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阶段验收 命题热点研究与复习
一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5 -25-
④咸潮的防治 :建立预警机制;通过调节径流量以淡压咸是当前最有效 的办法;加强河道采沙管理;节约用水。 (2)次生盐碱化 ①次生盐碱化发生的自然原因有气候干旱,地表蒸发强烈;地势低平,排 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地表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壤毛细 管通道发达。人为原因有不合理的耕作灌溉,使地下水水位抬升,在当地蒸 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 ;灌溉不足以将可溶性盐淋 洗下渗至土壤底层;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排灌不畅;除盐防碱的养地 作物的播种面积大量减少。 ②次生盐碱化最容易出现的时间 :冬春季节。 ③次生盐碱化的危害 :降低土壤的生产能力,严重时土壤甚至完全失去 生产能力。 ④次生盐碱化的防治 :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 深度以下;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种和草木( 绿肥 ) 植物。
分布区域 两极 上空、 青藏高原 上空等地
成因
危害 危害人体健 康,对生态环 境和农林牧 渔造成破坏 明显降低大 气的能见度, 刺激人们的 眼睛、 喉、 鼻, 使人头痛呕 吐,并使植物 受到损害
防治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 使用氟氯烃等消 耗臭氧的物质;积 极研制新型制冷 材料
制冷剂等释放含氟 氯烃的气体
一
二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4-
方法技巧几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产生机理 (1)咸潮 ①②③④⑤咸潮发生的原因 :降水偏少是主要原因 ;河流下游地区无序 挖沙,尤其是过量滥采河沙造成河床严重下塌,引发咸潮上溯,助长了特大咸 潮的形成;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咸潮蔓延 ;生产、生活用水剧增,加剧了咸潮的 严重性。 ②咸潮最容易出现的时间 :从年份看,咸潮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少的枯水 年;从季节上看,咸潮多发生在河流径流量较小的季节 ;从日期上看,咸潮多 发生在大潮期。 ③咸潮的危害 :导致饮用水质变坏;导致受害地区土壤盐渍化 ;威胁当 地植物生存。
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2部分第8章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理解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2.学会举例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3.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综合思维: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某地区或某农作物分布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3.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是指什么?(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有何变化特点?主要方面变化特点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变化较快[易误点拨]__气候因素中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不同影响农业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指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热量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
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不一定好。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什么是农业地域?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成因与实质是什么?(1)形成原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2)实质: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区位条件是什么?(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区位: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暖湿,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特别提醒](1)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农业地域不等同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区。
(2)我国农耕区饲养家畜、家禽只是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规模很小,因而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不能算作混合农业,属于谷物家畜农业。
2019高考地理第28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 组 题讲 透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 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 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 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 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 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 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1
of
22
11
五、循环经济的具体形式
1.循环经济中的工业模式——清洁生产
生产模式:在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 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 的需要,使经济效益最大。 含义: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12
of
22
12
五、循环经济的具体形式
第28课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学习目标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五、循环经济的具体形式
1
of
22
1
一 张 图学 透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2 22
of
2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内涵
索取资源的速度 大于(超过)资 源本身及其替代 品的再生速度 产 生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 排放废弃物 的数量超过 环境的自净 能力 产 生 环境污染
2.循环经济中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
方式:调整生产结构,生产多样化经营,协调环境和经济效益。 目的: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13
of
22
13
五 组 题讲 透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 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 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 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 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 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 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019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31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见学生用书P136)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 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__环境空间__,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活动的__废弃物__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向环境__索取__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__自净能力__。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4)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①全球性的:已危及__人类__的生存。
②局域性的:已成为__社会公害__,并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__发展__问题。
(2)可持续发展①概念:既满足__当代__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__基础__,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__持续性__原则、共同性原则。
4.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1)手段:__环境__无害技术。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意义: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6)实践①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__清洁生产__。
