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王船山《读通鉴论》研究述评
综述百年船山学的力作——《王船山与近现代中国》读后有感
第40卷第5期2019年10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H e n g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o .5V o l .40O c t.2019综述百年船山学的力作«王船山与近现代中国»读后有感李伏媛㊀㊀2019年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即船山先生诞辰400周年.据岳麓书社版«船山全书»统计,船山著作逾100种400多卷,已发现并刊刻70种361卷近千万字.如果说近代(1840年)以前的一个多世纪里,船山其人其书及其思想学说还处于发现和小范围流传阶段,那么近代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经过系统整理㊁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它不但已经成为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而且正在成为湖湘文化的一门显学,即学界所称的船山学.今年距离船山学社(1914年创社)和«船山学刊»(1915年创刊)的创办也过去了100多年.这100多年,既是中华民族经历前所未有之变局,发生继往开来之巨变的历史阶段,也是船山学不断发展并在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影响日益增大的历史时期.梳理百年船山学的发展历程,不但能为船山学研究的纵深拓展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而且将有益于了解和推动中国哲学特别是湖湘文化向近现代的转换.目前来看,关于船山学研究成果的综述还略显零散,多数是专题式综述.关于某一具体时段船山学的综述文章也有一些,如陶懋炳等的«船山研究综述»(«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㊁王兴国的«船山学研究四十年之回顾»(«船山学刊»2002年第4期)㊁方红姣的«马克思主义船山学研究概述»(«船山学刊»2007年第1期)㊁刘铁山的«比肩孔夫子纷纭论船山 20世纪中期船山研究述评»(«船山学刊»2008年第1期)㊁刘觅知的«近代社会思潮演进格局下的船山学研究»(湖南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要考察近现代100多年的船山学术史,或许可以首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㊁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兴国先生的新作«王船山与近现代中国»(岳麓书社2019年版).«王船山与近现代中国»分为上篇 船山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和下篇 近现代中国对船山学发展最有贡献者选介.船山的政治思想㊁哲学伦理思想㊁历史观,给近现代先进知识分子观察时代和思考国家命运提供了世界观㊁方法论指导,因而成为新中国成立前船山学术史上研究相对集中㊁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三个方向.该书的上篇表明,这三个方向的船山思想研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互相呼应的.该书下篇考证史实和总结学术成就,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船山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20位代表人物,同时兼述湖南省内外多位学者对船山学发展所做的贡献.这些学者来自全国各地,所处时代不同,生平抱负和治学路径更是各不相同,但都服膺于船山学的博大精深,共同致力于宣传王船山㊁研究船山学.从表面上看,该书上下两篇是在分别介绍船山思想的影响和船山学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然而实际上却有一条贯穿全书的主线船山学在近现代的形成和发展.该书总结指出,近现代船山学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895年前.1838 1842年湘潭王氏守遗经书屋首次系统刊刻船山著作,1867年金陵书局刊印史上首部全集汇编式的船山著作.这两次整理和刊刻行动,带有 湘学复兴 和 传承道统 的追求,近现代船山学也由此发轫.第二个阶段为1895 1919年.清末民初的船山思想传播,因反帝反封㊁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而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第三个阶段为1919 1949年学术化时期.总的趋向来看,这个时期人们用不同的学术观点对船山思想进行较客观的研究.第四个阶段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时期.在这个阶段,船山学沿着学科化方向获得了巨大发展.通读全书后,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船山学在思想理论上既总结宋明理学,又弘扬传统哲学中的朴素唯物史观和辩061证法思想,同时还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极力提倡民族自信心,为爱国主义思想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因此,在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船山学才 日生日新 ,不断满足时代的需要,走出湖湘,走向新的高度.该书立足于近现代船山学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旁推广引,可谓船山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综述之作,因而在出版时获得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资助.作为该书的最早读者之一,我也遗憾地看到,由于出版时的多方面考虑,该书控制篇幅㊁删减内容,对百年船山学的全貌还言未尽意.王先生曾在«关于船山学学科建设的两个问题»(«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等中指出,船山学的内涵和外延可包括宏观㊁中观及微观的13个领域.根据这13个领域来看,该书一是明显偏重于总结船山思想史领域的研究成果,而没有专章介绍其他领域的成果;二是只介绍了大陆学人的船山学优秀研究成果,海外学者研究船山学的成果则没有涉及.