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试题姓名:专业: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A.运动绝对性原理B.普遍联系的原理C.矛盾普遍性原理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3.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5.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6.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C.人的意识D.客观事物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D.人民群众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的方法B.逻辑推理的方法C.矛盾分析的方法D.归纳和演绎的方法9.量与事物的关系()A.量与事物直接同一B.二者不是直接同一的C.事物可以没有量D.量可以脱离事物10.事物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本质的表现C.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D.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多变的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12.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法观点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物质的可知性B.运动的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发展的规律性1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15.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16.实践标准的辩证法是()A.是绝对确定的B.是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1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两种不同的真理B.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两种相似的真理D.两种相同的真理18.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9.在各种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艺术B.政治法律思想C.哲学D.道德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2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心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2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出现时间的先后B.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C.形式上是否新奇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3.规律是(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24.偶然性是指( )A.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趋势B.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前途和方向的趋势C.客观事物中不确定的趋势D.客观事物中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2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6.唯物主义一元论 (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27.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9.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这体现了()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30.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工具B.劳动者C.科学技术D.劳动产品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意识的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在于()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D.意识能够改变客观规律E.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简单重复B.不仅包括重复而且主要是质变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E.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质的变化3.下列论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B.存在就是被感知C.心外无物D.世界是意志的自我认识E.“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4.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A.镜中月B.水中花C.阶级斗争D.引力场E.梦中树5.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表现为()A.两者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补充B.重点论是一点论,与两点论对立C.两点论是均衡论,与重点论对立D.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E.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6.在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是()A.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状和体积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生出小鸡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进化E.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温达到100℃水就变成蒸汽7.“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A.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B.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的原理C.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D.肯定和否定相互转化的原理E.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8.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B.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共同性的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D.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E.现象是感官能够感知的,本质只能通过思维才能把握9.“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因为()A.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B.它能够解放生产力C.它能够极大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D.它消灭了私有制E.它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移到先进阶级手中的根本途径10.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表现在()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B.社会存在一发生变化,社会意识立即发生相应变化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D.在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有阶级性E.在阶级社会中,同经济基础有紧密联系的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马原理期末考试卷

马原理期末考试卷

马原理期末考试卷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 C. 观念唯物主义和唯物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实用主义 C. 唯心主义 D. 经验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特点是()。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实用主义 D. 辩证法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观点是()。

A. 统一性 B. 唯一性C. 多重性D. 相对性5.阶级斗争是()。

A.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 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D.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二、问答题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请简要解释。

答: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对事物本质、变化和发展规律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论。

它包括两个方面,即辩证法和唯物主义。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统一和变化的认识,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统一是矛盾的基础,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主义是辩证法的基础,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统一和变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体系,而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辩证法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中的事物也存在矛盾、统一和变化的规律,因此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成果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和深度。

三、论述题请选取以下两个题目中的一个进行论述,字数不少于400字。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哲学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矛盾斗争的统一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历史。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完全发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劳动创造和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主张人类应当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体人的自由和平等。

4.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历史的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趋势。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论述题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

主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形态的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改变和发展生产力,人类可以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大学马哲期末复习题

大学马哲期末复习题

大学马哲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包括:A.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B.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辩证法C.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辩证法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商品的二重性是指:A. 使用价值和价值B. 价值和交换价值C.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 价值和价格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A. 唯物主义历史观B. 唯心主义历史观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4.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A. 资本主义社会B. 社会主义社会C. 共产主义社会D. 封建社会5.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阶级矛盾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2. 阐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3. 描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4. 马克思如何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5.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三、论述题1. 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2.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其在现代社会的实现途径。

4. 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5.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给出你的观点。

案例: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员工的失业。

请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2.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分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五、思考题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指导我们理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六、结束语通过本复习题的学习和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其在分析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题一.单选(30分),30小题,每题1分;二.多选(20分),10个小题,每题2分;三.简答题(35分):7个小题,每题5分1.人和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什么?答:生产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人们才会有生产,人才可以生存下来。

生产关系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生产关系就是指人在直接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所以生产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2.世间是否有真理?答:有。

