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的道德失范现象探究

合集下载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自媒体新闻传播作为新兴的传播形式,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观点、参与讨论的重要渠道。

随着自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伦理失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进行探析,旨在引起人们对自媒体伦理问题的关注,促进自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现状1. 缺乏权威认证和审核机制自媒体平台的入口门槛较低,缺乏权威认证和审核机制,导致一些没有新闻素养和道德底线的人也可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混淆了舆论和真假信息。

2. 缺乏独立审查机制自媒体从业者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自媒体人以追求点击量和广告收入为目的,不择手段进行炒作,甚至编造虚假信息来吸引眼球,严重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和新闻传播的公正性。

3. 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自媒体传播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严格的编辑、审核和报道环节,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

一些自媒体人为了迎合受众口味,故意曲解事实、添油加醋渲染,导致信息失真,严重损害了受众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伦理失范的自媒体新闻传播给社会舆论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造谣传谣、炒作低俗、侵犯隐私等行为层出不穷。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自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问题的产生,与自媒体行业的发展和内在机制密切相关。

1. 利益驱动导致失范行为自媒体从业者缺乏规范和监管,很容易被利益驱动,为了追求点击量、广告收入而故意炒作、虚构新闻,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丧失了对传播伦理的基本敬畏。

2. 知识水平不足引发的失范行为一些自媒体人虽然热衷于传播信息,却缺乏新闻传播的相关知识和专业素养,导致在舆论、评述、评论等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失范行为。

3. 缺乏监督机制导致失范行为自媒体平台缺乏有效的内容审核和自律机制,信息发布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任何违规行为都难以受到有效的制约和惩处,这无疑会引发自媒体从业者的伦理失范行为。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自媒体新闻传播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和观点。

自媒体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以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和即时更新,受众群体也更加广泛。

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伦理失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有效解决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在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我将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自媒体伦理失范的具体表现和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

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内容,引起社会各界对自媒体伦理问题的重视,共同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化建设。

1.2 问题提出在自媒体新闻传播日益普及的今天,伦理失范问题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自媒体人伦理失范的现象屡见不鲜,包括虚假报道、恶意诽谤、侵犯隐私等多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和道德标准。

这些问题的存在,问题的症结究竟在何处?如何有效对策才能遏制这一现象的蔓延呢?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原因并提出应对之道,以期促进自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是指在自媒体领域中出现一系列违背媒体伦理规范和价值观的行为现象。

这些失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实报道在追求流量和点击量的压力下,一些自媒体从业者倾向于夸大事实、故意歪曲事实或编造谣言来制造话题,导致报道内容与真相相去甚远,影响公众的判断和决策。

2. 缺乏审查由于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一些自媒体从业者对新闻内容缺乏审查和筛选,容易出现不实消息和低质量内容的传播,给公众带来误导和困扰。

3. 隐私泄露一些自媒体从业者为了追求热点和爆点新闻,不惜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进行隐私调查和曝光,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和伦理道德问题。

现代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现代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现代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摘要】现代媒体网络新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道德失范的问题。

造假虚假新闻、过度渲染煽动情绪、隐私泄露侵权报道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利益,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媒体自律,提倡媒体伦理与责任意识。

只有通过自律和规范的行为,媒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责任和监督作用。

未来,我们应当更加重视道德规范,建立健全的新闻伦理体系,并倡导媒体从业者秉持诚信与责任感,为社会传递真实、客观和公正的信息。

这样才能让现代媒体网络新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现代媒体、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造假、虚假新闻、过度渲染、煽动情绪、隐私泄露、侵权报道、对策建议、道德自律、媒体伦理、责任意识、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媒体网络新闻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报道内容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和公共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便捷和高效。

随着媒体网络新闻的快速发展,一些道德失范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虚假报道、过度渲染、隐私泄露等现象频发,严重损害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可信度,甚至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呼吁媒体从业者更加注重道德自律,提升媒体伦理与责任意识,携手共同打造健康、积极的新闻传播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现代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探讨造假虚假新闻、过度渲染煽动情绪、隐私泄露侵权报道等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强调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倡导媒体伦理与责任意识,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部分结束。

1.2 问题意识现代媒体网络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道德失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所谓道德失范,指的是媒体网络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存在缺乏道德约束和伦理标准、违背公共利益、误导公众观念等现象。

新媒体传播失范及其对策思考

新媒体传播失范及其对策思考

新媒体传播失范及其对策思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

但是,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虚假信息传播、恶意造谣、侵犯个人隐私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新媒体传播的有效性和质量,同时也阻碍了新媒体的健康发展。

本文从传播失范的角度探讨新媒体传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新媒体传播失范的表现1、虚假信息传播在新媒体传播中,虚假信息的媒体化呈现已经成为一种棘手的问题。

