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2.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二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

3.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4.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5.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过程,自转一周的时间即是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是地球平均自转360°59′的时间,其中59′是地球公转造成的,所以它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5.909秒。

6.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个恒星年,其中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23度26分21秒,速度方面,地球近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在远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小,角速度最小,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7.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赤道上任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90°8.岁差:月球和太阳队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面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9.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10.极移:地球的形状轴(对称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而形状轴和地面的交点真正的地极,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11.海洋与陆地:连续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是海洋的主体。

20个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20个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20个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3.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4.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5.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6.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7.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8.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

9.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10.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11.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

12.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绪论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6.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有岛屿。

海洋中的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

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部分1.自然地理学: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3.晶体:组成物质内部的质点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的固体物质。

4.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岩石的基本单位。

5.类质同象:矿物中的质点(原子、离子或络离子)被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所占据(替代)而保持晶体构造不变的现象。

6.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化合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像。

7.解理:在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

8.岩石: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9.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0.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变化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11.沉积作用:松散沉积物变成坚固岩石的过程。

包括破坏(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12.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称为基质。

13.碎屑结构:指碎屑岩内各个结构组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包括碎屑的颗粒结构、杂基和胶结物结构、孔隙结构等。

14.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15.岩层产状:岩层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

除水平岩呈水平状态产出外,其他一切倾斜岩层的产状均由走向、倾向、倾角表示,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

16.层理构造:由于沉积岩的物质成分、颜色、结构沿着垂直于层面的方向上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

17.岩石圈运动(构造运动):岩石圈的运动是多方向的。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7焚风效应: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的现象8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9气溶胶: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10南方涛动:热带太平洋气压与热带印度洋气压的升降呈反相相关联系的振荡现象11地域分异规律:指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

12径流模数:流域内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产生的径流量13风化作用: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和生物圈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14生态幅:生物对每一个因素的耐受范围15垂直带性分异: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16离堆山:河流上的河曲被废弃后,由废弃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嘴17气候系统:决定气候形成、分布、特征和变化的物理子系统。

包括大气圈、水圈(海洋、湖泊等)、岩石圈(平原、高山、高原和盆地等地形)、冰雪圈(极地冰雪覆盖和冰川等)和生物圈(动、植物群落和人类)。

18太阳常数:表征太阳辐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等于在地球大气外离太阳1个天文单位处,和太阳光线垂直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分钟所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能量19 地壳均衡:漂浮在高密度、塑性的地幔上的低密度、刚性的岩石圈对表面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平衡性响应20河流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21生物小循环:生物圈内的各种化学物质,通过传输介质大气或水在植物-动物-土壤(微生物)之间所构成的循环过程。

22季风气候:受季风支配地区的气候。

自然地理学 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  名词解释

地理坐标系经圈: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形成的圆。

纬线:垂直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形成的圆。

地理坐标系:横轴:赤道(天然的)纵轴:本初子午线(人为确定的)原点:为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大西洋几内亚湾。

本初子午线:1884年,通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为全世界通用的本初子午线。

纬度(线面角):某地地面法线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经度(面面角):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称为本地经度。

度量:通常在赤道上度量,东西经各分180°。

如果在赤道上度量,经度不仅有全球共用的起算面,而且还有全球共用的起算点。

地理坐标(φ,λ):一地的经度和纬度相结合,叫做该地的地理坐标。

纬度(φ);经度(λ)。

天体和天体系统天体:恒星和星云天体系统: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1. 天体: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星际物质、射线源、红外源、行星、矮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2.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恒星的明暗程度称为视亮度,简称为亮度。

视星等。

恒星的发光本领称为光度。

绝对星等。

恒星的发光本领与视亮度和距离有关。

恒星不恒恒星的自转:较差自转,如太阳赤道区自转一圈要25天;纬度80°的地方,转一圈则要35天。

恒星的自行:把恒星空间运动速度分成两个分量,一个沿视线方向,叫视向速度;一个和视线垂直,叫切向速度(恒星的自行)。

视向速度可以利用恒星光谱的多普勒频移测出,切向运动可由恒星相对于背景恒星的运动测出来。

星云:没有明显边界的云雾状气体尘埃云。

大多数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0-1000倍。

成分与恒星相似,以氢和氦为主,其次是碳、氧、氟、镁、钾、钠、钙、铁等。

天体系统从小到大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天文学家通常把暂时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所包含的星系的总体,称为总星系。

银河系银河系:银河系是以银河命名的天体体系;是聚集在银河中的恒星所构成的天体体系。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地球: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是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

(14960×105km=1.5亿千米)。

3.恒星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恒星日。

(注:真正周期,23h56’4”,360°)4.太阳日: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太阳日。

(平均太阳日:24h,360度59分)第二章地壳: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克拉克与华盛顿依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的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级元素的丰度,所获数值后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3.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4.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5.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

6.构造运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岩石圈的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机械作用,它反映在地表表现为地形高低变化,海洋、陆地范围的改变,岩石圈的改变及地震等。

7.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是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8.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层有地层缺失。

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9.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10.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分解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分解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绪论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6.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绪论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6.部门自然地理学: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9.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

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黄⼟:主要是第四纪风⼒搬运堆积的⼟状物质,多分布在⼲旱半⼲旱区,在我国集中分布于黄⼟⾼原。

黄⼟颜⾊呈各种黄⾊调,以粉沙为主,结构疏松,富含碳酸岩类。

风成黄⼟具垂直节理,层理不明显,孔隙度⼤,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侵蚀。

海岸地貌:是海岸带由波浪、潮汐、沿岸流等海洋⽔体动⼒与陆地作⽤形成的地貌。

其中以波浪作⽤最重要。

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海滩)与⽔下岸坡三部分。

海蚀作⽤: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撞击、冲刷,及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统称为海蚀作⽤。

