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一、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据去反演等步骤。

其中: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

其中: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1.频率域反演法频率域反演法是一种频率域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地下介质的频率特征。

通过对勘探目标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厚度、密度,以及存在于介质中的岩性、构造等信息。

2.三维成像法三维成像法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三维勘探图像,以方便勘探人员对地下构造、岩性和矿藏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06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 质构造、低信噪比、多解性等。
对策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成像、多分 量地震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提高资料解 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发展方向
未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 叉融合,加强地球物理、地质学、计算机科 学等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地震勘探资料解 释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数据整理是预处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检查数据完整性,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对 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格式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详细描述
在进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这一步骤包括 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对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性,将数据分类并排序,以便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领域,为地 质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帮助确定地下资源的 分布和储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意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将地震波测量数据转化为地质信 息的关键环节,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核心。
解释结果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油气田勘探、
通过对比不同地震记录的层位信息,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
详细描述
层位对比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差信息,对不同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 对比,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为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各种属性,如振幅、频率、相位等,推断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
更好地进行后续分析。同时,为了便于处理和分析,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第一章~第六章复习要点总结第一章 地震数据处理基础一维谱分析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道是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地震道的各个简谐成分;应用一维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各个简谐成分合并为原来的地震道序列。

连续函数正反变换公式:dt et x X t i ωω-∞∞-⎰=)()(~ 正变换 ωωπωd e X t x t i ⎰∞∞-=)(~21)( 反变换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

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ωφωφωωωi i e A e X X ==式中)(ωA 为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ωϕ为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22ωωωi r X X A +=,)()(tan )(1ωωωφr i X X -=(弧度也可换算为角度)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看PPT 和书P2-3)一维傅里叶变换频谱特征:1、一维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推导)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P3-72、Z 变换(推导)3、采样定理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tf N ∆=21二维谱分析二维傅里叶变换),(k X ω称为二维函数),(t x X 的频——波谱。

其模量|),(|k X ω称为函数),(t x X 的振幅谱。

由),(k X ω这些频率f 与波数k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t x X (二维傅里叶反变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在f-k 平面上有差异,就可以利用二维频率一波数域滤波将它们分开,达到压制干扰波,提高性噪比的目的。

二维频谱产生空间假频的原因数字滤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数字仪器记录地震波时,为了保持更多的波的特征,通常利用宽频带进行记录,因此在宽频带范围内记录了各种反射波的同时,也记录了各种干扰波。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地震勘探纵波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成果验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包括水陆交互带)地震勘探纵波数据处理和成果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 5314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宽方位观测系统 wide azimuth geometry在野外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横向最大炮检距与纵向最大炮检距之比大于0.5小于1.0的观测系统。

3.2全方位观测系统 full azimuth geometry在野外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横向最大炮检距与纵向最大炮检距之比等于1.0的观测系统。

3.3十字排列道集 cross spread gather由互为中垂线的一条接收线和炮线组成的排列称为十字排列,在此基础上,把每炮记录按炮点位置重排所组成的三维道集。

3.4共炮检距矢量片 offset vector tile或common offset vector具有大致相同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地震数据子集,通常被称为一个OVT(Offset Vector Tile)片或COV(Common Offset Vector)片。

3.5螺旋道集 snail gather在一个具有炮检距和方位角信息的道集内,以炮检距的分组区间为第一关键字、以方位角为第二关键字进行排序而形成的地震数据道集。

4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IP:共成像点(Common Image Point)CMP:共中心点(Common Middle Point)CRP:共反射点(Common Reflection Point)DMO:倾角时差校正(Dip Moveout)P1/90:SEG推荐的地震勘探辅助数据记录格式(U.K.O.O.A. P1/90 Post Plot Positioning Data Format)SE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家学会(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SPS:SEG推荐的地震勘探辅助数据记录格式(Shell Processing Support Format for 3D Surveys)VSP: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5 基础工作5.1 基础资料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基础资料包括地震数据、辅助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

