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分 析 :
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以上观点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脱离物质谈运动,陷入 唯心主义。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导 致形而上学。
把握好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需要注意反对两种倾
吐鲁番干旱,酷热。按理说就像戈壁沙漠,难生寸草。然 而,吐鲁番却盛产世界上最好的葡萄。 这有什么奥秘? 凡来过吐鲁番的人,几乎都发出这样的疑问。高踞四周山 系的雨雪水汇成条条河流,冲下山谷。流经戈壁砂砾地带, 蒸发掉一些,而更多的却渗入沙土地下,只有少数流入绿 洲。 由于大量雪雨水渗入地下,成为潜流。经过人工挖 成地下相通的暗渠,四季长流不息,汇成了“地下长渠”, 这就是古老的坎儿井。 其实,坎儿井就是把这些地下水 引向地面的一种独特自流灌溉形式。
——马克思
机械运动的载体是: 宏观物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是: 原子、离子等 生物运动的载体是: 生命有机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是: 生产方式
结论2:
_物_质__是是 运动的 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是: 人脑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 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能否定相对静止。
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包含两方面 的含义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不变)
如:保质期内的鲜奶、食品等。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是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不变)
守 株 待 兔
⑵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案标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类型的运动,并能区分它们的特点。
2. 了解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1. 运动的分类及其特点。
2. 运动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教具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运动器材。
2. 幻灯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运动器材,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平时喜欢的运动类型,并询问他们对这些运动的认识。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介绍不同类型的运动,如体育运动、户外运动、室内运动等,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区分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规律,如运动需要有规则、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等。
三、运动规律的认识(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不同运动的规律,如力学规律、运动轨迹等,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引导学生发现运动规律的应用,如运动中的力的作用、运动速度的变化等,并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运动规律的应用(15分钟)1. 设计一些运动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运动规律的应用,如用不同力度推动物体的距离变化、用不同速度跑步的耗时比较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运动规律的认识。
五、运动的益处(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如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如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等。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认识运动和把握规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并关注运动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讨论,激发了他们对运动的认识。
通过讲解运动的分类和规律,培养了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通用3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通用3篇)熟悉运动把握规律篇1【教学设计】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其次框《熟悉运动把握规律》一、教材分析《熟悉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二、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2.力量目标:熬炼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培育同学正确熟悉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根据客观规律办事的力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同学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肯定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加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士气和信念,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开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具体。
老师指导同学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五、教学方法1.老师启发、引导,同学自主阅读、思索,争论、沟通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怀疑→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预备1.同学的学习预备:课前预习2.老师的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长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支配: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怀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现目标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头今日的学习:熟悉运动把握规律。
多媒体展现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老师活动:指导同学阅读课本第3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索所提问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第一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二框。
本框题共有两目,第一目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第二目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本课既是在第一框题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列举实际事例,讨论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
通过学习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
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
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是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
高二政治: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③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认识利用规律, 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 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 哲学道理有 ( )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喜鹊叫喜, 3、价值规律 、 2、新陈代谢 、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慧星、
注意1: 注意1
规律不是人主观创造的联系, 规律不是人主观创造的联系,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本身固有的联系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落 地 而 引 力
?
为 什 么 我 们 看 到 苹 果
苹果落地, 苹果落地,水往低 处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 种瓜得瓜,种豆得 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
下 落 到 我 的 头 上 ? 还 会 是 不 是 果 苹 个 一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 、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
1. 物质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物质的世界 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性。 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范文模板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范文模板《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整理的《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1一、说课程序:本说课课件包括以下步骤,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下面具体展开各个步骤。
设计理念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精神和本框题具体内容,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理念,通过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一)《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1、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结合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二)教材内容1、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2、两对关系: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3、一个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及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二)能力目标:通过具体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具体事例归纳哲学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辨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重难点突破A设计活动之一:百家争鸣坐而论道1、解决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2、活动内容:辨析观点明确关系观点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观点二: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观点三: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观点四: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3、设计意图:回归教材,形成讨论,突破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重点内容。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
定选项 本来是水流桥不流,但是如果以水为参照物,则可 ② 以看到“桥流水不流”,说明事物的静止是有条件的 √ 和相对的
③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
④ 物质具有可知性,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课堂篇探究学习
技巧归纳 巧用排误法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运用排误法是提高组合型选择题作答正确率的关键一招。排误 法即排除内容本身全部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正向排除法就是 直接从题目中提供的组合题肢中进行排除,只要能够确定组合肢中 的一个错误项,就可以把凡是有该组合肢的备选答案排除。逆向排 除法就是在组成备选答案的组合肢中首先确定一个正确答案中必 须具备的组合肢,凡是没有这个组合肢的就可以排除。一般来说, 使用上述方法只需一步就能直接得出正确答案,复杂的也可以两种 方法结合使用。
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审题
审设问 本题要求分析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审材料 材料主要说明青海湖湟鱼由盛转衰的过程及其原因
选项 选项分析
是否 入选
① 定选项
“由于滥捕滥捞,湟鱼已濒临灭绝”,说明规律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背规律就会遭到规 √ 律的惩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一
审题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审设问 本题要求分析古诗蕴含的哲学道理
审材料Biblioteka 该诗富含哲理的一句是“人从桥头过,桥流水不流”,意思是从 桥上过的人,如果以水为参照物,可以看到“桥流水不流”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 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 • 意识能动性:想(认识)、精神状态 • 2、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 •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③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 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 (5)小结: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
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
•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 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C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 (1)什么是运动?
