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

2021/3/16
9
• 通常地震波振幅随时间呈指数衰减。 高频衰减比低频快。
• 与震源强度和震源耦合有关的影响, 检波器灵敏度和检波器耦合及偏移距 的影响。对这类影响主要通过地表一 致性振幅校正程序,类似于自动剩余 静校正来完成。
2021/3/16
10
参数提取与分析的目的是为寻找在常规处 理或其他处理中常用的最佳处理参数,以 及有用的地震信息,如频谱分析、速度分 析、相关分析等。这类数字处理还可为校 正与偏移及各种滤波等处理提供速度和频 率信息,并可以自成系统处理出相应的成 果图件,如频谱、速度谱,通过相关分析 进行相关滤波等。
• 在数据处理中,将按时序排列的形 式转换为按道序排列(即第一道的所 有数据都排在第二道之前,使同一道 数据都排放在一起)这种预处理称为 数据解编或重排。
2021/3/16
2
• 二、编辑
• 在地震数据采集中,由于施工 现场复杂,外界干扰大,难免出 现一些不正常道和共炮点记录, 这些记录信噪比低,如果参与叠 加处理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2021/3/16
7
数字仪对信号进行增益控制时的增益指 数己记录在记录格式的阶码上,因此增 益恢复的公式为
A= A0 /2n 其中A0为记录到的采样值,A为地面检 波器接收到的增益控制前的振幅值,n 为阶码 (即增益指数)。
2021/3/16
8
球面扩散是当波离开震源时由于波 前扩散造成的振幅衰减,能量发生扩散, 波的强度减小,而波场的总能量不变。 如果介质是各向同性的,则能量衰减与 传播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常速度都是 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非弹性衰减是弹性 能量由于摩擦而耗散为热的吸收的结果, 波动能量消失。
2021/3/16

第三节动校正与静校正

第三节动校正与静校正
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 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x /2处的t0时间,这一过 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 称为动校正(NMO)。 经过动校正后,反射波 同相轴一般就能形象地 反映界面的形态了。
未动校正 动校正后
界面倾斜情况下的动校正: 从理论上讲,水平界面情况下,已知一个界面的
反射波同相轴的t0,用某种方法得到介质的波速资料, 根据各道的炮检距,利用水平界面计算正常时差的公 式,就可以进行动校正,把共炮点记录变换成自激自 收的记录,得到形象反映界面形态的同相轴。
基准面静校正也称野外静校正,基本思想是人为 选定一个静校正基准面,一般在地表与低速带底 界面的中部。将所有炮点和检波点都校正到该基 准面上,用低速带层以下的速度代替低速带的速 度,其目的是将由于地形、低速带和爆炸深度等 因素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加以消除,校正到 一个统一的基准面上,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 以满足地表水平、表层介质均匀的假设条件。
实际情况:地形起伏不平、地表介质不均,速度 变化大,震源深度不一。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要求:地形水平,炮点、接收 点在同一水平面上,低速带均匀。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和勘探地区的复杂化,静校 正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严重困扰着地震勘探工 作的开展。
尤其我国西北地区,地表条件比较复杂,静校正 问题更为严重。目前地震勘探的重点主要在我国的 西部,在这些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勘 探的效果,解决好静校正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实际意义。
在推导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时,假设观测面是一个 水平面,地下传播介质是均匀的。但实际情况并非 如此,观测面不是一个水平面,通常是起伏不平的, 地下传播介质通常也不是均匀的,其表层还存在着 低降速带的横向变化。因此野外观测得到的反射波 到达时间,不满足双曲线方程,而是一条畸变了的 双曲线。

静校正处理-地球物理学习基础

静校正处理-地球物理学习基础
2、低、降速带引起的时差校正;
3、以上两种校正留下的残余和其它因素引起的剩余时差校正。
目前我们常用的静校正方法
高程静校正 折射静校正 层析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
高程静校正
高程静校正
解决地形起伏、爆炸井深不一引起的静校正问 题可用高程校正方法解决。该方法利用野外测量成 果和预定的基准面高程以及基准面和地面之间的速 度来计算校正量。
地震波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反映地下反射点的位置,多个反 射点的位置勾画出反射界面的几何分布即地下构造形态。但由 于野外地形的起伏变化,采集时激发和接收点不在一个水平面 上,反射波旅行时间受地形变化的影响,它所反映的地下构造 形态包含有地表起伏的因素。通过静校正处理,将激发和接收 点的位置校正到一个水平面上以去掉地表起伏的影响。
初至时间差随炮检距差的变化如下图。图中星形的位置由该 接收点的初至时间差和炮检距差确定。根据这些星形的位置拟 合成直线(红色虚线),直线的斜率除以2就是V2。
+ 初至时差
_
G4
G2 G1
G3 _
G5 +
偏移距差
2、计算时间延迟项
时间延迟项的计算既可用互换法也可用迭代法
(1)互换法
一个站点的时间延迟需用两个炮点的三个折射波旅行时计算,如图:
3、后续处理的需要
地震资料处理的一些重要步骤是在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的前提下进行的(速度分析、动校正等),但反射波时距曲线 为双曲线的条件是:地表水平、上覆介质速度为常数。为了后 处理的需要,应把反射时间校正到炮点、检波点均在一个水平 面上一样的情况。
地表水平、上覆介质速度为常数时,地震波传播路径如下图:
通过以上方法,把折射波旅行时方程的未知量都求出来了,但这不是目的。我们要