DM高分辨率的理由和目的 一方面,由于叠加的低通滤波效应,使叠前已经展宽的频带又变窄,有进一步展宽频带的需要。 另一方面,叠加后的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大幅度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地在奠定了基础。 叠后提高分辨率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地震记录对薄层的识别能力。
反褶积前的叠加
反褶积后的叠加
七、CMP道集分选
CMP道集又称共中心点道集,当地震数据置完道头以后,每个地震道的CMP号、线号、炮检距等各种信息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分选就是利用道头信息,按要求将地震道排列到一起。 CMP分选一般按CMP号从小到大,使用两级分选或三级分选: CMP、炮检距(站号) CMP、线号、炮检距(站号) CMP道集经过动校正后,就可以将道集内各道求和,形成叠加道。每个CMP都进行求和,就形成了叠加剖面。
2、常用的叠后噪音压制方法 叠后压噪方法非常多,这里只介绍常用的四种: (1)随机噪声衰减——提取可预测的线性同相轴,分离出噪音,达到提高信噪比的目的。 ——注意:线性假设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也容易失真。 (2)F—K域滤波——主要用于压制线性相干干扰。在F—k域中,线性相干干扰分布比较集中,范围较小,可以将其切除,达到压制线性相干干扰的目的。类似的还有F—X域滤波等等。 ——注意:容易引起“蚯蚓”现象,建议不使用扇形滤波因子。 (3)多项式拟合——基于地震道数据有横向相干性的原理,假设地震记录同相轴时间横向变化可用一高次多项式表示,沿同相轴时间变化的的各道振幅变化也可以用一待定系数的多项式表示。首先通过多项式拟合,求出地震信号的同相轴时间、标准波形和振幅加权系数,然后将它们组合成拟合地震道。——不保真。 (4)径向滤波——在定义的倾角范围和道数内,通过时移求出最大相关值所对应的倾角,然后沿这个倾角对相邻道加权求和,从而增强该倾角范围内的相干同相轴,虚弱随机噪音和倾角范围以外的同相轴。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不保真。

复杂山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复杂山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复杂山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地震探测是一种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可以对地下结构进行成像,为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然而,在复杂山地、低信噪比环境下进行地震勘探,由于地形复杂、介质变化大、信号衰减快等因素,使得资料采集和处理变得尤为困难。

因此,本文探讨了适用于复杂山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法,以期为地震勘探提供更为可靠、高效的技术手段。

一、处理流程复杂山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一般包括预处理、成像和解释三个步骤。

具体来说,预处理包括数据去噪、静校正、风化层去除等;成像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成像方法;解释则应结合地质背景进行。

1.1 预处理预处理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去噪。

在实际勘探中,信噪比较低的地震资料比较普遍。

为了避免信号与噪声混淆,需要对数据进行去噪处理。

去噪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小波去噪技术,它能够有效提高信噪比。

(2)静校正。

由于山地地形复杂,地下介质存在非均匀性,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静校正的干扰。

为了确保成像质量,需要对静校正进行修正。

(3)风化层去除。

风化层是地表以下一定厚度的松散土层,是地震波传播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获取地下信息,需要对风化层进行去除,以使获得的数据更加精准。

1.2 成像成像是地震资料处理的核心步骤之一,它主要包括叠加法、偏移成像和逆时偏移等方法。

(1)叠加法。

叠加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成像方法,它是将每个地震记录剖面叠加在一起,得到一个总体的地震记录剖面。

叠加法适用于介质变化缓慢的情况下。

(2)偏移成像。

偏移成像是一种常用的成像方法,它可以对复杂地形和介质变化较大的区域进行有效成像,尤其适用于断层成像。

偏移成像模型普遍采用双程波动方程,能够综合考虑地下反射界和界面波的作用。

(3)逆时偏移。

逆时偏移是目前为止最为先进的成像方法,它采用了地震学中的正演理论和反演方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复杂地形和介质变化大的情况。

地震勘探资料归档及保管要求

地震勘探资料归档及保管要求

地震勘探资料归档及保管要求
地震勘探资料是非常重要的科研数据,对于地震研究和地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地震勘探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归档和保管。