新中国成立以前,海外学者缺少对船山学的了解,基本上没有相关研究,但改革开放后,随着船山学的影响扩大和20世纪90年代«船山全书»等的出版推动,旧的状况已然改变.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全面系统地总结海内外的船山学研究情况,必能进一步推动本学科的内外交流和长远发展.作为一部承前启后的船山学综述之作,该书时间下限为21世纪初,它的出版意义或在于提供了迄今最新的船山学案.该书努力展现百年船山学的学术渊源和知识传承,包括经典著述㊁代表人物㊁研究关注点的嬗变等,令人 知其然 .该书还力图分析时代㊁社会㊁个体对船山学术史演变的影响,引导读者 知其所以然 ,从而深入理解船山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任何研究对象包括研究行为本身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语境.无论是整理传播船山著作,还是研究阐发船山思想,这些现象都受到时代背景㊁社会氛围㊁个体的人生经历或行为意图等的影响,反之这些现象也影响着当时的时代㊁社会和个人.例如,在分析清末民初洪门尊船山等人为始祖的说法时,该书令人信服地指出,这只不过是反映了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广泛和清末革命派的策略灵活.类似的精妙论断散见于书中各章.由此可以体会到:100多年来船山学的演变脉络,并不是学理意义上的简单发掘和堆积,还类似于一首与时代互鸣共振的变奏曲.由此更可以感悟出:近现代湖湘文化甚至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与国家前途㊁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该书作者王兴国先生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被分配到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哲学组工作后,在学术上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筹备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学术讨论会,从此便与王船山和船山学结下不解之缘.40多年来,除了高瞻远瞩地明确船山学的学科内涵并积极投身于相关研究外,他还亲自筹备召开历届船山重大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参与组织船山学社重建㊁«船山学刊»复刊和岳麓书社版«船山全书»编校整理等工作,并以学识渊博㊁声望崇高而成为船山学社有史以来任期最长的社长.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船山学学科化㊁系统化的见证人和推动者,先生精进前行,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贡献有目共睹,40万字的«王船山与近现代中国»不过是其中之一.后之学者奉读该书之余,想必将如我一样,会衷心推举先生进入 船山学发展史上的一批最有贡献者 之列.(作者单位:岳麓书社)(编校㊀舒易红)161。
“---”时期“评法批儒”与王船山研究述评(1)
“***”时期“评法批儒”与王船山研究述评(1)关于《“***”时期“评法批儒”与王船山研究述评(1)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上世纪“***”中后期,“评法批儒”中将王船山定位为法家代表,是船山研究史上的一次倒退。
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一个船山研究的小高潮,则是反倒退,拔乱发正,思想大解放运动。
这次反倒退的思想大解放活动,充分表现了船山学术的魅力。
关键词:王船山;评法批儒;儒家;法家一、船山学术被当成“匕首、投枪”为人所用***时期,中国掀起“评法批儒”高潮,王船山被带上法家代表高帽子,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一阵王船山“研究热”。
工厂的工人、军队的战士、工农兵学员、百货商店的售货员、人民公社的贫下中农,被当成船山研究的生力军。
他们从王船山的著作里查找出儒法斗争时用得较多的词汇,摘取王船山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深文周纳,连缀成章,纷纷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
关于这时期的这些文章我们暂且不作内容上和学术上的分析。
只要看看它们的标题,就可以窥见当时情况之一斑。
据笔者搜集的资料,可将这些文章标题为如下三类:1、与复辟、倒退有关的:《王夫之批评孔孟的历史倒退论》(文汇报1974.6.24)、《法家进步思想评价——王夫之》(吉林日报1974.7.16)、《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王夫之《论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读后》(武汉师院学报1974.3)、《王夫之反复古倒退》(河南日报1974.12.25)、《反复辟、反倒退的战斗篇章——从《读通鉴论·秦始皇》看王夫之法家思想》(湖北日报1975.1.13)、《王夫之对儒家复辟倒退观的批评》(光明日报1976.4.29)。
2、与统一、分裂有关的:《王夫之的《秦始皇》》(南京大学学报1974.4)、《论王夫之对秦始皇的肯定评价——谈《读通鉴论》》(文汇报1974.6)、《实行郡县制势所必然——谈王夫之的《秦始皇》》(安徽日报1974.8.15)、《《读通鉴论》注释和语译》(旅大日报——1974.8.2)、《读王夫之《秦始皇》》(安徽日报1974.8.15)、《坚持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读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南昌日报1974.8.24)、《王船山是怎么样评价秦始皇的》(北京日报1974.3.8)、《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读王夫之《秦始皇》》(天津日报1974.6.2)、《王夫之《论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福建师大学报——1974.4)、《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读王船山《读通鉴论·秦始皇》》(西安日报一1974.4)、(西安日报——1975.5.20)。
读书笔记心得:读书的好与读出书的好
读书的好与读出书的好记得那年那天下午两点,我校读书共同体19人进行读书交流。
我本来以为三个小时应该足够了,结果一直持续到七点,大家意犹未尽,我不得不打住了。
大家就自己读书谈感受心得,有的谈到少年时无书可读的无奈,有的谈到现在有书读有时间读但常常难以坚持的困惑,有的谈到读书后的内心丰富,有的谈到读名家名著的心灵震撼。
我的谈话是从下面这个故事开始的:熊十力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