01-静校正基础知识

01-静校正基础知识

静 校 正
静校正基础知识
静校正基本概念 长短波长静校正 基准面选取问题
静校正本概念
常规叠加假设:
1、地表水平;2、均匀水平层状介质。
静校正: 对地震资料所作的校正,用来
消除高程、风化层厚度以及风化层速度变 化的影响,把资料校到一个指定的基准面 上。其目的就是获得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采 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 射波到达时间。
静校正有关基础知识
静校正基础知识
基的 准选 面择 基 准 面 静 校 正 水平基准面 浮动基准面 利用小折射、微测井等资料 地的 表建 模立 型 静计 校算 正及 量应 用 剩 余 静 校 正 利用初至波 利用反射波 利用初至波反演地表模型 (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层 析方法等) 不同方法建立的模型连接 在高速层下选取圆滑的“中间参考面” 计算时先校正到中间参考面,然后 用中间参考面处的速度平均值作为统一 校正速度充填到一个水平基准面 资料处理时先在 CMP 参考面上进行速 度分析和叠加,然后再校正到统一基准 面
算高速层顶界面到中间参考面之间校正量所用的速度是 中间参
考面校正速度;计算高速层顶界面(中间参考面)到统一基准 面之间校正量的速度叫统一基准面校正速度。
静校正基础知识
静校正基本概念 基 准 面 问 题 长短波长静校正
基准面选取问题
参考面:
1、统一基准面
统一基准面
2、CMP参考面
3、中间参考面
高速层顶界面
O
Z
地表
基准面
H
计算的基准 面静校正量
Z t1 V
实际基准 t 2 1 2V 面校正量
误差: t t1 t 2
2 X H2 4
反射面

分析各类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条件

分析各类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条件

分析各类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条件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

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

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

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

静校正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我国西北地区,地表条件比较复杂,静校正问题尤为严重。

目前地震勘探的重点主要在我国的西部,在这些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勘探的效果,解决好静校正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本文简单地讨论各种静校正方法的分类以及适用条件。

静校正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类:第一类是基于模型和高程为基础的静校正计算方法。

(1)基准面校正;CMP叠加参考面校正;低降速带底面校正。

(2)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微测井、小折射方法等建立控制点数据)。

(3)沙丘曲线法(根据沙丘厚度在延迟时曲线上找到对应的延迟时,计算静校正量)。

(4)相似系数法。

(5)数据库法(建立导线成果、浮动基准面高程、地表高程、小折射成果、高速层顶深度、潜水面深度等数据库)。

第二类是基于生产炮初至信息为基础。

(1)基于折射原理的方法:①斜率、截距时间法,包括单倾斜和多倾斜折射面;②合成延迟时法,包括ABC方法、FARR显示方法、相对延迟时法、绝对折射静校正、合成延迟时法(DRS);③时间深度项法或称为互换法,包括GRM、EGRM、ABCD法、相对折射静校正(RRS)、相遇时间法等;④回折波和折射波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方法;⑤迭代反演低降速带厚度法静校正(假设V0已知情况下);⑥折射分析射线反演静校正方法。

(2)基于其它原理的方法:①走时层析反演,包括近地表速度模型约束反演、广义线性反演(GLI)、模型反演、数值等效法等;②初至曲线拟合,包括指数曲线拟合法、光滑曲线拟合法、模型曲线拟合法等;③多域正交迭代;⑤回折波层析成像法静校正;③全差分法。