由于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较快,虚假信息很容易被散布到全社会,影响范围比较广。

2、恶意造谣与虚假信息比较相似的是,恶意造谣的现象同样存在于新媒体传播过程中,这是很容易制造的无聊的情况。

这种行为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信任。

3、侵犯个人隐私随着新闻业的日益发展,媒体报道日益多元化。

但是,在报道中,个人隐私的曝光现象也时有发生。

在新媒体的传播中,一些社交平台和个人账户的信息被非法获取,从而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新媒体传播失范的原因1、信息真实性核实不足在新媒体传播当中,信息核实的环节较短,信息源的真实性和信任度很难得到确认,从而造成了一些虚假信息的流传和恶意造谣的行为。

2、监管机制不完善在新媒体传播中,监管机制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虚假信息的发布和恶意造谣等行为,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从而加剧了传播风险。

3、道德缺失在新媒体传播中,一些新闻媒体和自媒体人士为了追求更高的浏览量和粉丝数,往往会抛弃道德和职业规范,挑选一些渲染性较强、煽动性较大的话题进行报道,增加自己的曝光率和关注度。

三、应对措施的思考1、加强信息核实力度信息真实性核实是避免虚假信息传播的前提。

各个新闻单位应该建立严格的信息核实程序,保证传播出的信息准确可信。

2、政府对新媒体传播进行监管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新媒体传播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格惩处。

舆论引导的力度也应更具强有力的政策来加强。

自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自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2上新闻文化论坛12自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沈 琼摘要:在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新闻软件应运而生。

但在丰富公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出现了许多新闻传播过程中道德失范的现象,对于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本文以自媒体为背景,对新闻传播过程中道德失范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最后对于自媒体背景下新闻道德失范做出了反思,旨在营造一个道德良好的社会氛围,以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关键词:自媒体背景;新闻传播;道德失范一、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的现象自媒体作为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对传统新闻传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仅仅作为新闻的被动接受者,而且还充当着新闻的传播者,在各种各样的新闻软件中便可窥见一斑。

不计其数的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自媒体人,他们发布的信息虽然其中不乏有一些精辟独到的观点,但也不乏以制造舆论来博取眼球的好事者,在平台缺少“把关人”的条件下更容易产生道德失范的现象[1]。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是自主性。

在自媒体的普及下,自媒体人可以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传播,这样制作出来的信息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彰显,不一定能准确、真实地反映新闻信息。

其次是平民化。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发布新闻信息时更注重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监管体制更为严格。

而广大自媒体人在充当媒介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多偏向于个人情感的传导,带有浓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这样传播的信息内容更偏于平民化,用户黏性较低。

再次是多样化。

自媒体环境下,个体传播的内容多为个人的某些情感诉求,来自于不同背景的人群所持有的观念和感受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传播内容的多元化[2]。

二、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有着不可预料的强大传播力,不仅深入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试论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失范现象、原因和对策

试论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失范现象、原因和对策

试论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失范现象、原因和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伦理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新媒体传媒平台的信息传播存在着诸多不好的现象。

例如,部分新媒体平台在追求点击量、流量的前提下,往往忽视新闻事实,夸大炒作,甚至制造虚假信息;有些新媒体从业者缺乏媒体职业道德,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与媒体传播职能相背离,甚至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低俗、猥亵、恶俗等不良现象;此外,网络暴力、抄袭、侵权等也成为了新媒体伦理失范的表现。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重原因。

首先是信息爆炸与新媒体市场化的特点所致,新媒体平台在追求流量、点击量的同时,也在追求广告收入,为此,他们往往会选
择发布低俗的内容,也可能从不负责任的来源获取“新闻”,并通过戏剧性炒作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是新媒体传媒人员职业素质和法制意识的不足,对于新媒体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够,对于新媒体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这些问题都使得新媒体职业人员容易陷入到道德的沼泽中。

此外,新媒体的政策监管也不到位,对于舆论引导的管制和限制不够严格,这也加剧了新媒体伦理失范现象的恶劣情况。

因此,对策方面,应该从多个方面加以调整。

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应该加强管理力度,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创造更加公正、透明的信息传递环境;另一方面,新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自我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政府也应加强新媒体监管,推动其法制化进程,加强舆论引导的力度,与新媒体平台和从业人员一起共同建设符合社会期望,符合职业道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媒体领域。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自媒体领域,进行自由的信息传播和观点表达。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伦理失范现象的频繁出现,如编造虚假新闻、传播不实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受众的权益,也严重影响了自媒体行业的形象和信誉。

伦理失范问题的产生不仅是自媒体从业者个人责任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监督和规范体系的缺失所致。

