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阿凡达》五大真实科技

合集下载

电影解析:《阿凡达》的制作与技术探秘

电影解析:《阿凡达》的制作与技术探秘

电影解析:《阿凡达》的制作与技术探秘1. 引言1.1 概述《阿凡达》是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一部科幻电影,于2009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惊人的视觉效果和革命性的技术应用而备受瞩目。

它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引领了电影制作领域的新发展趋势。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电影制作与技术两个方面对《阿凡达》进行全面解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这部电影的背景信息,包括简要概述和制作团队与导演介绍。

然后,我们会着重探讨该片所使用的视觉效果创新与应用,包括CGI技术在打造真实感世界中的挑战和动态捕捉技术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运用。

最后,我们会探讨音乐与音效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并深入了解原声音乐选取与创作过程以及环绕音效对于营造身临其境观影体验所起到的作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阿凡达》这一电影在制作与技术方面的创新之处,并探索这些创新对电影制作领域的可能影响。

通过对该片的深入解析,读者将更好地了解其背后所运用的制作技术以及其所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同时也能意识到电影制作领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2. 电影解析:《阿凡达》的制作与技术探秘2.1 背景介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阿凡达》的基本情况和制作团队以及导演的背景。

2.1.1 影片概要《阿凡达》是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一部科幻动作片,于2009年上映。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月球上,主角杰克·萨利是一个被派遣到月球上的前海军陆战队员,他被卷入了人类与外星种族之间的冲突中。

电影荣获多个奖项,包括三项奥斯卡金像奖。

2.1.2 制作团队与导演介绍《阿凡达》由一支庞大而专业的制作团队完成。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是好莱坞著名导演,他以执导《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等电影而闻名。

他擅长运用创新技术将视觉效果与故事情节完美结合。

2.2 视觉效果的创新与应用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阿凡达》在视觉效果方面的创新和应用。

2.2.1 用CGI打造真实感世界的挑战《阿凡达》使用了大量的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以呈现出逼真而华丽的外星世界——潘多拉。

《2024年《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范文

《2024年《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范文

《《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篇一《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自从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在2009年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故事情节赢得全球观众的喜爱后,其续集《阿凡达:水之道》一直备受期待。

除了故事情节的吸引力,该电影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阿凡达:水之道》在技术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这些技术对电影制作和观众体验的影响。

一、技术突破与创新1. 视觉特效技术《阿凡达:水之道》在视觉特效上再次取得了突破。

电影中的水下场景令人叹为观止,这得益于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和CGI 技术。

通过精确的动作捕捉,演员的表演能够被完美地呈现在CGI创建的虚拟环境中,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而奇妙的世界。

此外,电影中的特效细节丰富,画面的色彩和光影效果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2. 3D技术与IMAX的结合电影采用先进的3D技术和IMAX技术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在3D技术的帮助下,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更加丰富,使观众仿佛能够触摸到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

而IMAX技术的运用则进一步提升了画面的清晰度和观影的沉浸感。

二、技术对电影制作的影响1. 提升制作效率《阿凡达:水之道》中的许多特效和场景是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这大大减少了实际拍摄所需的场景搭建和拍摄时间。

同时,通过精确的动作捕捉技术,演员的表演能够迅速地被转换成CGI 角色,这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

此外,CGI还允许制作团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多次的预演和调整,以便在最终的电影中呈现最佳效果。

2. 创新叙事方式技术发展也为电影的叙事方式带来了创新。

《阿凡达:水之道》通过水下场景、特殊视觉效果等手段,使故事情节得以更加丰富和多元地展现。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可以跨越传统的叙事框架,通过更加强烈和引人入胜的方式传达给观众。

同时,这也为其他电影制作人提供了新的叙事可能性和创意空间。

三、技术对观众体验的影响1. 提升观影沉浸感先进的3D技术和IMAX技术的运用使观众在观看《阿凡达:水之道》时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电影的震撼和奇妙。

阿凡达所应用的新技术

阿凡达所应用的新技术

新技术一 3D虚拟影像摄影系统《阿凡达》区别于以往电影的最大一点,就是采用了卡梅隆团队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

该拍摄系统通过两台索尼摄影机进行拍摄,这两台摄影机的镜头酷似人类的双眼,可以拍摄不同视角的画面,因为装配有不同的滤镜,因而在被摄物体进入镜头时会形成人眼看到的立体图像。

这样拍摄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得到更具动感的立体视效,同时也能令观众不再因为画面深层的抖动与快帧递进而头晕,而这套设备也使直接拍摄3D电影变成现实。

新技术二协同工作摄影设备协同工作摄影设备由布满摄影棚顶部的140个数字摄像机组成,这些摄像机通过追踪现场LED灯打出的近红外光谱的反射,将捕捉到的数据传输到一套系统中,再将光谱的反射与演员的运动进行组合分析,得出整个镜头的立体模型。

随后,这些数据再次被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从而令CG(电脑动画)场景呈现出高度拟真的效果。

此外,协同摄影机还是真人表演同CG画面的合成观察平台。

也许你面前是一块空地,但当你通过协同摄影机的显示器观看时就会发现已经有各式虚拟场景存在。

通过这个系统,导演可以像在真实世界拍片一样,任意选取各种摄影角度,控制协调CG物体的活动,在第一时间看到真人表演同虚拟场景结合后的视效。

而以前的传统做法都是先将演员的表演动作捕捉抓取后加入数据库,然后再同虚拟场景进行搭配。

新技术三面部捕捉头戴设备由于该片超过60%的镜头都是通过捕捉真人表演完成的电脑CG画面,因而那些特效演员必须身着表演捕捉服,戴上装备有微缩高清摄影头的面部捕捉头戴设备进行演出。

