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量误差分析

合集下载

土地测量中的误差分析与校正

土地测量中的误差分析与校正

土地测量中的误差分析与校正引言:土地测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环境、仪器、人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地测量中难免会出现误差。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误差分析与校正,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误差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在土地测量中,存在多种误差类型,如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仪器误差等。

这些误差的产生原因是多样化的。

1. 环境因素:土地测量常发生在户外,受天气、大气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例如,高温会导致仪器膨胀,从而产生误差。

2. 人为因素:测量员的技术水平、操作规范程度以及对测量仪器的熟练程度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比如,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导致读数偏差。

3. 仪器因素:仪器的精度、稳定性和标定情况都会对误差产生影响。

仪器的使用寿命过长可能导致精度下降,从而产生误差。

二、误差分析方法针对上述误差类型,我们需要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误差分析方法。

1. 系统误差分析:对于存在系统误差的情况,我们需要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系统误差的特点和规律。

一般可以通过反复测量同一点或重复测量不同点的方法来进行。

2. 重复测量法:通过多次测量同一目标,计算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可以判断出随机误差的范围。

同时,可以采用各种统计方法对误差进行分析,如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3. 误差传递分析:在测量中,存在多种操作和计算过程,误差会随着传递而累积。

通过对误差传递进行分析,可以找出产生误差的关键环节,并进行相应的校正措施。

三、误差校正方法分析得到误差后,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误差校正,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1. 系统误差校正:对于已知的系统误差,可以根据误差特点和规律进行校正。

例如,如果仪器存在固定偏差,可以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2. 校正模型的建立:根据误差传递分析的结果,可以建立测量误差与测量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

通过该模型,可以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提高准确性。

第八节 地表一致性反射波剩余静校正

第八节 地表一致性反射波剩余静校正

第八节 地表一致性反射波剩余静校正许多静校正方法均采用地表一致性模型。

检波器组在位置i 的延迟G i 和震源在位置j 的延迟S j ,对所有相应的地震道都是相同的。

如果i 和j 具有公共的坐标原点,其炮检距正比于(j -i )。

如果沿测线有构造,我们以CMP (共中心点)号位置k 来表示延迟量L k ,其中k =(j - i )/2,表示构造的深度比其它位置深L k 个单位,L k 是构造时移的均值。

对于平界面反射而言,它即指向中点位置。

如果倾角很缓,L k 对于共中心点来说几乎是常数。

如果动校正速度有误差,就会保留一些剩余时差M k ,它随炮检距的平方而变化。

如果不考虑炮点或检波点对测线的横向偏离,那么对于地表一致性模型,一个道总的时移量t i,j 为: t i,j =G i 十 S j + L k 十 Mk (j – I )2 (8.1)地表一致性模型不只限于确定静校正量的时移,在振幅调节、子波提取、反褶积及其它算法中,有时候都是基于地表一致性模型,均按上述相同的过程进行。

我们并不知道每一道的时移量,但可以利用互相关求一个道相对于另一个道的时移量(t i,j – t m,n ):t i,j – t m,n =G i –G m +S j –S n +L i+j – L m+n +M i+j (j - i )2 – M m+n (n –m )2 (8.2)在此没有使用下标k ,而使用i+j ,是确保下标是整数,具体数值无关紧要。

对于一个CMP 道集,两两道互相关,就可以得出比未知数(G i ,S j ,L i+j ,M i+j )个数还要多的方程式,是一个超定方程组。

但是,方程(8.2)在测量过程中也包含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例如等号左边就会出现误差。

一个“超定”,一个“不确定”,就使我们有办法来求解这个方程组,通常用最小平方法,有时也用迭代法。

最小平方问题是使误差e p 的平方和最小:()[]{}最小值∑∑=+-+-+---==++++2n m 2j i n m ,,2m) - (n M - i -j M L )(j i n j m i n m j i p L S S G G t t e E (8.3) 可用下式求解:,0,0,0,0=∂∂=∂∂=∂∂=∂∂++j i j i j i M E L E S E G E (8.4)通常,我们事先构成一个横型道,例如经过一般处理后的本道集的初步叠加道,或者是经过时移处理后的前一个道集的叠加道。

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的地震监测技术的误差分析与校正

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的地震监测技术的误差分析与校正

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的地震监测技术的误差分析与校正地震监测技术在地震测防管理事业单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到地震活动的情况,从而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然而,地震监测技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本文将对地震监测技术的误差进行分析,并提出校正方法,以提高地震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地震监测技术的误差源1. 仪器误差地震监测仪器本身存在测量误差。

这些误差可能来自于仪器的精度、灵敏度等方面。

因此,在进行地震监测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仪器误差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2. 环境误差地震监测仪器的安装环境也会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

如周围噪声、温度等因素都可能引起误差。

因此,在选择仪器安装点时,我们应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校正。

3. 数据处理误差地震监测技术中,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引入误差。

比如,数据传输、存储、处理等环节都可能导致误差的产生。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这些误差。

二、误差分析方法1. 数据比对与验证为了准确评估地震监测技术的误差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独立的监测系统进行数据比对和验证。

一致的监测结果可以增加我们对监测数据的信任度,并帮助我们判断误差的来源。

2. 统计分析方法通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监测数据进行整体性的评估。

例如,我们可以计算数据的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等统计指标,以了解地震监测技术的误差情况。