如何有效应对自媒体新闻传播中的伦理失范现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伦理规范和监管机制,加强自媒体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培养,才能提升自媒体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声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自媒体新闻传播中存在的伦理失范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找出导致伦理失范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改善自媒体行业的伦理操守和规范。

我们还将重点关注如何加强自媒体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培养,以及建立自律机制,从而提升自媒体行业的整体形象和责任感。

最终,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呼吁社会各界重视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问题,认识到伦理建设对于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期推动自媒体行业迈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 正文2.1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现象1.虚假报道:一些自媒体从业者为了吸引流量和点击率,会故意发布虚假新闻或夸大事实,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和信任。

2.低俗内容: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和赚取眼球,一些自媒体平台发布低俗、暴力等不良内容,破坏了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

3.侵犯隐私:部分自媒体从业者为了获取独家报道或吸引关注,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违背了新闻道德和行业规范。

4.不实评论:一些自媒体人士在评论和解读新闻时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片面夸大或歪曲事实,误导公众的认知。

以上是自媒体新闻传播中常见的伦理失范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信任感,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媒介伦理失范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违背伦理规范,通过不当手法和行为追求经济利益或满足其他目的。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介伦理失范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报道:部分网络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故意编造或夸大事实,发布虚假、不准确的新闻。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误导公众和读者。

2. 暴力、冲突报道的过度表现: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点击量,部分网络媒体倾向于在报道冲突和暴力事件时过分渲染,使用震撼的图片和标题,并忽略了对事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

这种做法容易刺激公众情绪,加剧社会紧张氛围。

3. 尊重隐私的缺失:一些网络媒体在报道时常常忽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他们公开泄露个人信息、发布未经授权的照片和视频,侵犯了个人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行为违反了新闻报道应当尊重个人隐私的伦理原则。

4. 干扰司法程序:在一些敏感案件中,网络媒体过分渲染事实,对案件进行大肆炒作,甚至给予指责、指导司法的言论。

这样的行为容易导致舆论压力对司法程序产生不利影响,妨碍案件的正常审判。

1. 经济利益驱动:网络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点击量和广告收入成为衡量媒体品牌价值的重要指标。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些网络媒体不择手段地制造轰动新闻,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点击,忽视伦理原则。

2. 紧追热点: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要求媒体迅速报道热点事件,这也容易导致报道不准确和不全面。

在追求速度的部分网络媒体忽视了对事实的核实和调查,加重了伦理失范的可能性。

3. 缺乏行业规范:网络新闻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较为年轻,行业规范和伦理准则尚未健全。

一些网络媒体因为缺乏明确的约束和处罚机制,不择手段地发布不尊重伦理的内容。

4. 社会需求转变:公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更侧重于轻松、娱乐性的内容。

网络媒体为了满足公众需求,倾向于发布容易引发兴趣和争议的话题,而无视伦理标准。

针对媒介伦理失范现象,应加强监管和监督,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扮演着承担着舆论引导、信息传递的重要角色。

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传播的普及,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出现了伦理失范的现象,这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1.商业利益导向商业化是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商业化发展,一些传媒机构仅仅追求点击率、浏览量、广告收入等商业利益,而忽视了新闻舆论的质量与公正性。

这导致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惜采用夸大事实、渲染矛盾、捏造新闻等手段,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伦理底线。

2.职业素质欠缺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存在较大的问题。

由于新闻行业的特殊性,媒体从业人员对新闻伦理的理解和遵守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人员在新闻报道中缺乏严谨的态度和调查揭露的能力,容易被经济、政治等利益所左右,导致报道失真或出现偏颇。

3.监管不力监管不力是导致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之一。

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的高效性和快速性,监管部门对网络新闻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些媒体以此为借口,恣意妄为,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甚至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1.推动媒体自律媒体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积极推动新闻行业的自律监督,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树立正确的新闻理念和伦理道德观,引导新闻从业人员恪守新闻伦理底线,坚守职业操守,积极践行新闻职业道德。

2. 规范新闻报道媒体机构应当规范其新闻报道流程和机制,严格落实新闻报道的审核制度和质量把关制度。

在报道中注意事实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杜绝夸大事实、捏造新闻等现象,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查,确保网络新闻传播的合法合规性,及时发现和严惩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

4.公众监督公众和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督和批评,发现网络新闻的失范现象时,积极监督曝光,并通过舆论引导方式,推动媒体改正错误,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

现代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现代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现代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摘要】现代媒体网络新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失范问题。

其中包括新闻虚假报道现象、乱发标题党现象、点击量至上导致违规行为、缺乏公平客观报道等。

为应对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新闻伦理建设,强化监督机制,提升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推动媒体自律。

