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的哲学基础剖析

合集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及其局限——以阿尔都塞、哈贝马斯、拉克劳和墨菲为例

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及其局限——以阿尔都塞、哈贝马斯、拉克劳和墨菲为例

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及其局限*———以阿尔都塞、哈贝马斯、拉克劳和墨菲为例张丹/文提要:从阿尔都塞到哈贝马斯,再到拉克劳和墨菲,话语理论的理论背景涵盖了从五月风暴到苏东剧变的整个时期,目的都是针对经典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危机作出回应。

虽然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并没有将话语作为一个专门的理论提出,但是阿尔都塞、哈贝马斯、拉克劳和墨菲将话语作为中介、民主和霸权的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话语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与深化,其中也不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读与偏离。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中介;民主;霸权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在全球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话语问题作为基础理论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话语”从一个语言学概念到在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领域逐渐扩展,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不同于以索绪尔为代表的一众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仅停留在语言系统内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讨论,马克思主义学者更愿意将话语置身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中考察其产生、发展与应用。

虽然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并没有将话语作为一个专门的理论提出,但是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话语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与深化,但是部分学者在对话语的理解与分析中不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读与偏离。

本文以阿尔都塞、哈贝马斯、拉克劳和墨菲为例,选取部分话语理论的观点,试析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及其局限。

一、阿尔都塞:作为中介的话语20世纪60年代法国五月风暴的全面爆发激发了法国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的理论诉求,阿尔都塞就是其中之一。

在阿尔都塞的理论中,话语作为主体和意识形态互构的中介出现,在主体和意识形态的双向构成中建立,并产生了一定的主观效果。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0M680814)的阶段性成果。

33在受到马克思《资本论》的重要启示之后,阿尔都塞从“再生产”的观点出发,表明了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试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发生与特点

试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发生与特点
克 思 主 义 为指 导 思 想 。摆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政 党 面 前 一 个 历
那 么 ,拉克劳和墨菲 的后 马克 思主 义是 如何在 历史
中发 生的呢?换言之 ,它 在马 克思 主义 理论 发展 和运 动 史 中 占有 什么样的地 位?后 马克思 主义 是否 是马 克思 主 义谱 系和传统 内部 的批 判性 发展 ,只有 在梳 理清楚 它 与 历 史上的马克思主义 流派 的关 系之后 ,才能 明 了它 的基

面是作 为理论 传统 的承继 ,另 一方 面是作 为社 会运 动 的
前进 。从历史 的实际情 况来 看 ,作 为理论 的马克思 主义 与作为 国际社会 主义运 动 的 马克 思主 义 总是 相 互影 响 ,

“ 马克 思主 义 ” 的 历史 发 生学 后
交织在一起 的。l 9世纪 中叶 ,自由竞 争 的资本 主义在英
菲合 写的 《 领导权与社会 主义策 略》 一 书的 出版标 志着
后马克 思 主 义浮 出水 面 。具 体 来 讲 ,拉 克 劳 和 墨 菲 的 “ 后马克思主义 ”是在 18 9 0年 代西 方马 克思主 义衰 落之 后 崛起 的 、以后现代哲学 、后现 代性 批判为哲学 基础 的 、 试 图把社 会主义计划 与批判 资本 主义社 会重 新连 接起 来 的秉 承马克思主义传统 的左 翼理论话语 。
展 的 历 史语 境 和 继承 “ 正 主 义 ” 的 基 本 特 点 。 修
[ 关键词 ]拉 克劳 ;墨菲 ;后马 克思主义 ;修 正主义 [ 中图分 类号] B 8 .t 0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3 4 (0 0 4- 15- 5 00— 5 1 2 1 )0 0 0 0

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解读

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解读

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解读阿尔都塞是法国现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出生于1918年,逝世于2007年。

他是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和提出者之一。

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解读和批判上,他试图使马克思主义更适应于当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实。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对统治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工具。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并不是完全否定它的价值,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需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进行调整和更新。

阿尔都塞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剩余价值理论,引申为一种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剥削关系的分析方法。

他认为,剩余价值不仅仅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各个层面的剥削和压迫。

对这种剩余价值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本质。

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主义需要更加关注权力的问题。

他认为,社会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权力形式,这些权力形式会相互作用并塑造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阿尔都塞提出了“国家权力”和“常识权力”这两个概念,用以描述不同权力形式的性质和影响方式。