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陆军少将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的推荐和介绍,又在上司那儿看到熊十力的新著,大为敬佩,就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于做学问,希望得到指教。
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徐复观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熊十力叫他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
徐复观说早年已经读过了。
熊十力很不高兴,说:“你并没有读懂,应当再读。
”过了一些日子,徐复观再去,告诉说《读通鉴论》读完了。
熊十力问:“有什么心得?”徐复观觉得自己读得很认真很仔细,不免有些得意,说书里有很多他不同意的地方,接着就一条一条地说起来。
还没等他说完,熊十力就怒声斥骂起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像你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
譬如《读通鉴论》,这一段是多么有意义;又如那一段,理解得多么深刻。
这些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是太没出息!”这一顿骂,骂得徐复观目瞪口呆。
读书可以晓古知今,洞察内外;读书能穿越时空隧道,到达过去、现在和将来。
人生乐趣千万种,唯有读书最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读过一二百本书。
”高尔基说:“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
”读书可以与上古下今及中外先哲、圣人交流,而且是非常平等的交流。
没有斥责,就连昔日的帝王将相也没了霸气。
他们只会无声地接受读者对他们是非曲折的点评。
人生短暂,一切皆为身外物,唯有读书怡情养性。
建国初十年王船山研究述评
~
通过刻刊者任意删削、 窜改, 甚至歪曲原意, 使得本来就艰深玄
奥的船山思想越来越令人难以准确理解。 邵阳发现的这批抄本, 对于订正乾隆后各版本的船山遗书, 恢复船山原著思想内容, 以
。
员会工作人员, 根据马宗霍教授提供的线索, 进行寻访, 发现了
船山研究史上最值得夸耀、 最具价值的船山遗著——曾嘉恺、 嘉 怡手抄本。 这批抄本共十一种。 包括 《 周易外传》、 周易内传》 ‘ 、 《 尚书稗疏》 《 、 尚书引义》 ‘ 、 礼记章句》 ‘ 、 诗广传》 ‘ 、 春秋世 论》 《 、 春秋家说》 ‘ 、 读通鉴论》、 宋论》 共 6 ‘ 0册。‘ 读通鉴
上王刻本 、 曾刻本 、 太平洋 书店本 的错误和 舛漏远远 不止这 些。 即使现在 我们 读以不同刻本为底本 出版 的船 山著作 ,还会 发现
一
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为六十年代船山研究活动高潮的到来创 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建 国初期 的船 山研 究主要是一批 三十年 、四十年 就初步掌 握 了马克 思主义基 本原理的学者 。他们 在解放前就取 得一些 重
论》 《 和 宋论》 都有“ 石斋五世孙嘉怡” 的印章。其余均有嘉恺
抄的字样。专家们通过考证得知王嘉恺为王夫之之兄王介之的 五世孙, 应为王夫之的五世从孙, 王嘉怡为王嘉恺叔伯兄弟。这
些抄本的抄写年代在有些本子里也有记载。‘ 周易外传》 发 附‘ 例》 末有 “ 丙寅仲秋癸丑朔毕” 丙寅为乾隆十一年, , 此时离王
些 问题 。如最新岳麓书 社版 的 《 山全书 》 船 第二册 《 诗广传 》
王船山《读通鉴论》考论
作者简介 : 刘荣( 1 9 8 5 - ) , 女, 山东临沂人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向主要为明清哲学与思想。 ①《 船 山全 书》 湖南 : 岳麓 书社 , 2 0 1 1 年版 , 下引该《 全 书》 者, 只标册数及 页码 。 ② 了解是 书的研究状况 , 可参考笔者 的 《 近 百年 来王船 山 ( 读通鉴论 ) 研 究述评 》 一文 , 待刊 。
世所推崇。“ 船 山学 ” 研究 至今 如火 如荼 。《 读通 鉴论 》 乃 船 山众 多 著 作 之 一 种 , 8 O多 年 来 学 术 界 对 该 书 的探 讨 和研 究 一 直 没有 中 断 过 , 且 成 果 丰
赡 。但 鲜 为 人 知 的是 , 在《 读通鉴论 》 一书 自2 0
③ 王兴 国在 《 清末 民初船 山学论述评 》 一 文中考察 了清末 民初 的一些政治 家、 思 想家对船 山言论的利 用之得 失与影响 , 这 虽然 间接地 向我
们表 明 了《 读通 鉴论》 在 清末民初 流行的一些 史实, 但并 未深论之所 以流播 的原 因、 表现等 问题 , 见《 船 山学刊 》 1 9 9 4 年第 1 期。 ④ 如汪茂 和点校 、 王之 春 : 《 王夫之年谱 》 , 中华 书局 , 1 9 8 9 年 ; 王孝鱼 : 《 船 山学谱 》 , 广 文书局 , 1 9 7 5 年 ; 张西 堂 : 《 王船 山学谱 》 , 商务 印书
同 的角度 进 行专 业化 的和学术 化 的研 究 。
农, 学者称为船 山先生 。其毕生著作数量夥矣 , 煌 煌 1 6 册的《 船 山全 书 》 ① 应是迄今 为止对王船 山
学 说 和 著 作 作 全 面 广 泛 而 又深 入 的整 理 、 出版 之 大成。不惟如此 , 其学 堂庑广 阔、 议论 深切 , 为 后
浅析王船山“屯田实边”的战略防御思想
浅析王船山“屯田实边”的战略防御思想赵英程煜(军事科学院北京100091)摘要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在《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历史著作中,对秦至宋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论,“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倚伏之源”,以收“以古鉴今”之效,提出了“屯田实边”的战略防御思想。
关键词王船山“屯田实边”中图分类号:K879.44文献标识码:A王船山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遭遇“天崩地裂”“海徙山移”的变局,曾加入“反清复明”的队伍中进行抗争,郁郁不得志,最终归隐山林,著述立说,以待未来之人。
王船山认为历史“其鉴也”,在《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历史著作中,对秦至宋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论,“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倚伏之源”,以收“以古鉴今”之效。
