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节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节,主题为“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在我国的化学课程体系中,本节内容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它在上册的前两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类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并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打下基础。
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
(2)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正确计算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此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未知。
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通过探究和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等实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视频资料展示:播放关于原子结构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原子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引发学习兴趣。

3.2《代数式》(教案)

3.2《代数式》(教案)
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代数式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建模,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代数式的运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5.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培养学生对代数式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提高数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素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代数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代数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定义,理解代数式中包含的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的内在联系。
-举例:解释代数式中的数字、字母代表的含义,如x+2中的x和2。
-代数式的分类:区分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分式等不同类型的代数式,并掌握它们的性质。
-举例:2x^2是单项式,x^2+3x+2是多项式,分母含有字母的是分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代数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用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的情况?”比如,用t表示时间,s表示速度,那么距离就可以用t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代数式的奥秘。

3.2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3.2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教学活动设计:
(1)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运用小数除法进行商品折扣计算,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不同的小数除法运算,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小数除法的运算规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数学游戏:设计一个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小数除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除以小数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除以小数的相关知识,包括除以小数的定义、运算规则和实际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我们深入了解了除以小数的特性和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运用除以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回顾:
1.除以小数的定义:我们知道,除以小数就是将一个数除以另一个小数的结果。例如,将10除以2.5,就是将10分成2.5份。
3.能够正确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口算。
4.能够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口算,并能够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逻辑推理:通过学习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小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3.2《有多少名观众》(导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3.2《有多少名观众》(导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3.2《有多少名观众》(导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我的口吻写文档: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2节《有多少名观众》的教学设计和思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3.2节的例题和练习题。

例题是关于如何计算一个体育场比赛的观众人数,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 能够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适当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

难点在于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算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计算器、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某个体育场比赛的观众人数,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观众人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我会通过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同时,我会给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并强调运算的准确性。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题和关键步骤。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展示给学生。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进行计算,并解释解题的思路和步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3.2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3.2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分析学生的作业和实验报告,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获取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实验环节、改进教学方法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2.同伴评价:学生将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实验结果。
3.教师反馈:我会对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进行评价,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将包括以下内容:
1.完成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分析声音特性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2.研究作业:学生将选择一个与声音特性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在下一次课堂上分享成果。
3.思考题:学生将回答一些思考题,深化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分为三个区域:标题区、内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位于黑板顶部,清晰标注课程标题和节课主题。内容区采用条目式布局,依次列出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影响因素和相关实验结果。总结区位于黑板底部,用于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视觉辅助,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把握知识结构。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在课前准备详细的板书草图,课上以慢速、清晰的字体书写,并适时擦除不必要的部分,保持黑板的整洁。同时,我会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增强板书的视觉效果。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实验操作的误差以及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和生动的实例来解释抽象概念,指导学生进行精确的实验操作,并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等式的性质》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式、方程等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但对于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来加深。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等式的性质,并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简单方程的求解。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式的性质及应用。

2.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等式的性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和理解等式的性质。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生活实例、问题探究、知识讲解、练习题等环节的PPT。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练习题。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等式的概念,如“某商店进行打折活动,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售价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解答,引出等式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呈现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等式的性质,对给出的实例进行操作,如改变等式两边某个数的值,观察等式的变化等。

3.2地球仪和地球第1课时地球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2地球仪和地球第1课时地球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5)互动提问:通过提问和回答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地球仪和地球》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用到地球仪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地球仪的奥秘。
3.2地球仪和地球第1课时地球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2节“地球仪和地球”,主要涵盖地球仪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
1.地球仪的定义: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表面特征的球体模型,用于表示地形、气候、国家边界等地理信息。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仪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球仪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1)地球仪的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地球仪的经纬网、地图图案等部分的作用和关系难以理解。
(2)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学生可能难以认识到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2斜面(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3.2斜面(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斜面的原理和作用,教师需要准备一些与斜面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斜面的概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斜面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斜面的作用。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实验器材包括斜面、滑块、测量工具等。教师需要检查器材的完好性,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14. 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5. 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未来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七、课后作业
1.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斜面模型,并计算其省力效果。
2. 请列举三个你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斜面实例,并说明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2)学习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
(3)学习风格: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学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1)理解斜面的作用原理:学生可能对斜面为什么能省力、如何省力的理解不够深刻。
(2)运用斜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指导和示例。
斜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力”的相关知识,如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解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斜面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压强”等物理概念奠定了基础。

