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重剂应用探讨
临床用细辛妙在何处
临床用细辛妙在何处辛者能散能行,有开肌腠的作用。
细辛并无“利水道”作用,主要是辛有发散能利气化作用,间接的利水作用,可以开胸中积滞。
细辛有解痉的作用,用细辛不管是神经痛、风湿痛还是其他痛症,凡是寒邪闭阻,由寒邪引起的都可以用细辛。
细辛辛香走窜,可以通里解表,能够沟通表寒和里寒,治太阳透入之寒,再由太阳作汗而解,这实际也是因势利导法。
《神农本草经》将细辛列为上品: “细辛,味辛,温。
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一名小辛,生川谷。
”仲景用细辛的方剂有14方,分布于18条原文中,其中《伤寒论》6条,《金匮要略》12条。
另有《金匮要略》中侯氏黑散一方,后世有注家认为不是张仲景的,是后世补入的。
以细辛名方者5方,方名中无细辛者9方。
【细辛的功用】辛散祛风解表邪《伤寒论》301条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本草纲目》:“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宜用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治疗太阳与少阴合病。
《药品化义》记载:“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
”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温在里,麻黄发表之寒,细辛从里出表。
散寒化饮止咳逆细辛功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诸证。
小青龙汤是治疗外寒内饮的代表方;《金匮要略》有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证的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的射干麻黄汤;治疗支饮咳而胸满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支饮上逆呕吐的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治疗“水去呕止,其人形肿”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治疗“面热如醉”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有风寒内有水饮的代表方,一般表现为老慢支,内有痰饮宿疾的慢性咳喘病;过去笔者曾对百日咳喉中有水鸡声,用射干麻黄汤甚好;治疗支饮咳而胸满的苓甘五味姜辛汤,用于胸膈有痰饮疗效较好。
如老慢支、胸膜炎、痰饮停于胸膈,用细辛散寒解肌。
辛者能散能行,有开肌腠的作用。
细辛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
细辛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细辛,又名细叶木姜子,是一种传统中草药,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领域。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细辛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一、细辛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细辛主要含有挥发油、生物碱、萜类化合物等多种成分。
其中,挥发油是细辛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辛辣味和刺激性。
细辛在体内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刺激呼吸中枢、抑制神经传导、扩张支气管等。
这些作用使得细辛具有抗痛、祛痰、温肺、解表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的治疗。
二、细辛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由于细辛具有良好的抗痛作用,因此在现代医学中被广泛运用于疼痛管理领域。
细辛可以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抑制疼痛传导,减轻疼痛感。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细辛对于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疼痛等疼痛症状有显著的缓解效果,并且其作用速度快、效果明显,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
三、细辛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除了疼痛管理外,细辛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重要作用。
由于其扩张支气管和祛痰作用,细辛被广泛应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研究证实,细辛可以有效缓解呼吸道痉挛、排出痰液,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细辛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四、细辛的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尽管细辛具有诸多益处,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其毒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过量使用细辛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甚至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伤害。
因此,在使用细辛时,应严格控制剂量,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用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避免使用细辛,以免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五、结语细辛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草药,在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广泛的潜力。
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使得其在疼痛管理、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运用细辛时应注意避免其毒副作用,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其功效。
细辛重剂应用探讨-春雨医生
细辛重剂应用探讨-春雨医生细辛重剂应用探讨仝小林阅读10042021-01-02赵东奇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松原市中医院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辛温发散,功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温肺化饮。
自宋代陈承等人以来,“细辛不过钱”之说影响甚广,现在《药典》规定的细辛用量也是在3克以下。
事实上,大剂量细辛挽救沉疴,缓解剧痛,起病人于垂危的经验屡有报道。
细辛不过钱之考辨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有13个方子的细辛用量在2两以上,最大量见于乌梅丸为6两,但未提及不良反应问题。
宋朝陈承的《本草别说》,首次提出限量问题:“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编者按:本文中缺“匕”),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
”这可能与宋朝用散剂有关,后人又误传为“细辛不过钱”,忽视了陈承之说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即“单用”和“用末”。