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晚明边备废弛导致强敌入侵的现实,提出了“屯田实边”的战略防御思想。
屯田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
其最早起源于西汉,为了防御匈奴对边疆的侵扰,晁错向汉文帝建议实行“募民实边”的政策,并在实边民众中建立准军事组织,并教习应敌射击等军事知识,使民众“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
此后,屯田制度便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被历代王朝所遵循,作为保卫、守护、开发边疆的重要手段。
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和《宋论》等史论著作被称为“植槐卜相”“挥塵谈兵”的“经天纬地”之杰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智慧,“屯田实边”的战略防御思想即为其中的代表思想之一。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充分肯定“屯田实边”战略的重要意义西汉建国伊始,经汉高祖“白登之围”后,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等羁縻政策,然而这并未能阻止匈奴内犯,有时甚至直接威胁到国都长安的安全。
汉文帝时,为了抵御匈奴犯边,晁错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侵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称赞“晁错徙民实边之策伟矣!”在评价曹魏屯田制度时,王船山认为其“屯田”政策是曹魏、晋能够平定天下的根本原因,“曹孟德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邓艾再屯田陈、项、寿春,而终以吞吴;此魏、晋平定天下之本图也”。
王船山重民思想研究
王船山重民思想研究【摘要】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上,不论是儒家、法家、道家,尽管其学术观点各有歧异,但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实践中,却取得一种共识:人心的向背对于维护其所代表阶级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具有决定性意义。
于是,他们在艰苦的理论探索中提炼出了“重民”的思想,并对之进行多方面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与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一颗颗璀灿明珠。
王船山作为明清之际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之大成者,对此问题自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回溯历史,反思现实,以儒家为主旨,兼采法家、道家之长,提出了相当完整而又颇具特色的重民思想体系,是对中国古代重民思想的批评总结。
【关键词】王船山传统思想重民一、唯物主义的“即民见天”思想儒家“即民见天”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意思是说,“天意”是通过“民心”、“民情”表现出来的。
为王者要千秋万世保持自已的统治地位,就要永远执行“保民”政策。
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天”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有意志的、能够主宰世界的至上种。
这种状况,在汉代以后仍没有根本改变。
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鼓吹“天者,百神之大君也”,(《春秋繁露·郊议》)“就是认为天是有意志的。
唐代韩愈提出的“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与卫中行书》)的“天”也带有明显人格神的色彩。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提出“天理”说,表面上否认了人格神的存在,但由于他们竭力宣扬“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1]实际上是把“天理”视为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因而其“天理”本质上仍是神的化身。
在对历史上重民思想进行简略的回顾后,再来考察王船山的重民思想,就能清楚地看到,它是对传统儒家重民思想的直接继承,而其发挥则首先在于,从唯物主义“天道观”的哲学高度,阐发了儒家“即民见天”思想,并赋于它以新的[1]《朱子语类》(卷一),岳麓书社,1996 年版内涵。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作者:毛健来源:《船山学刊》2018年第02期摘要:《读通鉴论》是王船山晚年撰写的一部史论与政论结合的巨著,该书中有比较丰富的“法治”思想:把“法治”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突出了“法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治理国家方面,船山还隐约认识到根治官场贪污腐败需要发挥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将吏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在重视官吏道德修养的同时,还强调在制度的范围内对官吏进行监察、考核,对官吏贪污贿赂的犯罪行为依法严惩,把法治作为惩罚贪官污吏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与现代法治中预防官员腐败与制度反腐的立法精神相一致,足见王船山“法治”思想之远见。
关键词:王船山;《读通鉴论》;法治《读通鉴论》是王船山晚年呕心沥血撰写的一部史论与政论结合的巨著,该书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历史及人物事件,分析历代政治兴亡得失及其经验教训,希望以史为鉴,探求社会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民族复兴的希望。
在该部著作中,不乏有丰富的“法治”论述,本文以此为基本史料,对王船山《读通鉴论》中的“法治”思想进行探讨。
