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地激光通信中的数据突发处理技术研究
激光技术在通讯领域的应用研究
激光技术在通讯领域的应用研究一、绪论激光技术是一种高科技的制造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激光具有狭窄的束斑、高辐射度、高能量密度和高单色性等明显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医疗、制造、能源等领域。
其中,在通信领域,激光技术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微波、无线电等通信方式,成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针对激光技术在通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二、激光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激光通信技术主要是将激光作为信号载体,通过调制、放大、辐射等手段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激光通信发射机通常由激光器、调制器和透镜组成。
当信息流经调制器时,其实时调制电流将激光的参数改变,进而改变了激光的特性。
通过透镜的聚焦,信号被束缚成横截面小于1mm2,形成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
在激光传输过程中,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可采用反射、补偿、跟踪技术等,从而保证激光在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三、激光通信技术的特点1. 传输距离远,容量大相比传统通信方式,激光通信拥有更大的传输距离与通信容量,其数据传输速率可达数Gbps级。
2. 传输延迟低激光通信无需依靠复杂的中转设备,因此可以显著降低传输时延。
3. 适应性强激光通信可以适应各种天气气候,不受电波干扰和其他外部干扰因素影响,通信信号更加稳定可靠。
4. 可靠性高激光通信本质上是一种光学通信,因此不会受到电磁波干扰和截获。
同时,其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距离较远,不易受到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与攻击。
四、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在军事领域中,激光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局部应用。
例如,美国空军使用激光通信设备向宇宙飞船发送音频、视频和数据等信息,未来将在行星探测、太空站等领域取得更多应用。
而在民用领域中,激光通信技术将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主要应用手段。
与此同时,激光通信技术可以用于激光雷达和太阳地对流层研究等领域,展现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五、激光通信技术的挑战与发展激光通信技术仍然需要克服应对复杂气候环境的技术问题。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智慧城市创新是当前城市建设重要的任务,对于增强城市韧性、加强风险防范和城市治理至关重要。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社会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对海量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分析能力也越来越高,要求社会治理的方式朝着精准化方向转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精准治理的研究和论述,逐渐呈现出多元骤增的态势,既有基本理念的表述,也有具体实践的应用。
信息集成指的是以统一的标准、规范等进行信息编码,使得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信息和用户信息可以在整个系统中进行高度共享,进而基于信息高度共享来实现系统中相关用户软件的交互与工作。
由此可见,信息集成属于信息科技领域的概念内容,其实现的关键是统一标准和规范。
关键词: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引言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安全问题突出,不断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不断探索解决方法,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随着3S(GIS,RS,GPS)无人机与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多样化的实时城市安全监测方法。
考虑到设备成本、监测效率、应用范围等多种因素,遥感技术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信息采集手段。
该方法具有高时效、高机动性等优势。
1在测绘工程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地理信息系统本质上是一项综合性空间信息系统,它是集传感器、飞行器、遥测遥控、通信、导航定位、摄像、激光扫描、数据传输、遥感数据处理等功能与设备于一体的技术系统。
将地理信息系统合理应用于测绘工程中,可保障测绘行业转型升级。
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构件,传感器的质量和功能对测绘工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面积、多光谱、数字化是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在不断提高信息数据精准度的前提下,利用遥感设备和飞行器,可实现对数据的快速传输。
与传统测绘技术相比,地理信息系统的合理化应用不仅能够降低测绘成本,还能够提高操作的安全性以及基础信息获取的实时性。
星间激光通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2、激光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调制和解调是激光通信系统中两个关键环节。调制技术主要负责对数据信号进 行处理,使其能够被激光束所承载。而解调技术则是将调制后的激光信号还原 为原始的数据信号。目前,常用的调制解调技术包括脉冲位置调制(PPM)、 脉冲间隔调制(PIM)、二进制相位偏移键控(BPSK)等。不同的调制解调技 术具有不同的优劣性,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选择。