真理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又具有绝对性,就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还具有相对性,就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而人类的总体活动总是在不断地努力追求并获得真理,从而用真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所以世间是有真理的,只是有些真理我们找到了,有些仍然还没获得。

3.房价过高是否违背价值规律?答:是。

价值规律即: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偶然的,不一致却是经常发生的。

这是因为,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动。

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题型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题型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题型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A. 实践性– B. 辩证法– C. 唯物主义– D. 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 A. 阶级斗争– B. 唯物辩证法– C.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唯物论– B. 唯心论– C. 辩证法– D. 实证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A. 唯心主义的– B. 唯物主义的– C. 实证主义的– D. 辩证唯物主义的5.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基本观点是()– A. 实践决定意识– B. 意识决定实践– C. 物质决定精神– D. 精神决定物质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什么意思?请简要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强调思想与实践的统一,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对人类实际生活中的物质现象进行观察、实验、验证和改造的过程,是认识客观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历史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变化,并揭示了阶级斗争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论述题请简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是一种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论。

其核心原理是辩证法的观点,即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不能片面、静止地看待,而是要把事物和现象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

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题

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题
期末堂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分 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整体与局部关系 B 一般与个别关系 C 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关系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 万物皆备于我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 C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生死由命, D 心外无物 4、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C 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 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 的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 )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 A 是否承认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4、产业资本的循环是如何实现的?
• 【答案要点】 • (1)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次相应的是资 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 职能。(1分) 第二,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 段,在这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上生产资 本得以增殖,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1分) 第三,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产业资本执 行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1分) • (2)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1分) •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继起。(1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选读》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选读》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选读》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研究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

2. 唯物主义答: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它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法答: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主要研究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它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规律。

4. 历史唯物主义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阶级斗争和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阶级斗争答:阶级斗争是指在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阶级斗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二、填空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是______和______。

答:马克思、恩格斯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______。

答:基础3.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______。

答:社会意识4. 辩证法中的基本规律包括______、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答:对立统一5.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______。

答:动力三、单项选择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 自然界;B. 人类社会;C. 人的思维;D.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答:D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不包括: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启蒙思想答:D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A. 世界是否可知;B. 世界是否运动;C. 世界是否联系;D.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D4.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答:A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决定;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答:A四、多项选择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实践性;B. 辩证性;C. 阶级性;D. 时代性答:A、B、C2.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A、B、C、D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答:A、B、C4.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 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B. 促进上层建筑的变革;C.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D. 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答:A、B、C、D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在:A. 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B. 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 坚持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 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A、B、C五、判断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干脆的理论来源是(C)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驾驭基本理论B.亲自参与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B.运动变更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确定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假如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丢失思维实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B)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A.物质确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驾驭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相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接着取得巨大的成就和成功。

这说明(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分在于(D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D.真相从正面干脆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13.两条根本对立的相识路途是(C )A.可知论和不行知论的对立(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意识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终极真理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B。

不可知论C。

诡辩论D。

二元论4.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的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十七、十八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7.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

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与局部关系B。

一般与个别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关系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A.阶级性B。

科学性C.革命性D。

实践性10.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客观唯心论B。

形而上学的观点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

思修期末考试真题

思修期末考试真题

思修期末考试真题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是()– A.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B. 主客观问题– C. “唯物辩证法”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D. 理论联系实际问题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哪位哲学家的重要观点?()– A. 亚里士多德– B. 弗洛伊德– C. 列宁– D. 孟德斯鸠3.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A. 实事求是– B.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C. 批判性思维– D. 深刻改革二、问答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2.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

3.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哪些方面?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包括社会主义事业、人民民主专政、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等方面。

三、简答题1.什么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不断地测试和验证自己的理论观点,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事物普遍规律的哲学方法,它以物质和运动为起点,研究事物的矛盾、发展和变化规律,揭示客观世界的真理。

3.请谈谈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答: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它强调以辩证思维方式对待事物,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认识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实事求是,贴近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认识。

