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 BOT 招商的招投标法律亟待完善

合集下载

招投标领域整改措施及建议

招投标领域整改措施及建议

招投标领域整改措施及建议招投标领域是企业与政府之间进行交易的重要环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需要进行整改和改进。

下面列举了10个招投标领域的整改措施和建议。

1. 加强招投标信息公开透明度:建立完善的招投标信息发布平台,将招标公告、中标结果等信息及时公示,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 强化招投标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对招投标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确保招投标过程的规范和公正。

3. 完善招投标规则和流程:建立健全的招投标制度,明确规定招标文件的编制要求、评标标准和评标程序等,确保招投标过程的公正、透明和合法。

4. 加强对投标文件的审核和评审:建立专门的评审团队,对投标文件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审,确保投标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

5. 增加招投标监督和检查力度:加强对招投标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保障招投标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6. 加强对中标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中标单位信用档案,对中标单位进行定期的信用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中标单位的不良行为。

7. 优化招投标信息的发布渠道:扩大招投标信息的发布渠道,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新媒体手段,提高信息的广泛性和及时性。

8. 加强对招投标代理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招投标代理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其业务行为的监管和管理,提高招投标代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9. 推行电子招投标系统:建立电子招投标平台,实现招投标信息的在线发布、在线报名、在线交流和在线评审,提高招投标工作的效率和便捷性。

10. 加强招投标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对招投标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降低违规行为的发生。

通过以上的整改措施和建议,可以有效提升招投标领域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促进招投标工作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能够增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招投标是一项关系到企业和政府利益的重要活动,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招投标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浅谈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在招投标领域的法律风险防控

浅谈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在招投标领域的法律风险防控

浅谈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在招投标领域的法律风险防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有企业在招投标领域面临了新的法律风险挑战。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招投标领域的法律风险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有企业必须加强法律风险防控,做好招投标工作,确保招投标活动合法、规范、公正。

本文将从招投标的法律风险、国有企业在招投标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防控策略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招投标的法律风险招投标是国有企业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所采取的市场化方式,是国有企业与外部供应商、承包商之间进行商业合作的重要方式。

由于招投标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往往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博弈,使得招投标活动容易面临各种法律风险挑战。

1. 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我国招投标制度相对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模糊不清和缺乏具体操作规程的地方,容易引发法律风险。

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活动须遵守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但在具体操作中,公开不透明、平等不公正、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时有发生。

2. 欠缺诚实信用的供应商一些供应商为了赢得招投标项目,采用不正当手段,包括行贿、串通投标等,导致招投标活动的不公正和不合法,给国有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3. 信息不对称在招投标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也是一大隐患。

招标人和投标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标方无法公平地了解项目情况,也无法根据真实情况制定合理的投标方案,导致失去公平竞争优势,造成法律风险。

国有企业参与招投标活动,也面临着很多法律风险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合规风险国有企业参与招投标活动,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活动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一旦国有企业涉嫌违反这些原则,就可能引发法律诉讼和风险。

国有企业在招投标活动中,与中标供应商签订合同后,可能面临合同履行风险。

中标供应商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和时间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国有企业的采购计划受阻,甚至损失巨大。

我国BOT投资方式的立法障碍分析

我国BOT投资方式的立法障碍分析
于BOT投资项目面临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
践中,提供限制竞争保证已成为国际BOT方式的一
种习惯做法。例如,英吉利海底隧道工程中,英法两 国政府对承建隧道的欧洲隧道公司作出保证,在33 年内不建造第2条横跨海峡的连接设施。②应强调的 是,竞争只有过度才是不必要的,因为这会导致资源
险,私人投资者往往要求东道国政府在特许授权的
而非担保关系中为主合同的履行提供的商业信用。
因此,BOT项目政府保证的性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担保,政府对BOT项目所作出的保证是一种政策性 因素的属于政治风险的保证。在我国现有的投资条
以上火力发电厂、25万千瓦以下水力发电厂、3卜80
公里高等级公路、1千米以上独立桥梁和独立隧道及
城市供水厂等项目。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准备 报请审批的BOT备选项目中,恰恰是城市交通的隧
发、营运、管理和商业利用的特许权,然后由项目承
办人建立的项目公司按照与政府签订的特许权协
议,开发并运营该特许项目,以偿还债务并获取收 益,协议期满后,项目产权无偿移交给所在国政府。①
BOT投资是80年代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型投 资方式,它的出现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在发 展中国家迅速运用和推广。BOT投资方式是一项涉 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参与部门多,若无有关的政 策、法律的正确指导和监督管理,是不可能顺利实施 的。BOT投资方式已日益受到我国政府重视,并将逐
境。基础设施涉及到土地的转移或转让问题,通过土 地租赁或土地转让获得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是实施
来收稿日期:2000—05—08 作者简介:张晓君,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二系讲师。
万 方数据
88
我国BOT投资方式的立法障碍分析
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