3.2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3.2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3.2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当我站在讲台前,看着台下五年级的孩子们,我知道他们对于数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今天我要教授的是《一个数除以小数》,这是人教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2节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教材的第3.2节,主要讲述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运算方法。

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这个运算的规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独立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运算方法,难点则是如何理解和掌握这个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计算器,以及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我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说我们去商店买东西,商品的价格是5元,我们给了店员10元,那么店员应该找我们多少钱?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运算。

接着,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并讲解解题的方法。

我会让学生们跟着我一起做,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然后,我会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做一些练习题,我会巡回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上我会写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运算的规则和一些关键的点,让学生们能够清晰的看到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能够在家里进行复习和巩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看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能够更深入的学习数学。

这就是我对于《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设计,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一定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个运算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站在讲台前,我深入思考着今天的教学内容,我意识到本节课中有一个细节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小数除法运算的规则。

这个规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全新的,也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我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部分,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3.2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教案)

3.2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和移项》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解决一些数量关系的问题?”比如,如果两个苹果和三个苹果一共是五个苹果,那两个苹果是多少?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了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在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应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上存在一些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讲解这个概念时,需要更具体的例子和更详细的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同类项的定义和如何进行合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个环节,尽量用生活中的实例来阐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和移项的步骤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比如如何识别同类项,以及移项时如何正确改变符号。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通过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来解一个实际问题的方程。
举例:对于方程2x + 5 = 3x + 2,难点在于理解移项时不是简单地将x项移到一边,而是需要将3x项移至左边,同时将常数项2移至右边,并且注意在移动过程中改变符号(3x变为-3x,2变为-2)。学生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混淆符号的变换,或者在合并同类项时忽视变量的系数必须相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新人教版物理上3.2节 熔化与凝固

新人教版物理上3.2节  熔化与凝固

基本方法: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基本概念: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 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 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时间/min
A (2)BC段表示晶体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吸 收热量,温度不变。 (3)CD段物质处于液态,液体吸热升温。
(4)B点表示物质达到熔化温度,准备熔化,物质完全 处于固态;C点表示晶体刚好完全熔化,物质处于液态。
实验二:观察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实验二分析论证
*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
实验一:观察海波的熔化过程。
4、分析与论证
晶体:有些物体在熔化过 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 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例如:冰、海波、奈以及各种 金属等。这样的固体叫做晶体。
晶体熔化特点: 继续吸收热量, 温度保持不变。
温度/℃
D
B C
认识晶体熔化曲线:
(1)AB段物质处 于固态,晶体不断 吸热且升温升高。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上)
一、物态变化
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物态变化: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
二、熔化与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滴等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 固成火山岩等
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 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 熔化温度,例如蜡、松香、 玻璃、 继续吸收热量, 温度持续上升。
时间/min

3.2《分数除以整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3.2《分数除以整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3.2《分数除以整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当我站在讲台前,看着台下充满好奇和期待的孩子们,我知道,我又将开始一场关于数学的旅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分数除以整数》,这是人教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六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第3.2节,分数除以整数。

我会引导孩子们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让他们掌握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并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我准备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

PPT上详细展示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而实际问题则可以帮助孩子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孩子们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概念。

例如:如果有3/4吨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多少?2.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例题,详细讲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会让孩子们跟我一起算,确保他们理解并掌握了计算过程。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计算,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上我会写上今天的学习目标,以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公式,让孩子们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1)3/4 ÷ 2(2)5/6 ÷ 3(3)7/8 ÷ 4答案:(1)3/8(2)5/18(3)7/3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3.2分数除以整数(教案Word)2023-2024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3.2分数除以整数(教案Word)2023-2024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3.2 分数除以整数(教案Word)20232024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除以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探讨分数除以整数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六年级上册,今天我们将学习第3.2节“分数除以整数”。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为乘以整数的倒数,并掌握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规律,能够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为乘以整数的倒数,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为乘以整数的倒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我准备了PPT和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小明有一块巧克力,他想把它分成3份,每份是巧克力的几分之几?”通过这个问题,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概念。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新课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计算,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为乘以整数的倒数。