一、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治惟其人,不惟其法”王船山对秦汉以来历朝盛衰兴亡的缘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尤其是刻骨铭心地反思了明朝灭亡的教训,他结合自己在南明永历小朝廷遭受宦官奸臣构陷的亲身经验,在“人治”与“法治”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从本质上说,王船山是一个恪守儒家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国家治理层面,他更倾向于儒家倡导的圣君贤相的人治观。
不同之处在于:王船山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儒家过分强调人治的观念,把“法治”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突出了“法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其大著《读通鉴论》中频繁且大篇幅地论述“法治”思想。
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无论任人与任法,都是治国理政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任何一方的缺失或滥用,都会给国家治理带来严重后果。
宏阔的视野 深度的对话——评《王船山研究著作述要》
船 山 学刊
C unhnJ u h asa o m ̄
No 1 2 1 . ,01
(e .t . ) rst 7 to No 9
宏 阔 的视 野 深 度 的对话
— —
评《 王船山研究著作述要》 秦 秋 咀
( 衡阳师范学院 中文系, 湖南 衡 阳
收稿 日期 :0 0 0 — 0 2 1— 9 2
作者 简 介 : 秦秋 咀 (9 2 )男 , 南衡 东人 , 阳师 范 学 院 中文 系讲 师 , 学 博 士 。 17 一 , 湖 衡 文
一
2 — 6
意识和问题意识两个方面. 也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深入思考 承性. 其深层原因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 本书著者 船山学术传播、 时代学术思潮、 船山学术研究的自身逻辑
很好地体现出了著者的学术个性。 本来 , 四库全书总目 以《 强烈的问题意识。 既不盲从 。 也不有意贬抑或拔高. 其持论
提要》 为代表的提要类著作 。 其最大的弊病是极易流于琐 往往平允适当。如, 著者在有关王船山学术研究分期问题
细零碎. 即著者深陷于所涉及的众多论著中, 只知道“ 上. 入乎 并没有简单地止步于兼顾历史分期和王船山研究的内 其内”而不能做到“ . 出乎其外”更不能形成一种整体的观 容两个方面,而是进一步提出:除了要考虑历史分期、 , “ 王 照、 解读和定位, 以至于众多论著成为一颗颗散落状态中 船山学术研究内容外. 还必须加上王船山的学术思想传播 的珍珠。 而未能汇聚为一串完整而美丽的项链。 客观地说, 和时代的需要 、 学术思潮的影响以及王船山学术研究自身 朱迪光教授《 王船山研究著作述要》 一书较好地克服了这 发展的逻辑这些因素。”第 1 ( 4页) 事实上, 著者正是综合
如何理解和诠释王船山哲学——读《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
如何理解和诠释王船山哲学——读《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敦鹏历史地看,明清易代与周秦之变有可比之处,它们不仅引发了社会动荡,而且催发了思想剧变,这两次思想剧变都推动了社会体制大变革,将哲学普遍性与儒家时代性相结合,影响并塑造了之后的华夏思想形态。
在明末清初众多思想家当中,王船山不仅有宏阔的理论视野,而且有强烈的历史感;不仅有大量的学术著述,而且有博大的学术体系,堪称明末清初儒者之代表。
明末清初时期被称为中国的“早期启蒙时代”,涌现出朱舜水、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王船山等一批思想家,他们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其中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又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与黄宗羲、顾炎武不同,王船山的文本及其思想长期隐没不显,直到其逝世300多年后被发现于清末民初。
当时,西方传教士不断向中国输入宗教和科技,引发中西文化的碰撞,从而引发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
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旧观念向新思想的转变,其实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在这一时期,王船山承继儒学道统并对宋明儒学进行了全面反思。
此外,他还致力于开创新的儒学方向,建构新的儒学形态。
程志华教授的《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基于王船山哲学文本,参照“内在诠释”的作者简介:敦鹏,哲学博士,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程朱理学王道论研究”(HB20ZX006)。
091理路以及诠释之“道”“术”的策略技巧,对王船山哲学进行研究,提出儒学“实存道德描述”“形上学”“形上道德实践”三种形态,还将王船山与黄宗羲等同时代的儒者一起置于明末清初儒学“形上道德实践”形态,对王船山哲学进行儒学史定位,为清代以后的儒学包括现代新儒学明确了基本方向。
一、为何要研究王船山哲学程志华教授研究王船山哲学,既有历史条件,也有逻辑原因。
就历史的条件讲,其1997年的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均是关于黄宗羲的选题,后来还出版了《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①。
《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说略
景帝
窥伺之心”,是景帝的过失。认为太后欲让景帝“舍太子而立梁
亚夫不奉诏救梁王,是深明景帝借吴除梁之意。
王”并非史实。
卷三
批驳淮南王刘安“谏伐南越”的主张,认为“越之不可
赞成刘安的主张,认为征伐南越之举非仁义君子所为,不但
4 武帝 不收为中国也”,肯定武帝平瓯、闽,开南越的历史功绩。 劳民伤财,而且得不偿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统,传承风教的正统大儒形象。
的重要目的。
尽管如此,胡思敬认为,王夫之的学术还是存
二、《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的主要内容
在一定的缺憾,这主要是指《读通鉴论》中存在不
胡思敬认为《读通鉴论》的偏颇之处主要集中
合史实之处及有悖儒家礼教纲常之言。在《王船山 在两汉三国史论部分,“魏晋以后可议者绝少”[3],
光武
又贿重金以求偷生,有损节义,令人愤慨。
贬斥谯英散金救父的行为,“为善者其惧矣”!