•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2)什么是静止?
•
静止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
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 有发生变化;
•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 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 2008年8月5日中科院专家陈挺恩表示,喜马拉雅山 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 一定会越来越高。珠峰未来的高度取决于珠峰隆升 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 则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 程,则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这说明
• ①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3.懂得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发 展 理解人和规律的关系,提高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 要求 说明 无
教学设计21: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的和绝对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两种观点:
①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A.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2、自觉遵守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图片展示:水污染、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空气污染
思考:人类如何拯救自己的命运?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三、课堂总结。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 中运动。” 毕尔生的观点( )
A.离开物质谈运动
B.肯定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肯定了物质与运动的联系
D.承认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答案]A [解析]材料离开物质谈运动,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故 A 项正确,C、D 两项错误。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运动和静止 运动与静止的区别与联系
运动 静止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 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含义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 区 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位置没动) 别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 特点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绝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 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 ) 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答案]A [ 解析] 马克思的话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A 项正确。D 项与题意不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B 项错误。意识是物质派生的,而运动则不是,C 项错误。 故选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价值规律只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只在人类社会中起作用。
延伸:虽然规律是不可以改变的,但规律发生作用的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有利条件,让规律造福人类。
知识延伸:规律和规则。
规律 含义 规则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 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 有的、本质的、必 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 然的、稳定的联系 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为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框。
本框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
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本框也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教学采用的策略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现在我们来上课,在学习新课之前,首先来看一则趣味哲理故事,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认真品味其中蕴含的哲理。
[环节一][展示课件]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要,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
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
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师:从哲学的角度如何看待欧布里德的荒唐行为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1.许多故事不仅吸引人,而且蕴含丰富的哲理。
因此,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可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堂。
2.一材多用,为后面分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做好铺垫。
[环节二][展示课件]五种具体运动形式的画面(机械运动、生命运动、化学运动、认识运动、社会运动)。
[活动探究]归纳这五种运动的共性。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问题的探究,归纳出运动的含义。
[展示课件]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正式课件
03
04
思维运动
指人类思维的变化和发展,包括 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
03
规律及其作用
规律概念解析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 在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存在 于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人的思维之中
规律是客观的,不依 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规律
天体运行规律
01
如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定律等
物质运动规律
3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规律
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上层建筑要适应经 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否则就会被经济基础所淘汰
4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规律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可以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进步。
04
认识运动:从现象到本质
观察现象,发现运动踪迹
1 2
05
把握规律:指导实践与应用
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01
02
03
尊重自然
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 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通过对运动规律的学习和应用,帮助学生提 高运动技能水平,提升运动表现。
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运动观念,养成科学运动 的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课件内容概述
运动的基本概念
阐述运动的定义、分类及基本要素,为后续 学习奠定基础。
运动的基本规律
结合运动规律,探讨运动技能提升的途径和 方法,如力量训练、技术训练等。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情境探究型课件
万有引力定律
总结词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提出的另一个重 要原理,它指出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 吸引,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 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 反比。
详细描述
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解释了地球上物体 下落和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原因,还 预测了行星轨道和卫星轨道的规律。 它为天文学、宇宙学和航天技术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推动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探究规律的过程也是推动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在 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发现新的规律,推 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未来科技发展将更加注重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 质和内在联系,发现更多规律。
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应用。
社会学规律与公共政策
02
社会学中的人口迁移、城市化等规律在制定人口政策、城市规
划等方面的应用。
历史规律与预测
03
利用历史发展规律预测国际形势、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趋势等。
06 总结与思考
对运动与规律的再认识
要点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通过情境探究,我们认识到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 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 方式和根本属性。
策。
05 探究规律的实践应用
科技发展中的规律应用
物理规律在科技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中的算法与规律
例如,牛顿运动定律、量子力学和相 对论等物理规律在航空航天、能源开 发、通讯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中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等规 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 域的应用。
化学规律在科技中的应用
例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理论和催 化作用等在制药、化工和环保等领域 的应用。
研究课《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PPT文档40页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Hale Waihona Puke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件
规律是运动的内在规定
规律对运动具有制约和指导作用,是运动的内在规定。
规律决定了运动的方向、方式和状态,使运动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例如,万有 引力规律决定了天体的运动轨迹,生物进化规律决定了生物的演化方向。
运动与规律的相互作用
运动是规律的实现方式,规律通过运 动而发挥作用。
运动与规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 同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例如,在物理学中,力和运动的相 互关系体现了运动与规律的相互作用 。
推动全球化进程
认识和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全球 化进程,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提高个人认知能力
通过认识和把握规律,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自己的认 知能力。
培养个人综合素质
认识和把握规律有助于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判断 能力、决策能力等。
提升个人竞争力
04
如何认识和把握规律
提高认识规律的能力
增强学习意识
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 知水平,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规律 。
培养观察力
积极思考
通过思考和分析,深入理解事物的本 质和内在联系,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善于观察和发现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从中发现规律。
遵循规律的客观性
尊重规律
认识到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尊重和遵循
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 能创造、改变或消灭规律 。
本质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 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 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 质联系。
规律的作用和意义
指导实践
认识和把握规律,可以使 人们在实践中少走弯路, 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 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沽 炮 台
情景二 【思考】
1 有同学说,世界上 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有些东西从诞生以来 就没有动过。例如, 大沽炮台一直就在塘 沽。你认为它是运动 的还是静止的,说明 理由?
