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点
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
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下)2007-05-10 02:46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下)资料和注释总理衙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
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
鸦片战争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头衔,称“五口通商大臣”。
《北京条约》订立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
外国侵略者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
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依约从北京撤走,使奕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
1861年1月,奕再上奏折指出:“近年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
”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
总理衙门分英、俄、法、美四股。
英国股协办英国、奥地利两国交涉及各口通商、关税事务;俄国股协办俄、日两国交涉及陆路通商、建防、疆界事务;法国股协办法、荷、西班牙、巴西四国的交涉、保护教民及招用华工;美国股协办美、德、秘鲁、意大利、瑞典、挪威、丹麦、比利时、葡萄牙的交涉及海防、保护华工诸事务。
总理衙门的组织体制,“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
官员分总理和章京两级。
大臣由一亲王总领,即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则由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指派委任,统称“总署大臣”。
建立初咸丰帝派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充任总理大臣,以后大臣人数略有增加,经常为七八人,多时十多人。
章京分为四级,从内阁、部院、军机处的司员中挑选,最初满汉各8人,以后人数逐渐增加。
总理衙门下设南、北洋通商大臣。
最初南北洋大臣为专职,由买办化的官僚薛焕、崇厚任职,后分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
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驻上海,后移南京。
高一历史必修一晚清时期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晚清时期知识点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清朝最后一个阶段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段时间里,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高一历史必修一晚清时期的知识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治方面的变革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主要体现在政权的动荡和改革上。
在这一时期,清朝的统治开始走向衰落,政治腐败和外国侵略逐渐加剧。
1.政权的动荡晚清时期,政权的动荡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乱中。
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一,对清朝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政治改革的尝试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动荡局势,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尝试政治改革,以挽救国家危机。
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一系列新的政治主张,试图改革清朝政权。
二、经济方面的变化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受到了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内部的冲击,与西方的贸易不平等和国内的农民起义使得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1.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晚清时期,中国与英国、法国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贸易受到限制,关税高企,贸易逆差严重。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农民起义的影响捻军、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农民起义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农民起义使得大量的农田荒废,人口减少,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进而拖累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文化方面的演变晚清时期,中国的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转变,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
1.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晚清时期,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现代科学和先进的工业技术。
这种传入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科学观念,也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晚清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在这一运动中,一大批知识分子积极倡导科学、民主、人权等新观念,推动了中国现代化思潮的形成。
高一上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高一上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高一上历史第四单元主要涉及中国历史上的晚清时期,主要内容包括晚清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以下是对该单元知识点的探讨和总结。
一、晚清政治晚清政治是指清朝末期的政治状况,包括清朝政权的衰落与瓦解,以及各种政治改革的尝试。
在晚清时期,清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压力,内外交困,政治腐败严重。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戊戌变法、康梁和议等。
然而,这些改革都未能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二、晚清经济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中国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通商口岸的开放、走私等现象。
国内经济也出现了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和农民起义的频发。
中国在这个时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
三、晚清社会晚清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封建残余。
社会地位的差异使得社会阶层固化,富贵贵胄,贫苦艰辛。
特别是农民,受到重税重赋和地主剥削的压迫,许多农民起义相继爆发。
此外,社会风气保守,科举制度依然存在,知识分子在社会地位上依然占有一定优势。
四、晚清外交晚清外交主要集中在中国与西方列强的交往与互动。