只有通过加强道德规范和自律,才能保障新闻报道质量,维护受众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代媒体、网络新闻、道德失范、虚假报道、标题党、点击量、公平客观报道、新闻伦理建设、监督机制、职业道德素养、媒体自律。

1. 引言1.1 现代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现代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一些媒体机构和从业者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点击量的往往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

新闻虚假报道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会故意夸大事实、编造虚假信息,带有明显的偏见和倾向性。

乱发标题党现象也较为普遍,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制造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严重误导读者,影响舆论导向。

点击量至上导致违规行为也成为一大隐患,一些媒体以获取点击量为唯一目标,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违反道德底线。

针对这些道德失范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新闻伦理建设,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念,强化从业者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坚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确保报道真实客观、公正中立,才能赢得社会信任和认可。

加强监督机制,提升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素养,推动媒体自律,是解决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本之策。

2. 正文2.1 新闻虚假报道现象新闻虚假报道现象是现代媒体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编辑和审核,导致了虚假报道现象的蔓延。

虚假报道的主要表现包括信息不实、夸大事实、篡改原文等行为。

虚假报道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媒介伦理失范是指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违反伦理道德准则的行为。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介伦理失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报道: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快,因此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点击率和流量,倾向于发布虚假信息和不实报道。

这种行为既误导了公众,也对被报道的个人、组织或事件造成了伤害。

2. 制造舆论:某些新闻机构及其记者为了满足特定政治或经济利益,有意扭曲事实、制造舆论,这样不仅损害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也影响了社会的公正性和稳定性。

3. 不尊重隐私权:在网络新闻中,媒体有时会过度追逐独家新闻或血腥暴力的镜头,这就导致了对被报道个人或受众隐私权的践踏。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伦理准则,也严重侵犯了受众的权益。

4. 色情、低俗内容的传播:一些新闻机构为了吸引眼球和各种利益驱动,不时地发布一些低俗、色情煽动性的内容,这样既有悖于新闻传媒的宗旨,也违背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这些媒介伦理失范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容易受到广告商和赞助商的影响,他们希望通过网络新闻传播来推销产品或服务,或者通过点击率追求经济利益。

这种利益驱动就使得新闻机构倾向于追求轰动性和煽动性,而忽视了新闻传播的伦理责任。

2. 传播速度和竞争压力:网络媒体的特点是消息传播速度快,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机构面临竞争压力需要争夺点击率和流量。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为了争夺传播时间和关注度,不惜损害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采用夸大、扭曲事实的手段获得关注。

3. 缺乏监管和自律: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监管机制相对较弱,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可以更加自由,不受严格的审查和编辑。

部分新闻机构由于缺乏自律,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媒体伦理准则和审核制度,导致了媒介伦理的失范。

4. 公众需求和快餐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更多地通过手机、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

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新媒体舆论失范现象的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新媒体舆论失范现象的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新媒体舆论失范现象的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在我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新媒体的发展为舆论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但与此同时,新媒体舆论失范的现象也日益突出,给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对新媒体舆论失范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改进舆论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新媒体舆论失范的表现形式新媒体舆论失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虚假信息泛滥: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变得极其迅速和广泛,这也为虚假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

很多人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制造和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2.恶意攻击和谣言传播:新媒体上的匿名性和泛滥性使得攻击和谣言传播更为容易。

一些人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恶毒攻击他人或传播虚假谣言,损害了公众和个人的声誉。

3.低素质评论和网络暴力:新媒体上的评论区经常充斥着低素质的言论和仇恨言辞。

一些人利用新媒体匿名账号进行网络暴力,侮辱、威胁和恐吓他人。

二、新媒体舆论失范的原因分析新媒体舆论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新媒体舆论管控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这些缺陷使得违法行为者难以追责,从而导致舆论环境不规范。

2.缺乏自律意识:一些新媒体从业者和使用者缺乏对自律的认识和意识。

他们只追求点击率和利润,而忽视了对公众生活带来的影响。

3.信息真实性难以辨别:大数据环境下,信息传播迅速且迭代频繁。

在这样的环境中,公众很难辨别信息的真假,使得虚假信息和谣言得以滥传。

三、对策建议为了解决新媒体舆论失范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出对策建议: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新媒体舆论的法律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构建健全的舆论治理体系,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制造者进行惩罚,并加强对新媒体从业者和使用者的法律约束。

2.提升新媒体从业者的自律意识:加强对新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自律意识。

新媒体从业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不追求点击率和利润的代价。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对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过度追求点击率、广告收入等利益驱动,导致了一些网络新闻媒体出现了伦理失范的现象,如造谣传谣、编造新闻、散播低俗信息等,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