《静校正方法》课件

《静校正方法》课件

PART THREE
地震数据采集:通过地震仪等设备采集地 震数据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包括滤波、去噪、归一化等
特征提取:从预处理后的数据中提取地震 特征,如频率、振幅、相位等
模型训练:利用提取的特征训练地震预测 模型,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
模型评估: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如 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
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性:评估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性,包括适用的数据类型、适用的领域等
PART FOUR
静校正前:地震数据 存在噪声和干扰
静校正后:地震数据更 加清晰,噪声和干扰得 到有效抑制
静校正前:地震数据 的分辨率较低
静校正后:地震数据的 分辨率得到显著提高
静校正前:地震数据 的准确性较低
静校正后:地震数据的 准确性得到显著提高
挑战:数据量庞大,处理速度慢
机遇: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静校 正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挑战:算法复杂,需要高计算能力
机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静 校正方法提供了更先进的算法和计 算能力
汇报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T
提高测量精度: 静校正方法可以 进一步提高测量 精度,满足高精 度测量需求。
拓展应用领域: 静校正方法可以 应用于更多领域, 如航空航天、生 物医学、环境监 测等。
提高数据处理效 率:静校正方法 可以大大提高数 据处理效率,降 低数据处理成本。
促进技术创新: 静校正方法的发 展可以促进相关 技术的创新,推 动相关产业的发 展。
实施过程:通过数据采集、 处理和分析,实现静校正
效果评估:提高了气田的产量 和开采效率,降低了开采成本

地震第5章-静校正

地震第5章-静校正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有时我们不是将地震数据一次校正到参考基准 面或最终基准面上,而是首先将地震数据校正到一个中间基准面上,这 个基准面有时也称为浮动基准面或CMP叠加基准面。速度分析、剩余静校 正、动校正、叠加都在这个基准面上进行。叠加之后,再将地震数据由 浮动基准面校正到参考基准面或最终基准面上,在最终基准面上完成偏 移处理。浮动基准面是通过对一个或几个CMP道集所涉及的静校正量进行 平均,得到的一个假想基准面,它是一个时间基准面,类似于对基准面 曲线进行空间滤波。
§5.2 基准面静校正
基准面静校正也称为野外静校正,顾名思义,就是将在地表采集的地 震记录校正到基准面上,消除地表高程和风化层对地震记录旅行时的影响。
图5-6(a)给出了只有一个风化层的简单近地表模型,地面A、B点对应 风化层底界的 、 点,对应基准面上的 、 点。下面对A、B上的地 震记录进行时间A w 校B正w ,使之转化为在 、 A ,R 点B记R 录所观测到的记录时间, 且在基准面之下无风化层或低速带的存A R 在B。R
(5-7)
sin c
vw vb
(5-8)
将(5-8)式代入(5-7)式,整理后
t 2zw vb2 vw2 x
vbvw
vb
我们知道,折射波时距方程是下面的线性方程
t
tob
x vb
对比(5-9)式和(5-10)式,得到
(5-9) (5-10)
tob
2zw
vb2 vw2 vbvw
(5-11)
因此,由风化层速度 v w ,基岩速度 v b 和折射波的截距 t o b ,可以
(5-23)
—由于D 1 点和 D 2 点不重合而引入的补偿项。
t 的定义与(5-15)式类似

静校正

静校正

第四节静校正静校正是消除地震波到达时间误差的办法。

研究由于地形起伏、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的横向变化,引起地震波到达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进行校正的技术。

静校正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至今仍未彻底解决好的技术。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迪克斯教授生前曾说,解决好了静校正问题就等于解决好了地震勘探中几乎一半的问题,静校正的难度可见一斑。

在观测面是水平的,地下传播介质是均匀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地震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

实际上,沿着测线的方向,地表高程、地表低降速带的厚度和速度的变化,也就是介质的不均匀,导致地震波到达时间的误差,所得到地震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畸变了的双曲线。

地表的变化越大,导致地震波到达时间的误差就越大,也就是静校正问题越突出。

地震波的激发、接收、传输系统也能引起少量的到达时间误差。

1.静校正概述静校正是提高叠加剖面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的一项关键技术。

静校正方法有野外静校正和室内静校正,或者野外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

目前,对地表复杂的地震资料,联合应用多种静校正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静校正效果。

(1)地表模型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对于一致性的地表模型,上地层的速度与下地层的速度差异明显(由低到高),根据斯奈尔定律,同共接收点道集的所有地震波经过低降速带时,几乎沿着同一条路径、同一个方向(近似垂直地面)到达同一个接收点。

在共接收点道集内,接收点引起的各道的静校正量大小基本相同;在共激发点道集内,激发点引起的各道的静校正量大小也基本相同。

一个地震道的静校正与一个激发点和一个接收点有关,它的静校正量是激发点的静校正量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的总和。

