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女性主义特征--以《欲望都市》《BJ单身日记》为例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1. 引言1.1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女性主义艺术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具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
女性主义艺术所揭示的并不仅仅是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灵表达,更是一种对传统观念和社会结构的挑战与探索。
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们试图探讨性别、权力、身体等议题,呈现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这种对女性视角的拓展和审视,使得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在后现代语境中具有了独特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历史背景、后现代主义对其影响、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家的作品分析以及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启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剖析和分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以及它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正文2.1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历史背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解放思潮的兴起,女性开始逐渐参与艺术创作和表达自我。
最早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作品主要反映了对传统妇女角色的解构和对性别歧视的批判。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开始蓬勃发展,许多女性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表达对性别和身份的关注。
她们以自身经历为素材,探讨女性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呼吁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
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包括绘画、摄影、装置艺术等,为女性的声音赋予了新的表达方式。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到来,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也受到了影响,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探索更具实验性和挑战性的形式。
山田咏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以恋爱性爱小说为中心
山田詠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以恋爱性爱小说为中心山田詠美是一位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知名日本女性作家,其作品以恋爱性爱小说为主要题材,作品充满了现代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本文将结合山田詠美的作品,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作品中的独特风格和文学价值。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及其在山田詠美的作品中的体现二、《十字架之恋》中的情感错乱与文化解构三、《变态心理学》中的人性探索与超现实主义四、《听风的歌》中的女性主义延续与现代文化反思五、《欲望》中的身体解构与异化六、《粉红色大门》中的社会阶层和性别矛盾七、《樱花飘零》中的性别角色转换与自我发现八、《被讨厌的勇气》中的哲学深度反思与人生价值探讨九、山田詠美的作品对当代女性文学的启示意义从上述提纲可以看出,本文主要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山田詠美的作品中的人性探索、情感错乱、文化解构、超现实主义等与后现代主义紧密相关的主题。
在分析了其作品的特点、文学风格,并结合文化、社会背景进行深入剖析之后,本文提出了对当代女性文学的启示意义。
总体而言,本文探讨的内容非常有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山田詠美的作品,还可以提高大家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及其在山田詠美的作品中的体现:这一提纲的核心是探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尤其是在山田詠美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特征。
在这一部分,可以讨论后现代主义的流派、思潮、文学特点,以及它们在山田詠美的作品中如何体现出来。
2、《十字架之恋》中的情感错乱与文化解构: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是探讨山田詠美的小说《十字架之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错乱和文化解构。
可以从角色、情节、主题等方面展开探讨,阐述其后现代主义风格和文学价值。
3、《变态心理学》中的人性探索与超现实主义:这一部分的核心是探讨山田詠美的小说《变态心理学》中体现出来的人性探索和超现实主义风格。
可以从作品的角度探讨情节、人物、主题等,论述作品的主要特点和哲学意义。
电影《BJ单身日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
电影《BJ单身日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作者:丁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宏大叙事,否定二元对立,主张女性话语权,并提倡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平等和男女和谐相处。
根据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本文分析了电影《BJ单身日记》中女性话语权的建立,女性主体建构,以及多元解读后现代男女关系,得出单身女性虽然面临困境,但也要享受自我,和男性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关键词:《BJ单身日记》;后现代女性主义;布莉琪·琼斯[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引言:《BJ单身日记》是英国女作家海伦·菲尔丁的代表作,讲述了33岁肥胖、平庸的大龄剩女布莉琪寻找真爱的过程,曾获“尼尔森白多图书奖”。
2001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引起强烈反响,BJ也成为单身女性的代表。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结合的新女性主义流派,其特征是否定宏观概括理论,反对传统的二元对立和男性话语霸权,建立女性话语权,尊重男女差异,两性之间的合作。
女性主义作家李银河在《女性主义》一书中强调,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一个关注点就是“认为对于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的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一、女性话语权的建构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指出,人类的一切都是通过“话语”获得,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话语权是权力斗争的手段和武器,为了反抗男权中心主义,必须建构女性话语。
电影中女主角用日记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建构了女性话语权。
1.女性叙述声音电影女主角布莉琪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生活,让观众进入女性的世界,听到新时代女性的心声。
大龄剩女布莉琪身材微胖,又爱喝酒,不断被周围的人“催婚”。
新年第一天,她决定改变自己,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日常生活等,给观众打开了她的世界。
在两性关系上,布莉琪在日记中也记录得清清楚楚,包括对上司丹尼尔的迷恋,和马克的相恋。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化在中国——以《非诚勿扰》为例浅析女性主义在我国电视传媒中的体现
代化 在 中 国传媒 中的体 现 , 简要 的阐释 :
l 后现代女性 主义“ 中国化 ” 必然 ” 必难 ” 的“ 与“
不管 是从 女权 主 义 , 再 到今 天 的 后现 代女 性 主 义 , 还是 其在 西 方经 历 了一 个较 为漫 长 的历 程 。但 中 国的 女性 主 义 引进 与 使用 后 现 代 话 语却 是 一个 较 为短 暂 而 又迅 速 的过 程 。后 现 代女 性 主义 在 中 国作 为 一种 新 思潮 , 女研 究 在 市场 经 济 的大 背景 下 。 要 保 妇 不但 持其 本 身 的特 点 , 批 判性 、 践性 、 学 科性 等 特 点 。 要 在 市 比如 实 跨 还 场经 济体 制 中生 存下 去 。 已成 为 一种 “ 然” 必 的趋 势 。但 是 由于女 性 主义 和 后现 代女 性 主 义不 仅 是一 种新 的思 潮 .还 具 有社 会 实践 性 较 强 的特 征 ,加 大 了 其要 对 全社 会 的 目前性 别 关 系格 局 进行 根 本 上改 变 的 难 度 , 种想 法 的 实现 也 已成 为一 种 “ 这 必难 ” 的趋 势 。 目 前 , 国 “ 性主 义” 本 不 可 能脱 离 中 国女 性最 基本 的生 活 状 态 中 女 根 与生 活 背景 , 因此 , 然 只是 … 个浮 在 文化 表层 的概 念气 泡 。 其仍
到后 现 代女 性 主 义的 境界 ,要对 后 现 代女 性 主义 思 想进 行 认真 研 读并 有 选择 的吸 收 。 对 目前 这种 现状 , 必要 对女 性 主义 的后 现 针 有
不难发现 ,女嘉宾将面临 自身所处位置与实质权力之间矛盾的尴