这些摄影头距离演员面部只有几英寸,主要采集演员的面部表情以及细微眼球活动,然后将其输入数据库以丰富CG虚拟角色的动作表演。

全新的表情捕捉系统可以捕捉到演员的每一个细微表情。

最后艺术家们运用电脑生成影像技术把拍摄的人物和环境转化成照片级的虚拟影像。

新技术四“表演捕捉”技术“表演捕捉”技术能够完全捕捉演员的肢体动作甚至面部表情,将真人演出影像与电脑动画结合,令动画人物的造型与表情更像真人,使影片更富于立体效果及色彩层次,演员亦可以自由套进不同角色中,与不同身份的角色结合。

解密《阿凡达》5大真实科技

解密《阿凡达》5大真实科技
喷气 发动机将 飞行器 提升至 3 0公里 以上 的空域
眼下 ,科学家仍 然不确定半人马座 阿尔法星 系是 否存在适 宜生命萌发 的类地世界 ,芭芭拉认 为这个答案不久便将揭 开。 她说 :2 1 “0 2年前 , 我们
将会解开这个谜团。”
后 ,再使 用 火箭 发动 机将 飞行 器 以抛 物线 轨迹
或 踢 足球 。X S研 发 小 组 成 员 戴 维 ・ 迪 特 说 , O 奥 虽 然 AM P在 “ 影 中 让 人 无 所 不 能 ”但 实 际 上 此 类 电 ,
的十分 之七 , 即每 小时 67亿英里( . 约合 每小 时 1 1
亿公里 ) 然而 , , 即便 是照此速度 航行 , 赶赴潘 多拉
“ 跨越 ” 他国领空范 围( 离地面 8 距 0公里 以内 )以 ,
皮肤类人族在那 里繁衍 生息,深谙与 自然和 睦相
处之道。
真实科学 :半人马座阿尔法星 A 不是卡梅隆 “ ”
随手拈来 胡编乱造 的,它是组成半人 马座阿尔法
星 的 三 颗 恒 星 之 一 。半 人 马 座 阿 尔 法 星 距 地 球
G UANG l OYU EDU JA
斜 龆晕
“ 半人 马座 阿尔法星A ( ”与太 阳非 常相似 的恒星) 发 出的白黄色光 芒照亮 了巨大的气态行星 “ 吕斐 波
摩斯” Plpe u ) ( oy h m s及其炎热的卫星“ 多拉” 潘 。在
被送往太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
电影情节 : 1 4年 ,美国残疾军人杰克・ 25 萨利
便 避开繁琐 的跨 国境 申请程序 ,在两小 时内将 全
副武装 的海军 陆战队士兵从美 国本土投送至 全球
43 光年 , .7 是除太 阳外距离我们最近 的恒星。如此

《2024年《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范文

《2024年《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范文

《《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篇一《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自从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席卷全球影坛后,他的续作《阿凡达:水之道》再度吸引了众多影迷的目光。

作为科技与电影完美结合的典范,本片在视觉效果、拍摄技术、动作捕捉及音效等众多方面都有卓越的呈现。

以下就其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震撼的视觉效果《阿凡达:水之道》在视觉效果上再次刷新了观众对电影的认知。

影片中的水下世界,无论是色彩斑斓的珊瑚礁,还是神秘的深海生物,都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节和真实感。

这得益于先进的数字渲染技术和实景捕捉技术。

影片采用了最新的渲染技术,通过高精度的光线追踪和渲染算法,使得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

同时,实景捕捉技术的应用也让演员与虚拟世界的互动更加自然真实。

二、先进的拍摄技术本片在拍摄技术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首先,IMAX摄像机的使用使得画面更加清晰、细腻。

其次,水下摄影技术的运用让水下场景的拍摄变得更加容易。

为了更好地捕捉水下画面的细节和动态,剧组采用了先进的潜水服和潜水设备,使得演员能够在水下进行长时间的拍摄。

此外,无人机和遥控车辆也被广泛应用于拍摄中,为影片带来了更多独特的视角和画面。

三、突破性的动作捕捉技术《阿凡达:水之道》中的动作捕捉技术再次达到了新的高度。

影片中的动作捕捉不仅用于角色的肢体动作,还扩展到了面部表情、眼神等细节的捕捉。

通过最新的动作捕捉技术和算法,演员的表演能够更加真实地呈现在虚拟世界中。

这使得角色在虚拟环境中的表演更加自然、生动,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真实的观影体验。

四、逼真的音效设计影片的音效设计同样出色。

逼真的环境音效和背景音乐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电影中的世界。

水下音效的模拟让观众能够听到海洋的波涛声、鱼群游动的声音等细节,增强了观影的沉浸感。

同时,电影中的配乐也恰到好处地衬托了剧情和氛围,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

五、技术创新对电影产业的影响《阿凡达:水之道》所采用的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观影体验,也对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阿凡达》背后的科学

电影《阿凡达》背后的科学

电影《阿凡达》背后的科学星际航行在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执导的最新科幻史诗巨作《阿凡达》中,描绘了2154年人类抵达太阳系外的重大发现,在一个叫做“潘多拉”的丛林卫星上,拥有先进现代科技的地球人类与潘多拉上的智慧生命——“纳美人”进行了场面壮观的战斗。

片中呈现给观众一个全新的外星球世界,漂浮在半空中的山脉、可以意识感应的巨型灵魂树,以及惟妙惟肖的纳美人和各种奇特的潘多拉生物。

以下是片中所体现的科学技术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完美艺术结合:1、重金属外骨骼战争机器——“移动扩增平台装甲(AMP)”《阿凡达》剧情:在这部科幻电影中,地球人类操纵着一种“移动扩增平台装甲(AMP)”在潘多拉的雨林地区行进,这种重金属外骨骼战争机器不仅可以实现战斗,还可搬运重型货物,是人类在潘多拉上主要的工具之一。

