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包含 3 篇课文,分别是《综合性研究:遨游诗海》、《为人民服务》和《两小儿辩日》。
2.1 《综合性研究:遨游诗海》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2 《为人民服务》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3 《两小儿辩日》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单元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2. 讲解《综合性研究:遨游诗海》,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3. 讲解《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领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
4. 讲解《两小儿辩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语文知识。
5. 进行课堂练,巩固所学知识。
6.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研究心得和感悟。
7. 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效果,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课件。
4. 课后作业。
七、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4.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以上是针对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第四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2. 研究并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能够正确理解并朗读本单元的课文。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和活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理解并正确朗读本单元的课文。
三、教学准备1. 第四单元的课本和教辅材料。
2. 录音机和课件投影设备。
3. 单词卡片和图片资料。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词汇卡片,引导学生回顾并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预:让学生预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听力: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并纠正发音和语调。
4. 模仿:教师示范课文的朗读,引导学生模仿并注意语音语调。
5. 分角色朗读: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6. 讨论与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课文中的问题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考。
7.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或创作相关对话。
8. 练与巩固:布置相关练和作业,巩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文理解: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朗读表达:评估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 小组活动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创造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第四单元的课文内容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词汇和短语的掌握也得到了加强。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示了积极的合作和创造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度。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课《心愿》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课《心愿》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课《心愿》。
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心愿。
心愿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希望,六年级的学生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与期盼,心中常常蕴藏着许多美好的心愿。
本次习作能唤醒他们埋在心底的美好心愿,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以生动的比喻引入“心愿",让学生感受到了心愿的美好。
接着以“你的心底埋藏着哪些心愿”轻轻发问,触动了学生的思绪,从情感和思维两个方面开启本次习作。
接着,教材以较大的篇幅呈现了一幅心愿图示。
图示以淡红的“心形”为背景,从“关于个人”“关于家庭"“关于社会”三个不同维度引导学生思考,并列举了多种不同的心愿,旨在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让他们思考的视野更开阔,心愿的内容更丰富。
在学生选择心愿前,教材引导学生从习作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选择什么材料”旨在引导学生对习作索材进行选择,选出合适的材料表达心愿。
“选择-一种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习作内容与习作形式的关联,用适合的方式表达心愿。
教材列举了“记叙故事、写信、日记、创作诗歌”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抒写自己的心愿。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写好后认真读读习作。
并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让语言通顺、流畅,意思清楚、明白。
旨在不断增强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意识,不断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1.能选择适合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
2.能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选择适合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
2.难点: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四、学情分析。
本次习作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教学时首先要启发学生打开心扉,借助教材的提示,打开思路,确定自己要写的心愿,接着可引导学生选择材料表达自己的心愿,并且根据表达的内容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
《为人民服务》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彻、迁”等9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学会“革命、街坊"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1。
学习“彻、迁"等9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学会“革命、街坊”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你在哪里看到过“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呢?2。
你在哪里听到过这句话呢?预设:阅兵式上。
3。
谈话导入。
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你知道这句话是谁提出来的吗?你知道他是在什么场合提出来的吗?一起走进课文来看看。
4.历史解读。
这句话原本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
张思德因奋力将队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
毛泽东在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二、认读生字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革命解放彻底利益意义剥削压迫批评兴旺五湖四海目标责任牺牲死得其所制度寄托哀思2。
和同桌互相指读生词.三、内容感知(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讲了哪些?(二)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任务。
要求:(1)把文章读通顺,读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文章除作者外还涉及到了几个人物,他们是谁?(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谈了几点?(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课文,交流讨论:(1)谁来为人民服务?(2)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四)再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号,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内容?试着找出关键词句加以概括。
1。
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在讲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2。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本单元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
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
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
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滑县二小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金色的鱼钩》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4)老班长接受了怎样的任务?
2。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展示,明确:
(1)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粮食紧张,情况恶劣。
(2)故事发生的时间:1935年秋天。
(3)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草地行进中。
(4)老班长接受的任务是照顾三个病号。
【注释】①京兆:京城地区.②生赀:财产。③破:劈开。④斫:砍.⑤憔悴:枯萎,凋零.⑥悲不自胜:悲伤得自己受不了,形容极度悲伤。胜:承受,控制。⑦荣茂:繁荣茂盛。⑧孝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家庭。
【乙】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①作羹(gēng)②,漉豉以为汁③。
萁(qí)④向釜(fǔ)⑤下然⑥,豆在釜中泣.
六、作业布置
拿起你的笔,写下想对老班长说的话吧!
第一单元教案
爸爸带我去爬树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文中重点词句品读,体会小作者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3.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一谈你的感受.
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4。思考:为什么说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五、课外延伸
1.讲一讲长征故事.
