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胸痹血瘀证

合集下载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作者:孙影张广智于清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32期【摘要】目的依据临床路径对中医治疗胸痹进行管理,观察临床路径在确保医疗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作用。

方法将60例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非临床路径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住院时间、总费用、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总费用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路径可强化中药治疗依从性,降低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等,是控制治疗质量的良好工具。

【关键词】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为研究临床路径在中医治疗胸痹病种质量控制中的效果,对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30例患者进行中医治疗临床路径管理。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临床路径组:共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1.4±5.32)岁;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

平均年龄(60.8±5.45)岁。

两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1. 2.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ZYYXH/T4-T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 2.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 3 纳入标准①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②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③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或因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或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病机既有因实致虚者,亦有因虚致实者。

一、病因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暴寒折阳,既可抑遏阳气,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胸痹。

《医学正传·胃痛》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遇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脏气渐亏,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亦可阻滞心脉。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及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

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凡此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致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二、病机1.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脉不畅,肺失治节,则血行瘀滞;肝失疏泄,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

浅谈胸痹的辨证施护

浅谈胸痹的辨证施护

神门 、内关 、心俞 、膻 中、合 谷 等穴 位 ,或 耳 针 心 ,肾上
参 考 文献
腺 、皮 质下等穴位 ;饮食 与排便 的护理 ,应 给 予低 脂 、低 胆 固醇 、多维生 素饮食 、清淡易 消 化饮 食 ,切忌 饱 餐 ,应 少食多餐 ,以免 加重 心脏 负担 。有便 秘 者多食 新鲜 水 果及 含纤维 素的蔬菜 ,适 当按 摩腹部 ,促进 胃肠蠕动 ]。
注意休息 ,适度 活动。
常开窗通气 ,加 强空气 消 毒 ;保持 呼 吸道通 畅 的护理 ,患
2.2 严密观 察病人 胸痹 发 作 的时 间 、性 质、程度 ,部位 , 者 咯痰 黄稠 ,气机 不 畅 ,故 应 帮助 患者将 痰 咳 出,可 轻拍
注意观测心 率 、心律 ,发现 异常及 时报 告 医生 。并 重视 观 患者后 背促 痰排 出 ,并 预防稠 痰堵 塞呼 吸道 ,必 要 时可 吸
【关键词】 胸痹 ;辩证施 护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517 (2010)17—0211—01
胸痹是 以胸 部疼 痛为 主要 临床 表现 的病症 。西 医学 中 3.2 胸 阳痹阻型 症候为 胸痛彻背 ,胸 闷气短 ,甚 则喘 息
的冠状动脉 粥样硬 化性 心脏 病 、胸膜 炎 、大 叶性肺 炎 等疾 不能平 卧。治以散寒化浊 ,通 阳宣痹 ,方 以当归四逆汤 。
【摘 要】 劈的:探讨胸痹住 院病人辩证施护 的方法及其科学性 、针对性 。方 法:108例胸痹患者均根据症候给予辩 证施护 ,其 中心
血淤阻型 43例 ,胸 阳痹 阻型 3l例 ,痰热壅肺型疗和护理 ,好转 出
院。结论 :胸痹的辩证施护具有科学性 ,针对性 。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穴位贴敷
穴位按摩
耳穴贴压
特色技术
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泡洗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艾灸
六、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 烟限酒。 3.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 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三、症候要点
2.心痛缓解期
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 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 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 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 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二)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 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 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用药物有丹 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舒血宁、红花、 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液。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三)特色技术
➢胸:病位在于心胸,通常是膻中周围、胸骨 后;及非典型部位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左肩、背部、上 肢内侧、直至左手小 指端、咽喉部、下颌 、胃脘部等
胸痹定义
定义: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实际临床及“国标、行标”中“胸痹”:特指 “冠心病、心绞痛”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是如何 形成的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二、病因病机
病因
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辨证施护在气滞血瘀型胸痹心痛的应用体会