片中的AMP装甲看上去十分眼熟,这与之前的科幻电影《骇客帝国》中的重型机械装甲有相似之处,但电影《阿凡达》中的机械装甲装备着封闭式战斗舱,操控者只需轻微地移动手臂和大腿,AMP装甲便相应地做出机械动作,操控者的手臂和大腿移动几英寸,AMP装甲的机械手臂便会做出相应的动作,机械腿会迈出10英尺的步伐。

《阿凡达》工具设计师鲁本·埃林森(Ruben Ellingson)说:“AMP装甲非常结实有力,它能够摧毁建筑物,以及具备坦克的所有功能。

”AMP装甲可装载30毫米口径的火炮和机关枪,斯坦-温斯顿工作室的设计主管约翰·罗森格兰特(John Rosengrant)说:“AMP 装甲就是一个长着腿的阿帕奇直升机!”美国马萨诸塞州工程中心负责研发XOS机械装甲的大卫·奥德特(David Audet)说:“像《阿凡达》电影中的机械装甲给予我们很好的思考——未来机械装甲的可行性以及发展方向!近年来,许多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描绘出未来机械装甲,这些科幻电影往往具有预见性,并暗示着未来机械装甲存在的重要性。

《阿凡达》里的科学

《阿凡达》里的科学

为太阳 :9 %的B o 星大约O 5 . 个天文单位的地方 , 7 也可能存在着 这样一个 区域。 因为这两颗类似 太 阳 的恒星 ,都 拥有可 以让 生命诞生 的元素 ,所 以 这有望让 它们 的行星成为孕育生命 的星球。
束 ,可 以看做 是能够 接入母 体 的U B 口,能下 S接 载 、上传和保 存记忆 。女博 士从一开 始就认 为 ,
吕菲莫斯星 ,位于 半人马座 O星 ,距 离地 球4 7 C 3 光年 。
半人 马座 o星是 由A、B、C 颗恒 星组合 而成 的三合 c 三
星 ,是距离地球最近 的恒星 系统。波 吕菲莫斯 星就绕着
A 星运转。 通 过研究半人 马座 a星中心A、B 两颗恒 星的轨道
力学 ,可 以计算 出哪些位置可能存在适合人类定居 的行

具 生 物身体 的设定 , 目前 而言还
只是一个幻想。
重机械外骨骼战争机器
自梵 文 ,意指 降临人 间的神 之 化 身。 在 印度 教
中 , “ v tr A aa ”特 指主神 毗湿奴 下凡化作人 形或
在 电影 《 阿凡达 》的尾声 ,潘 多拉星 的丛林
中爆 发 了一场地 空大战 ,其 中一 些人类雇佣兵操 纵 着一种 被称 为放 大机动 平 台( AMP的装 甲机器 ) 人 。这款机器人是 影片中人类雇 佣军在潘多拉星
星。两颗恒星围绕着彼此作周期旋转,它们之间的距离
为1 至3 个天文单 位。适 合居住 的 区域 ( 能拥 有适 6 1 可
合 的温度 以及 液态水 的星球 ) 轨道 范围非常靠近A 星和
B 星。比太阳稍 大一点 的前者 ,在距其 1 个天文单位远 . 2 的地方可能存在一 个适 宜人居住 的区域 :而距离质量约

浅谈电影《阿凡达》中科技技术的运用

浅谈电影《阿凡达》中科技技术的运用

浅谈电影《阿凡达》中科技技术的运用作者:仉雨平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08期摘要:3D-IMAX是电影科技属性第三次飞跃后的标志,电影《阿凡达》的科技属性将把电影艺术带入新阶段。

2010年,3D技术在更多的领域中的使用。

关键词:新技术3D-IMAX虚拟影像电影一向被认为是新技术的首战场,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里放映《工厂大门》和《火车到站》,确立了电影作为新科技产物诞生以来,电影在科技属性上已经实现过两次飞跃。

1927年的《爵士歌王》将电影从无声飞跃到了有声,1935年的《浮华世界》将电影从黑白飞跃到了彩色。

3D-IMAX就是电影科技属性第三次飞跃后的标志,开创出一种新的娱乐体验《阿凡达》虽然不是第一部IMAX巨幕电影,也不是第一部3D电影,但它把电影的科技属性带入新阶段的事实已经是毋庸置疑。

《阿凡达》是迄今为止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据称其初始预算为2.3亿美元,最终成本超过3亿美元《纽时报润!是称其总耗资已超过5亿美元。

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的很大一部分成本都花在了技术上,仅是动画渲染需要的硬盘存储空间就超过1PB(1000TB),即使不考虑RAID 空间损耗和备份,仅使用500块2TB硬盘搭建这套存储系统,成本就在10万美元以上。

其中40%的画面由真实场景拍摄,60%完全由电脑动画生成,拍摄立体画面使用的全新3D Fusion Camera系统也耗费了大量的成本。

每帧画面平均耗费4万个人工小时,所以,在影片结束时,那缓缓升起的巨型演职员表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共有48家公司,1858位工作人员。

《阿凡达》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次电影制作”,卡梅隆说,“我们要做的CG角色不止一个,而是几百个,都要有照片般的真实感。

”在技术和创意上的重大成就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影片中的事物似乎就活生生漂浮在周围,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奇妙感受。

同时它也值得专业人士膜拜与深究,甚至可以成为最新教材。

探索电影《阿凡达》的视觉奇观

探索电影《阿凡达》的视觉奇观

探索电影《阿凡达》的视觉奇观《阿凡达》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科幻电影,于2009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惊人的视觉效果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探索《阿凡达》中的视觉奇观,分析其创新的特效技术和视觉设计,以及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3D技术的突破《阿凡达》是首部采用先进的3D技术制作的电影。

