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对“中国模式”研究的新视角
近期国外的中国模式研究:趋势、困境及启示
有形成共识 ,但是 ,国际上对于 中国 日益增长 的国际
影响及其 长期战略 意图的争论却广泛存 在。中国快速
增长的 G P D 和与国际经济 的广泛接轨 ,成为国际体系
中一个主要 的变化 ,但是 ,中国在国际舞 台上的影响 和作用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近年来 ,关于 中国转变
的主要的讨论 已经集 中在 中国对 于世界 的影响 ,以及
美国对中国不断加深 的金融依赖 。西方 的争论 已经集
中在传统 的力量怎样应对这些转变 。在美 国,这样 的 争论经 常是含混不清 、自相矛盾 ,一直在接触和遏 制
之间徘徊 。最近更多的争论 已经转变为 中国不断增 长 的国力 ,导致其是否挑 战现存 的国际规则和制度 ,是 否挑 起 主要 力 量 之 间 的 冲突 。 【马丁 ・ 7 ] 雅克 ( rn Mat i Jcus 《 aq e) 当中国统治世界 :中央王国的兴起与西方 在
多新 的特点和趋势。
一
轮 的中国研究更 主要 地是集中探讨 中国改革开放 以
、
国 外 中 国模 式 研 究 的新 趋 势
来 的发 展 道 路 、发 展 方 式 、发 展 理 念 ,对 其 它 国 家 发
展模式 的学 习 、借 鉴和超越 ,中国发展对 国际政治经 济秩序产生 的影 响 、目前存 在的问题等等。而近期国
中图分 类号 】F 2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7 7 2 1 )O () 一 4 0 8 1 4 (0 O 1 一)1 O (3
20 年 5 ,美 国 《 04 月 时代 》周刊前高级 主编乔舒 亚・ 库珀 ・ 拉莫( su o e a ) J ha o Ko pr mo在英 国著名的思想 R
欧美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借鉴研究
欧美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借鉴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欧美经济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借鉴的范本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不断探索自己的经济模式的同时,也开始借鉴欧美的经验,并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欧美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并分析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欧美经济体的成功经验正是中国所需要的。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题之一,而欧美已经在市场化的转型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欧美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私人财产权、市场竞争、价格机制等都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和发挥。
市场经济不但能够自动调节资源分配,还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中国在市场化转型中需要研究欧美体制的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治理很有必要。
因此,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以实现市场的平稳过渡和优化。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能力欧美经济体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
在现代产业的发展中,文化、教育、科技方面的研发投资,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欧美国家将知识产权保护视为重要政策,鼓励企业在自主的知识创新和高科技研究上进行投资,并为其提供重要的法律保护。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极借鉴欧美创新的经验,在发展新兴技术、培养高级人才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是,着眼于未来,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努力。
三、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张,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也日趋重要。
欧美经济体已经在世界贸易和金融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这些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和规则。
各国专家解读"中国模式"
上更多地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 , 在社会领域政府也保持较
强的控制力 , 公民社会发展薄弱。 至少在经济领域 , 全球经 济 低迷 , 却丝毫没有动摇 中国人对 自身 发展模式 的信 心 , 西方 国家在市场失灵之时不得不纷纷将金融机构国有化 , 中国人
戏称 发 达 周 家 如今 有 了越 来 越 多 的 “ 国有 银 行 ” ,并 且证 明
展。
俄 罗 斯 科 学 院 远 东研 究 所 高 级 研 究 员雅 科 夫 ・ 别尔 格 尔 也 表 示 , 革 开 放 打 开 了 中 国通 向 外 部 世 界 的 大 门 , 且 推 改 并 动 国家 的 现 代 化进 程 。 取得 这一 成就 的重 要 原 因 在 于 中 而 围领 导 人 解 放 了思 想 , 且 在 实 施 大 规 模 改 革 过 程 中采 取 了 并 循 序 渐 进 的 原 则 。中 围并 没 有 实 行 私 有 化 改 革 , 围有 企 业 改 革 和 私 营 企 业 发 展 同 时 推 进 ,这 是 很 理 智 的 选 择 ” “ 。这 位 专 家还强调 , 目前 中 国 的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已基 小 形 成 , 后 的任 以 务 就 是 不 断 完善 这 个 模 式 , 现 新 的 目标 他 相 信 , 实 面对 全球 金 融 危 机 , 国将 加 速 本 国 经 济 结 构 的 优 化 挚 ,』 创 新 中 古着 j
程 , 而“ 国模 式 ” 因 中 的真 正 完善 不 是 一 日之 功 。
● 俄 罗 斯 科 学 院 世 界 经 济 和 国 际关 系研 究所 主 任亚 历 山大 ・ 利 茨 基 认 为 ,中 国之 所 以取 得 惊人 的成 功 ,主要 原 萨 “
●韩 国 经 济 学 家 、 江大 学 全 成 与教 授 认 为 , 谓 “ 国 西 所 中 模 式 ”是 指 7 代 末 开 始 为实 现 经 济 建设 新 的 国家 目标而 , 0年
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模式的再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模式的再思考作者:余盛峰来源:《文化纵横》2009年第01期金融危机及其思想根源《文化纵横》:晚近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以美国作为榜样,2008年的金融危机,揭示美国目前的资本主义模式不是完美的。
美国经济,过去曾作为一个不假思索被模仿的对象,现在却出现了裂缝。
人们除了继续等待美国的后续反应,除了寄望于政府的行动,似乎无以作出思想回应。