圣人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之论,不仅适用于子道,
国以民为重,社稷次之,怎可“以子道当君道”?且章帝承
卷七 而且适用于君道。章帝继位之初,不应轻信鲍昱、陈宠、第 “明帝惨刻”之后,下诏补救前朝之失,此正是“天子之孝也”。 12
一、胡思敬与《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 胡思敬(1870~1922),字漱唐,江西宜丰人, 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曾任辽沈道监察御史、 广东道监察御史等职。监察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 职位颇重,负责纠察地方,弹劾官员,评议朝政。 两年间,被他弹劾的官员包括两江总督端方、两广 总督袁树勋、四川总督赵尔巽、尚书载泽、善耆、 徐世昌等等多名权臣,他甚至反对皇族、亲王总揽 朝政。这种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为其博得很大的
评论严尤上谏伐匈奴一事。认为匈奴不可不伐,不能以
钱穆:王船山之学术思想
钱穆:王船山之学术思想编者按:本文为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三章,第105-133页。
传略王夫之,字而农,又字姜斋,湖南衡阳人。
晚居湘西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生明万历四十七年,卒清康熙三十一年,1619-1692年七十四。
父修侯,少从游伍学父,又问道邹泗山,承东廓之传,以真知实践,为湘南学者。
张献忠陷衡州,招先生,执其父为质,先生引刀自刺,为重创状,舁往易父。
贼见其徧创,不能屈,遂父子以计俱得脱。
时先生年二十五。
清师下湖南,先生举兵衡山,战败,军溃。
遂至肇,瞿式耜荐之桂王,为行人司行人,时年三十一。
以劾王化澄,化澄将构大狱陷之死地,会降帅高必正救之,得免。
遂至桂林依瞿式耜。
清兵克桂林,式耜殉难。
先生间道归楚,遂决计遁隐。
时年三十三。
嗣是栖伏林谷,随地托迹,以至于殁。
刘继庄称之,谓「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
广阳杂记卷二全谢山于鼎革诸老,汲汲表章,而先生姓名,仅一见于刘继庄传,盖不能详也。
道、咸间邓湘皋始搜其遗书,得七十七种二百五十卷。
此外未刻及已佚者犹多。
盖先生著述之丰如此,而声光闇晦,亦视并时诸儒为尤甚。
学术大要明末诸老,其在江南,究心理学者,浙有梨洲,湘有船山,皆卓然为大家。
然梨洲贡献在学案,而自所创获者并不大。
船山则理趣甚深,持论甚卓,不徒近三百年所未有,即列之宋明诸儒,其博大闳括,幽微精警,盖无多让。
今撮叙其要旨如次。
其论道则曰:天下惟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无其道则无其器,人类能言之。
虽然,苟有其器矣,岂患无道哉?……无其器则无其道,人鲜能言之,而固其诚然者也。
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
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而人特未之察耳。
故古之圣人,能治器而不能治道……如其舍此而求诸未有器之先,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而不能为之名。
王夫之思想研究报告
王夫之(船山先生)思想夫之一生著述共达100余种,400多卷,体系浩大,内容广博,在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各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发挥宋代哲学家张载的“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世界是以“气”为物质始基而构成的,并由此出发,坚持“道”(规律)必须依存于“器”(客观事物),一旦“器”变,“道”也就必定变化。
这是一种唯物的自然观,王船山的另一个重要哲学观点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动,动是绝对的。
他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解,认为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腐败,“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肖,亦而死”。
不但自然界如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总的趋势是“世益降,物益备”,即一代胜过一代,即使是被人们美化为理想社会的远古“三代”,实际上也远不及现今之世。
因为历史是发展的,时代是变化的,所以王夫之赞成随历史的变化而进行社会变革,他强调:“三代之法,不可挟以为名,治后世之天下。
”思是古代好的法令制度,不一定对现今适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加以变更,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统一的观点。
他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就是说“行”是“知”的基础,不“行”就得不到“知”。
所以“知者非真知,力行而知之真。
”从这重“行”出发,王夫之认为一切学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致用。
显然,这是对湖湘学派务实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在政治思想上,王夫之接受了程朱理学中关天“礼”的阐述,坚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
”但另一方面,王船山又反对绝对君权,如果君言不为“天下之公”,以一己私利而获罪天下百姓,就必须革除他的君位。
虽然王夫之所持行的还是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但他能在明清之际提出限制绝对君权,就已是难能可贵了。
王夫之身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时代,因而思想中民族意识极为强烈,他特别强调夷夏之别,把它提到“古今之通义”的程度,认为君位“可禅可改革,但绝不能落入“夷类”之手。
于是,王夫之把几千年来传统的大汉族中心观发挥到了极至。
明末清初王船山“淮南子学”研究述评——以《读通鉴论》为中心
2 0 1 7年 3月