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存在的问题

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存在的问题

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存在的问题招投标领域是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是政府采购、工程承包、物资采购等领域的重要方式。

然而,由于招投标活动涉及利益分配、权力关系等复杂因素,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和漏洞,导致不公平竞争、违法违规等情况。

因此,对招投标领域进行专项整治,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提高行业透明度和公信力。

一、问题一:存在招标文件设计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况1. 部分招标文件难以理解、标准不明确,容易造成招标人和投标人出现误解和纠纷,导致招标活动失去公平性和竞争性。

2. 招标文件中标的物描述不清晰、不完整,容易出现解释歧义,造成招标人和投标人在交流沟通中出现问题,增加招标人和投标人之间的隐患。

3. 招标文件设置的技术规范、价格标准等不合理,超出市场实际需求,导致投标人竞争困难,扣减商业合法权益。

解决方案:1. 完善招标文件编制标准、规范,确保招标文件设计清晰、可理解性。

2. 对招标文件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标的物描述全面清晰,解释无歧义,减少纠纷发生。

3. 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价格标准,结合市场需求调整招标文件设置,保障公平竞争。

二、问题二:存在招标评审程序不规范、业务流程不规范的情况1. 部分招标评审过程中缺乏中立公正性,评审人员主观评定结果,造成评审结果不合理,违背公平竞争原则。

2. 某些招标评审过程中,存在走过场、敷衍塞责、材料审核不细致等情况,导致评审过程不透明,缺乏规范。

3. 招标评审程序中审批程序不完善,容易造成内部人员串通恶意操纵评审结果,损害招标活动公平性。

解决方案:1. 建立完善的招标评审机制,确保评审程序中立公正,减少主管评审人员的主观评定,提高评审结果的公信度。

2. 严格执行招标评审业务流程,杜绝走过场、敷衍塞责等现象,保证评审过程透明、规范。

3. 加强内部人员教育培训,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内部审批规范性和透明度,杜绝内部人员串通作弊行为。

三、问题三:存在招标信息披露不充分、不透明的情况1. 部分招标活动中信息化程度低,招标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导致投标人在信息获取方面受限,无法准确了解招标活动。

现行招投标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建议

现行招投标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建议

现行招投标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建议在现行的招投标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改进。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评估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增加中标方和招标方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促进招投标制度的健康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信息不对称:在现行的招投标制度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招标方通常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投标方则很难获取到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这导致投标方难以做出准确的决策,同时也使得投标过程缺乏公平性。

2.关系网络:招投标过程中,关系网络的存在也是一个问题。

有时候,拥有关系的企业更容易中标,而那些没有关系的企业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会导致竞争不公平,限制了市场上其他潜在投标者的机会。

3.潜在的贪污腐败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关系网络的存在,招投标过程容易滋生贪污腐败问题。

有些官员和企业之间可能存在勾结和行贿,以获取利益。

这不仅损害了招投标制度的公信力,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改进的建议1.加强信息公开: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招投标信息的公开。

招标方应该及时公布招标公告、中标结果、投标文件等重要信息。

投标方也应该加强对招标方背景和项目情况的调研,以更好地做出投标决策。

2.建立监督机制:为了防止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可以由独立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各个环节的招投标活动。

应该建立举报渠道,鼓励人们向相关部门举报存在的不正当行为。

3.加强培训和教育:我们应该加强对招投标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招投标的法规政策、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等方面。

通过提升人员素质,可以有效减少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

4.加强竞争环境建设:为了解决关系网络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竞争环境的建设。

通过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减少行政干预,鼓励更多的潜在投标者参与竞争。

还可以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严厉惩处那些违法违规的行为。

BOT项目中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BOT项目中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BOT项目中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BOT项目中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BOT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项目)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政府服务、教育、医疗、交通等。

然而,BOT项目的快速推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府监管问题。

本文将就BOT项目中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BOT项目中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数据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缺乏完善、伦理道德考量不足。

首先,BOT项目涉及大量的个人隐私数据,政府监管应加强对于数据隐私的保护。

机器人在处理用户请求时,会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

政府需要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合法使用,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滥用或泄露。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和监管措施,加强对BOT服务提供商的审查和监督,并建立数据安全评估机制,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

其次,目前BOT项目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不完善,政府监管需加强法律规范。

BOT项目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教育、医疗到金融、交通等,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规。

然而,目前的法律法规未能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无法全面覆盖BOT项目各个方面的监管。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BOT项目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力度,建立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监管框架。

政府还应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形成协同监管的机制,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最后,BOT项目涉及到一些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政府监管应加强对其的考量。