尬境 地 。 2 位 女嘉 宾 对 一位 男嘉 宾 评 头论 足 , 4 问题 的 苛刻 、 锐 、 及 尖 以 现实 一 度 引起人 们 的争 议 。 有甚 者像 马诺 一 样公 开索 要 宝马 车 。 更 在《 非诚 勿扰 > 个 特 定 的舞 台 中 , 定 的规 则 下 。 这 特 表面 上看 作 为 女 嘉宾 , 乎 掌握 了 话 语权 , 男女 关 系 中处 于主 动 地位 。有 无数 男 似 在 嘉宾 被 骂 的狗 血喷 头 后空 手 离 开舞 台 。留 下落 寞 的 背影 。作 为 女 性 , 应该 为之 骄傲 , 之 鼓舞 吗 ? 以这 样 的方 式来 打 击 男性 就 我们 为 是女 性 主义 的崇 高境 界 吗?是后 现 代女 性主 义 的体现 吗 ?别 忘 了 .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语境中,女性主义实践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是如何克服以往女性主义的局限性,把更多的女性的实际经验和声音纳入到运动中,并强调女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中国女性主义实践中,也需要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女性主义需要克服文化的困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性别观念深入人心,女性往往被当做次等人来对待。
女性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批判和反思,逐渐打破这种束缚,争取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实现。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西方女性主义的文化侵略性和排斥性,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标准来评价中国女性的经验和实践。
其次,中国女性主义需要更注重女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女性是一个巨大而多样化的群体,不同的女性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中国女性主义需要更多地关注女性的种族、阶级、宗教、出生地等背景,尊重女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局限于某一类女性的权利问题。
最后,在中国女性主义实践中,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变革的实际行动。
女性主义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和口头倡导,更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争取在社会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女性权利和利益的实现。
例如,在婚姻法、性别歧视问题、职场性骚扰等方面,女性主义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争取更多的实际改善。
总之,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语境下,中国女性主义需要更多地关注女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克服文化的困境,注重实践行动,以促进女性权利和社会变革的实现。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近年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领域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女性主义艺术随之兴起并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以萧银莲、谷峻红两位艺术家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后现代语境中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特点和意义。
萧银莲,中国一位有着浓郁台湾文化背景,长期致力于环境艺术和行为艺术的女性艺术家。
她的作品受到了自然和环境的深刻关怀和探索。
在传统艺术观念下,女性被视为柔弱无力的弱者,而萧银莲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把女性身体与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试图呈现一个平衡的形象。
她在维多利亚港完成的一项行为艺术中,把自己的身体放置在一个狭小的玻璃箱中,通过呼吸和活动来唤醒观众对环境的关注和反思。
这样的行为艺术与自然环境交织在一起,让观众生发出对自然环境的呼吁和想象。
谷峻红,是中国一位有着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女性艺术家。
在她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体现了一种明确的性别关系和个体自由的表达。
她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使用镜子、玻璃等物体,试图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深层(sub-conscious)思维形态。
例如在《百合的三种方式》中,她通过六面镜子的组合展示了六种截然不同的个体形象。
这样的作品试图摆脱对女性形象的传统化定式,呈现了更好的自我表达和复杂的视角。
总的来说,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强调了女性身份、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等问题,而且追求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再审视和对自我身份的个性表达等方面的自由和创新。
这样的艺术不仅突破了传统性别观念的限制,而且在文化传承和历史演进上注入新的时代价值和审美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表达了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态度和宏观的审美趋势,同时也让传统的性别身份和社会身份等问题得到了重新审视和反思。
后现代女性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一、前言「後現代主義」勾勒出西方現代性根基面臨震撼性危機的當代經驗。
在這「晚期」資本主義時代中,新科技改變了我們對於地球時空的看法,也重塑了身分認同與歷史。
一開始,後現代主義的內部論爭與女性主義沒有什麼關係,反之亦然。
不過,後來,後現代主義有助於女性主義將其內部兩難情境概念化:一方面在既有建制與論述中追求平等,另一方面要同時挑戰並瓦解這既有的建制與論述。
女性主義與精神分析一樣,植基於現代性(modernity)。
真理、正義和主體姓等現代概念出現於啟蒙時期,那時人們相信人類可以經由理性作用,在道德及知性的自我實現上不斷進步。
合法化的後現代危機意味著,女性主義者也必須開始對他們的合法化程序進行自我反省與質疑。
後現代女性主義並不表示女性主義已經結束,而意指女性主義理論的轉折,並質疑女性主義在語言學上的意識型態,諸如:陰柔的(feminine)和陽剛的(male),以及女性的(female)和男性的(male)等等形容詞的定義。
後現代西方女性主義,形成於十八世紀,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於1960年代融合「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終於進入後現代主義之發展階段。
基本上,當代女性主義提出之口號及基本要求,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與實現「後現代主義重建人類文化之基本目標」。
她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運動及文化現象,結合了一切為女性不平等地位與非正義待遇之思潮活動,正因為如此,使得她不論在組織或精神層面都有難以劃分之多元性及含糊性。
二、後現代女性主義之醞釀六○年代起開始蓬勃發展的後現代女性主義,除了文學界、藝術界之外,實際上已流行至每個生活區域。
就英國的克莉斯˙維東為例,她強調他們主張的是一種政治、一種實踐。
其中有更激進之份子,否認並仇恨傳統理論和歷史,認為當中充滿「男人中心主義」,認為那些都是「男人的理論」及「男人的歷史」,不怕因為否定過去之觀念可能導致「否定全盤之文化觀念」之結果。
後現代女性主義者從七○年代開始著手「發現和再發現已被遺忘的女性生活史」,而大多女性歷史學家都意識到:要正確將女性納入歷史中,就需要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對歷史研究本身之主題進行修正,例如「生殖」、「身體」、「性」等一向背說成是「自然的」、因而被長期排除在歷史研究之外的現象,現在都成為歷史學家們研究之焦點。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近年来,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在后现代语境下逐渐兴起。
这种艺术形式以反传统、审视社会、探求性别平等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媒介和形式传达出对社会现实和女性身份的关注和反思。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特点和意义。
1. 反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角色分工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较大。
女性被赋予家庭教育、生育和家务劳动的职责,而男性则是社会生产和政治领导的主要力量。
在这种传统观念下,女性的价值被固定在家庭和生育上,男性则是社会的中心和主要生产力。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作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不仅呈现出女性对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反抗,还强调女性作为社会个体的平等地位和人性价值。
例如,艺术家彭红瑾的《人面桥》系列作品,以女性的身体为媒介,赋予它们更多的历史、文化和空间意义。
通过肢体和形态的变换,彰显出女性对过去角色分工模式的牢固抵制和对未来平等社会的期许。
2. 社会审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也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女性在其中的地位。
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迅速发展和变化,对社会角色认知和性别平等等方面都带来了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仍然处于较弱的地位,面对性别歧视、家庭暴力、霸凌等问题。
艺术家张晓敏的《鬼影游戏》系列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作品以反映“霸凌”为理念,通过沉湎、依赖和反抗等多个情境来探讨女性在男性压迫下的处境和世界的边缘化。