阿尔都塞还重视对意识形态的分析。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潜在的暴力,它通过某种统治阶级的主导意识和价值观来塑造社会的意识和行为。

阿尔都塞通过对广告、媒体、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揭示了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还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经济决定论的质疑。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需要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社会和历史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经济和物质基础的决定。

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解读试图使马克思主义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变化,并批判地分析社会中的多种权力形式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他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当代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马克思主义“新社会主义”霸权理论述评

后马克思主义“新社会主义”霸权理论述评

后马克思主义“新社会主义”霸权理论述评作者:方丽李鸣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5年第09期[摘 ;要]面对20世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连遭挫折,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的以大规模阶级斗争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运动将被历史终结,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将在民主话语的深层次意义上展开。

它排除了单一的无产阶级主体,将多元主体之间的竞争视为新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

这种社会主义策略的目标不是以阶级革命的方式夺取国家权力,而是一种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话语领导权。

[关键词]多元;民主;“新社会主义”;霸权[中图分类号]A8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9-0014-05面对20世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连遭挫折,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狭义)在总体上认为,历史终结的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多元和民主为特征的“新社会主义”将逐步展开。

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拉克劳和墨菲仅仅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涉及到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取代。

在拉克劳和墨菲看来,由大规模阶级斗争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必然带来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否定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形式,也可以转变为官僚的结果,例如在东欧国家。

”[1]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愈加深入的物化意识,也使得人们从精神上逐步放弃了对马克思宏观社会革命的希望。

在拉克劳和墨菲看来,传统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实现策略应当进行新的调整。

一、“社会主义”:一种新的民主话语在拉克劳和墨菲看来,社会主义与民主相联,而民主又与话语不可分割:首先,不同的话语形式决定民主的内容。

在特定话语体系中的从属关系,在另一种话语体系中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压制关系。

所谓“从属关系”是指关系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有服从的义务,例如,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等,这种关系在双方原有的话语体系下是自然的,但如果话语体系改变了,从属关系就有可能被理解为压制关系。

从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

从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

为西方理论家从西方社会的现实出发理解 和调整 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要么认为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 的理解背离了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没有实质价 值。事实是否的确如此呢?


后 马克 思主 义 与马克 思 主义大 众 化 比对 的理 论空 间
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思想派别 ,后马克思主义以一种激进 的解构思路和热情的解放规划重新
2 0 1 3年第 1 期
N o . 1 2 0 1 3
四川 大 学学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S i e h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总第 1 8 4期
S u m No . 1 8 4
§哲 学研 究 §
从后 马克思主义视 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学理
刘 红 梅
( 重庆邮 电大学 思政 部 ,重庆 4 0 0 0 6 5 )

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学理层 面上关注主体 、方式和 内容 ,后 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 可以为此提
关键词 :马克思 主义 ;后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 主义 大众 化
中 图分 类 号 :B 7 1 2 . 7 ;A 8 1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 0 7 6 6( 2 0 1 3 )0 1 - 0 0 0 5 09 -
后 马 克思 主义 进入 中国学术 视 野后 ,中 国不 少 学者 在理 论立 场上 进 行 了非 此 即彼 的选 择 ,要 么认
理 解 马克思 主义 ,通 过对 马 克思 主义主 义话 语 系统 ,以期 为马克 思 主义 在西 方 的生存 和发 展 找 到出路 。马克思 主 义大众 化 涉及 到马 克思 主义理 论 为社 会 主义 社会 人 民大众 的认 可 、理 解 和 应 用 的 问题 ,也 特 别 关 注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的现 实 价值 。今

经济学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四版)》

经济学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四版)》

经济学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四版)》经济学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四版)》梅丽(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宁272〇67)目前部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所阐述的内容,但是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因为这套书只是目前我们在所能翻译、所能理解的基础上出版的,它和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全集"相差甚远,如果只是简单通过这套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那么所得到的成果都只是片面的。

而现阶段,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经济学分析入手,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

从经济学入手,在经济学语境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分析的书籍资料并不在少数,比如较为著名的有A•施密特的博士论文〈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张一兵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等,而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张一兵另一本优质书籍〈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四版)〉(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分析,对经济学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

该书主要从经济学和文本解释学角度对马克思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正在编排中的马克思经济学笔记的整合,用全新的理解方式和观察角度为我们明确了经济学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研究框架,更加真实地贴近了马克思经典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而详细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