通过鸦片战争和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西方列强通过强制签订条约、占领领土、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手段,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在这一时期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综上所述,高一上历史第四单元主要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状况。
这个时期的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各种改革尝试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矛盾。
这一时期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对于我们来说,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积累经验。
高三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doc
2.1清朝政局的变动(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课时安排 1课时一、政局变动的背景1.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2.侵略战争威肋着清王朝的统治。
二、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央机构的变动1.时间:1861年2.主管大臣:奕 。
3.奕 主管事务:外交、通商、洋务事宜。
4.影响:(1)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又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内政外交。
(2)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三、辛酉政变——中央掌权者的变动和对外国列强态度的变化1.背景:(1)《北京条约》签定后,英法联军推出北京。
(2)侵略者要求朝廷还京,履行条约。
(3)奕 主张妥协和好,肃顺、载垣等辅臣反对。
2.经过:(1)1861年皇太后慈禧与奕 勾结发动政变,处置八大臣。
(2)同治帝载淳即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 为议政王。
3.影响:(1)慈禧太后成为实际最高统治者,开始长达47年的统治。
(2)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四、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地方掌权者的变化1.原因:(1)满族官僚、贵族、八旗军队堕落。
(2)湘军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
汉族官僚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
(3)慈禧太后为巩固自身统治倚重汉族官僚。
2.表现(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势力扩大: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掌握地方实权,在清政府中举足轻重。
3.影响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审定意见:可以采用。
审稿人:邓兴国。
最新-[原创]-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中国近现代史总复习要点 精品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节:①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②鸦片战争前中英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对比?③中英正当贸易中,双方的商品特色?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主要原因是?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道光帝查禁鸦片的目的?⑤林则徐的措施、收缴哪两个国家的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⑥英军进军的路线?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⑦定海三总兵是谁?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将领?⑧中国失败的原因?第二节:①《南京条约》的时间、内容(岛、银圆、哪些内容体现了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通商口岸的地点?)②《南京条约》附件的名称及内容?第一任香港总督是谁?③《黄埔条约》及《望厦条约》的时间及内容?④鸦片战争的影响(三个变化)?⑤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是因为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第三节: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②外货滞销的原因?③英法两国的借口事件?各自的将领?在广州成立了什么组织?④11页黑体字各指的是哪个国家?⑤《天津条约》的时间、内容?⑥外国势力最深深入到哪个省的哪个地方?开放的最南最北端城市是?⑦内容三损害了中国的什么主权?《天津条约》共要赔款多少万两白银?⑧火烧圆明园事件?⑨《北京条约》的时间、内容?⑩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总的赔款数为多少万两的白银?⑾俄国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什么条约?⑿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俄国共侵占我国多少万平方公里的土地?⒀到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共侵占我国多少万平方公里的土地?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四节:①中国第一个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位于哪里?②19世纪中期,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三种方式?③在正当的对外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贸易逆差是在哪一年?④早期资本输出的表现有哪一些?第五节: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②创立拜上帝教的时间、目的?③洪秀全的理论来源?理论著作?④初步建立政权的地点?⑤永安封王表?⑥正式建立政权的时间、地点?⑦《天朝田亩制度》的时间、内容、目的、评价?⑧《天朝田亩制度》未能实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⑨北伐、西征、东征的目的、将领?⑩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的标志?(东征西征的胜利)第六节:①天京变乱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天京变乱的性质、时间、经过及导致的两个转折是什么?③英、忠、干王分别是谁?④后期防御战的概况?⑤天京陷落的时间、意义?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历史功绩?⑦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体现的哪几个方面?第七节:①新思想萌发的原因?②“新”指的是什么?(向西方学习)③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谁?他的代表作有哪些?④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的人是谁?⑤魏源的代表作及著名思想?⑥姚、徐的代表作是什么?⑦尤其关注西藏问题的著作是哪一部?⑧详细、完整的介绍了世界各国史地情况的又是哪一部著作?⑨《资政新篇》的内容、没有实施的原因?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一节:①清朝政局变动的几个体现?②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什么?③辛酉政变的实质是什么?第二节:①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两派的异同点是什么?②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是什么?(总理衙门)③洋务运动的旗号、各代表人物所创办的军事、民用企业的名称?④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是什么?⑤洋务运动的内容包括哪四个内容?