通过将女性的身体和媒介化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反思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异化和认知模式的扭曲。
3. 探索性别平等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通过对性别的思考和探索,对已有的模式进行重新理解和审视。
在传统文化中,性别角色的划分往往是不平等和歧视性的。
女性在权利和机会上比男性处于劣势的地位。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通过多样的艺术手法,对这种不平等进行挑战和反思。
艺术家蒋勋勋的《良人》展示了她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这个作品以拼贴和绘画的形式表现出女性从家庭和社会中脱离的过程,并赋予女性更多的主体性和力量。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1. 引言1.1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后现代女性主义作为对传统女性主义的一种批判和延伸,主张在性别议题上更加复杂、多元和包容的考量。
它强调女性的个体经历和主体性,反对将女性定义为一个单一的群体,强调女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使得女性主义从单一的解释模式转变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女性主义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下,女性被视为一个复杂多样的群体,她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
后现代女性主义也关注权力关系和权力的流动,强调个体的力量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这种关注个体和多元性的特点,为中国女性主义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理论工具。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不仅为中国女性主义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思考。
如何在多元和复杂的背景下解决女性面临的问题,如何建立更加包容和支持的女性主义实践模式,都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议题。
通过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中国女性主义实践有望在不断探索中找到更加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
1.2 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现状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现状可以说是处于一个转折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女性在追求平等和权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仍然承担着许多不公平的责任和待遇,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也依然存在。
一些女性主义运动和组织在中国仍然受到限制和打压,导致女性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实践受到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积极参与到各种女性主义实践中去。
她们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公益组织等平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观点,投身到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行动中。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女性主义实践呈现出多样化和包容性的特点,不仅关注传统的权利和身体自主议题,还关注到包括女性职场发展、性别表达、家庭暴力等更广泛的议题。
英语论文:后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身份的建构——以《BJ单身日记》为例
英语论文:后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身份的建构——以《BJ单身日记》为例A Postfeminist Approach to Media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dentity in Bridget Jones's DiaryIntroductionThe postfeminist theory arose in the 1980s when the word “post” became popular in the academic circle. Until now, there have been a large number of arguments on postfeminism, though a consensus on the definition of this postmodern word has not been reached. The advent of postfeminism is gradually posing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ualization of feminism. In popular culture, singers like Beyonce and Madonna are regarded as the typical interpretation of what postfeminism is; and due to their brave display of freedom and sexuality, they are labeled as postfeminists and become the idols for many fashionable females to learn from (Gamble, 2006, p.36).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quality acquired, femininity in the current cultural context, according to postfeminism, refers to a more postmodern explanation of the position females have in the world.This essay firstly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postfeminism and lay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ostfeminism and media identity construction, pointing out that a new media narrative is constructing the identity of femininity in the postfeminist age and this female gender construction will influence the mass media audience in forming their own feminine identity. Then the essay illustrat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ass media influence on feminism construction by using the film Bridget Jones's Diary as a case study and shows how the film reflects the thought of postfeminism and how it will the publicfemale identity through the media platform.Postfeminism and Media – A Theoretical FrameworkPostfeminism: Undoing of FeminismSome changes happened to feminist criticism in 1980s and the moderate postfeminism that putsemphasis on academic research rather than political fights took the place of the former radical feminist traditions. As the theory of postfeminism, with various thoughts and schools,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organized into a discipline, it is claimed by some scholars as an imagined term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stmodernism but has a vague meaning (Hall & Rodriguez, 2003, p.878). On the one hand, postmodernism feminist theories turn from the ideal of traditional feminism and discuss the situation of females under the modern social context. Civil rights movements in history have given females and other once disadvantaged groups the rights they have been fighting for and the current postfeminist issues should be discussed regarding new realities. On the other, though feminism and postfeminism both show interest in the concept of social gender, the latter does not intend to change the political positions of females and males through radical means but instead tries to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such gender distinctions and make the best of them, expecting to identify their surviving codes in a give social order favoring the males. In these