2.聊一聊解放军。
预设:海外救援、抗疫前线救灾现场等。
C。【乙】中“本是同根生”与【甲】中的“树本同株"意思相近.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课文阅读:阅读课文《春天的花朵》。
2. 课文理解: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情感和意义。
3. 词语学习:学习并掌握本课所涉及的生词和短语。
4. 语法训练:练习使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法知识。
5. 作文训练: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看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春天和花朵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词语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和词典学习生词和短语,掌握词义和用法。
4. 语法训练:通过练习句子结构、动词时态等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 课文理解:让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作文训练: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7. 总结:复习本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课后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春天和花朵的认识。
教学资源- 课文《春天的花朵》- 图片或视频素材- 词典- 作文纸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扩展活动1. 制作春天花朵手工:让学生用纸张和颜料制作春天花朵手工,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语文学科标准- 教学辅助资料。
统编(部编)教材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部编)教材⼈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古诗,默写《⽵⽯》。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古诗分别表达了诗⼈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课时 -⼀、情境导⼊,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势地读⼀遍题⽬。
⼆、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组内合作认读本课⽣字、新词。
2.指名读⽣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似钩⾦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共议“沙如雪”“⽉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引导学⽣展开想象,对学⽣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即为⽐;从⼀个富有特征的景⾊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字中,⽐中见兴,兴中有⽐,⼤⼤丰富了诗的表现⼒。
)2.⾃读“何当⾦络脑,快⾛踏清秋”。
思考这是⼀匹怎样的马?引导学⽣抓住“⾦络脑”“快⾛”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从“何当”⼀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情?(表达了诗⼈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家理解这⾸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展⽰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师不禁要问⼀个问题:诗⼈为什么要写这⾸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诗是⽤托物⾔志(板书:托物⾔志)的⼿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的情感。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元口语交际·习作教案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
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
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
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
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板书:学会生存)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
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
“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研讨法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2课时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播放音乐《五月的鲜花》)当这优美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去感受那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师: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生: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又是什么呢?师:你问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第11课。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吗?生:李大钊。
师:课前预学大家都搜集了资料吧?谁能说说自己对李大钊的了解?生:李大钊是一个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师:你说得很对。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3.搜集李大钊同志的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板块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师: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生自读)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工具书、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整理人:邢迎迎一、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组教材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选编的四篇文章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教材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科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
主要是记叙两个命运悲惨的孩子,故事很真实,动人;一种是为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写了两个面对厄运作了种种冒险的探索与奋斗的主人公,体现了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第四单元实化教学目标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成都的外国名篇名著;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每课实化教学目标及评价方法设计14卖火柴的小女孩原虚化目标为: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经研讨确定的实化目标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从具体事例、语句中体会人物的悲惨命运,感受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
评价方法设计:1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小女孩一共点燃了几次火柴?她在幻景中都看到了哪些东西?找出描写小女孩幻觉和现实的相关语句,以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感受,交流自己的感受。
原虚化目标为: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
经研讨确定的实化目标是:找出文中写实的部分和写虚的部分,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评价方法设计:在文中画出写实的部分和写虚的部分,想一想小女孩每次擦然火柴都看到了什么?揣摩作者的这种想象合理吗?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15凡卡原虚化目标为: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经研讨确定的实化目标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具体语句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评价方法设计:1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2 画出描写凡卡学徒生活的句子,以批注的形式写出感受,交流: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原虚化目标为: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中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并在习作中能加以运用,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
2.了解古诗词中借他物来表达志向、情感的写法——“托物言志”,并加以运用3.学习课文中主人公外貌描写跟文章主题的紧密关系,以及在整个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诗词中借他物来表达志向、情感的写法——“托物言志”,并加以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和三篇现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三篇古诗和三篇现代文,想一想:每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什么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查看课后练习,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流畅地回答课后习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第四单元的课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迅速举手要回答问题的学生。
)(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是直接点题(“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呼应开头(“妈,昨天是4月28日”)。
(2)《为人民服务》的开头是直接点题(“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结尾升华主题(“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金色的鱼钩》开头是交代事情的起因(“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结尾起到了呼应和升华标题的作用(“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让学生交流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3.如何写好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方面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请女生、男生分别读出开头和结尾。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细细品味诗句,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的诗句。