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这一场金融海啸的?黄宗智: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起因之一,无疑是人们对市场主义的过度迷信。
在美国新保守主义的统治之下,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占到霸权地位。
它信仰市场的自律能力,认为任何在市场机制下具有竞争力的物品,必定会是合理的,不然,就会被自然淘汰。
为此,20多年来,美国一直都没有对金融衍生品,尤其是以次贷按揭为基础的衍生品,采取应有的监管,任其自由泛滥。
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在历史上多次显现过贪婪和剥削、畏惧与恐慌。
比如,19~20世纪的帝国主义、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2008年的金融海啸不过再次反映了这一点。
正如穆罕默德·尤诺斯指出: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家构建为只顾及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
不仅是事实如此,而且是应该如此,因为唯有如此,才能配合市场机制而把经济推向最高效率,这鼓励了贪婪行为,几乎等于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文化纵横》:许多人认为,这场金融风暴,源于一种以新自由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为特征的美国模式。
您能否为我们厘清一下此种美国模式的来源?黄宗智:美国意识形态化的新保守主义的兴起,其历史背景是,罗斯福总统新政的国家干预,虽然促使美国的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但多年之后,也开始显现国家官僚制度的一些弊端。
尤其是官僚化的福利制度的成本日益高涨,国家债务日益膨胀。
到1973~1975年,美国和世界经济出现滞胀危机,这成为新古典经济学在美国取代凯恩斯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学的契机。
随后,进一步形成了所谓(美国共和党右派)“里根经济学”。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模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模式”导读“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是西方各国对中国发展态势重新审视的一种反映。
“北京共识”的提出拉开了东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问题研究的序幕,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中国模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其实质上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走渐进式改革和全面改革之路;走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创新之路;走与全球化相联系而又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中国模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欧美发达国家、东欧国家、拉美国家、亚洲、非洲的许多国家以及中东地区都对“中国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借鉴其优秀的成果。
“中国模式”的发展是对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它启示一个国家应该独立自主地走有本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一个国家应该在发展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一、什么是“中国模式”(一)“中国模式”的由来——西方各国对中国发展态势的重新审视。
西方各国对“中国模式”的关注,并不只是近几年的事,西方有许多人一直在关注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苏东剧变之后,不少西方国家就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了“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
然而事实却是,中国不仅没有崩溃,反而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壮大不仅没有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反而成为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维护力量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并不景气,原来被两极格局掩盖的一些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国际恐怖活动此起彼伏,而中国却向世人展示了一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定祥和的政治经济文化图景。
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再次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国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高度关注。
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看中国式监管
市 场 监 管 者 市 场 参 与 者 违规() 户 不 违 规 ( 一 p 1 ) 查处() q 1— . —(Ⅱ o 一a , 不查处(-q 1 ), 1 一t . 00 ,
择违规 不存在纯 策略纳什 均衡 , 存在混合 策略纳什 均衡 。 但 求 解 该 混 合 策 略 纳 什 均 衡 , 定 市 场 参 与 者 违 规 的 概 假 经 营 目标 发 生 了 偏 差 , 外 这 些 金 融 机 构 在 国 家 信 用 隐 性 另 率 为 P, 违 规 的 概 率 为 ( 一 户 ; 场 监 管 者 查 处 的 概 率 为 不 1 )市 担 保 的 庇 护 下 发 生 了道 德 风 险 。
行 和 政 府 苦 无 对 策 , 而 中 国作 为 世 界 第 四 大 经 济 体 , 然 受金 融 危 机 的 直 接 影 响 较 小 , 们 认 为 除 中 国 资 本 市 场 未 完 全 对 外 我 开放 外 , 国分 业 经 营 、 业 监 管 的 模 式 也 发 挥 了效 力 。 中 分 关 键 词 : 融 危 机 ; 管 ; 弈 论 金 监 博 中 图 分 类 号 : 8 F3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0 0 —0 90 17 —1 8 2 1 ) 60 3—2 息 静 态 博 弈 。市 场 参 与 者 有 两 种 策 略 : 规 和 不 违 规 , 场 违 市
一 p q 1 c + ( 一 q 1 [(- ) 1 )]
rr
其 最 优 化 的 一 阶 必 要 条 件 为
0
ⅡP
一q 1 c + ( 一 g 一 (一 ) 1 )
金融危机下中国模式的问题及其调整
国整体经济效率。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国出口贸易扩张、外贸依存度 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朱希伟等,2(X15)。 应当尽快消除我国地区间阻碍贸易、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 有形或无形壁垒,真正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