作为商业媒体,网络新闻媒体需要依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营和发展,而广告收入与点击量密切相关,于是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获取高点击量和广告收入,不惜制造耸动和低俗的新闻,迎合公众的八卦心理,忽视事实真相和伦理道德。

2. 缺乏责任意识。

部分网络新闻媒体追逐速度和独家新闻报道,忽视了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没有严谨的调查和核实报道的事实依据,且不负责任地发布消息,导致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3. 缺乏监管手段与约束机制。

相较于传统的新闻媒体,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监管手段相对薄弱。

外界监管部门对于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难以到位,极大地放大了网络媒体伦理失范的空间。

4. 用户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倒挂。

一些用户过于追求煽动性、短视频等内容,而不关注新闻真实性、准确性和公共利益,这促使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获得高点击量和用户留存率,不惜编造和散播低俗信息。

二、对策建议1. 加强伦理意识教育。

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新闻理念。

网络新闻媒体也应当提高招聘要求,选拔具备伦理道德素养的人才。

2. 完善监管机制。

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明确对伦理失范行为的处罚和制裁措施。

加大对网络媒体的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3. 增加舆论监督机制。

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扩大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鼓励媒体从业人员积极参与舆论监督,及时揭露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行为。

4. 加强行业自律。

网络新闻媒体应当建立完善的自律机制,制定相关的行业准则和规范,引导行业内的竞争秩序,自觉维护网络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

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探究

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探究

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活动越来越频繁。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也愈发突出。

从网络侵犯他人隐私到传播虚假信息,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仅影响自身形象,也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

研究背景下,我们需要探究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随着网络成为人们信息获取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更加需要加强道德意识。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特点,为制定合理的对策提供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道德失范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体行为的问题,也涉及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健康积极的行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研究背景】的明确解析,将为我们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提供重要的启示。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愈发严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问题,更是整个社会文明和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研究大学生在全媒体环境下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通过对这些行为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揭示现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存在的盲区和不足,为提升其网络道德素养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深化和完善。

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教育策略和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为他们健康、文明地使用网络提供良好的道德引导。

研究大学生在全媒体环境下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对于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完善,促进大学生网络文明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它是研究问题答案的重要途径。

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探究

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探究

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探究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更是他们学习、娱乐、社交的主要场所。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这不仅损害了个人形象,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我们有必要探讨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1. 虚假信息传播在网络上,一些大学生给自己贴上一些虚假的标签,故意制造一些不实的信息,以获取关注和赞美。

有的大学生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去了某个名人餐厅吃饭的照片,而实际上是网上下载的。

这种行为不仅不负责任,还违反了网络道德。

2. 恶意攻击他人在网络上,大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互相攻击的现象,采用语言暴力来伤害他人。

有的人通过匿名账号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诋毁等,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的感情,还容易引发网络暴力事件。

3. 隐私泄露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地发布自己的生活细节、家庭信息和朋友圈,这种行为很容易导致个人隐私被泄露,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1. 缺乏网络道德意识由于对网络道德的缺乏了解,一些大学生对于在网络上该如何行为做人没有太多的规范。

他们认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现实生活的制约,因此容易产生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

2. 缺乏自律意识在网络上,一些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不能自控自己言行,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一些大学生在看到别人发一些不良信息、观念时,模仿跟随,从而导致自己也走偏了方向。

3. 缺乏家庭教育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对于道德规范和底线缺乏了解,从小没有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并对网络上一些不良行为缺乏警惕性和抵抗能力。

三、对策探究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一样重要,并要求他们遵守相同的道德准则。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媒介伦理失范指的是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违背了伦理原则或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介伦理失范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不真实报道: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由于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新闻机构和记者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往往会发布不经核实的消息,甚至恶意捏造事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 侵犯隐私: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经常无视个人隐私权,公开个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照片、视频等。

虽然涉及到公众利益和新闻报道的范围时,新闻机构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报道,但是过度追求独家新闻和轰动效应,忽视了公民权利的保护。

3. 发布负面信息: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体普遍倾向于报道负面信息。

负面信息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和兴趣,增加点击量和转发率。

新闻机构和记者往往会以一种偏颇的视角来报道事件,抹黑他人的形象,导致信息不全面和不客观。

造成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新闻机构面临激烈的竞争,需要依靠点击率和广告收入维持运营。

为了吸引读者的关注,提高点击率,一些不良媒体会采用不正当手段,发布虚假信息和负面报道。

2. 观众需求:网络新闻传播受众广泛,观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一些新闻机构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倾向于报道八卦新闻和负面事件,而忽视了对公众有益的信息。

3. 缺乏监管:网络新闻传播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相对较新,管理和监管机制还不完善。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裁机制,一些新闻机构和记者可以逃脱法律的制约,从而随意违背媒体伦理原则。