对于非一致性的地表模型,道集各道的地震波传播路径有差异,接收点或激发点引起的静校正量不相同,引发了静校正不“静”的问题。

(2)野外静校正与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至关重要,当野外的静校正到位时,叠加剖面不仅信噪比高,构造形态比较真实,而且能提供高质量的模型道,使反射波法静校正(一种剩余静校正)与速度分析相结合的多次迭代过程能够收到真实果。

静校正

静校正
反射波静校正 模型道相关法,混合优化法,能量准则法, 反射波时差分解法
常用静校正方法
野外静校正
折射波静校正 层析静校正 反射波静校正
常用静校正方法
►野外静校正
地震勘探首先需要进行野外近地表信息 收集,主要采用测量地表高程、井深,调查 地质露头,进行小折射、小反射、微测井, 获得时深曲线以及表层速度变化趋势,建立
浅层速度模型来计算静校正量。
常用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静校正
在完成折射波初至拾取及预先给定初始 表层信息的基础上,采用简单层状模型假设, 由初至波时间计算截距-斜率,进而反演近地 表速度和厚度模型,最终在给定基准面和替
换速度的前提下,计算出静校正量。
常用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静校正
●适用前提
① 地表有稳定的折射层,且在一个排列长度 内接近水平; ② 表层速度和厚度纵横向变化不太剧烈;
③ 预先给出风化层的速度。
常用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静校正
●步骤
① 初至拾取 ② 层位划分 ③ 折射速度分析
④ 延迟时计算
⑤ 表层模型建立 ⑥ 质量监控
常用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静校正
●局限性
① 在复杂地区风化层速度有强烈的横向变化, 准确给定比较困难; ② 在地表起伏剧烈、高速层出露的地区,很
难追踪到某一稳定的折射界面;
静校正定义
►目的
为了补偿由于地表起伏,近地表低、降 速带横向变化对地震波传播造成的影响,使 静校正后的地震数据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为 光滑的双曲线。
静校正的分类 ►基准面校正
也称为野外静校正,就是将在地表采集的 各点地震记录校正到基准面上,消除地表高程 和风化层对地震记录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

地震数据处理【精选文档】

地震数据处理【精选文档】

地震数据整体流程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

整体流程如下: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则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

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数据.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 置道头2.1 观测系统定义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

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2.2 置道头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

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

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2。

3 观测系统检查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3 静校正(野外静校正)静校正为利用测得的表层参数或利用地震数据计算静校正量,对地震道进行时间校正,以消除地形、风化层等表层因素变化时对地震波旅行时的影响.静校正是实现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提纲引言一、数据加载二、置道头三、静校正四、叠前噪音压制五、振幅补偿六、叠前反褶积七、动校正、切除与叠加八、剩余静校正九、倾角时差校正(DMO) 与叠前时间偏移十、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十一、叠后噪音压制引言地震勘探分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其中地震资料处理是连接野外采集和资料解释的关键环节。

所谓地震资料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助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直观的、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野外地震资料中包含着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包这些信息是叠加在于扰背景上且被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间往往是互相交织的,不宜直接用于地质解释。

因此,需要对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室内处理。

常规处理流程,数据输入→置道头→静校正→叠前噪音压制→振幅补偿→叠前反褶积→抽cmp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初叠加→剩余静校正→DMo或叠前时间前移→叠后褶积→随机噪音衰减→偏移→时变滤波,增益一、数据加载1、数据输入: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2、输入数据质量检查:炮号、道号波形、道长、采样间隔等等。

二、置道头●道头: 每个地震道的开始部分都有个固定字节长度的空余段,这个空余段用来记录描述本道各种属性的信息,称之为道头。

如第8炮第2道,第126MP等。

观测系统定义: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按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井放入地震教据的道头中。