以下是地震勘探资料归档及保管的要求:
1. 建立完善的归档系统,地震勘探资料应当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整理和归档,包括勘探地点、勘探时间、勘探方法、数据类型等信息。

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确保每份资料都能够被准确地归档和检索。

2. 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地震勘探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归档过程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同时,应当定期对资料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其及时性和有效性。

3. 设立专门的资料保管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地震勘探资料保管机构,负责对勘探资料进行长期的保管和管理。

该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保管设施和人员,确保资料的安全和可靠性。

4. 制定保密措施,地震勘探资料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和商业利益,因此在归档和保管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相关的保密规定,采取必要
的保密措施,确保资料不被泄露。

5. 开展科学研究和利用,除了对地震勘探资料进行保管外,还
应当鼓励科研人员和相关单位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和利用,促
进地震研究和地质勘探的发展。

总之,地震勘探资料的归档及保管是地质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资料的归档和保管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和
利用这些宝贵的科研数据。

“双一流”背景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全英文课程建设必要性探析

“双一流”背景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全英文课程建设必要性探析

“双一流”背景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全英文课程建设必要性探析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这门课程在地球科学和地质工程专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门课程涉及到地震勘探数据获取、处理和解释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在“双一流”背景下开设《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全英文课程的必要性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需要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作为地学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受到了国际上地质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随着地球科学和地质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地震勘探技术已成为获取地下信息的重要手段。

而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则是地震勘探技术的重要一环,对于地下构造、资源勘探、灾害防治等有着重要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适应国际学术交流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英文科技综合能力,势在必行。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

开设全英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全英文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全英文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刃有余。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是一门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科,而全英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不受语言的限制,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和综合运用知识。

开设全英文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国际学术领域中具备的创造性思维和研究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科研和学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学科竞争力的提升随着国际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加快,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这门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可以吸引更多来自国内外的学生和学者,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地震勘探资料归档及保管要求

地震勘探资料归档及保管要求

地震勘探资料归档及保管要求地震勘探资料归档及保管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归档范围:包括地震勘探的设计、野外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等各阶段的原始记录、中间成果、最终成果以及与地震勘探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

具体归档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业务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2. 归档要求:要求归档的地震勘探资料应齐全、完整、准确、系统,并按规定的格式整理编目。

归档的资料应妥善保管,防止损坏、丢失和泄密。

3. 保管要求:地震勘探资料应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分类、编号、编目、排架管理。

根据资料的密级、内容和利用方式,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防止资料失密和损坏。

保管过程中应注意防潮、防霉、防鼠、防虫等措施,确保资料的长期保存。

4. 利用要求:地震勘探资料应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利用,包括借阅、复制、咨询等。

在提供利用时,应遵守保密规定,防止泄密和损坏。

同时,应对利用效果进行反馈和分析,以提高资料利用的效果和质量。

5. 电子文件管理:对于电子文件形式的归档资料,应按照国家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包括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

6. 定期检查与鉴定:应定期对地震勘探资料进行质量检查和价值鉴定,确定资料的保管期限和密级。

对于无保存价值的资料应及时进行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7. 场地与设施要求:地震勘探资料库房应具备合理的布局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以确保资料的长期保存。

同时,应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如档案柜、档案盒、防潮用品等。

8. 人员要求:地震勘探资料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地震勘探资料的整理、编目、保管和利用等工作。