四、论述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革命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以现实社会的变革为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和经济规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制度变革和人类解放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练习及答案
A
2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观是 A.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B.使无产阶级获得彻底的解放 C.使全人类获得彻底的解放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
2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D
1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 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C
14.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B
15.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 讽刺家”的是
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趋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 E.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
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A
5、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 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B.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
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
6、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社 会处在
A.孕育成长阶段 B.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B
16、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 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根本原 因是
A.费尔巴哈德人本学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 B.青年黑格尔运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 C.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实践中所认识到的经济和
政治的实际问题 D.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的
影响
导思想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通俗哲学》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从客观的物质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一观点()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5、某先生病了,家人给他端来香蕉和苹果,他却说,医生让他吃“水果”,不是吃这些。

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B、夸大了共性和个性的联系C、忽视了共性与个性的转化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6、“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之所以是错误的,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违背了发展的观点C、违背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7、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

这样的做法违背了()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8、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D、满招损,谦受益9、在考试来临之际,一些学生群体中流行拜“考神”,选用“祈福笔”等一些另类的考前“讨彩头”方式。

从世界观角度看,这种做法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10、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题

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单选)★★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其他哲学的区别的理解。

A选项,费尔巴哈虽然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是也抛弃了辩证法,本项意思正确,但是题意说的是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和历史)时的唯心主义,故本选项与题意不符。

B选项,费尔巴哈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坚持唯物论,也承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即坚持可知性。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而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错误就在于坚持唯物的自然观时忘记了结合“历史”,所以是“半截子”的。

C选项,费尔巴哈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如费尔巴哈认为政治、法律、行政存在是物质的,但这些他所认为的物质其本质都是人创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

D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表现,在于是否承认()(多选)★★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运动的客观性,时间、空间的客观性C.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意识的能动性【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意识具有能动性。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 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科学之科学C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3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4 哲学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5 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A 思维B 物质C 存在D 实践6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C 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D 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7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B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 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D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8 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这种观点是()A 唯心主义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9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B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 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D 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10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 多元论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 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 朴素唯物论观点11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为人民服务的观点B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C 求真务实的观点D 实践的观点12 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A 创立了唯物史观B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C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D 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A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B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C 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D 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4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不可知论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15 “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 唯心主义的观点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16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形而上学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17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教条主义D 折衷主义18 《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练习及答案
CD
10、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必须反对 A.教条主义 B.形式主义 C.实用主义 D.本本主义 E.经验主义
ABCDE
11、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B.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
说的组合 C.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
D
1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 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C
14.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B
15.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 的讽刺家”的是
规律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民主的、人道主义的学说 D.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E.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ABDE
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政治的实际问题 D.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的
影响
C
17、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认识历史和时代 问题提供了
A.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B.对资本主义本质的实证分析 C.一种阶级斗争学说 D.一种人道主义学说
A
18、“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 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 个论断的含义是
C
2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期末复习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期末复习题2

1.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0.5分∙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未选择老师点评:无0分答案解析:在资产阶级社会里,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没有个性的。

到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具有很高的才能,人的权利充分发展,使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获得才能,能够有不受阻碍地发展的可能,人们都获得了他们的自由个性。

所以选择D项,排除A、B、C项。

2.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0.5分∙ A.一分为二∙ B.事物即矛盾∙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未选择老师点评:无0分答案解析:对立统一规律,即一分为二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简明概述。

列宁曾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事物即矛盾”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概述。

3.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0.5分∙ A.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未选择老师点评:无0分答案解析:人民群众之所以能推动历史发展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它们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历史力量,是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者。

4.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0.5分∙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正确答案:A学生答案:未选择老师点评:无0分答案解析: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就是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概要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所研究的规律适用于A.整个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B.整个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C.整个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D.整个精神世界的一切领域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在获奖感言中说道:“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下列观点与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世界观的是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是观念的集合”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A.黑格尔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人和自然的关系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7.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9.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这两种观点A.一致,都是唯物主义观点B.一致,都是唯心主义观点C.不一致,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不一致,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题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8、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2)联系具客观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1)自然界是发展的。

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

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着的变化。

(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