respects, postfeminism is the reasonable and cold thinking about female’s situation and the way to make it better and a postfeminist is one who inherits the benefits of political success of previous generation but acclaims their independence through self-expression, which can be a undoing of feminism (McRobbi, 2004, p.255).Media: a New Gender NarrativeIn compliance with the philosophy of postfeminism, the media narrative is one important approach to developing such a cold and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the situation of female. When the theory first appeared, there were many female figures in the mass media that were regarded as female epitomes. They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emale images, as they are more brave, open and sexy, both in personality and in dressing codes. They were acting as if to announce theirliberation from traditional ties imposed by the males; they do not have to initiate a political movement or demonstration to show their discontentment about the gender order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y do it by affirming their slim body and braveness. In movies, advertisements, literature or magazines, females try to assert their value and protest by showing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independence. Accompanying the media narrative about female figure is also the prevailing of consumerism. The development of fashion and consumerism help the females claim their silent rebellion against the female social order.However, in a postfeminist perspective, does the female truly acquire equality and independence from the male world? A negative answer can be given by the new gender system being established by social collusion through mass media. Apparently, in contrast to the past, the female has obtained a lot more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they do not have in th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society. They can vote for political leaders, receive education and get paid in their jobs as other men and achieve success through their hard work. For example, in the film Bridget Jones's Diary, the heroine Bridget has received good education and now has a stable job and income, which is the admiration of man. Judg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feminism, her life is the realization of feministambition.However, when it is considered twice, the new gender order would still throw them in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In the film, Bridge is urgent to find a boy friend or a husband. As her mother and friend always tell her, in your profession, at your age, you cannot wait any more; you must find your love right now. And Bridge herself is also anxious to find her love as well. What does this mean in a postfeminist point of view? Even though politically female is pulling down the traditional pressure male has put on them, the female is still placed in a biased gender system dominated by man. On the part of the audience, they are given the clear message: as women, you just shouldn’t be so successful; without a husband, a child and a family, all such success would be in vain. The dismantling of feminism has left females a dilemma: the unpopul ar feminism and females’ wish to follow traditional conventions (McRobbie, 2004, pp.256-258). Furthermore, in the new media narrative, consumerism boasted in advertisements, fashion magazines and TV programs is rising and prevailing worldwide to shape the power of women who can use all fashions to make themselves attractive; the female’s efforts to look beauty and slim is in fact to satisfy the gazing desire of the man and claim that they are not terrified to do so as the feminists.Mechanism of Media Construction of Postfeminist Identity To understand how media helps construct the femininity in the postfeminist age, it is firstly need to find out what is the deeply rooted mechanism that governs the 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female self-identity through the media. Fundamentally, the media serve to promote identification of female self-identity in accordance with human being’s cognitivecharacteristics. Bandura’s (200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can help to reveal such a relationship. It researches into peop le’s cognitive changes when faced with media power, and one of those threads is about observational learning, namely, social learning and self forming by observing others. The media provides “others” to be observed and learned from. The nature of social co gnitive theory is that, through observing by the “self” and obtaining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the media, the self can be better equipped with what is going on with our world and thus the “self” is better constructed to fit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The phenomenon of learning from those models is what Bandura has put emphasis on,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others, and the self isconstructed by observing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others and self (Bandura, 2001, p.283).When the viewers are motivated by “others” in the media, it is actually comparison that stimulates them to identify or distance themselves with or from the media figures (in this case, the female figures in the media).