为了避免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媒体伦理教育:新闻机构要加强对记者的伦理教育,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2. 加强监管和制约机制:建立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对于媒体伦理失范的行为进行惩处,维护新闻传媒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

3. 引导公众消费:公众应该提高对新闻的辨别能力,理性对待网络信息,避免盲目相信和信任不实信息。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媒介伦理失范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媒介伦理失范是指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违背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不当行为或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媒介伦理失范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报道:网络新闻传播中,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难以追溯的特点,一些媒体存在虚假报道的行为。

媒体可能为了吸引点击率或者推广自身利益,故意夸大或歪曲事实,发布不真实的信息。

2. 缺少事实核实和调查: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快,很多媒体在发布新闻时候,没有充分进行事实核实和深入调查。

这导致了一些新闻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给受众带来了误导和困惑。

3. 不负责任的言论放大:网络新闻传播中,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放大了某些人的言论,导致舆论倾向性,削弱了新闻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这可能是出于迎合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提高点击率或者推动某种观点。

4. 侵犯个人隐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一些媒体追求猎奇、刺激和狗仔式报道,经常对个人隐私进行侵犯。

他们忽视了个人权益的保护,通过曝光和报道他人的私生活等方式,追求点击率和传播效果。

1. 经济利益驱动:媒体经营是一项商业行为,为了利润最大化,一些媒体会放弃伦理道德底线,以获取更多点击率和广告收入。

这导致了一些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

2. 竞争压力:网络新闻传播行业竞争激烈,每家媒体都希望成为首家发布重要新闻的机构,因此时间压力和竞争压力导致了一些媒体草率行事,忽视事实核实和调查。

3. 观众需求:一些受众对刺激和猎奇性质的新闻更感兴趣,这促使一些媒体倾向于发布这些内容,为了迎合受众需求而放弃了严谨的新闻报道。

4. 编辑压力: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编辑可能面临时间紧迫、新闻量大等压力,导致放松对新闻的质量把控和伦理要求,往往只关注短期效果,忽略了长期发展。

要解决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媒介伦理失范问题,需要广大媒体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的培养,保持客观、真实和负责任的报道态度。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制定相关规定和标准,并加强对违规媒体的处罚力度。

新媒体传播的道德失范现象探究

新媒体传播的道德失范现象探究

新媒体传播的道德失范现象探究作者:庄彦,徐嫣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4期摘要随着新媒体的逐渐发展和普及,传播技术的革新使以往的传统传播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也正全面扩大。

但在改善公众生活的同时,新媒体传播因为自身特点上的劣势与媒介管理上的弊端,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产生的有害信息严重干扰了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如何培养健康文明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引导公众规避这些负面影响成为了这个新媒体时代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道德失范;网络新闻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4-0025-031 新媒体传播特点上的“优”与“忧”1.1 新媒体普及化所带来的不良信息泛滥成灾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源—媒体—大众”的线性传播模式崩塌,技术赋权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1]。

受众也同时可以成为传播者,利用论坛、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平台,他们可以通过转载或转发的形式进行再次传播,也可以面向大众公开发表评论。

可以说受众和传播者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反馈和共享,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的互动性。

但新媒体传播的普遍化、平民化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泛滥和质量良莠不齐的隐患。

由于媒介管理与网络行为规范上具有约束力,却缺乏强制性,公众同样有条件开通微博、创办公众号,成为信息的传播源。

在缺乏舆论监督的情况下,所发布的内容只要足够爆炸,足够吸引人,那就有可能被疯狂转发转载,这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机会,由于审核机制的缺陷,这些不良信息在发布后,即使信息源被删除,也已经拥有足够的空间大肆进行传播,从而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2 身份上的隐蔽性导致了恶意传播者的肆意妄为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的真实身份往往是具有隐蔽性的,事实上,这也保护了传播者的隐私权,防止其受到网络暴力的袭扰。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传播者身份不被公开,也直接导致了戈夫曼“拟剧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THEORY RESEARCH理论研究1 新媒体传播特点上的“优”与“忧”1.1 新媒体普及化所带来的不良信息泛滥成灾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源—媒体—大众”的线性传播模式崩塌,技术赋权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1]。

受众也同时可以成为传播者,利用论坛、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平台,他们可以通过转载或转发的形式进行再次传播,也可以面向大众公开发表评论。

可以说受众和传播者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反馈和共享,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的互动性。