作者在本书中用九章内容为我们进行了相关内容的研究,从历史语境出发,为我们呈现出马克思主义话语中的深层历史真相。

这九章分别为:青年马克思初次面对经济学的资源背景、经济学语境中哲学话语的沉默与凸现、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与走向客观经济现实的复调语境、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前夜的实验性文本、马克思哲学新视域建构的重要理论参照系、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最后视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

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命题解读——拉克劳与墨菲“超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剖析

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命题解读——拉克劳与墨菲“超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剖析
解 决马克 思 主义 和 “ 时 代脱 节 ”的 问题 ,也 不 可 现 能摆脱 马克思 主义的 “ 论危机” 理 。拉克 劳和 墨菲所 说的 “ 本质 主 义”是 什 么 呢?他 们说 的 本质 主 义在 马克 思主义 有哪 些表 现 呢?他 们 认为 本 质 主义 在 马 克 思的理论 中有 三 种表 现 :第 一 种表 现 是 唯物 主 义 的辩证 法 ,主张在 事 物现 象 的 背后 存在 着 本 质 ,例
要 剖析这 三 个命题 ,考 察他 们提 出这 三个 命题 的理 论 根据 。拉克 劳 与墨菲 的 三个后 马克 思 主义核 心命
题 是 :1 马克 思 主义 是 本 质 主 义 ,本 质 主 义是 马 .
供新 的革命策 略 ,其根 本 原 因是 马克 思 主义 理 论 中 固有 的 “ 本质 主 义 的致命 缺 陷 ” 。不 把 “ 质 主义 ” 本 的致命错 误从 马克 思 主 义理 论 清除 出 去 ,就 不 可 能
[ 关键 词 ]后 马 克思 主 义 ;本 质 主 义 ;话 语 理 论 ;解 构 [ 图 分 类 号 ] B 0 中 1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 0— 12 2 0 ) 10 2—6 文 0 19 6 ( 0 7 0—0 20
拉克 劳 与墨菲 对 马 克 思 主 义核 心 范畴 的解 构 ,
的深 刻 变 化 努 力 反思 马 克思 主 义 的 生 命 力 ,反 思 社 会 主 义 的前 途 命 运 。就 在 这 个 时 候 ,拉 克 劳 与 墨 菲 公 开 宣 布 马 克 思
主 义 已经 陷 入 了危 机 ,“ 可 能 从 遭 受 的 打 击 中清 醒 过 来 ” 不 ,唯 一 的 出路 就 是 转 向 后 马 克 思 主 义 。他 们 认 为 , “ 马 克 后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语言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语言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语言研究刘少杰语言学是一门关于人类语言的科学研究,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剖析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基点、视角和方法,结合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学专业的方法论思考,可以使语言学研究者有效转换视阈,形成问题意识和方法自觉,提升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以及发展性原则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1 引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其深邃厚重的哲学体系为理论基础,通过博采众长,融合、修正、提炼了以德国哲学道统为主的西方思想史中诸子学说,结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极具洞见的悉心观察研究,与对文明形态变革规律的深刻剖析和归纳,最终沉淀为具有普世价值的科学的、正确的、言简意赅、高度凝练且充分体现出强烈人文关怀的方法论。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一门关于人类语言的科学研究,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

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

已知最早的语言描写(descriptive linguistics)是波尼尔在公元前五百年对梵语的分析。

在印度和希腊,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就建立了语法学。

现代的语言学建立于18世纪初期,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的。

与学习语言不同,语言学是研究所有与人类语言相关的一门学术科目。

在语言学研究中,贯穿始终的是定性、定量的科学方法论,实证主义占据很大比重。

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客观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具体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