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Festinger, 1954) offers some insights in to the issue. “O thers” in the media become meaningful for the self to learn from, because many concepts about self-identity deliver meanings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many identity components like intelligence, charm and suc cess can be defined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s”.A girl may judge whether she is fashionable by comparing herself to fashionable figures in the TV programs, movies, advertisements, etc. Generally, Individuals are motivated to compare themselves to others for self-evaluation, self-improvement and self-enhancement (Butler, 1992, p.935).And this observing, comparing and learning is enough toillustrate how the female figure will help construct the female identity of audience in the film Bridge Jone s’s Diary and why the postfeminsm factors will influence the audience in their identity of femininity.Postfeminism in Bridget Jone s’s DiaryThe reason why this film is a typical text for postfeminism is because that it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ontradictory altitudes postfeminists have toward feminists (or as McRobbie refers to as undoing of feminism). In this film, feminism is both upheld and negated (Gill & Herdieckerhoff, 2006, p.488), which makes Bridge, the heroine in the film, typical of a postfeminist. She is somewhat the ideal of feminism, but she is not a complete ideal, which turns the audience to think about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feminism in the current discourse.Bridge is already 32 and is troubled by her poor love experience. Therefore, she decides to writediaries on her fight against fat, smoking and calories. She has two aims in life: losing weight and looking for true love. Like other heroines in the movie, she has received higher education, with a stable job and income. However, she doesn’t seem to have the ambition of profession, but only expect to find her love to avoid to be left old virgin.The film presents such a dilemma that though the previous feminist movement has rid females of political inequalities, females are faced with a wish to go back home as house wife. Undoubtedly, they benefit from those civil rights movements, but they are still annoyed by these achievements in rights and female status (undoing of feminism). For them, they are still expected to live in the warmth of a family with children and husband. In one word, they are in a dilemma between independence and self-reliance, and the traditional femininity, a dilemma between career and family. In this sense, the film is an irony about feminism that boasts female independence.Not only postfeminism is reflected through the dilemma Bridge is faced, but also through the many scenes of various living styles for females. For example, in terms of the choice between profession and family, the film indicates that going out of family would not necessary be the right choice. The mother of Bridg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heroines in the film, she is a family woman who has served the family for half her life and then she is bored with her current life. She thus goes out and lives alone. This act seems to be a proclamation of independence. She finds a job and has a boy friend and realizes her dream of a professional life. But unfortunately, she was involved in a hoax. And finally she returned home. It indicates that freedom at the cost of family will not necessary bring happiness to females. It is ironical to realize that in postfeminist age, all professional success of females will be meaningful and worthwhile only when Bridget has a husband (McRobbie, 2004)Thirdly, postfeminsim is reflected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female qualities and personality and how they are regarded by feminists and postfeminists. Traditional feminism would regard the cultivation of female virtues as a symbol of man’s power over woman, which reveals that women are in an oppressed state. However in the film, the views toward the heroines’ attempts to obtain beauty and female qualities are opposite to the feminist views. A postfeminist point of view refuses to victimize themselves but to affirm their control over their own body and use their body to express them.And this is partly due to the context and platform of media.As analyzed above, female figures in the med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the viewers’ identity of femininity. If there are women showing their body and feel no shame in doing so, then why should the audience? Traditional feminist views believe that in order to avoid being the targets of man’s gazing, women should not be sexy. The postfeminist belief holds that women’s initiative in sex and being sexy is an eager of life and a reflection of women’s independence, equality and power. In the film, Bridget does not take the boss’s flirtation about her miniskirt as sexy harassment, but instead take it as a kind of invitation of flirtation. As Gill and Herdieckerhoff (2006, p.504) puts it, in postfeminist age, women wish to enjoy freedom and libration.The cultivation of female qualities and personality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consumerism. Bridge’s consumption habits reflect to a large extent how fashionable female magazines have influenced modern females and the way they are expected to look. That’s way so many female viewers would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Bridget. Postfeminism