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报告
灾害处置情况汇报
灾害处置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情况,我对灾害处置情况进行了汇报。
自从上次灾害发生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下是具体情况的汇报:
首先,针对灾害发生后的紧急救援工作,我们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了专业救援队伍,全力展开救援工作。
在救援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各方力量的协同作用,有效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灾区的物资供应和基础设施修复工作。
及时向灾区输送食品、饮用水、帐篷等急需物资,确保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我们也积极投入到道路、桥梁、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抢修工作,为灾区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我们还组织了心理援助团队,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创伤,重新面对生活。
这项工作得到了灾区群众的积极响应和赞扬。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对灾害发生原因的调查和分析工作,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抗灾能力。
我们还积极开展了灾后重建规划和工作,为灾区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总的来看,我们在灾害处置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救援物资的调配不够及时、心理援助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确保灾区群众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
感谢领导对灾害处置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灾区的重建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致。
敬礼。
地震数据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分布规律、特点以及地震灾害的影响,本报告对地震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地震发生的基本情况,为地震预测、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所涉及地震数据来源于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地震目录。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1. 地震活动概况(1)地震频次:根据地震目录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3级以上地震约5万次,7级以上地震约10次。
(2)地震分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等板块边缘地区。
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
(3)地震震级:地震震级分为九个等级,其中7级以上地震为强震,具有破坏性。
本报告主要关注7级以上地震。
2. 地震时间分布(1)年度地震数量:从年度地震数量来看,地震活动呈现出周期性波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地震活动呈上升趋势,2004年、2011年、2015年等年份地震数量较多。
(2)月度地震数量:地震活动在月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我国地震主要集中在6-8月份,这与我国西南地区的雨季有关。
3. 地震震中分布(1)地震震中分布特征:地震震中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板块边界特征。
在板块边缘地区,地震震中较为密集,而在板块内部地区,地震震中较为分散。
(2)地震震中集中区域:我国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区域: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北地区(如新疆、青海、甘肃等)、华北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等)。
4. 地震灾害损失(1)地震灾害损失情况:地震灾害损失主要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损坏等方面。
以7级以上地震为例,我国地震灾害损失巨大,每次地震都会造成数百人伤亡、数千亿元财产损失。
(2)地震灾害损失与地震震级的关系:地震震级越高,地震灾害损失越严重。
据统计,7级以上地震的灾害损失占我国地震灾害总损失的90%以上。
地震受损情况汇报范文
地震受损情况汇报范文地震受损情况汇报。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地震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地震受损情况的汇报:一、人员伤亡情况。
地震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其中包括死亡、受伤和失踪等情况。
据初步统计,地震造成了数百人死亡,上千人受伤,数十人失踪。
其中,部分受灾地区的伤亡人数还在不断更新中,具体情况尚待进一步核实。
二、房屋倒塌情况。
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房屋倒塌,特别是在受灾地区的农村地区,大量民房和学校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据初步调查,有数千栋房屋倒塌,数百栋房屋严重受损,导致了大量居民无家可归,急需救助和安置。
三、基础设施破坏情况。
地震还对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包括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
受灾地区的交通受到了严重阻碍,部分地区出现了交通中断的情况。
此外,部分水利设施也受到了破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四、灾区救援和重建工作。
面对地震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政府和社会各界迅速展开了救援和重建工作。
救援人员已经紧急赶往灾区展开救援行动,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生活物资和心理疏导等帮助。
同时,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始着手灾后重建工作,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房屋,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五、应对措施和建议。
针对当前地震受损情况,我们建议加强对受灾地区的救援和救助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加强对受损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强对受灾地区的安全防范工作,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总之,地震受损情况严重,但我们有信心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让受灾群众早日重返家园。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共同渡过难关。
地震数据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数据处理》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设计时间:指导老师:2011年5月30日目录一、设计内容………………………………………………………………(1)褶积滤波………………………………………………(2)快变滤波………………………………………………(3)褶积滤波与快变滤波的比较…………………………(4)设计高通滤波因子……………………………………(5)频谱分析………………………………………………(6)分析补零对振幅谱的影响……………………………(7)线性褶积与循环褶积…………………………………(8)最小平方反滤波………………………………………(9)零相位转换……………………………………………(10)最小相位转换…………………………………………(11)静校正…………………………………………………二、附录…………………………………………………………………………(1)附录1:相关程序……………………………………(2)附录2:相关图件……………………………………【附录1:有关程序】1.褶积滤波CCCCCCCCCCCCCCCCC 褶积滤波CCCCCCCCCCCCCCCCCPROGRAM MAINDIMENSION X(100),H1(-50:50),H2(-50:50),Y_LOW(200),Y_BAND(200)PARAMETER (PI=3.141592654)CCCCCCCC H1是低通滤波因子,H2为带通滤波因子CCCCCCREAL X,H1,H2,Y_LOW,Y_BANDREAL dt,F,F1,F2INTEGER Idt=0.002F=70.0F1=10.0F2=80.0OPEN(1,FILE='INPUT1.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READ(1,*)(X(I),I=1,100)CCCCCCCCCCCCCCCCCC低通滤波器CCCCCCCCCCCCCCCCC DO 10 I=-50,50IF (I.EQ.0)THENH1(I)=2*F*PI/PIELSEH1(I)=SIN(2*PI*F*I*dt)/(PI*I*dt)END IF10 CONTINUECCCCCCCCCCCCCCCC输出低通滤波因子CCCCCCCCCCCCCCCC OPEN(2,FILE='H1_LOW.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2,*)(H1(I),I=-50,50)CLOSE(2)CALL CON(X,H1,Y_LOW,100,101,200)CCCCCCCCCCCCCCCC输出滤波后的数据CCCCCCCCCCCCCCCC OPEN(3,FILE='Y_LOW.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3,*)(Y_LOW(I),I=51,150)CLOSE(3)CCCCCCCCCCCCCCCCCC带通滤波器CCCCCCCCCCCCCCCCCCCC DO 20 I=-50,50IF(I.EQ.0)THENH2(I)=140ELSEH2(I)=SIN(2*PI*F2*I*dt)/(PI*I*dt)-SIN(2*PI*F1*I*dt)/(PI*I*dt)END IF20 CONTINUECCCCCCCCCCCCCCC输出带通滤波因子CCCCCCCCCCCCCCCCC OPEN(4,FILE='H2_BAND.DAT',FORM='FORMA TTED',STATUS='UNKNOWN')WRITE(4,*)(H2(I),I=-50,50)CLOSE(4)CALL CON(X,H2,Y_BAND,100,101,200)CCCCCCCCCCCCCCCC输出滤波后的数据CCCCCCCCCCCCCCCCC OPEN(5,FILE='Y_BAND.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5,*)(Y_BAND(I), I=51,150)CLOSE(5)ENDCCCCCCCCCCCCCCCCCCCCC褶积函数CCCCCCCCCCCCCCCCCCCC SUBROUTINE CON(A,B,C,I,J,K)DIMENSION A(I),B(J),C(K)DO 1 K1=1,K1 C(K1)=0.0DO 2 I1=1,IDO 2 I2=1,JII=I1+I2-12 C(II)=C(II)+A(I1)*B(I2)*0.002RETURNEND2.