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31: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放热的辨别

合集下载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现象是常见的。

1. 吸热现象:当物质从固态转变成液态或从液态转变成气态时,需要吸收热量才能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使分子能够脱离固态或液态的排列方式。

这些热量被用于增加分子的动能,而不是温度的升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加热下,温度不会变化直到物质完全融化或汽化。

2. 放热现象:当物质从气态转变成液态或从液态转变成固态时,会释放热量。

这是因为在物质从气态或液态过渡到更有序的固态时,分子之间的互相吸引力增加了,导致分子的动能减小,热能转化为热量释放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凝固或凝结的过程会产生热量。

需要注意的是,吸热和放热现象并不仅限于固-液-气的物态变化,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物态变化,例如固定气体转化为游离气体的吸热现象。

此外,在化学反应中也可以观察到吸热和放热现象,例如放热反应会释放热量,而吸热反应会吸收热量。

中考物理复习 热现象的3类考点

中考物理复习    热现象的3类考点

其次是液态,固态的能量最低;由能量低的到能量高的要吸热,由能量高的到能量
低的要放热。
考点加油站
例1(1) 北京冬奥会赛道上的雪:利用造雪机将液态的水粉碎成雾状的小水滴,
凝固
小水滴遇到寒冷的外部空气______成小冰晶。
凝华
(2)自然降雪: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______成微小的冰晶,这些
冰晶聚集起来变成雪花飘落大地。(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例2 右图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将
− ℃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
吸收
凝固
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酸奶瞬间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块。
例3 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成
B.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燃料的热值越大
C.使燃料燃烧更充分,可以增大燃料的热值
D.所有燃料的热值大小都一样
10.(多选)在生产和生活中,常见到“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的应用情境。以下事
例中与这一特性有关的是( ABD )
A.一天中,沿海地区的温差比内陆小
B.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保温
C.发现有人中暑时,常在其额头上擦冷水降温
汽化
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产生高温水蒸气。水蒸
放出
气接触到馒头时液化,同时______(填“吸收”或“放出”)
大量的热,从而把馒头蒸熟。
2.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的三位航天员乘坐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进入大气层
熔化
升华
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______、汽化和______等变化。
物体内能的方式与之相同的是( A )

【初中物理】热学专题——物态变化辨识及其过程中的吸放热

【初中物理】热学专题——物态变化辨识及其过程中的吸放热

初中物理 · 热学专题物态变化辨识及其过程中的吸放热xuebatwo问题引入(1)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如雨、露、雾、霜等)中,存在怎样的物态变化?(2)烧水冒的“白气”和夏天雪糕冒的“白气”有何区别?(3)人工降雨、舞台烟雾等是如何形成的?物态变化辨识及其过程中的吸放热【命题解读】主要考查形式:(1)给定场景判断物态变化;(2)根据物态变化判断其过程中的吸放热.主要以自然现象(如雨、露、雾、霜等)、生活中的现象(如人工降雨、烧水冒的白气)为材料命题,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呈现.几乎为每年的中考必考题,题目相对较难,尤其是课本中的例子,需要我们全部记住.物态变化及其过程中的吸放热以 “冰——水——蒸气” 为基础记忆升华、吸热(蒸发、沸腾)熔化、吸热汽化、吸热冰水蒸汽凝固、放热液化、放热凝华、放热课本中的一些实例凝固液化凝华例1 关于物态变化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早春,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B. 初夏,清晨空中的雾是汽化现象C. 暮秋,草木上的霜是凝固现象D. 严冬,冰冻的衣服变干是熔化现象A. 早春,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B. 初夏,清晨空中的雾是汽化现象C. 暮秋,草木上的霜是凝固现象D. 严冬,冰冻的衣服变干是熔化现象【解析】A. 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A正确;B.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B错误;C. 霜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属于凝华现象,C错误;D. 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D错误. 故选A.A. 早春,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B. 初夏,清晨空中的雾是汽化现象C. 暮秋,草木上的霜是凝固现象D. 严冬,冰冻的衣服变干是熔化现象【解析】A. 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A正确;B.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B错误;C. 霜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属于凝华现象,C错误;D. 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D错误. 故选A.雾:属于水汽(小水滴),能见度很低;而气体能见度很高。