例如,BO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否会影响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BOT医疗助手能否承担医疗失误的责任?这些都是需要政府考虑的伦理道德问题。

政府应加强对BOT项目的伦理评估,确保其应用符合道德及伦理规范。

政府还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制定BOT项目伦理准则,明确BOT的应用范围和限制。

针对BOT项目中存在的政府监管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首先,政府应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形成多部门协同监管的机制,确保BOT项目得到全方位监管。

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BOT模式初探

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BOT模式初探

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BOT模式初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房地产业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BOT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和建设模式已经开始应用于一些项目。

本文在分析了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BOT模式的可行性和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BOT模式在应用中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BOT模式、商业房地产开发、优势分析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BOT model of the commercial real estatedevelopment projectAbstract: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as a new financing and building model, BOT has been used in some projects. In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the BOT in the commercial real estat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against the problem in the application were discussed.Key words: the BOT model,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alysis0引言我国BOT模式经历了从无到有、应用不断增多的过程。

国家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方面的政策越来越谨慎,特别是对于贷款方面。

而传统的商业房地产开发模式也渐渐显露除了一些弊端。

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推进BOT模式将不失为一条新出路。

国家及各省市相继开发了一些BOT项目,但从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看,效果还不是很理想。

BOT特许协议的性质与我国BOT的立法现状

BOT特许协议的性质与我国BOT的立法现状

2006.11法制与社会BOT特许协议的性质与我国BOT的立法现状□吴明龙(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BOT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融资方式对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它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调整,但我国现有的法律并没有考虑其特殊性,这给BOT项目的运营带来了很多的法律障碍,限制了它的发展。

笔者从BOT特许协议的性质入手,分析了中国应当采用立法模式。

关键词BOT特许协议商事关系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107-02一、BOT的定义和特征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移交。

BOT原本并非专为国际投资的方式,但随着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其逐渐成为国际投资的一种特殊方式。

(一)典型的BOT形式,分为三大步骤:1.东道国政府(由政府部门、地方政府或授权实体出面)与外国投资者组成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政府出面保证,由项目公司筹资和建设基础设施项目;2.项目公司在协议期内拥有、营运和维护这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3.协议期满,投资者将该项目无偿移交给东道国政府,从而完成BOT的营运。

(二)主要特征:1.在特许权期限内,该私营企业负责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该基础设施项目,以偿还贷款、回收投资和取得利润。

BOT方式下取得特许权的私营企业对特定项目有独立建设权和经营权,它们一般由自己负责项目设计,通过股权投资和项目融资建设该项目。

项目竣工后,在规定的期限内经营,以项目经营期内取得的收益来偿还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

2.许权期限届满时,项目公司必须无偿将该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

由于在特许权期限内项目公司已偿还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得利润,因此,在特许权期限届满后,该项目应无偿移交给政府。

二、特许协议的性质BOT项目是一个复杂的合同框架,包含有一系列单项附属合同如特许权、供应、建筑、融资等协议。

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有形建筑市场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已逐步走上规化轨道,但在施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以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1当前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主要问题1.1规避招投标的现象比较严重。

建设单位有的以资金不足为由,将整体工程肢解成几块或若干段,以若干家挂靠单位名义承包,最后形成一家单位施工的变相挂靠发包;有的以联合开发的名义,要求承建方带资兴建,使招投标流于形式;还有的以追加工程量或附属工程为借口,待工程验收时远远超出原定造价,存在逃避招标的嫌疑;有的以创新招投标模式规避招投标,歪解曲解BT、BOT、PPP、EPC、DB 等承包模式的操作流程。

1.2对招投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建筑工程招标工作之所以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建筑施工单位没有给工程招标工作以足够的重视。

在招标的过程中他们只是一味地降低标价以取得工程的承包权,却忽视了工程的成本没有按照竞标的规定流程来走,这样势必会造成工程质量的下降。

关于工程竞标机制我国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很多建筑企业对相关规定根本就不了解,缺乏对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也没有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竞标活动。

1.3工程招投标的不正当竞争陪标与串标现象主要表现在工程招标前,有些投标人已经联系相关单位获得中标资格,或者招标人将中标资格给某个投标人,这种定的行为使招投标沦为一种形式,其他的投标人成为中标者的陪衬。

陪标与串标现象的另一个表现是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一致压低或抬高投标报价,投标人之间先进行部竞价,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或者在投标项目中轮流以低价或高价中标。

陪标与串标现象极损害了招投标制度,以暗箱操作的方式损害了其它投标人的利益,损害了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2014年,中国建筑一局分公司原副总经理陪标案开庭审理,中建一局分公司原副总经理某某串通其他几家投标单位人员多次陪标,从中收取好处费高达220万元。

