不振, 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 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 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
解诗题
(1792--1841) 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 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 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 主张从事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解决当时日益深 入的社会危机,并热切要求抵抗资本主义国家 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并强调万 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作诗文,极力提倡 “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 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 爱国热情。《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 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 为其代表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 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著有《龚自珍全 集》。
读诗文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4.读熟诗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明诗意
浩荡: 离愁: 白日斜: 吟鞭: 天涯: 落红: 化作春泥: 护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

20古代诗歌五首教课目标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讲课课时安排 2 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照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详尽感知的交流展现及当堂检测。

可合适调理。

知识与技术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价值观1.品尝名句,增添语言累积,丰富文化积淀。

2.认识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尝诗句,感觉诗歌的境界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味,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良质量,建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课前准备作者简介课前预习写作背景陈子昂 ( 约 659— 700) ,字伯玉,射洪人,唐朝文学家。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坐牢,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伤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改革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足,语言刚健朴素,对唐朝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 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

他伤时感事,人品崇敬,约1400 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尊崇,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其诗善于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委宛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独树一帜,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一世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和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豪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忱对后辈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龚自珍( 1792— 1841),字璱人,号定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字词积累1.易错字千寻塔(xún)自缘(yuán)1.词语释义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最高层:最高处,有两层含义。

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高层。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文体背景【文题解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山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48岁的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等,题材极为广泛,本文堪称“定盦诗”的压卷之作。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停顿,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以“读”贯穿学习始终——(1)读准字音停顿,注意押韵。

(2)读准诗句意思,把握情境。

(3)读准写法情感,感悟主题。

【教学媒介】PPT课件,一体化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对于部编版初中语文的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有一定诗歌学习的基础,但是基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距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教学时将“时代背景”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力求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年代,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析写法与情感,力求新颖,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PPT展示问题:在我国,曾经有这样一位诗人,在自己的诗作中,呼吁统治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他是谁?这首诗你还记得吗?2.学生回答小学时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3.PPT展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在这首诗中,龚自珍向统治阶级发出了心底最殷切的呼唤,希望改变现状,希望人才辈出。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的创作还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敢于尝试,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总结回顾环节,部分学生反馈对课堂所学内容记忆不够深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点,我计划在下节课开始时,进行一个简短的知识回顾,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复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感慨的诗歌。它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审美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理解诗人的孤独与对历史的长远考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诗歌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历史背景介绍来帮助大家理解。
-诗句的赏析方法: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领悟诗人表达意境的技巧。
-诗歌背景与主题思想的联系: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国家命运主题。
-创作练习:运用所学句式、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
举例解释:
-朗读技巧:通过对比不同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正确的朗读对表达诗歌情感的重要性。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4.诗歌背景: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5.主题思想:探讨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登高远望,感慨万千的情感。
7.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登幽州台歌》的句式,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古诗。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五单元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第五单元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古诗词默写
【名句理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诗人此次遭受诽谤、辞官离京正值暮春时节, 万花纷谢,残红满地。诗人触景生情,以落花自比, 甘愿化作春泥,去滋润培育未来的花。此句比喻新 奇、自然而又意蕴深刻。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 沉沦、一片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不改。现多用于表 达自己对心仪之人执着不变的爱意,也可以表明一 种超脱的胸怀和默默奉献的心志。
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这两句诗的本意是说,尽管天空中有朵朵浮 云,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挡住我的眼睛,因为只要 登高就能望远,现在我站在塔的最高层顶,什么都 遮挡不住!“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 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与 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古诗词默写
【理解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____前__不__见__古_人_______,_____后__不__见__来_者______。
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 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___念__天__地_之__悠__悠______,____独__怆__然_而__涕__下_____。
古诗词默写
【文本背诵】
(二)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92021/8/292021/8/292021/8/298/29/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2021/8/292021/8/292021/8/29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92021/8/292021/8/298/29/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92021/8/29August 29,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92021/8/292021/8/292021/8/29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 心胸宽广。
20 古代诗歌五首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 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陈子昂(661-702),唐代诗 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 四川)人。幼年就有豪侠性格, 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有 远大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 论政,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 台正字,再迁为右拾遗,因政 论不合,受排挤打击,辞官还 乡。后被县令段简诬害,冤死 狱中。有《陈伯玉集》流世。
整体 青未了——绵绵不尽(远望) 人 山
望 形象 钟、割——荫天蔽日(近望) , ,
志高
岳 主观 曾云、归鸟——实景
向大 远雄
感受 凌绝顶、览众山——愿望
大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 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 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 的精神。
你还知道杜甫的哪些诗歌?背出来给同学们听。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 的角度不同。试对此进行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 仰慕之情 溢于言表 挺拔雄伟 横跨 齐鲁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颈联——细望 云气层出不穷 心胸为之荡涤 尾联——望中所感 望岳而生登顶之意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
第6页
泰山介绍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 岱山、岱岳、岱宗、泰岳、 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 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 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 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高旷 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重巍峨葱郁; 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 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第7页
(写远望泰山整体形象) 岱宗夫怎样?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 齐鲁青未了。 子吗Βιβλιοθήκη 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山色。
造化钟神秀, (写近望泰山秀美高大)
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全部神奇和灵秀 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
明暗由高拔岱宗分割。
第8页
(写细望泰山景物、诗人 荡胸生曾云,感受 )
决眦入归鸟。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 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望岳
岱宗夫怎样?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第1页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第2页
第3页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第4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5页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 二十四年(736),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 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 闲当初任衮州司马。今后大约三四年内, 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 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诗中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 秀丽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远大理想, 从来被誉为歌咏泰山名篇。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 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第10页
赏析和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
名师导学
1. 背景解读
(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
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 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
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
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
辉煌景象。
第三四句:这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来议论抒情,使
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4)《游山西村》:
首联:写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的热情好客。
颔联:写山村曲折多变的景色。 颈联:写社日前热闹的情景。 尾联:写诗人的主观心境,抒发感慨。 (5)《己亥杂诗(其五)》: 第一二句:诗人以日暮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同
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 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 此诗。
(2) 《望岳》: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 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诗人 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
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
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1)《登幽州台歌》中表现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的句子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登幽州台歌》中写生不逢时的句子是:_____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己亥杂诗(其五)》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 别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
(5)《己亥杂诗(其五)》:此诗作于清道光十九 年己亥年(1839)。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 杭州,后又北上接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 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 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组诗,此诗属于其中第五 首。
2. 内容梳理 (1)《登幽州台歌》: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 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 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第四句描绘 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全诗前后句两相映照, 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6)《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望岳》中极力描写泰山的高大和秀美的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望岳》中表现诗人超凡抱负的诗句是:
(2)《望岳》 首联:写泰山的地理特征,以距离之远衬托泰山之 雄伟壮阔。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 形象。 颈联出诗 人博大的心胸气魄。
(3)《登飞来峰》:
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描写峰
(4)《己亥杂诗(其五)》中写诗人虽辞官还乡仍
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5)《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
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 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
“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
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
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
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 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 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3)《登飞来峰》: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 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 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 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 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 法的前奏。
(4)《游山西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
(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游山西村》中描写山间水畔景色、寓含丰 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时,又以“吟鞭东指”表现出回归广阔天涯的自
在喜悦。两个画面相反相成,是诗人心境的真实
写照。
第三四句: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 想,以落花自况,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 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 春天宣誓,表明了自己的心态。
名师导练
【阅读】
整体感知:
1. 用原文语句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