用末:即今之散剂,而不是汤剂或其他剂型。
现代临床大量报道,用细辛10克、15克、20克,甚至60克或更多,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证明细辛可以大量使用且安全有效,然多为复方汤剂使用。
“用末”与“水煎”是有很大差别的,用药剂量截然不同。
细辛主含挥发油,在同样剂量情况下,根中黄樟醚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4倍、12倍和50倍。
黄樟醚在高温下易被破坏,煎煮30分钟后,其含量仅存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
这就是细辛在汤剂中用量较大,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
单用:即单味药物使用,而不是配伍应用。
查古今方剂,细辛很少单用末,多配伍使用且入煎剂。
如张锡纯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指出,细辛“二钱非不可用”。
特别是汤剂,在高温煎煮过程中,许多药物的毒性成分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清代陈士铎指出,细辛“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独用。
多则气耗而病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
提示细辛单用、独用时要特别谨慎,不可贸然多用。
如果舍弃了“用末”和“单用”,那么,细辛“不过半钱”就失去了本来意义;而不管用法,均拘泥于古训,一概予以限量,也是不对的。
细辛临床运用体会
细辛临床运用体会河南省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452370) 刘爱玲关键词:细辛 运用体会编者按:关于细辛的用量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文有关细辛用至50g 的报道,只属个人用药经验,仅供参考。
编者认为,细辛用散剂时要严格控制剂量,用汤剂时可适当放宽,但仍应从小量开始,逐渐递增为妥。
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每一版都载有:细辛用量内服是1g ~3g ,外用适量。
因此各大医院都遵此规定,凡细辛用量超过3g 者,均需处方人特别签字才可取药。
可是,在民间、在基层的中医药人员中对细辛的使用,不受法定剂量的限制,有的用至20g 、30g ,更有甚者达50g 之多,未见毒副作用。
所以,对于细辛的用量问题,需作进一步探讨。
应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掌握充分的科学根据,既不应受3g 用量所限,更不能盲目应用;既要提高疗效,更要考虑病人的安全。
现将本人应用细辛的体会浅述如下:1 止痛化饮细辛性味辛温,有祛寒散风,行水开窍之功。
细辛的临床运用以止痛行水化饮为主,止痛是基于它的祛风、散寒功能,行水化饮则和其温散作用有关。
其止痛可用于:①偏头痛。
细辛对风寒性头痛均有效,但以治偏头痛为佳,头痛或左或右,时常发作,有时剧痛,治以祛风散寒为主,用细辛配以白芷、防风、羌活,细辛可用6g ~10g 。
②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之分,细辛主要是用于寒滞少阴经脉之牙痛,时发时止,食冷物加重,得热则减,重用细辛,配附子、甘草。
细辛对肠胃积热所致的牙痛亦有效。
③胸闷痛。
细辛用于胸痹,以胸闷者为优。
当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症见胸闷、气短、胸痛彻背、脉弦、苔白者,中医辨证属于寒饮侵居胸中,胸阳被阻,用瓜蒌、薤白以宣痹通阳而疗效不显时,方中加入细辛、檀香,即能止痛。
盖血得温则行,细辛温而能散,合芳香之檀香,驱散寒饮,使胸阳通而心脉畅。
④寒痹。
细辛用于痹证,是针对寒湿偏盛,闭阻经络,凝着关节,阳气不通之证。
临床以关节剧痛,屈伸不利,遇冷加重为特点。
谈谈细辛用量的应用
谈谈细辛用量的应用“细辛不过钱”之说,源于宋代元佑年间陈承著的《本草别说》一书。
综合古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可知细辛的临床用量多少,关键在于正确辨证,还必须从品种、剂型、古今用量折算,煎服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关于应用细辛的辨证《河北中医》1984年第1期报道,细辛用量高至30 g,其中部分患者产生“心悸,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心律紊乱”。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8期报道“1例因头痛牙痛在80 min内共服细辛五钱中毒,呼吸急迫,汗出,神志昏迷,经抢救而愈”。
古代重用细辛,早有记载,历代医家曾用大剂量细辛治疗沉寒痛冷的重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细辛用至二两至三两,换算成今天重量,就分别是32 g和48 g.《金匮要略》中应用细辛,量轻者一两,一般2~3两,如主治伤寒表寒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细辛用3两;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当归四逆汤,细辛也用3两之多等等。
今有黑龙江中医学院华延芳教授,自服9 g细辛,未见不良反应,可见细辛用量的多寡及毒副作用,关键在于正确的辨证。
综观历代医家临床应用细辛,一般用于阴盛寒湿水气凝重的咳喘及风寒湿痹,也用于对症的头痛齿痛,耳聋,鼻塞;张仲景用于少阴证反发热者,能发少阴之汗;细辛之辛亦用于反治法辛散浮热;根据细辛能行水气以润之的功用,药效更显。
在半身不遂证与肢端动脉痉挛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加用可增强疗效。
当代医家也注意到细辛不适用于严重心血管病、实证高血压、肾功能减退、肾性高血压等。
实验证明、过量细辛可致肾脏中毒,尿检时可出现红、白细胞、蛋白和管型。
因而认为细辛临床用量当因人,因证,因时制宜,不可拘一。
但细辛毕竟系辛温燥烈之品,一般以5~10 g为宜。
如药后感烦躁,眩晕,汗出过多,皮肤显现红疹,当减量或停用。
2 关于细辛的品种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1987年首次确定我国细辛有31种,4个变种,1个变型。
对细辛挥发油分析,中医习用的北细辛(华细辛)、朝鲜细辛,含甲基丁香酚均可达40%以上,与历来中医认为该两种细辛质优的看法相吻合,故临床北细辛用量不宜过大。
中药细辛的临床应用
中药细辛的临床应用自古,中药细辛有“应用不过钱”之说,实际上为谬说。
究其原因,乃是由于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中,有“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一句。
陈的根据是有一囚暴死,似与服用含有细辛药末有关,既没有查证属实,也没有做过多的药物分析,也就是道听途说后而写入书中。
后李时珍并没有参照《神农本草经》的记载,以及《伤寒论》的用药经验。
而是贸然把陈的学说收录到《本草纲目》当中,从而使“细辛不过钱”这样的谬说流传于天下,使得细辛这样的救命良药蒙冤受屈将近500年。
后经历代医家不住疾呼,才渐渐使细辛这味药得以拨乱反正。
而今,医者才又可以放心大胆的应用于临床,受益于患者,各中过程,实属曲折。
《本经》将细辛列为上品,所谓上品即可以久服,又可以延年益寿。
书中曰细辛:“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张仲景用细辛经验最为丰富,可为后世之师。
他的著作中,用细辛共16方。
凡治外寒内饮,血虚寒凝,致四肢厥逆时,重用细辛散寒化饮之功,用量为三两(约45克),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及其类方等8方。
若本气先虚,少阴阳根不固,太少两感,则细辛只用二两(约30克),并与附子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附子汤则用细辛、附子、大黄相配,治寒积便秘,胁下偏痛。
细辛辛散之力极强,因此此方只用二两,是免其辛散太过。
著作其余方多入丸散,用量不等。
细辛入丸散,用量则不可过多。
《本草正义》中,全面总结了仲景用细辛经验:“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
”现代细辛的应用,诸多中医大家都有着丰富的经验,细辛的应用剂量方面,也给后辈提供了诸多有据可查的资料。