系。
大为・罗奇.中国的发展模式已进入“迟暮之年”[J].创新
王荣、杨晓明.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上。2008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75.5%,出口依存 度为42.1%,2000年至2005年我国外资贸易率均在50%以上,2005年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0%(美、日均不超过5%)。对外经济依存度
市场相对比较狭小、劳动力比较便宜、经济体内自然资源比较稀缺等~
些特点,其经济开放度一般都很高。极易遭受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我国 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的市场空 间和经济空间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并将越来越大。这给我国由外源型
备大部分是美元,由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美国。寅吃9口粮”消
分析总结我国的经验,并称之为。中国模式”。但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
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许多冲击。折射出。中国模式”的一些问题,这需要 对其进行反思和相应调整。 二、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模式”显露的问题
费方式的持续,从长期看美元的贬值趋势难以扭转,我国储备资产价值
深入改革的心理成本与心理阻力,从而有利于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模
式进行调整的动力。我国应在坚持改革开放根本国策的前提下,保持 经济的适度开放,实行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重心转移。 l、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应当由外源型发展为主转向内源型发展为主
70%的水平相距甚远,离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有较大差距(王荣、杨
小明,2007)。 2、外向型经济比重相对过大,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外部失衡问题 目趋严重
危机后欧美金融监管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危机后欧美金融监管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郭晖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04期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直接掀起了这次金融监管改革风潮,欧美等国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并对新巴塞尔协议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这些都反映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趋势,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改革启示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督和管制,从本质上说是维护金融业的稳定,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和公平。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国及时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这些都反映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趋势,对我国强化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欧美金融监管改革的原因(一)全球性金融危机是这次金融监管改革风潮的直接起因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利用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主导地位,采用低利率政策刺激消费,放松金融监管,对高风险次级债券和相关金融机构的过度投机放任自流,不断地吹大金融泡沫,但泡沫是不可持久的,最终酿成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全球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反观历史,寻找根源,被西方奉若神明的完全自由市场经济被请下了神坛,取而代之的是加强金融监管,改革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一片呼声。
(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金融监管改革的内在动力跨国银行和国际资本的规模及活动日益扩大,使得金融主体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本配置的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
但是,随着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的国别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大大提升了金融危机传染的可能性。
金融危机风险国际扩散威胁各国的金融安全,对此,加大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必然。
(三)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是金融监管改革的思想动因金融监管理论是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的体现,目前主流的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有金融脆弱论和公共利益论。
金融脆弱论认为银行短借长贷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导致内在的非流动性,银行之间的资产负债存在着相互依赖的网络,银行业比其他产业更加脆弱、更容易被传染,容易导致系统的不稳定。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与创新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与创新研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这次危机使得中国更加意识到了自身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不足之处,同时也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金融市场结构转型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一定的结构转型,即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同时新型金融机构逐渐兴起。