同时,通过对样本数据的误差分析,也可以揭示出潜在的问题或异常现象。

三、误差校正方法1. 仪器校正针对地震监测仪器本身的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仪器校正的方法来提高其准确性。

这可以包括仪器的定期维护与检修、仪器的标定等操作。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仪器误差,从而提高监测技术的准确性。

2. 环境校正为了降低环境误差对地震监测结果的影响,我们可以对仪器安装环境进行校正。

例如,在选择安装点时,我们可以避开噪声源,并采取隔音、隔热等措施。

山地地区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技术应用技巧

山地地区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技术应用技巧

3 1 2・
价 值 工 程
山地地 区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技术应用技巧
Ap p l i c a t i o n S k i l l o f S u r f a c e Co n s i s t e n t Re s i d u a l S t a t i c Co r r e c t i o n Te c hn o l o g y i n Mo u n t a i n o u s Ar e a
Ab s t r a c t :Du e t o c o mp l e x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mo u n t a i n o u s a r e a a n d p o o r r e c e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 t h e o r i g i n a l ma t e r i a l S NR i s l o w. I t i s d i ic f u l t t o a c c u r a t e l y i d e n t i f y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v e l o c i t y b e f o r e r e s i d u a l s t a t i c c o r r e c t i o n .T h e e a s i l y i d e n t i i f e d v e l o c i t y c a n b e g a i n e d a f t e r s e v e r a l t i me s o f v e l o c i t y a n a l y s i s a n d r e s i d u a l s t a t i c c o r e c t i o n . B u t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e r r o r o f i n i t i a l v e l o c i t y a n d i n i t i a l s t a t i c s , t h e i t e r a t i v e o f r e s i d u l a s t a t i c c o r r e c t i o n i s a l wa y s n o t c o n v e r g e n t S O t h e r e l a u n d e r g r o un d s t r u c t u r l a c o n i f g u r a t i o n c a n n o t b e g a i n e d .On l y r e l a t i v e l y r e a s o n a b l e i n i t i a l v e l o c i t y c a l c u l a t i n g me t h o d c a n e n s u r e t h e r e l a a n d r e a s o n a b l e i ma g e r y .

基于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及分析

基于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及分析
校正 量 。
沙 漠 和 其 他 地 区 , 水 面 深 度 和 低 速 带 的 厚 度 有 时 潜
很 大 , 震 波在 其 中的传 播路径 很长 , 使 两条 入射 地 即 角度 差异 很小 的射 线 在 经过 长 距 离 的传 播 后 , 行 旅 时也 会 因 为路径 的不 同发 生较 大 的差 异 ; 有 就是 还
关 键 词 : 地 静 校 正 ; 表 一 致 性 静 校 正 ; 差 分 析 ; 论 模 型 山 地 误 理 1 引 言 地 震 勘 探 在 复 杂 西 部 地 区 的 应 用 受 到 很 大 限
地 形 的 大 幅 度 起 伏 会 使 静 校 正 基 准 面 的 选 取 很 困
难 。 以在地 形复 杂地 区 , 于地 表一 致性 假设 的静 所 基
为 了 分 析 采 用 传 统 的 基 准 面 静 校 正 方 法 得 到 的 静校 正 量 与 实 际校 正量 的 误 差 , 们建 立 了如 图 2 我 所 示 的 层 状 模 型 , 形 线 是 由 两 段 倾 斜 面 构 成 的 凸 地
低 于 下 覆 层 , 实 际 地 质 情 况 却 经 常 与 地 表 一 致 性 { 设 不 符 。 文 通 过 对 理 论 模 型 的 基 于 地 表 一 致 性 静 但 s t 本 校 正 误 差 计 算 和 分 析 , 明 基 于 地 表 一 致 性 静 校 正 误 差 主 要 与 基 准 面 的 高程 、 检 距 和 基 准 面 与- 表 炮 i R点 或 检 波点 的 高差等 因素 有关 。
以聚 焦 , 致 地震 剖面 质量 欠佳 , 层 尤 其突 出 。 以 浅 2 理 论 模 型 与 基 本 公 式 传 统的 静校 正一般 需要选 择 一个 具有 相 同海拔

静校正

静校正

第四节静校正静校正是消除地震波到达时间误差的办法。

研究由于地形起伏、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的横向变化,引起地震波到达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进行校正的技术。

静校正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至今仍未彻底解决好的技术。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迪克斯教授生前曾说,解决好了静校正问题就等于解决好了地震勘探中几乎一半的问题,静校正的难度可见一斑。

在观测面是水平的,地下传播介质是均匀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地震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

实际上,沿着测线的方向,地表高程、地表低降速带的厚度和速度的变化,也就是介质的不均匀,导致地震波到达时间的误差,所得到地震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畸变了的双曲线。

地表的变化越大,导致地震波到达时间的误差就越大,也就是静校正问题越突出。

地震波的激发、接收、传输系统也能引起少量的到达时间误差。

1.静校正概述静校正是提高叠加剖面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的一项关键技术。

静校正方法有野外静校正和室内静校正,或者野外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

目前,对地表复杂的地震资料,联合应用多种静校正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静校正效果。

(1)地表模型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对于一致性的地表模型,上地层的速度与下地层的速度差异明显(由低到高),根据斯奈尔定律,同共接收点道集的所有地震波经过低降速带时,几乎沿着同一条路径、同一个方向(近似垂直地面)到达同一个接收点。