快变滤波CCCCCCCCCCCCCCC频率滤波CCCCCCCCCCCCCCCCCCCC PROGRAM MAINPARAMETER (PI=3.141592654)REAL H_LOW(1:200),H_BAND(1:200),Y_LOW(1:200),Y_BAND(1:200)REAL X(1:200)INTEGER I,NFFT,K,NPCOMPLEX C(1:200),TEMP(1:200)REAL DT,DF,F,F1,F2F=70.0F1=10.0F2=80.0DT=0.002OPEN(1,FILE='INPUT1.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READ(1,*)(X(I), I=1,100)NP=100K=LOG(100.0)/LOG(2.0)IF(2**K.LT.100)THENK=K+1NFFT=2**KEND IFDF=1.0/(NFFT*DT)DO 10 I=101,128X(I)=0.010 CONTINUEDO 20 I=1,NFFT20 C(I)=CMPLX(X(I),0.0)CCCCCCCCCCC 向频率域转换CCCCCCCCCCCCCCCCCCALL FFT(NFFT,C,1.0)CCCCCCCCCCC 低通滤波因子的设计CCCCCCCCCCCDO 30 I=1,NFFT/2IF(I*DF.LE.F)THENH_LOW(I)=1.0ELSEH_LOW(I)=0.0END IF30 CONTINUECCCCCCCCC 使滤波器理想化(对称)CCCCCCCCCCDO 40 I=NFFT/2+1,NFFTF=I*DFH_LOW(I)=H_LOW(NFFT-I+1)40 CONTINUECCCCCCCCCCCCCCC 实现滤波CCCCCCCCCCCCCCCCCDO 50 I=1 , NFFT50 TEMP(I)=C(I)*H_LOW(I)CCCCCCCCCCCCCCC 向时间域变换CCCCCCCCCCCCCCALL FFT(NFFT,TEMP,-1.0)DO 60 I=1 , NFFT60 Y_LOW(I)=REAL(TEMP(I))OPEN(2,FILE='LOWPASS.DAT',FORM='FORMA TTED',STATUS='UNKNOWN') WRITE(2,*)(Y_LOW(I),I=1,NFFT)CLOSE(2)CCCCCCCCCCC 带通滤波因子的设计CCCCCCCCCCCDO 70 I=1,NFFT/2IF((I*DF.GE.F1).AND.(I*DF.LE.F2))THENH_BAND(I)=1.0ELSEH_BAND(I)=0.0END IF70 CONTINUECCCCCCCCC 使滤波器理想化(对称)CCCCCCCCCCDO 80 I=NFFT/2+1,NFFTF=I*DFH_LOW(I)=H_BAND(NFFT-I+1)80 CONTINUECCCCCCCCCCCCCCC 实现滤波CCCCCCCCCCCCCCCCCDO 90 I=1 , NFFT90 TEMP(I)=C(I)*H_BAND(I)CALL FFT(NFFT,TEMP,-1.0)DO 100 I=1 , NFFT100 Y_BAND(I)=REAL(TEMP(I))OPEN(3,FILE='BANDPASS.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3,*)(Y_BAND(I),I=1,NFFT)CLOSE(3)CLOSE(1)ENDCCCCCCCCCCCCCCCCC子程序CCCCCCCCCCCCCCCCCCCCC LX 为输入数据的点数CCCCCCCCCCCCCCCCCCCCCC CX 为复型数组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SIGNI 为转换标志CCCCCCCCCCCCCCCCCCCCSUBROUTINE FFT(LX,CX,SIGNI)COMPLEX CX(LX),CARG,CEXP,CW,CTEMPJ=1SC=1.0/LXIF(SIGNI.EQ.1.0)SC=1.0SIG=-SIGNIDO 300 I=1,LXIF(I.GT.J)GO TO 100CTEMP=CX(J)*SCCX(J)=CX(I)*SCCX(I)=CTEMP100 M=LX/2200 IF(J.LE.M)GO TO 300J=J-MM=M/2IF(M.GE.1)GO TO 200300 J=J+ML=1400 ISTEP=2*LDO 500 M=1,LCARG=(0.0,1.0)*(3.14159265*SIG*(M-1))/LCW=CEXP(CARG)DO 500 I=M,LX,ISTEPCTEMP=CW*CX(I+L)CX(I+L)=CX(I)-CTEMP500 CX(I)=CX(I)+CTEMPL=ISTEPIF(L.LT.LX)GO TO 400RETURNEND3.褶积滤波与快变滤波的比较CCCCCCCCCCCCC 褶积滤波与递归滤波的比较CCCCCCCCCCCCCC CCCCCCCCCCCCCCCC 褶积滤波的设计CCCCCCCCCCCCCCCCCC PROGRAM MAINPARAMETER(DT=0.002)C H_NZ为非零相位滤波因子,H_Z为零相位滤波因子 CC Y_CNZ为非零相位滤波结果,Y_CZ为零相位滤波结果 CREAL Y_CNZ(1:100),Y_CZ(1:200)REAL H_Z(1:20),H_NZ(1:20)REAL X(1:50)INTEGER I,J,K,NREAL A(0:100),B(0:100)REAL Y_DNZ(1:100),Y_DZ(1:100)REAL X3(1:100),X4(1:100),X1(1:100),X2(1:100)REAL DFDATA H_NZ/1.0,5.254,11.6,13.7,8.47,0.775,-3.325,-2.764,-0.364,$ 1.099,0.97,0.15,-0.37,-0.344,-0.06,-0.126,0.122,0.025,-0.042,$ -0.043/OPEN(1,FILE='INPUT3.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READ(1,*)(X(I),I=1,50)CLOSE(1)CALL CON(X,H_NZ,Y_CNZ,50,20,69)OPEN(2,FILE='Y_CNZ.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2,*)(Y_CNZ(i),I=1,69)CLOSE(2)CALL AUTCOR(20,20,H_NZ,H_HZ)CALL con(X,H_CZ,Y_CZ,50,20,69)OPEN(3,FILE='Y_CZ.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3,*)(Y_CZ(i),I=1,69)CLOSE(3)CLOSE(2)CCCCCCCCCCCCCCC 递归滤波的设计CCCCCCCCCCCCCCCC X 存放INPUT3里数据的数组 CC Y_DNZ 为非零相位递归滤波,Y_DZ 为零相位递归滤波CC X1,2,X,3,X4 为运算过程中的过度变量 CA(0)=1.0A(1)=4.0A(2)=6.0A(3)=4.0A(4)=1.0b(0)=0.0B(1)=-1.254B(2)=0.987B(3)=-0.341B(4)=0.0524CCCCCCCCCCCCCCC 对A 补零CCCCCCCCCCCCCCCCCC DO 40 i=5,4940 A(I)=0.0CCCCCCCCCCCCCCC 对B 补零CCCCCCCCCCCCCCCCCC DO 50 i=5,4950 B(I)=0.0CCCCCCC 从外部数据向X 导入数据CCCCCCCCCCCCOPEN(1,FILE='INPUT3.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READ(1,*)(X(I),I=1,50)CCCCCCCCCCC 非零相位递归滤波的设计CCCCCCCCCDO 10 I=0,49X1(I)=0.0X2(I)=0.0DO 20 J=1,I20 X1(I)=X1(I)+A(J)*X(I-J)IF(I.EQ.0) THENX2(I)=0.0ELSEDO 30 K=1,I30 X2(i)=X2(i)+B(k)*Y_DNZ(I-K)END IFY_DNZ(I)=X1(I)-X2(I)10 CONTINUEOPEN(2,FILE='Y_DNZ.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2,*)(Y_DNZ(I),I=1,49)CLOSE(2)CCCCCCCCCC 零相位递归滤波的设计CCCCCCCCCCCCDO 60 I=49,0,-1X3(I)=0.0X4(I)=0.0DO 70 J=0,49-I70 X3(I)=X3(I)+A(J)*Y_DNZ(I+J)IF(I.EQ.49) THENX4(I)=0.0ELSEDO 80 K=2,49-I80 X4(I)=X4(I)+B(K)*Y_DZ(I+K)END IFY_DZ(I)=X3(I)-X4(I)60 CONTINUEOPEN(3,FILE='Y_DZ.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3,*)(Y_DZ(I),I=1,49)CLOSE(3)CLOSE(1)ENDCCCCCCCCCCCCCCCCCCC 褶积子程序CCCCCCCCCCCCCCCCCCC SUBROUTINE CON(A,B,C,I,J,K)DIMENSION A(I),B(J),C(K)DO 1 K1=1,K1 C(K1)=0.0DO 2 I1=1,IDO 2 I2=1,JII=I1+I2-12 C(II)=C(II)+A(I1)*B(I2)*0.004RETURNENDCCCCCCCCCCCCCCCCCC 自相关子程序CCCCCCCCCCCCCCCCCC SUBROUTINE AUTCOR(J,K,C,A)DIMENSION C(J),A(K)DO 7 N=1,KA(N)=0.0I=NDO 6 IN=I,JIL=IN-N+16 A(N)=A(N)+C(IN)*C(IL)7 CONTINUERETURNEND4.设计高通滤波因子CCCCCCCCCCC 高通滤波器的设计CCCCCCCCCCCPROGRAM MAINPARAMETER (N=101,DT=0.004,PI=3.141592654,F=30.0)REAL H(150),H2_R(128),H2_I(128),H_S(128)INTEGER K,NFFTCOMPLEX H2(128)OPEN(1,FILE='H1_HIGHPASS.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OPEN(2,FILE='H2_HIGHPASS.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K=LOG(101.0)/LOG(2.0)IF(2**K.LT.101)THENK=K+1ENDIFNFFT=2**KDO 10,I=-50,50IF(I.EQ.0)THENH(I+51)=1.0/DT-2*FELSEH(I+51)=-SIN(2*PI*30.0*I*DT)/(PI*I*DT)END IF10 CONTINUEDO 20,I=102,12820 H(I)=0.0DO 30,I=1,12830 H2(I)=CMPLX(H(I),0.0)CALL FFT(128,H2,1.0)DO 40,I=1,128H2_R(I)=REAL(H2(I))H2_I(I)=AIMAG(H2(I))H_S(I)=(H2_R(I)**2+H2_I(I)**2)40 CONTINUEWRITE(2,*)(H_S(I),I=1,128)WRITE(1,*)(H(I),I=1,128)CLOSE(1)CLOSE(2)ENDCCCCCCCCCCCCC FFT 子程序CCCCCCCCCCCCCC SUBROUTINE FFT(LX,CX,SIGNI)COMPLEX CX(LX),CARG,CEXP,CW,CTEMPJ=1SC=1.0/LXIF(SIGNI.EQ.1.0)SC=1.0SIG=-SIGNIDO 30 I=1,LXIF(I.GT.J)GO TO 10CTEMP=CX(J)*SCCX(J)=CX(I)*SCCX(I)=CTEMP10 M=LX/220 IF(J.LE.M)GO TO 30J=J-MM=M/2IF(M.GE.1)GO TO 2030 J=J+ML=140 ISTEP=2*LDO 50 M=1,LCARG=(0.0,1.0)*(3.14159265*SIG*(M-1))/LCW=CEXP(CARG)DO 50 I=M,LX,ISTEPCTEMP=CW*CX(I+L)CX(I+L)=CX(I)-CTEMP50 CX(I)=CX(I)+CTEMPL=ISTEPIF(L.LT.LX)GO TO 40RETURNEND5.