1.4代理机构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关于完善我国BOT立法的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BOT立法的思考

i ujc,h auea dcne t f o en n u a t , p rvl ra dpoe uefr T p0et ter g fB T t sb t ten tr o t v rmet a e a po a og na rcd r o s e n nog gr n e n BO r c,h a eo O j n
彭 琳
10 0 ) 000 ( 央财 经 大 学 法 学 院 ,北 京 中
摘 要 :B OT是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投资方式,正 日益成为今后我国利用各种资本 投资于基 础设施建设的重要
手段 。 了 为 促进 B T投资方 式在我国的发展, O 有必要对 B T投资方式进行专项立法, 一步 明确 B T投资方式 O 进 O
兴起于 2 纪 8 O世 O年代 的 B T B i . p rt.r se) O ( ul O ea Ta fr d e n
法律文件 多为国务院部 门规章 ,法律位阶低,因而制定一部
关 于 B T投 资 方 式 的 专 项 立 法 , B T投 资方 式 提 供 良好 O 为 O
投 资方式 , 是指东道国政府与私人投资者( 本国或外国均可 ) 签 订特许协议 ( 以授予一定期限的特 许专 营权 ) ,将某一公
共 基 础 设 施 或 基 础 产 业 项 目交 由私 人 投 资 者 成 立 的项 目公
的法律环 境,己成 为亟待解决 的现实 问题 。


B OT立 法 的 基 本 原 则
司筹资 、设计并承建 ,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 内,由该项 目公
司通 过 经 营 该项 目偿 还 贷 款 、回 收 投 资 及 获 得利 润 ,而政 府
的主体 、政府保证的性质及其 础 设施的范围、BO T投资方 式正确的解决途径和 法律适用等问题

我国利用BOT模式吸引外资的法律思考

我国利用BOT模式吸引外资的法律思考

我国利用BOT模式吸引外资的法律思考我国正在进行城镇化建设,必然需要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显然,利用BOT模式吸引外资是最优选择。

本文分析了我国既往利用BOT模式存在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行为不规范等法律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BOT模式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BOT 投资范围法律问题一、BOT模式概述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BOT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融资的方式。

由于按照传统,公共资金与私人资本之间往往有着明确的界限,使用方式和目的也大相径庭。

与公共资本用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不同,私人资本投资是为了盈利。

而在BOT投资方式中,私人资本参与的是公共事业的建设。

尽管私人资本可以通过使用一定年限的特许经营管理权来收回投资进而赢利,但从其实际的效果来看,是达到了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的。

因此可以认为,BOT是私人资本在政府领域的有限扩张。

BOT投资方式为国家在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重大基础建设中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

这种最早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土耳其的融资方式,由于其达到的资源配置的效果良好,很快在世界各地盛行。

英吉利海峡隧道、澳大利亚悉尼港隧道工程、香港东区隧道、马来西亚南北高速公路、菲律宾的电厂项目等都是世界上比较著名的BOT项目。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BOT投资模式,1984年深圳以中外合作方式第一次从国外引进商业贷款,成功兴建了广东沙角电厂,可以说是我国对BOT 模式的首次实践运用。

不久之后,上海黄浦江延安东路隧道复线工程、广州深圳高速公路、海南东线高速公路、三亚凤凰机场等项目相继采用此模式引进外资建设。

BOT模式下招标评标体系研究

BOT模式下招标评标体系研究

BOT模式下招标评标体系研究摘要:当前,中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向前发展,利用国际BOT方式吸收外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应是与世界接轨,积极吸引外资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常基础设施项目是由本国政府部门直接投资进行建设,由于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仅仅依靠本国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已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为了更多的资本,各国普遍考虑吸引私人资本投向基础设施领域。

但与此同时,虽然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一些BOT项目,但是并没有像原先预料得那样迎来BOT项目的建设高潮,这主要是在进行BOT项目分析过程中,关于BOT项目招标评标方面一直存在着很多不好确定和模糊的问题,造成对BOT招标工程感到困惑和不踏实,那么对于BOT项目招标评标方面究竟和普通工程项目有哪些显著区别?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因素之间又该如何考虑分析,从而客观对BOT项目评标结果给与衡量和考证昵?关键词:融资;BOT:招标评标体系正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国将面临着逐渐从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将是对进行融资建设,而且投融资渠道逐步走向多元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我国以往主要采用外商直接投资、国际金融机构与外国政府贷款和发行债券等方式投入基础设施,这些方式无疑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家的债务不断增加,利率、汇率风险加大。

因此如果有减轻政府财政和债务负担的融资方法那将是举足轻重的。

一,BOT管理模式的试论1 BOT概念: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一运营一移交。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政府以此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引资方式从事公共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

当前,中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向前发展,利用国际BOT方式吸收外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应是与世界接轨,积极吸引外资的重要举措之一。