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而言,这一结构转型表明了中国金融市场积极响应和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的态度。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开始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
虽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仍然面临多种限制,但它们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不断加强,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二、金融监管的加强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金融监管也开始加强。
为了避免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中国加强了管控。
同时,中国也逐步完善了金融监管体系,不断提高监管能力,推出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政策。
在这个过程中,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变得更加紧密和有效。
这一协调带来了金融行业内部优质资产的有效流通和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益。
三、金融创新加速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的金融创新加速。
金融创新主要是在原有金融业务基础之上,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使得金融业务更具活力、更加创新和更加可持续。
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而言,金融创新不仅助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有效地引领了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推出了金融创新业务,还出台了多项相应的政策,重点推进银行科技创新和金融科技业务协作。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高科技、高效率、高安全的快速发展。
四、金融市场国际化加速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的金融市场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在国际化进程中,金融市场上的政策、法律和文化方面都需要和国际接轨。
国际化不仅有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透明化,也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加快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推进人民币跨境资本流动,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后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外贸发展模式研究
注 : 出 1 总 额 T AL、 口总 额 E 进 口 总额 I 和 净 出 口额 的 进 : 2 OT 出 X、 M
变 动 M L
出口为主 , 些发 展 中 国家 , 印尼 、 来 西 亚 、 律 宾 、 一 如 马 菲 泰 国等 出 口结 构 与 我 国 及 其 相 似 , 们 必 将 在 国 际 市 场 上 同 他
我 国展 开 日益 激 烈 的 竞 争 。 我 国 主 要 转 口市 场 东 南 亚 地 区, 由于 受 到 欧 美 的 限 制 , 消 了 对 某 些 工 业 化 国 家 的普 惠 取
制 待 遇 , 来 我 国 欲 通 过 这 些 国 家 加 大 对 欧 美 的 出 口 已 不 未 太 可 能 。 日本 泡 沫 经 济 的 破 灭 , 日元 持 续 疲 软 , 融 体 系 使 金 长 期 动荡 。 日本 民 众 对 经 济 萧 条 很 敏 感 , 旦 经 济 形 势 不 一 妙 , 们便尽 量 压缩 消 费需 求 。因此 , 较长 时期 内, 他 在 日本
圈 2 18—21 9 1 0 0年 我 国 三 类 贸 易额 变 动 情 况
注: 般 贸 易 出 口 Y E 一 B X、 般 贸 易 进 口 Y I 、 工 贸 易 出 口 一 BM 加 J X、 工 贸 易进 口 J M、 他 贸 易 出 口 QTE 和 其 他 贸 易进 口 GE 加 GI 其 X
白 17 9 8年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国 的 进 出 口贸 易 大 幅度 增 我 长 ,9 8 年 我 国 进 出 口 总 额 为 3 5 亿 元 , 0 7年 增 加 到 17 5 20
只用 了 1 6年 。
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提出应对措施。
1. 直接影响欧美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大,但它对中国金融市场却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欧美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中国的股市和汇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其次,欧美金融危机削弱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出口领域。
最终,欧美金融危机也影响了中国的就业市场,增加了失业人数和社会稳定的压力。
2. 间接影响欧美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很多间接的影响,例如美国和欧洲的经济下滑导致全球需求下降,中国出口受到挤压;欧美金融危机也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推高了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欧美经济的下滑还导致了大量国际资本外逃,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产生了潜在威胁。
3. 对策与建议面对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防范风险。
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的建议:(1)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加强法制和监管效果,提升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信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进入中国。
(2)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加强货币政策调节和监管,保持货币政策稳健,实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平衡。
同时,加强汇率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3)扩大内需。
鼓励消费,激发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扩大内需市场。
(4)推进产业升级。
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提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