辨证施护在气滞血瘀型胸痹心痛的应用体会
和 心 肌 收 缩力 , 加 术 后 并 发 症 的 发 生率 , 手 术 增 对 病 人 的危 害 较 大 , 即使 是 轻度 低体 温也 可 以导 致 很 多 并 发症 。本 文对 围手 术 期低 体 温发 生 的原 因 、 低
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 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 机体散 热 因素 . 3
情淡漠 , 大汗淋漓 , 脉微欲绝等 , 即报告医生 , 立 并
配合 医生做 好抢 救工 作 。 6 由于频发 的心绞 痛伴窒 息感 , 者痛苦 难 忍 , ) 患 心情 也会 紧张 恐惧 焦虑 , 会 导致 病 情 恶化 。要 注 更 意 消 除 患者 紧 张 、 惧 、 虑情 绪 , 先 , 理 人 员 恐 焦 首 护
2 21 o o 期 o年 第l N4 “ 1V 卷 第 0 2 . . 9 4 2 9
心解 释 , 除 忧虑 和恐惧 心理 。同时 , 要做好 家属 解 还
思想工作 , 同为患者创造一个 温馨和谐 、 共 宁静舒 畅的环境 , 以使患者情绪稳定 , 利于气血条达。2 因 )
胸 痛入 夜 更 甚 , 加 强 夜 间巡 视 观察 , 现 患者 胸 应 发
体温对机体 的危害及预 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 和护理措施进 行分析总结 , 以期能为有效地预防和 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 ,降低术后并发症 , 提 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1 低体 温 的影 响 因素
1 麻 醉 因素 . 1
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 , 导致机 体热量
21年 01
2 1 V L9 o 0 o2 N . 1 4
第2 9卷
第4 . 期

X ̄i g omM o rdfnl hn s Mei n i a u f aioa C iee dc e nJ T i i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胸 痹 心痛 ( 气 虚血 瘀 证 ) 中医临床 路径 研究
孙影 张 广智 于清华
【 摘 要 】 目的 依据 临床路径对 中医治疗 胸痹进行 管理 , 观察临床路径 在确保 医疗 质量 、缩短 平 均住 院时间 、降低 医疗费用等方 面 的作用 。方法 将 6 O 例胸痹心 痛 f 气 虚血瘀证 ) 患 者随机分为 临床 路径组和非 临床路径组 ( 对 照组 ) , 各3 0例 , 观察两组住院时间 、总费用 、患者 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 。
并且所有患者 的尿 量均增加 , 水 肿的现象消失或不 同程 度的 降低 。
3 小结
风湿性 心脏病 心力衰竭是 心 内科常 见的一种 心脏疾病 , 除临床表现为心绞痛 、呼吸 困难 、水肿等外还会伴 有活动受 限的情况 ; 此病多发于天气潮湿 的冬季或春季 。本 文通 过在 静脉注射治疗 , 临床效果显著 , 值得 临床 推广应用 。
5 0例患 者均 经过 常规 治疗基 础上 , 采 用多 巴胺 、呋塞
米 和硝酸 甘油合 剂进 行治 疗 , 结果 有 3 2例 患者呈 显效 , 占 6 4 %; 有1 5例患者呈有效 , 占3 0 %; 有3 例 患者 呈无 效 , 无 效率 6 %, 总 有效 率 9 4 %。并且所 有患 者 的心功能 均提 高到 I一Ⅱ级 , 治疗前的呼吸困难 、 乏力等症状均得 到很大改善 ;
中国实用医药2 0 1 4 年1 1 月第9 卷第3 2 期
C h i n a P r a c M e d , N o v 2 0 1 4 , V o 1 . 9 , N o . 3 2

1 5 3・
糖溶液 , 配有多巴胺 6 0 m g 、呋塞米 1 5 m g 和硝酸甘油合剂 1 2 n 】 g , 对所有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 滴注速度保 持在 1 2滴 / mi n , 1 次, d , 1 周为 1 个疗程 。医护人员观察 患者是否有 心率或血压 的异 常反应发生 。对 出现低 血压的患者应采取 多巴胺用 量加量 的 办法 ; 对出现低血钾症状 的患者应采取加注氯化钾 注射 液合 并滴注 的办法 , 用量取 1 0 % 的氯化钾 1 O mg 。 1 . 3 心功能等级活 动能力将 心功 能分为 I级 、 Ⅱ级 、 Ⅲ级和 Ⅳ级 四个等级 。 I 级是指患 者有 心脏方面的疾病 , 但 一般不会 出现心悸 、疲 惫 、呼吸 困难或心 绞痛 等症状 , 且 自主 活动能力 不受 限制 。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英文名为:Chest discomfort)是指胸部出现不适或疼痛的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