课件展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后思考:诗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诗人托“竹”言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和品质。
)2.品味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其他诗句,先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交流诗句的主要意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包括园地)
单元第四单元单元解读本单元有三首古诗、三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园地。
本组课文以“深深的怀念”为话题,展开学习。
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本单元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口语交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写作手法,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
2.深入体会深深的怀念的思想感情。
突破措施1.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课时划分10古诗三首 2课时11十六年前的回忆 2课时12为人民服务 2课时13金色的鱼钩 1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习作四 2课时园地四 2课时课题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和竹子的特点。
课程整合点与主题丛书第五本整合。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和竹子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主备内容二次备课第一课时(第一首)一、揭题(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马诗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1.认识生字:络,学会正确读写。
六下语文四单元单元整体备课
六下语文四单元单元整体备课以下是一个示例的六下语文四单元单元整体备课方案: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包括《古诗三首》、《腊八粥》、《北京的春节》和《藏戏》。
这些课文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单元教学目标1. 识字与写字:掌握本单元生字、生词,正确书写汉字,提高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
2. 朗读与默读:通过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文化意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4. 写作:学习本单元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课文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意义。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5. 总结与评价:对本单元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
2. 教学课件:制作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和练习题等。
3. 教学视频:利用网络资源或自制视频,辅助教学。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第1单元1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写本课的“醋、燃”等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情感与价值了解老北京的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1。
关于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的课件.2。
歌曲《恭喜》。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播放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1)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2)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体认读。
(3)对于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6。
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复习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所学的内容,包括诗词、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掌握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词、文章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复习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包括生字词、句子理解等。
•提升学生对相关诗篇和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回顾复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新的收获和体会。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复习:《江南春》诗词赏析、句子理解、生字词复习等。
•第五单元复习:《最美的礼物》故事阅读、情节理解、作文表达等。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和文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课文中的深层次意义,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复习第四单元《江南春》(1) 诗词赏析•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春》的诗文内容,让学生聆听朗读,感受诗词的美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句子理解•导入几个重要句子,让学生依据语境猜测句子含义,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释,矫正错误理解,确保句子理解的正确性。
(3) 生字词复习•复习第四单元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进行记忆测试,巩固词汇知识。
2. 复习第五单元《最美的礼物》(1) 故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最美的礼物》,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回答问题检测理解程度。
(2) 情节理解•针对故事情节,组织小组合作探讨故事主题、人物性格等,培养学生思考和领悟能力。
(3) 作文表达•提出一个与故事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作文创作。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表现。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时教案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本次口语交际是即兴发言,旨在引导学生能够交际场合和对象,围绕某个交际话题快速组织语言,有条理地发言。
“即兴发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广泛,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能根据场合、对象等,稍做准备,做即兴发言。
1.教师可先出示一些即兴发言的事例,引导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下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从教材情境切入,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角色,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关注场合和对象,说得体的话。
3.教师应事先准备一些即兴发言的题目,让每位学生都有即兴发言的机会,可将小组练习和班级展示有机地结合起来。
4.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交往中,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大胆表达。
1.学生搜集即兴发言口语交际的话题。
2.制作本课课件。
1课时能根据场合、对象等,稍做准备,做即兴发言。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出示校园电视台的采访视频。
1.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想视频中的采访对象是如何发言的?2.通过这段采访视频,我们知道对于采访中个人的发言都是临场发挥的,事先没有准备, 像这样的发言就叫即兴发言。
3.你有过类似的发言经历吗?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口语交际,学习怎样根据场合和对象进行即兴发言。
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增强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1.班级举行“珍惜粮食,拒绝浪费”主题班会, 主持人临时请你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的?你想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2.像这种预先没有准备而当众讲话就叫作“即兴发言”。
那么应该如何快速地做好即兴发言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由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交际话题——即兴发言。
二出示教材提供的情景,感知即兴发言1.教师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班里来了新同学,班主任让你代表全班同学向他表示欢迎。
谁能代表老师和全班同学向新同学表示欢迎,说上几句?预设:(1)同学,欢迎你加入我们这个积极阳光、充满活力、团结向上的集体,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或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大家都会热心地帮助你。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词语。
2. 掌握本单元所学的重点句子和语法结构。
3. 理解并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策略。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 运用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3.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两小儿辩日》2. 《寓言四则》3. 《古诗两首》生词和重点词语1. 生词:辩、暇、协调、固然、气象万千等。
2. 重点词语:争论、观察、体会、理解、运用等。
重点句子和语法结构1. 句子:两小儿辩日,指的是一对小孩子争论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
2. 语法结构:疑问句、比较级和最高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生词和重点词语的认读和运用。