频谱分析CCCCCCCCCCCCC 频谱分析CCCCCCCCCCCCCCPROGRAM MAINPARAMETER (PI=3.141592654,DT=0.004)REAL XSIN(200),X(200),WA VE(200)REAL X_SIN_R(200),X_SIN_I(200)REAL X_R(200),X_I(200)REAL X_WA VE_R(200),X_WA VE_I(200)REAL SINSPRT(200),XSPRT(200),WA VESPRT(200)REAL DFCOMPLEX XSIN_C(200),X_C(200),X_WA VE_C(200)CCCCCCCCCCCC 对SIN 的分析CCCCCCCCCCCCDO 100 I=1,128XSIN(I)=SIN(2*I*PI/64.0)100 CONTINUECCCCCCCCC 是数据转换成复数形式CCCCCCCCCCDO 200 I=1,128200 XSIN_C(I)=CMPLX(XSIN(I),0.0)CALL FFT(128,XSIN_C,1.0)DO 300 I=1,128300 X_SIN_R(I)=REAL(XSIN_C(I))DO 400 I=1,128400 X_SIN_I(I)=AIMAG(XSIN_C(I))OPEN(1,FILE='XSINSPRT.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DO 1 I=1,1281 SINSPRT(I)=SQRT(X_SIN_R(I)**2+X_SIN_I(I)**2)WRITE(1,*)(SINSPRT(I), I=1,128)CLOSE(1)CCCCCCCCCCCCCC 对脉冲信号的分析CCCCCCCCCCCCCX(1)=1.0DO 800 I=2,128800 X(I)=0.0DO 900 I=1,128900 X_C(I)=CMPLX(X(I),0.0)CALL FFT(128,X_C,1.0)DO 1000 I=1,1281000 X_R(I)=REAL(X_C(I))DO 1100 I=1,1281100 X_I(I)=AIMAG(X_C(I))OPEN(5,FILE='XSPRT.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DO 2 I=1,1282 XSPRT(I)=SQRT(X_R(I)**2+X_I(I)**2)WRITE(5,*)(XSPRT(I), I=1,128)CLOSE(5)CCCCCCCCCCCC 对地震波W A VE 的分析CCCCCCCCCCCOPEN(3,FILE='WA VE.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READ(3,*)(WA VE(I), I=1,128)DO 500 I=1,128500 X_WA VE_C(I)=CMPLX(WA VE(I),0.0)CALL FFT(128,X_WA VE_C,1.0)DO 600 I=1,128600 X_WA VE_R(I)=REAL(X_WA VE_C(I))DO 700 I=1,128700 X_WA VE_I(I)=AIMAG(X_WA VE_C(I))OPEN(4,FILE='WA VESPRT.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DO 3 I=1,1283 WA VESPRT(I)=SQRT(X_WA VE_R(I)**2+X_WA VE_I(I)**2)WRITE(4,*)(WA VESPRT(I), I=1,128)CLOSE(4)CLOSE(3)ENDCCCCCCCCCCCCCCC FFT 子程序CCCCCCCCCCCCCCCCCSUBROUTINE FFT(LX,CX,SIGNI)COMPLEX CX(LX),CARG,CEXP,CW,CTEMPJ=1SC=1.0/LXIF(SIGNI.EQ.1.0)SC=1.0SIG=-SIGNIDO 30 I=1,LXIF(I.GT.J)GO TO 10CTEMP=CX(J)*SCCX(J)=CX(I)*SCCX(I)=CTEMP10 M=LX/220 IF(J.LE.M)GO TO 30J=J-MM=M/2IF(M.GE.1)GO TO 2030 J=J+ML=140 ISTEP=2*LDO 50 M=1,LCARG=(0.0,1.0)*(3.14159265*SIG*(M-1))/LCW=CEXP(CARG)DO 50 I=M,LX,ISTEPCTEMP=CW*CX(I+L)CX(I+L)=CX(I)-CTEMP50 CX(I)=CX(I)+CTEMPL=ISTEPIF(L.LT.LX)GO TO 40RETURNEND6.分析补零对振幅谱的影响CCCCCCCCCCC 分析补零对振幅谱的影响CCCCCCCCCCCPROGRAM MAINCCCCCCCCCCC 不补零时的振幅普CCCCCCCCCCCCCCCCC CCCCCCCCCCC 对函数SIN 的分析CCCCCCCCCCCCCCCCPARAMETER (PI=3.1415)REAL XSIN(150),XWA VE(150)REAL XWA VE_R(150),XWA VE_I(150)REAL XSIN_Z(150),XWA VE_Z(150)REAL XSIN_R(150),XSIN_I(150)COMPLEX XSIN_60C(150),XWA VE_60C(150)COMPLEX XSIN_64C(150),XWA VE_64C(150)COMPLEX XSIN_128C(150),XWA VE_128C(150)REAL XSIN_60S(150),XWA VE_60ZS(150)REAL XSIN_64S(150),XWA VE_64ZS(150)REAL XSIN_128S(150),XWA VE_128ZS(150)OPEN(1,FILE='XSIN_60S.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DO 1 I=1,601 XSIN(I)=SIN(2*PI*I/30.0)DO 11 I=1,6011 XSIN_60C(I)=CMPLX(XSIN(I),0.0)CALL DFT(60,XSIN_60C,1.0)DO 12 I=1,6012 XSIN_R(I)=REAL(XSIN_60C(I))DO 13 I=1,6013 XSIN_I(I)=AIMAG(XSIN_60C(I))DO 14 I=1,6014 XSIN_60S(I)=SQRT(XSIN_R(I)**2+XSIN_I(I)**2)WRITE(1,*)(XSIN_60S(I),I=1,60)CLOSE(1)CCCCCCCCCCCCC 对地震数据的分析CCCCCCCCCCCCCCOPEN(2,FILE='WA VE.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READ(2,*)(XWA VE(I),I=1,60)CLOSE(2)DO 21 I=1,6021 XWA VE_60C(I)=CMPLX(XWA VE(I),0.0)CALL DFT(60,XWA VE_60C,1.0)DO 22 I=1,6022 XWA VE_R(I)=REAL(XWA VE_60C(I))DO 23 I=1,6023 XWA VE_I(I)=AIMAG(XWA VE_60C(I))DO 24 I=1,6024 XWA VE_60ZS(I)=SQRT(XWA VE_R(I)**2+XWA VE_I(I)**2)OPEN(3,FILE='XWA VE_60ZS.DA T',FORM='FORMATTED',STA TUS='UNKNOWN') WRITE(3,*)(XWA VE_60ZS(I),I=1,60)CLOSE(3)CCCCCCCCCCCCC 对补零数据的分析CCCCCCCCCCCCCCCC CCCCCCCCCCCC 对函数SIN 的分析CCCCCCCCCCCCCCCCOPEN(4,FILE='XSIN_64S.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DO 31 I=61,6431 XSIN(I)=0.0DO 32 I=1,6432 XSIN_64C(I)=CMPLX(XSIN(I),0.0)CALL DFT(64,XSIN_64C,1.0)DO 33 I=1,6433 XSIN_R(I)=REAL(XSIN_64C(I))DO 34 I=1,6434 XSIN_I(I)=AIMAG(XSIN_64C(I))DO 35 I=1,6435 XSIN_64S(I)=SQRT(XSIN_R(I)**2+XSIN_I(I)**2)WRITE(4,*)(XSIN_64S(I),I=1,64)CLOSE(4)OPEN(5,FILE='XSIN_128S.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DO 41 I=65,12841 XSIN(I)=0.0DO 42 I=1,12842 XSIN_128C(I)=CMPLX(XSIN(I),0.0)CALL DFT(128,XSIN_128C,1.0)DO 43 I=1,12843 XSIN_R(I)=REAL(XSIN_128C(I))DO 44 I=1,12844 XSIN_I(I)=AIMAG(XSIN_128C(I))DO 45 I=1,12845 XSIN_128S(I)=SQRT(XSIN_R(I)**2+XSIN_I(I)**2)WRITE(5,*)(XSIN_128S(I),I=1,128)CLOSE(5)CCCCCCCCCCCCC 对地震数据的分析CCCCCCCCCCCCCCOPEN(6,FILE='XWA VE_64ZS.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DO 51 I=61,6451 XWA VE(I)=0.0DO 52 I=1,6452 XWA VE_64C(I)=CMPLX(XWA VE(I),0.0)CALL DFT(64,XWA VE_64C,1.0)DO 53 I=1,6453 XWA VE_R(I)=REAL(XWA VE_64C(I))DO 54 I=1,6454 XWA VE_I(I)=AIMAG(XWA VE_64C(I))DO 55 I=1,6455 XWA VE_64ZS(I)=SQRT(XWA VE_R(I)**2+XWA VE_I(I)**2)WRITE(6,*)(XWA VE_64ZS(I),I=1,64)CLOSE(6)OPEN(7,FILE='XWA VE_128ZS.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DO 61 I=65,12861 XWA VE(I)=0.0DO 62 I=1,12862 XWA VE_128C(I)=CMPLX(XWA VE(I),0.0)CALL DFT(128,XWA VE_128C,1.0)DO 63 I=1,12863 XWA VE_R(I)=REAL(XWA VE_128C(I))DO 64 I=1,12864 XWA VE_I(I)=AIMAG(XWA VE_128C(I))DO 65 I=1,12865 XWA VE_128ZS(I)=SQRT(XWA VE_R(I)**2+XWA VE_I(I)**2)WRITE(7,*)(XWA VE_128ZS(I),I=1,128)CLOSE(7)ENDCCCCCCCCCCCCCCC DFT 子程序CCCCCCCCCCCCCCCCSUBROUTINE DFT(N,C,S)COMPLEX C(N),Y(512),WIF(S.EQ.1.0)Z=1.0IF(S.EQ.-1.0)Z=1.0/FLOAT(N)DO 20 I=1,NY(I)=(0.0,0.0)DO 20 J=1,NA=COS(2.0*3.14159265*(I-1)*(J-1)/FLOAT(N))B=SIN(2.0*3.14159265*(I-1)*(J-1)/FLOAT(N))*(-S)W=CMPLX(A,B)20 Y(I)=Y(I)+C(J)*WDO 30 I=1,N30 C(I)=Y(I)*ZRETURNEND7.线性褶积与循环褶积CCCCCCCCC 线性滤波与循环褶积比较CCCCCCCCCPROGRAM MAINCCCCCCCCCCCCC 线性滤波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H是低通滤波因CCCCCCCCCCCCPARAMETER (PI=3.141592654, DT=0.002,F=70.0)REAL X(100),X2(101),H(-50:50),Y_LINEAR(200),Y_CIRCLE(200)OPEN(1,FILE='INPUT1.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READ(1,*)(X(I),I=1,100)CCCCCCCCCCCCCCC低通滤波器CCCCCCCCCCCCCDO 10 I=-50,50IF (I.EQ.0)THENH(I)=2*F*PI/PIELSEH(I)=SIN(2*PI*F*I*DT)/(PI*I*DT)END IF10 CONTINUECALL CON(X,H,Y_LINEAR,100,101,200)CCCCCCCCCCCC输出滤波后的数据CCCCCCCCCCCCCCCOPEN(2,FILE='Y_LINEAR.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WRITE(2,*)(Y_LINEAR(I),I=1,200)CLOSE(2)CCCCCCCCCCCCC 圆周滤波的设计CCCCCCCCCCCCOPEN(3,FILE='Y_CIRCLE.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DO 20 I=1,10020 X2(I)=X(I)X2(100)=0.0CALL CIRCON(X2,H,Y_CIRCLE,101)WRITE(3,*)(Y_CIRCLE(I),I=1,101)CLOSE(3)CCCCCCC 线性卷积输出点等于圆周卷积CCCCCCOPEN(4,FILE='Y_LINEARCUT.