在中医中,胸痹属于心病范畴,是由于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而导致的症状。

中医诊疗胸痹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灸、中药调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1. 范围针刺疗法:可经过定位、取穴、插刺和保留针四个步骤进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穴(督脉,位于心俞点),内关穴(手太阴肺经,位于腕关节内侧),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位于胫骨前外侧,当膝眼直下四横指的处)等。

2. 灸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寒痹之胸痹患者。

常用的灸穴有:井穴(位于拇指的食指关节后凹陷处)、关元穴(气海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气海穴(天枢穴,位于肚脐中央两横指)。

灸时可以选用艾炷、艾灸或小艾炷等。

二、中药疗法1. 草药方剂:中医药配方中有许多适用于治疗胸痹的方剂。

常用的有:闯荡汤、川芎茶煎、活络久脉丸等。

这些方剂多能疏通心脉、活血化瘀、舒畅胸脘,以达到缓解胸痹症状的目的。

2. 中药调理: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三七、红花、桃仁、郁金、延胡索等。

这些药物多具有活血化瘀、温通心脉、舒畅气机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胸痹的症状。

三、饮食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气滞血瘀,导致胸痹症状加重。

2.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构成成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恢复。

3.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调理心脉、改善胸痹症状。

四、生活习惯调理1. 保持充足睡眠:睡眠充足有助于人体恢复,减轻心理压力,改善胸痹症状。

2. 调整情绪: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不畅,加重胸痹症状。

保持愉快心情,减轻精神压力,有利于胸痹的康复。

3. 适度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活血化瘀,减轻胸痹症状。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时间:地点:主讲人:内容: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参加人员: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

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

1、病因病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

(1)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

(2)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

(3)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

(4)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

(5)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

2、辩证论治(1)阴寒证: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痰浊证: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瘀证: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气阴两虚证: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随访计划
制定随访计划,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以便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体健康。
学会放松
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 ,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寻求心理支持
如有需要,可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以获得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05 胸痹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信息
诊断依据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信息。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 结果。
症状描述
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的详细描述 。
辨证施治
痰浊痹阻
治以豁痰开窍、活血化 瘀,方用瓜蒌薤白半夏
汤合桃红四物汤。
瘀血痹阻
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 痛,方用血府逐瘀汤。
心阳不振
治以温阳散寒、通络止 痛,方用桂枝甘草汤合
瓜蒌薤白白酒汤。
心气不足
治以益气养心、通络止 痛,方用生脉散合人参
养荣汤。
03 现代医学对胸痹的研究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胸痹。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心电图检查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 现代医学对胸痹的诊断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
心电图是胸痹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发 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常表现。
冠状动脉造影
鉴别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胸痹的金标准,可明 确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和程度。
胸痹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 死等相鉴别,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 关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中医内科学胸痹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胸痹概述 • 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胸痹的研究 • 胸痹的预防与调护 • 胸痹的案例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胸痹心痛病,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的部位。

(2)了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情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气虚血瘀证。

证候: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后缓解。

胸闷、胸痛呈发作性,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受寒等而诱发,乏力,气短,心悸,汗出。

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弱或沉缓或结代。

②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口干,便干。

舌暗红少津或苔少,脉细弱或结代。

③痰阻血瘀证。

证候: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或仅胸闷,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暗,苔浊腻,脉弦滑Q④气滞血瘀证。

证候: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

舌略或紫暗,苔白,脉弦。

⑤寒凝血瘀证。

证候:胸痛如绞,遇寒发作,甚则胸痛彻背,肢冷汗出。

舌淡暗或青紫,苔白腻,脉沉细涩或沉紧。

⑥热毒血瘀证。

证候:胸痛,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

舌紫暗或暗红,舌下脉紫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3)患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4)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协助其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5)指导患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6)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7)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的部位。