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炮、哪一道? CIP号是多少?炮检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8的处里,如抽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1)基于折射原理的方法:
①斜率、截距时间法,包括单倾斜和多倾斜折射面; ②合成延迟时法,包括ABC方法、FARR显示方法、 相对延迟时法、绝对折射静校正、 合成延迟时法(DRS); ③时间深度项法或称为互换法,包括GRM、EGRM、
ABCD法、相对折射静校正(RRS)、相遇时间 法等; ④回折波和折射波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方法; ⑤迭代反演低降速带厚度法静校正(假设v0 已知); ⑥折射分析射线反演静校正方法;
直接利用野外实测的表层资料,进行的静校正叫野外 静校正,也叫基准面校正。
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
2.井深校正
井深校正是将激发点 O 的位置由井底校正到地面 Oj。
j
1 [
V0
(h0
1 hj) V
h)
注:取“负号”是“减负”等于“加正”,因为静校正
是减去静校正量。
说明:息源来自于正常生产的初至信息
正常生产炮的初至信息一般是直达波和 近地表折射波,进入复杂山地以后,初至波 信息变得十分复杂,除上述两种类型波以外, 可能还有透射波、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 射反射波,以及多次折射波和多次折射反射 波等。
利用初至信息估算静校正量的方法为数 众多,在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类重要 的静校正量估算方法。
的散射和噪声; 4)射线自下而上穿过LVL界面时,不管层下传播
方向如何,都会产生强烈弯曲; 5)自由表面会产生虚反射,与直接下传信号相叠; 6)强阻抗界面,会产生多次波和波形转换。
静校正量 是炮点和检波点空间位置的函数,是沿空间变化
的曲线(面),可分解为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
(8)低频分量即长波长(波长大于排列长度)静校正 量,对叠加效果影响不十分明显,但影响低幅构造 的勘探。

01-静校正基础知识

01-静校正基础知识
水平基准面 R
CMP面SFra bibliotekCMP
地表
基准面选取问题
校正到CMP参考面上后的道集,恢复了反射波时距 曲线的标准双曲线形态,并且道集零线是圆滑地表时 间面。 T
校正后的双曲线
歪曲后的双曲线 CMP参考面
X
地形线
CMP1
基准面选取问题
对于一个 CMP 道集来说, CMP 参考面是一 个平面,把该道集的数据在这个平面上作速 度分析和叠加;但我们绘制的 CMP参考面是每 个CMP校正量连成的一个曲面。
把炮、检点校正到该面上。基准面分为 统一基准面 (水平基准 面和浮动基准面 )和 中间参考面 两种,统一基准面是静校正计 算的最终基准面,它是为了处理和解释方便而定义的一个面; 中间参考面是介于高速层顶界面和统一基准面之间,为了提高
静校正效果而定义的一个过度的面。
校正速度:计算基准面校正量所用的速度叫校正速度。计
风化层:低速带和降速带
静校正基本概念
高速层和高速层顶界面
所谓高速层就是紧靠地表风化层(低降
速带)底面的地层,高速层顶界面就是高速
层与风化层(低速层或降速层)之间的界面
,它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地质面,表层调查工 作力求追踪的就是这个面;静校正中的低降 速带校正也是校正到这个面。
静校正基本概念
基准面:静校正量计算所用的参考面,做静校正后相当于
长短波长静校正
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表现形式
a.叠加剖面—自上而下有‘新构造运动痕迹’的‘同心圆’
或‘套盆’构造 b.‘套盆’构造同近地表结构关系密切—与地形、低速层 厚度呈现正(或负)相关
c.共炮检距初至时间--起伏变化
d.不同炮检距范围叠加剖面-同一反射层t0时大小有明显变化

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试 验 工 作
静 校 正
振幅补偿就是消除地 震记录纵向和横向上的能 量差别,使记录在时间方 向和空间方向的能量达到 基本一致。 球面扩散补偿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去 反

噪 褶

能 量 补 偿



18
振幅补偿就是消除地震记录纵向上的能量差 别,使记录在时间方向能量达到基本一致。
球面扩散补偿后的单炮
7、层析折射静校正技术;▲
8、提高地震资料高频段信噪比及拓展 有效频宽技术。▲ 有效频宽技术。
47
三、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提高地震资料高频段信噪比及拓展
有效频宽技术
对地震记录的各道进行时频能量分析,提 取有效波所在的时间范围,将其它部分充零, 组成新的记录;对新记录中的有效波规则化后
做奇异值分解重建,提取更为精确的有效波分
60
另一类方法则是从最原始的野外资料开始, 进行真正的偏移叠加,它有可能解决(1) (2)两种问题。这种方法叫偏移叠加,但 工作量较大。
二、倾斜界面偏移归位的基本原理
首先指出,自激自收得到的反射波对应 的反射点位臵可能来自于以1/2Vt为半径以 自激自收点o为圆心的圆弧上的任一点。 所以,如果只有一道自激自收记录,而没 有其它资料配合是无法确定反射点在地下 准确位臵的。
•NCD X终端: 32台 •IBM 3490带机: 12台 •IBM 3590带机: 2台 •绘图仪: 3台 •彩色绘图仪: 1台 •打印机: 5台 •IBM RS6000工作站: 3套 •SGI octane工作站: 2套
6
•R10000型CPU: 32 个 •浮点运算速度: 208亿次/秒 •共享式内存: 32GB •外置磁盘: 1500GB •配备法国CGG地球物理公司的 Geovecteur Plus地震资料处理软件