但新媒体传播的普遍化、平民化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泛滥和质量良莠不齐的隐患。

由于媒介管理与网络行为规范上具有约束力,却缺乏强制性,公众同样有条件开通微博、创办公众号,成为信息的传播源。

在缺乏舆论监督的情况下,所发布的内容只要足够爆炸,足够吸引人,那就有可能被疯狂转发转载,这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机会,由于审核机制的缺陷,这些不良信息在发布后,即使信息源被删除,也已经拥有足够的空间大肆进行传播,从而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2 身份上的隐蔽性导致了恶意传播者的肆意 妄为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的真实身份往往是具有隐蔽性的,事实上,这也保护了传播者的隐私权,防止其受到网络暴力的袭扰。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传播者身份不被公开,也直接导致了戈夫曼“拟剧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延伸。

进行网络社交的个体,常常需要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没法表露的情绪和情感,借以平衡自我[2],许多另有企图的传播者通过互联网宣泄感情,在传播伪、假、丑信息,发表不正当言论后,利用了新媒体传播的这一特殊性,逃避了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这样不计后果、不担责任的传播行为已不是传播者的自由,而是对其的一种纵容。

1.3 传播过程的刺激性所带来的功利性行为由于各媒体平台对于公众发布的信息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公众所发布的信息能够得到他人的点赞、转帖、分享,从而成为热评、亮贴;而发布信息的公众也有可能得到关注,吸收大量粉丝,成为网络大V、舆论领袖。

这样的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公众的参与度,激发公众创作的动力,大量兼具创意、新意和立意的作品得以发布。

但是这样的机制也必然会带来传播者的功利性,由于频繁上升的点赞量、粉丝数容易让用户产生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用户渴望出名,渴望被关注的想法也导致了网络言论、文章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侵略性,有些人为了从“公众”成为“公众人物”不择手段。

一者为了保“量”而不保“质”,发表大量粗制滥造,良莠不齐的文章和言论,以此来保持曝光度;二者是发表大量“变质”的言论和文章,用骇人听闻的言论或是与明显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文章引人注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媒体的发展,掩盖了很多具有社会效益的新闻。

2 新媒体传播失范的具体表现2.1 虚假成分过多许多网络媒体在刊载新闻报道或者观点文章时时,一味地追求曝光度与关注度,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造成信息失真,虚假成分过多的现象。

而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标题党”泛滥,无论是网站、论坛,还是公众号,一些新媒体会为所发布的内容制造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用标题吸引受众,但实际内容却新媒体传播的道德失范现象探究庄 彦,徐 嫣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江苏南京 210003摘 要 随着新媒体的逐渐发展和普及,传播技术的革新使以往的传统传播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也正全面扩大。

但在改善公众生活的同时,新媒体传播因为自身特点上的劣势与媒介管理上的弊端,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产生的有害信息严重干扰了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如何培养健康文明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引导公众规避这些负面影响成为了这个新媒体时代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 新媒体;道德失范;网络新闻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4-0025-03作者简介:庄 彦,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2014级本科生。

徐 嫣,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2014级本科学员,研究方向为军事新闻传播。

2017年第4期 NEW MEDIA RESEARCH是文不对题,落差极大,这样的“标题党”严重会导致受众获取有益信息的效率不高,并对信息价值失去判断力,造成“狼来了”的悲剧。

二是内容水分过多,一些新媒体习惯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并以“新颖”“尖锐”等词自我标榜,而实际上则是断章取义,添油加醋,夸大事实,严重欺骗了受众。

这些都是新媒体和网站运营者在利用网络继续传播时,目的不纯,不计后果,造成本源上的失范。

而在二次传播过程中,一些传播者,包括很多相对正规的新媒体和网站在新闻事件尚未核实的情况下进行转载,甚至加以炒作,致使一些新闻事件在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就盲目下定论[3]造成“以讹传讹”的现象。

以2016年春节“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这一虚假的新闻事件为例,最初在论坛上的帖子本抱着虚假营销的目的进行发布,在经过几番炒作之后,引起了公众的轩然大波,社会舆论被有企图地引导到婚姻、贫富问题上。

所有人都被营销骗局玩弄了一番,而这背后,没有严谨核实与论证就进行转载,这是新媒体失范的第一过;在虚假新闻事件的基础上再次炒作,将舆论引导到预设的议程上来,这是第二过;而在舆论风波平息后,各媒体互相推卸责任,不愿承担过错,这是第三过。

虚假新闻的泛滥严重伤害了公众的知情权,误导了公众的表达权,新媒体的道德失范也间接导致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2.2 网络新闻低俗化当前新媒体文章的新闻价值普遍不高,快餐文化直接导致了新闻题材充斥着八卦、色情、暴力,黄色新闻借由新媒体这个平台再度泛滥。