2014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6:物态变化配套检测

2014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6:物态变化配套检测

2014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6:物态变化配套检测一、选择题1、(2013•永州)2010年,两名俄裔科学家发现纳米材料石墨烯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家.最近,研究人员利用石墨烯解决了半导体材料散热的问题,解决散热问题是利用石墨烯的()A.导热性好B.熔点高 C.硬度大 D.密度小答案:A解析: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故适合做交通信号灯和电动汽车中使用的半导体材料,A符合题意;故选A.2、(2013•广州)图中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正确的说法是()A.甲是气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气态 D.甲是固态答案:C解析: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略大,约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约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约束力几乎没有,分子的位置极度散乱,和气态分子特点相似.故选C.3、(2013•南昌)“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小胜同学对自己相关物理量的估测,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A.正常体温约为39℃B.体重约为450NC.步行速度约为5km/h D.脉搏约为70次/min答案:A解析: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39℃为高烧状态.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的质量在45kg左右,受到的重力为45kg×10N/kg=450N.此选项符合实际;C、人步行的速度在1.4m/s=1.4×3.6km/h≈5km/h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D、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大约1s,1min大约跳动70次.此选项符合实际.故选A4、(2013•郴州)我国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早以已获得绝对温度为100K的高温超导材料.绝对温度(T),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T=(t+273)K,绝对温度100K 相当于()A.-173℃ B.-100℃C.273℃ D.100℃答案:A解析:摄氏温度t与热力学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t+273℃,绝对温度100K,那么用摄氏温度表示应该是:t′=T′-273℃=100K-273℃=-173℃.故选A5、(2013•随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温计给发烧病人测量体温后放在20℃的室内,体温计一直显示着39℃的示数,说明水银这种物质具有“热胀冷不缩“的反常特性B.课本上说,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弦外之音,这可以解读为:冰的熔点与气压有关C.营养专家建议,炒菜时不要先把盐直接撒在高温的锅里,而是在炒熟的菜准备装盘的时候撒少许盐,这是为了减少盐的汽化D.妈妈们对厨房里的油烟很烦恼,附着在厨房门窗上的“油糊糊“,是烹饪过程中植物油先升华后凝华的结果答案:B解析:A、体温计给发烧病人测量体温后放在20℃的室内,体温计一直显示着39℃的示数,是因为玻璃泡上方有一个弯曲的缩口,体温计离开身体后,液柱不会立刻回到玻璃泡.此选项错误;B、课本上说,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弦外之音可以解读为:冰的熔点与气压有关.此选项正确;C、营养专家建议,炒菜时不要先把盐直接撒在高温的锅里,而是在炒熟的菜准备装盘的时候撒少许盐,这是为了减少盐的升华.此选项错误;D、妈妈们对厨房里的油烟很烦恼,附着在厨房门窗上的“油糊糊“,是烹饪过程中植物油先汽化后液化的结果.此选项错误.故选B.6、(2013•内江)兰兰对下列物理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进行了判断,她判断正确的是()A.春天,冰雪融化--熔化B.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的冰镇矿泉水的瓶壁“流汗”--液化C.秋天的夜晚,小草上出现露珠--升华D.冬天,人口里呼出“白气”--汽化答案:AB解析:春天,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冰变为液态水,是熔化.A正确;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的冰镇矿泉水的瓶壁“流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附在瓶壁上,是液化;B正确.秋天的夜晚,小草上出的现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上形成露,是液化.C不正确;冬天,人口里呼出“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是液化.D不正确.故选A、B.7、(2013•大连)在保温杯中装适量0℃的水,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块冻了很长时间的冰,放到保温杯中,保温杯是绝热的.过一段时间,冰和水的温度相同.在这个过程中()A.水的质量增大 B.冰的质量增大C.水的温度降低 D.冰的比热容增大答案:B解析: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块冻了很长时间的冰,冰的温度很低,放到装适量0℃的水的保温杯中,冰块从保温杯水中吸热,保温杯是绝热的,与外界没有热交换;通过热传递杯内水的温度肯定低于0℃,因此会有水结成冰,而冰不能熔化成水,使冰的质量增大.故选B8、(2013•云南)炎热的夏天,课桌上一个杯子中有一把金属勺,把热水瓶中的开水(略低于100℃)倒入杯中,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6℃)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关于这种金属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金属熔点高于100℃ B.该金属熔点低于26℃C.该金属凝固点高于100℃ D.该金属凝固点低于100℃答案:D解析:金属勺熔化了,说明热水瓶中开水的温度高于金属的熔点,使金属勺从开水中吸热而熔化;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6℃)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说明室温(26℃)低于金属的凝固点,使金属凝固.故选D9、(2013•广安)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赛龙舟、吃粽子也成为人们过节的重要习俗.小彤看见妈妈在家煮粽子时,锅中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继续煮.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能更快的将粽子煮熟B.用“大火”可使水沸腾更剧烈,沸点升高,不应该改用“小火”C.水沸腾后,改用“小火”水温升高较慢,锅中水不易被烧干D.水沸腾后,用“大火”或“小火”煮,水温都不变,用“小火”煮可节能答案:D解析:A、改用“小火”没有改变水面上气压,不能改变水的沸点.不符合题意.B、改用“大火”没有改变水面上气压,不能改变水的沸点.不符合题意.C、水沸腾后,无论用“小火”还是“大火”,水的温度都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D、水沸腾后,用“大火”或“小火”煮,水温都不变,用“小火”煮可节能.符合题意.故选D10、(2013•北海)下列做法能使蒸发变慢的是()A.用塑料袋把水果包装密封好放在冰箱里B.洗完衣服后,把衣服摊开晾在向阳通风处C.洗完头发后,用电吹风将头发吹干D.用扫把把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答案:A解析:A、用塑料袋把水果包装密封好放在冰箱里,既降低了温度,又控制了空气的流动和液体的表面积,可有效减慢蒸发,符合题意;B、洗完衣服后,把衣服摊开晾在向阳通风处,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C、洗完头发后,用电吹风将头发吹干,可加快空气流动,加快了水的蒸发,不合题意;D、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故选A.11、(2013•咸宁模拟)下列关于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冰箱里冷冻食物的表面结霜是凝华现象,凝华需要放热B.地球变暖,导致冰川消融是液化现象,液化需要放热C.冬季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需要吸热D.夏天装有冷饮的杯子“出汗”是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热答案:A解析:A、冷冻食物的表面结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放热.正确.B、地球变暖,冰川消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是熔化吸热.错误.C、河水结冰是由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凝固放热.错误.D、杯子出汗,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放热.错误.故选A.12、(2013•东营)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液化后汽化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答案:B解析::洗澡的时候,水大量蒸发,有许多水蒸气遇到冷的镜子液化形成小水滴,过了一段时间后,小水滴又蒸发变为水蒸气,所以又变得清晰起来.故选B.二、填空题13、(2013•南昌)温泉的开发是人们利用地热的一种形式.冬天,温泉水面的上方笼罩着一层白雾,这是温泉水先后形成的小水滴;雪花飘落到池水中立刻不见踪影,这是雪花成水融入温泉水中.