在共接收点道集内,接收点引起的各道的静校正量大小基本相同;在共激发点道集内,激发点引起的各道的静校正量大小也基本相同。

一个地震道的静校正与一个激发点和一个接收点有关,它的静校正量是激发点的静校正量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的总和。

对于非一致性的地表模型,道集各道的地震波传播路径有差异,接收点或激发点引起的静校正量不相同,引发了静校正不“静”的问题。

(2)野外静校正与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至关重要,当野外的静校正到位时,叠加剖面不仅信噪比高,构造形态比较真实,而且能提供高质量的模型道,使反射波法静校正(一种剩余静校正)与速度分析相结合的多次迭代过程能够收到真实果。

如何进行测绘技术的误差分析和校正

如何进行测绘技术的误差分析和校正

如何进行测绘技术的误差分析和校正测绘技术的误差分析和校正在现代科技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测绘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应用范围涉及到土地管理、城市规划、资源环境管理等诸多领域。

而误差分析和校正则是保证测绘数据准确性、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从测绘误差的产生原因、误差分析方法、校正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误差的产生原因误差是测绘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十分复杂。

首先,测量仪器本身的误差不可忽视。

各种测量设备在制造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工艺误差和系统误差,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其次,环境因素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天气条件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会导致测量结果产生偏差。

最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方法也是影响测量误差的重要因素。

二、误差分析方法误差分析是指对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定量描述。

常用的误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精度分析法和可靠性分析法。

精度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重复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评估测量结果的精度。

可靠性分析法则是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三、校正手段误差校正是为了改正或减小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前常用的校正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内部校正:内部校正是通过对测量仪器本身的误差进行校正,以提高仪器的测量精度。

常见的内部校正方法包括零点校正、线性化校正等。

2. 外部校正:外部校正是指通过与已知准确值进行对比,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

例如,利用已知控制点进行GPS定位的校正。

3. 误差模型校正:误差模型校正是通过建立误差模型,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常见的误差模型包括多项式模型、高斯模型等。

4. 数据配准:数据配准是指将多个测量数据进行匹配,消除不一致性或异质性,以提高整体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数据配准常用于遥感影像处理等领域。

综上所述,测绘技术的误差分析和校正是确保测绘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必要步骤。

土地测量中的常见误差及处理方法

土地测量中的常见误差及处理方法

土地测量中的常见误差及处理方法引言:土地测量是一门繁复的技术,关乎土地的面积、位置和边界等重要信息。

然而,在土地测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误差,这些误差如果不加以处理,将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就土地测量中的常见误差及其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由于测量仪器的已知缺陷或不完善而引起的误差,其特点是偏差稳定且沿相同方向产生。

在土地测量中,常见的系统误差有:仪器校准偏差、气候条件误差、地心引力异常误差等。

1. 仪器校准偏差仪器的校正是土地测量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缺乏准确的校准将导致高度不一致、方向偏移以及测量精度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并在实际测量中不断监测仪器的精度。

如果发现校准偏差,可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补偿来修正误差。

2. 气候条件误差气候条件对土地测量产生的误差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在高温酷暑中进行测量,会导致测量仪器膨胀而引起线性误差;而在低温冰冻的环境中,测量仪器可能会收缩,从而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

为了减小气候条件的误差,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温度和湿度的修正,或者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

3. 地心引力异常误差地球重力场在不同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下存在微小变化,这可能会对土地测量结果造成误差。

为了排除地心引力异常误差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实际测量中根据当地的地质信息进行适当修正,或者使用重力测量仪器进行校正。

二、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由于测试对象自身的内部变化、观测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为因素等造成的误差。

相比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是不可预测和不可消除的。

土地测量中常见的随机误差有:不稳定的测量仪器误差、人为操作误差、地表测量点的不规则性误差等。

1. 测量仪器误差测量仪器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功能不稳定、灵敏度下降等问题,进而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为了减小该误差,我们可以在实际测量前进行仪器性能测试,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在测量过程中不断监测仪器的准确性。

大地测量中常见误差的分析与校正

大地测量中常见误差的分析与校正

大地测量中常见误差的分析与校正大地测量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测量地球上各个地点的几何位置,为后续地图绘制、土地规划和工程项目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然而,在大地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仪器、环境条件和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会引入一定的测量误差。

本文将就大地测量中常见误差的分析与校正进行探讨。

一、测量误差的分类与原因分析在大地测量中,测量误差可以分为系统性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性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或方法本身的固有缺陷或无法完全消除的环境条件等原因引起的,其影响通常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而随机误差则是由于种种偶然因素导致的,其影响呈现无规律的分布。

造成测量误差的原因多种多样。

例如,在测量仪器方面,仪器的分辨率、灵敏度和稳定性等特性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同时,测量环境,如天气条件、地形地貌等也可能对测量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

此外,人为因素,如操作不规范、数据处理错误等亦是造成误差的常见原因。

二、测量误差的分析方法为了准确评估和消除测量误差,测量数据的分析至关重要。

常见的测量误差分析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均值、方差、标准差等,从而评估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样本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来确定误差的显著性。

2. 误差相关性分析法:误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揭示出误差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对误差进行更加准确的估计。

常用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有协方差分析、相关系数分析等。

3. 误差传递法:误差传递法是一种将各个环节的误差逐级传递到整个测量结果的方法。

通过对测量所使用的仪器、操作环节、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有效确定整个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

三、测量误差的校正方法针对测量误差,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校正措施,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校正方法:1. 参数法校正:通过对误差引入的各个参数进行校正,如仪器参数的校正、环境参数的校正等。