is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consumerism, and to a large extent without consumerism, there will be no postfeminism (Genz & Brabon, 2009, p.5). Consumerism builds up a platform for females to assert their independence and reveals thedilemma of women in the postfeminist age.ConclusionPostfeminism represents a calm and rational reflection of the role of female in the world and holds that the fight against male dominance is not necessarily political and fierce. Indeed, as media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role of constructing our world, postfeminism believe females can asserts their power and independence through media presence. However, postfeminismis contradictory in the very beginning in its corr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eminism. This essay discuss postfeminism under media context, and explores how media help construct female image in the current world. the framework of femal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s then used to analyze the postfeminism factors in the film Bridget Jones's Diar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t is the contradictory factors with traditional feminism that makes the film a typical example of postfeminism.ReferencesBandura, A. (200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Psychology, 3(3), 265-299.Butler, R. (1992). “What young people want to know when: Effects of mastery and ability goals on interest in different kinds of social comparis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6), 934-943.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2), 117–140. Gamble, S. (2006). “Postfeminism.”Routledge Companion to Fe minism and Postfeminism. (Ed).Gamble, 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Gill, R., & Herdieckerhoff, E. (2006). “Rewriting the Romance: New Femininities in Chick Lit.”Feminist Media Studies, 6(4), 487-504.Genz, S., & Brabon, B. A. (2009). Postfeminism: Cultural T exts and Theorie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Hall, E. J., & Rodriguez, M. S. (2003). “The Myth of Postfeminism”. Gender and Society, 17(6), 878- 902.McRobbie, A. (2004). “Post-feminism and popular culture”. Feminist Media Studies, 4(3), 255-264.。
《2024年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范文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女性主义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在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女性主义也迎来了后现代转向。
这一转向不仅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及其对新型女性文化建构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1. 后现代理论对女性主义的启示后现代理论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和去中心化,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在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下,女性主义开始关注性别身份的多样性和流动性,以及性别关系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一转向使女性主义更加关注个体经验和主观感受,从而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空间。
2. 后现代转向下的女性主义特点后现代转向下的女性主义更加关注性别与文化、性别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性别身份的多元性和流动性。
同时,后现代女性主义也关注性别歧视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性别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和不平等关系。
这种转向使女性主义更加全面地关注性别问题,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1. 新型女性文化的特点新型女性文化是在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下,以女性主义为理论基础,关注性别多元、性别平等和个体经验的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女性的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同时也关注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
在新型女性文化中,女性的价值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和家庭角色,而是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2. 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路径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需要加强性别教育,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
其次,需要推动性别平等的法律和政策,为女性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保障。
此外,还需要发挥媒体和文化产业的作用,推动新型女性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同时,女性自身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文化建构中,通过艺术、文学、影视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后现代转向对新型女性文化建构的影响后现代转向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当今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崛起,人们开始审视教材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否公正和现代。
本文将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大学英语教材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我们需要了解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女性主义思潮,她们质疑传统女性主义的单一表达形式,强调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拒绝将女性定义为一个固定的形象。
她们关注权力、言论和身体的自由,并追求性别平等和多元化。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材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定义为柔弱、被动、依赖他人,她们通常是男主角的配角,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种塑造方式往往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所追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悖。
随着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一些新的教材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女性形象,呈现更加积极、独立和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她们可能是职业女性、领导者、自由探险家,她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不再被动地依赖于男性。
这种表现形式符合后现代女性主义对女性的追求,也更符合当代女性的现实形象。
除了在教材中呈现女性形象外,后现代女性主义也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性别平等的审视。
在教材中应该平衡地呈现男女性的成就和责任,不应强调性别对于个体价值的影响。
教材中也应该呈现多元化的女性形象,包括不同职业、种族、性取向的女性,避免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值得一提的是,后现代女性主义不仅要求教材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同时也要求教材内容能够反映女性在社会、文化和历史中的作用和贡献。