(填物态变化名称)答案:汽化;液化;熔化解析:(1)温泉水上面笼罩着一层白雾,是温泉内的水先汽化,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2)雪花落入池水中不见踪影,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14、(2013•海南)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我们实验时,测量的沸水温度值往往低于100℃,原因是实验室气压 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答案:热胀冷缩;小于.解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测量的沸水温度值往往低于100℃,原因是实验室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15、(2013•常州)2013年春节,小明去北方看雾凇,在公园看到温度计如图所示,其量程为,当时气温为℃,温度计内测温液体是表格中的.在极寒地区,静停汽车密闭水箱内的水会结冰,因V冰/V水= (保留两位小数),在水箱内添加防冻剂是必要的,有些司机嫌防冻剂价格昂贵,而采用在水箱内添加“二锅头”(高浓度酒精饮品)的办法,对此小明坚决反对,理由是(说出一点即可).(ρ冰=0.9×103 kg/m3)答案:-40℃~50℃;-16℃;酒精;1.11;酒精的沸点小于水的沸点解析:(1)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量程为-40℃~50℃,指针位置在零摄氏度以下,故其示数为-16℃;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并比较表中的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为78℃,大于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凝固点为-117℃,小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而水和水银的凝固点都大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因此温度计内的液体是酒精.(2)∵m冰=m水∴ρ冰v冰=ρ水v水v冰/v水=ρ水/ρ冰=(1×103kg/m3)/(0.9×103kg/m3)≈1.11.因为酒精的沸点较低,当在水中添加酒精时,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但酒精的沸点小于水的沸点,水箱内的温度很容易达到酒精的沸点,使酒精汽化,导致水箱内压强大,容易发生爆炸事故.16、(2013•镇江)图1、2分别是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1)图1所对应的固体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2)图2是冰的熔化图象,处于冰水混合状态的是图中段,在此过程中,混合物需要热量,总体积;(3)已知冰的比热容比水的小.图2中点对应冰刚好完全熔化,若此后继续加热一会儿,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是.答案:(1)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2)BC;吸收;减小;(3)C;CF.解析:(1)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为非晶体.(2)图2是冰的熔化图象,处于冰水混合状态的是图中BC段在熔化的过程中该物质吸收的热量用来熔化,因此此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冰不断熔化成水,因为水的密度比冰的密度大,所以同质量的冰熔化成水后体积减小,故总体积减小.(3)由图可知,BC段为冰的熔化过程,在B点开始熔化,到C点结束,故图2中C点对应冰刚好完全熔化,若此后继续加热一会儿,温度上升较慢,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CF比较符合实际.三、实验探究17、(2013•山西)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中所示,为℃.甲、乙两组同学绘制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中所示,试分析乙组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的可能原因.(一条即可).(3)甲组同学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合理即可).答案:(1)自下而上;(2)98;水量大(或酒精灯火焰小);(3)烧杯底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解析:(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98℃;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可能是因为火力过小或者水量大造成的.由图可知,它们的初始温度相同,所以乙组加热时间较长可能是水量大或酒精灯火焰小造成的.(3)撤去酒精灯后,由于石棉网与烧杯底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能继续吸热,水未立即停止沸腾.18、(2013•德州)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的温度计.(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3)如图3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象,由图象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不同.(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写出一种即可).答案:(1)水银;(2)甲;(3)质量;(4)减少水的质量.解析:(1)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2)甲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大,是因为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乙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小,是因为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3)读图3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b的升温较慢,其原因应该是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4)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水太多,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当水质量适量,水的初温不低时,可能是火力太小.所以要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度或换用火力更大的酒精灯等.19、(2013•娄底)王鹏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实验数据描出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2)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3)分析图象乙可获得的信息有:(填一条即可).答案:(1)慢;(2)秒表;(3)萘为晶体(或萘的熔点是80℃或萘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等).解析:(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萘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2)从图象知,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测量时间需要秒表,所以实验器材还缺少秒表;(3)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该物质为晶体,其熔点为80℃,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5min完全熔化完,在10min前为固态;10min到25min之间是固液共存态;25min后是液态等.20、(2013•包头)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过程中,电热棒的功率保持恒定.(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刻物质的温度是℃(2)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加热过程中烧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该物质的熔点是℃(3)t2时刻该物质处于态.(4)比较t2与t3时刻的内能,时刻杯内物质的内能较大.理由是.(5)已知0~t1与t5~t6的加热时间相等,由图乙可知两段时间内,物质的温度升高不同,由此可得出: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的比热容.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用公式表示)答案:(1)-8;(2)0;(3)固液混合;(4)t3;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5)小;c=Q/m△t解析:(1)由甲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而且液柱上表面对应的刻度在零刻度以下,故读数为-8℃;(2)由乙图中图象可知,从t1第到t5这段时间内,随加热时间的增加温度不变,说明这一段时间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就是该物质的熔点,是0℃;(3)从t1第到t5这段时间内,随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因此处于固液共存状态.(4)从t 2到t 3的时间段,物体要吸收热量,内能就会增加.(5)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在0~t 1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 1=20℃在t 5~t 6时间里升高的温度为△t 2=10℃,故△T 1>△T 2由Q=Cm△t可知,当吸收的热量和质量都相同时,△t越大比热容C就越小.所以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全国各地2014中考物理分类汇编 物态变化

