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基准面校正或野外静校正
将地表采集的地震记录校正到基准面上。
一个风化层:
AB Aw Bw AR BR
地表 风化层底 基准面
(1)将A、B 校正到AW和wk.baidu.comW;
(2)将AW、BW 校正到AR和BR。
包含着:风化层校正(含地形校正)和 基准面校正。
(1)将A、B 校正到AW和BW
风化层校正(含地形校正)
的散射和噪声; 4)射线自下而上穿过LVL界面时,不管层下传播
方向如何,都会产生强烈弯曲; 5)自由表面会产生虚反射,与直接下传信号相叠; 6)强阻抗界面,会产生多次波和波形转换。
静校正量 是炮点和检波点空间位置的函数,是沿空间变化
的曲线(面),可分解为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
(8)低频分量即长波长(波长大于排列长度)静校正 量,对叠加效果影响不十分明显,但影响低幅构造 的勘探。
(2)基于其它原理的方法:
①走时层析反演,包括近地表速度模型约束反演、 广义线性反演(GLI)、模型反演、数值等效法等;
②初至曲线拟合,包括指数曲线拟合法、光滑曲 线拟合法、模型曲线拟合法等;
③多域正交迭代; ⑤回折波层析成像法静校正; ③全差分法。
第三类,根据生产记录中的反射波信息估算静 校正量
山地和山前带
地表起伏对反射波时 距曲线的影响
STATICS
第一节 与静校正有关的概念
1、静校正的概念
(1) 概念:消除由于地表高程变化、风化层厚 度和速度变化、激发和接收点深度变化等因素 对 反射波传播时间影响的过程称为静校正。
(2)好处:准确的静校正对优化速度分析、改 善叠加成像效果、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 率、准确刻画各种地质体的几何形态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9)高频分量即短波长(波长小于排列长度)静校正 量,影响同相叠加。
(10)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主要解决 短波长静校正问题;
(11)野外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主要解 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12)基准面:可以是
水平面; 倾斜面; 曲面。
可分为 参考基准面或最终基准面; 中间基准面,如浮动基准面。
(13)浮动基准面=CMP叠加基准面,是通过对 CMP平滑而得到的基准面,是时间基准面。
ESW—炮点处风化层高 程 EGW—检波点处风化层 高程 ESR—炮点处参考基准 面高程
EGR—检波点处参考基 准面高程
Hs —— 井深
炮点基准面静校正量为:
TS
TSW
- TSR
ES
- E SW vW
hs
ESW ESR VR
检波点基准面静校正量为:
TG
TGW
- TGR
EG - EGW v
直接利用野外实测的表层资料,进行的静校正叫野外 静校正,也叫基准面校正。
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
2.井深校正
井深校正是将激发点 O 的位置由井底校正到地面 Oj。
j
1 [
V0
(h0
1 hj) V
h)
注:取“负号”是“减负”等于“加正”,因为静校正
是减去静校正量。
说明:τ值检波器记录到的时间τ与上式计算的相同。
在山区或山前地带,由于地壳的剧烈运动,近地表介质空间上没有很好的 连续性,速度变化很大,甚至缺失低速层或降速层,成岩老地层出露地表。
黄土塬区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冲刷、切割等地质作用, 形成了沟、梁、塬、峁、坡、川等特殊地貌现象。
塔克拉玛 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沙漠区沙层很厚,介质单一,低、降速层之间没有明显的 速度界面,由于压实的作用,表现为速度随深度递增的连续介 质特征。
这类算法是在应用前面第一、第二类算法估 算出的静校正量以后的记录上进行,其目的是 解决剩余静校正量问题。首先,这类方法利用 的是经过常规处理和动校正以后的道集记录, 要求数据有较高的信噪比,因此一般以信噪比 较高的目的层为中心提取一个时窗段内的数据 来运算;其次这类算法主要是解决静校正量中 的高频分量的小校正量部分,其基本原理是叠 加能量最大或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度量。