同时,应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严守保密规定。

9. 管理制度:应建立完善的地震勘探资料管理制度,包括归档范围、归档要求、保管要求、利用要求、电子文件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资料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3.速度分析(velocity Analysis);
4.动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消除由于炮检距不同引起同一
反射波达到时间的差异;
5.叠加(Stack); 6.显示叠加剖面 (Display) (有波形、变面积、波形+变面积三种显示方式);
从波形可看出波的振幅、周期、频率等动力学特点;从变面积的角度,它又突出了 反射层,较直观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特点
ICTFT
f (t )
时 域 恢 复 时 域 抽 样
LT
F ( s)
S j j S
F ( j )
截 取 主 周 期 频 域 周 期 延 拓
ILT
j j n F ( e ) f ( n ) e n- DTFT : j j n f ( n) 1 F ( e ) e d 2
地震波不是简谐波,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相邻两峰或谷 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其倒数为视波数。
地 震 波 场
地 震 波 场 时 间 切 片, 即 波 动 图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付里叶变换
一个正弦运动要用频率、振幅和相位才能完整 的描述。
在计算机中用快速算法实现付里叶变换(FFT)。
付里叶变换:
正变换:时域信号 分解 频域信号;
时 间 (s)
频率(Hz)
图1.1-11 几个没有相位延迟但峰值振幅相同的正弦波的总和产生一个带限对称子波, 表示在右边一道上(由星号标出),这是一个零相位非对称子波
图1.1—12表示给在图1.l-11中的各正弦 波一个线性相位移所产生的结果。线性相 位移在频率域定义为:

时 间 (s)
模拟与数字信号 一道地震信号是一个连续的时间函数。在地震记录中,连续(模拟) 的地震信号在时间域按照固定的比例取样,叫做采样间隔。典型采样间 隔范围在1到4ms,高分辨率要求采样间隔小到0.25ms。 一般地说,给定采样间隔 ,则可恢复的最高频率为尼奎斯特(Niquist) 频率。公式如下:

地震资料的处理

地震资料的处理

地震资料的一般处理过程分三个阶段:预处理、参数提取和分析、资料处理。

处理的最终结果是得到供解释用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或叠加偏移时间剖面。

1.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一U,以满足计算机及操作系统中各处理方法的要求。

一、数据解编野外磁带记录数据是按时序排列的,即依次记一F每道的第一个采样值,各道记完后,再依次记下各道的第二个采样值,依此类推。

在数据处理中,时序排列的形式很不方便,必须转换为道序排列,即第一道的所有数据都排在第二道之前,使同一道数据都排放在一起,这种预处理称为数据解编或重排。

二、编辑在浅层地震数据采集中,由于施工现场复杂,外界干扰大,难免出现一些不正常道和共炮点记录,这些记录信噪比低,如果参与叠加处理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在止式处理之前,需要对这些不正常的记录进行编辑处理,例如对信噪比很低的不正常道进行充零处理,发现极性反转的工作道对它们进行改正等。

另外,还要显示有代表性的记录并观察初至同相轴,以便进行初至切除。

切除是为了消除包括噪声的记录开始部分所存在的高振幅,这样做对避免以后处理时出现的叠加噪声有好处。

切除的方法就是用零乘需要切除的记录段。

三、抽道集抽道集也叫共深度点选排,是把具有相同共反射点的记录道排成一组,按共深度点号次序排在一起。

抽道集处理后,磁带上记录的次序是以共深度点号为次序的记录,以后所有的处理都将方便地以共深度点格式进行。

四、真振幅恢复处理在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为了使来自不同深度信号的能量能够以一定的水平记录在磁带上,数字地震仪采用了增益控制,对浅层信号放大倍数低,深层信号放大倍数高。