女性在历史上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材中应该更加平衡地呈现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角色和影响。
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大学英语教材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加强调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材内容应该避免强化传统的刻板印象,更加注重呈现女性在社会、文化和历史中的作用和贡献。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当代社会,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观念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不是固定和单一的,她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不受性别限制。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存在着一些固化的刻板印象,这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观念产生了矛盾。
本文将浅析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这些形象进行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审视。
大学英语教材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存在着一些刻板印象。
在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温柔、娇弱和依赖男性。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珠尔,一个坚强独立,一个温柔婉约;而《简爱》中的简爱被塑造成独立、坚定的形象,但也是因为家庭背景的限制而需要依赖男性。
这些形象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于女性形象的认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将女性视为弱势群体。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也受到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在一些教材中,女性被塑造成家庭主妇和母亲的形象。
她们的任务就是照顾家庭和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个性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对于学生的性别意识和角色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机会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现代的大学英语教材已经开始关注到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一些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具有积极人格特征的女性形象,她们具有独立、坚强和自立的精神,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苏珊•桑塔格的《甜城女孩》中的女主角被塑造成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她们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不依赖男性。
这些形象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和多元地认识到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大学英语教材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还存在一些问题。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固化为一种单一的表达方式,缺乏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固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容易形成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无法真实地了解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后现代女性主义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女性主义流派,旨在表达女性在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权利和平等性,并重视各类女性身份的多样性。
大学英语教材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
这些教材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男性至上的社会观念的影响,女性形象往往被定型为社会角色的配角或附加物。
该细研究将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大学英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首先,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常被描绘为柔弱的、被动的和无能的。
这种描写常常依赖于旧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女性作为干柿子的角色,她们一般被描述成需要被照顾的对象,很少有真正的主角,这些教材常常亲情至上,并且过分强调女性角色是情感担当,巧妙地淹没了他们的职业复杂性和道德责任。
这样的描述不但贬低了女性的智力和能力,而且也限制了女性的表达和自我实现。
其次,大学英语教材常常内隐或明示性地呈现性别歧视的言论,这种言论可能会影响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属于女性的活动和职业。
例如,在一篇对话中,一个男性角色经常建议一个女性角色在难度较高的数学考试中就放弃学习。
这种言论是歧视性的,并且可以使女性角色在教材中缩小自己学习和职业的可能性。
在一些对话中,女性通常被塑造成表现自己的能力比较差的人或者是为了男性角色服务。
这些情况使得女性角色很难成为故事的主角,同时也限制了她们的行动和自我实现。
第三,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经常是基于男性视角身着窄身连衣裙、披着长发、幽默风趣且始终愿意为男性服务的形象。
这是一个典型的男性至上的女性形象,她们经常成为男性角色的配角和情感支持者。
这些女性角色通常在教材中被塑造成柔弱女子,往往对教材情节开展没有直接的影响,并且缺乏独立的决策权力。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时代,我们应该改变这些单一的性别形象和角色刻板印象,从而更加公正地呈现不同种类的女性形象。
我们应该通过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塑造不同种类的女性形象,来促进女性的多元化表达。
《2024年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范文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女性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后现代转向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及其对新型女性文化建构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1. 后现代理论背景后现代理论起源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去中心化等思想。
在女性主义领域,后现代转向意味着对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的超越和重新审视,为女性提供了更为多元、自由的选择和表达空间。
2.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特征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注个体经验和主观感受,强调女性的多元身份和多重角色;其次,质疑普遍性和绝对性的观念,认为性别问题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地域性;最后,强调对话、协商和多元共存,推动性别关系的平等与和谐。
三、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1. 新型女性文化的内涵新型女性文化是在后现代背景下,以女性为中心的文化形态。
它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多元性和自我表达,倡导平等、自由、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
新型女性文化的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
2. 新型女性文化的表现形式新型女性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艺术、文学、影视、音乐等。
这些形式为女性提供了表达自我、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社会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也为新型女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后现代转向对新型女性文化建构的影响1. 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后现代转向强调性别关系的平等与和谐,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后现代的视角下,女性的主体性和多元性得到更多关注和尊重,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2.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后现代理论强调多元性、相对性,认为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这一思想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女性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得到更多认可和尊重,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从影视作品看女性的后现代形象