它失败的标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⑥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它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第三节:①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原因是?②投资中国近代企业的人一般是什么人?“近代”一词的含义指的是什么?③中国近代企业出现的时间、地点及代表企业?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原因?“先天不足”指的是什么?⑤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时间、来源、分布场所和分布地域?⑥中国无产阶级一般分布在哪三种性质的企业中?⑦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有哪些?第四节:①三个方向的边疆危机概况?②收复新疆的时间和人物?③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的战役是什么战役?④新疆、台湾建立行省的时间是多少年?第一任台湾巡抚是谁?⑤《中法新约》的时间、内容和危害?⑥最先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特权的国家是哪个国家?第五节: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四个背景?②各个国家为什么采取默许的态度?③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时间?有哪四场战役?④平壤战役中牺牲的回族将领是谁?逃跑的统帅又是谁?⑤在黄海战役中,清军哪两艘战舰沉没?⑥在哪场战役中,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⑦在哪场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有哪些?⑧《马关条约》的时间、双方代表和危害是什么?⑨条约中的哪个内容最能体现帝国主义时代经济侵略的特征?⑩截止到1895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最深深入到中国内地的哪个城市?⑾“三国干涉还辽”指的是哪三国?其实质是什么?结果怎么样?第六节:①列强借款给清政府具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的表现?②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的几种方式?③58页的表格第七节:①戊戌变法的四个背景?(哪个是它兴起的根本原因?)②康有为维新变法理论的特征是什么?康有为的代表作有哪些?③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什么事件?④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内容?哪个内容是其争论的焦点?其实质是什么?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什么?保国会的“三保”宗旨是什么?⑥戊戌变法的内容?(如何评价其内容?)戊戌政变的经过?“戊戌六君子”是谁?⑦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教训?其首要目的是什么?⑧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第八节:①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②“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及它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③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态度的几个变化?目的是什么?④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⑤八国联军侵华指的是哪八个国家?领军人物是谁?⑥在天津建立的殖民统治机构是什么?⑦《辛丑条约》的时间、内容和危害?⑧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第一节:①“新政”的时间、内容和目的?②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是?其入会誓词是什么?③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谁?④以武装起义迈出中国民主革命第一步的是什么起义?⑤宣传革命的中心是哪两个城市?著名的思想家及其其代表作是什么?⑥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第二节:①同盟会建立的背景(可能性,必要性)?时间、地点、政治纲领和机关刊物?②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③三民主义及其彼此间的关系?三民主义的缺陷是什么?对三民主义的评价?(重点)④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哪个是他们论战的焦点?)⑤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领导人?第一次?影响最大的一次?)第三节:①“预备立宪”的原因,目的?其破产的标志是什么?实质是什么?②武昌起义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③如何评价“新政”和“预备立宪”?④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权是什么?其性质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是什么?第四节:①帝国主义准备武装干涉的表现有哪些?又武装干涉变为“中立”的原因是什么?“中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②南北议和的双方代表人物是谁?反映出的问题是什么?③掌握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④孙中山对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怎样?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为什么说它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什么?⑦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成功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⑧辛亥革命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含义指的是什么?⑨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哪些?留给人们的教训有哪些?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一节:①北洋军阀的统治时间?②袁世凯专权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表现?③宋教仁改组国民党的目的?④宋教仁案发生的时间、地点、幕后操纵者、目的及其反映的本质矛盾是什么?⑤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⑥袁世凯称帝的过程(注意先后顺序),他复辟得以短暂实现的原因是什么?⑦“二十一条”的时间、内容?内容三反映出日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⑧“二十一条”的哪个内容最能体现“灭亡中国”的危害?⑨护国运动概况第二节:①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②府院之争的实质是什么?③张勋复辟概况,护法运动概况第三节: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②“发展”体现在哪两个方面?哪些行业发展得比较快?③101页图,说说部门分布和行业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④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是什么?积极创办企业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人?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⑥中国无产阶级的发展历程?壮大的历史意义有哪些?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节: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哪个是根本原因?)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领袖人物、前期指导思想、活动阵地、活动基地?③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④“打倒孔家店”中的“孔家店”指的是?⑤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哪两篇文章的发表?⑥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人是谁?前期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实质是什么文化?⑦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高一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点