对经过增益控制的地震记录恢复到地面检波器接收到的振幅值的处理称为增益恢复。

数字仪对信号进行增益控制时的增益指数己记录在记录格式的阶码上,因此增益恢复的公式为:A=AO/2”其中A。

为记录到的采样值,A为地面检波器接收到的增益控制前的振幅值,n为阶码(即增益指数)。

2参数提取与分析参数提取与分析的目的是为寻找在常规处理或其他处理中常用的最佳处理参数,以及有用的地震信息,如频谱分析、速度分析、相关分析等。

地震勘探资料的质量控制

地震勘探资料的质量控制

应该获得什么样原始地震资料
应该如何衡量处理剖面的品质 如何提高圈闭识别和储层预测精度
采集施工的信息流
采 集 工 程 施 技 设 工 术 计 设 设 : 计 计
采集施工:
试验 测量 表层调查
质量评价:
测量成果
地 质 任 务
主采集施工
激发 接收 仪器录制 现场处理
表层调查
监视记录 现场处理 剖面
采 集 地 地 成 震 震 果 记 辅 : 录 助 数 据
工程设计的编制和审核
地震采集工程设计包括采集工程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设计的工程项目实 施应满足勘探投资方提出的勘探目标、地质任务、技术指标和其他要求。
采集:针对地质目标,获得充分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 充分: 地质目标体描述充分 空间分辨能力 观测系统设计均匀充分 面元属性、覆 盖次数、系统网格 目的层反射能量充分 饱和激发、耦合 相干噪音描述充分 波散 随机噪音压制充分 叠盖次数 地表调查充分 建模和激发岩性


地震采集施工
开工前准备 仪器设备:测量
仪器、地震记录仪 器、电缆检波器通 讯工具、钻机、运 载车辆等
主采集前 测量及清障工 作(物理点放 样) 表层调查 试验工作:施 工参数的确定 (激发、接收、 排列)
主采集 激发系统 接收系统 资料的监控
质量评估与验收报告 基础工作:数据 格式正确、整理 上交齐全 监视记录的评测 现场处理剖面的 评价 地质任务方完成 的评估 验收报告的编写
采集是基础,处理是关键,解释是目的。 数据采集的质量制约着处理的质量。只有高采 集质量的数据才能确保处理的高质量,反之, 采集质量也只有通过高质量的资料处理才能直 接的表现出来。 地震资料解释是完成地质任务的保证,解释成 果的精度和质量与采集方法、数据质量、测线 的布置、以及处理的方法、质量密切相关。 地震勘探三个环节--采集、处理、解释组成一 个系统工程,它们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波的速度和时深转换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波的速度和时深转换

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
速度谱资料的解释和应用
2.叠加速度谱在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① 认识异常多次波(低速极值点)、绕射波、断面波(高速 极值点)。

叠加速度谱上,深层速度过低的能量团,可能是由浅层多次波 引起的,根据这一现象可识别多次波(如图)。

绕射波、断面波在叠加速度谱是表现为高速异常。
② 由叠加速度求平均速度、层速度。
1.叠加速度谱的解释(如下图)
根据速度谱确定一条合理的叠加速度曲线,即为对速度谱的解释。常用的 方法有: ①选择质量好的速度谱进行解释,即要求谱的能量强弱变化分明,并与 反射波的强弱变化相对应,强反射团峰值突出,信噪比高; ② 能量团的分布符合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递增的规律,可靠的能量团应 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相对应; ③ 叠加速度应穿过多数的能量团或速度极值点; ④判断速度谱能量团或极值的性质,剔出各种异常波引起的高低速极值点; ⑤ 时间剖面和切面的检查。
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
经时深转换得到的深度剖面,只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才能由深度 剖面确定地质层位和产状。 当测线不是沿界面倾向布置时,所得到的界面位置、倾角需进行 校正,才能反映真实的位置。 1.真深度,视铅垂深度,法线深度,真倾角,视倾角

① 真深度,0点垂直地面的深度H(钻井深度),测线垂直走向时 ,H在射线平面内,否则不在。 ② 视深度,当测线与走向斜交时,射线平面内,垂直测线H* 。 ③ 法线深度,射线平面内,垂直倾斜界面h(如图)
各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各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各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震波的速度和时深转换

几种速度的概念 各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速度谱资料的解释和应用 时深转换和深度剖面的绘制 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有紧密的联系 , 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
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 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 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 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 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 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地震语言--时间剖面
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
地质语言---地质构,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
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 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 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 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 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 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 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 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一、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二、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
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
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 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 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 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 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提纲引言一、数据加载二、置道头三、静校正四、叠前噪音压制五、振幅补偿六、叠前反褶积七、动校正、切除与叠加八、剩余静校正九、倾角时差校正(DMO) 与叠前时间偏移十、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十一、叠后噪音压制引言地震勘探分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其中地震资料处理是连接野外采集和资料解释的关键环节。