(完整版)地震资料处理期末复习题

(完整版)地震资料处理期末复习题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课程练习题第二章预处理与反射振幅处理(1)预处理主要包括的环节:a.数据加载(数据解编和格式转化;增益恢复;时序转为道序)b.道编辑(剔除坏道坏炮)c. 观测系统定义(将每个炮点和检波点的坐标存入计算机)d. 抽道集(2)影响反射振幅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激发条件(声源耦合)、接收条件、波前(球面)扩散、地层吸收衰减、地质体散射、透射损失、微曲多次波、入射角的变化、波的干涉(层间干涉)、混合波和噪声。

(3)真振幅恢复处理的方法:球面(波前)扩散补偿、地层吸收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自动增益补偿、程序增益补偿)第三章反褶积处理(1)褶积模型的实现(适应)条件是什么?a.反射界面是有一系列常速水平介质构成b. 震源产生一个平面压缩纵波,垂直反射界面入射,在此情况下,地震波在反射界面处不会产生转换波c.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子波波形不变。

即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是固定的。

(2)试推导维纳滤波方程上式即为维纳滤波方程及其矩阵形式。

(3)已知最小相位子波()b t,其中()()101,12b b==-,希望输出为单位脉冲函数,分别利用维纳滤波和Z变换法计算其反子波(),0,1a t t=。

并对两个滤波器的输出误差进行比较。

维纳滤波的输出误差小于Z变换法的输出误差。

(4)已知信号()a t,()()()11,03,12a a a-===与()()(),03,11b t b b==,分别计算其()()()(),,,bb abaa bar t r t r t r t及其两个信号的褶积()c t c(t)=(3,10,9,2)r aa(t)=(2,9,14,9,2) r bb(t)=(3,10,3) r ab(t)=(1,6,11,6) r ba(t)=(6,11,6,1)(5)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地震子波的实现方式:a.根据声波测井、密度测井资料得到声速曲线v(H)、密度曲线ρ(H),求出波阻抗曲线ρv (H)b.再做时深转换把ρv (H)转化为随反射时间变化的声阻抗曲线ρv (t)c.然后利用反射系数公式计算出反射系数序列r(t)d.利用傅里叶变换求出r(t)和井旁地震记录x(t)的频谱R(ω)和 X (ω)e.得到地震子波的频谱W(ω)= X (ω)/R(ω)f.最后对W(ω)进行傅里叶反变换得到地震子波w(t)(6)脉冲反褶积和预测反褶积的基本假设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这些假设?褶积模型的假设为:1.反射界面是有一系列常速水平介质构成2.震源产生一个平面压缩纵波,垂直反射界面入射,在反射界面处不会产生转换波3.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子波波形不变。