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4,*)(Y_LINEAR(I),I=1,101)CLOSE(4)ENDCCCCCCCCCCCCCC 线性卷积子程序CCCCCCCCCCCCCCSUBROUTINE CON(A,B,C,I,J,K)DIMENSION A(I),B(J),C(K)DO 1 K1=1,K1 C(K1)=0.0DO 2 I1=1,IDO 2 I2=1,JII=I1+I2-12 C(II)=C(II)+A(I1)*B(I2)*0.004RETURNENDCCCCCCCCCCCCCCC 圆周卷积子程序CCCCCCCCCCCCCCSUBROUTINE CIRCON(X,H,Y,N)REAL X(N),H(N),Y(N)DO I=1,NY(I)=0.0ENDDODO I=1,NDO J=1,NIF(I-J.GT.0) Y(I)=Y(I)+X(J)*H(I-J)ENDDOENDDOEND8.最小平方反滤波CCCCCCCCCC 两种反射系数序列的对比CCCCCCCCCCPROGRAM MAINREAL B(12),R(200),X_CONV(211),RXX(211)REAL A(211),A_CONV(270)DATA B/17.5,12.5,7.0,0.0,-3.5,-7.0,-3.0,-1.0,0.0,1.4,3.5,2.0/OPEN(1,FILE='INPUT8.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READ(1,*)(R(I),I=1,200)CCCCCCCCCCCCCC 求合成地震记录CCCCCCCCCCCCCCCALL CON(R,B,X_CONV,200,12,211)CCCCCCCCCCCC 求地震子波的自相关CCCCCCCCCCCCCALL AUTCOR(211,211,X_CONV,RXX)CCCCCCCCCCCCCCC 求反滤波因子CCCCCCCCCCCCCCCCALL PEO(211,RXX,A)OPEN(2,FILE='A.DAT',FORM='FORMA TTED',STATUS='UNKNOWN')WRITE(2,*)(A(I),I=1,60)CCCCCCC 通过反滤波因子求反射系数序列CCCCCCCCALL CON(A,X_CONV,A_CONV,60,211,270)OPEN(3,FILE='A_CONV.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3,*)(A_CONV(I),I=1,270)CLOSE(3)CLOSE(2)CLOSE(1)ENDCCCCCCCCCCCCCCC 褶积子程序CCCCCCCCCCCCCCCC SUBROUTINE CON(A,B,C,I,J,K)DIMENSION A(I),B(J),C(K)DO 1 K1=1,K1 C(K1)=0.0DO 2 I1=1,IDO 2 I2=1,JII=I1+I2-12 C(II)=C(II)+A(I1)*B(I2)*0.004RETURNENDCCCCCCCCCCCCCCC 自相关子程序CCCCCCCCCCCCCCC SUBROUTINE AUTCOR(J,K,C,A)DIMENSION C(J),A(K)DO 7 N=1,KA(N)=0.0I=NDO 6 IN=I,JIL=IN-N+16 A(N)=A(N)+C(IN)*C(IL)7 CONTINUERETURNENDCCCCCCCCCCCCCC 求反滤波因子CCCCCCCCCCCCCCCC SUBROUTINE PEO(LR,R,A)C PEO IS THE AUXILIARY TOEPLITZ RECURSIONC IT GIVES THE PREDICTION-ERROR OPERA TOR A(I)DIMENSION R(LR),A(LR)V=R(1)A(1)=1.0IF(LR.EQ.1)RETURNDO 6 L=2,LRD=0.0L3=L-1DO 1 J=1,L3K=L-J+11 D=D+A(J)*R(K)C=D/VIF(L.EQ.2)GOTO 4L1=(L-2)/2L2=L1+1IF(L2.LT.2)GOTO 3DO 2 J=2,L2HOLD=A(J)K=L-J+1A(J)=A(J)-C*A(K)2 A(K)=A(K)-C*HOLDIF(2*L1.EQ.L-2)GOTO 43 LT3=L2+1A(LT3)=A(LT3)-C*A(LT3)4 A(L)=-C6 V=V-C*DRETURNEND9.零相位转换CCCCCCCCCCC 零相位的转换CCCCCCCCCCCCCPROGRAM MAINREAL B(32),B1(32),BC_S(32),B_CONV(32)REAL BC_R(32),BC_I(32)DATA B/0,1,3,5,7,9,10,8,6,4,2,0,-1,0,1,2,3,1.5,0,-1,0,2,1,0,0/COMPLEX B_C(32),BC_SZ(32)DO 10,I=1,32IF(I.GE.26)THENB_C(I)=(0.0,0.0)ELSEB_C(I)=CMPLX(B(I),0.0)END IF10 CONTINUECALL FFT(32,B_C,1.0)DO 20,I=1,32BC_R(I)=REAL(B_C(I))BC_I(I)=AIMAG(B_C(I))BC_S(I)=SQRT(BC_R(I)**2+BC_I(I)**2)20 BC_SZ(I)=CMPLX(BC_S(I),0.0)CALL FFT(32,BC_SZ,-1.0)DO 30,I=1,3230 B_CONV(I)=REAL(BC_SZ(I))OPEN (1,FILE='B_CONV.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1,*)(B_CONV(I),I=1,32)CLOSE(1)ENDCCCCCCCCCCCCCC FFT子程序CCCCCCCCCCCCCCSUBROUTINE FFT(LX,CX,SIGNI)COMPLEX CX(LX),CARG,CEXP,CW,CTEMPJ=1SC=1.0/LXIF(SIGNI.EQ.1.0)SC=1.0SIG=-SIGNIDO 30 I=1,LXIF(I.GT.J)GO TO 10CTEMP=CX(J)*SCCX(J)=CX(I)*SCCX(I)=CTEMP10 M=LX/220 IF(J.LE.M)GO TO 30J=J-MM=M/2IF(M.GE.1)GO TO 2030 J=J+ML=140 ISTEP=2*LDO 50 M=1,LCARG=(0.0,1.0)*(3.14159265*SIG*(M-1))/LCW=CEXP(CARG)DO 50 I=M,LX,ISTEPCTEMP=CW*CX(I+L)CX(I+L)=CX(I)-CTEMP50 CX(I)=CX(I)+CTEMPL=ISTEPIF(L.LT.LX)GO TO 40RETURNEND10.最小相位转换CCCCCCCCCCCC 最小相位转换CCCCCCCCCCCCPROGRAM MAIMREAL B(25),B0(75)DATA B/0,1,2,3,1.5,0,-1,0,1,3,5,7,9,10,8,6,4,2,0,-1,0,2,3,2,0/REAL RBB(25),Y0(25),A0(25)REAL SUMX,C(49),G(49)OPEN(1,FILE='B0.DA T',FORM='FORMATTED',STA TUS='UNKNOWN') OPEN(2,FILE='B.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2,*)(B(I),I=1,25)CALL AUTCOR(25,25,B,RBB)CALL PEO(25,RBB,Y0)SUMX=0.0DO 10,I=1,25CALL CON(B,Y0,C,25,25,49)10 SUMX=SUMX+(C(I))**2B0(1)=1.0/SQRT(SUMX)20 A0(I)=B0(1)*Y0(I)CALL CON(B,A0,G,25,25,49)CALL COAUTCOR(25,49,73,B,G,B0)WRITE(1,*)(B0(I),I=1,73)CLOSE(2)CLOSE(1)ENDCCCCCCCCCCCC 求反滤波因子CCCCCCCCCCCC SUBROUTINE PEO(LR,R,A)C PEO IS THE AUXILIARY TOEPLITZ RECURSIONC IT GIVES THE PREDICTION-ERROR OPERA TOR A(I)DIMENSION R(LR),A(LR)V=R(1)A(1)=1.0IF(LR.EQ.1)RETURNDO 6 L=2,LRD=0.0L3=L-1DO 1 J=1,L3K=L-J+11 D=D+A(J)*R(K)C=D/VIF(L.EQ.2)GOTO 4L1=(L-2)/2L2=L1+1IF(L2.LT.2)GOTO 3DO 2 J=2,L2HOLD=A(J)K=L-J+1A(J)=A(J)-C*A(K)2 A(K)=A(K)-C*HOLDIF(2*L1.EQ.L-2)GOTO 43 LT3=L2+1A(LT3)=A(LT3)-C*A(LT3)4 A(L)=-C6 V=V-C*DRETURNENDCCCCCCCCCCCCCC 自相关子程序CCCCCCCCCCCCCCC SUBROUTINE AUTCOR(J,K,C,A)DIMENSION C(J),A(K)A(N)=0.0I=NDO 6 IN=I,JIL=IN-N+16 A(N)=A(N)+C(IN)*C(IL)7 CONTINUERETURNENDCCCCCCCCCCCCCC 互相关子程序CCCCCCCCCCCCCCCSUBROUTINE COAUTCOR(J,L,K,A,B,C)DIMENSION A(J),B(L),C(K)DO 7 N=1,KC(N)=0.0IF (J.LE.L+1-N) THENMIN=JELSEMIN=L+1-NENDIFDO 6 IA=1,MINIB=IA+N-16 C(N)=C(N)+A(IA)*B(IB)7 CONTINUERETURNENDCCCCCCCCCCCCCCC 卷积子程序CCCCCCCCCCCCCCCCSUBROUTINE CON(A,B,C,I,J,K)DIMENSION A(I),B(J),C(K)DO 1 K1=1,K1 C(K1)=0.0DO 2 I1=1,IDO 2 I2=1,JII=I1+I2-12 C(II)=C(II)+A(I1)*B(I2)*0.004RETURNEND11.静校正CCCCCCCCCCCCCC 静校正程序设计CCCCCCCCCCCCCCCPROGRAM MAININTEGER I,J,NREAL X(10,100),X_SAMPLE(100),X_CT(0:19),X_COR(-19:19),XDT(10),TH(100) REAL MAXOPEN(1,FILE='SEIS.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OPEN(2,FILE='SEIS11.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DO 100 I=1,10READ(1,*)(X(I,J),J=1,100)100 CONTINUEPRINT*,'PLEASE INPUT SAMPLE LINE NUMBER !'READ*,NDO 200 J=1,100X_SAMPLE(J)=X(N,J)200 CONTINUEDO 300 I=1,10DO 400 J=1,100TH(J)=X(I,J)400 CONTINUECALL COAUTCOR(100,100,20,TH,X_SAMPLE,X_CT)DO J=0,19X_COR(J)=X_CT(J)ENDDOCALL COAUTCOR(100,100,20,X_SAMPLE,TH,X_CT)DO J=0,19X_COR(-J)=X_CT(J)ENDDOMAX=X_COR(-19)DO J=-18,19IF(MAX.LT.X_COR(J))THENMAX=X_COR(J)XDT(I)=JENDIFENDDOIF(XDT(I).GT.0)THENDO J=100-XDT(I),1,-1X(I,J+XDT(I))=X(I,J)ENDDODO J=1,XDT(I)-1X(I,J)=0ENDDOELSEIF(XDT(I).LT.0)THENDO J=1,100+XDT(I)X(I,J)=X(I,J-XDT(I))ENDDODO J=101+XDT(I),100X(I,J)=0ENDDOENDIF300 CONTINUEWRITE(2,*)((X(I,J),J=1,100),I=1,10)CLOSE(2)CLOSE(1)ENDCCCCCCCCCCCCC 互相关子程序CCCCCCCCCCCCC SUBROUTINE COAUTCOR(J,L,K,A,B,C)DIMENSION A(J),B(L),C(K)DO 7 N=1,KC(N)=0.0IF (J.LE.L+1-N) THENMIN=JELSEMIN=L+1-NENDIFDO 6 IA=1,MINIB=IA+N-16 C(N)=C(N)+A(IA)*B(IB)7 CONTINUERETURNEND【附录2:有关图件】。
2024年地震数据处理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地震数据处理市场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地震数据处理是指对地震监测系统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用的地震信息。