但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建设规模与速度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因此中国民营企业投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是必要的,则对BOT管理模式的熟悉及了解,对中国民营企业在国内甚至国外的开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也将是一个契机。

对招投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的探讨

对招投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的探讨

对招投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的探讨[文档]对招投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的探讨[文档摘要]在招投标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招投标制度的公正性、透明度和合理性,本文将探讨招投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方案。

[正文]一、问题概述在招投标制度的实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不透明一些投标方在投标过程中难以获取到关键信息,从而导致出价悬殊,严重伤害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2、评标机制不公现有的评标机制可能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并且很难让投标者看到整个评标过程,这也严重伤害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3、违规行为常见在招投标过程中,一些投标方违反招标要求,比如提供虚假信息、行贿等违规行为。

二、问题原因分析1、信息不透明目前招投标信息发布和管理方式的不足是信息不透明的主要原因。

企业参预投标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查找相关信息,而采购方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去构建和维护信息发布和管理机制。

2、评标机制不公评标委员会组成的多数情况下是由采购方任命,这样评标委员会的公正性就可能受到影响。

此外,现有的评标机创造成为了透明性不足,难以让投标者看到评标过程,无区别偏袒或者歧视某些投标者都在所难免。

3、违规行为常见因为采购方可能需要快速解决采购需求,所以可能会忽略投标人对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条件的遵守。

三、完善方案1、信息公开为了促进招投标信息的透明度,采购方应该及时、准确、完整地发布招标文件、有关规定和信息,避免任何不必要的难题和想象中的问题。

至此,采购方应该免费发布实用的信息并且优先考虑所有可见信息对企业。

投标人可以要求发布评标过程、评分标准和评分结果等更多信息以提高让整个招投标过程更公正透明。

2、建立专业委员会建立一个全国采购委员会以便解决评标过程中的不公问题,该委员会应该由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

委员会应该平等对待所有投标者,而且应该采用有关标准评选成员。

评标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应该对评选负责,而且评标结果应公示。

招投标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招投标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招投标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引言招投标作为一种公共采购行为,其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于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招投标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正常运行和效果。

本文将对当前招投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招投标目前存在的问题1. 招标方倾向性明显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方往往存在倾向性,导致招投标结果不够公正。

例如,招标方可能通过设置特定的评分标准或评审方式,使得某一特定投标方获得优势。

此外,招标方还可能通过串标、围标等方式,与投标方达成利益输送,损害其他投标方的利益。

2. 信息不对称招投标过程中,招标方和投标方在信息获取、信息掌握、信息传递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信息不对称。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投标方在决策时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增加了投标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3. 假借资质参与竞争在实际招投标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得中标资格,可能会假借其他企业的资质参与竞争。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招投标法规,也损害了其他投标方的利益,破坏了招投标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4. 监督管理不到位目前,对于招投标的监督管理尚不够完善。

一方面,监督管理部门对招投标的审查力度不够,难以发现招投标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也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

三、建议1. 完善招投标法规应进一步完善招投标法规,明确各方职责和权利,规范招投标流程。

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形成有效的威慑。

2.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招投标信息公开制度,确保招标方和投标方在信息获取、信息掌握、信息传递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同时,加强信息公开的监督和管理,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3. 强化资格审查和资质管理加强投标方的资格审查和资质管理,确保投标方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

对于假借资质参与竞争的企业,应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4. 加强监督管理和培训教育加强监督管理部门对招投标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审查制度。

招投标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招投标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招投标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摘要:招投标是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在招投标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原则无法得到贯彻。

本文旨在分析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促进招投标过程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一、招投标存在的问题1. 信息不对称:招投标中,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招标方在发布招标文件时往往没有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而投标方则无法充分了解项目的具体要求。

这导致投标方无法准确把握项目需求,从而影响了投标质量。

2. 潜规则和关系:在一些地区或行业,招投标过程依然存在潜规则和关系的问题。

一些“熟人投标”或通过回扣等形式获取中标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非正规的做法不仅扭曲了竞争的公平性,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

3. 招标文件设计不合理:一些招标文件在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如标书要求过于复杂、信息不明确等。

这给投标方增加了解读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其提交标书的困难度。

招标文件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有资质的企业因为无法满足要求而选择放弃投标。

4. 中标评审不公正:目前一些地区的中标评审过程存在不公正问题。

评标委员的选拔不严格,评审标准不明确等情况较为突出。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中标结果不公正,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竞争。

5. 缺乏监督与惩处机制:目前在一些地区,对于招投标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惩处机制。

这使得一些企业可以逃避法律的严惩,进一步加剧了招投标环境的不规范性。

二、整改措施1. 提高信息公开度:招标方应当在发布招标文件时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确保投标方能够充分了解项目的要求。