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1)基于折射原理的方法:
①斜率、截距时间法,包括单倾斜和多倾斜折射面; ②合成延迟时法,包括ABC方法、FARR显示方法、 相对延迟时法、绝对折射静校正、 合成延迟时法(DRS); ③时间深度项法或称为互换法,包括GRM、EGRM、
ABCD法、相对折射静校正(RRS)、相遇时间 法等; ④回折波和折射波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方法; ⑤迭代反演低降速带厚度法静校正(假设v0 已知); ⑥折射分析射线反演静校正方法;
直接利用野外实测的表层资料,进行的静校正叫野外 静校正,也叫基准面校正。
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
2.井深校正
井深校正是将激发点 O 的位置由井底校正到地面 Oj。
j
1 [
V0
(h0
1 hj) V
h)
注:取“负号”是“减负”等于“加正”,因为静校正
是减去静校正量。
说明:息源来自于正常生产的初至信息
正常生产炮的初至信息一般是直达波和 近地表折射波,进入复杂山地以后,初至波 信息变得十分复杂,除上述两种类型波以外, 可能还有透射波、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 射反射波,以及多次折射波和多次折射反射 波等。
利用初至信息估算静校正量的方法为数 众多,在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类重要 的静校正量估算方法。
的散射和噪声; 4)射线自下而上穿过LVL界面时,不管层下传播
方向如何,都会产生强烈弯曲; 5)自由表面会产生虚反射,与直接下传信号相叠; 6)强阻抗界面,会产生多次波和波形转换。
静校正量 是炮点和检波点空间位置的函数,是沿空间变化
的曲线(面),可分解为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
(8)低频分量即长波长(波长大于排列长度)静校正 量,对叠加效果影响不十分明显,但影响低幅构造 的勘探。

土地测量中常见的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土地测量中常见的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土地测量中常见的误差及其减小方法土地测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在农业和建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还在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地测量中常常会产生误差。

本文将探讨土地测量中常见的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一、人为误差在土地测量中,人为误差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发生的一种误差。

这种误差主要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观察力和经验不足造成的。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培训和学习,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2.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测量规范和操作规程,减少主观判断和个人偏差。

3.多人测量互查,相互核对测量结果,减少因个人原因造成的误差。

二、仪器误差在土地测量中,仪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误差。

要减小仪器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选择合适的仪器,根据具体任务选择仪器型号和精度要求,保证测量所需的准确度。

2.定期校正仪器,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校准和调整,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仔细处理仪器数据,消除仪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三、环境误差环境因素是影响土地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如气候变化、地形地貌等。

为了减小环境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天气条件,尽量避免气候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仔细观察并记录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地表情况等,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3.进行数据校核和比对,使用多组数据进行分析,排除环境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四、数据误差在土地测量中,数据误差是一种常见的误差来源。

这种误差主要由于数据的采样不准确、传输过程中丢失或变形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减小数据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用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数据采集设备,同时注意数据的保护和存储。

2.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排除错误和异常数据,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算法。

如何进行地面测量中的精度检查与纠正

如何进行地面测量中的精度检查与纠正

如何进行地面测量中的精度检查与纠正地面测量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其精度对于建设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数据准确性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地面测量的复杂性和误差来源的多样性,精度检查与纠正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地面测量中的精度检查与纠正。

1. 精度检查的概念与意义精度检查是指对地面测量数据进行验证和评估,以确定其与真值之间的偏差。

其目的是确保测量结果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并提供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精度检查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排除测量中的误差源,提高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和可信度。

2. 精度检查的方法和技术在进行精度检查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对同一点进行重复测量,通过计算不同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来评估测量的精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交会定位法、闭合交会法、多基线比较法等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比对和校正。

3. 误差来源的分析与纠正地面测量中的误差来源多种多样,包括仪器误差、环境影响、人为操作等。

对这些误差进行分析和纠正是提高地面测量精度的关键。

在仪器误差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仪器校准和定期维护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对于环境影响,我们需要了解并考虑如气象条件、地形地貌、重力变化等因素对测量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校正。

此外,人为误差也是需要注意和纠正的,包括操作技术、观测方法等方面。

4. 精度检查的数据处理与评估在完成地面测量后,我们还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估,以验证其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数据处理包括对观测数据进行修正、过滤和平差等步骤,以消除测量误差和提高数据的可信度。

评估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来进行,如误差概率分布分析、误差椭圆计算等,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5. 精度纠正的重要性与方法当精度检查发现测量数据存在偏差时,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纠正措施。

精度纠正的目的是消除系统性误差和随机误差,以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对于系统性误差,我们可以采用改进仪器、更换环境等方法进行纠正。

山区煤田地震勘探中静校正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

山区煤田地震勘探中静校正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

山区煤田地震勘探中静校正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
沈辉;李辉峰
【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
【年(卷),期】2008(020)008
【摘要】在山区或地表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采用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静校正将会严重影响勘探效果,该影响主要源于地表一致性假设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如较高的低速带、巨厚的低速带、基岩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等.为分析一致性假设静校正偏差产生的原因及大小,构建一地形起伏、基岩出露的复杂模型,通过正演其射线路径,对比其时距曲线与理论时距曲线的差异,以及二者静校正量误差大小.模型分析证实该差异与偏移距、地震波穿透深度及基准面高程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据此提出了改进方法,如浮动基准面校正及分块静校正等.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试算表明,使用改进的方法可有效改善地震时间剖面同相轴聚焦效果及连续性.
【总页数】7页(P54-59,79)
【作者】沈辉;李辉峰
【作者单位】浙江省第九地质大队,浙江,湖州,313000;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折射静校正方法在山前地带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J], 张欣
2.利用时空校正方法做山区地震勘探静校正 [J], 王辉;刘天放
3.两种静校正方法在准东煤田三维地震勘探的应用 [J], 耿春明
4.基准面选取对煤田地震勘探静校正结果的影响分析 [J], 唐汉平
5.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高密度地震勘探中静校正问题解决方法 [J], 窦强峰;妥军军;蒋在超;周清华;杨镇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量误差分析