比如在治一些急、危、重病时,李可大师的细辛用量常用到45克。
而在煎煮方法上,往往采用后下的方法(中药出锅前15分钟左右再下细辛),取其后煎保存药性之意。
重用细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重用细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毒中药细辛历来被视为治疗顽痹之要药,但自古以来就有“用不过钱,多则气闭塞而亡”之说。
因此,历来医者对此心怀恐惧,避之重用。
而用常规剂量固然安全,但对类风湿这等顽症却难以奏效。
对其用量过钱与否,中医界历来就有颇多争议。
我们重用细辛60~200克治疗晚期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不仅无一例气闭塞而亡,而且罕见明显毒副作用,其疗效较常规用量明显为优。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属痹证范畴,病残率高达40%,尤其是晚期重症患者,治疗颇为棘手。
本校附院有位内科主任,患此病十余年,经诸多名医采用“金字塔”策略、“倒金字塔”策略、“锯齿形”策略,甚至当今最为流行的非甾体类药、激素和甲氨喋呤等药物联合应用。
也曾用常规剂量细辛长期治疗,却收效甚微。
关节肿胀变形,其痛彻骨,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他抱着一线希望,前来就医。
我坦诚相告:“细辛用量不过钱,您属晚期重症,需重用细辛,您不怕气闭塞而亡吗?”答者也干脆痛快:“只要是您开的方子,我就敢喝。
”这样,重用细辛60克,配伍制附子,制川乌,豕希莶草等药入煎,2周后晨僵时间缩短,疼痛减轻。
此后每周细辛递增20克,直至每剂200克。
经治3个月,血沉降至正常,RF(类风湿因子)阴转,肿痛消失,生活自理,恢复工作。
迄今5年未见复发。
细辛辛烈窜透,通阳气,散寒结,对肝肾阳虚,寒湿凝结或虚寒较重者,有较好疗效,历来视为治痹证之上品。
据现代研究,细辛根中的挥发油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惊厥等作用。
但细辛用量历来有“不过钱”之说,大部分药书均不越雷池,临床上也多不敢过用。
确也有用5钱(15克)而中毒的报道。
其实,细辛的用量与剂型的关系极大。
《本草纲目》有“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的记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不过钱”是指单味生品而言,而细辛入煎剂并不拘于此说。
在一些文献中,用量破格的记载并非凤毛麟角,如张仲景的小青龙汤中就“用细辛三钱”;清代《石室秘录·完治法》治头痛二方,曾用“细辛五钱和一两”。
探讨古今对细辛的认识及应用
中药中的配伍禁 忌是中药学 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 十八 反 ,十九畏 ,及细辛 不过 钱等” ,同样是前 辈留给我们 的宝 贵财 富,是历代医家 医疗 实践经验 和教 训的总结 。随着社会 的发展 ,科 学的进步 ,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对古人 的结论 有 必要再探索 , 再认识 , 再整理 。 使其应有 的作 用得到发挥 , 加 以必要的全面剖析和综合整 理。 本文从 中药细辛 的古代 理 论 及应用和现代理论研究 与临床应 用上来分析 。 1细辛 的毒性“ 辛不过 钱” 说法的原 因 1 . 1入药植物的 品种来源及药 用部位 原记载 ,细辛 ,为马兜铃科植 物北细辛华细辛 的全草 。 北 细 辛 ,又 名 辽 细辛 。药 用 部 位 ,全 草 ,或 带 根 的全 草 。现 代 《 中药学 》教材,细辛 ,为北细辛,汉城细 辛或华细 辛的 干燥根及根 茎 。前两种 习称“ 辽细辛” 。 细辛地上部分含 用 马兜铃酸 ,2 0 0 5版药典开 始规定不使用地上 部分。马兜铃 酸等毒性成分应用 不当,能使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 1 . 2炮制 古 代 对 细 辛 的 炮 制 不 外 乎修 治 和 水 制 ,有 “ 凡 使 , 一 一 拣去双 叶,服之 害人” 现代 炮制与古籍本草基本一致 。 1 . 3剂型和剂量 细辛用 粉末吞服与 汤剂,其药力有 明显 差别,故其用 量不可 统一对待 。有粉末 ,煎剂 ( 汤剂 ) ,散 剂,各型丸剂 等 。临床用 药剂量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若 单用 ,用末 ,剂 量控制 不超 3 g 。若煎服或复方配用 ,用 量可适当增大 。外 用 适 量 。现 代 《 中 药 学 》 中 细 辛 的用 量 用 法 是 ,汤 剂 2 - 5 克 ,粉 末 0 . 5 ~ 2 克 , 外 用 适 量 。《 中 国 药 典 》 中 规 定 的用 法 用量 1 ~ 3 g散剂每 次服 0 . 5 - 1 g 。外用适量 。 1 . 4配伍与 应用 细 辛为辛温香燥之 品,有小毒 。辛味浓烈善行走散 ,具 有 祛风散寒止疼之功 。 且 散寒 止痛 之力较强 。 表寒里寒均可 使 用。1 、适用 于风寒湿邪所致 的头痛 ,痹痛,腹痛等证 的 要 药。2 、兽药用于治疗咳嗽气 喘、便秘 。3 、农药作 杀虫剂 和 杀菌剂 。《 本草汇言 。卷一 》 :“ 细辛 ,佐姜 ,桂能驱脏腑 之 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 ,佐独活能 除少 阴头痛 ,佐荆 防 能散诸 经之风 ,佐芩 ,连 ,菊 ,薄 ,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解 诸 郁热最验也 。 2现 代研究证实 细 辛 主 含 挥 发 油 , 油 中 的有 效 成 分 为 甲基 丁 香 酚 ( 6 0 %) ,有 毒成分 为黄樟醚 ( 8 %) 。黄樟醚 的挥 发性快于 甲基丁香酚 ,高温下 易被破 坏。如高温煎煮 3 0分钟 后,黄 樟醚仅存原药材 的 2 %,此浓度 已不足 以产生毒性 。 进一步实验证实 ,细辛全草经一定 时间煎煮后 ,煎液 内 挥发油中 的有毒成分黄樟醚 的含 量, 随煎煮 时间的延长而较 快降低 , 而挥 发油中含量最高的主要成分之一 的甲基 丁香油 酚的含量下 降速度较黄樟醚慢 。 所 以细辛全草煎 煮一 定时间 后,煎汁 中仍保 留着 ,足够量 的有 效成 分 甲基丁香油酚,而 有毒成分黄樟醚 的含量 已大为降低不足 以引起毒害 。 细辛 成 分含挥发 油,内含 甲基丁香油酚及黄樟醚 。另含 N —一 异丁 基十 二碳 四烯 胺及 消旋去 甲乌 药碱 。动 物实验证 实过量 细
细辛应用的经验【中医基础版】
细辛应用的经验【中医基础版】关于细辛的用量,古人有“用不过钱”之说,始发此论者,乃宋人陈承,他说:“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
”嗣后,医家大都承袭其说。
但也有反对者,如张隐庵、陈修园等皆持异议,陈氏将其斥为“邪说”。
然而对于这种用量习惯终亦难以力抗之资料来源 :医学教育网。
至今临床,对细辛多不敢用过一钱。
资料来源 :医学教育网作者应用此药之经验,每用于危重疑难之病症,获效良多,且其用量也不为一钱所限。
林×,男,46岁。
七天前畏冷高热,继即上吐下泻,日数十次,旋而吐下黑褐色粘液,神识昏迷,住某医院诊断为“中毒性痢疾伴休克”,邀请作者会诊。
患者面色黯晦,气微息短,昏迷不醒,四肢厥冷,吐泻不止,粘液中带有血丝,不腥不臭,口唇虽干,饮则欲呕、舌质淡、苔白滑,六脉有如游丝,重按全无,乃亡阳之证,处以人参四逆汤合吴茱萸汤加减,药用西洋参7克、吴茱萸14克、细辛14克、制附子16克、干姜12克、花椒10克、炙甘草12克,水煎频服。
连尽三剂,神清泻止,继以健脾补气,以善其后。
方中细辛的用量14克,超过了四钱,且连进三服,起病人于垂危。
治疗冷哮也可重用细辛,如辜××,男,56岁。
哮喘十余年,秋冬为甚,半夜后剧,痰多白粘,口干、胸闷、心悸、喘剧则不能平卧、小便频数而有余沥,大便溏薄。
舌淡紫,苔白腻、脉细弱。
病因脾肾阳虚,元根不固,华盖失煦,气机失纳。
因以胎盘粉、西洋参、蛤蚧、钟乳石、川贝母研末为散,治其本,并用桑白皮、苏子、芥子、陈皮、半夏、枇杷叶、冬瓜仁、沉香、炙甘草、细辛等煎汤以治其标。
其中细辛的用量达到了15克。
复诊时诸恙皆减轻,予前方出入,仍用细辛10克,服六剂。
续用散剂及肾气丸而向愈。
脾肾阳虚的泄泻,多有寒湿凝聚。
在健脾温肾之时,还加以祛散之品,而细辛亦为要药。
如方××,女,38岁。
腹泻月余,屡治无效。
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症见脐周闷痛,腹中雷鸣,便如腐酱而不臭,日三四次,食欲不振,小便清长,神疲体瘦,舌苔淡白,脉沉细弱。
细辛临床重用及配伍应用之浅析