通过使用立体成像技术,观众可以融入电影的世界,感受到逼真的视觉效果。

这一突破性的技术让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电影,增强了观影的沉浸感。

二、细致入微的特效《阿凡达》的特效制作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

电影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都栩栩如生,细节精致逼真。

特效团队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动态捕捉技术,使得电影中的虚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

三、独特的视觉设计《阿凡达》的视觉设计独树一帜,创造了一个充满奇幻和神秘感的世界。

电影中的潘多拉星球充满了瑰丽的植被和独特的生物,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

这些视觉元素与电影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世界。

四、对电影产业的影响《阿凡达》的成功对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证明了3D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巨大潜力,并推动了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

此后,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采用3D技术,以提供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的成功也激发了观众对于视觉效果的需求,促使电影制作公司不断创新和改进技术,以满足观众的期望。

总结起来,《阿凡达》通过其惊人的视觉奇观和创新的特效技术,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电影中的3D技术、精致入微的特效和独特的视觉设计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电影,进一步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阿凡达》的成功为电影制作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里程碑之作。

《阿凡达》中的真实科学

《阿凡达》中的真实科学

潘 多 拉 星
居 区域” 有 液 态水 . ( 可能 拥有适 合 的温度 ) 。该轨道 范围非常 靠
近 半 人 马 A 半 人 马 B A星 比 太 和 。
剧 情 回顾 : 有 黄 白 色 光 芒 拥
的 半 人 马 座 阿 尔 法 星 A是 非 常
人 类 充 当 了利 用 高 技 术 暴 力 掠 。 类 似 我 们 太 阳的 一 颗 恒 星 它 的 夺 其 他 星球 资源 的 外 星人—— 导 演 将 人 类 贪 婪 欲 与 自然 生 态

球相 似 的却 非常 少。 由于距 离遥 远 .观察到 行星 已经 非常不 易 ,
要 进 一 步 看 到 绕 着 行 星 转 的 卫
星 , 是 难上加难 。 以 , 现 实 更 所 在
在 半 人 马 座 阿 尔 法 星 系 统 中存
在 体 积 更 小 、 似 地 球 这 样 适 合 类 生命 孕 育 的 星球 。 学 家 正 在 进 科
望远 镜 . 类 目前 已 经 观 测 到 了 人
几 百 颗 太 阳 系外 行 星 . 是 与 地 可
育 生命 的 星球 。
目前 . 判 的 焦 点 仍 是 是 否 评
操 控 “ 一 个身 体 ” 另 …… 更不 用 提 巨型 的战斗机 器 、 三维 声 演 它 了
人 们 对2 5 年 的科 学技 术神 往 14 不 已: 太空飞船 载 着大量 深度 冰 冻人 员在 宇 宙 中长 时间飞行 , 在
外 星 球 建 立 基 地 , 过 神 经 拟 合 通
命在 地球上 出现 的元素 。 因此 这
应 该 可 以 让 它 们 的 行 星 成 为 孕
现 实科 学 : 首先 . 过 太空 通

揭密阿凡达3D立体拍摄技术

揭密阿凡达3D立体拍摄技术

揭密阿凡达3D立体拍摄技术阿凡达拍摄所用的技术虽然复杂和豪华,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技术,但是他的技术要点仍然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体摄像机立体摄像机用于拍摄一些实景镜头,比如实时现有的场景和人工搭建的场景,它与立体抠像系统连接即可做到现实角色的人物抠像,类似的技术以前仅有美、日、韩的技术比进入商业化,目前我国也紧跟其后,成为第四个进入商业化国家。

二,立体抠像立体抠像是将立体摄像机拍摄的立体视频图像进行抠像处理,并可以加入提前实拍的一些场景素材作为背景叠加合成,还可以加入提前制作的CG或VR虚拟场景作为背景,还有就是可以和虚拟摄像机配合、将虚拟人物和虚拟图像合成,成为所需要的虚拟视频画面。

其技术上并不复杂,只是对片源有立体的要求。

三,虚拟摄像机他是一款图像互动系统,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用它可以在做好的CG场景里互动遨游,浏览CG 场景里的任何一处,换句话说和谷歌地图的功能类似,区别在于可以加入虚拟人物的图像。

目前这样的技术在仿真行业非常常见。

四,CG场景和虚拟场景制作CG场景和VR虚拟场景制作这里就不多说了,现在国内这些技术都已经很成熟。

五,动作拾取部分它也是一套有软硬件组合的系统,动作信号来源于演员身上安装的光学动作跟踪器和面部表情采集器,将采集的骨骼动作加载到图形工作站软件制作中一个人体骨架中去,然后再对绑定了骨架动作的角色进行所需要的图像渲染,最后将人体动作或面部表情动作存储下来,以便在后期合成到整个影片中去。

六,3D立体合成预览3D立体合成预览是该套系统的核心技术,它不但担任着左右眼图像的实时合成,而且还承担者立体图像的实时监视播放,而且必须做到每秒24帧1920*1080P高清画面的处理任务,不时的还需要硬盘存取,可见其数据处理量的巨大,是一般计算机所不能及的。

七,上述的是整个系统所用到的一些主要设备和系统,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效搭配和合理集成,所以立体切换是不可缺少的设备之一。

《阿凡达》中的真实科学

《阿凡达》中的真实科学

《阿凡达》中的真实科学作者:齐鸣来源:《科技视界》 2011年第36期齐鸣詹姆斯·卡梅隆又一次为我们带来了视觉的盛宴,IMAX加上3D使《阿凡达》带来的视觉刺激真的达到了“眩晕”的程度。