总之,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是空间探索中的重要一环。在未来,我们需要不 断进行研究和试验,发展出更加先进、可靠的通信技术,以提升空间探索的效 率和安全性。
谢谢观看
2、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一种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它具有高度的安 全性和防窃听能力,因此在军事、政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 于量子态的脆弱性和空间环境的干扰,量子通信在空间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 的研究和试验。
四、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除了上述的激光通信和量子通信之外,未来还可能出现更多的新型 通信技术。例如,基于纳米技术的微型卫星、基于的自动化通信系统等都可能 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3、激光通信链路的建立与优化
建立并优化激光通信链路是实现星间激光通信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激光通信链 路的建立需要考虑收发双方的相对位置、姿态控制精度、光学系统的指向精度 等因素。优化通信链路则需要对链路的误码率、传输速率、通信距离等性能进 行深入研究和实验,以找出最佳的系统参数。例如,对于卫星间的激光通信, 需要考虑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太阳光等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从而建立稳定 的激光通信链路。
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现代社会,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最早的有线电报、电话通讯到如今的移动通信,无论是通讯速度还是通讯质量都有了飞跃式的进展。
而在通讯技术的领域中,激光通信技术也正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
激光通信技术就是利用激光光束来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
激光与电波相比,具有高能量密度、定向性强、频率高等特点,这使得激光通信技术能够在通讯速度、传输距离等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
目前,激光通信技术已经成熟应用于卫星通信、太空通信和舰船通信等领域。
从理论上来说,激光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速度极高,完全可以满足目前和未来几十年内的数据传输需求。
同时,激光通信技术的传播路径也相对稳定和清晰,很难被外界干扰。
这意味着激光通信技术能够在军事和国防领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例如,当地区之间要进行核武器或紧急情况下的传输通信时,就需要使用激光通信技术来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输。
另外,激光通信技术还可以用于卫星测距、太空探测、高分辨率地球观测等领域。
由于激光光点的直接性和定向性强,可以用于更高精度的空间目标的跟踪和探测。
同时,由于激光通信技术对于光谱波长的选择不受太多限制,可以实现更高的剖面分辨率,更清晰的图像获取。
虽然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和优势十分显著,但这一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光学干扰。
由于自然气候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激光光束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光学干扰,导致光信号失真或中断。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更高超的技术手段和更为完善的设备,以及更加深入的研究。
除此之外,激光通信技术的安全问题也同样需要值得重视。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激光通信技术在此方面也要保障传输过程的安全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研发更加高效的加密算法和优化激光通信网络结构。
总的来说,激光通信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通信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获得了成功应用。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详解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详解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器和卫星进行通信的技术。
它采用了激光光束作为传输媒介,具有高速、高效、高带宽和低延迟等特点,成为未来通信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原理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光传输数据,通过将数据转化为激光光束,通过卫星进行传输。
激光通过其特殊的性质,可以实现高速、高效的数据传输。
1. 激光发射卫星激光通信技术首先需要通过地面站向卫星发射激光光束。
激光发射器利用激光二极管将电的能量转化为激光光束,并经过光纤传输到卫星上。
2. 激光接收卫星接收到激光光束后,需要通过接收器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接收器通过光电转换将激光光束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解码和处理。
3. 数据传输经过解码和处理后,电信号会被转化为原始的数据。
数据经过调制和编码处理后,可以通过卫星传输到地面站,实现高速、高效的数据传输。
二、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优势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卫星通信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高带宽由于激光通信采用的是光传输技术,它可以提供很高的传输速率和大带宽,能够满足现代通信对高速大容量传输的需求。