而网络新闻低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上过度求新,由于新媒体重在“新”字,大多新媒体一味地追求时效性、可读性和新鲜感,忽略了对客观事实的展现;二是形式上的不规范,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在写作方法上没有过多的规范,放弃了传统媒体一板一眼的写作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最终导致许多文章形式上“四不像”;三是用语标准不高,网络新闻用语追求幽默化和口语化,也使得用语的总体标准不高,通俗的语言能便于读者阅读,但过度的通俗会导致文章调侃、玩笑味太重,可信度不高。

2.3 侵权现象严重由于缺乏严格的媒介管理制度,未经授权即转载新闻已经成为了所有网站和新媒体的共性问题,大多媒体在转载新闻时不会选择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

有些媒体也会盗用思想,一些创意策划不断被不同媒体反复使用。

更有甚者会对其他网站发布的信息重新“包装”,主体内容和核心观点保持原状,语言文字稍作改动,就将一篇新闻化为己用。

这些严重侵权的现象不断出现也直接映射出了新媒体管理上的弊端,加之发布者本身维权意识不足,也缺乏维权的渠道,最终只能“有苦说不出”。

3 治理新媒体道德失范的策略3.1 变革媒介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媒介管理者的管理观念直接关系到媒介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也最终影响了最终的效果。

当前新媒体管理漏洞频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源于管理者忽视了新媒体管理的复杂性和时代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交互性为网络传播的自由发展和传受者身份的自由转换创造了条件,所有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传播的空间范围更大,时间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这都是以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而过去对于传统媒介管理时重在严格把关“传者”的审核审批制度不能照搬到新媒体的媒介管理,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使得把关人无法即时进行审核,而随之而来的大量二次传播就会使监管出现漏洞,造成事态加剧。

因此,新媒体媒介管理的审核机制与过滤机制必须建立在传播者行将发布之时,扩大敏感词汇区域,规范各新媒体平台的发布程序,扩充网络监管人员等都能及时将不安全、不健康的信息“扼杀在摇篮里”,防患于未然;而同时考虑到监管机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或多或少会出现“漏网之鱼”,就必须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将网络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新媒体媒介管理机制的重构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过程,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新媒体传播内容“质”远大于“量”,“限制”与“自由”二者并存等特征,摒弃过去对传统媒体管理的老办法、老思路,首先在观念上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在机制上不出现滞后。

3.2 确立与维护网络传播道德新媒体传播的道德失范,其根本还是传播者缺乏自律意识。

以往传统媒体道德水平普遍较高,主要源于其实践主体主要是经过专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的新闻职业工作者。

但放眼当前网络传播,由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普通用户的媒介素养与道德意识参差不齐,许多人没有职业道德底线,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泛滥,新媒体传播乱象频生。

为了改变这些情况,就必须认识到网络传播者们渴望通过自身实践得到公众价值认同,以此来换取一定的社会身份,来填充传播者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新的道德规范必须将这些客观要求考虑进去,在传播者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传播者实现的个人影响力与传播内容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力中找到平27THEORY RESEARCH理论研究衡点,通过适当的奖惩机制,对自律性较高,传播信息质量较高的媒体用“推首页”“推荐关注”等方法进行鼓励,而对一些恶意的、用道德底线换取关注度和曝光度的传播者进行限制或屏蔽,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传播者必须要担起责任,只有人人自律的传播环境才能换来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3.3 培育新媒体受众的媒介素养新媒体之所以出现众多道德失范现象,不单单是传播源与监管机制的问题,受众作为被垃圾信息、不良信息侵扰的对象,实际上也是这些道德失范事件的纵容者。

一名媒介素养高的受众,能够自我过滤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而媒介素养是和认知水平直接相关的,当前我国大多数受众认知水平有限,加之接触新媒体时间不长,存在媒介素养不高的情况,容易被带有恶意企图的新闻信息所左右,深陷骗局之中,从而一传十,十传百,无限放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要致力于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将如何甄别新媒体信息的相关课程开进课堂,开进社区,以此引导受众有效行使自身的信息传播权,从而塑造良好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3.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上述的策略都属于软性要求,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培育、引导、塑造才能产生改观。

而能带来直观变化的方法,即是完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监督,强调政府职能,对于新媒体传播行为做出明确的、硬性的规定。

在当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强化针对性、严密性、操作性,明确整个传播过程的参与者的权利和责任,严格立法,在适当时机通过行政手段对新媒体失范情况进行规模大、强度高的整治。

与软性策略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硬性策略能有效即时地改变传播环境,但这样的法律监管力度必须要有持续性,不能时紧时松,不然也会适得其反。

4 结束语总之,新媒体传播的失范行为是约束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桎梏,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不断地思考与调整针对策略,结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确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自我革新的机制,为受众构建一个“防护膜”,保护其免收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的侵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出现的乱象,塑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传播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