全国各地2014中考物理分类汇编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11.(3分)(2014•黄冈)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 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气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后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一种 扩散 现象.1(2014山东济宁)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

水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下列与水有关的数据中错误..的是( )CA.一瓶矿泉水的质量约为500gB.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D.水可以在98℃时沸腾15. (2014山东济宁)图11中的冻豆腐以其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深受喜爱。

人们制作冻豆腐主要是想办法去除新鲜豆腐中的水分。

制作冻豆腐的过程经历了 的物态变化。

与新鲜豆腐相比,冻豆腐的密度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凝固 变小10.(2分)(2014•江西)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 固体 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考点:物态的微观模型及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热运动、内能.分析:(1)①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②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此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但有一定的体积;③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易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2)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解答:解:(1)分析这三个图可见:甲图分子排列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乙图分子排列没有固定的位置,比较松散,是液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丙图分子排列十分紧密,是固体分子的排列模型.(2)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也就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答案为:固体;凝华.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结构模型的识别以及物态变化的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19.(5分)(2014•南昌)物理实验中经常需要进行测量.如图所示,甲图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乙图纸带上BE两点之间的长度是29 mm,丙图是天平配套使用的砝码盒,盒内的砝码有100g一个、50g一个、20g两个,剩下的砝码是10g1个和5g一个;调节好天平后,将物体放在右盘,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恢复了平衡,读出砝码和游码示数之和为112g,则物体的实际质量是108 g.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质量的测量与天平.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分析:①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并注意区分零上或零下;②刻度尺的使用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1.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1.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③用天平称物体,应该是左物右码,即左盘物体的重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游码的刻度,现在是左边为砝码,右边为物体,则物体的重量为砝码质量减游码刻度.此题可根据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列等式计算.解答:解:由图知:①在温度计上,最小示数和最大示数分别为﹣20℃和100℃,所以此温度计的量程为﹣20℃~100℃;②刻度尺的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物体末端所对刻度值为3.90cm,物体长度为3.90cm﹣1.00cm=2.90cm=29mm.③盒内的砝码有100g一个、50g一个、20g两个,剩下的砝码是10g一个和5g一个;因为在称量过程中误将被测物放在天平右盘,左盘放砝码,所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刻度,即该物体的实际质量=砝码质量一游码刻度数=110g﹣2g=108g.故答案为:(1)﹣20~10;(2)29;(3)10g一个;5g一个;108点评:温度计、刻度尺、托盘天平是初中物理最重要的测量仪器,它们的使用是我们必须熟练掌握的实验技能,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014重庆B卷)对下列物理量的认识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中学生的正常体温是41 ℃ B.考试专用的中性笔长约10 dmC.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1.5 VD.家用电风扇的额定功率约2000 W4. (2014重庆B卷)如图3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A.干冰变小B.树枝上的霜C.干手器将手烘干D.冰霜消融(2)(2014重庆B卷)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中,同学们用试管盛水加热,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

物态变化放热吸热口诀

物态变化放热吸热口诀

物态变化放热吸热口诀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

为了更好地理解物态变化中的放热和吸热过程,我们可以用以下口诀来记忆:凝固、凝结、冻结、固态变,听了口诀大家分辨清。

放热释热熟练记,固态变化这几位。

首先,我们来讲解固态变化,它指的是物质由液态或气态向固态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热量会被释放出来,所以是放热的过程。

例如,当水从液态转变为冰的时候,会释放出热量。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冰的接触是冷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液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包括融化、汽化和升华这三个过程。

融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向液态转变的过程,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向气态转变的过程,而升华则是指物质直接由固态向气态转变的过程。

融化和汽化的过程都是吸热的过程,也就是需要吸收热量才能完成。

当我们将冰块放在室温下,冰块会慢慢融化成水,这是因为冰块吸收了周围空气的热量。

同样地,当水受热而转变为水蒸气时,也需要吸收热量。

这就是为什么煮开水时,水面上会产生水蒸气,同时会感觉到热气腾腾的原因。

升华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它背离了常规的物态变化方式。

在升华的过程中,固态物质直接向气态转变,而不经过液态。

这个过程也是吸热的过程。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冰的升华,当零度以下的冰暴露在空气中时,冰会逐渐消失而不经过液态,这被称为干冰。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物态变化的放热和吸热规律。