七、作业设计a) 3/4 ÷ 2b) 5/6 ÷ 3c) 7/8 ÷ 4a) 1/5 ÷ 2b) 2/7 ÷ 3c) 3/9 ÷ 4答案:1. a) 3/8b) 5/9c) 7/322. a) 1/10b) 2/21c) 3/36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但在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同学对于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为乘以整数的倒数这一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我可以让学生们思考一下:分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整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他们是否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二、讲解新课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PPT展示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规律,并解释了为什么可以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为乘以整数的倒数。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学设计-3.2绿色出行我能行|浙科版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学设计-3.2绿色出行我能行|浙科版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学设计-3.2 绿色出行我能行|浙科版一、教学背景本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学的3.2节,主要探究学生在绿色出行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

通过交互式、实践性、体验性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绿色出行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出行,绿色出行的好处以及如何使自己的出行更加环保。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认识绿色出行的概念和内容。

2.了解绿色出行对环境的好处。

3.学会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方法。

2.情感、价值观与态度1.热爱环境,关注自身身体健康和气候变化。

2.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三、教学内容1.了解绿色出行的概念与意义。

2.掌握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绿色出行的实际操作。

4.自我策划绿色出行计划,体验绿色出行。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案例式教学法2.交互式教学法3.活动式教学法五、教学步骤与内容1.第一部分:绿色出行课堂活动1:小组探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5分钟时间,研究绿色出行的概念和内容,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老师可以在课件上放置一些网站链接供学生查找资料。

课堂活动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学生学习通过分析实际生活案例或事例来增强知识的认识。

老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或事实案例等方式进行案例分析,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绿色出行。

课堂活动3:绿色出行游戏学生分组进行绿色出行比拼游戏,每位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在赛道上排队,等待轮到自己出发,每一位学生需要用自行车、电动车、步行等方式穿过赛道,测试谁更快,谁更环保,测试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对绿色出行的看法和思考。

2.第二部分: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课堂活动1:公共交通工具图片展示老师在课件上给予一些公共交通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对每种公共交通工具的优缺点逐一进行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和意义,提高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的出行能力。

机械原理 西工大第八版第3.2节 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运动分析

机械原理 西工大第八版第3.2节 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运动分析

a
k
B3B2
2vB3B22
无科氏加速度的四种情况 (1)1、3、4重合; (2)B处在最高、低点; (3)1、3垂直,
三、机构运动分析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建立速度或加速度向量方程时,一定要从已知速度 或加速度的点开始列方程 重合点的选取原则 ——选已知参数较多的点 (一般为铰链点)
C A 1 2
n5 G 5 B ω1 A 6 1 D p c V E5E4 e5 e′ 5 c′ n2 k E 4 C 2 3 e 2 (e 4 ) e 2′ (e′ 4 ) n3 b′ b p′
解:1)取μL,画出机构图如图 2)计算F:F=3×5-2×7=1 等于原动件数,可解。 3)结构分析:机构由机架和原动件、Ⅱ级杆组2-3、Ⅱ级 杆组4-5组成。 4)Ⅱ级杆组2-3的运动分析: 速度分析: VC = VB + VCB 大小 ? ω1LAB ? 方向 ⊥CD ⊥AB ⊥CB
方向计量为正。
举例:已知四杆机构各杆长度和θ1,ω1,确定构件1在回转一周的过程中 每 隔30o 时构件2、3的方位角θ2、θ3 , 角速度ω2、ω3 , 角加速度α2、α3。
解:将封闭矢量方程式 :
i1
第三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l1 l2 l3 l4 0 表示为复数形式,有
2.加速度分析:
B3 点 的 aB3 由 B2 的 牵 连 加 速 度 aB2 、 相 对 加 速 度 arB3B2 、 科 氏 加 速 度 akB3B2
=2ω2×VB3B2组成。即 anB3 + atB3 = anB2 + atB2 + arB3B2 + akB3B2 大小 ω32LBC ? ω12LAB 0 ? 2ω2VB3B2 方向 B→C ⊥BC B→A ∥BC VB3B2 沿ω3转90 取定极点Pˊ及比例尺μa。图解如图得: arB3B2 = μa· kb3ˊ m/s2 方向 k→b3ˊ atB3 =α3LBC =μa· n3b3ˊ m/s2 方向 n3→b3ˊ α3 = atB3/LBC 1/s2 转向 ccw(按atB确定)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还剩下多少|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还剩下多少|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 还剩下多少|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 还剩下多少|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3.2节的内容,主题是“还剩下多少”。