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量误差分析

第35卷第6期物探与化探Vol.35,No.6 2011年12月GEOPHYSICAL&GEOCHEMICAL EXPLORATION Dec.,2011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量误差分析尹奇峰,潘冬明,夏暖,李娟娟,胡明顺(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目前,在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静校正方法几乎都是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

在地表复杂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低速带厚度和横向速度变化较大,地表一致性假设往往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在这种情况下再运用地表一致性静校正,势必产生很大的误差。

笔者利用模型正演方法着重讨论复杂地区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存在的原因及这种原因跟基准面、炮检距、低速带和基岩速度、低速带厚度、反射面深度等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变化规律,提出解决复杂地区静校正问题的建议,以期改进现有的静校正方法,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表一致性;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正演模型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918(2011)06-0785-04目前,在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静校正方法几乎都是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即认为地震波在震源处沿垂直方向入射,在检波点处沿垂直方向出射,某一地震道的静校正量只与炮点和检波点的地表位置有关,共炮点道集有着相同的炮点静校正量,共检波点道集有着相同的检波点静校正量,而与地震道的炮检距、地震波的入(出)射角等因素无关[1-5]。

基于这种假设的方法有相关法、广义线性反演法、非线性反演法等静校正方法、交互迭代静校正法等,这些方法对处理静校正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7]。

但是,在地表复杂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低速带厚度和横向速度变化较大,地表一致性假设不在符合实际地质情况,浅、中、深层反射波在接近到达地面之前路径是不同的,地震波经过低降速带所走的路程长度与反射波时间有关,这是非地表一致性模型,也就是所谓的“静校不静”问题[8-10]。

这些问题在实际处理中客观存在,消除或减少由此产生的误差对地震处理解释意义重大。

基于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及分析

基于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及分析

基于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及分析Ξ张福宏1,孔连民2,曹 慧3(11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21中石化西北分公司特种工程管理中心,新疆库尔勒 841600;31中冶集团成都勘察研究总院,四川成都 610031) 摘 要:我国西部山区地形复杂,地震勘探中的静校正问题尤其严重。

生产中使用的静校正方法繁多,但基本都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即假定地震波路径在近地表层垂直传播,这是基于假设地表速度远低于下覆层,但实际地质情况却经常与地表一致性假设不符。

本文通过对理论模型的基于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计算和分析,表明基于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主要与基准面的高程、炮检距和基准面与炮点或检波点的高差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山地静校正;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分析;理论模型1 引言地震勘探在复杂西部地区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很好的解决山地静校正问题。

大多数的静校正技术是地表一致性的假设,实际生产中,因为近地表层速度低于其下覆层,根据Snell 定律,地震折射和反射路径被假定为垂直的通过近地表层,与地震波的入射方向无关,如图1所示。

图1 地表一致性假设示意图地表一致性假设使静校正量的计算变得容易,简化了计算量。

在大多数情形下,这样的简化有其合理性,误差不是很大,足以满足生产需要。

所以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成为了目前几乎所有静校正方法的基础。

但当地震勘探开始向西部等地表复杂地区转移时,地表一致性假设与实际情况的差距比较大,主要表现在地表及高速层顶面起伏较大,并存在明显的横向速度变化,尤其在山区,基岩经常出露,从而使近地表层速度很高,常常不符合地表一致性假设;在沙漠和其他地区,潜水面深度和低速带的厚度有时很大,地震波在其中的传播路径很长,即使两条入射角度差异很小的射线在经过长距离的传播后,旅行时也会因为路径的不同发生较大的差异;还有就是地形的大幅度起伏会使静校正基准面的选取很困难。

所以在地形复杂地区,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静校正方法难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反射波的同相轴难以聚焦,以致地震剖面质量欠佳,浅层尤其突出。

3地震处理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3地震处理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3速度分析和静校正概述 正常时差 平反射层的正常时差 水平层状介质的正常时差 四阶时差 动校拉伸 倾斜反射界面的正常时差 任意倾角多层的正常时差 动校速度与叠加速度 速度分析 速度谱 一致性测量 影响速度估算的因素 交互速度分析 沿层速度分析 相干属性叠加 剩余静校正 利用旅行时分解法的剩余静校正估计 利用叠加能量最大法剩余静校正估计 旅行时分解法的应用 最大允许时移量 相关窗口 其他条件 叠加能量最大值法的应用 折射静校正 初至波 野外静校正 平折射界面 倾斜折射界面 加减法 广义相遇法 最小平方法 静校正的处理流程 模型试验 野外实例 习题 附录C :时差和静校正 时移双曲线 动校拉伸 倾斜反射界面方程 对剩余静校正量估算的旅行时分解法 由折射初至波估算深度 倾斜折射界面方程 加减法 折射初至波的广义线性反演 折射旅行时层析成像 L 1模折射静校正 参考文献3.0 概述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其速度是深度的函数,声波测井记录表示直接的速度测量;另一方面,地震资料则给出了间接的速度测量。