所谓地震资料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助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直观的、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野外地震资料中包含着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包这些信息是叠加在于扰背景上且被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间往往是互相交织的,不宜直接用于地质解释。

因此,需要对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室内处理。

常规处理流程,数据输入→置道头→静校正→叠前噪音压制→振幅补偿→叠前反褶积→抽cmp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初叠加→剩余静校正→DMo或叠前时间前移→叠后褶积→随机噪音衰减→偏移→时变滤波,增益一、数据加载1、数据输入: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2、输入数据质量检查:炮号、道号波形、道长、采样间隔等等。

二、置道头●道头: 每个地震道的开始部分都有个固定字节长度的空余段,这个空余段用来记录描述本道各种属性的信息,称之为道头。

如第8炮第2道,第126MP等。

观测系统定义: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按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井放入地震教据的道头中。

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炮、哪一道? CIP号是多少?炮检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8的处里,如抽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安徽理工大学一、名词解释〔20分〕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电脑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良,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电脑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

〔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6、采样定理: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

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

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

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

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

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

03-地震勘资料处理与解释_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03-地震勘资料处理与解释_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四、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
1.不整合面 不整合面(如图2-2-9所示)是地壳升降运动引起 的沉积间断。它与油气聚集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不整合 遮挡圈闭就是一种地层圈闭油气藏。不整合分为平行不 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1)平行不整合其特点是: 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侵蚀面,但产状一致,这种不整合 不易识别。但是由于不整合面受长期风化剥蚀而凹凸不 平,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往往产生一些弯曲界面反射波或 绕射波。又因不整合面上下波阻抗差较大,产生的反射 波振幅较强。这些特点可用来识别平行不整合。(2)角 度不整合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视速度有明显差异的反 射波同时存在。这些波沿水平方向逐渐靠拢合并。不整 合面以下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以上的反射波相 位代替,以致形成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尖灭。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时差变化规律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3.重点对比标准层。 4.相位对比。 5.波组和波系对比。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在正交测线的交 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8.研究特殊波。 9.剖面间的对比。
第三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第一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 第三节 地震资料的三维解释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主要包括三大环节,即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数字处理和资料解释。地震资料的野外 采集和室内处理涉及到基础资料的操作,而地震资料解释就是 把这些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 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 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很显然, 这种转化和转化的质量是每个解释人员的能力、想象力的综合 表现,最终的成果体现在地质解释的合理性上。

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的物理现象来探测地下石油和天然气储层的技术。

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和模拟技术是地震勘探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本文将从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在石油天然气工程中,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野外观测获得的地震波信号加以处理,通过分析和解释地震波信号,得出地下地质结构、岩石参数和油气储层分布等信息。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主要流程包括:预处理、处理、解释和评价等四个环节。

1. 预处理预处理是指将野外获得的原始地震信号进行处理,消除噪声干扰和低频信号,使地震信号能够表示真实且可解释的地震波形态。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地震数据重采样、滤波、静校正、地震数据排序、叠加和去除残余能量等。

2. 处理处理是指在预处理基础上,对获得的地震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进行三维成像和反演等。

常用的处理技术包括速度分析、偏移校正、叠后时间偏移、三维成像、反演等。

这些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得到地下油气储层的位置、形态和数量等信息。

3. 解释解释是指将处理过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确定地下结构和油气储层的位置、形态、面积和体积等信息。

常用的解释技术包括叠后时差、叠后偏移距、地震剖面解释、地震井组合分析等。

这些技术有助于确定油气储层的厚度、各向异性和饱和度等参数。

4. 评价评价是指对解释结果的判读和评价,确定油气储层的产能和生产性质。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储层评价、含油气饱和度评价、成岩历史评价等。

二、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在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主要应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在石油天然气工程中,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石油勘探、天然气勘探、油气井钻探等方面。

1. 石油勘探在石油勘探中,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确定油气储层的位置、形态和数量等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流程