当物质转变为更有序、更紧密的状态时,会释放热量,即放热。

而当物质转变为更无序的状态时,会吸收热量,即吸热。

了解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变过程。

最后,请大家记住这个口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态变化中的放热和吸热过程,提高我们对物质状态转变的认识。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入了解这些过程,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02.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02.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03.初三重培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1. 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称为。

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水的沸点为。

(2)汽化的两种形式:和。

它们的相同点:;(3)液体沸腾条件:①;②。

晶体熔化条件:①;②。

3.液体沸腾过程中与晶体熔化过程中有相同特点:继续吸热,但温度。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

【基础•巩固】1.把少量的碘放人烧瓶中,上面盖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可观察到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_____;这个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2.吃冰棒和在胳膊上擦些酒精都会感到凉快些,前者是由于冰棒在___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热;后者是由于酒精在_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_热·3.小王和小李各倒一杯热开水,小王对热开水吹风,小李用两个杯子将水来回倒,过一会儿开水就不烫嘴了。

小王做法的主要物理依据是增加空气__________,从而加快热水蒸发,利用蒸发__________热的道理,把热迅速带走;小李做法的主要物理依据是既增加空气_________,同时又增加_________,从而加快热水蒸发,把热迅速带走。

两杯热水冷得快的是_________·4.游泳或洗澡后会感觉到表较冷,这是因为()A.气温比水的温度低B.人体还没有适应环境C.人身上的水在蒸发时吸热D.以上说法都不对5.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A.用电吹风机吹头发B.给墨水瓶加盖C.用地膜覆盖农田D.把新鲜的苹果装入塑料6.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A.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B.加冰块会是饮料变得冰凉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物变质D.加油站附近不允许使用手机7.用质量相等的0O C的冰和0O C的水冷却食物()A.用冰好,因为冰的温度低B.用水好,因为水有流动性C.用冰好,因为冰熔化成水时吸收大量的热D.效果一样8.海波的凝固过程一定是( )A.吸热,温度升高B.放热,温度不变C.吸热,温度不变D.放热,温度降低9.夏天吹电风扇人感到凉爽,达是因为( )A.吹过来的风的温度比室温低B.室内的温度降低了C.加快汗液蒸发使人体表面的温度下降D.风把人体的温度传到了空气中10.在炎热的夏天,城市街道上经常有洒水车洒水,以降低路面的温度,这是利用了( )A.洒水后减少了路面热量的散发B.水的温度低,从而有效地降低路面的温度C.洒水后增加路面热量的对流D.水蒸发要吸收热量,使路面温度有所降低11.在室内,将一支长时间放在装有酒精的瓶中的温度计迅速抽出后的一段时间内,温度计的示数将( )A.上升B.下降C.先下降后上升D.不变12.张华同学回忆起小时候在哈尔滨的松花江畔看到的自然现象,属于吸热的是()A、早春江面上皑皑冰雪的消融B、初夏江面上浩浩浓雾的形成C、深秋江面上晶莹冰凌的生成D、初冬江面上美丽雾凇的出现13.炒菜时,碘盐不宜与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A.凝华B.汽化C.升华D.熔化14.吃冰糖葫芦是冬季里北方孩子的一大乐趣,要想保证糖葫芦外皮脆而不焦,熬糖做糖衣时通常在糖中加水,因为水在沸腾的过程中,继续,温度。

2014中考初中物理复习讲义+教案

2014中考初中物理复习讲义+教案

一、声现象【考点聚焦】声现象涉及到的考点有: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声音的传播3.声速及有关计算4.乐音的三要素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知识结构】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原因:振动2.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三、乐音和噪声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方法提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对应训练】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2.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的,响度是反映声音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3.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项都不同5.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 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6.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小实验现象。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使学生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 物态变化的分类: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判断,以及在生活中应用实例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如冰淇淋熔化、水蒸气凝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练习题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教学内容: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过程的详细解析。

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种物态变化过程,并理解它们背后的物理原理。

七、教学步骤1. 熔化与凝固:通过实验观察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汽化与液化:利用酒精灯加热液体,观察蒸汽的形成和冷却凝结成水的过程,解释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3. 升华与凝华:展示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和其在冷凝器中凝华成固态的二氧化碳,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2014年中考物理复习探究

2014年中考物理复习探究

(4)完成上述实验后,小聪向老师要了 一个已知阻值为R0的电阻和一个单刀 双掷开关,借助部分现有的实验器材,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也测出了灯 泡的额定功率。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闭合开关S1,将S2拨到触点 ________(选填“1”或“2”) ,移动滑片, 使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V; ②再将开关S2拨到触点____________(选 填“1”或“2”),保持滑片的位置不动,读 出电压表的示数U; ③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为P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已知量和 测量量表示)。
例如12年15题 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若用质 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 把它们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正方体A、B对水平地 面的压强之比为( )
A : 8: 1 C. 1:2
B. 4:3 D. 4:1
(3)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联 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把知识与技能融于生活情景 中考察:
⑴.试题数量:试卷共有6页,五个大题,22个小题。满分70
分,考试时间60分钟。 ⑵.试卷结构
题型 填空 选择 作图 实验探究 综合应用 总计
题量
7
8
2
3
2
22
分值
14
16
4
19
17
70
比例%
20.0
22.9
5.7
27.1
24.3
100
3.试题难度按易、中、难来分,三者 比例为:6:3:1
4.物理知识板块分值分配: 声学 :2分 占:3% 光学: 6 分 占:8.5% 热学: 6分 占: 8.5% 电学: 28分 占:40% 力 学: 28分 占:40%

