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政治与人文关怀的交融——浅析周立波《山那边人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政治与人文关怀的交融
——浅析周立波《山那面人家》作家周立波,原名周绍仪,著有《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禾场上》等小说。
诸多论文都指出,周立波早年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后又返回故土的经历使他具有“干部”和“游子”双重身份,因此他在创作小说时就会有双重视野:政治视野与民间视野。
政治视野牵扯到时代政治,大多时候是客观的、不可忤逆的,民间视野则融入了民风民俗、民间语言等主观因素,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作家本身的情绪与情感。
这两者之间会产生冲突,也会交融,而周立波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处理了这两者的矛盾关系,下面以他的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为例,浅析作家如何使时代政治与人文关怀交融。
一、日常生活中的政治主题
钱理群说过,“无论是丁玲还是周立波,他们在创作的开始阶段,都首先要‘忘记’作家的身份,成为一个普通的实际工作者……这种‘首先是党的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的身份选择,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深刻的。
”1周立波作为一个参加过左联,在延安工作过,后参加解放区工作的作家,应是个根正苗红的革命干部,确实,他也紧跟时代潮流,配合政治需要,创作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说,“作者的任务”是“把政策思想和艺术形象统一起来”。
2 1955年,周立波回到家乡湖南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作为一个高度负责和高度热情的干部,他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文学创作中也渗透进了时代政治的影响,他在此阶段创作的《山乡巨变》、《腊妹子》、《山那面人家》、《下放的一夜》等文章都多多少少体现出了新中国农村运动的实施与开展,以及农村新气象和新氛围。
但是,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创作风格的作家,周立波并没有遵循十七年文学呆板、固定的创作模式去写作,因为这种模式会使得政治因素在作品中显得太僵硬,会显得模糊、不真实,会与人民生活描写产生冲突、格格不入。
相反地,他巧妙地解决了如何将宏大、复杂的时代政治背景融入到有时空限制的、有文字叙述限制的、有创作方法限制的文学创作中去的问题。
从他的不少短篇小说中可以看出,关于农民日常生活的文字描述往往占据较1钱理群《1848:天地玄黄》,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周立波《关于写作》,《文艺报》第2卷第7期
大篇幅,而关于农村改革方面的述说则相对较少,甚至只会在农民闲谈中体现。
时代政治的地位看似被放低,看似被隐没到幕后甚至消失,实则不然。
周立波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来,切入到政策背景中去,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芝麻蒜皮的小事情中窥见一个阶级、一个时代的政治观念,从而使文章既富有可读性,又紧紧贯穿着时代主题,紧跟主流思想。
在《山那面人家》中,小事情是指结婚,时代背景是新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后农民的幸福生活,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说中来参加婚礼的姑娘们爱笑活泼,因为她们在新时代是快活的,没有压迫与歧视,能有“无挂无碍的农村社里的生活,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翠青的田野,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工分”。
“面对生活在乡土大地上纷繁复杂的农村人物,怎样认识、区分他们,是政治视野必须关注的问题”3,作家仅仅从“笑”这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点展开描写,深入浅出地带出了新中国农村妇女平等充实的生活。
兽医、乡长、社长大谈特谈婚姻制度,细数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好与坏,随意的谈论,恣意的欢笑,难道不是逐渐开放民主的时代氛围的一种体现吗?新娘子在结婚时都要带上记有两千个公分的劳动手册,新郎官则跑到地窖里看红薯,这在如今看来好笑的一幕却恰好把农民抓紧落实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事实极其生动诙谐地表现了出来。
小说中还有许多细节可以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开展过程中人民高涨的热情和收获的新生活。
因此周立波并非把时代政治隐藏到幕后,相反,身为革命干部,他没有偏离时代主流思想,他把时代政治放在了幕前,就放在了一幕幕日常生活里,就放在一句句对话里,就放在农民的喜怒哀乐里,从头至尾,贯穿了全文。
二、民俗风情里的人文关怀
“故乡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冥冥之中遥控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处于这个场中的人们,永远都无法摆脱它的眷顾。
”4周立波在离开家乡多年后又重返故土,身为在外的游子,他对湖南具有一种乡土意识,使他不自主地就流露出对湖湘之地民间文化的眷恋、热爱之情,因此他的语言特征也非常明显,就是在诗意的描写中广泛采纳了湖南的方言、俗语和习俗,如“晏了”、“嫩伢细崽”、“少吃咸鱼少口干,瓜子不大是人心”等。
这些民间叙事策略形象生动,感染力极强,
3张远波《干部、游子、作家与三重视野——论周立波湖南农村题材小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张远波《干部、游子、作家与三重视野——论周立波湖南农村题材小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既使他的小说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体现了当地人身上的民风与人情。
在《山那面人家》里,他的写作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从语言描写上来看,周立波采用一种轻快、简洁的笔调,对山那面人家结婚场景进行了叙说。
文章首句“踏着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写的极富诗意,月上柳梢头,一群人结伴,并且笑着去参加婚礼,三两句便烘托出了欢快、喜庆的氛围。
小说中嫂嫂哄儿子的民谣也具有湖南特色,“三岁伢子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先生莫打我,回去吃口汁子又来。
”这样可闻可感的民间语言放在小说中,使得小说的韵味大大加强,传神具体。
两者结合,便雅俗共赏。
其次在民俗民习上,《山那面人家》也十分典型。
按照传统,年轻的姑娘们有在洞房夜听墙脚的惯例,“从前,我们这带的红花姑娘们,在同伴新婚的初夜,总要偷偷跑到新房的窗子外面、板壁下面去听壁脚,要是听到类似这样的私访话:‘喂,困着了吗?’她们就会跑开去,哈哈大笑;第二天,还要笑几回。
但也有可能,她们什么也听不到。
”参加婚礼的人送来一束茶子花表达祝福,婚房的摆设也十分喜庆,门上贴着大红色的对联,这种展现湖南当地结婚的传统习俗细节,看似细小,却必不可少,从细微处起波澜,亲切生动的语言把人民的欢乐与喜悦充分表达了出来。
民风人情则由上述的两项间接呈现。
青春健康的年轻姑娘,喜庆欢乐的新娘新郎,积极进取的村里干部,他们在热热闹闹的婚礼上谈笑逗趣,再加上有趣的闹洞房习俗,生动的民间语言,周立波以自己的风格呈现出了一幅婚礼风情画,淳朴、真挚、团结、向上的民风也紧接着被发现。
周立波作为一个归家的游子,一个知识分子,当然具备人文情怀,当然对人民、对贴近自己的湖南农民带有深刻感情,虽然复杂的时代背景使得人性在文学创作中缺失,当时的作家在迎合主流意识形态时逐渐丢失挖掘人性的能力,但周立波却不惜笔墨来大赞故乡人民人性之美,从日常小事中切入,将视野聚焦在底层劳动人民的状态和理想,展现劳动人民的善良与质朴。
作家在文章最后提到,“她们一定开始在听壁脚了或者已经有了收获了吧?”这不仅仅是对听墙脚的猜测,更是对人民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带着作家本身的理性分析与人文关怀。
小结
周立波在新中国的小说创作中,采用以小见大,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入,切
入到时代政治中去的方法,结合自己“茶子花”派诗意的、极具乡土气息的语言,使得时代政治与人文关怀毫无裂痕地交融,使得他的作品在千篇一律的歌颂作品中脱颖而出,在新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清新隽永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