基于这两种类型的信息,勘探地震学家推导出许多不同的速度,例如层速度、视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rms )、瞬时速度、相速度、群速度、动校(NMO )速度、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

然而,从地震资料中得出的速度是能产生最好叠加效果的速度。

假设层状介质中,叠加速度与NMO 速度有关。

而又它与均方根速度有关,平均速度和层速度均由均方根速度求得。

层速度为两个反射界面之间的平均速度。

具有一定岩性组成的岩层的层速度的几个影响因素有:图3.0-1 含微裂隙的Bedford 石灰岩中在干的和水饱和时,纵波和横波速度因围压变化而变化,流体体积在测量中保持为常数。

这里,S 为饱和的,D 为干燥的,V p 为纵波速度,V s 为横波速度(引自Nur ,1981)速度(k m /s )围压图3.0-2 有圆形孔隙的Berca 砂岩样本,纵波和横波速度随围压的变化。

连片资料处理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连片资料处理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连片资料处理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技术对需要连片的地震数据有较多的要求。

当地震数据的前提条件能较好满足连片要求时,便能得到满意的拼接效果。

由于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采集年度不同、所采用的仪器、观测系统、施工参数(如采集仪器、震源类型、药量、井深、激发组合和接受组合等)和采集时的地表不同,导致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在观测系统和覆盖次数、面元大小、方位角、频率、相位和极性、各区块间的时差、原始数据品质、相邻区块间的重叠段长短以及重叠段的信噪比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消除这些差异,一般连片拼接处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在各个单区块内,分别根据各区块地震数据特征,针对性地定义网格,进行最小相位化、叠前去噪、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处理。

利用单块内原始面元网格的优势,在合理统一处理参数的前提下,采用系列地表一致性处理,依次消除因地表因素造成的振幅不均衡、子波不一致、区域性的剩余静校正时差的影响,提高单区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为区块间的匹配整合奠定基础。

其次进行匹配滤波和地震数据整合。

通过在不同区块拼接处的水平叠加剖面上求取匹配滤波因子,将所得滤波因子应用于叠前地震数据,经过此项处理后不同区块拼接处的叠前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和相位都能得到较好的匹配,深浅层的反射波数据都能达到无缝拼接。

最后进行地震数据拼接整合后的处理。

当数据拼接完成后,可以继续开展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预测反褶积、全区统一速度分析、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和面元均化处理。

这样可以进一步均衡区块间的振幅差异、提高分辨率和消除整个区块的剩余静校正时差。

应用面元均化技术,可以均化CMP面元中的炮检距分布,消除覆盖次数不均匀的现象,填补由于炮检距变化形成的浅层缺口和面元大小变化及方位角变化形成的空道。

当面元均化不能较好地解决覆盖次数横向剧烈变化,而导致叠前偏移结果出现严重画弧时,可使用基于覆盖次数的振幅调节技术。

6.静校正

6.静校正

5.4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基本概念
在地表一致性假设的前提下,经过野外静校正和动校正之后, 反射时差可以表示为4个分量之和 ' tij = si + g j + ek + M k x 2ij 式的4个分量中,后两个随反射时间(层位)的变化面变化,前两 个具有地表一致性特征,是我们要计算的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 校正量。 基于时差分解的剩余静校正方法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 拾取每个地震道的时差;然后对时差进行分解,得到炮点和检 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最后在每个地震道上应用炮点和检波点 静校正量。
5.3初至折射静校正
A D G
加减法折射静校正
加减法折射静校正示意图
θc
B C H E F
图中有三个炮点检波点对,分别是 A → D 、 D → G 和 A → G ,现在定义 两个时间变量 t+ 和 t− 。
t+ = t ABCD + t DEFG − t ABFG
t+ = 2( zw z tan θ c CD CH ) = 2( ) − − w vw vb vw cos θ c vb v sin θ c = w vb
5.1静校正相关概念
基本概念
谢里夫(Sheriff)对静校正所做的定义为:用于补偿由于地 表高程变化、风化层的厚度和速度变化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其 目的是获得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 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时间。 静校正通常称为地表一致性静校正。地表一致性指某一地 震道的静校正量只与炮点和检波点的地表位置有关,共炮点道 集有着相同的炮点静校正量,共检波点道集有着相同的检波点 静校正量。 静校正方法分类: (1)基准面静校正(野外静校正) (2)初至折射静校正 (3)反射波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二阶差分极大叠加能量地表一致性静校正

二阶差分极大叠加能量地表一致性静校正

二阶差分极大叠加能量地表一致性静校正
周兴元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年(卷),期】1991(000)005
【摘要】目前地震数据处理中常用的短波长静校正方法,就其原理说均属极大叠加能量法(即利用模型道)。