静校正方法PPT课件教学提纲.ppt

静校正方法PPT课件教学提纲.ppt

第二类:信息源来自于正常生产地的初至信息
我们知道,正常生产炮的初至信息一般是直达波 和近地表折射波,进人复杂山地以后,初至波信息 变得十分复杂,除了上述两种类型波以外,可能还 有透射波、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以 及多次折射波和多次折射反射波等。利用初至信息 估算静校正量的方法为数众多,在生产中应用十分 广泛,是十分重要的一类静校正量估算方法。
(6)为了适应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需
求,横波静校正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已逐渐提到议 事日程上来。横波速度和频率均比纵波要低,在表 层结构模型传播的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与纵波有其 不同的特征,应当有适应横波特征的静校正量方法。 完全采用与纵波相同的静校正量方法估算静校正量, 其精度很难满足横波静校正的要求。另外。目前普 遍采用纵波震源激发、在界面上发生波的转换,在 地面接收横波。这就是说,射线向下是纵波,向上 是横波,炮点是纵波校正量,接收点是横波校正量。 我们必须研究与此相适应的静校正方法。
第一节 概述
静校正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 理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我国 西北地区,地表条件比较复杂,静 校正问题尤为严重。目前地震勘探 的重点主要在我国的西部, 在这些 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勘 探的效果,解决好静校正问题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静校正方法从所采用的信息源头来分 大致可分为三类:
成果:
(1)近地表模型的调查与研究包括 野外观测方法与室内处理方法。着重 要解决的是折射波界面极不稳定的、 初至波信息十分复杂的情况下,近地 表模型的调查与建立的有效方法,提 高模型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
(2)在算法上,一个是走时层析反演技 术的发展与完善;一个是非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的 引入和对非线性算法的研究;而另一个 是迭代运算的效率。在地球物理方法上, 探索多波多分量信息的运用,扩大用于 静校正量估算所用的波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于折射原理的方法:
①斜率、截距时间法,包括单倾斜和多倾斜折射面; ②合成延迟时法,包括ABC方法、FARR显示方法、 相对延迟时法、绝对折射静校正、 合成延迟时法(DRS); ③时间深度项法或称为互换法,包括GRM、EGRM、
ABCD法、相对折射静校正(RRS)、相遇时间 法等; ④回折波和折射波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方法; ⑤迭代反演低降速带厚度法静校正(假设v0 已知); ⑥折射分析射线反演静校正方法;
静校正采用了地表一致性模型:
速度反差大,低速带不能太厚,地形起伏不能太 大, 高速顶界面起伏不能太大。
实际资料有 ‘静而不静’ 的问题,非地表一致性。
(6)影响静校正量的因素除近地表结构(地形、低、 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等)外,还与激发、接收点深度 及基准面高程和替换速度(用于基准面静校正量计算的速度, 叫基准面校正速度或替换速度或填充速度)有关。
第二类:信息源来自于正常生产的初至信息
正常生产炮的初至信息一般是直达波和 近地表折射波,进入复杂山地以后,初至波 信息变得十分复杂,除上述两种类型波以外, 可能还有透射波、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 射反射波,以及多次折射波和多次折射反射 波等。
利用初至信息估算静校正量的方法为数 众多,在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类重要 的静校正量估算方法。
的散射和噪声; 4)射线自下而上穿过LVL界面时,不管层下传播
方向如何,都会产生强烈弯曲; 5)自由表面会产生虚反射,与直接下传信号相叠; 6)强阻抗界面,会产生多次波和波形转换。
静校正量 是炮点和检波点空间位置的函数,是沿空间变化
的曲线(面),可分解为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
(8)低频分量即长波长(波长大于排列长度)静校正 量,对叠加效果影响不十分明显,但影响低幅构造 的勘探。
实际工作中是用τ值检波器,而不用上式计算。
τ值检波器可帮助监督井深。
Oj h0 hj h O
GL
hS
地面
基准面
hL
V0
低速带底面
V
R
3.地形校正
地形校正是将测线上位于不同高程的炮点和接收点校
正到基准面上。
炮点校正量
O
1 V0
h0
检波点校正量
S
1 V0
hS
故第 j 炮第 L 道的地形校正量:
基于反射波信息的静校正方法:
(1)最大叠加能量准则法(二阶差分法等); (2)相关法求静校正量,包括MISER(与模型道相关)
和SATAN等; (3)模型迭代法(求长波长分量静校正等); (4)其它高级算法:包括蒙特卡罗迭代法、遗传算 法、阻尼LSQR算法、高斯赛德尔迭代算法等; (5)波动方程延拓静校正方法。
式中
t
n i 1
h i
vi
e d
e g
vs
Δt为炮点或检波点静校正量(s);
hi为第i层的厚度(m);vi为第i层速度(m/s);
(9)高频分量即短波长(波长小于排列长度)静校正 量,影响同相叠加。
(10)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主要解决 短波长静校正问题;
(11)野外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主要解 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12)基准面:可以是
水平面; 倾斜面; 曲面。
可分为 参考基准面或最终基准面; 中间基准面,如浮动基准面。