本文认为,在语言学研究中,上述原则皆有具体体现。

马克思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浅谈

马克思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浅谈

的全部遗 产 ( 辩 证法——笔 者注 ) 不过 是可 以用来 套 在任何 论题上 的刻板公式 , 不 过是可 以用来 在缺乏思
想 和实 证知识 的时候及 时 搪塞 一下 的词 汇语 录 ” 口 ] 。 于是 , 马克思 主义哲学 所蕴含 的辩证 属性 , 就沦 为经 验直观的附庸 , 从而丧失积极 的批判能力 。 对此 , 孙正聿先 生一针见血地指 出 , “ 必 须把辩证 法 同哲 学基本 问题统一 起来 , 从‘ 思 维和存 在 的关 系 问题 ’ 去定 义和解释辩 证法 理论 , 真正揭示 辩证 法理 论 的世 界观 、 认识 论和方法论 的统一 ” [ 2 3 。不难 看 出 , 就如何理解 马克思的辩证法而 言 , 孙 老师提 出了互相
4 7
首先 ,唯物辩 证法对 黑格尔思辨体 系的超越 , 必 须达到哲学反思 的高度 。 这 构成辩 证逻辑 自身性质 的
内在要求 。对此 , 黑格尔指 出 , 反思 “ 是一 种特殊 的思 维方式 , 在这 种方式 中 , 思 维成为认识 , 成 为把握对象
是, 现实 以及对现实的认识 , 就转变为纯粹 的概念 。 它
反思人手 , 才能把握马克思辩证法 的核心特征 。 于是 , 后
者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 系, 就体现为 以下三个层次 :
作者 简介 : 孔
妍( 1 9 8 8 一) , 女, 山西晋 中人 , 吉林 大学哲 学社会 学院暨哲 学基础理论研 究 中心博士研 究生。
第5 期

妍: 马克思辩证汉与哲学基本问题浅谈
系的关键所在 。 因此 , 以思存关 系为切入点 , 凭借马克 思与黑格尔 之间的话语互动 ,对 唯物辩证法 的解读 , 就具有确证 马克思 主义先进性 的奠基意义 。

后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一、后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性理论上预设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困境, 这就是后马克思主义立论的逻辑起点, 后马克思主义以为自己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就可以摆脱和超越现代性, 但颠倒过来的现代性还是一种现代性, 后马克思主义终难逃脱现代性的窠臼。

后马克思主义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特征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主义( 或基础主义、一元论) 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主义特征是最为后马克思主义所诟病的地方, 它通常表现为还原论, 一是经济还原论, 二是阶级还原论。

第二, 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主义特征。

中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的另一表征, 这一表征是传统哲学的延续, 它认为在事物当中存在一个权威、核心、中心, 所有的东西都维系于这个中心, 这是西方传统哲学中心主义的典型表现。

第三, 马克思主义的二元论特征。

二元论是传统哲学的显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否真的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跳出了传统哲学的樊笼呢? 后马克思主义认为根本没有, 最显而易见的理由就是马克思主义当中到处都充斥着二元论, 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区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区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区分, 等等。

第四,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主义( 宏大叙事、确定性、历史目的论) 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主义特征表现为对必然性、规律性、确定性、目标性等等的确信, 并且认为这些东西是无处不在的。

至于本质主义、中心主义、二元论、普遍主义这些后马克思主义所判归给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问题, 后马克思主义自身是否就避免和摆脱了呢? 答案也许同样是否定的, 齐泽克的一席话提醒了我们:“巴特勒和拉克劳在他们对旧-本质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中, 依然默默接受了一系列前提: 他们从未怀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前提; 他们从未想象过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可能性。

他们以这种方式完全参与了‘后现代’左派对这些问题的放弃: 他们所提议的所有变化都是在这种经济—政治体制内的变化。

【推荐下载】简析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分析

【推荐下载】简析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分析

简析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分析简析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分析 一个作者或一篇文章的指导思想很重要,能够抓住这个指导思想,才能理解作者或文章的意义。

而国内对阿尔都塞的理解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分歧,原因就在于读者没有准确抓住阿尔都塞哲学的指导思想。

另外,阿尔都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暴露自己的思想,他的求职资格论文《论黑格尔思想中的内容概念》终身未发表,死后才由他人整理发表。

用日本人今村仁司的话说,就是有韬晦癖;更重要的是,法国共产党1949年发表《精神分析,反动的意识形态》(载于《新评论》,1949年6月),正式谴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面对这样的形势,他不得不采取一些隐晦、似是而非的韬晦癖的说话方式,这就给我们带来研究的麻烦,导致人们不敢给这个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左派换上精神分析的帽子,老是给他扣上他不喜欢的结构主义的帽子。

这是对阿尔都塞的严重误解。

 阿尔都塞思想的理论指导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在《论黑格尔思想中的内容概念》一文中,他心目中的内容实质上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精神性(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东西,并且将人死之前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合在一起当作内容概念。