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在地震监测、地震预警、震源定位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报告将对地震数据处理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市场规模、市场竞争格局、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
2. 市场规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地震数据处理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截至2021年,全球地震数据处理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地震监测系统的普及和改进,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3.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地震数据处理市场存在多家主要厂商,包括A公司、B公司、C公司等。
这些公司在地震数据处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拥有一流的技术实力。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企业正在崛起,它们带来了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然而,由于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高门槛和专业性,市场进入壁垒相对较高,导致市场竞争相对激烈。
目前,A公司在市场上占据了相对较大的份额,主要依靠其技术实力和品牌优势。
B公司和C公司也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地位,它们主要通过不断创新和提供定制化服务来吸引客户。
4. 市场发展趋势4.1 技术发展趋势随着地震监测技术的进步,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
未来,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够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分析。
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将为地震数据处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4.2 市场需求趋势地震数据处理市场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
一方面,全球地震频发,对地震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如地质勘探、工程结构监测等领域,也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
预计未来几年,地震数据处理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4.3 市场政策环境随着各国对地震灾害预防的重视程度增加,政府在地震监测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加。
政府政策的推动将为地震数据处理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5. 结论地震数据处理市场作为地震监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地震灾害后汇报材料
地震灾害后汇报材料尊敬的领导:我根据地震灾害的调查情况,拟定了以下的汇报材料,请您审阅:一、人员伤亡情况根据初步统计,本次地震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经过救援人员的全力搜救,已经找到和救出了X人,但仍有X人受伤,X人失踪。
伤亡人员已经得到了紧急救治,并安排了适当的后续救助工作。
二、灾害影响范围地震灾害发生后,我市受灾范围广泛。
灾区主要集中在X县、X镇和X村,受灾面积约为X平方公里。
大量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水电供应中断等问题出现,给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三、灾后救援措施为了应对地震灾害,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救援工作。
首先实施了灾区人员的转移安置工作,将受灾人员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同时,组织了救援队伍前往灾区,进行救援和搜救工作。
同时,也按照灾情的严重程度,做好包括食品、水源、医疗等方面的物资调配和紧急救援工作。
四、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为了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我们积极开展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
已经组织了相关部门,为灾区居民提供了临时避难所,确保了灾民们的基本住宿和生活条件。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协调相关资源,尽快修复受灾地区的供水、供电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五、灾后重建计划为了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政府已经制定了灾后重建计划。
计划中包括重建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我们将加大投入力度,倾力支持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灾区居民能够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以上是我根据地震灾害情况所拟定的汇报材料,请您审阅。
如有不足之处,请您批评指正。
地震资料处理上机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处理上机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地震资料处理上机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和掌握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我们处理地震数据的能力。
实习任务是根据给定的地震数据,进行地震资料的预处理、地震相位变换、地震切片、地震属性提取等操作,最终生成可用于地震解释和分析的成果。
二、实习环境和工具本次实习在地震资料处理实验室进行,使用的是商用地震资料处理软件Paraview。
Paraview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地震资料处理和可视化软件,可以进行地震数据的读取、显示、处理和分析等操作。
三、实习过程1. 地震资料预处理首先,我们需要对给定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滤波、地震数据截取等操作。
预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为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和分析打下基础。
2. 地震相位变换地震相位变换是将地震数据从振幅变换为相位,从而更好地反映地层的岩性和构造特征。
本次实习中,我们使用了相位变换算法对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并生成了相应的相位变换地震数据。
3. 地震切片地震切片是通过沿某一方向(如时间、深度或横波方向)对地震数据进行切面处理,以观察地层结构和断层分布。
我们选取了感兴趣的时间段和切片方向,生成了地震切片,并通过Paraview软件进行了显示和分析。
4. 地震属性提取地震属性提取是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反映地层岩性、物性、构造特征等方面的信息。
本次实习中,我们提取了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相位等属性,并结合地震切片进行了分析。
5. 成果生成与解释最后,我们将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和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并对地震资料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处理和分析地震数据的能力。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地震资料处理上机实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学会了使用商用地震资料处理软件Paraview进行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地震数据处理在油气勘探、地震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报告将介绍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并利用实际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1.数据收集:从地震监测站点收集地震数据,包括地震震级、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地震波形等。
2.数据预处理: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无效数据、噪声滤波和数据校正等。
这些步骤可以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分析做好准备。
3.数据分析:根据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和计算,包括震级评定、地震波传播路径的推测、震源机制的研究等。
这些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特征和规律。
4.数据可视化:将分析得到的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便于理解和传播。
常用的可视化方法包括地震波形图、震中分布图、震级时间图等。
5.数据存储和共享:将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方便以后的研究和参考。
同时,可以将结果分享给相关的科研人员和公众,提高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二、地震数据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际的地震数据,我们选取了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经度:120.05度,纬度:30.00度)和震级(7.0级)。
通过分析地震波形图,我们发现地震波传播方向主要为东西向,表明地震震源可能位于南北断裂带。
同时,我们通过分析地震震级时间图,发现该地震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震级变化范围较广。
这可能意味着地震活动较为活跃,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震级和震中位置,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
通过震源机制分析,可以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而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对地震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和建议:通过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对该地震的特征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提高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