⼈教版⾼⼀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点 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的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内容,⾼⼀的同学们要做好这部分的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编给你推荐的⾼⼀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是,腐朽的清王朝并没有在它的猛烈冲击下垮台,⽽且在第⼆次鸦⽚战争后,清朝政局为适应形势还发⽣了变动。
请同学们说⼀说:清王朝没有垮台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清朝政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讨论,最后归纳为: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汉族地主集团湘、淮军的拼命挣扎;西⽅列强对清王朝的⽀持,是清王朝没有垮台的主要原因。
⽽中外反动势⼒的勾结,⼜必然导致清朝政局的变化。
) 中外反动势⼒勾结在⼀起,引起了清朝政局的重⼤变动,主要表现有三个⽅⾯: 1.总理衙门的建⽴ 早在第⼆次鸦⽚战争期间,清政府内就有⼈主张承认外国侵略者的要求,换取外国的军事援助,镇压太平天国。
1860年冬,清政府在北京设抚夷局,以后⼜感到这个名称不合时宜,于1861年改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简称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等充任办事⼤⾂。
奕沂是咸丰的弟弟,因长期和洋⼈打交道,勾结外国侵略者,⼈们称为“⿁⼦六”。
总理衙门的设⽴,适应了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需要,是中外反动势⼒互相勾结,镇压⼈民⾰命的产物。
总理衙门最初经营外交、通商、海关等对外事务,以后所管事务不断增多,职权不断扩⼤,凡涉及外国的⼀切事务,它都要管。
对内,它是⾼于六部之上的权⼒机构,⽽在外国⼈眼中,它不过是⼀个为他们办事的机构,他们经常在总理衙门⼲涉和指责中国的内政外交,甚⾄稍不随意,就咆哮公堂,英国公使就曾做过这样的事。
鲁迅在⼀篇《说⾯⼦》的杂⽂中说道;“相传前清时候,洋⼈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通威吓,吓得⼤官们满⼝答应,但临⾛时,却从边门送出去。
不给他⾛正门,就是他没有⾯⼦;他既然没有⾯⼦,⾃然就是中国有了⾯⼦,也就是占了上风了。
高一历史第2章第1节 清朝政局的变动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 五口通商大臣(兩廣總督兼職;
移往上海後有兩江總督兼職)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三口通商大臣(直隸總督兼職)
總理衙門 1861年:
(總理各國Leabharlann 務衙門)滿足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日趨繁重的中外 交涉事務的需要//它的設立是屈從於西 方侵略勢力的一種表現
1861年: 總理衙門
英 法 俄 美 海 國 國 國 國 防
②慈禧太后妄圖奪取清朝最高統治權
2.辛酉政變: 1861年秋
①時間: ②結果: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
姓葉赫那拉,為咸豐帝妃子和同治帝生母。她是 同治、光緒年間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咸豐帝死後,與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 變,剷除顧命八大臣勢力,與慈安太后一起 垂簾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 太后」、「西太后」稱呼之。 慈禧太后是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人 稱清朝「無冕女皇」,其掌權時間長達47年,在清代僅次於 康熙帝與乾隆帝。 統治掌權時長不僅超越武則天、呂後,且超越大多數帝王; 統治期間發動政變三次,立皇儲兩次。 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 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同時也超過入關後滿 清所有皇帝的諡號。
(2)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發展:
19世紀60-70年代產生 90年代登上政治舞臺;
抗爭:變法
第一節
清朝政局的變動
一、總理衙門的設立(1861年初)
1、設立的背景、原因 2、機構的設立時間及全稱 3、機構的職能、人物 4、評價:機構的性質
設立的積極、消極作用
清政府外事機構的建立
1840年前:沒有專門的外事機構
曾國藩 (1811—1872) 湖南湘鄉人,湘軍 統帥。曾任兩江總 督,節制浙、蘇、 皖、贛四省軍務, 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他舉辦洋務,建立 新式軍火工業。太 平天國失敗後,曾 國藩為首的湘系成 為勢力最大的地方 實力派。 1872年在 直隸總督任上逝世。
高中历史 2.1《清朝政局的变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素材
第二章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引言分析引言叙述了本章内容的国际大背景和国内形势。
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介绍了西方列强为进一步侵略中国,与清政府反动势力相勾结,共同镇压革命;第二段介绍了中国封建经济在外国经济侵略下进一步解体,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情况。
第三段介绍了中国边疆危机出现和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情况。
说明这种现象是和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联系的。
第四段介绍了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最终失败了。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总理衙门的设立。
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总理衙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形势需要而设立的。
它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
2.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中外反动势力‘和好’形势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总理衙门的设立二、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1.辛酉政变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总理衙门。
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本课难点: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会出现。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根据引言说明本章的主要线索,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提问学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导入新课的学习。
三、“总理衙门的设立”一目,是本课重点,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各国公使依据《北京条约》中的规定进驻北京,中外交涉事务日趋繁重,为适应这一形势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正式设立总理衙门,管理外交、通商、财政等方面的事务。