当静校正量比较小时,采用这类方法都能见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推出的二阶差分静校正方法不用模型道,而是根据给定的观测系统选出特定的四道(为一组),先分别计算两道的互相关时差,再求以上两个时差之差,经过多组统计,即可得到炮点(或检波点)的静校正量的二阶差分
【总页数】1页(P674-674)
【作者】周兴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
【相关文献】
1.典型地表条件下非一致性静校正影响分析 [J], 唐进
2.二阶差分最大叠加能量法地表一致性静校正 [J], 国九英;周兴元
3.山地地区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技术应用技巧 [J], 赵红磊
4.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量误差分析 [J], 尹奇峰;潘冬明;夏暖;李娟娟;胡明顺
5.复杂近地表探区静校正量的地表一致性融合技术 [J], WANG Lixin;LIN Boxian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6期物探与化探Vol.35,No.6 2011年12月GEOPHYSICAL&GEOCHEMICAL EXPLORATION Dec.,2011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量误差分析尹奇峰,潘冬明,夏暖,李娟娟,胡明顺(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目前,在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静校正方法几乎都是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

在地表复杂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低速带厚度和横向速度变化较大,地表一致性假设往往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在这种情况下再运用地表一致性静校正,势必产生很大的误差。

笔者利用模型正演方法着重讨论复杂地区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存在的原因及这种原因跟基准面、炮检距、低速带和基岩速度、低速带厚度、反射面深度等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变化规律,提出解决复杂地区静校正问题的建议,以期改进现有的静校正方法,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表一致性;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正演模型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918(2011)06-0785-04目前,在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静校正方法几乎都是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即认为地震波在震源处沿垂直方向入射,在检波点处沿垂直方向出射,某一地震道的静校正量只与炮点和检波点的地表位置有关,共炮点道集有着相同的炮点静校正量,共检波点道集有着相同的检波点静校正量,而与地震道的炮检距、地震波的入(出)射角等因素无关[1-5]。

基于这种假设的方法有相关法、广义线性反演法、非线性反演法等静校正方法、交互迭代静校正法等,这些方法对处理静校正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7]。

但是,在地表复杂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低速带厚度和横向速度变化较大,地表一致性假设不在符合实际地质情况,浅、中、深层反射波在接近到达地面之前路径是不同的,地震波经过低降速带所走的路程长度与反射波时间有关,这是非地表一致性模型,也就是所谓的“静校不静”问题[8-10]。

这些问题在实际处理中客观存在,消除或减少由此产生的误差对地震处理解释意义重大。

通过建立地表模型,笔者研究了复杂地区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量随地表条件变化的规律,进行了误差分析,探讨了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

1复杂山地不满足地表一致性假设的因素地表一致性假设使静校正问题本身得到了大大地简化,静校正量的求取也变得更加容易。

在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这种假设是合理的,虽然这样求得的静校正量和实际静校正量有一定的误差,由此造成的误差却不会过度影响生产需要。

但是,随着勘探地区向西部等地表条件复杂地区发展,这种假设显得越来越不合理,由此造成的误差也越来越大,这给静校正处理带来困难。

在地表复杂地区,这种假设不合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基岩常常出露。

基岩出露的地方近地表速度很高,导致地震波在低速带传播时传播方向差异很大,严重违背地震波在低速带内垂直传播的假设。

(2)地形大幅度起伏。

这种情况下,基准面的选取会成为一个难点,因为不论基准面选取在什么地方,都会使炮点和检波点与基准面高差比较大,造成比较严重的静校正误差。

(3)低速带速度较大。

在西部复杂地表地区,有些区域的低速带会有比较高的速度,而低速带速度越高,波在低速带中传播方向越偏离垂直入射假设,这样造成的静校正误差就越大。

这种情况下,同一检波点接收到来自不同反射层的地震波在传播路径上的差异较大,同一道中来自不同深度反射层的静校正量也有较大差异。

为了研究复杂地表地区对地表一致性的违背程度及这种违背对静校正量的影响,笔者从理论模型出发,研究分析基准面选取、低速带速度、低速带厚度、基岩厚度、基岩速度等不同的因素对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的影响,总结复杂地区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量的误差规律,为改进和获得复杂地区静校正方收稿日期:2010-10-08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2008ZX05035)资助物探与化探35卷法提供参考[11]。

2基本公式图1为静校正量计算示意图。

图中实线所示为在地表一致性假设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虚线所示为地震波的实际传播路径。

图1静校正量计算示意在地表一致性原则下计算所得静校正量为t 理,由地震波实际走时计算得到的静校正量为t 实。

两者计算公式为t 理=(H 准-H 入+H 准-H 炮)v 岩-(H 准-H 出+H 准-H 检)v 低,(1)t 实=t'反-t 反,(2)t 差=t 理-t 实。

(3)其中,H 炮为炮点高程,H 检为检波点高程,H 入为射线到基岩顶界入射点高程,H 出为射线到基岩顶界出射点高程,H 准为基准面高程,t 反为静校正之前根据模型正演得到的实际旅行时,t'反为将起伏地面校正到基准面之后根据模型正演得到的实际旅行时,t 差为两者所求得的静校正量的误差。

3模型计算建立不同水平层状模型,分析地表一致性原则下不同的因素对理论静校正量与实际静校正量之间误差的影响。

采用图2的水平层状模型作为基础模图2水平层状基础模型及射线追踪型,其中0刻度线处为地表,最大偏移距为3000m ,最深处达2000m 。

以下几个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变化参数。

模型一。

选取不同的基准面,比较基准面变化对静校正误差的影响。

模型参数:反射面深度1000m ,低速带厚度200m ,基岩速度3500m /s ,低速带速度1200m /s ,基准面变化从200 600m 。

误差结果见图3。

图3基准面变化对静校正误差的影响从图3中可以看出,基准面的选取对静校正误差的影响较大。

当基准面选取在-200m 附近区域,即基岩顶界面附近时,静校正误差比较小,其他基准面的位置偏离基岩顶界越大,静校正误差越大,而且随着偏移量的增加,静校正误差增加迅速。