细辛临床重用及配伍应用之浅析发表时间:2015-10-09T09:01:20.9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0期供稿作者:雒其萍[导读] 新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细辛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
雒其萍(新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新疆巴里坤 839200)【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322-02细辛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功效,多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风湿痹通、头痛、鼻渊、牙痛、口舌溃疡,宣饮咳喘等。
1.温经发散细辛温少阴三经,去内寒,散风寒,如同麻黄附子配伍,称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伤寒症,就是典型用法。
此方亦能治疗少阴头痛、痛连脑动、百节拍挛、四肢厥逆等,张元素经验“以细辛为主,以独活为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能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2.温肺化饮细辛“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结滞(《别录》)”因此,温肺化饮,止咳逆上气,以及痰嗽不止,胸膈结滞满闷者,细辛为常用之药。
如配伍干姜,半夏是加强温肺化饮的作用;若肺气虚者,再合五味子,寓敛于散,开合肺气;如久咳不止者,配伍紫苑,款冬花,增强温肺止咳之功;如为哮喘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则配伍射干、麻黄止逆下气;若喘而胸满甚者,合厚朴、麻黄;如其饮郁挟热,所谓“阴凝之处必有伏阳”可以复入石膏、黄岑、小麦等,寒温杂用,以适应复杂的病情。
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配伍。
3.除痹止痛风寒湿痹死肌,汗不出,血不行者,细辛以温经发散又为除痹止痛要药,常与麻黄、肉桂、川芎、独活、白术、等配伍应用,特别痹痛身冷,见风遇寒更甚者,细辛与附子、乌头、桂枝、黄芪、芍药同用,疗效甚佳;如为寒湿腰痛,细辛同独活、川断、肉桂、杜仲、白术等又为常用方法;如其身痛拘急,擎引痛甚者,细辛又每同防风,独活、制乳香、芍药、桂枝等配伍。
重用细辛经验
重用细辛经验细辛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肺,心,肾经,其功效基本功能有发散风寒,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
多用于风寒表证,风湿痹症,咳嗽,鼻塞,鼻渊等,临床常用量1---3克。
细辛是临床常用中药,且如上述有诸多功效,但是其毒性剂量一直是限制临床使用和疗效的关键所在。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没有注明细辛的用药剂量。
而最早论述细辛剂量的本草著作是宋陈承的【本草别说】,书中记载“细辛若单用末,不可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所谓“半钱匕”相当于现在1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书中记载,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李时珍将【本草别说】“半钱匕”提升到一钱,“一钱”相当于现在3克,正是由于往昔“细辛不过钱“之说,特别是国家药典和【中药学】教材中,均将剂量规定在1--3克,这就使临床应用受到较大限制。
尽管近年来重用剂量细辛的临床应用取得捷效及挽救沉疴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在临床仍存在着需要解决和亟待明确的问题。
病例:笔者体会,临床只要辩证准确,适当选方用药,细辛较大剂量(10---20克),每每能使剧痛缓解,沉疴顿起。
吴某,女,71岁,初诊时有咳嗽,哮喘病史20多年,近来伴发心悸,气促,浮肿等症,加剧1个月。
西医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用强心,利尿和抗炎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察患者面色晄白,全身浮肿,咳嗽倚息,胸闷心悸,四肢厥冷,烦躁不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口唇发绀,舌淡,苔白,脉沉细数。
证属真阳不足,治宜回阳救逆。
处方:细辛15克,炮附子15克,干姜15克,茯苓10克,人参10克,白芍10克,灸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
嘱其浓煎半小时顿服,连服2剂。
汗止阳回,四肢转温,咳嗽减轻。
继予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汤10剂调理,以巩固疗效。
重用细辛的正确煎法
重用细辛的正确煎法细辛,这味古老而神秘的中药,在中医药学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辛香和强大的药效,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然而,细辛的使用方法却颇有讲究,尤其是其煎法更是关系到药效的发挥和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详细探讨重用细辛时的正确煎法,以期对中医药的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细辛的药性与功效在深入探讨细辛的煎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其药性和功效。
细辛,味辛、性温,入肺、肾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等功效。
它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风湿痹痛等多种疾病。
细辛的辛香能够发散风寒,温通经脉,故其药效迅猛,尤其适用于寒邪凝滞所致的诸般痛症。
二、细辛的用量与用法细辛的用量一直是中医药界关注的焦点。
由于其药效强烈,用量过大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心慌等。
因此,在使用细辛时,必须严格控制用量,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细辛的用量在1-3克之间,但在特殊情况下,如病情较重或患者体质较强壮,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用量。
三、重用细辛的煎法重用细辛时,正确的煎法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介绍细辛的煎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准备工作:首先,选择优质的细辛药材,去除杂质和霉变部分。
然后,将细辛用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以软化药材,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药器具:选择砂锅、陶瓷锅或不锈钢锅等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器具作为煎药锅。
避免使用铁锅、铝锅等易与药物发生反应的器具。
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应选择清洁、无污染的自来水或纯净水。
避免使用自来水必须要用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以免水中的杂质或有害物质影响药效。
煎药方法:将浸泡好的细辛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一般以浸没药材2-3厘米为宜。
先用武火(大火)将药液煮沸,然后改用文火(小火)慢慢煎煮。
煎煮过程中要保持药液微沸,并时常用筷子或勺子搅拌,以防止药液溢出或糊底。
煎煮时间:细辛的煎煮时间应根据其用量和用途而定。
“细辛”这味良药,很多大夫可能一生都没用过
“细辛”这味良药,很多大夫可能一生都没用过细辛01说起细辛这味药,我真是爱恨交加。
每当我读到名医妙案中,用重剂细辛治大病疗顽疾时,心中总是拍案叫绝,爱的手中发痒,总想跃跃己试。