总理衙门设立的时间、目的要求学生掌握。
高一历史清朝政局变动和洋务运动
退出
四、洋务运动
一 二 三 四
退出
四、洋务运动
• 1、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形成
一 二 三 四
退出
四、洋务运动
• 1、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形成 • 2、什么是“洋务运动”
一 二 三 四
退出
四、洋务运动
• 1、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形成 • 2、什么是“洋务运动”
一 二 三 四
代表人物:
中央: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 棠、张之洞等
退出
图 片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图 片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图 片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图 片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图 片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图 片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图 片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图 片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图 片
返回
退出
图 片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图 片一二Fra bibliotek三四
返回
退出
图 片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退出
史 料
一 二 三 四
主 年和 半股 投 办 外 洋 义 和官 期” 资 ” , 务 开 二僚 ,。 于 。 大 派 始 十投 毛 新 这 多 开 了 世资 泽 式 样 采 办 初 纪于 就东 企 , 取 的 步 初新 开说 业 一 “ 民 发 年式 始: , 部 官 用 展 ,工 有“ 他 分 督 工 。 业 一还 们 官 商 业 ” 。 部在 的 僚 办 中 中到 分十 资 、 ” , 国了 商九 金 地 和 除 民同 人世 成 主 “ 官 族世 、纪 为 、 官 办 资纪 地的 “ 商 商 形 本末 主下 商 人 合 式 …… ……
第三课清朝政局变动
退出
一
二 三
四
返回
退出
2、政变的影响
一 二 三 四
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 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 十七年之久。
退出
三、 借师助剿和帮助官军
对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过程
一二 三 四 列强: 清政府: 早期中立 — 提出帮助— 帮助官军 主张和好— 借师助剿
退出
洋 枪 队 的 国中 军国 官士 兵 和 英
中外反动官员在公祭华尔时的丑态
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政局的一次重大 变动,对以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带来了 较大的影响: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 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也是清朝中央 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二、辛酋政变
1、政变的原因及经过
一 二 三 四 图片
1 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 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 名。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 京政变”。
图 片
图 片
史 料
一 二 三 四
也自有不走得要时杂鲁 就然面给时大求候文迅 是就子他,官利,中在 占是;走却们益洋说一 了中他正从满,人道篇 上国既门边口一到;《 风有然,门答通总“说 了了没就送应威理相面 。面有是出,吓衙传子 ”子面他去但,门前》 ,子没。临吓去清的 ,
退出
3作用
一 二 三 四 图片 史料 退出
道光帝第六子。 1861年,奕 与慈禧勾结, 发动政变。之后,奕 为议 政王,总揽清政府内政外交。
恭亲王
奕 支持李鸿章等人办洋务,是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
2职权范围
总理衙门职权很大,它的地位高于中央 的六部,起初经管外交、通商、海关等 事务,后来又扩大到经营铁路、开矿、 制造机械等事务,成为清廷的决策机构。
清朝政局的变动
清朝政局的变动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上海会防局成立;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总理衙门、借师助剿等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清政府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下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
(2)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判断事物的结果、影响必须从较长的历史阶段进行考查分析。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让学生学习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总理衙门、辛酉政变的史料,帮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史料处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清朝政局变动是本课的重点。
全课要抓住它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理解变动二字的含义。
咸丰同治时期,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内和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
清政府改变了对外国列强虚骄排斥的态度,开始承认在技术方面不如西方,政策上也由勉强抵抗转变为相互勾结;在满汉地主联合统治的权力结构中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显著上升。
上述这些调整,主要表现在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后,慈禧开始控制清朝政权;清政府开始通过借师助剿,与侵略者勾结,地方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难点分析:对总理衙门如何评价是本书的一个难点,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作用,理解它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总理衙门设立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
西方列强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定后,为了更好控制清政府,要求遣使驻京直接与清政策交往。
第二章 第一节 清朝政局的变动 人教版
线索二: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第一: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第二: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资产阶 级革命派:进行推翻清王朝的斗争尝试 第三: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 第四:农民:义和团运动 第五:爱国官兵(中法战争中、中日甲午战 争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线索三:经济状况
第一:资本主义产生与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 第二: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世纪60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的资本主义 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 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兴起(亚洲的觉醒)。