广州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G u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o 1 .1 No. 3 Ma r . 201 7
明末清初王船 山“ 淮南子学 " 研 究 述 评
— —
以《 读 通 鉴论 》 为 中心
高 旭
( 安徽 理 工 大学 楚 淮文化 研 究 中心 , 安徽 淮南
摘
2 3 2 0 0 1 )
要: 王船 山在 《 读 通鉴论 》 中对 西汉 淮 南王 刘长 、 刘安 与 《 淮 南子 》 都有所论述, 其 思 想认 识
《 淮南 子》 研究展 开系统的学术史梳理和探讨 , 逐步形成 了该 选题 的系列论 文 , 并 渐次在相 关学术 刊物 发表 , 如: 《 熊十力 视界 中的( 淮南子 ) 》,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社科 版 ) ) 2 0 1 5年第 6期 ; 《 晚清时期 曾国藩 “ 淮南子学 ” 研 究述论》, 《 汕 头大学学报 ( 人 文版 )  ̄ 2 0 1 6年第 2期 ; 《 回顾 、 反思与前瞻——二千年“ 淮南子学史” 纲要》 ,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社科版 ) ) 2 0 1 7年 , 将刊。
王船 山的《 读 通鉴 论 》 中, 对 以汉代 道 家《 淮 南子 》 为 中心 , 兼 涉相 关研 究对 象 的 “ 淮南 子 学 ” 有 所 论 述 ,
这些 历 史 认 识 与 思想 观点 , 表 现 出史 论化 、 正史化 、 儒 学化 的诠 释特 色 , 在 明末 清 初 的淮 南 子 学 史 上 具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为君之道
矣” , l 2 I ( 卷 j 诹武 帝 一 ) 而后世却没有能够在精确理解三代 佛 , 故静审时机 , 从长计议 , 缓 图之而非 以暴力革命 王道 精 意 的基础 上 因时损 益 与运 用 , 这不 仅 造 成 了 的方 式 亟取 , 如 此 可保 生 民不受 战争之 蹂 躏 。船 山
围而言 , 本 文所论 是 书 的为 君 之道 无疑 属 于 政治 思 型君道 , 以夏 、 商、 周三代先王之政治理念和作为为
想的领域。但综观《 读通鉴论》 的学术研究史 , 政治 原 型 的王 道 本 质 上是 三代 以下 君 道 之 惟 一典 范 与
思想 维 度上 也 罕见 有对 为君 之 道这 一 面 向 的探 析 。 终极 目标。 虽然《 读通鉴论》 中船山一再慨 叹三代以
政治 目标。 难 以企及的原因主要有二 , 第一 , 三代 以
一
结论无疑就是通过与 申韩之崇 尚智力与诈谋 而
下的历史情境相 比于三代 以上 已经发生 了天 翻地 夺取 天下 的做法 比照 中得 出的 。船 山 的意 思是 , 光
覆 的 变化 , “ 郡 县 之 与 封 建殊 ,犹 裘 与 葛 之 不相 沿 武之得天下 , 实乃顺天应人之举 , 与汤武革命相仿
遍性 、 一般性和共通性质的道理和做法 。船 山认为 功绩为来源和模范的治道。 圣王 自然就专指三代明 这些原理 型做法应 当并且可以适用 于中国历史 的 君 , 而其道则为治道 , 但此治道根本 上讲具有根本
作者简介 : 刘荣( 1 9 8 5 一) , 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因此之故 , 本文 以船 山的《 读通 中发现 了以
尝试梳理 和挖掘其 中所包 蕴的为君之道这一 自来 东汉 光武 帝 为代 表 的符合 圣 王之 治 道 的典 范人 物 ,
中国治理智慧的深度发掘--评王先志先生《船山通鉴论》
中国治理智慧的深度发掘梅珍生新书评介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一部总结中国历史上治乱得失、阐发历史规律的大作。
它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涉及的历史重大事件为对象,深度阐发了历史兴亡存废的奥秘,具有很高的哲学思辨力。
正如一些学人所相信与类比的:“西方有个黑格尔,东方有个王船山。
”最近,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王先志先生的大著《船山通鉴论》,以当代人的视野,对王船山的《读通鉴论》中深蕴的中国治理智慧进行了深度梳理,并以畅晓的语言呈现了出来。
这是一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优秀著作,值得每一位渴望从历史的治乱得失中寻找当下政治智慧的人认真研读。
恩格斯曾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归结为“合力”,而不是某种单一的神秘力量,这是对历史事件演变的科学揭示。
在《船山通鉴论》这部著作中,作者将王船山《读通鉴论》涉及的各种主导因素,以简洁明快的方式,作了集中归纳与深度剖析,并从不同层面对船山通鉴论的智慧进行了发掘。
一是将对历史走向有重大影响的政治观念提取出来并进行了解读,如德论、法论、天下财富、民本、睿智等各自单列章节,从具体历史事件中总结中国治理智慧的一般原则;二是对历史活动的主体,如君主、宰相、将领,乃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某种典范意义的三国人物、唐代君臣等的得失进行了总结,为当代从事国家治理的行为主体提供一面自我审视治理合理性的铜镜;三是从制度得失的层面展现王船山求索治乱之因的智慧。
如对于影响历史走向的不同因素进行了揭示,举凡礼制、法制、财政、军事、学术风格、天文历法等,都分析了它们各自在历史事件中的地位,准确地再现了王船山洞彻历史的能力。
该著对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的独特性作了准确的把握。
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立论范围与《资治通鉴》并不完全一致。
《资治通鉴》一书起自春秋三家分晋终于五代;而王夫之的书则直接从秦始皇始,终于赵宋蒙元,突出了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当世立法的贡献。
《读通鉴论》对于中国历史上下通观,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以历史照应世事与以世事证实前代史的互证中,寻找历史主体活动的一般规律。
浅谈近百年来王船山 《读通鉴论》研究述评
浅谈近百年来王船山《读通鉴论》研究述评学界公认,明清学术、思想研究乃20世纪以来的显学之一。
生当明、清鼎革之际的大学者王船山,因其毕生著作数量之多、堂庑之广和议论之深,尤为后世所推重,船山学研究方兴未艾且大有可为。
但是,以往甚少有对船山某一部作品予以专门、系统、严谨之研究者。
历来为人评价甚高的《读通鉴论》便是其中之一。
一、针对性研究综述首先是专著方面。
截至目前,所见的仅有两部以《读通鉴论》为题的著作。