(5)深化改革。
打破行政垄断,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业链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了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还影响了就业市场和通货膨胀率。
然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中国经济将会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近年来,欧美金融危机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也开始对中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分析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宏观层面1.贸易与投资影响欧美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和投资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外贸和外资投资形势带来巨大挑战。
此外,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和价格的下跌,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着销售量和盈利能力双重压力。
而进口企业受到汇率波动和外汇货币流通不畅的影响,进口商品成本增加,降低了进口企业的竞争力。
2.人民币贬值随着欧美金融危机的加深,国际货币市场明显动荡,人民币也受到波及。
人民币贬值则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贸易与外汇收支。
由于国内商品和货物被抛售,外汇市场需求过大,人民币贬值对欧美和其他国家的出口会产生直接影响,降低了中国出口的竞争力和出口收入。
3.会导致出口企业降低成本为应对欧美危机造成的贸易压力,中国出口企业加速“转型升级”,不断创新电商模式以抢占市场份额,极大的增强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去产能也推动了出口商品的市场定位升级。
伴随着价格和成本的下降,出口企业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微观层面1.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影响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上。
风险存在,中国经济增速趋缓,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欧美金融危机导致中国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上升的现状,企业的利润率大大收缩。
此外,市场需求的疲软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得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压力。
三、对策建议1.加强实体经济建设预防和遏制金融风险的关键是加强实体经济的建设。
要加快新兴经济建设,为中小企业建立融资渠道,修改税收和行业准入条例以促进经济发展。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能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侧重于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对_中国模式_研究的新视角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西方对“中国模式”研究的新视角
翟慧霞 谢良红 于运全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对 “中国模式”的研究体现出新的视 角,对此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的对外传播,在对外交 往中积极回应关于我改革发展问 题的理论关切,更加有效地参与 相关问题的国际对话与舆论斗争。 新视角一 :从不同角度和历 史层面审视中国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 是进入“后危机时期”以来,中 国逆势而上,西方政治学、史学 和经济学界开始以全新的眼光审 视中国模式。 一是从“中国大历史”宏观 层面探求中国恒久不变的“结构 性因素” ,认为这些“结构性因素” 是构成中国模式的核心。英国伦 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员马丁·雅 克注重从模式的文明性角度探求 中国模式的历史和政治文化底蕴。 二是从中国自近代戊戌维新、 洋务运动直至整个 20 世纪的百年 求索、抗争与奋斗中考察中国由 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之路。在此层 面上观察中国模式,核心问题在 于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如何 引导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现代 化道路。其观察角度是现代化的 实现路径或称现代性的实现方式。 三 是 从 20 世 纪 70 年 代 末 开 始的改革开放 30 多年即距今最近 的历史层面考察中国模式,追寻 中国是如何顺应“全球化”潮流, 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四是从“微观层面”即具体 政策层面考察中国模式并将这些 政策层面的问题与同期亚洲国家 (或地区)作比较研究。 新视角二 :认为中国模式的 价值内核源于中国政治传统和儒 家思想 与以往相比,近年来西方学 者在研究中国模式的时候更注重 从中国的传统政治和儒家思想等 中国文明中探求根源。不少西方 学者认为,中国数千年形成的政 治 理 念 和 历 史 传 承 比 多 党 竞 争、 议会政治更适合中国国情,沿于 这种政治理念和历史传承的政权 合法性是勿庸置疑的。 美国知名学者弗朗西斯·福 山在金融危机发生一周年后接受 日本媒体专访时说, “人类思想宝 库需为中国传统留下一席之地” 。 他认为,中国模式的价值内核源 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可概 括 为“ 负 责 任 的 权 威 体 制 ” 马 。 丁·雅克在其著作《当中国统治 世界时》中以浓墨论述了中国的 政治传统,指出中国两千年的政 治传承非常清楚善政的重要性和 克制的必要性。善政思想与儒家 传统密切相连,后者着重强调统 治者的道德责任。 新视角三 :认为中国的政治 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核心,其特色 是“一个政党的有效领导” 在雷默发表《北京共识》的 最初几年里,西方关于中国模式 的讨论主要是经济发展模式,而 对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层 面却很少涉及。他们将中国模式 与中国的政治制度割裂开来,认 为中国经济发展是成功的,而对 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则质疑不断。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 对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增多,在 近期关于中国模式的研讨中,越 来越频繁地出现以政治层面为重 点,深入探讨中国体制优势的现 象。美国学者福山称,中国模式的 成功与中国执行一条由权威型政 府主导的发展路线密切相关。