然而又每每谚语“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掣肘,不敢重用而恨恨不巳。
细辛能不能重用并为我所使?几十年的临证下来了,我可以负责的说,可以重用,而且很好使,掌握好没有什么毒性和危险。
并非是前人陈承李时珍等人所言,危险多多。
其所言缺乏实践依据,人云亦云危言耸听。
02对于细辛的重剂使用,我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早年在学习中医时受教科书和细辛谚语的影响和束缚,不敢越雷池一步,细辛从未超过一钱三克。
后来又读到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用小青龙汤的医案,其中谈到,一男性患者咳喘用其它药不效,刘老三付小青龙汤就搞定,该患者奉此方为神方,连续服用一冬,结果引起心衰住院,险些丧命。
对此,刘老特别告诫细辛不可重用长用轻易用。
03因我早年学医时特别崇拜刘老,所以也就把他的话当做了圣经。
而后一直不敢重用长用细辛,错过了早早就掌握细辛的正确运用。
实为遗憾。
然而,因为我读书较多也杂,每每看到重用细辛的医案和报道,加之燕赵名医刘沛然的《细辛与临床》一书的冲击,使我想重新实践重用细辛的热情又在心中燃起。
这也和我每年重温一遍《伤寒论》不无关系,每当我读到仲景先圣用细辛的方证条文时,不禁就想两干多年前,细辛一用3-5两,一两按15克折算远远也超过一钱三克,为什么都没有事呢?即然前圣后贤都敢大量用,我为什么不能效仿之?本着胡适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思想,我又开始了重用细辛的实践路程。
04在治疗痰饮咳喘小青龙证时,细辛先用10克,无副反应。
有了初步的经验以后,细辛的用量我基本上是从10克起步,5克5克递增,一直用到过60克,也未见什么危险和反应。
但临床效果却大不一样。
除了痰饮证我用小青龙汤一般用15克到30克外,对于其它重症如心动过缓一般都是30克起步,一直加到心率正常为止。
细辛不过钱?中药重在怎么用,用得对,很安全,别乱信遥传!
细辛不过钱?中药重在怎么用,用得对,很安全,别乱信遥传!先说个真实小故事:前不久给一位朋友开了个方子,里面细辛用到6克,然后他去药店抓药时,店员大吃一惊对他说一剂用到6克细辛呀,你确定要抓这么多?确定这味药没写错药量?他也一知半解,就给我来微信问我,是否要改?我说不用,你就照抓吧,没事的。
于是,他让店员按方抓药,但据说店员说了好多次一个方子里细辛,最多不能超过3克的,你已经超过一倍了,吃了有什么事后果自负,别说我没有告诉你。
还好,朋友相信我多一些,让店员照方子抓,他照服药。
果然服药三剂,情况好转很多。
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这么怕细辛,都说“细辛不过钱”。
如果按计算的话,一钱就是现在3克多一点,所以现在药店一般不让一个方子抓细辛超过3克。
这是怎么回事呢?细辛真有那么可怕吗?先回答后一个问题,细辛是有小毒,但不可怕。
细辛在水开的状态下,煎煮的时间略长一点,其有毒成分就破坏掉了,不再有毒,而留下来的是其有效的治病成分了。
细辛为什么使用不过钱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古代人说:“单用为末,不可过半钱匕。
”半钱匕折合到现在的重量才1克左右呀。
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误传为不过钱去了。
那如果用研末的细辛超过1克,会怎么样呢?宋代的《本草别说》指出:“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现代则认为它对呼吸中枢有麻痹、抑制、影响呼吸,最后还可能造成窒息性死亡。
但注意,人家说的是散剂,是研为末去用,而不是指汤药呀。
煎在汤药中,其毒性早就随着水开后破坏掉了。
那么,细辛有什么功效呢?细辛:《神农本草经》:味辛,温。
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长沙药解》: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
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
细辛是发散风寒药,但发散风寒药很多,一般不怎么用到细辛。
但如果在如下三种情况下,用细辛是比较适合的:1、外感风寒时,有鼻塞不通或流清鼻涕的情况下,可以运用细辛来起到湿通鼻窍的作用。
因为细辛是个通鼻窍的药。
细辛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细辛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细辛,作为一味传统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的独特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吸引着众多医药研究者的目光。
细辛为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药用部位多为根及根茎。
细辛味辛,性温,归心、肺、肾经。
从药理研究的角度来看,细辛具有多种显著的作用。
首先,细辛具有解热镇痛的效果。
它能通过调节体内的炎症介质和神经递质,减轻发热和疼痛症状。
这对于缓解感冒、头痛、牙痛等常见病症带来的不适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细辛具有抗炎作用。
它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细辛的这一药理特性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再者,细辛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它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元的兴奋性,对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神经症状具有一定的潜力。
此外,细辛还具有平喘止咳的功效。
它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减少气道分泌物,从而缓解咳嗽和喘息症状。
这对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在临床应用方面,细辛的用途十分广泛。
在治疗风寒感冒方面,细辛常与麻黄、桂枝等药材配伍使用,以驱散风寒、解表发汗。
对于头痛、牙痛等疼痛症状,细辛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止痛药配合,发挥止痛效果。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如哮喘、慢性咳嗽,细辛常与麻黄、杏仁等药材搭配,共同发挥平喘止咳的作用。
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细辛也有一定的应用。
它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对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症状缓解有一定帮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细辛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如马兜铃酸等。
因此,在使用细辛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并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过量使用细辛可能会导致中毒反应,如头痛、呕吐、心律失常等。
同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细辛更应谨慎。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合理使用细辛。
总之,细辛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理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细辛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细辛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细辛(学名:Asarum)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药用价值。