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行__生态__农业。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实例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考情分析】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地理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从命题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实力上,留意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实力和获得信息实力的考查,留意了基础学问、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实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实力。
2.纵观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考题,可以看出对“3S技术”专题考点的考查难度不算大,多留意对基础原理和基本应用的考查。
从考查内容看侧重“3S”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考查形式看多以资源、环境和城市等热点问题为背景。
2009年高考命题形式除遵循近几年的命题规律外,还可能结合国土整治、资源开发、自然灾难检测等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学问链接】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1)人口压力带来的环境问题(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引起的环境问题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三个基本原则:(1)公允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须要共享资源和环境。
(2)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需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实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3)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在敬重各国主权和利益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5.人地关系相关模式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回答:①图中A代表___________,是人类通_____________活动从_______________输入人类社会的。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部分第8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中图版
(2)原因 ①自然原因:20 多亿年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 化有一定的周期。19 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 象。 ②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人类大量__燃__烧__矿__物__燃__料___,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毁林。
答案
(3)影响
①直接后果: 冰川消融 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
氯烃化合
放,研制新型制
和农、林、牧业造成破
物;②太阳
冷剂;②参与国
坏,影响海洋生物的生
活动影响
际保护臭氧层的
长与繁殖
合作
人 类 大 量 燃 烧 ①使河湖水、土壤酸 ①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
化石燃料,排入 化,影响鱼类、森林、氧 化 物 的 排 放 是 根 本 途 酸
大 气 中 的 氮 氧 农作物生长;②腐蚀 径;②研究煤炭中硫资源 雨
卷Ⅱ·T37,2016·全国 题的措施,实现走可持 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 可持续发展之路。 卷Ⅲ·T36;2015·全国卷 续发展之路。
Ⅱ·T37。
01
栏 目 02 导 航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1)表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 100 多年中气温明显 上升 , 到目前已升高了 0.3~0.6 ℃ 。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 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
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 体,考查区域环境问题 1.综合思维:通过对典
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 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 型区域环境问题表现
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 决措施;以工农业生产 分析,探讨环境问题产
2019版高中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表析如下: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 保护生物多样性,
公平性 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 各国都有发展权,
原则 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 应与子孙后代共
地区之间的公平
享资源和环境
原则
含义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
持续性 社会发展必须保持
原则 在资源和环境的承
考向 3 资源短缺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
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读我国三个省区生物质能资源状况表,回答(1)~(2)题。
省区 浙江
省区面积 (104 km2)
10.18
生物质能满足状况 可满足两个月
薪柴总量 (104 kg)
380.6
江苏 10.26
第2部分 人文地理——重在运用
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板块一 基础全面梳理 主干扫描 自主导学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 农业文明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原始的平衡关系 对抗性 增强,环境 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 征服 自然
盾激化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形成 过度消耗资
和人类居住地过
式不当或过度
原因 源
分密集,造成污
开采
染物集中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 满足其需求 的发展。
2.内涵 3.原则: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 原则、 共同性 原则。
(1) 可 持 续 发 展 三 大 原 则 中 , “ 公 平 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 “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3] (2017·全国卷Ⅰ)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 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 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 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 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 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解析] 第(1)题,地铁站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流动人口,人流 量越大消费市场往往越大,地铁站点的服务功能越全,其等级也就 越高,故本题选择B。地铁站点的用地面积是根据服务等级而定 的,A项所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错误。地铁站点的信息化水平高, 其综合服务等级不一定高。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质量对其综合服务 等级的高低影响不大。第(2)题,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 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乙、丙站点等级较高;这三 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综上可知,甲、乙、丙站 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 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D错误。
第(3)题,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级站点, 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 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答案] (1)B (2)A (3)C
[析考题•明考向]
1.命题背景——站在地铁角度,体现城市发展。有河流穿 越,体现出最早城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内环、二环、三环体 现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地铁站点等级的高低,体现了客流量的大 小;地铁站点分布及大小与环线的关系,体现了其影响因素。由 此可以看出,一条地铁线将城市发展体现得一目了然。
丙(AC站(AC13. .). .点 (AC)地2该站 站. .)围 围沿铁根城点 点中 大绕 绕线站据市的 的心 型一 多区点所空用 信商 住个 个域综处间地 息务 宅核 核为合区形面 化区 区心 心服位态积 水向 向务和的平四 四等地形周 周级铁成扩 扩的站最展 展高点有BDBD低综可....主合能森产周周BD要服..林业边边取务沿沿公园的的决等河交园区人环于级流通流境,呈线量质推条呈量测带条甲状(带、延((状乙展延)、展))
[析考题•明考向]
借助生活中的景观图考查城市化问题在近几年高考中的 考查频率较高,景观图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也正体现出地理学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核心 素养。分析本题组,体现出以下三个命题特点。