他说: 从黑格尔对否定之积极性的洞见中所能得出的东西不计其数。

让我们注意观察被否定的内容是包含在其否定本身之中的这样一种观念,是如何揭示某种弗洛伊德辩证法的思想的。

譬如,它能使我们理解无意识是一种现实,而且还是一种被拒绝了的现实。

把否定当作纯粹否定性来看待的古典心理学的陈旧讨论,忽视了这样一种事实:现实还不是的东西仍然是有可能成为是的,非意识性的东西能够为了意识而存在。

他们由此而把意识当作一种有,而与此同时,把无意识当作一种非有,即相互之间不负载着辩证关系的事物。

当弗洛伊德本人试图把无意识当作一种自在,一种能够当作衡量标准的资料甚至试图在其中辨析出地质层面的时候,或者,当他试图在因果关系的模式中思考这种自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他似乎落入了这种具体化的图式主义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学说,是关于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哲学基础、经济基础和历史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辩证法的运用,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的进程是由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的。

这些哲学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是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危机和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等内容,为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基础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社会形态的出现和消亡都是由阶级斗争所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主要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促使的,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这些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基础,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经济基础和历史基础,这些基础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说。

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于指导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有效性的三重维度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有效性的三重维度

哲学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有效性的三重维度文/张云龙梁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是一个非常有必要进行关注和 研究的主题。

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上是一种 话语体系,需要言说与表达.因为话语表达的效果决定着 它被群众理解和把握的效果,关乎到它是否能实现其“力量”。

当代普遍语用学正确地概括了言语达成理解与共 识应该遵守的普遍有效性规则:即事实陈述的真实性、情感表达的真诚性以及语言规范的正当性。

本文将根据 话语普遍有效性的三重原则,针对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 话语存在的“实然”问题,探讨实现其有效话语的“应 然”路径。

事实陈述的真实性任何语言总是与特定的事实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即概念与现实世界具有对应性关系。

一个没有与事实相对应的概念,是典型的空概念,而由空概 念组成的话语只能导致表达与思想上的混乱。

故而,有效 的话语或者表达一定是以有所指或者有意义的概念为基础 的,也就是话语与事实相对应,有效的话语肯定能够实事 求是地表达事实,实现了两者的同一。

陈述的真实性一 因此成为话语普遍有效性的首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其表述必 然要以真实性为基础,或者说要有真实性。

从话语的普遍 有效性来看,陈述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逻辑上 的真与事实上的真。

所谓逻辑上的真,就是要求话语表达 要符合逻辑规则,也就是逻辑上具有合理性。

符合逻辑,就是符合思维运演的基本形式,也就是遵守形式逻辑的基 本规律,即矛盾律、排中律与同一律。

如果表达符合逻 辑,那意味着相应的话语表达不似是而非、不自相矛盾、不模棱两可,而是论点明确、论据有力、结论正确。

马克 思主义理论话语面对的是具有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这就 要求陈述事实的时候,逻辑自洽、清晰明了,从而通过逻 辑这一最有力的论证力量,运用以理服人的方式.让公众 在严谨的逻辑思维中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从而心悦诚服地 认可与接受。

然而,逻辑的世界毕竟只是可能的世界,逻辑上的可能性大于现实的可能性。

浅析马克思话语体系的特征

浅析马克思话语体系的特征

浅析马克思话语体系的特征当今世界上有很多流派的哲学,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品牌,它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分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中,话语体系是不可避免地被带到了讨论的范围内。

话语体系是指一个思想品牌或一个说话人在表达意义时所采用的语言技术和信号系统,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话语体系的特征。

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科学性。

科学性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掌握科学方法论,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社会和自然界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它自然而然地具有科学性。

自马克思以来,重要思想家们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例如列宁就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和革命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际情况中。

在分析和解决广泛各种问题时,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不可缺少的特征,只有基于科学的思考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解决社会问题。

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历史性。

历史性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事实,其中所强调的无产阶级革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导致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将导致阶级斗争和革命,进而引发社会革命。

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核心特征,也是其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通过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可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能在社会革命、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提供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

三、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又一重要特征。

辩证法是一种研究对象内在矛盾和变化的思想方法,它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理解发展过程中事物内部矛盾和影响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好地理解生产资料、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等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于探究人类社会的较高发展历程。

【推荐下载】试论利奥塔的后马克思主义

【推荐下载】试论利奥塔的后马克思主义

[键入文字]
试论利奥塔的后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新思潮,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倾向的思潮。

其流派众多,成员复杂,观点各异,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试论利奥塔的后马克思主义。