它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药理作用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认可。
本文将重点探讨细辛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细辛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细辛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辛酮、细辛酸和细辛苷。
细辛酮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挥发性油,有助于刺激神经和促进血液循环。
细辛酸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炎症和减轻疼痛。
细辛苷则是一种有助于增加血管通透性和扩张冠状动脉的化合物,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细辛具有许多重要的药理作用,例如:1. 抗炎作用:细辛酮和细辛酸能够抑制体内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具有明显的抗炎效果。
2. 镇痛作用:细辛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特别是对于头痛、牙痛和关节炎等疼痛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3. 抗菌作用:细辛酸和细辛苷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抗击多种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
4. 改善循环:细辛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改善心脑血管供应,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5. 刺激呼吸:细辛能够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对于支气管炎、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二、细辛在临床上的应用1. 头痛治疗:细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可用于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血管性头痛等。
2. 牙痛治疗:细辛酮可以刺激牙齿周围的神经,减轻牙痛不适感,可用于牙痛的辅助治疗。
3. 关节炎治疗:细辛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对于关节炎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改善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应。
4. 感冒治疗:细辛能够促进呼吸,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喉咙痛等症状,对于感冒的辅助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5. 心血管疾病预防:细辛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细辛作为一种中药材,使用时应该谨慎,尤其是在自行使用细辛或者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应咨询医生的指导。
中药细辛的临床运用经验浅谈
中药细辛的临床运用经验浅谈【关健词:细辛临床经验】中药细辛是常见的一味中药材,其具有许多药用价值和功效,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对细辛颇有探究,运用广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独到之处在此浅谈一二。
1.细辛常规用途细辛,性温,味辛,归肺肾[1]。
主要治疗功能:散风,散寒,利水,开窍。
多治风寒,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身痛,鼻塞,流涕,少汗;肺寒湿,咳嗽喘,痰多,色白,清稀,如泡沫;风寒湿痹,腰脊、骨节疼痛,俯仰屈伸困难,头风疼痛,长时间不能缓解的眉棱骨疼痛,龋齿疼痛;出现鼻渊、鼻塞、头疼、经常流浊涕的症状等。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症状不宜服用。
细辛属于辛温、峻峭、通阳逐寒之品,它的味道多辛辣,能上能下、能内能外,还能走窜全身,将药物引入病人的病症所在之处[2]。
在临床上,多与其他药配伍,极少单独应用,但在治疗疑难杂症时,却是见效快,而且疗效显著。
症状表现为阴寒凝滞,气血郁结,青紫晦暗,经脉不畅,疼痛牵掣。
2.细辛之毒性细辛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最好的药材之一。
有相关学者对《外台秘要》97篇“细辛汤剂”中所载的“细辛汤”进行了统计,发现其日用药量分别为:13.8克、27.6克、41.4克,每日最少6.9克,最多69.0克/日,其每日用药量均超过了2010年《中国药典》所规定的上限。
在明朝的《本草发挥》中,已经明确提出了细辛“有小毒”的观点。
南宋陈承《本草别说》曾对单味细辛粉致人中毒的情况有过记载,故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说法。
我国药学研究人员对细辛属植物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共有的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并发现丁香酚,黄樟醚,榄香素,3种物质在不同的细辛品种中均有出现,这3种物质为其特征性物质。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甲基丁香酚,有毒成分为黄樟醚,黄樟醚可导致呼吸瘫痪,是一种极具毒性的致癌物。
与甲丁香酚相比,黄樟醚具有更高的挥发性,因此,细辛经高温煎煮后,可大量挥发,减少毒性,并可大量保存药效物质[3]。
“细辛”应用浅说
“细辛”应用浅说细辛辛香透窜,临床用途较多,然有“用不过钱”或“用不过五分”之说。
因此用之者,多持审慎的态度。
笔者认为,丸散剂可遵此说,汤剂则不尽然。
笔者特取张仲景对于细辛的运用予以讨论。
细辛的功用发散风寒细辛辛温,能发散风寒之邪,尤善散少阴经之风寒。
伤寒少阴病,脉沉发热,有麻黄附子细辛汤。
用附子温阳,细辛配麻黄入里使风寒之邪外达而散。
温经祛寒细辛辛温,能达经脉,与桂枝配伍,温经祛寒。
如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仲景用当归四逆汤,以归芍养血,细辛、桂枝温经祛寒,通草通血脉,草、枣益气,合为养血温通经脉之方。
临床用之以治下肢寒凝厥冷痹痛,往往收效。
行滞止痛细辛香窜,具有行滞散结止痛之功,经络脏腑无处不到,故胸腹痛痛亦可用之。
如胁腹痛痛,阳郁发热,脉弦紧者,为阴寒聚着所致,仲景以温寒之法,立大黄附子汤,以大黄之通下,配附子之辛热祛寒,细辛去痛,组成温下行滞止痛之剂。
他如乌梅丸,治蛔厥腹痛,在寒热并用之方中,复加细辛,而起行滞止痛的作用。
后世用细辛止痛,每随寒热不同而配伍他药。
温肺化饮风寒闭肺,痰饮咳逆,常用细辛与五味子、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
痰饮为水所化,水为少阴所主。
唐容川曰:“少阴为寒水之脏,寒则水气卜泛,细辛散少阴之寒,故能逐水饮。
”(《本草问答》)寒痰咳逆,则细辛辛开温化痰饮,五味之酸以敛肺降气,以成开合相济之妙。
行阳化水细辛温肾,有行阳化气行水之功。
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
本病阳虚阴凝,水饮积于胃脘。
尤在泾注:此证水停气结,“不直攻其气,而以辛温药,行阳化气,视后人袭用枳朴香砂者,工拙悬殊矣。
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者,盖欲使既结之阳,复行周身而愈也”(《金匮要略心典》)。
唐容川说:“用细辛以达水中之阳,用附子以助水中之阳……阳出则阴消,而寒饮之水自化。
”(《本草问答》)即说明细辛行阳化水之功,陈修园治疗正水之消水圣愈汤,即本方加知母,收效卓著。
细辛应用研究报告
细辛应用研究报告细辛(Ligusticum chuanxiong)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头痛、月经不调等疾病的治疗中。