②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8)给药护理:中西药之间间隔30分钟左右,中药汤剂宜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浅谈活血化瘀在胸痹中的应用

浅谈活血化瘀在胸痹中的应用

浅谈活血化瘀在胸痹中的应用摘要:胸痹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其发生发展多因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失宜、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总属本虚标实,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不通则痛;虚为气虚、阳虚、阴伤导致心脉失养,不荣则痛。

血瘀是其病理关键,气虚是其发生根本。

治疗上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运用活血化瘀法兼温阳、理气、化痰、益气等取得较好疗效。

现就活血化瘀在本病中的应用浅析如下。

关键词:胸痹;活血化瘀;应用1 活血化瘀治疗胸痹源流祖国医学早有关于活血化瘀治疗本病的记载。

《内经》“刺留血”“泻血络”[1],这是最早有关活血化瘀治法的描述。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中有关活血化瘀治疗心痛的理论[2],其采用大黄、芍药、鬼箭羽、桃仁等药治疗心痛病。

至宋代,活血化瘀法被广泛用于胸痹心痛的治疗,如《太平圣惠方》中选用含有丹参、当归、莪术等药物治疗胸痹。

明清时期,在前人治疗经验基础上,创作出大量活血化瘀方剂,如《古今医统大全》中用金铃子散和灵脂酒治疗热厥心痛;《证治准绳·诸痛门》中提出用大剂量桃仁、红花、降香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提出“丹参饮:治心痛、胃脘诸痛多效,妇人更效”。

活血化瘀法应用的鼎盛时期,当推清代医家王清任,其《医林改错》一书是活血化瘀法的专著,创立的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等成为后世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经典方剂[3]。

2 胸痹病因病机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古今医家的论述不尽相同。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也者,以其阴弦故也”[4],指出胸痹的病机为阳微阴弦。

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心痛诸病》“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5],提出寒邪内侵可导致胸痹的发生。

宋代《圣济总录·心痛门》曰:“心痛诸候,皆由邪气客于手心主……于饮食,或从于外风,中脏即虚,邪气客之,痞而不散,宜通而塞,故为痛也”[6],提出了饮食不调、外风入侵亦可导致心之络脉痹阻不通发为胸痹心痛。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症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

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

2.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或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面色少华,时有盗汗、舌红少津、苔白脉细。

4.痰阻血瘀症: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苔白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气虚血瘀证:1.治法:益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党参、白术、云苓、甘草。

中成药:养心氏片2.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生脉饮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沙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红花、川茸、赤芍、;如偏阴虚火旺证,见烦渴、失眠、舌红少津,可加清心莲子汤:桅子、淡豆豉、莲子心。

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益心舒5.痰阻血瘀证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瓜篓蓬白半夏汤。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瓜篓、萩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茸、赤芍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红花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益气复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中医关于“胸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胸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胸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胸部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呈反复性发作,常伴有心悸、气短、汗出,甚则喘息不得卧。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平板运动试验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可明确病变部位与严重程度。

二、鉴别诊断1.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三、辨证论治1.辨标本虚实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常见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则有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等不同。

心胸隐痛而闷,多因劳累而发,伴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舌暗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者,多属气虚;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伴口干,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者,多属气阴两虚;心胸绞痛,兼见气短乏力,畏寒肢冷,舌胖大或有齿痕,脉沉迟者,多属阳气虚衰;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结代或涩者,多属血瘀;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者,多属寒凝;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多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苔薄白,脉弦者,多属气滞;胸部室闷而痛,头身困重,形体肥胖,苔腻,脉滑者,多属痰浊;口干口苦,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者,多属热蕴。

2.辨病情轻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病情较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病情较重;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症或危候。

胸痹护理常规

胸痹护理常规

一、定义: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心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临床表现: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心悸、气短、便秘等症状三、护理评估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情况。