我们将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理解并掌握减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减法的含义,掌握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减法运算。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并能够将减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减法,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有黑板、粉笔、卡片等,学具有练习本、铅笔、小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们带来一些实际情景,比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掉了2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我会用卡片展示一些例题,比如:“我有3个橘子,给你2个,还剩下几个橘子?”我会带领学生们一起解答,并用黑板和粉笔展示解题过程。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然后我会进行讲解和解析。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解题方法,互相学习和帮助。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减法的含义2. 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3. 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有8个玩具,他送给了妹妹2个玩具,他还剩下几个玩具?2. 小华有5个橘子,他吃掉了3个橘子,他还剩下几个橘子?答案:1. 小明还剩下6个玩具。

2. 小华还剩下2个橘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减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他们在解答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减法来解决问题,这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减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在解答问题时,容易出错。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2《整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2《整数除以分数》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2《整数除以分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2《整数除以分数》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乘除、以及分数与整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运算方法,以及能够灵活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因为对运算规则理解不深而出现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运算规则,并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数除以分数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练习题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运算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运算规律。

3.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分数除以分数的运算方法,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整数除以分数:1.计算方法:整数 × 分数的倒数2.运算规律:分子相乘,分母相除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2 物体的旋转|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2 物体的旋转|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2 物体的旋转|冀教版1. 引入大家好,我是来自XXX小学的XX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三年级上册数学的内容,本次课我们将学习3.2节的物体的旋转。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物体的旋转,如车轮、电风扇等。

这些旋转现象、规律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和探究物体的旋转。

2. 任务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学习认识物体的旋转,并了解物体在进行旋转时的某些特征。

3. 呈现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动图(无法在此处展示动图,请自行搜索或引入),观察其中的物体在旋转时的特征。

我们可以发现,当物体旋转时,某一点在一定时间内不断地绕一个固定的轴线旋转,这个轴线就是该物体的转轴。

而以转轴为界,物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转轴上方的部分被称作“上半部分”,在转轴下方的部分被称作“下半部分”。

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些实际的探究。

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旋转。

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例如小木块,将其放在桌面上,手按住一个角落,使小木块沿着某个方向快速旋转,并观察小木块在旋转过程中的“上下部分”和“转轴”的变化情况。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如果选择一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旋转,小木块的“上下部分”和“转轴”都会发生改变,但是每次的“上下部分”和“转轴”都是成对出现的。

这就是物体旋转的规律之一:每次旋转都伴随着“上下部分”和“转轴”的对应变化。

4. 归纳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以下物体的旋转规律:•旋转的物体会围绕着一个轴线旋转,这个轴线称为转轴。

•以转轴为界,旋转的物体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在旋转过程中,“上下部分”和“转轴”成对出现。

5.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3.2节的物体的旋转,了解了物体在进行旋转时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物体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观察和理解物体的旋转现象。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多加练习,并且勇于发现、思考和探究物体旋转的更多规律和特征。