与以前不同的是,在这部影片中,人类充当了利用高技术暴力掠夺其他星球资源的外星人——导演将人类贪婪欲求与自然生态之间矛盾的思考,搬到了潘多拉星球上。

虽然故事仍然重复着老套的情节,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阿凡达》作为一部科幻片,不禁让人们对2154年的科学技术神往不已:太空飞船载着大量深度冰冻人员在宇宙中长时间飞行、在外星球建立基地、通过神经拟合操控“另一个身体”……更不用提巨型机器人的战争机器、三维声控的模拟设计台。

它们全部出自导演的幻想,还是有着真实的科学基础?在看过影片之后,不妨再来细细回味一下其中的细节。

潘多拉星剧情回顾:拥有黄白色光芒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A是非常类似我们太阳的一颗恒星。

它的光芒照耀着巨型气态行星波吕斐摩斯星(Polyphemus)和它的卫星潘多拉。

在这郁郁葱葱的世界中,巨大的野兽漫步在丛林中,翼手龙类的动物在天上飞翔。

一种有意识、皮肤呈蓝色的类人物种“纳美”在此慢慢进化,并最终学会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实科学:首先,通过太空望远镜,人类目前已经观测到了几百颗太阳系外行星,可是与地球相似的却非常少。

由于距离遥远,观察到行星已经非常不易,要进一步看到绕着行星转的卫星,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在现实宇宙中,科学家尚未有能力发现“潘多拉卫星”的存在。

那么,波吕斐摩斯星可能真实存在吗?半人马座阿尔法星A是组成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三颗恒星之一(半人马座阿尔法A星、B星,和比邻星),它距地球4.37光年,也是离我们太阳系最近的恒星邻居。

去年1月,耶鲁大学天文学家黛布拉-费希尔(Debra Fischer)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了一项为期5年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测绘计划。

他们使用智利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1.5米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阿凡达》中的未来科技与现实科技※

《阿凡达》中的未来科技与现实科技※

《阿凡达》中的未来科技与现实科技※[摘要] 本文首先对《阿凡达》所运用的现实的电影科技进行了介绍。

本文着重列举了影片内容中比较典型的未来科技情节,并与现实科技的背景相联系,指出卡梅隆导演对科技要素的充分运用有着深厚的现实科技背景。

他所营造的科幻世界不仅逼真,而且细节精致、设计缜密、逻辑严谨、画面鲜活。

由此,分析了《阿凡达》科技要素对电影艺术的启示。

[关键词] 科幻电影; 电影艺术; 卡梅隆《阿凡达》在全球保持了持续温度的热映,这让1997年凭借《泰坦尼克号》夺下11项奥斯卡奖的詹姆斯•卡梅隆践行了他曾在颁奖礼上发出的“我是世界之王”的豪言。

《阿凡达》耗费数亿美元打造出的完美特效是影片对外宣传的重点,其中,电脑动画场景占了60%,特技镜头达3000个,这是同期另一部大片《2012》所有特技镜头的两倍。

影片展现出的逼真而摄人心魄的外星球生态,宏大的未来战争场面等,都带给观众极致的视觉体验,这也使得《阿凡达》将近三个小时的长度却没有让观众感到生理疲劳,而是在流畅叙事中保持了持续的审美热情。

某种意义上,卡梅隆对《阿凡达》的特效巨制是对3D电影的里程碑式贡献,当观众面对IMAX制式的巨幕,戴上红蓝眼镜,耳旁呼啸着震耳欲聋的超低音环绕立体声,再看着铺天盖地的纳威人和潘多拉星球怪兽如滚滚洪流而来,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官震撼超越了2D时代好莱坞惯用的爆炸、追车、动作等系列特效营造的审美疲劳,从而让影迷得到了最高数码特效电影科技运用下的精神享受。

《阿凡达》的电影科技《阿凡达》是卡梅隆继1997年《泰坦尼克号》之后的第一部故事片,据《纽约时代》称,数十年间,该片在拍摄、制作以及宣传等各方面的成本超过了5亿美元,这使得《阿凡达》成为电影史上投资最高的作品。

它的视觉特效动用了彼得•杰克逊的“维塔工作室”和乔治•卢卡斯的“工业光魔”两个世界顶尖级的制作公司,其上映采用了普通影院版本、3D影院版本和IMAX-3D三种方式。

《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

《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

《阿凡达:水之道》的技术之道《阿凡达:水之道》的技术之道近几十年来,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影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影片《阿凡达》无疑是电影技术的巅峰之作,特别是其在水景和水效特效方面的突破。

本文将重点介绍《阿凡达:水之道》中使用的技术,并探讨这些技术背后的实践经验和创新之处。

在《阿凡达:水之道》中,水景和水效特效被广泛运用,因为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以水为主题的迷人的潘多拉星球。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团队意图通过独特的水特效来打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虚拟世界,使观众完全沉浸其中。

首先,影片使用了海洋和河流景观的复杂建模和渲染技术。

在过去,这些水景通常是非常难以模拟的,因为水的物理属性和表现方式十分复杂。

然而,《阿凡达:水之道》的团队采用了新一代的计算机建模技术,通过模拟水的纹理、波浪和颜色,以及对水下和水面的光线反射进行真实精细的再现。

这些技术的突破使得影片中的水景看起来异常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电影还大量使用了水效特效技术。

特别是在潘多拉星球上出现的生物和植物,它们都和水息息相关。

例如,潘多拉星球上的悬浮山脉“哈利路亚山”是由一种被称为“不可思议之水”的植物吸取水分形成的。

为了呈现出这些生物和植物的真实感,特效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水透明度渲染技术。

该技术通过模拟真实水下环境中物体的透明程度和光线折射,使得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植物从水中吸取养分的过程。

这种逼真的水效特效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阿凡达:水之道》中使用了创新的动态水模拟技术。

