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惊弓之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0 、惊弓之鸟执教者:李杰平年级:三年级教学点:1、运用六要素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用“因为……所以……”解释大雁掉下来的原因。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魏国、悲惨”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略)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魏国、悲惨”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先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来深入的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二段。
思考:1、更羸射下一只大雁的方法有什么特别?用——划出更羸怎么说。
2、更羸说他不用箭就可以把这只大雁射下来,大王相信他吗?. 魏王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下列句子:“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怀疑)为什么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呢?用~~~划出更羸射大雁的句子。
它因为 ,所以叫得悲惨。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做) (二)学习第三段1魏王看到更羸居然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又是怎样说的?2、为什么更羸知道能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朗读第九自然段。
3、思考:(1) 哪些是更羸看到的?(2) 哪些是更羸听到的?(3) 哪些是更羸分析的?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9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惊弓之鸟第二课时9篇惊弓之鸟第二课时 1惊弓之鸟(北师大版教案+说课设计)10惊弓之鸟(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0 惊弓之鸟10 惊弓之鸟【课课练】a 组一、看拼音写汉字。
二、区别形近字组词。
三、选择合适的一组词语填空。
不是……是……只要……就……一……就……1.它()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拼命往高处飞。
2.()我本事大,()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3.()拉一下弓,这大雁()能掉下来。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词。
1.能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愈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孤单失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惊弓之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练习复述课文。
b 组一、选择正确读音。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三、仿照例句,把下边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例:风吹得柳树哗啦啦地响。
风把柳树吹得哗啦啦地响。
1.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更羸射中了那只受伤的大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弓之鸟第二课时 2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不等同于文学欣赏,但同样也有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而且这种感受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却是共性多,个性少。
教学参考书上的形象分析或主题定性,往往成为师生们一致的“标准感受”。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从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3、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课前准备】相关的投影片、短小朗读视频。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的名字叫——更羸。
更羸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故事——惊弓之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故事。
1、课文中“惊弓之鸟”的“鸟”,指的是什么鸟?(出示大雁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雁的知识。
2、先读读这课的生词(出示生词),然后解释其中的词语(出示词语)。
3、点击图片,欣赏朗读,整体感悟课文并提问:谁能说说,课文写了几个人物,主要写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研读课文(一)学习1—4自然段1、朗读第1自然段,理解什么是射箭能手呢?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相机指导学生用“只要……就……”练习说话。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
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学习5—6自然段1、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3、理解“直”的意思,并句子对比: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从这两个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
讲古代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只拉一下弓,就使这只大雁惊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课文重点,写更羸分析大雁掉下来的原因。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练习读懂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二是学习把看到、听到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
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惊弓之鸟》,看看更羸是怎样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
1.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的有感情。
2.谁来说说,读的时候,提醒大家要注意些什么?
二、说话训练,比较理解
1、(板书:更羸是手)“更羸是手”通吗?把“手”移后,加一个什么字就通了? 引导理解“手”的意思,指名说,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中的“手”也是“人”的意思?(板书:更羸是……能手)谁能说得更具体些?
2、那么更羸射箭怎么样呢?指名说。
二、复述训练,把握故事
1.从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出示: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
2.我们继续说下去。
(出示:更羸告诉魏王……)提醒说的时候,要注意人物身份。
3.(继续出示:魏王不信,于是更羸……果然……)大家练一下,等一会儿不看书再说。
引导让学生说完整。
4.更羸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在大家疑惑之际,还是他自己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请同学们读最后一节。
之后提问: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呢?(他注意——观察(板书)正确,
——分析(板书)合理,还——推理(板书)入情,最后判断(板书)正确。
)
5.师让学生按这一顺序给最后一节分层。
(一生口述划分层次,分好层次后,老师引读这一节,并指导学生背诵这一节。
)
三、拓展训练
1.《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可是这篇课文有一个小缺陷,大家读一读,看一看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问题?课文完了,魏王应该还有话说,可文章却没写,你们能不能加一句,用对话的形式写下来。
2.学生当堂练写,之后指名反馈。
3.现在你知道“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了吗?指名说。
四、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
飞得慢——受过箭伤——裂开
叫得惨——孤单失群——往下飞
害怕
害怕——直掉下来
更羸——射箭能手
惊弓之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