3.2推动高质量发展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3.2推动高质量发展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 教学策略:在课堂提问环节,设计了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以考查学生对高质量发展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情境互动环节,创设了地方经济发展研讨会情境,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讨论和提案。
- 教学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提醒。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介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 分析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讲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 结合教材案例,讲解如何在实际经济发展中运用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3. 巩固练习(10分钟)
- 设计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教师提供相关参考资料,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8. 总结与反思(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总用时:45分钟
六、知识点梳理
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 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 高质量发展的特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人民生活改善。
-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展示高质量发展相关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搜集实时数据和信息,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 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经济现象,提高理性思考能力。
-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经济事务讨论,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超重与失重基础巩固1.(2011·新创题)随着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和对月球探测的需要,中国宇航员在太空停留的时间将增加,体育锻炼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器材最适宜航天员在轨道舱中进行锻炼的是( )A.哑铃B.弹簧拉力器C.单杠D.徒手跑步机答案:B2.(2010·浙江高考理综)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解析:对于A 、B 整体只受重力作用,做竖直上抛运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不论上升还是下降过程,A 对B 均无压力,只有A 项正确.答案:A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甲、乙两木块,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中间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质弹簧连接起来,现用一水平力F 向左推木块乙,当两木块一起匀加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2112121221..()()..F m F m A L B L m m k m m k F m F m C L D L m km k+-++-+解析:对两木块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F=(m 1+m 2)a,然后再隔离甲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kx=m 1a,可解得两木块间距d=L-x=L-112()Fm k m m +,B 正确.答案:B4.(2010·辽宁大连)如图所示,质量为m 1的物体A 经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质量为M 的箱子B 相连,箱子底板上放一质量为m 2的物体C.已知m 1<M,不计定滑轮的质量和摩擦,不计空气阻力,在箱子加速下落的过程中,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物体A 的加速度大小为21()M m gm +B.物体A 的加速度大小为211()M m g m gm +-C.物体C 对箱子的压力大小为12122m m g m m M++D.物体C 对箱子的压力大小为(M+m 2-m 1)g解析:本题考查牛顿运动定律.(M+m 1+m 2)a=Mg+m 2g-m 1g,a=2112,M g m g m g M m m +-++A 、B 项错误;设箱子对C 的支持力为F N ,则m 2g-F N =m 2a,F N =12122m m g M m m ++,则物体C 对箱子的压力F N ′=F N =12122m m g M m m ++,C 项正确.答案:C5.如图所示,台秤的托盘上放一水杯,水中一木球(密度ρ木<ρ水)用细线拴到杯底而处于静止状态.当细线突然断裂时,台秤的示数将( )A.增大B.不变C.减小D.无法确定解析:当细线突然断裂时,木球将在水中加速上升处于超重状态.而水是流动的,在木球加速上升的同时,水的流动可等效于一个和木球体积相等的“水球”在加速下降,且两者加速度的大小相等.因此,该“水球”处于失重状态.由于同体积的“水球”与木球相比,“水球”的质量大于木球的质量,水与木球组成的系统重心在加速下降,系统整体处于失重状态,故台秤的示数将减小.正确选项为C.答案:C6.(2011·潍坊调研)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顶角为90°,两底角分别为α和β.a、b为两个位于斜面上质量均为m的小木块.已知所有接触面都是光滑的.现使a、b同时沿斜面下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木块处于失重状态B.b木块处于超重状态C.楔形木块静止不动D.楔形木块向左运动答案:AC7.(2010·山东威海)质量为1.0 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0.对物体施加一个大小变化、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作用了3t 0的时间.为使物体在3t 0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最大,力F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应该为图中的( )解析:因为物体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3 N,故物体在5 N 的力的作用下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2 m/s 2,故A 图和D 图都是物体以2 m/s 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了时间t 0,而B 图和C 图都是物体以2 m/s 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了时间t 0,再匀速运动了时间t 0,而B 图物体又向前匀减速运动了一段时间,故B 图物体的位移最大.