4、辨证:气滞血瘀证、寒凝心脉证、痰阻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热毒血瘀证、气滞血瘀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护,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痛的部位。

②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③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④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饮食护理(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低脂饮食。

4、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5、临证(症)施护(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喘促不得卧者,遵医嘱给予吸氧,并取半卧位。

(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6、并发症护理潜在并发症:心阳暴脱①密切观察病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尿量,意识状况等,以评估组织灌流量。

从血瘀谈胸痹的研究概况

从血瘀谈胸痹的研究概况
风 咳嗽 ” 范畴 。近年来 , 不少 学者 从 中医药 着 手 , 支 对
原 体肺 炎 的治疗进 行 了有 益 的探 索 , 临床 上 应 用 中药

素诱导 后 , 所诱 导 的 药 物均 产 生 耐 药 ( 诱 导 药 物 对 对
的 MI 导后  ̄4 C诱 导前 )。 C诱 > MI 2 2 交叉 耐 药 结 果 MP标 准 株 经 红 霉 素 及 阿 奇 霉 .
死 率居第 一位 。1 9 2 0 9 8~ 0 8年 间 , 国男 性 冠 心病发 中
2 3 诱 导耐 药稳定 性 . 所有 体外诱 导耐药的菌株在无 的内容 。 参 考文献 :
[ ] 朱明哲 , 】 姜宏 杰 , 尹华英 , 浅谈肺炎支 原体感染 [ ] 新 医学, 等. J.
20 ,3 2 :2 0 23 ( ) 10—1 1 2.
药物液体 培养基中培养 l 0代后 , 对所有药物均来 恢复敏 感性 。说明这种体外获得性耐药具有较好 的稳定性 。
2 1 诱导 耐 药 结果 M . P标 准 菌 株 经 黄 芩 苷 诱 导 后
对所诱 导 的药物 不产 生耐 药 ( 对诱 导药 物 的 MI 导 C诱 后 < MI 4 C诱 导 前 ) MP标 准菌 株 经 红 霉 素及 阿奇 霉 ;
炎、 肺炎 等证 为表 现 , 属 中医 学 中 “ 炎 喘嗽 ” “ 证 肺 、 肺

要 : 痹的发 生发展 与血瘀 密切 相 关。胸 痹主要 病机 是 血瘀 胸 中, 脉 痹 阻, 胸 胸 血瘀 常贯 穿胸 痹发 生
发展 的始终 , 活血化瘀 法是 胸 痹的主要 治 疗法 则之 一。仅从 病 因病机及 辨证 论 治两方 面着手 , 浅析血瘀 与胸痹 的 密切 关 系。

活血化瘀法在胸痹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活血化瘀法在胸痹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活血化瘀法在胸痹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发表时间:2011-04-26T13:21:14.54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陈宇翔[导读] 最早关于血瘀的解释见于《说文解字》:“瘀,积血也。

”陈宇翔 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医院(内蒙古包头 014100)[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 5734(2011)3-0081-01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的治疗大法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兹就其在胸痹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综述如下。

1 活血化瘀法的理论来源及血瘀证与胸痹的关系最早关于血瘀的解释见于《说文解字》:“瘀,积血也。

”《素问?调经论》中亦提到“寒独留而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血气不和,乃百病变化而生”、“血之与气,并走与上,则为大厥”,初步提出了血瘀证的病因和病机及中风病的临床表现。

其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风病的病名,并提出了瘀血、干血的证名,创立当归芍药散、桃核承气汤等活血化瘀法的经典方剂。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则提出“脉不通则血不流”,丰富和发展了血瘀证的理论。

但唐宋以前医家主张中风多由外风所致,没有把中风发病和血瘀联系起来。

宋金元时代,从瘀治疗中风病的观点才得到了认识,如宋代《和剂局方》所载的专治中风手足不用的小活络丹,是从瘀治疗中风的典型方剂。

至清代唐宗海《血证论》提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血瘀证理论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得以广泛认可。

王清任则在治疗中风病临床实践中立“元气亏损,瘀血阻滞”之论,创补阳还五汤,开创了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之先河。