知识线索:
线索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侵华的阶段性: 19世纪60年代(政治手段、经济手段); 70年代(边疆危机); 80年代(中法战争); 90年代(甲午战争、资本输出与瓜分狂潮、 门户开放政策); 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
(2)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创办近代企业和选派留学 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3)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用工业) (4)客观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民用工业) (5)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开创了近代文化 教育事业的先河; (6)筹划海防,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向西方学习。
学习西方科技但局限 于思想领域;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不同点 受到统治者支持而付诸于 实践;“剿发捻,勤远略”
3、洋务企业的性质
判 断 标 准 生产力 生 产 关 系
生产资料的所 有形式 生产过程中人与 人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形式 封建国家占有 非商品生产、产品不 进入市场,无利可言 国家与私人各占有部分 商品生产、产品 投入市场以获利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收归中央。
(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成员逐渐成为朝廷核心,权力增大,但始终没有法定地位,也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3)影响:明朝内阁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2.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1)背景:清朝初期,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雍正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
(2)目的: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3)特点: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4)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重点知识1.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分散到六部,以便更好地掌控政权。
2. 明朝设内阁: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的设立标志着明朝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3. 清朝设立军机处: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作为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4. 清朝乾隆帝时期加强军机处职能:乾隆帝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军机处的职能,使其成为皇帝控制政权的重要工具。
5. 清朝嘉庆帝整顿吏治:清朝嘉庆帝时期,整顿吏治,加强了对官吏的管理和监督,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
6. 清朝道光帝整顿漕运:清朝道光帝时期,整顿漕运,改善了漕运管理,提高了运输效率,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7.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推行洋务运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高一历史清朝政局变动和洋务运动
史 料
也 就 是 占 了 上
自 有 然 面 就 是 中 他 国 风 了 。 ” , , 子 子 面 面 了 没 有 有 然 既 ; 子
不 给 他 走 却 正 门 , 就 送 是 他 去 没 。 出 门 边 从 , 时
走 大 官 们 满
得 要 求 利 益 , 口 答 应 , 但 临 吓 , 吓 通 威 一
办 外 , 大 多 采
洋 务 派 开 办 取 “官 督 商 办 ” 和 “官 办 商 合 形 式 官 除 , 业 中 工 用 民 的
一
史 料
杜 外 铁 之 来 。
一
购 置 机 器 , 用 ” 法 精 炼 , 始 设 足 厂 , 行 须 自 洋 : “必 称 中 府 政
清
制 洋 轮 。 ” 轮 船 之 设 , 专 为 抵 商 : “招
年 和 和 二 十 世 纪 初 新 年 , 工 业 。 到 。 ” …… …… 中 国 了 民 族 世 资 本 末 纪 同 式 于 资 投 僚 官
半 期 , 。 毛 泽 东 说 开 始 有 一 部 分 商 九 人 、 地 主 下 的 纪 世 十 在 “还 : …… 就 ” 股
投 资 于 新 式 样 企 业 , 他 分 们 的 僚 资 金 地 成 为 、 “商 人 商 主 、 官 一 部 , 这 。 ”
时 候 文 , 洋 说 人 到 总 理 衙 门 去 清 前 传 “相 ; 道 中
杂 迅 在 一 篇 《说 面 子 》 的
鲁
一
史 料
略
一
者 4 夺 开 去 平 。 煤 矿 , 一 八 八 四 零 零 年 被 英 国 侵
飘 摇 之 中 富 。 ” 办 的 第 “求
为 回 , 两 进 两 出 , 一 个 损 企 业 巨 , 处 于 风 雨 派 务 洋 使 , 甚 亏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素材-2019年精选学习文档
第四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⑴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丞相统辖六部,总揽全国政务。
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⑵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朱元璋决定废除宰相。
2.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旧人教: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牵制,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
并下令以后也不许再设丞相。
(皇权兼并了相权,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有人说,丞相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3.结果:皇帝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到达新的高度;但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于是又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内阁雏形)。
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供备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注: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二、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遇到大事也无人商量。
2.建立: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文渊阁地处宫廷之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左右,故称内阁。
)3.演变:明宣宗时(朱瞻基,年号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内阁成为辅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到明朝中后期,某些主持内阁的首辅(如万历首辅张居正),威权显赫,六部虽不隶属内阁,但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地位反4.性质(特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清朝政局的变动3