 西方学者西姆将其分为背弃的和修正的后马克思主义两大类,并将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1924--1998)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前者的典型代表。

作为背弃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利奥塔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批判和解构,企图颠覆和超越马克思主义,但结果恰恰相反。

 青年利奥塔曾经是一个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在当时法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重镇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接受大学教育,深受导师阿尔都塞等人的影响,再加上法国知识分子的左派传统和早期想担任僧侣的志向,使利奥塔有一种对政治的反思精神和实践事业的献身精神。

他坚信辩证唯物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力量,认为辩证法不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而且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时期,他奉行一种社会主义的实践哲学,加入社会主义或野蛮状态这一激进政治组织,投身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事业。

他坚信依靠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所有的社会矛盾都能在革命运动中得到解决。

 但是,经过多年的革命实践,利奥塔发现,社会主义或野蛮状态对阿尔及利亚解
1。

马克思的语言哲学观

马克思的语言哲学观

马克思的语言哲学观付莉【摘要】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而“语言学的转向”促使了语言哲学的蓬勃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在语言学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语言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对马克思的语言哲学起源、马克思语言的本质及其语言在生活世界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论述,以期对马克思语言哲学观点进行探讨,希望对马克思主义语言学思想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Language is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linguistics while the “linguistic turn”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Marxism linguistic philosophy inherits and develops from linguistics. Marxism linguistic philosophy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origin,nature and the idea of language function in the re-al worl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Marxism linguistic philosophy.【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10【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马克思;语言;语言哲学【作者】付莉【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语言哲学是当代哲学的主要问题,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巨著中没有对语言哲学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们的语言劳动起源论科学、合理地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起源,为我们对语言的正确认识找到了立足点。

从“主体位置”到“欠缺的主体”——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理论的“主体”问题

从“主体位置”到“欠缺的主体”——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理论的“主体”问题

作者: 严泽胜
作者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页码: 99-10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后马克思主义;激进多元民主;主体位置;欠缺的主体
摘要:在拉克劳和墨菲看来,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多元民主的政治规划,必须以一种新的主体理论为基础,这种理论将拒斥一切本质主义的主体概念,彻底打破普遍主体的同一性的神话。