(13)浮动基准面=CMP叠加基准面,是通过对 CMP平滑而得到的基准面,是时间基准面。
第二节 基准面校正或野外静校正
将地表采集的地震记录校正到基准面上。
一个风化层:
AB Aw Bw AR BR
地表 风化层底 基准面
(1)将A、B 校正到AW和BW;
(2)将AW、BW 校正到AR和BR。
包含着:风化层校正(含地形校正)和 基准面校正。
(1)将A、B 校正到AW和BW
风化层校正(含地形校正)
这类算法是在应用前面第一、第二类算法估 算出的静校正量以后的记录上进行,其目的是 解决剩余静校正量问题。首先,这类方法利用 的是经过常规处理和动校正以后的道集记录, 要求数据有较高的信噪比,因此一般以信噪比 较高的目的层为中心提取一个时窗段内的数据 来运算;其次这类算法主要是解决静校正量中 的高频分量的小校正量部分,其基本原理是叠 加能量最大或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度量。
总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jl
1 (
V0
1 V )(h j
hl )
静校正前
地面 V0
低速带底面 V
反射界面
第一步:井深校正后
V0 V
地面 低速带底面 反射界面
第二步:地形校正后
V0 V
基准面 低速带底面 反射界面
第三步:低速带校正后
基准面
反射界面
小结
1、符号约定:剥去地层时间为负,即减去静校正 量为负号;填充地层时间为正,即加上静校正量为 正号。 2、最终基准面校正量计算公式为
低速层主要是暴露在大地表面不胶结的松散介质, 厚度一般不大;降速层下伏在低速层之下,不胶结或 半胶结。
塔里木河
沙漠区主要是经过地壳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而露出水面,后又 在风力的作用下形成目前这种凹凸起伏、形状怪异的沙丘、沙梁 及沙沟等地貌形态。由于年注水量远远小于其蒸发量,因此该区 气候十分干燥,潜水面非常低,部分地区的地表沙在风力作用下, 顺风方向移动,处于半流动状态。
jl
hS )
注:地形校正量有正有负,通过 h0、hS 的正负体现,
一般规定测点高于基准面时为正,低于基准面时
为负。
4.低速带校正
低速带校正是将基准面以下的低速层的速度用基岩速度 代替。
炮点处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j
hj V0
hj V
检波点处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l
hl V0
hl V
EGW EGR V
W
R
总的基准面静校正量为:
T T T
D
S
G
1100
1050
186118 V=2118m/s
1000 H=95m
186线
地形高程
950
900
底界高程
850
800
186118
750
V=1818m/s
H=97m
700
105 115 125 135 145 155 165 175
野外静校正 1. 定义
近地表由于高程、厚度、速度的空间变化,当地震 波穿过近地表时,产生不等量的延迟时差,改变了反 射时距曲线所遵循的时距曲线方程,动校正后不能同 相叠加成像,且不能反映真实的构造形态。
表层介质按速度划分为低速层(速度小1000m/s)、 降速层(速度在1000m/s~2000m/s之间),高于 2000m/s的介质归类为高速层(即成岩地层)。
(2)基于其它原理的方法:
①走时层析反演,包括近地表速度模型约束反演、 广义线性反演(GLI)、模型反演、数值等效法等;
②初至曲线拟合,包括指数曲线拟合法、光滑曲 线拟合法、模型曲线拟合法等;
③多域正交迭代; ⑤回折波层析成像法静校正; ③全差分法。
第三类,根据生产记录中的反射波信息估算静 校正量
近地表沉积的介质相对深层而言,沉积年代
相对较短,长年的风化作用使近地表沉积的介质 疏松,无胶结或半胶结,地层中含水与不含水, 含水量的多少都会引起地球物理特征的变化。
近地表厚度和速度的各向异性、地表高程起
伏都会对地震波场造成不等量的延迟,延迟的大 小与近地表地层的物性有关,这种延迟时若不校 正,将会影响到叠加成像和构造形态的可靠性。
据信息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在野外进行表层结构调查:如小折射、微 测井、地形测量等,获得近地表模型中的控制点上 的数据,并把这些数据外推或内插到各个点上;然 后确定一个基准面,再根据地形线高程数据,计算 出每一个炮点和检波点上的校正量。由此算出的校 正量称为野外静校正量。
基于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
(1)基准面校正;CMP叠加参考面校正;低降速 带底面校正;
(2)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微测井、小折射方 法等建立控制点数据);
(3)沙丘曲线法(根据沙丘厚度在延迟时曲线上 找到对应的延迟时,计算静校正量);
(4)相似系数法; (5)数据库法(建立导线成果、浮动基准面高程、 地表高程、小折射成果、高速层顶深度、潜水面深度 等数据库)。
(2)将AW、BW 校正到AR和BR
基准面校正
用以消除风化 层和地形对反 射时间的影响。
A点的静校正量为: T T T
A
Aw
AR
B点的静校正量为:
T B
T Bw
-
TBR
某一道的基准面校正包括:炮点和检波点基准 面校正(两部分)。
若采用井下激发,还要包括井深校正。
ES—炮点高程 EG—检波点高程
山地和山前带
地表起伏对反射波时 距曲线的影响
STATICS
第一节 与静校正有关的概念
1、静校正的概念
(1) 概念:消除由于地表高程变化、风化层厚 度和速度变化、激发和接收点深度变化等因素 对 反射波传播时间影响的过程称为静校正。
(2)好处:准确的静校正对优化速度分析、改 善叠加成像效果、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 率、准确刻画各种地质体的几何形态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直接利用野外实测的表层资料,进行的静校正叫野外 静校正,也叫基准面校正。
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
2.井深校正
井深校正是将激发点 O 的位置由井底校正到地面 Oj。
j
1 [
V0
(h0
1 hj) V
h)
注:取“负号”是“减负”等于“加正”,因为静校正
是减去静校正量。
说明:τ值检波器记录到的时间τ与上式计算的相同。
校正量不随时间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