3. 重点句子和语法结构的掌握。
教学难点1. 生词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重点句子和语法结构的运用。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措施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3. 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2. 运用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提供写作指导和示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1. 课文内容讲解:2课时2. 生词和重点词语学习:1课时3. 重点句子和语法结构讲解:1课时4.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2课时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运用生词和重点词语。
3.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到第72页内容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
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教学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出示几段话请学生来读:a我年届七十,有机会又读了一遍安徒生童话,颇有以前没有过的感受。
因此我深深领悟到,安徒生童话真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
(任溶溶)b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虽然他并不经常给你一个甜蜜蜜的大团圆──而是让女孩点完所有的火柴冻死,让锡兵为了得不到的爱情甘心熔化,让小人鱼化成美丽的海水泡沫,让刚刚爱上公主的穷人失手烧掉自己的飞箱──但掩卷之后,我们觉得他的童话世界仍然充满了善良和爱,充满了感动和美。
c丹麦大物理学家奥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
他对安徒生说,如果他的长篇小说能使他出名,那么,他的童话将使他不朽。
d列夫·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你读过安徒生吗?我读过,十年前,我没读懂,十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很孤独,非常孤独!”e我相信,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无论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个,他的生活、经历、情感、血液、梦想……一切都在文字中,这使得他的童话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儿童和成人的世界里都广受欢迎。
仅此一点,就可以把世界上绝大部分童话作家和安徒生区别开来。
1.关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2.关于安徒生,你不解什么?二、从故事走近安徒生1.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
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
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
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
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
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
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2.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自学生字。
三、默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在书上。
四、检查朗读,听写生字。
一、围绕课文,交流自学所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二、感悟写法,体会情感可以这样进行:1.对比阅读幻象和现实部分,说说幻象的句子在暗示什么?2.结合学生的感悟,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小女孩现实生活悲惨的句子。
比如冷──天气的冷:*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走着。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师:是啊,这个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除了寒冷,还能给光头赤脚在街上的女孩带来什么呢!难怪小女孩首先就想到火炉了。
请同学们接着交流。
人情的冷:*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人们说。
3.结合学生的疑问,在矛盾处体会:(1)不敢抽出一根火柴,到不停地擦火柴,直至擦燃一大把火柴,小女孩想的是什么?(2)小女孩死了,作者连用了两个“幸福”,作者想的是什么?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再谈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谈心中的安徒生:人品、作品。
五、鼓励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准备召开“班级读书会──走近安徒生和他的童话”。
教学内容课本第73页到第78页内容教学目标1.学会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
2.阅读材料:《在人间》片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和作品,导入新课《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
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学徒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凡卡二、检查预习: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词。
2.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三、快速摸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凡卡的学徒生活主要在什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根据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四、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痛苦生活和心情。
1.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会这样概括:生:凡卡受不了学徒生活了,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村去。
生: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生:凡卡受不了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2.抓住“指望”,体会凡卡生活的无望。
(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谁来说说,“指望”是什么意思?(1)九岁的凡卡离开乡村,离开疼爱他的爷爷,来到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来当学徒,他曾经有什么指望呢?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一定指望着到鞋匠这里学会做鞋,能够有一样本领,来养活自己。
*他想挣钱,让爷爷和他都过上好的生活。
*他们一定以为,在大城市是比较好生活的。
*他可能还想,莫斯科是个大城市,他有了本事,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不再贫穷,离开乡下。
*他还可能指望自己做出最漂亮的鞋,卖很多的钱,当一个有钱的人。
(2)多么美好的“指望”啊!而现在,刚来到这里三个月,他就感到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你能从他的信中找到原因吗?细读凡卡的信,画出有关的句子进行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凡卡的生活,抓住具体事例和句子,体会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
(3)凡卡在城里的一切美好的指望都破灭了,又产生了新的指望,你知道是什么吗?第二课时一、围绕凡卡的梦,两次续写,体会凡卡梦的含义。
1.读凡卡的梦: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睡熟了。
按着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梦为心声,我们看看从凡卡的梦中会感受到什么。
读凡卡的梦,注意省略号,接着设想延续的梦境,体会凡卡的美好而急切的心情。
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细读凡卡回忆部分和叙述部分,抓住有关事例和句子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重点:*醉醺醺的邮差,不清楚的地址,使信无法寄到爷爷手中。
*即使寄到,他的梦也依然只是个梦而已:在凡卡心中乡村生活的美好,其实蕴含着贫苦,更衬托出来的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爷爷的年龄、做的事情都不足以养活一个渐渐长大的孙子,把孙子送到城里,是爷爷唯一的选择和希望。
3.再读凡卡的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信的后面写上几句想说的话。
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作品为什么这样打动人心?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可以通过假设引导:假如没有回忆……假如没有对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动作描写……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对比阅读高尔基的《在人间》一个片断:16*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内容课本第79页到第85页内容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梗概,知大意1.学生自主阅读梗概,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
可以这样引导:(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2)默读“梗概”,把鲁滨孙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
(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二、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相对比,想想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2.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鲁滨孙生活态度的精彩和作者写法的精彩。
可以这样安排教学:(1)让我们把他列出的“好处”和“坏处”,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列表,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2)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除了鲁滨孙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学生可能谈到鲁滨孙的语言,如: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我希望世上的人……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就像作者把鲁滨孙的思想活动列出来一样。
三、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