低速层主要是暴露在大地表面不胶结的松散介质, 厚度一般不大;降速层下伏在低速层之下,不胶结或 半胶结。
塔里木河
沙漠区主要是经过地壳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而露出水面,后又 在风力的作用下形成目前这种凹凸起伏、形状怪异的沙丘、沙梁 及沙沟等地貌形态。由于年注水量远远小于其蒸发量,因此该区 气候十分干燥,潜水面非常低,部分地区的地表沙在风力作用下, 顺风方向移动,处于半流动状态。
总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jl
1 (
V0
1 V )(h j
hl )
静校正前
地面 V0
低速带底面 V
反射界面
第一步:井深校正后
V0 V
地面 低速带底面 反射界面
第二步:地形校正后
V0 V
基准面 低速带底面 反射界面
第三步:低速带校正后
基准面
反射界面
小结
1、符号约定:剥去地层时间为负,即减去静校正 量为负号;填充地层时间为正,即加上静校正量为 正号。 2、最终基准面校正量计算公式为
(1)基于折射原理的方法:
①斜率、截距时间法,包括单倾斜和多倾斜折射面; ②合成延迟时法,包括ABC方法、FARR显示方法、 相对延迟时法、绝对折射静校正、 合成延迟时法(DRS); ③时间深度项法或称为互换法,包括GRM、EGRM、
ABCD法、相对折射静校正(RRS)、相遇时间 法等; ④回折波和折射波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方法; ⑤迭代反演低降速带厚度法静校正(假设v0 已知); ⑥折射分析射线反演静校正方法;
近地表由于高程、厚度、速度的空间变化,当地震 波穿过近地表时,产生不等量的延迟时差,改变了反 射时距曲线所遵循的时距曲线方程,动校正后不能同 相叠加成像,且不能反映真实的构造形态。
表层介质按速度划分为低速层(速度小1000m/s)、 降速层(速度在1000m/s~2000m/s之间),高于 2000m/s的介质归类为高速层(即成岩地层)。
校正量不随时间变化
静< 校正量不随炮检距变化 校正量不随方位角变化(3D数据)
静校正的“静”反映了静校正量是不随时间而变化 的特征,一个物理点的静校正量是固定不变的。
(3)静校正的目的:使炮点S和检波点G位于同一 平面或曲面(基准面)上,使反射波时距曲线具有 双曲线形态。静校正之后的地震数据,相当于在基 准面高程上采集地震数据。
(7)假设:地震波在震源和接收点处沿垂直方 向入射、出射。
因为风化层(低速层-Low velocity layer)比下伏 地层速度低很多,可近似认为沿垂直方向传播。
低速带
1)能量衰减、频率吸收作用非常强; 2)速度低且横向变化,对旅行时有较大的影响; 3)速度低、波长短,很小的地质体也会产生很强
式中
t
n i 1
h i
vi
e d
e g
vs
Δt为炮点或检波点静校正量(s);
hi为第i层的厚度(m);vi为第i层速度(m/s);
jl
O
S
1 V0
(hO
hS )
注:地形校正量有正有负,通过 h0、hS 的正负体现,
一般规定测点高于基准面时为正,低于基准面时
为负。
4.低速带校正
低速带校正是将基准面以下的低速层的速度用基岩速度 代替。
炮点处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j
hj V0
hj V
检波点处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l
hl V0
hl V
近地表沉积的介质相对深层而言,沉积年代
相对较短,长年的风化作用使近地表沉积的介质 疏松,无胶结或半胶结,地层中含水与不含水, 含水量的多少都会引起地球物理特征的变化。
近地表厚度和速度的各向异性、地表高程起
伏都会对地震波场造成不等量的延迟,延迟的大 小与近地表地层的物性有关,这种延迟时若不校 正,将会影响到叠加成像和构造形态的可靠性。
(2)将AW、BW 校正到AR和BR
基准面校正
用以消除风化 层和地形对反 射时间的影响。
A点的静校正量为: T T T
A
Aw
AR
B点的静校正量为:
T B
T Bw
-
TBR
某一道的基准面校正包括:炮点和检波点基准 面校正(两部分)。
若采用井下激发,还要包括井深校正。
ES—炮点高程 EG—检波点高程
EGW EGR V
W
R
总的基准面静校正量为:
T T T
D
S
G
1100
1050
186118 V=2118m/s
1000 H=95m
186线
地形高程
950
900
底界高程
850
800
186118
750
V=1818m/s
H=97m
700