水在自然中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存在,想要准确地模拟水的运动对于特效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效团队采用了一种名为“流体网格”的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将水体划分为多个小块,然后计算每个小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从而模拟出真实的水流动效果。

这种动态水模拟技术不仅可以让水景更加逼真,还可以准确地表现出水流、浪潮和瀑布等水体的各种特点。

《2024年《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范文

《2024年《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范文

《《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篇一《阿凡达_水之道》的技术之道一、引言自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在2009年上映后,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先进的技术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如今,续集《阿凡达:水之道》再次以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和出色的技术表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本文将探讨《阿凡达:水之道》在技术方面的应用和创新,分析其技术之道的内涵和意义。

二、技术创新的全面展示1. 先进的特效技术《阿凡达:水之道》在特效技术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

影片中的水下场景,无论是海洋生物还是海底环境,都呈现出极其逼真的效果。

这得益于先进的特效技术和高效的渲染系统,使得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

2. 摄影技术的突破影片在摄影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水下摄影一直是电影制作中的一大难题,但《阿凡达:水之道》却将水下摄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得益于先进的摄影设备和拍摄技术,以及团队对水下环境的深入研究。

3. 动作捕捉技术的升级影片在动作捕捉技术上也进行了升级。

通过高精度的动作捕捉系统,演员的表演能够更加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

三、技术之道的内涵和意义《阿凡达:水之道》所展现的技术之道,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和创新,更是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和推动。

其技术之道的内涵包括:1. 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推动电影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创新的应用方式,才能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更加真实的观影体验。

2. 技术之道的追求不仅在于技术的先进性,更在于技术的应用方式和创新价值。

只有将先进的技术与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价值。

3. 技术的不断创新也是对未来电影发展的探索和准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制作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创新的应用方式,才能为未来的电影发展做好准备。

四、结论《阿凡达:水之道》以其出色的技术表现和震撼的视觉效果,再次证明了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

揭秘阿凡达——生活中的高科技_小学作文

揭秘阿凡达——生活中的高科技_小学作文

揭秘阿凡达——生活中的高科技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揭秘阿凡达——生活中的高科技,感谢您的阅读!揭秘《阿凡达》——生活中的高科技提起《阿凡达》,大家肯定再熟悉不过了。

那部3D大片,风靡了全世界,让无数的人为之震撼,也让本片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成为无数影迷的偶像。

《阿凡达》的3D效果、影片情节,都让我们大饱眼福。

可是,这部高科技的电影,到底是怎么拍摄的呢?我带着问题,来到了中国科技馆,倾听张海霞教授的讲座,揭开谜底。

《阿凡达》属于3D电影。

3D,是英语“Three Dimensions”的缩写,顾名思义,是指其中包含着3个维度,产生立体的效果。

《阿凡达》使用的摄影机,就与普通电影截然不同,它采用了微纳米技术。

电影中,各种人物的动作,都是先通过演员先在感应平台上做出,再通过摄影机传输到电脑上,与虚拟人物相结合,制成影片中的3D效果。

而其中的特技效果,竟然达到3000个!这真是史无前例!真让人震惊!说到《阿凡达》,你一定会联想到纳米技术。

其实,像纳米这样的高科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其实,纳米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纳米可以去除衣物中的静电现象,利用纳米粉末,可以把废水变成干净的清水。

在军事运用中,科学家可以用纳米制作成动力芯片,将芯片植入动物的身体中,这样一来,动物就具有了“侦察兵”的功效。

你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名指挥官,将作战部署都编写在电脑里,这时候,一只苍蝇飞过来,你正想把苍蝇赶走,一只植入芯片的松鼠往电脑里插入U盘,然后把所有资料都传输到U盘上后轻松地逃走,还在你的办公桌上留下半个坚果壳!这将是多么的防不胜防啊!后来,张教授说的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

张教授说:“为什么中国没有《阿凡达》?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是谁创造了《阿凡达》?谁起到了领军的作用?谁推开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这个人就是詹姆斯·卡梅隆,他拍摄了《泰坦尼克号》,当时,《泰坦尼克号》轰动了全世界,横扫了世界影坛。

《阿凡达》的科技内核纯技术分析

《阿凡达》的科技内核纯技术分析

《阿凡达》的科技内核纯技术分析《阿凡达》的科技内核纯技术分析影片《阿凡达》之所以能够受到观众如此热烈的追捧,除了营销策略大胆而得当、口碑良好的制作团队对观众有着巨大感召力以外,更重要的在于其制作、放映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以及在拍摄、制作、科研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

(一) 现实摄影系统(Reality Camera System)影片采用卡梅隆和搭档文斯·佩斯自主研发的3D摄影机进行拍摄。

早在2000年的时候,卡梅隆和佩斯就在索尼的支持下开发一套新摄影系统,这便是后来的3D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系统(Fusion 3-D Camera System),它在2003年二人合作的IMAX电影《深渊幽灵》中首次使用。

随后卡梅隆又让同行帮着测试这套技术。

经过在《非常小特务3D》、《立体小奇兵》、《地心游记3D》等影片中的多次使用与调整,该系统不仅适合于手持,而且与斯坦尼康、升降机、伸缩大摇臂、手推车等辅助设备很好地实现了结合。

整个研发过程花费1400万美元,在完成拍摄之后将出租给其他影片剧组,以收回成本。

1. 3D摄影系统基本架构具体到《阿凡达》,它的拍摄主要使用由8台Sony HDC-F950数字电影摄像机及8部Sony CineAlta F23数字电影摄影机组成的3D拍摄系统。