一 些西方媒体也认为,中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下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模 式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中国“可以制订国 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 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 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新加 坡《联合早报》刊文指出, “如果 将中国的政治体制放到全球视野 下就会发现,中国真正与众不同 的特色是一个政党的有效领导” 。 新视角四 :将中国模式成功 的重要原因总结为立足国情和兼 收并蓄 近几年来,不少西方学者将 中国模式与中国文明国家的特质 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探讨中国传 统文化对中国模式形成与发展的 影响。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博
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看中国式监管
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看中国式监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令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这次风暴蔓延的速度之快,层面之广,令全世界各国央行和政府苦无对策,然而中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较小,我们认为除中国资本市场未完全对外开放外,中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也发挥了效力。
标签:金融危机;监管;博弈论1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原因探索目前,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判断:第一,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将次贷危机归咎为次级抵押贷款及其金融衍生品泛滥,代表人物为美国哈佛大学的曼昆教授;第二,将次贷危机归咎为监管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代表人物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第三,将次贷危机归咎为全球经济失衡,代表人物为美国财长保尔森。
但无论哪种原因,美国在金融衍生品上的监管不足导致虚拟经济泡沫严重,金融监管远远滞后于金融创新,都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的重要原因。
传统意义上我们讲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银行会选择那些贷款利率高,风险系数大的客户,而这些客户拿到贷款后更加不约束自己的冒险行为,从而造成道德风险。
而传统理论中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发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在信息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中发生了,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其经营目标发生了偏差,另外这些金融机构在国家信用隐性担保的庇护下发生了道德风险。
银行一直把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作为它的经营目标。
美国金融体系中经过长期发展的成熟的金融机构,一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其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和自律能力却并未能有效抗拒诱惑。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以及金融产品市场界限日益模糊,商业银行越来越推崇投资银行所奉行的片面ROA(资产收益率)和ROE(净资产收益率)等量化考核指标,极大地助长了金融业高官层的道德风险---冒险成功可获得高额奖金和红利,失败则无需承担损失。
由Jensen和Meekling(1976,1986)提出的代理成本理论指出经理层存在忽视股东利益“营造帝国”行为,经理人更关心的可能是平时的在职消费以及更大的市场份额,因为这些可能会使得他们在经理人市场上获得声誉。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种现象表明,中国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在国外对中国模式研究评析时,存在着一些观点和争议。
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评析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评价,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模式的研究评价。
在经济方面,中国模式主要体现在其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战略上。
许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的成功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混合经济的体制安排,即国家和市场的有效结合。
他们赞赏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战略规划、投资引导、产业政策等。
他们认为,中国政府高度中央化的权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经济发展持有批评态度。
他们指出,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收入分配不平等等。
他们认为,中国模式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持续发展。
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评析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在政治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举措,如反腐败、社会稳定等,展现出一定的有效性和高度的执行力。
他们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集权的体制使其能够更好地实施政策,从而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期的经济增长。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表示担忧。
他们认为,中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可能导致政治权力的滥用和民主的缺失。
此外,一些学者还指出,在中国的社会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言论自由受限、人权保护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中国模式的长期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国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评析显示了一定的争议和观点分歧。