同时,要建立信息公开的机制,及时回应投标方的疑问和需求,提高投标方对项目的了解程度。

2. 加强监督与执法:加大对招投标环节的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

建立健全的监督与执法机制,确保招投标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

3. 简化招标文件设计:合理设计招标文件,减少冗余信息,简化审读手续。

招标文件应当明确要求,符合实际情况,有助于提高投标方的参与度和质量。

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有形建筑市场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已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但在施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以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1当前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主要问题1.1规避招投标的现象比较严重。

建设单位有的以资金不足为由,将整体工程肢解成几块或若干段,以若干家挂靠单位名义承包,最后形成一家单位施工的变相挂靠发包;有的以联合开发的名义,要求承建方带资兴建,使招投标流于形式;还有的以追加工程量或附属工程为借口,待工程验收时远远超出原定造价,存在逃避招标的嫌疑;有的以创新招投标模式规避招投标,歪解曲解BT、BOT、PPP、EPC、DB 等承包模式的操作流程。

1.2对招投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建筑工程招标工作之所以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建筑施工单位没有给工程招标工作以足够的重视。

在招标的过程中他们只是一味地降低标价以取得工程的承包权,却忽视了工程的成本没有按照竞标的规定流程来走,这样势必会造成工程质量的下降。

关于工程竞标机制我国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很多建筑企业对相关规定根本就不了解,缺乏对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也没有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竞标活动。

1.3工程招投标的不正当竞争陪标与串标现象主要表现在工程招标前,有些投标人已经联系相关单位获得中标资格,或者招标人将中标资格给某个投标人,这种内定的行为使招投标沦为一种形式,其他的投标人成为中标者的陪衬。

陪标与串标现象的另一个表现是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一致压低或抬高投标报价,投标人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或者在投标项目中轮流以低价或高价中标。

陪标与串标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招投标制度,以暗箱操作的方式损害了其它投标人的利益,损害了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2014年,中国建筑一局安徽分公司原副总经理违法陪标案开庭审理,中建一局安徽分公司原副总经理姜某某串通其他几家投标单位人员多次陪标,从中收取好处费高达220万元。

招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招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招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招标制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招标制度下,企业可以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获取工程项目,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然而,我国目前的招标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不够完善的问题依然突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现行的招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招标信息公开不透明在招标过程中,信息的公开是保障公平竞争的基础。

然而,目前我国招标信息公开的不透明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方面,一些招标单位在发布招标公告时不够及时、准确和全面,给投标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性招标管理部门对招标信息的公开严格控制,导致有些企业在竞标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影响竞争过程的公平性。

因此,我国招标管理制度在信息公开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加强对信息公开的监督和管理。

二、招标流程不规范招标流程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招标工作的效率和公平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招标单位对招标文件的编制和招标流程的操作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

例如,有些招标单位在编制招标文件时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导致招标文件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招标单位在招标评标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容易引发申诉和争议。

因此,我国招标管理制度需要加强对招标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提升招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招标评标制度不健全招标评标是招标工作中最核心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然而,目前我国招标评标制度仍存在不健全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评标专家在评标过程中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易受到外部干扰和影响,影响评标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另一方面,一些评标标准不够明确、不够科学,容易导致评标结果出现问题。

因此,我国招标管理制度需要加强对评标制度的完善和监督,确保评标工作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四、招标监管不到位招标监管是保障招标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我国招标监管仍存在不到位的问题。

我国应用BOT项目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应用BOT项目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应用BOT工程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BOT 工程融资主要用于根底设施建立和运营领域,由于该模式能够解决政府建立和维护根底设施资金缺乏等难题,并且能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受到广阔开展中国家的普遍欢送。

BOT工程融资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日渐成熟,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不可防止的存在着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加深对其特点和利弊的认识,扬长避短,使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产生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BOT 融资模式问题对策1 BOT工程融资模式概述1.1 BOT工程融资模式的概念BOT是英文build(建造)——operate(运营)——transfer(转让)的缩写,即建立一经营一转让。

BOT融资模式的概念是由土耳其前总理厄扎尔于1984年正式提出来的。

BOT工程融资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投融资方式。

概括来说,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立和经营特定的公用根底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根底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BOT的模式主要有:BOO(Build-Own-Operate),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BOOST(Build—Own-Operate—Subsidize-Transfer),BRT(Build-Rent-Transfer),DBFO(Design—Build—Finance—Operate)等等。

1.2 BOT工程融资模式的运行程序BOT工程的运行程序主要包括:确定工程方案阶段、工程立项阶段,招标准备阶段、招标过程阶段、工程的实施阶段[1]。

1.1.1 确定工程方案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并提出工程建立的必要性,确定工程需要到达的目标。