系统包括8组3D摄影机,每一组由两台F950或者F23组成,分别架设于斯坦尼康、手持、在升降台以及手推车上。

每组的两台摄影机的组合并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通过复杂的系统有机联为一体。

为了充分模拟人眼的立体视觉,这种摄影机的双镜头不仅保持着2.5英寸的间隔,还能根据目标距离的远近像人眼球一样调整角度。

它装配的不同滤镜会在被摄物进入镜头时移除图像的不同部分,传递给大脑一种视差错觉,最终形成3D视角。

另外,摄制组还使用了SONY的HDC-1500 RGB 4:4:4高速摄像机系统对某些需要高速拍摄的画面进行每秒60帧的拍摄。

2. 镜头、辅助设备并充分考虑了重力、稳定以及操作的便利,发明出了“广角大摇臂系统”(techno-crane wide angle system)、“3D分光器斯坦尼康”(beamsplitter 3D Steadicam)等辅助设备。

给电影《阿凡达》的科学表现打个分

给电影《阿凡达》的科学表现打个分

给电影《阿凡达》的科学表现打个分电影中的“哈利路亚山”因为富含常温超导体矿石而悬浮空中,既然如此,地球采矿者为什么还要“在圣母头上动土”呢?《阿凡达》剧照《阿凡达》是电影技术的里程碑。

卡梅隆堪称工程技术专家,据说为了制作《阿凡达》,他还请来了植物学家、天体物理学家、音乐教授和考古专家分别设计了片中潘多拉星球的植物、大气密度以及一种三声阶的异族音乐。

《阿凡达》是卡梅隆同学的一份艺术课作业,但号称里面有很多科学内容。

那如果一个科学老师审查这份作业,会给它怎样的评语呢?认真算起来,或许未必能及格。

【大课题】“潘多拉”是颗行星吗?电影《阿凡达》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潘多拉”的星球。

它是“半人马座阿尔法A星”(Alpha Centauri A)的一颗行星气态行星“独眼巨人”(Polyphemus)的卫星。

潘多拉星球是一个气候相当温暖的星球,但它的质量比地球小,所以上面的重力也小,生物可以长得非常巨大。

它的空气有毒,人类不能呼吸。

计算轨道很困难现实中,确实存在“半人马座阿尔法A星”。

它距离地球4.37光年,它是除太阳外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之一。

为什么叫“A星”呢,原来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是一个三星系统,有3颗恒星互相绕转,又作为一个整体绕着银河系中心运动。

2008年1月,一个由天文学家费舍尔(Debra Fischer)领导的小组开始通过智利的CTIO1.5米直径望远镜考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这项研究将要持续5年。

她的小组想要通过这颗恒星有规律的光线变化来推断环绕它周围运转的天体。

这种技术已经被用来推断出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有像木星那么大的行星绕着它旋转。

费舍尔说:“那里很有可能存在像地球那样的行星。

”因为同时受到三颗恒星的影响,行星的运动可能会很诡异。

三星中A星和B星的运动接近于绕着一个共同中心旋转,两者之间的距离在11个天文单位和36个天文单位之间(天文单位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所以想象它们的行星怎么运动还真是费神。

《阿凡达:水之道》的技术之道

《阿凡达:水之道》的技术之道

《阿凡达:水之道》的技术之道《阿凡达:水之道》的技术之道《阿凡达》是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一部科幻电影,于2009年上映。

该片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惊人的视觉效果而广受赞誉。

其中一项突出的技术成就是电影中展现出的逼真的水效果,这进一步提升了电影的真实感和观众对电影世界的沉浸感。

本文将探讨《阿凡达:水之道》中使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对电影制作的重大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影行业中水效果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的电影中,人工水景和特殊效果中使用的是实际水体。

然而,实际的水体无法完全控制,且其成本较高。

因此,电影制作人开始探索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图形(CGI)来创造逼真的水效果。

《阿凡达:水之道》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实现逼真的水效果。

首先,团队使用了计算机建模(Computer Modeling)来创建水的外观和行为。

他们通过研究真实的水流和浪花运动,以及对流体动力学的了解,来确保创建的水效果与真实的水体相似。

之后,他们将这些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程序中进行模拟,并根据需要调整参数,以获得最佳效果。

这种技术让水看起来非常真实,几乎无法分辨是计算机生成的还是实际的。

其次,《阿凡达:水之道》中使用了液体表面的渲染技术(Liquid Surface Rendering)。

这项技术允许电影制作人准确地模拟出反射和折射,以及液体与其他物体的交互。

这为电影增添了更多的真实感。

例如,在电影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人物的倒影在水中,这是通过液体表面的渲染技术实现的。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电影观众感觉自己置身于电影中的虚拟世界,并且与角色们一同体验水的奇妙之处。

第三,湿度和水滴效果也是《阿凡达:水之道》中使用的重要技术之一。

为了使水看起来更真实,制作团队添加了各种效果,例如水滴从角色的头发或脸上滴落,或者在水体周围形成气雾效果。

通过添加这些细致的效果,电影制作人使水在观众眼中更加真实而动人。

然而,《阿凡达:水之道》的技术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水的外观和行为上,还包括了在电影制作过程中要面对的许多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密《阿凡达》五大真实科技
作者:佚名
来源:《党员文摘》2010年第03期
影片《阿凡达》在观众的脑海里打造了一个瑰丽神秘的世界。

尽管人人知道这是虚拟的,可是它的逼真程度、精致细节、缜密逻辑以及鲜活画面,都让人惊叹不已!《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是一名为美国宇航局(NASA)工作过的科学狂人,《阿凡达》中描绘的22世纪未来宇宙开拓画面,展现的各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其实在我们身边已有雏形显现。

被送往太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
电影情节:2154年,美国残疾军人杰克·萨利从低温“冬眠”环境中苏醒,抵达跨星际开矿集团已经驻扎的潘多拉星球,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此成为集团雇佣军。