2.加强地震救援和灾害应对能力,提高公众的地震意识和自救能力。
地震数据处理
陈生昌 教六-335, 87951196(o) chenshengc@
三大经典处理技术
叠加
多次覆盖、速度分析、动校正
反褶积
褶积模型、数字信号处理
偏移
叠后偏移、叠前偏移、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
动校正(正常时差校正)
正常时差(NMO, Normal MoveOut)
CMP道集中,非零偏移距上的地震波旅行时与零 偏移距上的地震波旅行时的差异就称为正常时差。
2 2 2 2 0
v vr cos
动校正前
动校正后
动校正速度适当
动校正速度偏低
动校正速度偏高
不同速度的动校正情况
速度分析
NMO校正是速度分析的基础 CMP道集同相轴拉平是速度分析的准则 CMP道集 速度谱
校正后CMP道集
拾取的速度值偏高
拾取的速度值偏低
水平叠加
把经过动校正后的CMP道集沿着偏移距方向求和 使整个CMP道集叠加成一道
偏移(Migration)
波动方程偏移成像是一项基于波动方程的地震数 据处理技术,其目的是使反射波和绕射波回返到 产生它的地下位置上去。
Migration: Move 两步 1.波场延拓 2.成像条件
重要性
地球物理反演问题研究是地球物理学的核心理论问题,地震成 像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地震学反演问题的代名词。 旅行时Tomography 波形Tomography 波动方程系数成像
波动方程系数奇性成像(构造成像)
波动方程偏移成像是当前反射地震学中最为先进和实用 的构造成像方法,它是通过利用波动方程的波场延拓进 行波场重建,再利用成像条件获取波场的奇性。
偏移成像是现代地震勘探三大处理技术(反褶积、叠加和偏移) 中的最核心技术。在构造型油气藏勘探中,地震数据的偏移成 像处理是数据处理流程中结果处理步骤,因为只有偏移成像处 理才能正确的提供地下构造形态。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MB1 MB2 MB3
四、处理流程
(1) 观测系统定义 (2) 野外静校正 (3) 线性动校正 (4) 叠前去噪 (5) 反褶积 (6) 速度分析 (7) 动校正、切除 (8) 剩余静校正 (9) 叠加 (10)叠后去噪 (11)绘图
1、定义观测系统 运行如下模块: 3D Land Geometry Spreadsheet* 弹出如下菜单:
横线方向覆盖次数: N y P * R /(2d )
P 排列不动所需的激发点数;R 接收线数; d 束线间接收线移动距离相当的激发点数。
例 如 : 对 于8线8炮 制 的 采 集 方 式 , 其R和P分 别 为8; 束线间接收距为4 200m 800m,横线炮距100m, d 800/100 8, 故 N y 8 8 /(2* 8) 4
10。用MB1击,则 将数据输入表中。
● Sources (填写炮点参数表)
Source Line Station St Index x y z FFID Time Date Offset Skid Shot fold* Pat Shift Static
用户定义的震源编号 震源线号 震源站号 同一炮点识别器(1~9) 震源点的X坐标 震源点的Y坐标 震源点的高程 野外文件号 放炮时间 放炮日期 炮点垂直炮线的偏移距,+右、-左 炮点平行炮线的偏移距,+大、-小号 接收道数 排列滚动的站点值 用户定义的静校量
● Receivers (填写接收点参数表)
Station Pt index x y Elev Line Static
接收点站号(桩号) 站点识别器(1~9) 接收点x坐标 接收点y坐标 接收点高程 接收点线号 接收点静校量
本例为498~825/线 全1 为测量数据 为测量数据 为测量数据 本例线号为1~9 全0
地震数据处理与地震预测的可视化分析
地震数据处理与地震预测的可视化分析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常发生在地球的板块运动活跃区域,发生地震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等带来诸多影响。
针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进行了不懈努力,将地震的数据处理和预测可视化分析,为地震预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地震数据的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对地震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处理和转换的过程。
地震数据的获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观测得到的数据,包括地震仪记录下的地震波形数据和台站测定的震源机制等数据;另一种是模拟数据,通过地震模拟软件对地震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而得到的数据。
为了更好地处理地震数据,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处理算法。
其中比较常用的算法有:小波变换、时频分析、多重回归分析等。
1.小波变换小波变换是一种信号分析方法,适合于杂乱的非周期信号,如地震波形数据。
该算法可以将信号分解成不同频带和尺度的成份,从而更精确地描述这个信号的性质。
2.时频分析时频分析是一种将时间和频率结合起来分析信号的方法,通常被用于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
时频分析可以将信号在时间和频域上展开,并可用于识别含有特定频率成分的信号。
3.多重回归分析多重回归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适用于建立数据之间的关系模型。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多重回归分析可用于建立地震波形数据和震源机制等数据之间的关系模型。
二、地震预测的可视化分析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对地震活动的历史数据、观测数据、地震模拟等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活动。
而地震预测的可视化分析则是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通过图形化界面呈现给用户以灵活的交互方式,从而更直观地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地震预测的可视化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数据的预处理和可视化,另一个是可视化交互和分析。
1.数据的预处理和可视化数据的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清洗、转换和聚合等过程。
首先,对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使得数据的格式能够被预测模型所识别。
地震数据处理【精选文档】
地震数据整体流程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
整体流程如下: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则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
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数据.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 置道头2.1 观测系统定义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
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2.2 置道头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
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
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2。
3 观测系统检查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3 静校正(野外静校正)静校正为利用测得的表层参数或利用地震数据计算静校正量,对地震道进行时间校正,以消除地形、风化层等表层因素变化时对地震波旅行时的影响.静校正是实现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范文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范文一、引言地震是一种地球常见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很大。
地震的监测和资料处理在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学期的地震资料处理课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地震监测和资料处理的理论知识,并学会了使用一些数据处理软件和工具。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地震监测和资料处理的原理、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将对我的学习总结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资料处理方法1. 数据获取在地震监测和资料处理过程中,首先需要获取地震相关的数据。
这包括地震仪器获取的地震波形数据、地震定位数据和震级数据等。
数据的获取方法主要有三种:实地观测、近地面监测和远地面监测。
在实际操作中,我主要使用近地面监测方法获取数据。
2. 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地震监测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是去除噪声和干扰。
然后,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窗口选择、标定和检查等。
最后,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地震参数和相关信息。
3. 数据解释数据解释是根据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得出与地震相关的信息和结论的过程。
通过对地震波形的分析和解释,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位置等。
同时,还可以分析地震破裂过程和地震活动规律,为地震预测和地震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践案例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参与了一个实践案例的处理工作,该案例是对某地区的一个地震事件进行资料处理和解释。
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获取:获取了该地区的地震波形数据、震相数据和震级数据等。
2. 数据处理:首先对原始地震波形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了噪声和干扰。
然后,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该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和震级等参数。
3. 数据解释:通过对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确定了该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和震级,并分析了地震破裂过程和地震活动规律。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介绍地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步骤。
地震数据处理是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活动以及地壳运动的规律。