一方面,中国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成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赞赏。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持有批评态度。
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评析都有助于了解其优势和挑战,为中国的长期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评析呈现出一定的争议和观点分歧。
从美国金融危机原因角度探究中国金融改革发展
从美国金融危机原因角度探究中国金融改革发展2007年8月,由于不正确的投资及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的过度自由化,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股市产生剧烈动荡,次贷危机席卷美国。
从美国这场次贷金融危机的角度看其对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就是所要探讨的主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1、财富资产金融泡沫和被过度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进入21世纪,美国IT业出现萧条,但美国金融市场在经营方面依然在施加刺激需求的模式,并放任市场金融的走势,对金融资本不加约束的做法,使得美联储的低利率等政策纷纷受到刺激。
房地产市场的一时兴起让许多美国人“圆梦”,甚至产生了“幻觉”,幻觉美国经济繁荣的长久持续。
但是泡沫终究是泡沫,当通胀压力所带来的货币利率与借贷成本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贷款风险的持续加大,这使得以高杠杆作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美国金融市场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时间难以承受,泡沫不在,财富效应对市场需求的拉力不在,在进入后泡沫时期后,美国金融机构就此迎来了“次贷危机”。
2、过度廉价的信用体系在中国人看来,先储蓄后消费是传统经济形态,但是美国人却不这样认为。
在美国,消费信贷机制非常成熟,它鼓励人们超前消费,这也是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所以美国家庭的负债率每年都在提升。
在2005年,美国家庭负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00%,到2007年已经达到150%。
相对而言,美国社会的储蓄率则只有15%左右,如今已经逐渐趋向于0。
所以从该角度看,美国此次次贷危机很大程度是因为过度廉价的信用体系。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1、境外投资风险加剧次贷危机后,美国国内多家金融企业宣布破产和出售,这也让我国金融业蒙受损失。
像招商银行就在雷曼兄弟拥有高达7000万美元的高级债券,而工商银行更是持有雷曼兄弟1.518亿美元的高级债券。
截止到2008年初,中国金融机构所购入的美国金融按揭债券达到了总额1075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我国金融机构所持债券价值的走冷和未来境外投资风险的加剧。
危机后的中国从西方看走向
危机后的中国从西方看走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只手-----政府的调控大家都知道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产物,而西方又是资本主义的故乡。
所以从19世纪以来,经济危机就成为了欧美国家的家中常客。
从1825年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场经济危机开始,这种危机就经常造访西方的各个国家,据非科学的判断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都有发生。
尤其是在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欧美,这位客人造访的更为频繁,直到世界大战。
从一篇报告中我了解到一些事情,那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均与经济危机有关,或者更清楚地说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产物。
在众多的危机中,美国人特别把1837、1872、1893、1907和1929年这五次经济危机称为大萧条。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照样不能避免危机的袭击。
我国就有学者指出,战后西方经历了四次普遍性的危机:1948-1949年、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79-1982年。
那经济危机能给国家,乃至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经济危机会造成国家生产力的倒退、大量工厂企业的倒闭、社会各方面的动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但一个事件对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双重的,即一方面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威胁着资本主义的生存,但另一方面,它们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站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大多数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生存的威胁都不是太严重,危机过后总是走向新一轮的发展,在它带来挑战的同时一定也会带来新的机遇,好比当你丢掉以前的恶习,你面对的就一定是那广阔的天空。
实际上,通过危机,它消除了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落后的东西,比如淘汰一些落后的生产力,然后通过竞争进入新一轮的繁荣。
进一步的观察还能发现,紧随着危机而来的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动力,往往来自新生产力的投入使用及国家或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所以,至少在19世纪里,可以说经济危机也是资本主义实现发展的方式之一,舍此它就无法达到淘汰旧的、落后的生产力的目的。
国际金融危机与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与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摘要: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冲击,但也显示了“中国模式”的成功。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使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上彻底破产,也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的统治地位破产。
而应对危机的成功经验使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备受瞩目。