105 115 125 135 145 155 165 175
野外静校正 1. 定义
实际工作中是用τ值检波器,而不用上式计算。
τ值检波器可帮助监督井深。
Oj h0 hj h O
GL
hS
地面
基准面
hL
V0
低速带底面
V
R
3.地形校正
地形校正是将测线上位于不同高程的炮点和接收点校
正到基准面上。
炮点校正量
O
1 V0
h0
检波点校正量
S
1 V0
hS
故第 j 炮第 L 道的地形校正量:
(1)基准面校正;CMP叠加参考面校正;低降速 带底面校正;
(2)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微测井、小折射方 法等建立控制点数据);
(3)沙丘曲线法(根据沙丘厚度在延迟时曲线上 找到对应的延迟时,计算静校正量);
(4)相似系数法; (5)数据库法(建立导线成果、浮动基准面高程、 地表高程、小折射成果、高速层顶深度、潜水面深度 等数据库)。
②在表层结构中射线为直线。在复杂地区,使用长炮 检距大排列接收以及在巨厚的黄土覆盖等地区,这种 假设有一定的近似性,会产生静而不静的问题,处理 时需要加以关注。
初至走时层析反演近地表模型结构,有可能成为解决 问题的有效方法,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数据观测不 完全;二是层折反演方法解的稳定性问题。
静校正只解决旅行时畸变问题,目的在叠加时,达 到时间对齐。
(4)静校正量:一个地震道对应一个炮点和一个 接收点,其静校正量是炮点和接收点静校正量之和。
(5)地表一致性:某一道的静校正量只与炮点和 检波点的地表位置有关,而与炮检距、入(出)射 角等因素无关。
①地表一致性:即对于地面同一位置,不分炮点和检 波点,都有相同的静校正量;另外射线出露地表面时, 近似地为铅垂线。
基于反射波信息的静校正方法:
(1)最大叠加能量准则法(二阶差分法等); (2)相关法求静校正量,包括MISER(与模型道相关)
和SATAN等; (3)模型迭代法(求长波长分量静校正等); (4)其它高级算法:包括蒙特卡罗迭代法、遗传算 法、阻尼LSQR算法、高斯赛德尔迭代算法等; (5)波动方程延拓静校正方法。
浮动基准面除了较平缓外,还要求尽可能接近地面。
叠加后再将地震数据由浮动基准面向最终基准面转 换,偏移在最终基准面上完成。
(14)基准面静校正术语
Full Statics Solution
Low Frequency Component
炮点全静校正量剖面图
长波长静校正处理
(15)静校正方法概述
静校正采用了地表一致性模型:
速度反差大,低速带不能太厚,地形起伏不能太 大, 高速顶界面起伏不能太大。
实际资料有 ‘静而不静’ 的问题,非地表一致性。
(6)影响静校正量的因素除近地表结构(地形、低、 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等)外,还与激发、接收点深度 及基准面高程和替换速度(用于基准面静校正量计算的速度, 叫基准面校正速度或替换速度或填充速度)有关。
第二类:信息源来自于正常生产的初至信息
正常生产炮的初至信息一般是直达波和 近地表折射波,进入复杂山地以后,初至波 信息变得十分复杂,除上述两种类型波以外, 可能还有透射波、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 射反射波,以及多次折射波和多次折射反射 波等。
利用初至信息估算静校正量的方法为数 众多,在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类重要 的静校正量估算方法。
第五章 静校正(static correction)
本章内容:
第一节 与静校正有关的概念 第二节 基准面校正 第三节 初至折射静校正 第四节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迪克斯教授曾 经说过:
“解决好静校正就等于解决了处 理中几乎一半的问题”。
近地表是指地表以下未成岩的低速介质区,
虽然厚度不是很大(几米至几百米),但它对地 震波场改造很大,不利于地震资料的处理。因此, 需要对近地表产生的影响进行校正。
据信息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在野外进行表层结构调查:如小折射、微 测井、地形测量等,获得近地表模型中的控制点上 的数据,并把这些数据外推或内插到各个点上;然 后确定一个基准面,再根据地形线高程数据,计算 出每一个炮点和检波点上的校正量。由此算出的校 正量称为野外静校正量。
基于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