当选取同一基准面时,静校正误差随着炮检距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趋势逐渐变缓。

模型二。

同一基准面,改变基岩厚度,比较反射面深度变化对静校正误差的影响。

模型参数:低速带厚度200m ,低速带速度1200m /s ,基岩速度3500m /s ,基准面选择基岩顶界面。

基岩厚度变化从800 2000m 。

误差结果如图4所示。

图4反射面深度变化引起对静校正误差的影响·687·6期尹奇峰等: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量误差分析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选择同一基准面的情况下,随着基岩厚度的增加,静校正误差逐渐减小,即随着反射面深度的增加,静校正误差逐渐减小。

在同一反射面下,随着炮检距的增加,静校正误差逐渐增加,但是增加的趋势变缓。

当煤层埋深变化或油藏时,这一点意义重大。

模型三。

改变低速带速度,比较低速带速度变化对静校正误差的影响。

模型参数:低速带厚度200m ,反射面深度1000m ,基岩速度3500m /s ,基准面选择基岩顶界面。

低速带速度变化从400 2000m /s 。

误差结果如图5所示。

图5低速带速度变化对静校正误差的影响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选取同一基准面时,静校正误差随着低速带速度的增大而增加。

在同一低速带速度之下,静校正误差随着炮检距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大的趋势在逐渐变缓。

由此可以得出,在基岩出露和黄土塬等复杂地区,坚持地表一致性假设将带来较大误差和严重后果。

模型四。

改变低速带厚度,比较低速带厚度变化对静校正误差的影响。

模型参数:低速带厚度200m ,低速带速度1200m /s ,基岩速度3500m /s ,基准面选择基岩顶界面。

低速带速度变化从50 500m ,同时基岩厚度保持不变,为950m 。

误差结果见图6。

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选取同一基准面,基岩厚度不变的情况下,静校正误差随着低速带厚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在同一低速带速度之下,静校正误差随着炮检距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大的趋势在逐渐变缓。

地表高程起伏较大或基岩顶界剧烈变化时,这一规律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4结论通过分析以上几个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产生的静校正误差,得到以下结论。

图6低速带厚度变化对静校正误差的影响(1)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产生的静校正误差,在同一炮里面,随着炮检距的增大而变大,且增加的速度逐渐减缓。

(2)由模型一可以看出,在同样的条件下,如果基准面选择在基岩顶界面附近静校正误差比较小。

由此,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可以从其他资料(如测井,小折射等)大致了解基岩顶界面的深度,尽可能将基准面选择在这附近。

(3)基岩速度和低速带的速度对静校正误差影响主要表现在两者的差异上。

在同一基岩速度下,低速带速度越大,静校正误差越大;在同一低速带速度下,基岩速度越大,静校正误差越小。

这种变化符合在地表一致性假设中关于地震波在低速带垂直传播的规律。

在基岩出露的地区,由于低速带速度加大而造成的静校正误差就会特别大,在这些地区要特别注意。

(4)基岩厚度对静校正误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反射面深度的增加,静校正误差会逐渐减小。

也就是说来自深部地震波的静校正误差比较小,而浅部的静校正误差比较大。

由此,可以考虑用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对浅部资料进行处理,而用常规的静校正方法对深部的资料进行处理。

这里考虑采用浮动基准面。

(5)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求得的静校正量与实际的静校正量有一定的误差。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误差会达到比较大的数值,进而影响到反射波成像质量。

因而,在地表条件复杂地区有必要采取非地表一致性方法。

在非地表一致性方法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对现在使用的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进行改进,使其更适合复杂地表地区的情况。

5建议(1)采用浮动基准面。

在静校正中使用的基准面通常都是一个水平的基准面,由模型一可以看出,·787·物探与化探35卷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量与真实的静校正量的偏差和基准面的位置有关,即基准面与炮点或检波点的高差越大,则该点处的静校正量与真实静校正量的差别就越大。

在地形起伏比较大的地区同一条测线的同一炮集内,地形的起伏可能达到几百米,不论基准面选在何处,它与炮点或检波点均存在较大高差,地表一致性假设造成的静校正误差就很难消除。

通过使用浮动基准面,可使基准面离地面点较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表一致性假设带来的误差。

(2)波场延拓表层模型静校正。

该方法利用反演得到的速度场和波动方程,将地震资料延拓到某个观测面,从而实现静校正的目的。

首先将炮集内的炮点和检波点延拓到高速层顶面,然后用替换速度填充高速层顶界到基准面之间的区域,再将炮点和检波点延拓到基准面上。

该方法是真正意义上的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

(3)分块静校正。

由本文的模型可知,在近炮检距处,校正量与来自某一深度地震波的实际校正量之差随炮检距不同而变化较剧烈,但在远炮检距处这种变化较小,不会对成像造成影响。

因此可以考虑对不同的炮检距记录使用不同的炮点静校正量和检波点静校正量,从整体上减小因地表一致性假设带来的误差闭合。

这种做法需要从野外观测系统设计开始就考虑静校正问题,要根据前期的地质调查资料大致确定反射和折射界面的深度及上、下地层速度关系,并由此估计实际静校正量与基准面校正量差值的变化规律,确定差值变化较平缓的最小炮检距作为一个临界炮检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