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规模和范围,深刻认识危机的资本主义性质,对正确应对“中国模式”可能面对的任务和挑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中国模式中图分类号:F1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3-0001-07一、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三个为什么(一)为什么会爆发国际金融危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一个新表现,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一次总爆发。
2009年1月美国《财富》杂志的文章认为,美国具有在每次经济衰退后都要寻找究竟谁是始作俑者的传统。
但与以前“安然”和“世通”公司丑闻那样可以准确给当事人定罪情形不同的是,愤怒的投资者在这次金融海啸中,甚至难以找出谁应对此负责。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而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公司甚至也不完全是华尔街的责任。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对抗性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总爆发。
马克思曾指出,“因为资本的目的不是满足需求,而是生产利润,因为资本达到这个目的所用的方法,是按照生产的规模来决定生产量,而不是相反,所以在立足于资本主义基础的有限的消费范围和不断地力图突破自己固有的这种限制的生产之间,必然会不断发生冲突。
”此次危机之所以起源于美国,是由美国作为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决定的。
因此,它首先表现为美国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如,引发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美国房地产领域和受到影响的汽车、钢铁等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 所 著 程 来 制 定其 对 巨大的外部 压力 。英 国《 金融时报 》 副总 编辑 马 丁 ・ 沃尔 夫 2 1 年 则 01 认 为 ,在 一 定 的 发 展 时 期 ,在 全
不 同 国 家 对 中 国模 式 的世 界 模式 将 如 何主 导 2 世 纪 》一 书 中 华 经 济 和 战 略 , 从 而 给 中 国 造 成 1
粤 ■ 每
采 各 家 之 长 的综 合体 ,借 鉴 了其
家 缺 少 中国 共产 党 领 导 下 的政 治 在 未 来 发 展 中面 临 的 挑 战 。美 国 《 约 时报 》等 西方媒 体 在鼓 噪 中 纽
国 将 在 未 来 十 年 内 超 过 美 国 成 为 新 视 角 六 : 称 中 国 模 式 对 宣 深 刻 影 响 国 际体 系 的 转 型
的 进 一 步 解 读 。有 鉴 于此 ,我 们
要 关 切 ,加 强 对 中 国 发 展 道 路 和
脱 自身 发 展 困境 的道 路 。美 国前 金 融 危机 带 来 的 不 仅仅 是 国 家 或 应 密 切 联 系 西 方 对 中 国 模 式 的 主 月在 接 受 记 者 采 访 时 也 表 示 ,中 展 潜 力 的 消 长 变 化 ,更 是 引发 了 发 展 模 式 的 整体 宣 传 策 划 。避 免 国 的 发 展 模 式 ,无 论 对 中 国 自己
还有一些 西方媒体担忧 ,由
国模 式 备 受 关 注 。发 展 中 国家 领 于 中 国 模 式 的 成 功 ,崛 起 的 中 国
导 人 正 将 目光 转 向 中 国 ,寻 找 摆 会 挑 战现 有 国 际秩 序 。它们 认 为 ,
国 务 卿 亨 利 ・ 辛 格 于 2 1 年 6 地 区 间 经 济 实 力 、政 治 影 响 和发 基 01
败 现 象 和 安 全 事 故 等 。还 有 媒 体
的 改 革 压 力 ,质 疑 中 国 能 否 保 持
源 于重 视 传统 。正是 这种 传 承性 , 让中国 6 0年 来 的发 展 保持 了相 当
一
方 对 中 国模 式 有 一种 焦 虑 : 使 称 ,中国面 临着 “ 治结 构方 面 ” 即 政
意 义 的 理 解 是 不 同 的 。 这 点 在 国
说 ,“ 京共识 ”与 “ 北 华盛顿 共识 ” 但 更会 削弱 西方影 响力 的观 念 ,
际 金 融 危 机 爆 发 后 不 同 国 家 的表 不 同 ,它 输 出 的 是 一 个 更 简 单 ,
现 更 为 明显 。
对 广 大 发 展 中 国 家 来 说 ,中 那 就 是 “ 制 市 场 经 济 ” 的 基 本 球 化 国 际环 境 中 ,合 作 与竞 争 将 专 国 的 成 功 与 崛起 ,为 它 们 提 供 了 概念 。他 特 别提 出 : 应 该警 惕 中 会 交 替 出现 。 中 国政 府 如 何 应 对 “ 可 资 借 鉴 的 巨大 参 考 。英 国 《 国模 式 代表 的 ‘ 损西 方优 越性 ’ 金 有
” 融 时报 》有文 章 说 ,“ 中国改 革开 的 价 值 观 。
更 具竞争性 的多变环境 引人关注 。 国 际 金 融危 机 以来 ,西 方 对
“ 国模 式 ” 研 究 的新 视 角 ,实 质 中 上 是 对 中 国 发 展 道 路 和 未 来 走 向
放 3 0年 所 取 得 的 巨 大 成 就 使 中
地 模 仿 他 国 模 式 ,而 是 人 类 社 会 西 方 已构 成价 值 威 胁 ,其 成 功 将 世 界 头 号 经 济 大 国 的 同 时 , 又 不 时“ 看空 ” 至唱衰 中国 。一 时间 , 甚
西方 媒 体 纷 纷 聚 焦 中国 经 济快 速
对 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欧 日
的意义 。 当 然 , 西 方 媒 体 也 看 到 中 国 西 方 与 非 西 方 之 间 深 刻 的 理 念 之 跟 随 西 方将 中西 发 展 模 式 的 不 同 当 作 是 中西 方 意 识 形 态 或 价 值 观 新视 角 七 : 扬 “ 国模式 ” 宣 中 面 临 严 峻 挑 战 ,未 来 走 向不 确 定 在 国际 金融 危机 的冲 击下 ,
致 的 方 向 。新 加 坡 学 者 郑 永 年 方 意 义 上 的 民 主 化 道 路 ,反 而 形 成 一 种有 别 于 西 方模 式 的 中 国模 新 自由主 义 的一面旗 帜 。
“ 高质 量的治理 ” 。
此 外 ,媒 体 还 分 析 了 中 国 模 新 加 坡 学 者 郑 永 年 即 指 出 , 当 中
有 原 刨 性 , 别 国 可 以 借 鉴 。 但 是
美 国 华 盛 顿 尼 克 松 中心 高级 国 成 为 世 界 经 济 核 心 力 量 的 时 候 ,
研 究 员斯 蒂 芬 ・ 尔 帕 2 1 哈 0 0年 在 世 界 各 国 的 经 济 外 交 政 策 都 会 把
难 以复 制
他 国 家 的 经 验 ,并 与本 国 国情 相 结 构所具 备 的动员和控 制能 力 。 ”
结 合 。 中 国 的社 会 主义 并 非 盲 目
众 多成就 的创 造性集 大成 者 。 俄 罗 斯 学 者 亚 历 山 大 ・ 利 萨
茨 基 认 为 , 中 国 在 发 展 道 路 上 的 成 就 在 很 大程 度 上 要 归 功 于对 本 国 历 史 的尊 重 与珍 视 。 中 国成 就
等 主 要 西 方 国 家 来 说 , 中 国模 式 发 展 带 来 的负 面 效 应 : 富差 距 贫
的 成 功 更 多 的 是 被 视 为 价 值 威 胁 拉 大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不 完 善 、腐 与 挑 战 。 相 当 一 段 时 间 以 来 , 西 中 国 经 济 强 大 了 ,仍 将 不 会 走 西
则 认 为 ,兼 收 并 蓄 的 优 良 传 统 是
促 使 中 国模 式 成 功 的 重 要 原 因 。 式 — — 有 可 能 成 为 中 国反 对 美 国 式 面临 的外部压 力。早在 2 0 0 9年 ,
中国模式 是博 采众长 的综 合体 。 新 视 角 五 : 为 中 国 模 式 富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