第一部是出版于1982年的李季平的《王夫之与读通鉴论》。
该书的篇幅并不大,《读通鉴论》也并非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因而只在书中的最后部分有所涉及。
作者首先揭示了王夫之从事著史、论史的四条一般原则和宗旨:实录精神、公正不挟私、反对记载邪妄以附会人事和以史为鉴。
其次,作者认为,王夫之在批判理学家复古倒退的历史观中建立了发展进化的的历史观,而且,历史的发展是有其一定的趋势和规律的,即理势合一的进步历史理论。
以这种进化史观为思想基础,王夫之在政治主张上提倡厚今薄古,主张变法革新,从而驳斥了理学家的复古主张和历史倒退论。
第三,王夫之在评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采取的分析的态度也是其坚持的进化史观的反映,从而在某些方面揭示了长期以来被歪曲了的历史真相。
二、相关性研究综述我们一直强调,该部分是围绕着《读通鉴论》一书的不同方面或采取不同的角度而开展的研究工作,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此项研究没有边界可言。
前辈学者事实上已经点出了或者通过自己的开创性工作揭示了该书可能包含的研究范围:梁启超认为该书和《宋论》虽然不是船山第一等著作,但在史评一类书里头,可以说是最有价值的。
嵇文甫认为在他那看似不成统系的许多经义史论里面,实蕴藏着很微妙的一种历史哲学。
瑏瑡杨昌济认为王船山一生卓绝之处,在于主张民族主义,以汉族之受制于外来民族为深耻极痛。
此是船山之大节,我辈所当知也。
瑏瑢而钱穆则主张:观其最后著作《读通鉴论》、《宋论》两书,今人皆以史论目之,不知其乃一部政治学通论,于历代政治上之大得大失,以及出仕者之大志大节所在,阐发无遗。
王船山《读通鉴论》公私观的伦理向度与价值指向
王船山《读通鉴论》公私观的伦理向度与价值指向
王泽应;王梦然
【期刊名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51)2
【摘要】王船山《读通鉴论》中的公私观对历史上的公私观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批判性评析,并将公私从人的内在道德意识延伸至治国安邦、国家大义和文明延续的论域,使公私观包括个人修德、国家治理和文明发展诸方面的要义,将中国伦理文明的公私观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王船山公私观的伦理蕴含和价值指向表现在将公私观与义利观联系起来分析,深刻论述了“古今之通义”的至上价值;将公私观与兴衰观联系起来分析,深入探讨了“社稷轻而民为重”的价值机理;将公私观与历史观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深度揭示了“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的历史理性。
弘扬王船山公私观的合理因素,对于我们培育社会主义公私观,培育正确的历史观、文明观、道德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伦理文明,具有精神启迪和价值滋润的时代意义。
【总页数】9页(P76-83)
【作者】王泽应;王梦然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9.2
【相关文献】
1.王船山政治伦理的价值诉求、工具理性及现代启示——以《读通鉴论》为文本
2.明末清初王船山“淮南子学”研究述评——以《读通鉴论》为中心
3.王船山《读通鉴论》中的君子观
4.王夫之史论的思想家底色--读王先志著《船山通鉴论》
5.从《读通鉴论》看王船山的民族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船山廉政思想研究
古代中国社会廉洁政治的历史沉思——读王夫之<读通鉴论>贪腐行为是封建社会政治中的顽疾。
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虽然也极力打造吏治清明的形象,但少有成功的经验,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一书,对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述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近1400年间的史实进行考察,分析了历代王朝反贪腐的情况及利弊得失,提出了自己的廉政主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政治镜鉴。
郭树伟《古代中国社会廉洁政治的历史沉思——读王夫之<读通鉴论>》一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概括了王夫之的廉政主张,即应把廉政贯穿于国家政策制定中,视廉洁政治为基本国策;加强官员廉政教育,廉政应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反对官员“清而矜、清而伪、清而朋、清而钝”;重视胥吏贪腐预防,提出“简法治吏”措施。
本版从今日起,分三期刊发此文,敬请关注。
——原编者王夫之(1619-1692)又称王船山,湖南衡阳人,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世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著述甚丰,《读通鉴论》、《宋论》是其代表作。
《读通鉴论》一书对古代中国社会从秦汉到唐五代时期的政治举措作了考察。
其中,对历朝统治者反贪腐、澄清吏治的措施和效果的考察,是这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
该书所揭示的历代王朝在廉政方面的利弊得失,尤其是贪腐亡国的深刻教训和廉政主张,为我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留下了有益的镜鉴。
一、应把廉政贯穿于国家政策制定中(一)《读通鉴论》一书认为,统治者应把廉政作为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国策之一,在确立政治、经济、法制、思想文化宣传等方面制度时,都应顾及廉政的内容。
对此,王夫之揭示了隋唐两朝经济政策和廉政制度失误的教训。
他指出,隋文帝“重税渔民、竭泽而渔、财聚民散”的贪吝财政政策,导致了国家的分崩离析;而唐朝改隋朝“贪吝财政”为“散财于民”的财政政策,又引发了“朝士以贿而容奸、逆臣亦以贿而自固”、“竞为奢侈”的官员文化风尚,以致“贿赂之败人国家,如鸩之必死”,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鲜明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