从王清任起,逐渐发展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近世医家张锡纯、张伯龙、张山雷等人均结合当时的医学知识,不同程度地论证了血瘀和中风发病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形成不外乎虚、风、火、痰、气、血六端,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胸痹除了气阴两虚,还有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怎样区别

胸痹除了气阴两虚,还有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怎样区别

胸痹除了气阴两虚,还有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怎样区别胸痹的证型有很多,不过本文主要区别4种——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

症状和表现上的区别1、气阴两虚型胸痹: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动则益甚,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声息低微,易汗出,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2、心血瘀阻型胸痹: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黯,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紫黯,或伴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3、痰浊壅塞型胸痹:胸闷如窒而痛或如物压,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多形体肥胖,脘痞,痰多,苔浊腻,脉滑。

痰浊化热则心痛如灼,心烦口干,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肥胖,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4、阴寒凝滞型胸痹: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形成过程上,有什么区别1、气阴两虚型胸痹: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心脉失养,故见心悸。

气虚故见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

阴虚阳亢故见头晕目眩。

虚不耐劳,故遇劳则甚。

舌嫩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征。

2、心血瘀阻型胸痹:血行瘀滞,心脉不畅:气郁日久,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胸部刺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

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

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

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面色晦黯。

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

3、痰浊壅塞型胸痹: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

中医关于“胸痹”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胸痹”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胸痹”的证治分类一、心血瘀阻1.临床表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涩。

2.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3.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4.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5.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和营通脉;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当归、生地黄补养阴血;降香、郁金理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若胸痛剧烈,瘀血痹阻较重者,加乳香、没药、丹参等;畏寒肢冷,兼有寒凝或阳虚者,加桂枝或肉桂、细辛、高良姜、白或人参、炮附子等。

气短、乏力、自汗,兼有气虚者,可选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重用人参、黄芪。

猝然心痛发作,可含化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二、气滞心胸1.临床表现:心胸满闷,隐痛阵发,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胸胁胀满,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2.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3.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5.常用药: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香附、陈皮理气解郁;川芎、赤芍活血通脉。

若胸闷心痛明显,兼有血者,合用生加丹参、白、苏木。

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气郁化火,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便秘严重者加当归龙丸。

三、痰浊闭阻1.临床表现:胸闷重而心痛微,多气头身困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有倦息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2.证机概要:痰浊盘踞,痹阻胸阳,脉络阻滞。

3.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宜痹。

4.代表方:栝萎薤白半夏汤合涤汤加减。

前方偏于通阳行气,后方偏于健脾益气,豁痰开窍。

5.常用药:瓜、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胆南星燥湿化痰;竹始清化痰热;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石蒲、陈皮、枳实理气宽胸。

痰热者,加海浮石、海蛤壳、栀子、天竺黄、竹沥;大便干结,加桃仁、番泻叶、大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严密观察病人胸闷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部位,注意观测心率、心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并重视观察血压、脉搏、体温的变化,必要时定时测试并记录。

3.本病常于夜发作,要加强巡视病房,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保持大便通畅,切勿努责,以免诱发心痛。

病人便秘时应及时给予通便治疗和护理。

如外用甘油栓、开塞露,或口服麻仁润肠丸,或每日饮蜂蜜水1杯,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

5.心痛、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正确给氧,必要时报告医生。

6.胸痹患者必须戒烟、慎饮酒。

7.心痛发作进可采针刺止痛,常选用神门、内关、心俞、膻中、合谷等穴位,或耳针心,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位。

8.发作心痛不重者,则应鼓励其适当活动,以行气活血而化瘀。

9.心痛作时可予以服用活血化瘀药,如心痛丸1粒嚼服,或服用三七粉1.5g,沉香粉1.5g 行气活血化瘀。

或丹参片5片活血止痛。

必要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

10.平时可每日小酌红花酒30ml以活血。

11.观察胸痛发作的性质、程度,若痛剧、心慌、气短、唇紫、手足冷,可能为真心痛之征,要立即给氧气(吸入较高流量2~3L/分钟)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求准备,密切观察血压、脉象、面色、肢温变化,配合抢求,作好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