本报告旨在探讨细辛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其在临床中的价值。
细辛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被认为可以活血祛瘀,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
它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能够通过调节血液循环及改善微循环等方式,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研究发现,细辛不仅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流动,还可以减少炎症反应,降低血小板聚集等,从而减轻疼痛和浮肿的症状。
此外,细辛还具有保护神经细胞、调节神经递质等功能,对于中风等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的作用。
细辛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细辛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中风是一种常见疾病,细辛被认为可以改善中风后的血液循环,促进损伤部位的康复。
研究发现,细辛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减少神经细胞损伤,改善中风后的神经功能。
2. 细辛在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细辛被认为可以扩张头部血管,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头痛症状。
研究发现,细辛可以有效减轻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头痛类型的症状,并且治疗效果比较稳定。
3. 细辛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细辛被广泛应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中。
研究发现,细辛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提高子宫收缩力等方式,改善妇科疾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细辛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细辛的活性成分较多,其药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细辛目前主要以传统煎剂的形式应用于临床,需要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新的制剂形式;此外,在细辛的临床应用中,剂量和时间的控制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细辛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中风、头痛、妇科疾病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是,对于细辛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临床应用细辛的体会
临床应用细辛的体会中医书友会第3166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田老运用细辛,治疗寒痹、寒疝、头痛、咳喘等病症,均有卓效。
细辛入肾经,启肾阳而散寒,达足太阳而至巅上,疗头面诸风百疾;辛温走窜,通行十二经脉,搜风剔寒,宣通阳气,可除沉寒痼冷;通关窍,散阴浊,为鼻渊要药。
临床应用细辛的体会作者/田淑霄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以全草入药,其气味辛温,芳香走窜,外散风寒,内化寒饮,上疏必风,下通肾气,临床应用屡获卓效。
兹仅就一隅之得,简述于下。
一、散寒通经疗寒痹金某某,男,40岁,朝鲜族,工人。
1966年10月初诊,病人双膝及踝关节冷痛难忍,恙已五载,屡治未效。
脉沉紧,舌正常,苔薄白。
证属寒痹。
治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处方:附子10g,细辛9g,鸡血藤15g,炙川乌8g,姜黄10g,独活10g,牛膝10g,连服月余,疼痛大减。
继于原方加当归12g,川续断15g,黄芪10g,养肝肾,补气血。
历3个月而痊。
按:寒痹5年,屡治未效,前方多为乌附、二活之类。
余予前方稍事变通,重用细辛而效。
盖细辛辛温走窜,善疏通关节,搜剔经络筋骨间风寒湿邪,且有较强的止痛作用。
对沉寒痼冷之顽痹,非细辛不能建此殊功。
细辛重用,疗效方著,余常用至9g未见不适。
若囿于细辛不过钱之戒,杯水车薪,恐难祛此沉寒痼冷。
二、除风祛寒治头痛张某某,女,38岁,家属。
1966年7月初诊,病人3年前产褥期,不慎感受风寒而后致头痛,每遇风寒则头痛剧作,故平时常用头巾裹头,以防风寒。
舌苔薄白,脉沉弦,体格健壮。
证属风寒头痛,治以搜风散寒止痛。
处方:川芎6g,荆芥穗6g,白芷6g,羌活10g,甘草6g,细辛6g,防风10g,薄荷5g。
3剂而愈。
按:病人头痛三载,以往曾服羌、防、芎、芷等散风之品而未效。
究其原委,于法固无不妥,然药物配伍尚未尽善。
盖风寒久客,痹阻脉络。
细辛具有升浮之性,其搜剔经络风寒之力,非其他风药可比。
后头又属足太阳膀胱经所过,膀胱与肾相表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辛重剂应用探讨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2月31日□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细辛作丸散剂直接吞服,应牢记“细辛不过钱”,以确保用药安全;入汤剂时则无此限制,可加大剂量,但宜久煎,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还可采取煎浓汁少量频服的方法。
●证属阴血虚、气虚、实热等,临床见口渴、汗出、血证等情况,均应慎用或忌用细辛。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辛温发散,功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温肺化饮。
自陈承等人以来,“细辛不过钱”之说影响甚广,现在药典规定的细辛用量也是在3克以下。
事实上,大剂量细辛挽救沉疴,缓解剧痛,起病人于垂危的经验屡有报道。
细辛不过钱之考辨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有13个方子细辛用量在2两以上,最大量见于乌梅丸为6两,但未提及不良反应问题。
宋朝陈承的《本草别说》,首次提出限量问题:“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
”这可能与宋朝用散剂有关,后人又误传为“细辛不过钱”,忽视了陈承之说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即“单用”和“用末”。
用末:即今之散剂,而不是汤剂或其他剂型。
现代临床大量报道,用细辛10克、15克、20克,甚至60克或更多,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证明细辛可以大量使用,且安全有效。
然多为复方汤剂使用,“用末”与“水煎”是有很大差别的,用药剂量截然不同。
细辛主含挥发油,在同样剂量情况下,根中黄樟醚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4倍、12倍和50倍。
黄樟醚在高温下易被破坏,煎煮30分钟后,其含量仅存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
这就是细辛在汤剂中用量较大,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
单用:即单味药物使用,而不是配伍应用。
查古今方剂,细辛很少单用末,多配伍使用且入煎剂。
如张锡纯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指出,细辛“二钱非不可用”。
特别是汤剂,在高温煎煮过程中,许多药物的毒性成分因之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清代陈士铎指出,细辛“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独用。