201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3:物态变化导学案

201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3:物态变化导学案

201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3:物态变化导学案【复习目标】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掌握熔化、凝固和液体沸腾规律。

3、认识六种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了解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梳理】1.物质常见的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物态变化是指。

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性质工作的。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它以通常情况下的温度作为0℃,以____________的温度为作100℃。

在0——100之间分成等份,每一份是 1℃。

3.晶体和非晶体的外形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质区别是晶体有,而非晶体。

用图像反映它们熔化时的区别:4、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

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6.液体沸腾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①,②。

7.使气体液化的二种方法:、。

8.夏天,剥开冰棍包装纸,看到冰棍冒“白气”,这里的“白气”是如何形成的?;冬天人也呼出白气,这又是如何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早晨,小草上的露珠是由________方法使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是用________方法使其成为液态的。

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这是由于钨丝经过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__。

9、在下列空中填写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并标明吸热或放热。

10、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分类:冰化了、水分蒸发水开了、冰雹、何水结冰、冻冰棍、樟脑球变小、干冰升华、霜、灯内壁变黑、雾、雨、白气、冰棍出汗、雪化了、冰凌、铁边成铁水儿、、灯丝变细、露、、雪、、酒精挥发、窗花、【考点提升】考点一:物态变化的辨别物质的存在有三种状态,三种状态之间可以有六种变化,其中三种变化吸热,三种变化放热,关系图如下:考点二:物态变化中的图象用图象表示物态变化的过程形象、直观。

2014中考物理模拟试题新课标新考点新思维新考题 (4)

2014中考物理模拟试题新课标新考点新思维新考题 (4)

新人教版中考物理调研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 1.如图1所示的四种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2.运动员关节扭伤后,马上给他喷涂一种雾状的极易挥发的液态氯乙烷,用它作麻醉剂可 使运动员的皮肤迅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A .熔化吸热B .凝固放热C .汽化吸热D .升华吸热 3.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A .春天,河里的冰逐渐变成水B .洒在教室地面上的水慢慢变干C .夏天,剥开冰棒的包装纸,看到“白气”D .放在电冰箱冷冻室中的矿泉水结成了冰 4.下列事实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A .背包上配有宽宽的背带B .火车道的钢轨下铺有许多枕木C .载重汽车装有许多车轮D .压路机装有质量很大的压路碾 5.在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放热的是A .熔化B .汽化C .液化D .升华 6.下列现象中,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A .压缩弹簧需要用力,说明分子间有斥力B .热水瓶的瓶塞有时很难拔出,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 .用粉碎机可以把岩石打成粉末,说明岩石分子很小D .一桶污水把整个池塘都污染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7.图4为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示意图。

其中表示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8.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

下列有关形成“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 .打开盖子的热水瓶口处会出现“白气”,这是瓶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 .清晨能看到河面上有一团团的“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蒸发现象 D .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这是冰箱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图1 A.天平 B.修剪树枝的剪枝器 C.镊子 D.钓鱼竿图4 A B CD9.在图3所示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10.如图5所示为跳水运动员跳板跳水时的情景,运动员腾空跳起脱离跳板向上运动,然后再向下运动落入水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则 A .运动员向上运动过程中,动能保持不变 B .运动员向上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 .运动员向上运动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D .运动员向下运动至放水前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11.如图6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着甲、乙两杯液体,甲杯内装有水, 乙杯内装有酒精。

物态变化中吸、放热判断秒杀法

物态变化中吸、放热判断秒杀法

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判断秒杀法!
物态就是物质的形态,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反过来叫凝固;液态到气态叫汽化,汽化又分蒸发和沸腾两种,反过来叫液化;固态到气态叫升华,反过来叫凝华。

形形色色的物态变化,总叫人捉摸不定,记忆杂乱无章。

再加上每个物态变化的过程都要求掌握吸热或者放热,对于初学者来说,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吧?
学校和教辅教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作图。

如右图,分别把固态、液
态和气态放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
化。

此图看起来一目了然,层次分明,然而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要背
这么个图,虽然容易了很多,但还是容易忘,容易错。

变化过程暂且
记住了吧,吸放热却总是个问题,老是记不牢固。

怎么办?
学习一下秒杀法。

首先你要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固态、液体和气体的物质,活泼程度
不同。

固态不能动,它最懒惰,液体可以流动,较活泼,而气态,甚
至可以飞来飞去,它是最活泼的。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

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固态到气态,这三个变化过程有个共同点:从不太活泼变化到更活泼的物态,要吸热!反过来,气态到液态、液态到固态、气态到固态,是从活泼变化到不太活泼的物态,要放热!
从此,判断吸放热的时候,你甚至都不需要知道这个物态变化过程叫什么名字,只要知道两个物态哪个更活泼,就可以了脱口而出到底是吸热还是放热!不信你试试:
水蒸发:从水到水蒸气,变活泼,吸热!
霜形成:从水蒸气到固态水,变懒惰,放热!
碘凝华:从气态到固态,变懒惰,放热!
……
怎么样?秒杀的感觉是不是很爽?。