答案:B8.(2009·安徽高考理综卷)为了节省能量,某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如下图所示.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顾客始终受到三个力的作用B.顾客始终处于超重状态C.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左下方,再竖直向下D.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右下方,再竖直向下解析:人加速运动时,受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作用,扶梯对人的作用力指向右上方,人对扶梯的作用力指向左下方,当人匀速运动时,人只受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作用,所以仅C项正确.答案:C能力提升9.(2011·山东潍坊二模)一质量为1600 kg的车辆,启动过程中加速度a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则该轿车( )A.0~4 s 内速度变化了2 m/sB.0~4 s 内加速度变化了2 m/s 2C.所受合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为F=1600t ND.所受合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为F=800t N答案:BD10.(2010·山东高考理综)如图甲所示,物体沿斜面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物体与斜面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平滑连接.图乙中v 、a 、f 和s 分别表示物体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摩擦力大小和路程.图乙中正确的是( )解析:物体在斜面上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作用,其摩擦力大小为f 1=μmgcos θ,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v-t 图象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A 错,加速度大小不变,B 错,其s-t 图象应为一段曲线,D 错;物体到达水平面后,所受摩擦力f 2=μmg>f 1,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正确选项为C.答案:C11.(2011·潍坊4县联考)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可以研究力的大小变化的情况,实验时让某消防队员从平台上跳下,自然下落H 后双脚触地,他顺势弯曲双腿,他的重心又下降了h.计算机显示消防队员受到地面支持力F 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在t 1至t 2时间内消防队员的重心在加速下降B.在t 3至t 4时间内消防队员的重心在减速下降C.t 3时刻消防员的加速度为零D.在t 1至t 4时间内消防队员的机械能守恒答案:AB12.(2010·寿光统考)如图所示,斜面MN 的倾角θ=37°,斜面上有一物体A,质量为m,B 是一带竖直推板的直杆,其质量为2m,现使直杆B 以水平加速度a=0.4 g 向右运动,从而推动物体A 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A 与直杆B 及斜面间的摩擦均不计,直杆B 始终保持竖直状态,sin37°=0.6,cos37°=0.8.求此时(1)物体A 的加速度大小;(2)直杆B 对物体A 的推力大小.解析:(1)由分析得:物体A 的加速度为a A =37a cos=0.5 g. ①(2)对物体A 受力分析如图,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N1-F N2sin37°=ma ②F N2cos37°-mg=matan37° ③联立②③得F N1=118mg. ④答案:(1)0.5 g (2)118mg13.如图所示,电动机带动滚轮做逆时针匀速转动,在滚轮的摩擦力作用下,将一金属板从光滑斜面底端A 送往斜面上端,倾角θ=30°,滚轮与金属板的切点B 到斜面底端A 距离L=6.5 m,当金属板的下端运动到切点B 处时,立即提起滚轮使其与板脱离.已知板的质量m=1×103 kg,滚轮边缘线速度v=4 m/s,滚轮对板的正压力F N =2×104 N,滚轮与金属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35,取g=10 m/s 2.求:(1)在滚轮作用下板上升的加速度;(2)金属板的低端经过多长时间到达滚轮的切点B 处;(3)金属板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离.解析:(1)由μF N -mgsin θ=ma解得a=2 m/s 2(2)由v 0=at 1解得t 1=2s上升位移为x=02v ×t 1=4 m匀速上升需t 2=6.544L x v --=s=0.625 s共经历t=t 1+t 2=2.625 s(3)由mgsin θ=ma 2解得a 2=5 m/s 2板与滚轮脱离上升的距离x m =2224225v a =⨯ m=1.6 m金属板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离为L+x m =6.5 m+1.6 m=8.1 m.答案:(1)2 m/s 2 (2)2.625 s (3)8.1 m14.(2010·安徽高考理综)质量为2 kg 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 图象如图所示.g 取10 m/s 2,求:(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水平推力F 的大小;(3)0~10 s 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解析:此题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和运动学知识.(1)设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Δt 2、初速度为v 20、末速度为v 2t 、加速度为a 2,则a 22202t v v t -==∆-2 m/s 2①设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F 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f =ma②F f =-μmg③联立②③得μ=2a g-=0.2④(2)设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Δt 1、初速度为v 10、末速度为v 1t 、加速度为a 1,则a 1=1101t v v t -∆=1 m/s 2⑤F-F f =ma 1⑥联立③⑥得F=μmg+ma 1=6 N(3)解法一: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得x=x 1+x 2=v 10Δt 1+12a 1Δt 21+v 20Δt 2+12a 2Δt 22=46 m解法二:根据v-t 图象围成的面积,得x=1011202122tv v t v t ⨯⨯⨯+⎛⎫+⎪⎝⎭=46 m. 答案:(1)0.2 (2)6 N (3)46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