多则气耗而病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
提示细辛单用、独用时要特别谨慎,不可贸然多用。
如果舍弃了“用末”和“单用”,那么,细辛“不过半钱”就失去了本来意义;而不管用法,均拘泥于古训,一概予以限量,也是不对的。
细辛毒性正确认识细辛的毒性到底如何?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细辛含挥发油2.7%~3.0%,其中药用有效成分主要是甲基丁香酚(占60%),有毒成分是黄樟醚(占8%)。
如果单以细辛研末冲服,用量仅4~5克即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
但若用作汤剂,因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酚,所以经煎煮30分钟后,黄樟醚含量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
故而,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细辛的用量。
影响细辛用量的因素煎煮时间:细辛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细辛煎煮5、10、20、30、60分钟,挥发油损失率分别是30%、38%、55%、66%、74%,随着煎煮时间延长,挥发油损失增加。
药用部位:传统药用部位是根,可见“不可过半钱”是用其根,而现代临床则是用其全草。
研究表明,细辛各部位所含挥发油含量是根>全草>叶,黄樟醚含量也是根>全草>叶,且细辛挥发油90%以上存在于根系中。
品种来源:历代以华细辛为正品细辛。
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常以细辛属其他一些植物入药,如大花细辛、花叶细辛、圆叶细辛等,其挥发油含量基本都低于正品。
鉴于细辛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主要来自挥发油,使用这些非正品,可以说是形成细辛用量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用指征绝大多数情况下,细辛用于寒证。
热证用细辛时,须与寒凉药同用,且药量要轻。
吉林高凤兰认为,“有故无殒”。
临证时确实为阴寒重证及痛甚者,可大量使用细辛。
并注意地域、季节、体质强弱,以及机体对药物耐受性等情况,灵活调整用量。
武汉许国振认为,细辛温经止痛,治疗痛证、痹证等证时,可超大剂量应用。
而用以治疗表证时,宜按常规剂量应用。
老中医刘沛然的经验:细辛辛温,入肺、肾二经,可通脉络、疗死肌、顽痹等,另外还可用于偏寒、偏冷之冷疾,冷痹,冷风,冷癖,痰饮等症,此皆是认症定药之关键。
配伍使用应用细辛不仅要以辨证为依据,还宜伍酸寒或咸寒之品,以缓解其不良反应。
有报告伍用白芍、甘草,白芍滋阴以和细辛之辛烈,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百毒”。
《本草正义》载细辛“能散浮热”,于清热药中佐入细辛,可升阳散火,开泄其郁,解其表邪,有“火郁发之”之意。
细辛很少单用,而应与其他药配伍使用,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强药效。
明代倪朱谟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诸郁热最验也。
细辛若用于热证,则必须伍寒凉药,且用量宜轻。
清代陈士铎言:细辛气清不浊,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
但味辛而性散,必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不散也。
用药剂量细辛作丸散剂直接吞服,应牢记“细辛不过钱”之警语,以确保用药安全;用作汤剂时则无此限制,如治疗风寒湿痹时,可用至30克。
但宜久煎,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还可采取煎浓汁少量频服的方法。
临床可根据病人体质、病情,以及煎服法,加大用量。
有临床观察认为,细辛用至6~15克为安全剂量,超过20克会产生心悸等副作用。
河北刘兴武临床体会,只有将治疗风寒痹痛、外寒内饮、溢饮、支饮、冷哮等方剂中的细辛用量上升到9克,疗效才会显著;若据病渐增至15克,则疗效更著。
河南毛进军临床体会,细辛按经方用法,应以复方入药,煎汤使用,非常安全。
当和干姜为伍时,即使用15克或者再大一些都可以。
如用细辛走上焦,可以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
如治疗风寒湿痹、顽痰痼疾时,细辛之量须在30克以上,疗效方显。
四川萧泽民认为,细辛能通阳气、消散寒结,对久病邪实之寒性泄泻、喘、咳必用,一般用8~10克,对风寒入侵阳气未虚者用6克左右,阴虚火旺者应慎用。
有些病人服药后有烘热感、口干等不良反应,若配伍滋阴之品可自行消除。
细辛对肾脏有一定毒性,故肾功能不全者应掌握剂量,中病即止。
细辛入丸、散剂,每日用量以0.5~1克为宜,且不宜久服。
对寒湿痛痹较甚、体壮,服少量细辛疗效不佳者,可大胆应用之,不必拘谨;而对于阴虚内热、体弱多病、肾功能减退者,不论散剂、煎剂,皆应慎用。
天津金梦贤在临床中一直按着同等分量使用,例如小青龙汤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和当归四逆汤的当归、芍药、细辛,都是相同的分量,这样疗效较好。
如果把细辛减量,疗效就差。
在治疗外伤性截瘫和手足冻伤之患者,身体强壮无其他内伤疾病,有时用至一两。
应用禁忌刘沛然在《细辛与临床》中提出了6条慎用细辛的情况:①劳痰失血非所宜,反能引血化热。
②寒化口渴者慎用,外感风寒已解或未解口渴亦慎用。
③目疾胬肉有障翳者,赤白膜肤皆不用(注:眼暗不明泪出者,眦赤者多用之)。
④衄血、溺血、便血,及咯、喀、呕、吐血,皆不用。
⑤久病阴虚灼热,非所宜。
⑥凡病内热火盛及气虚、血虚、阴虚,并慎之。
清代凌奂说,凡病内热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即入风药,亦不可过5分,服过一钱,使人闷绝,因其气厚而性烈耳。
恶黄芪、狼毒、山茱萸,忌生菜,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综合各家的观点,证属阴血虚、气虚、实热等,临床见口渴、汗出、血证等情况,均应慎用或忌用细辛。
延伸阅读医案精选癃闭——再造散法(刘沛然医案)谷江,男,71岁,1943年6月就诊。
因外出被雨淋,体表恶寒,随即小便闭。
夙质体弱,面暗黄,下肢浮肿,时方6月,着衣重裹,无汗,不欲食饮。
气壅咳嗽,舌体薄,质淡,薄白苔,肢凉,脉细紧。
年老感淫邪客肺,邪不解,肺失清肃,夙质阴液亏虚,阴阳不相营运,肾气被侮,气化不及州都,关津不利,尿闭。
此中馁客忤,玄府不得交通,肺气不宣,州府不利,仿再造散法拟方:红人参15克,麻黄10克,黄芪15克,桂枝12克,杏仁18克,细辛(后入)15克,附子3克,甘草10克,葱根寸许,鲜姜20片。
一剂汗出,尿亦下,通阳而愈。
本案利用细辛能“利水道”,重用治疗癃闭。
所用方剂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刘沛然喜欢用该方加减治疗伤寒之少阴证,寒邪在肾经。
以麻黄发其表寒,附子驱其里寒,细辛降其阴邪。
并疗风冷腰痛,风冷头痛,慢性寒喘及阴缩(睾丸上吊)等。
重用细辛治顽固性头痛(病历摘要)易某,女,40岁,2009年6月初诊。
因间断头痛20余年就诊。
其间患者间断发作头痛,近日头痛频繁,持续时间渐长。
头颅CT等检查未发现异常。
刻下症见:头痛,畏寒,眠差,经期前后乳房疼痛,纳可,二便调,舌暗,舌底滞,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头痛原因待查。
中医诊断:头痛。
中医辨证:寒凝经络,阴血两虚。
治法:散寒通经,养阴补血。
处方:细辛30克,制草乌、川草乌各15克(先煎4小时),白芍30克,川桂枝30克,当归15克,莪术9克,桃仁9克,炒枣仁60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15克,葛根30克,生姜18克。
2009年7月二诊:服上方7剂。
头痛未作,畏寒已不明显。
入睡仍困难,口腔起溃疡两处,口干,便干,纳可,舌淡,脉沉。
考虑患者阴虚较明显,对上方大剂鼓动阳气之法耐受较弱,桂枝减量至15克,制草乌、川草乌减量至各9克。
考虑患者目前以睡眠不佳为主,炒枣仁加至90克,五味子改为远志30克交通心肾,以失眠治疗为主。
患者头痛20余年,病深年久,头为清窍,邪阻经络,清阳不达,或瘀滞作痛,或不养作痛,总当以通经络为先。
大剂量细辛祛络中寒邪,配合莪术、桃仁活血,化久寒所成之瘀。
细辛是治疗头痛之佳药,对于无心脏症状者,可以放心应用。
故本例虽仅服7剂,药效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