波浪对海岸的撞击、冲刷、研磨、溶蚀统称为海蚀作⽤。

海蚀作⽤在海岸带形成各种海蚀地貌。

海积作⽤: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如波浪侵袭陆地造成的海蚀产物、河流冲积物、海⽣⽣物的贝壳、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推动下移动,并进⼀步被研磨和分选,变形成海滨沉积物。

由于地形、⽓候等影响⽽使波浪⼒量减弱,海滨沉积物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舄湖:⽔下沙坝是⼀种⼤致与海岸平⾏的长条形⽔下堆积沙堤。

不断升⾼后露出海⾯就转化成离岸坝。

在离岸坝与海岸之间常常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湖泊,称为舄湖。

这类舄湖成长条状,以离岸坝与海隔开,但仍有⽔道与海相互沟通。

⼤陆架:⼤陆架是⼤陆的⽔下延续部分,⼴泛分布于⼤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海域,从岸边低潮线起向外海直达海底坡度显著增⼤的边缘⽌,平均坡度只有0.1度,其深度在低纬⼀般不超过200⽶,在两极可达600⽶,这个海区称⼤陆架或⼤陆棚。

⼤陆架是⼤陆的⼀部分。

⼤陆坡:即⼤陆架前缘的陡坡,是真正的⼤陆和⼤洋盆地的交接带,位于⼤陆架和深海底之间。

⼟壤:地球陆地表⾯具有⼀定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个独⽴的历史⾃然体,具有⾃⾝的发⽣发展过程,是连接⽆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物的⽣长点和营养泉。

是⼈类⽣存的重要⾃然资源。

⼟壤是成⼟母质在⼀定⽔热条件和⽣物的作⽤下,并经过⼀系列物理、化学和⽣物化学过程形成的。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地理上讲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

有些地方也称作哥里奥利力,简称为科氏力,是对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相对于旋转体系产生的直线运动的偏移的一种描述。

科里奥利力来自于物体运动所具有的惯性。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

黄赤交角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一直有着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太小了,所以人们一般对其忽略不计。

*克拉克值:每一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所占的平均比值。

即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

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

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岩石圈:地球圈层之一,包括整个地壳和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沉积岩:是由地表的松散堆积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

(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另外工业生产、生活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是主要的碳排放)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对流层:由于地表土地类型不同,受太阳辐射而引起的气流的变化,因而造成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风,即空气产生强烈的对流现象。

对流层特征: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河流:是陆地表面的一种自然水体,是流水与地球表面形态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统一体。

为大气、海洋、地表、地下四大亚系统的传递子系统。

河水:是陆地表面唯一畅流的液态水,它的水循环动力机制既受热力因素的影响又受重力作用的控制。

它在地球表层水循环过程中起着上接大气水,下承地下水,最后连接海水的主干作用水系: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流域: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分水线:两相邻流域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水系的分水线。

径流形成过程:大气降水阶段。

降水是径流的来源,因而降水过程是径流形成的第一阶段。

降水总量、降水强度、历时长短、降水分布往往对径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植物截留阶段。

降水初期,雨滴落在植物枝叶上,几乎完全被叶面截留,呈小水滴或薄膜附着在叶面上。

流域蓄渗阶段。

直接降落到地面或经过植物截留后落在地面上的水滴,不能立即在地面产生径流,还需下渗和填洼。

坡地漫流过程。

当流域内满足了下渗和填洼后,雨水在坡面上大范围流动的过程就会开始。

河槽集流过程。

流域坡面上漫流的雨水,逐渐由两侧注入干支流组成的水系中,补充河川径流。

径流的变化:一般是夏秋为汛期或者洪水期,冬春为枯水期;中国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均具有多年的丰枯交替变化特征;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丰水期);当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时,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枯水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绪论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6.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9.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

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1.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

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

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2.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 365日3.6时 9分 9.5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4.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 365日 5时 48分 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5.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90 . 地理纬度 -直射点纬度6.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

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 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

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 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7.180度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 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 180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 180度经线。

由于,在同一时刻,180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8.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9.地壳:指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10.35km,大陆地壳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

海洋地壳厚度约 5~8km,上部为疏松沉积物和玄武岩,下部为硅镁层。

11.地幔:莫霍界面以下,深度为 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

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深12.35~1000km,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成,上地幔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成为岩浆的源地,并有软流圈之称。

下地幔深 1000~2900km,其下界为古登堡界面,特点是铁,镍物质大量增加。

13.地核: 2900km深度以下至地心为地核,主要由铁,镍等致密物质构成,一般认为外地核呈熔融态,而内地核却可能呈固态。

地球的外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14.大气圈:指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它是一种混合物,由干结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

其组成和密度的优越性使它更适合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5.水圈: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其主体是世界大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 71%。

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16.生物圈:地球是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或生命存在的地表部分叫生物圈。

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达20km。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17.地球构造中的同心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它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18.大洋:是海洋的主体,指连续的广阔水体。

19.陆:地被海洋环绕,并突出于海洋面以上的部分。

20.岛屿:同样被海洋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21.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

22.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第二章地壳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 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 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2.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的丰度共占 98%。

3.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包括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4.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所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 65%。

按矿物组成的差别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6.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过程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沉积岩主要类型有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7.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8.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或: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9.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沉积岩的成岩过程: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成为岩石。

10.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

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11.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叫断层)。

12.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

13.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