清朝政局的变动阶段特征这一阶段之初,清朝镇压了国内人民起义,改变了对外政策,开始投靠外国,一度保持了20多年“中外和好”的局面,统治相对稳定。
同时,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出的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开动了近代化的车轮,国防实力得到一定的加强,新的思想进一步得到传播。
在本国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等因素的影响下,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逐渐成长。
无产阶级早在40、50年代已先于资产阶级诞生于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的企业中,无产阶级的力量非常有限,尚未形成阶级自觉。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更快发展,对外扩张的欲望重新高涨,对中国发起了新一轮的侵略扩张,中国边疆出现新的危机。
80、90年代的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发生的,战争使清政府的腐败、虚弱充分暴露。
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贪欲更甚,它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初步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进行了变法运动,农民阶级发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尽管都失败了,但人民的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帝国主义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彻底屈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廷完全成为了列强侵华的工具。
基本方法:1、对重点问题,教师要做精当的讲解;讲解过程中,在解析清楚当前概念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2、启发学生的思考,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景,保证学生思维的空间,切忌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理解知识概念,学会学习。
3、组织、督促学生做好及时复习,遵循记忆规律,做好单元复习检测,日积月累,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以一定历史条件为前提基础,时势造英雄;评价一切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
高中历史 清朝政治知识点
清朝政治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清朝的建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建立者是努尔哈赤。
2. 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3. 清朝的官僚制度:清朝的官僚制度包括文官和武官,文官主要由科举考试选拔,武官则通过武举选拔。
4. 清朝的军事制度:清朝的军事制度包括八旗和绿营,八旗是清朝的军事主力,绿营则是清朝中后期的常备军。
5. 清朝的司法制度:清朝的司法制度包括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这三个机构共同负责司法审判。
6. 清朝的经济制度:清朝的经济制度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货币制度和贸易制度。
7. 清朝的文化教育:清朝的文化教育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提倡忠君爱国、孝顺父母等价值观。
8. 清朝的外交关系:清朝的外交关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但也与其他国家进行一定程度的交往。
9. 清朝的社会问题:清朝的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土地兼并、贫困化和社会动荡等。
10. 清朝的历史地位: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并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关于清朝政治知识点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清朝政局的变动1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本章知识概要】学习本章(1 9世纪中后期)应把握三条线索:外国列强从与中国“暂时和好”到“瓜分狂潮’’的不断侵略过程;清政府从抵抗、妥协到最终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从农民阶级到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
把握六个重点:洋务运动的内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意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影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与影响;戊戌变法的过程、意义、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结果与影响。
形成两个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完全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高考分析预测】‘本章内容是近代前期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是历年来高考的重点、热点。
从内容上看,常考点主要有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过程、不平等条约及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局限性等。
从命题的形式和角度看,重视对原因和影响的考查,非选择题命题的频率非常高。
【学习方法指要】j学习本章,首先理解列强侵华、中国抗争、中国社会发展三条线索,然后把握各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发展进程及结果、影响。
再就是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评价各个历史事件。
【新课标链接】新课标与本章相关的内容:(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3)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学习目标导引目标一:在近代潮流冲击下的清政府是如何调整外交的呢?一一请把握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原因、职能、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二章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二章知识点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是,腐朽的清王朝并没有在它的猛烈冲击下垮台,而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为适应形势还发生了变动。
请同学们说一说:清王朝没有垮台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清朝政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归纳为: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汉族地主集团湘、淮军的拼命挣扎;西方列强对清王朝的支持,是清王朝没有垮台的主要原因。
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又必然导致清朝政局的变化。