真实科学:2006年底至2007年初,美国军方研制新一代亚轨道飞行器,目的是“跨越”他国领空范围(距离地面80公里以内),以便避开繁琐的跨国境申请程序,在两小时内将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士兵从美国本土投送至全球任何地点,非常适合前往那些局势不稳定的国家执行解救人质的任务。

该计划的主要提出者和推动者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中校罗斯福·拉方丹。

他目前供职于一家专门从事军事技术研究的企业,与美海军陆战队保持着合作关系。

该项目名为“用于进行空间运输和投送的小型装置”,其原理是利用冲压喷气发动机将飞行器提升至30公里以上的空域后,再使用火箭发动机将飞行器以抛物线轨迹“抛”至距离地面1.1万公里的高空,然后飞行器将自行在平坦的地面上着陆。

寻找“第二地球”
电影情节:《阿凡达》开篇描述,“半人马座阿尔法星A”(与太阳非常相似的恒星)发出的白黄色光芒照亮了巨大的气态行星“波吕斐摩斯”及其炎热的卫星“潘多拉”。

在这个郁郁葱葱的世界,大型猛兽在丛林中徜徉,如翼龙一般的动物在空中翱翔。

名为“纳威人”的蓝皮肤类人族在那里繁衍生息,深谙与自然和睦相处之道。

真实科学:“半人马座阿尔法星A”不是卡梅隆臆造的,它是组成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三颗恒星之一。

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距地球4.37光年,是除太阳外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

今年1月,耶鲁大学天文学家芭芭拉·费舍尔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设在智利
托洛洛山美洲天文台的1.5米孔径望远镜,开始对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进行长达五年的研究。

芭芭拉表示,此类恒星系中存在有质量接近于地球行星的“可能性非常大”。

眼下,科学家仍然不确定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否存在适宜生命萌发的类地世界,芭芭拉认为这个答案不久便将揭开。

她说:“2012年前,我们将会解开这个谜团。


反物质飞船
电影情节:《阿凡达》描述:为准备赶赴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星际之旅,人类建造了长近1英里(约合1.6公里)的太空飞船。

这些太空飞船使用混合反物质聚合发动机,航行速度大概相当于光速的十分之七,即每小时约11亿公里,然而,即便是照此速度航行,赶赴潘多拉星球也需要大约六年时间。

真实科学:作为一种用于推进的能源,物质与反物质湮灭释放的能量可以直接用作推进剂,或者反物质可以在其他物质中诱发裂变(原子分裂)或聚变反应(原子合并),生成数量少但却强大的推力。

从事先进推进系统研究的美宇航局科学家乔治·施密特表示:“这是我们所知最强大的能量反应。


然而,地球距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有26万亿英里(约合42万亿公里)之遥,要完成距离如此遥远的星际之旅需要足够的反物质。

但生成反物质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

施密特称,每毫微克反粒子的制造成本高达600万美元。

令施密特高兴的是,《阿凡达》电影制作者提出以混合核进程作为能量来源。

相比纯粹的反物质火箭,这种概念需要的反物质数量更少。

机械战甲
电影情节:杰克·萨利刚推着轮椅走进潘多拉星球人类驻地的机场,就有一个“大家伙”从他旁边“啪嗒啪嗒”走过——这个大家伙叫“增强机动平台”(简称AMP),它被操纵人员“穿”在身上,得到“增强”,操纵人员的手臂和胳膊活动会传达给AMP的外部肢体:操纵人员摆动手臂,摆幅只有几英寸,AMP相应的金属臂却可挥动周长超过三米的圆弧。

手提庞大的30毫米自动大炮参加战斗,就如一个人扛步枪般轻松。

真实科学:几十年来,美国军方一直在开发有动力装置的外骨骼服,可以让士兵携带重型装备参加行动,帮助实施救援任务、工程作业以及伤员康复训练。

他们开发的机器名为“XOS”,可以戴在人的手臂、胳膊和背部。

铝制XOS的水力学原理可以让使用者数百次举起200磅(约合90公斤)的重物也丝毫不觉得累,而且用起来非常便捷,使用者仍能自如爬楼梯或踢足球。

转移意识至“第二肉身”上
电影情节:阿凡达是人类科学家利用人类DNA与潘多拉星球土著“纳威人”DNA合成后人工培育而成的“空壳肉体”。

但这一“空壳肉体”并非任何人的“灵魂”都可进驻,阿凡达只能接受含有人类DNA的提取者意识进入。

这就是为什么残疾的杰克·萨利会被选中成为阿凡达的“驾驶者”之一:因为其中一个阿凡达是用他的双胞胎兄弟汤米的DNA制成的,但汤米意外去世,而同卵双胞胎的DNA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杰克才会“被选中”。

真实科学:这一神奇的过程看起来像“灵魂转移”,其实同样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为实现《阿凡达》中所描述的景象,科学家曾实施了大量研究,试图将生物“湿件”(一种模仿生物系统及结构的智能程序)融入机械硬件。

对人机界面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赋予像杰克这样的残疾人以活动能力。

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系统学家米格尔·尼古莱利斯说:“《阿凡达》中展现的内容与我们当前正在实施的实验有着
惊人相似之处。


尼古莱利斯是一个多国科学家参与的研究计划“重新行走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该项目正在开发外骨骼“神经假体”设备,这套装置可以披在瘫痪者的身体上,从大脑接收指令。

2009年,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实验室,研究人员训练一只猕猴在跑步机上直立行走。

接着,他们从植入猕猴脑部的电极获取神经信号,通过互联网将这些信号连同视频一起发给日本的实验室。

在这个实验室,一个机器人可以随猕猴做出同样的动作。

尼古莱利斯说:“我们训练猴子利用脑波活动控制它们自己的‘阿凡达’。


(江水碧荐自2010年1月11日《新快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