政府(或授权的专业部门、机构)作为工程的决策者和最终所有者.进展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分析研究后,进展总体构思,确定适宜BOT模式的建立工程。

招投标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招投标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招投标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结合我国目前招投标现状,对实施招投标过程中发现的几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问题解决办法做了简要论述。

进入21 世纪的今天,招标采购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购方式,已经广泛的用于国际国内的各行业、各领域的各类项目。

实践证明,作为一种富有竞争性的采购方式,招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而且科学合理的工程承发包方式,也是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节约投资成本的最佳办法。

但由于法制不完善、落实不到位,致使当前的招投标过程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就本人在从事招投标工作几年来发现的问题及建议做如下论述。

1.当前招标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招投标工作“陪标,承包单位转包,高资质投标、低资质承包、无资质施工,招标走形式”等词语,已经不是很新鲜的名次。

究其原因,招投标过程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对完善招投标过程管理的建议2.1重视招投标监督的重要性,加大监督范围、力度《招标投标法》第7 条中规定:“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

在招投标过程中,我认为,监督管理部门首先应重视自身招投标监督的重要性,明细监督实施细则,认真落实对招投标过程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招标投标监督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

保护正当竞争,对不正当竞争的违法行为要严格依法查处。

监督部门应从形式上的监督转换为对整个招投标过程,从发标到定标,包括招标公告的发布、投标单位报名、参与投标、资质审查、标书内容、答辩情况等全范围的详细、认真的监督审查。

本人从多年招投标工作实践中发现,陪标、低资质中标、甚至不满足招标要求中标,往往是招投标双方私下达成共识,即所谓“内定、走形式”产生的现象。

在这些现象中,如果细心观察,总会发现投标单位“露狐狸尾巴“之处,例如:在一次招投标过程中,监督人员参与详细查看各投标单位投标文件,发现两家投标文件中技术负责人居然为同一人,通过对身份证号再次核对后,确定存在涉嫌窜标嫌疑,从而宣布提出废标意见并最终被采纳。

其实在招投标过程中,如果存在窜标或者陪标现象,往往不难发现伴随的都是标书质量差,粗制滥造,答辩无质量,甚至一问三不知等情况。

《2024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研究》范文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种融资模式应运而生。

其中,BOT(Build-Operate-Transfer)融资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融资手段。

本文将就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BOT融资模式概述BOT融资模式是指政府或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企业合作,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移交等环节交给私人企业负责。

在项目特许经营期内,私人企业享有项目的经营权和收益权,特许期满后,项目将移交给政府或公共部门。

这种模式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运营效率。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政府与私人企业通过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私人企业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政府则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管。

此外,我国还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为BOT融资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的优势与挑战(一)优势1. 吸引社会资本:BOT融资模式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了资金来源。

2. 降低财政压力:政府通过与私人企业合作,可以减轻财政压力,将更多资金用于其他领域。

3. 提高运营效率:私人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能够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项目运营效率。

(二)挑战1. 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关于BOT融资模式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

2. 风险控制:BOT融资模式涉及的风险较多,如项目运营风险、政策风险等,需要加强风险控制。

3. 政府与私人企业的合作问题:在BOT项目中,政府与私人企业的合作是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BOT招商的招投标法律亟待完善
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贺建芬
近年来,社会公共设施的设计·建设·投融资·运营(Private Financial Initiative)等逐步地交给民间企业,利用民间企业来提供行政服务,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为此,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政策,目前,建设部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04年126号令)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许多省市也陆续出台各省市的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如:深圳市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浙江省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讨论稿)等,特许经营管理体系正逐步步入正轨。

我国采用的PFI方式(BOT,BOO,TOT)推进了国有资本、私人资本、国际资本投资社会公共设施的热情,往往政府推出一个项目就引来众多投资人参加竞争,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谈判地位也逐渐从劣势向优势转换。

笔者在代理的BOT、TOT项目投标过程中,各招商部门都明确表示招商过程按照国家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执行。

招商小组成员中也会包括政府纪委部门人员、招商过程委托公证机关作程序公证、投标开标会还进行全程录像,且招商过程的公告、招标文件及澄清、投标及开标的形式及时间规定均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招商程序的合法、合规性无疑。

但在开标后的操作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与招标投标法原则不相吻合的种种情况,不得不令笔者对我国招标投标法如何规范BOT项目招商产生疑惑。

一、BOT项目招商应采用招标的方式
BOT投资人选择采用的方式,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通知决定中有表述的主要有:
1、我国建设部126号文《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了主管部门选择投资者或者经营者的程序,包括:提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报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开发布招标条件,受理投标;根据招标条件,对特许经营权的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和方案预审,推荐出符合条件的投标候选人;组织评审委员会依法进行评审,并经过质询和公开答辩,择优选择特
许经营权授予对象;向社会公示中标结果,公示时间不少于20天;公示期满,对中标者没有异议的,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与中标者签订特许经营协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7号《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经营性公路建设项目应当向社会公布,采用招标投标方式选择投资者。