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

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

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
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也是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至关重要的机理。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

物态变化的吸热:当物体发生物态变化时,它需要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就叫做吸热,它的作用是使物质发生物态变化。

例如,当液体被冻结成固体时,需要吸收一定的热量,这就是所谓的吸热。

另外,当固体被融化成液体时,也需要吸收一定的热量,这也是吸热的过程。

物态变化的放热:当物体发生物态变化时,它也会释放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就叫做放热,它的作用是使物质发生物态变化。

例如,当液体被冻结成固体时,它会释放一定的热量,这就是所谓的放热。

另外,当固体被融化成液体时,也会释放一定的热量,这也是放热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也是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至关重要的机理。

因此,研究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总之,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也是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至关重要的机理。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吸热放热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吸热放热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吸热放热“哎呀,这夏天也太热了吧!”我一边擦着汗,一边和小伙伴们抱怨着。

那天,我们正在小区的花园里玩耍。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连吹来的风都是热的。

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像被晒蔫了的小草,无精打采的。

“真想凉快一下呀!”我嘟囔着。

“对呀对呀,要是能下点雨就好了。

”小伙伴明明也跟着说道。

这时候,一旁的学霸乐乐说话了:“你们知道吗,这天气热是因为现在是夏天呀,夏天温度高,就会感觉很热,而且这当中还涉及到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呢!”“啥?物态变化?那是啥玩意儿?”我好奇地瞪大了眼睛。

乐乐笑了笑,开始给我们解释:“物态变化就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呀,比如水可以变成冰,冰又可以变成水,这里面就有吸热和放热呢。

”“哇,这么神奇呀!”小伙伴们都来了兴趣。

“可不是嘛,就像水变成冰,是要放热的,而冰变成水呢,是要吸热的。

”乐乐说得头头是道。

我挠挠头:“那这和天气热有啥关系呀?”“哈哈,你想呀,夏天温度高,地面上的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这蒸发过程可是吸热的,所以我们就会感觉热啦。

”乐乐耐心地解释着。

“哎呀,原来是这样啊!”我恍然大悟,“那还有其他的物态变化呢?”“还有呀,像冬天有时候会下雪,那雪就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冰,这叫凝华,是放热的。

”乐乐继续说着。

“哇,真有意思!”小伙伴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呀?”我追问着。

“当然有啦,像我们平时看到的露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这是液化,也是放热的哦。

”乐乐像个小老师一样。

我们都听得入了迷,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原来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物态变化呀!”我感叹道。

“是呀,物理知识可好玩了。

”乐乐笑着说。

就在我们热烈讨论的时候,天空中真的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哇,真的下雨了!”我们兴奋地欢呼起来。

我伸出手,感受着雨滴落在手上的清凉。

这雨,不就是水的一种物态变化吗?我心里想着。

这场雨,让我们在炎热的夏天感受到了一丝凉爽,也让我对初中物理的物态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热点5+物态变化的识别及吸放热判断(精讲)

热点5+物态变化的识别及吸放热判断(精讲)

热点五物态变化的识别及吸放热判断(精讲)知识梳理温馨提示:因为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所以我们看到的“白气”或“白雾”不是水蒸气,它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典题讲解例1.如图,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

下列选项中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一组是()①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②植物上的“露珠消失”③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④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⑤严寒天气“泼水成冰”⑥燃烧的蜡烛在“流泪”A.①②B.②④C.③⑤D.④⑥【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乙醚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①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②植物上的“露珠消失”,“露珠消失”是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③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④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是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⑤严寒天气“泼水成冰”,是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⑥燃烧的蜡烛在“流泪”,是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

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例2.如图所示,电冰箱工作过程中,液态的制冷剂氟利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发生物态变化使冰箱内温度降低。

之后,气态的氟利昂又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内,在这里再次发生物态变化。

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氟利昂在冷冻室的管子内发生汽化,并吸热B.氟利昂在冷冻室的管子内发生升华,并吸热C.氟利昂在冷凝器内发生液化,并吸热D.氟利昂在冷凝器内发生凝华,并吸热【分析】冰箱的原理是利用氟利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特点,让氟利昂在冷冻室的管子内发生汽化,并吸热,在氟利昂在冷凝器内发生液化,并放热,从而把冰箱里的热量带走,起到制冷的作用。

吸热与放热题解题技巧

吸热与放热题解题技巧

吸热与放热题解题技巧吸热与放热是热力学中重要的概念,也是理解物质转化过程的关键。

在解答吸热与放热相关题目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简化问题,并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吸热与放热的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吸热与放热的定义。

吸热是指物质吸收热量而产生温度上升的过程,而放热则是指物质释放热量而产生温度下降的过程。

这两种过程往往与化学反应或物质相变等现象相关。

一、理解热力学判定条件在解答吸热与放热题目时,我们需要根据题目所给条件来判断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

通常来说,热力学判定条件有两个方面:温度变化和物质转化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物质的温度变化。