本报告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地震数据的处理。
2. 数据获取地震数据可以通过地震监测站点、地震台网等渠道获取。
在数据获取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获取到的地震数据通常以数字形式存储。
3.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地震数据的实际处理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噪和数据格式转换等步骤。
首先,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中的错误或无效数据进行删除或修正。
例如,可以删除因设备故障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异常数据点。
其次,去噪是指对数据中的噪声进行滤波处理,以提取出地震信号。
常用的去噪方法有均值滤波、中值滤波等。
通过去噪处理,可以减少地震数据中的干扰,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最后,数据格式转换是将地震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和处理的格式。
常见的格式包括时间序列数据和频域数据。
根据具体需求和分析方法,选择合适的数据格式进行转换。
4. 数据分析与处理在数据预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地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地震数据的分析可以从时间域和频域两个方面进行。
在时间域分析中,可以计算地震数据的各种统计特征,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时域滤波、时域相关性分析等。
在频域分析中,可以将地震数据转换为频域信号,利用频谱分析等方法提取频域特征。
常见的频域分析方法有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5. 结果展示与解释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后,可以得到地震数据的处理结果。
为了更好地展示和解释结果,可以使用图表、曲线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
通过可视化展示,可以直观地观察地震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同时,对于处理结果的解释也是十分重要的。
解释可以从地震学和地质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地震数据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规律等。
通过解释处理结果,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震数据所反映的地质现象。
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
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危害。
为了及时预警和准确评估地震危险性,中国地震监测系统通过收集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本文将介绍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以及它们在地震灾害预测和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一、地震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1. 数据采集中国地震监测系统利用地震仪器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实时采集地震信息。
这些地震仪器包括地震台、地震观测站和地震传感器等,可以记录并传输地震波数据。
通过这些地震仪器,我们可以获得地震的时刻、震源位置、震级和地震波形等基本信息。
2. 数据处理地震波形数据是地震监测数据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为了准确分析地震波形数据,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工作。
首先,对采集到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去除由于仪器噪声和环境干扰引起的噪声信号。
然后,对地震波形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提取地震波的主要频率和振幅特征。
最后,通过对多个地震台和观测站的数据进行比对和校正,得到更为准确的地震参数。
二、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1. 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监测数据可以反映某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等参数。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地震的发展趋势和周期性规律,为地震活动预测和危险性评估提供依据。
2. 地震灾害评估地震监测数据在地震灾害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地震的破坏范围和影响程度,并预测地震灾害的发生概率。
同时,结合地震监测数据和相关地质地貌信息,可以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为地震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 地震预警与应急响应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地震预警与应急响应。
通过对地震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预警,向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发出警示。
这为人们采取应急措施和疏散行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有助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地震数据处理
1:我们要新建一个Project,然后点左上角的加号加载数据进来。
选择加载数据的数据类型为“segy”,对加载的数据进行重命名。
如下图:3:选择数据名前边的曲线图标,展现出原始的曲线,该曲线为由模型得到的,模型由七层构成。
第一层的倾角为0,以后每层的倾角逐渐增大,深度也逐渐增大,第四层的深度和第五层的深度相差很小。
4:进行观测系统的建立,选择左上角的“interactive”下的“geometry widow display”,自己重新建立一个观测系统,注意不要load观测系统,得到如下图:5:进行观测系统的参数的设置,增量参数设置好了以后,点击软件上的加号,添加第一个炮点的参数信息,如下图所示6:加好第一行的信息以后,按住加号不放,选择添加多行的炮点信息,参数如下表所示:7:最后得到了,炮点的观测系统的信息,如下图:8:点击左上角的小旗子进行接收点的观测系统的设置,和炮点的设置方法类似也是先设置增量,然后设置第一行的参数,参数设置情况见下面两图:9:然后点击计算CMP和检波器叠加次数和炮检距离,以便写入道头和相应的位置,完成后续的处理,可以点击查看检波器的叠加次数,并可根据这个判断建立的观测系统是否正确。
\可以看出,CMP的最大覆盖次数为六次,根据已知的模型参数信息,由公式可以计算出理论上的最大覆盖次数为六次,因此可以说明上图建立的观测系统是正确的,可以按住保存钮不放,在出现的按钮组合中选择,将相关的信息写入道头,点击这个按钮还可以选择将炮检关系及他们的坐标写入文本文件以便以后查看,。
加入观测系统后(主要是将相关的信息写入道头),便可对数据的输入按所要的处理模块选择不同排列方式。
10:至此,观测系统已经建立完成,下面进行速度分析,选择菜单栏的“Job Flow”下的“Open flow file+command window”,把模块拖拽进来如下图所示:设置为5,即抽取以选择的CMP为中心,左右各5道共十一个cmp道集如下图所示进行连线进行设置,先建立可选的CMP道集,设置参数如下图5000,50,速度谱法的速度扫描范围为500,5000,50,如下面图所示:对输出的文件名进行设置,文件名可以任意设置点击左上角菜单栏的最后一个图标运行上面的工作流,执行完后得到三个输出的数据集分别是速度谱,最佳炮检距道集,常速度叠加数据集。
地震数据处理过程及格式说明
向相反取负值) (分米) 。
2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11 21—22
12 23—24 13 25—26 14 27—28 15 29—30 16 31—32 17 33—34 l8—l 35
18—2 36
19 37—38 20 39—40 21 41—42 22 43—44
45—48 炮点的地面高程(cm)。 49—52 炮井深度(正数,cm)。 53—56 接收点基准面高程(cm)。 57—60 炮点基准面高程(cm)。 61—64 炮点的水深(cm)。 65—68 接收点的水深(cm)。 69—70 对 41 一 68 字节中的所有高程和深度应用此因
子给出真值。比例因子=l,土 10,土 100,土 1000 或者 土 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 则除以因子。(此约定中= -100) 71—72 对 73—88 字节中的所有坐标应用此因子给出真 值。比例因子=1,土 10,土[00,土 1000 或者 土 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 除以因子。(此约定中= -10) 73—76 炮点坐标—X(分米)。(如果坐标单位是弧度·秒, 77—80 炮点坐标—Y(分米)。X 值代表径度,Y 值代表 81—84 接收点坐标—X(分米)。纬度;正值代表格林威 85—88 接收点坐标—Y(分米)。治子午线东或者赤道北的
4=其他 34—2 68 135—136 扫描道起始斜坡长度,以 ms 表示。 35—1 69 137—138 扫描道终了斜坡长度,以 ms 表示。 35—2 70 139—140 斜坡类型:1=线性;2=COS²;3=其他 36—1 71 141—142 滤假频的频率(如果使用) 36—2 72 143—144 滤假频的陡度 37—1 73 145—146 陷波频率(如果使用) 37—2 74 147—148 陷波陡度 38—1 75 149—150 低截频率(如果使用) 38—2 76 151—152 高截频率(如果使用) 39—1 77 153—154 低截频率陡度 39—2 78 155—156 高截频率陡度 40—1 79 157—158 数据记录的年 40—2 80 159—160 日 41—1 81 161—162 小时(24 小时制) 41—2 82 163—164 分 42—1 83 165—166 秒 42—2 84 167—168 时间代码:1=当地时间;2=格林威治时间;
5.12汶川大地震强震动数据处理情况简报(3)
强震动数据服务5图片新闻5.12汶川大地震强震动…5推荐新闻工程震害 - 5.12汶川大地震强震动数据处理情况简报(3)5.12汶川大地震强震动数据处理情况简报(3)工程震害 加入时间:2008-5-23 7:12:31 admin 点击:5765.12汶川大地震强震动数据处理情况简报(3)据中国地震台局最新修订,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县(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8.0级地震。
全国各省地震局强震动台网部仍在收集强震动数据,其中,四川地震局所辖以汶川为中心一百公里以内架设有25 个台站,但是,目前由于通讯等各种原因,只有6个台站的数据得到回收,大部分台站获取的数据还没有汇集到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
截至2008年19日凌晨,中心已汇集全国强震动台网主震触发的17个省市的296个强震动台站记录888条。
中心在绘制汶川地震主震PGA分布图时,除去 2个暂无经纬度信息台站6条记录,有效台站294个,共计882条强震动记录,以这批数据为基础,制作了绘制汶川地震主震PGA分布图。