三维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流程

三维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三维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流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多个步骤,下面是详细的三维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流程:1. 数据采集:地震数据采集是三维地震勘探的基础,主要包括地震波的激发、接收和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

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

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图4 道均衡结果显示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

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

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图8 初至切除结果显示
6)一维滤波
地震记录上的噪音很多,包括各种随机干扰和各种规则干扰。

而不同干扰在频带上或在视速度或视波长上有一定差异,一维滤波即频率域滤波,主要是通过有效波与干扰波在频率上的差异,将干扰波去除,以提高信噪比。

一维滤波频率分析如图9,一维滤波频率参数选取如图10,一维滤波流程模块如图11,一维滤波结果如图12:
图9 频率分析图
图10 频率参数选取
图11 一维滤波流程模块
图12 一维滤波结果显示
7)f-k滤波
在地震勘探中,有时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十分接近甚至重合,这时无法利用频率滤波压制干扰,需要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其他方面的差异来进行滤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在视速度分布方面有差异,则可进行视速度滤波。

这种滤波要同时对若干道进行计算才能得到输出,因此是一种二维滤波。

f-k滤波流程模块如图13,f-k滤波频谱分析如图14,f-k滤波结果显示如图15::
图13 f-k滤波流程模块
图14 f-k滤波频率分析
图15 f-k滤波结果显示
8)抽道集-形成共中心点道集
为了便于叠加和计算速度谱,应按观测系统抽取各个共中心点道集放在一起。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料的重排,不过不是针对单个采样点,而是以一道为一个单位进行重排,称为抽道集或共中心选排。

抽道集流程模块如图16,抽道集结果如图17:
图16 抽道集流程模块
图17 抽道集结果显示
9)速度分析
地震波速度是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中非常重要的参数,例如动校正需要均方根速度、偏移处理需要偏移速度、静校正需要表层模型速度。

此外,速度是代表岩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在岩性解释、油气预测中以及时深转换方面,速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地震记录中求取速度统称为速度分析,针对不同速度求取又不同的速度分析,即是相同类型的速度求取也有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本实验中主要使用叠加速度分析。

速度分析流程模块如图18,速度分析窗口如图19,速度谱如图20:
图18 速度分析流程模块
图19 速度分析窗口
图20 速度谱显示
10)动校正
由于非零炮检距正常时差的存在,共深度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动校正就是把炮检距不同的各道上来自同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间经正常时差校正后,校正为共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以保证在叠加时,它们能实现同相叠加,形成反射波能量突出的叠加道(相当于自激自收的记录道)。

动校正流程模
块如图21,动校正结果如图22:
图21 动校正流程模块
图22 动校正结果显示
11)水平叠加
地震勘探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处理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这实际是对地下同一反射点作多次观测,将不同接收点接收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的信号,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使一
次反射波加强,多次反射波和其他类型的干扰波相对削弱,从而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

水平叠加流程模块如图23,水平叠加结果如图24:
图23 水平叠加流程图
图24 水平叠加结果显示
12)混波
在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为了消除噪声,通常也采取混波,即指把不同道的能量合并。

简单的混波通常只包括从相同记录相邻道的合并。

混波流程模块如图25,混波结果如图26:
图25 混波流程模块
图26 混波结果显示
13)偏移处理
偏移处理是为了使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断层面上的断面波,弯曲界面的回转
波以及断点、尖灭点上的绕射波收敛和归位,得到地下反射界面的真实位置和构造形态,得到清晰可辨的断点和尖灭点,以提高地震记录的横向分辨率。

偏移处理流程模块如图27,偏移处理结果如图28:
图27 偏移处理流程模块
图28 偏移处理结果显示
14)时深转换
图29 时深转换流程模块
图30 时深转换结果显示
三、实验结果分析
由最后处理结果(图28)与原始数据(图2)对比可知,经过滤波和混波处理后,各种干扰波明显减少,信噪比也有了明显提高;经过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后,反射波同相轴校正到同一直线上,同相轴能量变强且突出;经过偏移处理后,绕射波、回转波由明显的收敛和归位,横向分辨率有了明显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