2 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 的事物?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含义 联系
特点
绝对的 无条件的 永恒的
运 动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象的变化和过程
(1)从材料一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 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 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2)材料二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
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 国人民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救灾计划,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 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 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地关系。
“逝者如斯夫”的黄河
捕食的动物
铁犁牛耕 生产方式(以生产 工具为代表)的更 替
蒸 汽 机
数 控 机 床
过去的于家堡
现在的于家堡
未来的于家堡
人们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
• 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像
乌龟脊背一样隆起, 上面笼罩着半球形的 固体天穹。
• 中国古人认为:“天圆
如张盖,地方如棋 盘。 ” •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 的形状是: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
探究物质世界的状态
滨海中学 宋子谦
【知识回顾】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本质上 是个客观物质体系
世界
}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性
}
的
探究收获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追问
物质的世界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
围绕太阳旋转的八大行星
【课堂练习】
材料二:2008年春运高峰期,冰雪给中国南方 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 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 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的 重大胜利。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遵循的规律
地球公转规律
结论
规律: 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外界强加
水往低处流 苹果落地
价格围绕价 值上下波动 单词遗忘 先快后慢
万有引力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质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价值规律
必然的、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联系。
艾宾浩斯 遗忘规律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忘。——荀子
C· 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D· 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课堂练习】
3 马克思说:“一起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 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对这句 话的正确理解是
(D)
A、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B、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课堂练习】
(规律客观性原理)
规律的客观性
方法论意义
【课堂练习】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 只是在观念中运动。”《坛经》记载:时风吹 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 ( A
1
A·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A、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 规律的尊重 B、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 规律为前提
C、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 盾 D、人类在荒漠化面前无能为力
【课堂练习】
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 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繁登 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 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 ····· 受害者,也是肇事者。
根本性质相对稳定 位置或运动状态相对稳 定
静止是运动 的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静 止
相对的
有条件的
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刻 舟 求 剑
反对∕警惕:错误倾向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一切皆流, 一切皆变, 借钱的是过 去的我,过 去的我不是 现在的我, 您要讨债就 向过去的我 讨吧?
(A) A、事物运动有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 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作长绳系太阳是根本办不到的
【课堂练习】
6、(2007年宁夏文综)宁夏省治理荒漠化成功经
验是对于人工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采用“人退” 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 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得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 是····· ·· · · · · · · · ··· · · ·· · · · · · · ( B ) ·· · ······
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普遍的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 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也。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 质的根本 属性 运动和物 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和静 止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 规律的
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的特征
打你的我是 彼时的我, 彼时的我非 此时的我。 你要告,就 去告彼时的 我吧!
警惕:错误倾向二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 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
进一步追问:物质的运动是 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呢?
现象
春夏秋冬 四季更替
【由此可见】世界一切事 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哲学中
运动:
是指宇宙间一切 事物、现象 的变化和过程。
名言赏析— —思考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 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思考】 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 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 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根本不存在的。
人工降雨——没那么容易
河南安徽四省约定人工降雨
【思考】
我们利用高射炮和 飞机实施人工降雨减缓 旱情,造福群众,能否 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 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 界,造福于人类。 规律是客观的 人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 规律的惩罚。
滥砍滥伐
严 重 的 水 土 流 失
情景三:西南大旱“天灾不由人”
探究
我们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否就是 说人类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呢?
●
联系目前我国西南五省严重旱情, 请结合相关知识给政府献计献策?
●
抗灾不由天
2010年3月25日,贵 阳实施人工降雨
B·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 神创论观点
【课堂练习】
2 (2008年上海单科)近代思想家龚 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 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 易。”这说明········· ········· (B) 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
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C)
B、人在规律面前时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课堂练习】
5、 唐朝诗人李商隐诗:“从来系日乏长绳, 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 春露冷如冰。”此诗体现的哲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