具体图件如下:国家强震动数据中心2008-5-20上一条:5.12汶川大地震强震动数据处理情况简报(2)下一条:已经没有了·5.12汶川大地震强震动数据处理情况简报(2)·5.12汶川大地震强震动数据处理情况简报(1)发表,查看评论打印本页相关网友评论发表/查看所有评论瀬尾和大(東京)2008-5-28 4:52:30 评论说:震災お見舞い申し上げます.大変でしょうがどうか加油ってください.成都では強震記録が採取されていますか?姓名评论提交重置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5049431号 版权所有: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29号 邮编:150080第访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资料处理实习报告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日期:一、前言在12月四日和12月5日,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及叠后地震资料的解释。
二、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
整体流程如下:图2.1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图2.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
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则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
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
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数据。
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2 置道头2.2.1 观测系统定义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
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 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
2.2.2 置道头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
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
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2.2.3 观测系统检查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
2.3 静校正(野外静校正)静校正为利用测得的表层参数或利用地震数据计算静校正量,对地震道进行时间校正,以消除地形、风化层等表层因素变化时对地震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是实现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
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同时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静校正方法:1)高程静校正2)微测井静校正-利用微测井得到的表层厚度、速度信息,计算静校正量3)初至折射波法4)微测井(模型法)低频+初至折射波法高频2.4 叠前噪音压制干扰波严重影响叠加剖面效果。
在叠前对各种干扰进行去除,为后续资料处理打好基础。
常见干扰有:面波、折射波、直达波、多次波、50Hz工业电干扰及高能随机干扰等多种情况。
不同干扰波有不同特点和产生原因,根据干扰波和一次反射波性质(如频率、相位、视速度等)上的不同,把干扰和有效波分离,从而达到干扰波的去除,提高地震资料叠加效果。
常用的方法有:F-K变换、t-P变换、SVD变换等2.5 振幅补偿(真振幅恢复)由于震源激发产生的能量,在向下传播时能量总量逐渐损耗,同时能量覆盖球面面积越来越大,单位面积上能量分布越来越小。
采用的方法有: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补偿2.6 叠前反褶积受大地滤波作用的影响,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路径的增加,分辨率逐渐下降。
反褶积目的:消除大地滤波作用的影响,恢复反射系数,提高地震记录地下岩层刻画能力。
主要作用:压缩地震反射脉冲的长度,提高反射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并进一步估算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另外还可消除多次波反褶积使我们能更细致地观察地下物性的纵向变化。
主要方法有:预测反褶积、脉冲反褶积、地表一致性反褶积2.7 CMP道集分选(抽道集)CMP道集又称共中心点道集,当地震数据置完道头以后,每个地震道的CMP号、线号、炮间距等各种信息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分选就是利用道头信息,按照要求将地震道排列到一起。
即将共炮点道集CSP转换为共中心点道集CMP。
CMP分选一般按CMP号从小到大,使用两级分选或三级分选:CMP、炮检具(站号)CMP、线号、炮间距(站号)CMP道集经过动校正后,就可以将道集内各道求和,形成叠加道。
每个CMP都进行求和,就形成了叠加剖面。
2.8 速度分析由正常时差计算叠加速度。
现在一般指速度谱计算或速度扫描。
在资料处理时,地震波速度是控制成像质量的关键参数和计算地层许多属性的依据;在解释时,根据地震波速度决定构造特征和地层岩性。
两种基本速度谱方法:叠加速度谱、相关速度谱2.9 动校正、切除和叠加动校正的目的:消除正常时差的影响,使同一点反射信息的反射同相轴拉平,为共中心点叠加提供基础数据。
动校拉伸畸变产生的原因:动校正前,远道信息较近道少,浅层的远道只有几个采样点,甚至没有。
但动校正后,远、近道的采样点数是相同的,多出来的样点只能靠波形拉伸产生。
实际处理中解决拉伸畸变的直接办法就是切除。
叠加:CMP道集经过动校正后,就可以将道集内各道求和,形成叠加道。
每个CMP都进行求和,就形成了叠加剖面。
2.10 剩余静校正由于技术上原因或某些人为因素,例如低速带速度及厚度难以测准,使得野外实测资料往往不够准确,故进行了野外静校正后仍残存剩余静校正量。
求取剩余静校正量并加以校正叫剩余静校正,因为采用自动统计方法求取剩余静校正量,故也叫做自动剩余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量同样会影响记录的对比解释、叠加质量及参数的提取,故也必须设法把它从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中消除。
方法:从剩余静校正的求取过程可以看到,求取剩余静校正量首先用叠加道作为模型道。
但是,由于剩余静校正的存在,速度分析的精度受到影响,导致动校正精度降低,并且,模型道的形成也受剩余静校正量的影响,因此,第一次求取的剩余静校正量不一定十分准确。
2.11 倾角时差校正(DMO)与叠前时间偏移做DMO的目的:1)反射界面倾斜时,道集中同层反射信号并不是精确地来自同一个点,而是反射点发生了沿反射界面向上方向的离散。
2)当不同倾角的倾斜界面同时存在,在地震记录中,反射界面相互交叉。
根据速度分析知识可知,叠加速度与倾角有关。
此时两个反射同相轴的交点处的叠加速度是不同的,而实际提取速度时,同一点同一个反射时间只能使用一个速度。
因此,只能舍弃其中的一个速度。
速度被舍弃的反射同相轴,叠加后能量被削弱,另一个反射同相轴能量被加强。
2.12 叠后提高分辨率1)叠后提高分辨率的理由和目的一方面,由于叠加的低通滤波效应,使叠前已经展宽的频带又变窄,有进一步展宽频带的需要。
另一方面,叠加后的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大幅度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地在奠定了基础。
叠后提高分辨率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地震记录对薄层的识别能力。
2)叠后提高分辨率常用方法(1)类似谱白化的时变零相位反褶积系列,这种方法分频带在时间域内把振幅均衡,希望等价于把振幅谱的振幅均衡,相位谱没有处理。
可以分段分时。
(2)反Q滤波系列,Q是地震波传播介质的品质因数,其物理意义是,波传播一个波长λ后,原存储能量E与所损耗能量比ΔE之比。
反Q是利用各反射层的Q值,恢复被地层吸收的能量,达到抬升高频信号,提高分辨率的目的。
2.13 叠后噪声压制叠后噪音压制的原因和目的:1)虽然叠后进行了各种噪音压制,但对于一些能量相对较弱的噪音难以识别和彻底压制,因此,叠加地震记录中仍然会有一些噪音存在,需要进一步压制,从而进一步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也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奠定基础。
2)经过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的剖面,会使一些高频噪音的能量抬升,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因此,需要对高频噪音进一步压制3)某些低信噪比资料,叠加后的地震记录难以追踪解释,需要提高信噪比,增强连续性,以满足解释的需要。
注意:压噪处理可以根据地震记录的情况,放在流程的任何部位,没有固定的次序。
常用的叠后噪声压制方法:1)随机噪声衰减:提取可预测的线性同相轴,分离出噪音,达到提高信噪比的目的。
注意:线性假设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也容易失真。
2)F-K域滤波:主要用于压制线性相干干扰。
在F-K域中,线性相干干扰分布比较集中,范围较小,可以将其切除,达到压制线性相干干扰的目的。
类似的还有F-X域滤波等等。
注意:容易引起“蚯蚓”线性,建议不使用扇形滤波因子。
3)多项式拟合:基于地震道数据有横向相干性的原理,假设地震记录同相轴时间横向变化可用一高次多项式表示。
沿同相轴时间变化的各道振幅变化也可以用一待定的多项式表示。
首先通过多项式拟合,求出地震信号的同相轴时间、标准波形和振幅加权系数,然后将它们组合成拟合地震道。
4)径向滤波:在定义的倾角范围和道数内,通过时移求出最大相关值所对应的倾角,然后沿这个倾角对相邻道加权求和,从而增强该倾角范围内的相干同相轴。
虚弱随机噪音和倾角范围以外的同相轴,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
2.14 叠后时间偏移叠后时间偏移的原因和目的:在地面记录的未经偏移的反射图像,不是正确反映地下界面的图像,原因在于它受到几种畸变作用的影响,最显著的影响是来自地质界面截断的绕射波和倾斜界面上反射点与地面位置间能量的横向移动。
1)叠加剖面中反映的反射界面位置不是地下实际界面的位置,因此,偏移处理的第一任务,就是要使倾斜层归位。
2)在界面的断点,或断层断点处,在叠加剖面中形成绕射波,因此,偏移的第二个任务,就是使绕射波收敛,使断点、断面清楚。
3)当界面弯曲时,叠加剖面中的图像更为复杂,同相轴相互交错,回转波较多,偏移还要使弯曲界面产生的“蝴蝶结”状的回转波解开。
最终得到断点、断面清晰,反映地下反射界面的真实位置和构造形态的剖面。
设计处理流程时应注意一下两点:1)在一个流程中,必然有起主要作用的主导模块以及一些服务性模块,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是保证处理流程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所谓合理搭配,首先是在模块库内选择所需要的模块,其次是安排你所选择的模块在流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然后再分析每一个主导模块的前置处理和后续处理是否合适,即主导模块的前置处理结果(本模块的输入)是否满足本模块的假设条件,后续处理是否保证了本模块的处理效果在最终输出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2)部分模块的迭代处理有些叠前处理模块,要得到满意的处理效果,需要重复地调用同一组模块,进行迭代处理,反复多次,直到剖面满意为止,迭代次数要根据原始数据质量及剖面处理效果来定。
三、地震解释方式及其应用地震解释工作是开展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一个含油气构造的发现、岩性圈闭的识别以及井位部署都离不开地震解释,甚至连现在的石油开发也需要应用地震资料完成扩边挖潜、技术创新和增储上产,因此开展好地震解释工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