为此,他们尝试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从结构语言学的“主体位置”,到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欠缺的主体”),建构一种反本质主义的政治主体概念,以便能对当代“新社会运动”这种分散多元的政治斗争形式做出有效的理论阐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张经 济 是社 会 的 中心 与 本 质 , 调 经济 决 强 是 主 要 的 理 论 资 源 。 拉 克 劳 与 墨 菲 认 为 用 话 语 理 识论 , 经济 是认 识政 治 的基础 。话 语理 论 主要 目 论 取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社 会 历 史 观 , 超 越 马 克 思 主 定政 治 , 是
分 析 方 法 取 代 马克 思 主 义 的 生 产 方 式 分 析 方 法 , 话 语 建 构 论 取 代 马克 思 主 义 的 唯 物 史 观 。根 据 他 们 的 话 语 用
理 论 , 有 的 社 会 实 在 都 是 一种 话 语 建 构 , 表 明 了 社 会 的 不 确 定 性 和 偶 然 性 特 征 , 调 社 会 的 客 观 实 在 性 在 所 这 强 话语之外毫无意义 。
后 马 克 思 主义 话 语 理 论 的哲 学 基 础 剖 析
付 文 忠
( 山东 大 学 威 海 分 校 哲 学 与 社 会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 东 威 海 2 4 0 ) 山 6 2 9
摘 要 : 话语理论 隐涵着后马克思 主义理论 的基 本立场 、 观点和 方法 , 把握后 马克思 主义 的性质 , 应该
会 主 义 策 略 》 书 中 提 出 的 , 语 理 论 成 为 后 马 克 一 话
拉 克 劳 与墨 菲 建 立话 语 理 论 的 目的是对 历 史
思 主 义 的 反 本 质 主 义 理 论 的 立 论 基 础 , 们 的 话 语 唯物 主义 的社 会 与政 治概念 进行 解构 , 他 对认 同政 治
me t , 们 称 任 何 没 有 被 话 语 链 接 的差 别 为 成 分 (lme t 。 拉 克 劳 和 墨 菲 用话 语 理 论 消解 了 社 会 的 概 念 , 证 了社 会 的 不 可 能 性 , n) 我 ee n ) ” 论 他 们把 社 会 归 结 为话 语 。他 们 把社 会 归 结 为 话语 的 目的是 要 说 明 , 会 不是 由统 一 的逻 辑 建 构 的 总 体 性 , 语 是 由差 异 逻 辑 支 配 的 , 语 社 话 话
① 为 了进 一 步 把 握 拉 克 劳 和 墨 菲 的解 构 的逻 辑 , 要 梳 理 一 下 他 们 颇 具 争 论 的 “ 语 理 论 ” 需 话 。话 语 理 论 研 究 的 重 点 不 是 社 会 关
系 , 是 社 会 差 异 。《 权 与 社 会 主 义 的 策 略 》 书 中 , 出四 个 核 心 概 念 : “ 接 ” at uain 、话 语 ”dso re 、要 素 ” mo n) 而 霸 一 提 即 链 (ri lt ) “ c o ( i us) “ c ( me t、 “ 分 ” e me t。 所谓 “ 接 ” 拉 克 劳 和 墨 菲 定 义 为 :我 们 把 任 何 建 立 要 素 之 问 关 系 的 实践 称 之 为链 接 , 些 要 素 的 同 一 性 被 规 定 为 成 (l n) e 链 被 “ 那 链 接 实 践 的 结 果 ” “ 自链 接 实 践 的 结 构 化 总 体 , 们 称 之 为 ‘ 语 ’ ‘ 同 的 立 场 只 要 在 话 语 中 被 链 接 起 来 , 们 称 之 为 要 素 ( — ,来 我 话 。 不 我 mo
和拉康 的精 神 分 析哲 学 的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拉
克劳 和墨 菲为 了解 构 马 克 思 本 质 主 义 的 总体 性 社
会 观 , 翻 经 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础 决 定 上 层 建 筑 这 一 历 史 唯 物 主 内部 存 在着 客 观性 的结 构 。拉 克 劳 与 墨 菲 说经 济 推 就是一 种规 范认 义 的 基 本 原 理 , 们 把 后 结 构 主 义 的 话 语 理 论 看 成 基 础 与上层 建筑 的社 会解 释模式 , 他
关 键词 : 后马克思主义 ; 话语理论 ; 哲学基础 ; 本质 主义 ; 唯心主义
中 图 分 类 号 :0 B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94(000—05 6 17—8121)1 7— 0 0
“ 话语 理 论” 拉 克劳 与墨 菲首 先在 《 是 霸权与 社 义 危 机 的 唯 一 选 择 。
首先 把 握 后 马 克思 主 义 的 话 语 理 论 , 语 理 论 已经 成 为后 马克 思 主 义 的 同 义 语 。后 马 克 思 主 义 应 用 后 现 代 主 话
义 的方 法 批 评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历 史 唯物 主义 , 构 马 克 思 的 总体 性 、 遍 性 与 客观 性 的 理论 话 语 ; 话 语 理 论 的 解 普 用
第 3 6卷
第 1 期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u n lo ou h s i est ( o ilS in e iin o r a fS t we tUn v riy S ca ce c sEdto )
21 0 0年 1月
Jn 2 0 a .. O1
V0 . 6 N0 13 .1
理论 既是 一 种 哲 学 立 场 , 是 一 种 政 治 学 阐 释 方 学进 行理 论 阐释 , 语 理论 明确 宣布 想要放 弃 马克 又 话 法 ④。 国 外 学 者 也 把 拉 克 劳 与 墨 菲 的 后 马 克 思 主 思 主义经 济基 础 与上层 建筑 的解 释模 式 , 传统认 对 义理 论称 为话 语理 论 , 认为话 语 理论 是 拉克 劳与 墨 菲 的后 马 克思 主 义 理 论 的 别名 。被 国外 学 者称 为 所 谓 的“ 话语 理论 ” 是 在综 合 后结 构 主义 的话 语 新 , 理论 、 后维 特根 斯 坦 语 言 哲 学 、 立 达 的解 构 主 义 德 识论 提 出挑战 , 克 劳与 墨 菲 说 “ 范认 识 论 的 时 拉 规 代一 去不 复返 了”1。所 谓规 范的认 识论 就是 强 调 | 认 识 是建立 在 一定 的基 础之 上 , 体 的客观 性制 约 客 着 认识 。历 史 唯物 主义对 社会 的认 识 , 就建立 在 一 个 总体 化 的理论 解 释框架 上 , 在这 一总 体性 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