1.从情景的选取来看:该组试题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城 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情景为背景 来源于生活,对于考生来说图片内容真实熟悉。选材不仅形 象生动,而且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考生运用所学知识 和技能进行思考和作答。
C.光照
D.土壤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景观照片拍摄于春季, 图中树木已发新叶,可知冬季叶落,当地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 林。第(2)题,由材料可知,同一街道,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 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说明隔离带景观存在差异可能是 由于该街道两侧行政管辖不同,人们对隔离带的维护不同。同 一街道用地类型、景观规划、居民爱好差别不大。
3.广阔的拓展,体现了关注社会的要求:本题折射出的 两个问题及解决措施:一是当前流动人口数量大,但整体质 量不高,简单的数量增加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加大对流动人口的专业技能培训已迫在眉睫;二是随着人口 的不断流入,城市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 升级已成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主要途径。
2.从设问的设计来看:围绕该情景,抓住绿化带植物及其 景观特征,自然地延伸出三个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 思想方法进行思考。问题设计流畅明快,一气呵成,没有生拼 硬凑的感觉。
3.从备考的角度来看: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首先要强化考 生对图文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其次要引导考生关注生活、 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 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第(3)题,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是气候的反映, 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物栽种时,主要根 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来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由于年有效 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 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答案] (1)B (2)D (3)A
2.朴实的设问,折射出问题探究的深邃:第(1)题分析上 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第(2)题分析流向周边小城市 的原因,第(3)题暗含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质量的要求。从命 题角度看,设问没什么新意,但是有两点值得回味:一是设 问之间紧密相连,具有内在关联性;二是要具备深厚的知识 储备:上海市人口政策的制定体现出的是流动人口整体质量 不高,人口流向中小城市体现出的是中小城市产业以劳动力 导向型为主,产业结构有待改善。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
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例 1] (2016·全国卷Ⅲ)与 2014 年相比,2015 年上海市常住
人口减少了 10.41 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 14.77 万人,
这是近 20 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
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
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
[深思维•巧备考]
新情境下人口与城市试题的考查角度分析 1.以人口迁移为新情境考查对城市的影响 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人口迁移也产 生了一系列影响。因此人口迁移现象常成为高考命题的新情 景。一般会通过文字材料或图表形式表述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者 原因,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的影响。在回答产生的影响时,要 把握两点:一是要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 去分析),二是要紧密结合材料,切勿泛泛而答。
[答案] (1)A (2)C (3)D
[析考题•明考向]
本题组以上海市为切入点,考查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城市产业 结构调整,解题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迁移人口的质量”和“上海 市制定的人口增长策略”两个立足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本题 组,从以下几个特色彰显高考试题的经典性。
1.典型的场景,显示着时代发展的趋势:上海位于我国经 济发展的最前沿,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吸引 外来人口大量流入,人口流动性强。选取上海市作为考查人口迁 移的命题背景,极为典型。而且把材料定格在 2015 年人口流入 的数量和方向变化上,隐含着上海产业升级与人口迁移的关联 性,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人口迁移变化趋势。
2.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在城市 规划的道路边上建设房子,且不设围墙,他的优点是可以增加公共 道路和路网密度,从而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 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缺点是给治安管理带来困难。
[例2]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 的客流集散地。如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 成(1)~(3)题。
2.地铁对城市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影响 (1)增加了房地产的销售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地理位 置和交通环境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在地铁的建设过程 中,由于城市整体的交通环境较之前有所改善,所以房地产市场 的销售情况就会相应的改变。 (2)促进了地铁沿线房地产经济的繁荣。由于地铁带来的便 利,地铁沿线的消费环境较之前会有所改善,消费环境好转的直 接影响就是可以带动周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 (3)人们更愿意在地铁沿线购买房产。随着城市经济的发 展,市区及其他优越地段的房地产价格高涨。而随着地铁的建 设,一些无法承受市中心高额房价的工薪家庭就会选择在城市郊 区或者地铁沿线购房。因此,地铁的建设,盘活了城市郊区和沿 线的房地产经济,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整体提升。
[多知一点备高考]
3.地铁对城市整体规划的影响 (1)地铁建设推动了城市形态的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也是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地铁的建设,城市的整体交通环境得到提升和改善,在进 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城市也会扩大建设规模,向多方式、扩 散性的方向发展。 (2)城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随着地铁的建设,城 市的整体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因此, 城市的发展模式也将更加多元化,地铁将带动城市向多中心发 展模式迈进。
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C.环资境金质密量集下型降产业Fra bibliotekA.①③
B.①④
DC.D..知②交识③通密拥集堵型加D产.重业②④
[解析] 第(1)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 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 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 2015 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 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 动力需求减少,A 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 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 项错误。第 (2)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 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 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 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 C 项。第(3)题,材料中提到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 策略”,说明今后上海将重点引进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上海市 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D 项正确。
[多知一点备高考]
1.地铁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 随着地铁建设网络的不断完善,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不断 扩大着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地铁沿线开 设商铺,购房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人口密度,缓 解了城市中心的人口压力,对于解决城市的污染和环境治理问 题也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