从影视作品看女性的后现代形象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也不管媒体如何发展,人们在闲暇之余选择电影电视进行放松时,总是希望能在屏幕上观赏到能够愉悦自己的内容,而女性的出现无疑赋予了银屏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部分剧情片和电视栏目中,女性的形象似乎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明星,抑或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嘉宾,女性总是被打造得靓丽夺目。
然而,这些形象符合一般意义上我们对于女性的认知吗?如果不能,我们能否透过其光鲜靓丽的外表看到更深层次的符号内涵?也许,从影视作品的女性形象塑造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隐藏于女性形象背后的多义性解读。
一、凝视: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荧幕形象这里所提到的传统,并不是线性意义上的,而是针对银幕上反复出现的、大众经常能够看到的女性形象而言的。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不妨通过几部影片来予以说明,看看我们在银屏上看到的,都是怎样的女性形象。
《被诱惑被遗弃的女人》( SeducedandAbandoned,1964) 中,15 岁的艾格尼丝因为出色的外貌而被自己姐姐马蒂尔德的未婚夫皮诺引诱失足导致怀孕。
事情败露后,家教甚严的父亲要求皮诺迎娶艾格尼丝,却受到皮诺污蔑,使艾格尼丝身心受创。
在整个故事中,艾格尼丝就像皮球一般被踢来踢去一一一方面,她受到了来自父亲为维护家族荣誉而施以的暴力;另一方面,也遭受了皮诺的背叛。
尽管二人最终成婚,但艾格尼丝的未来不甚明朗。
波兰女导演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的《一无所有》(Noth-ing ,1998)向观众描述了一位同样脆弱的女性形象。
在这个故事中,作为三个孩子母亲的海伦因为意外再一次怀上丈夫的孩子,为了不让本就与自己名存实亡的丈夫离开自己,她选择私下堕胎,而后受到法庭惩罚(当时的波兰不允许堕胎)。
2013 年,阿方索?卡隆推出的《地心引力》(Gravity )从整体上来看是积极向上的,女性主角瑞安?斯通博士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战胜了自身恐惧并成功返回地球。
但也许有一个细节我们都不会忘记:当斯通博士发现俄罗斯太空舱动力耗尽而选择放弃求生时,她梦见已经飘向太空深处的科沃斯基重新回到身边,给她以鼓励。
后现代性之为女性主义的出路
42一、《大都市》中的“妖妇”形象在《大分野之后》一书中,作者安德烈亚斯・胡伊森通过对弗里茨・朗阁的《大都市》这一作品的剖析,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刚开始对突然崛起的新兴技术感到恐惧并在最后将其成功制服这一过程中,男性目光对女性的支配,以及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支配这一社会现象。
“正是玛丽娅的复制、宗教象征主义的运用、技术化和身为女机器人以及弗雷德与女性、机器、性、技术的复杂关系,让我们找到了通往影片的社会和意识形态想象的钥匙”。
本文将立足于第一点,即影片表现的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从男性的视角加以分析。
这种男性化的视角贯穿于整部影片,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线性地归纳。
片中的唯一女性形象玛丽娅具有两个化身,其一是具有圣母玛利亚色彩的、人类美好品质化身的真身玛丽娅。
这位真身玛丽娅是男性视角下女性之为女性所应扮演的无性欲处女或母亲的形象。
她是苍白的、脆弱的、容易受到惊吓的。
在弗雷德与科学家的斗争过程中,她作为被绑架的对象,等待着英雄的救赎,宛若童话中命运凄惨的公主形象。
真身玛丽娅所代表的女性形象是安全的,具有不可侵犯的道德性,但同时也缺乏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格。
其二是由科学家通过技术制造出的机器人玛丽娅。
影片通过由科学家制造出机器人玛丽娅实现了人类无母体创造生命的幻想。
影片中的机器人玛丽娅是性感的、鲜活的、充满挑逗意味的,但机器人也同时造成了大都会的混乱。
“一旦机器被看作是可怕的和不可言喻的危险,作家们开始把机器人想象为女性的。
……从强大的技巧中释放出来的恐惧和感知焦虑被重塑和重构为男性对女性性欲的恐惧。
”这样一个具有真人的色彩、人的生命的玛丽娅在片中被看作是“坏”的、具有破坏力的。
这是男性基于其自身对外部世界具有掌控性、支配性的幻想,对不可掌控的技术和女性力量所产生的恐惧和焦虑的反映。
虽然女机器人给大都会带来了颠覆性和灾难性的破坏,但从影片对结尾的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男性视角下,父性的、父权的、男性的力量仍然控制了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烦 心 理 。对 于 知 识 类 辅 助 文 的 出 现 , 学生会 有一种新鲜感 , 使 内容 变 得 丰 富 。备 课 时 要 注 意结 合 知 识 类 辅 助 文 的 内 容 将课 程 丰 满 起 来 。例 如 : 在人 教版必 修一 第六 课辅 助文 “ 相 关 链 接” 中阐述 了基金 的概念 . 教 师 备 课 时 如 果 只 停 留 在 理 论 上 准备 照本宣科就会 使这个本 身有时代气 息 、 很 有 价 值 的 概 念 变 得 了无 趣 味 , 不 会 给 学 生 留下 深 刻 的 印 象 。 备 课 时 一 定 要 结合辅助 文把他们具体 化 , 准 备 一 些 贴 近 学 生 生 活 的 案 例 使 内容 丰 满 , 增 强 教 学 效 果 和 学 科 魅 力 。要 注 意 知 识 类 辅 助 文
关键 词 :女 性 主 义 后 现 代 女 性 主 义 两 性 关 系
一
、
社 会 背 景
从 十 九 世 纪 中 叶开 始 。 女 性 主 义 运 动兴 起 , 要 求 改 善 妇 女 在政治 、 就业 、 教 育 和 家 庭 中 的地 位 。 二 十 世 纪 初 到 六 十年 代 以法 国女 作 家 西 蒙 ・ 德・ 波 伏 娃 为 代 表 .形 成 了第 二 次 女 性 主 义 浪 潮 ,他 们 反 对 男 女 不 平 等 。反 对 男 性 对 女 性 的歧 视 和压 迫, 尤 其 专 注 于社 会 和经 济 层 面上 的不 平 等 问题 。 二 十世 纪 八 九 十 年 代 后 现 代 女 性 主 义 兴 起 。它 是 女 性 主 义 在 后 现 代 主 义 影 响 下 产 生 的 。后 现 代 女 性 主义 的 产 生 与 当 时 社 会 大 背 景 息 息相关。随着二战结束 , 西方社会的发展步人正轨 , 科 技 不 断 发展 , 经济走 向繁荣 , 西 方 社 会 进 入 了一 个 后 工 业 社 会 , 经 济 个人主义 、 享乐主义 和消费主义盛行 . 经 过 两 次 女 性 主 义 浪 潮 的洗礼 , 女 性 在 社 会 上 的地 位 不 断 提 高 。 就 业 和 教 育 机 会 大 大 增加。 《 欲 望 都 市》 里 四个 女 主 人 公 都 是 典 型 的 中产 阶 级 , 她 们 都有 一定 的社 会地 位 、 经济能力。 《 B J 单 身 日记 》 里 的女 主 人 公 同样 没有 经济 上 的 压 力 。 有一份很好 的工作 , 她 唯 一 的 烦 恼 就 是 找 个男 朋友 。 传统女性主义遭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 在 这 一 背 景下 后 现 代 女 性 主 义 思 潮 兴 起 。传 统 女 性 主 义 倡 导 的 男 女 平 等 是 女 性 向男 性 看 齐 。 以男 性 为 标 准要 求 女 人 , 女性 和 男 性 一 样, 以此衡量男女 间的平等 , 专注 于男女 间的对立 , 认 为 女 性 直 附属 于男 性 , 是男性的“ 他者 ” 。 他 们 要 求 的是 一 种 二 元 的 平等观 。 后 现代 女性 主 义解 构 这种 二元 论 , 提 出了 一 种 新 型 的
随着二战结束西方社会的发展步入正轨科技不断发展经济走向繁荣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后工业社会经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经过两次女性主义浪潮的洗礼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大增加
考试 周 刊2 o 1 5 年 第 1 6 期
后
现
代
女
性
主
义
特
征
以《 欲 望都 市》 《 B J 单 身 日记》 为例
一
男女 平 等 观 , 承认 男 女 之 间 的 差 异 , 主张多元 , 消 除 男 性 中心 , 也反 对 以女 性 为 中 心 . 构 建 女 性 主体 。 实 现 女 性 的 解 放 及 男 女 的平 等 , 促 进 两性 和谐 发 展 。
二、 女 性 主体 的 建 构
女性 一 直 作 为 客 体 被 男 性 压 抑着 , 被 当做 男 性 的 “ 他者” , 处 在 边 缘 状 态 。传 统 女 性 主 义 建 构 的 女性 主体 是受 父 权 文 化 影响 的, 并 受 男性 所 限定 的 主体 。 而后 现代 主义 女 性 所 要 建 立 的女 性 主 体 是 以真 实 女 性 经 验 为 基 础 的 ,强 调 具 体 的 日常 生 活 体 验 。福 柯 认 为 “ 话语即权力” , 权 力 是通 过话 语 实 现 的 。在 这 些 思 想 的影 响 下 。 后 现 代 女 性 主 义 找 到 了发 展 的 新 突 破 点 , 将 研 究 重 点 转 向女 性 话 语 的构 建 ,他 们 认 为男 性 对 话 语 的 霸 权 统 治 是 造 成 男 性 对 女 性 压 制 的重 要 因素 。女 性 如 果 想 要 建 立女性 主体 , 那 么 必 须 发 出 自己 的 声 音 , 创造 女性话语 , 通 过 女性话语 获得女性权力 , 颠覆 男性主体 , 反抗 男性压迫 , 进 而 获得男女平等。 因此 。 女 性 写 作 便 是 一 个 很 好 的 发声 方式 。 后 现 代 女 性 主 义文学 的两部代表作 品《 欲望都市》 、 《 B J 单 身 日记 》 都 是 由女 性创作的。 她 们 用 自 己的 语 言 写 着 自己 的故 事 。 后 现代 女 性 主 义作家倡 导“ 发出 ‘ 女性 ’ 声音 , 创 造出一套女 性符号 , 号 召女 性 以 自己 的 语 言 写 作 自 己的 故 事 ,倡 导 女 性 写 作 自我 经 验 的 文本” Ⅲ。《 欲望都市》 的作者坎迪斯 ・ 布 什 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广西 南 宁 5 3 0 0 0 4 )
摘 要: 女 性 主 义 与后 现 代 主 义相 结 合 形 成 了女 性 主 义 的 第 三 次 浪 潮 , 这 次浪 潮 给 文 学界 注入 了新 的 力量 , 出现 了一 大批 后 现代 女性 主 义 的 文 学作 品 。 后 现 代 女 性 主 义文 学作 品 与 十 八 、 十 九世 纪 的女 性 主 义 文 学 作 品 有很 大 不 同 , 带 有很 强 的后 现 代 女 性 主 义特 征 , 本 文 以《 欲 望都 市》 、 《 B J 单 身 日记 》 为例 , 分 析 这 些 文 学作 品 中体 现 的 后 现 代 女 性 主 义特 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