3、国发[2004]20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五条第(四)款中要求,完善法律法规,依法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等等。

显然,根据上述相关规定,选择BOT项目投资人应采取招标的方式。

但由于BOT招商的项目类别不同,实际运作时又有实质区别。

如作为收费公路的BOT 项目,由于《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根据立法法和合同法的规定,如果违反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合同将会无效。

则如果未采用招标方式选择投资人,政府与投资人签订的公路投资-建设-运营合同也将无效。

但是,作为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由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若BOT项目选择投资人未实施招标,由于未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合同仍然有效。

BOT投资人选择应采用招标方式的法律约束力有待统一。

二、BOT招商现状之分析---缺失与困惑
仔细阅读我国的招标投标法,不难看出,其设立的主旨在于规范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相关法条主要对于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作了很详尽的规定。

但同时在法条中又作了概括性的约定,即在第二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招标投标活动,适用本法。


项目招商由于其有别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的招标活动,笔者在代理BOT投标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些政府部门以招标名义开展的招商活动有悖于我国的招标投标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开标后实质性改变投标价格
某一公用事业项目的BOT投资人招商,政府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有网上公
告信息、发出招标文件、公开开标等一系列招标文件规定的招标程序,然后由专家按照综合评审的方法决出前三名。

但以后的操作与招投标法的规定就不一致了。

由于招标文件规定了政府招商可以根据评标委员会评出的候选人顺序,与中标候选人进行谈判,直到招商人满意为主,于是招商人可以在谈判时提出任何要求,或要求降低报价、或要求提高设备选型或生产厂商,或要求国产设备提升为进口设备,甚至还要求将原先政府的义务职能变更为投资人履行等,实质性改变了招标投标的基础。

而我国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评标委员会可以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的内容作必要的澄清或者说明,但是澄清或者说明不得超出投标文件的范围或者改变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第四十三条规定,在确定中标人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

第五十五条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违反本法规定,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的,给予警告,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前款所列行为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2、招标期限形同虚设
某一BOT投资人招商项目,经过了招标、投标以及专家评审,公布了中标候选人的排序名单。

但由于招商人要求投资人另行报价未能如愿,选择其它投资人为中标人又怕引起讼争,于是招商人把招商项目搁置一边。

而作为被搁置项目的中标候选人,项目拖着,第一中标候选人的大额投标保证金返还便遥遥无期,其与招商人项目谈判已支出的成本也很大,而要讨回投标保证金就必须作出不同意延长投标有效期,即放弃中标的可能。

第一投标候选人只能以不断书信的形式要求尽快确定投资人的地位,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至今项目仍被束之高阁。

我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条规定,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应当向招标人提出书面评标报告,并推荐合格的中标候选人。

招标人根据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

招标人也可以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
中标人。

第四十五条规定,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

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上述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招标评标委员会评标后,招标人应根据评标委员会的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

但由于招商项目专家评出的第一中标候选人还需要通过谈判在满足政府相关要求后予以确认,招标文件中又未规定评标报告后多久要公布中标人名单,且招标人在招标期限内不能决标的法律责任等,投资人的投标行为缺乏法律保护。

三、BOT招商的行为应符合招标投标的原则
尽管BOT项目招商与主要规范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的招投标行为有些不同,但招标投标法的法律原则应该是一致的。

即招标投标法第五条规定的,“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根据公开的原则,就要求政府招商应该公开面向社会符合条件的投资人,不能乱设门槛;根据公平的原则,就要求对所有投资人一视同仁,而无论投资人是国有公司或民营资本;根据公正的原则,就要求招标投标不是形式,而是实质产生中标人的行为方式,不应有投标后实质性改变投标结果的任何行为;根据诚实信用的原则,就要求招商人应遵守招标文件的承诺,而不应利用投标人欲中标的目的而于投标后新增对投资人的义务要求。

由于招标投标法对于诸如BOT招商等具体内容的规范缺失,目前各地招投标管理机构也未将以招投标名义开展的BOT项目招商活动纳入其执法监管的工作范围,因此在招商实践中,一旦招标人出现上述违法情况,投标人往往投诉无门,形成了这一领域内的监管空白。

综上所述,笔者在代理投资人参与BOT、TOT投标以及与政府招标谈判过程中,深感目前由于缺乏针对BOT项目投资人招投标活动可适用的具体规范,对于发生在政府BOT项目招商领域中的种种有悖于我国招标投标法原则的现象应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并呼吁尽快将选择BOT项目投资人的招投标活动纳入招投标法
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