第二节洋务运动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②进步性积极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局限性消极影响: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而非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第二节洋务运动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②进步性积极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局限性消极影响: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而非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第四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中法战争1883~1885年背景1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扩大对外侵略,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
2法国侵略越南①19世纪70年代,法国侵略军进犯越南北部,攻占河内等地。
②刘永福率黑旗军南下抗法,1883年,在纸桥大战中,斩杀法军统率李威利。
3纸桥大战前,清朝军队应邀援越抗法。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
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点
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是,腐朽的清王朝并没有在它的猛烈冲击下垮台,而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局为适应形势还发生了变动。
请同学们说一说:清王朝没有垮台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清朝政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归纳为: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汉族地主集团湘、淮军的拼命挣扎;西方列强对清王朝的支持,是清王朝没有垮台的主要原因。
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又必然导致清朝政局的变化。
)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引起了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动,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1.总理衙门的建立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内就有人主张承认外国侵略者的要求,换取外国的军事援助,镇压太平天国。
1860年冬,清政府在北京设抚夷局,以后又感到这个名称不合时宜,于1861年改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简称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等充任办事大臣。
奕沂是咸丰的弟
弟,因长期和洋人打交道,勾结外国侵略者,人们称为“鬼子六”。
总理衙门的设立,适应了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需要,是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镇压人民革命的产物。
总理衙门最初经营外交、通商、海关等对外事务,以后所管事务不断增多,职权不断扩大,凡涉及外国的一切事务,它都要管。
对内,它是高于六部之上的权力机构,而在外国人眼中,它不过是一个为他们办事的机构,他们经常在总理衙门干涉和指责中国的内政外交,甚至稍不随意,就咆哮公堂,英国公使就曾做过这样的事。
鲁迅在一篇《说面子》的杂文中说道;“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从边门送出去。
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
”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啊!总理衙门从成立到 1901年变为外交部,40年间,正是中国形成半殖民地的过程,因此,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慈禧太后统治的开始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是同治帝的生母。
慈禧太后有极强的权势欲,咸丰皇帝病死承德后,她为了掌握清王朝大权,勾结恭亲王奕,发动宫廷政变,将输政的八大臣处死或革职充军,自己垂帘听政,定年号为“同治”,开始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她统治期间,中国主权丧失,
领土丢尽,人民斗争风起云涌,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3.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清朝以武力定天下,可是,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八旗兵制已腐败不堪,形同虚设,绿营兵也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丧失了战斗力。
清政府被迫起用一些汉族官僚,兴办地方团练。
于是湘军、淮军应运而生,并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
以湘、淮军起家的汉族官僚势力开始扩大,成为清统治集团中能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先是曾国藩独霸一方,以后李鸿章、左宗棠也权重一时。
这些汉族官僚,一方面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拼命支撑着清王朝行将崩溃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在寻找着使中国富强的道路。
同步练习题
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清朝下列机构中,具有管理外交事务职能的是
①礼部②理藩院③五口通商大臣④总理衙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2.总理衙门的设立
①是清政府从传统的“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
志②适应了外国侵略中国的需要③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
联系④加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分析:本题属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时可用排除法。
总理衙门设立于1861年,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于1860年,因此,凡是带④的选项都是错误的,将其排除,答案显而易见。
答案:C
3.下列关于总理衙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清朝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B.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C.主管外交、通商和其他洋务事宜
D.是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要求而设立
分析:本题属逆向选择题。
清朝政府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有利于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根本不可能加强清朝的中央集权。
1860年,恭亲王奕訢上奏说:“综计天下大局是今御夷,譬如蜀之待吴。
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约共讨魏。
”据此回答4~5题:
4.此奏折表明他
A.主张联合列强镇压太平军
B.请求咸丰帝学习诸葛亮联吴抗魏
C.建议清政府重用汉族官僚
D.主张用遣使通好的政策抵御外敌
分析:此题为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奕訢基本的政治主张,一是材料本身所体现出的内容。
材料借用了历史上蜀吴联合的典故,来说明其联合列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张。
明确了这些,该题的解答就十分简单了。
答案:A
5.下列事件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A.总理衙门的设立
B.辛酉政变发生
C.清政府“借师助剿”
D.湘军建立
答案:C
清朝政局的变动知识点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考试
的重点内容,同学们要警觉起来,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