如果题目给出的物质温度上升,那么它很可能是吸热过程。

相反,如果物质温度下降,则可能是放热过程。

其次,我们要关注物质转化过程。

常见的吸热过程包括融化、蒸发和化学反应等,而放热过程则包括凝固、冷凝和化学反应等。

题目中有关物质的状态变化提示也是我们判断吸热与放热的依据之一。

二、计算吸热或放热量在解决吸热与放热题目时,我们通常需要计算吸热或放热量的大小。

这一步需要明确吸热或放热过程中的物质的热容量和温度变化。

当物质发生吸热过程时,我们可以使用如下公式计算吸热量:Q = mcΔT,其中Q表示吸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c表示物质的热容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同样地,当物质发生放热过程时,我们可以使用如下公式计算放热量:Q = mcΔT。

在计算吸热或放热量时,需要注意单位的一致性。

一般来说,质量的单位是克,热容量的单位是J/(g·°C),温度差的单位是摄氏度。

如果单位不一致,需要进行转换,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三、推理与应用在解答吸热与放热题目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推理和应用技巧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吸热与放热的关系来解题。

根据热力学一定法则,吸热与放热之和等于零。

因此,当我们知道某个过程是吸热时,可以根据这个关系判断其他过程是否是放热,或者反之。

2014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31: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放热的辨别

2014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31: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放热的辨别

2014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31: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
放热的辨别
2014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31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放热的辨别母题探究典例146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过,属于放热的是 A.用电吹风吹千头发 B.晒小麦 C.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霜的形成解析应对此类试题的主要靠记忆,一般将三种物质的状态按固、液、气变化的顺序分为熔化、汽化和升华来记忆,且此三种物态变化都要吸热.若逆向变化则为液化、凝固和凝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都会放热.A.B 是汽化现,吸热;c是升华现象,吸热;D是凝华现象,【答案】 D典例147下列四幅图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缥缈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C.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D.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吸热解析霜和雪都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热、,所以A、D是错误的;雾和露都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液化要放热,所以B是错误的,C是正确的,故选C.【答案】C。

专项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判断吸、放热

专项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判断吸、放热
专题(四) 物态变化的识 别和判断吸、放热
|典|例|分|析|
专题(四) 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判断吸、放热
类型一 物态变化的识别
典例1 如图ZT-4-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 的是 ( C )
专题(四) 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判断吸、放热
[规律方法]根据定义三步巧识六种物态变化现象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明确物态 变化前研究 对象的状态
第一弄清物 态变化后研究 对象的状态步
根据定义 确定物态变 化的类型
专题(四) 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判断吸、放热
在进行判断时,要弄清一些概念:微小颗粒是固体,如小 冰晶等;微小液滴是液体,如“白气”“白雾”等;水蒸气 是无色气体,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不能把“白雾”或“白 气”看成气态。微小颗粒比微观分子大得多,能用眼睛直接 看到。
专题(四) 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判断吸、放热
类型二 判断物态变化的吸、放热
典例2 [2017·攀枝花]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是 (A )
专题(四) 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判断吸、放热
[规律方法]物态变 化吸、放热的判断
专题(四) 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判断吸、放热
[方法突破] v - t 图象解读 图象
图象
表示物体具有了一定速度 表示物来自在一定时间后开后才开始做加速运动
始做加速运动

命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判断

命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判断
吸热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灯泡的钨丝用久了变细
⑦_______
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放热
霜、雾凇的形成
吸热
凝固
液态
放热
固态
气态
凝华
方法指导 (1)判断物态变化类型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明确发生物态变化前物质的状态;第二步:弄清发生物态变化后物质的状态;第三步:根据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类型.
(2)六种物态变化的辨识及其吸、放热情况,如下图所示.
凝固
16.(2013安徽2题2分)商场里的保洁员在拖过地后,常用电扇对着地面吹,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加快空气流动来加快_____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地面尽快变干.
蒸发(或汽化)
17.2022年2月27日,我国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火箭发射时,在火箭头部涂上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先熔化,并迅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收大量热量,可以防止火箭头部因跟空气摩擦而温度过高被烧坏.
当液体吸收热量时,其表面上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表面,其宏观表现为液体的蒸发
液体沸腾
当液体吸收热量时,其内部有一些分子由于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进入液体内部的小气泡中,从而使小气泡逐渐变大并上升到液面,气泡破裂,其中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其宏观表现为液体的沸腾
第1题图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RJ图3.4-5、6)如图所示,将碎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有白霜,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______热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31: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放热的辨别
2014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31: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放热的辨别母题探究
典例146
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过,属于放热的是
A.用电吹风吹千头发
B.晒小麦
C.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霜”的形成
解析:应对此类试题的方法主要靠记忆,一般将三种物质的状态按固、液、气变化的顺序分为熔化、汽化和升华来记忆,且此三种物态变化都要吸热.若逆向变化则为液化、凝固和凝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都会放热.A.B是汽化现,吸热;c是升华现象,吸热;D是凝华现象,
【答案】 D
典例147
下列四幅图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缥缈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C.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D.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吸热
解析:霜和雪都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热、,所
以A、D是错误的;雾和露都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液化要放热,所以B是错误的,C是正确的,故选C.
【答案】 C
更多点击下载:2014中考物理复习必备考点调研题31: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放热的辨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