2. 低延迟卫星激光通信技术采用光传输,信号传输速度非常快,可以实现低延迟的传输。
这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领域非常重要,如在线游戏、高清视频传输等。
3. 高度可靠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在传输过程中,光信号不会受到电磁干扰影响,而且光在大气中传输的损耗也相对较小。
它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不容易发生信号中断或传输错误的情况。
4. 网络覆盖广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通信覆盖,可以在任何地方建立通信网络,并提供通信服务。
这对于人迹罕至地区或海洋等无线地区的通信非常有利。
三、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1. 互联网通信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可以用于建立全球范围的互联网通信网络,为各种应用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2. 海洋通信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可以在海洋上建立通信网络,为海上作业、船舶通信等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
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
要 将 大 量 的 数 据 传 递 至 地 面 站 , 别 是 遥 感 特 技 术 等 数 据 采 集 技 术 的发 展 , 星通 信 的 数 卫
间 综 合 信 息 网 , 队 飞行 分 布 式 虚 拟 卫 星 系 编 统 等 。 可 以应 用 于空 基 平 台 , 流 层 通 信 链 还 平 路 等 。 仅 在 军 事 应 用 方 面 , 且 在 民用 通 信 不 而
据 量 急 剧 增 加 , 展 新 型 的 大 容 量 传 输 通 信 发 十 分 必 要 。 近 年 发 展 的 激光 通 信 技 术 就 是 适
应 以上 需 求 而 产 生 的 。 与 无 线 电 和 微 波 相 比 , 间 激 光 通 信 具 空 有 以下的特点 : 第 一 、 据 速 率 高 。 波 频 率 大 致 在 数 个 数 微 至 数 十个 吉赫 ( GHz 量 级 , 激 光 大 致 在 数 ) 而 百个 太赫 ( THz 量 级 , ) 比微 波 频 率 高 出 4 5 ~
星 : 地 球 资 源 卫 星 、 象 卫 星 、 察 卫 星 都 如 气 侦
各 国重 视 与 关 注 。近 几 年 来 国际 上 出现 了空 间 光 通 信 加 速 发 展 的新 动 向 , 、 美 日研 发 机 构
都 已完 成 了 地 面 光 通 信 试 验 , 现 星 地 通 信 实 与星星通信 , 划在 21 计 0 0年 左 右 使 空 间 光 通
信将进入实 用阶段 。 将 空 间 激 光 通 信 应 用 于 我 们 的 完 备 型 TDRS S系 统 , 实 现 高 速 率 数 据 、 量 化 、 可 轻 低 功耗 、 多功 能 以 及 适合 空 间 信 息攻 防 战 , 时 同
还 可 以应用 于各 种星 ( 座 ) 星 际链 路 , 持 空 支
星载激光通信技术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90307;修订日期:201904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61605199)
Supportedby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61605199)
第 6期
董全睿,等:星载激光通信技术研究进展
1261
1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电子器件的发展,现代社会 步入了海量数据和高速传输的信息时代。目前, 信息的传输可以分为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传 输方式,有线传输方式主要适用于地面上的短距 离传输,而对于地面与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的长 距离传输则需要采用无线传输方式进行通信 。 [12] 目前卫星基本都利用微波进行通信,但是其波长 较长、需采用较大口径天线实现高收发增益,从而 导致星载平台上的微波通信终端功耗高、体积大、 重量大。近几年,微小卫星发展飞速,微波通信已 经不能满足星载端机轻负载、低功耗的需求 。 [36] 因此,为了提高通信速率和容量,各国科研人员对 无线激光通信进行了深入探索。
(1.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3;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文章首先说明了星载激光通信较传统微波通信的先进性和重要性,介绍了激光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简述了系统 的工作过程。之后总结了国外的星载激光通信项目和发展计划,重点介绍了日本、美国和欧洲近几年在星载激光通信领 域的研究现状,同时也简述了国内各高校以及研究所的研究进展。接着指出了目前星载激光通信的难点并且归纳了与 之相关的关键技术。最后,对星载激光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激光通信;星载激光通信;星载终端 中图分类号:TN929.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788/CO.20191206.1260
浅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
浅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是一种突发通信方式,与传统通信手段不同,它可以突破地面通信的限制,通过利用流星来进行通信。
这种通信方式源于日本团队STARLAB于2017年所提出的概念,引起了广大科技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是依托于流星这一天体现象进行通信的方法。
当流星在大气层中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光迹,而这种光迹可以被地面上的观测站所捕捉到。
利用这一特点,科技人员可以通过在流星发生时间和位置上发射一颗人造流星,从而在地面上形成可见的光迹,进行通信。
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实现高速、高效、低延迟的数据传输,是未来通信技术的一种重要探索方向。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的工作原理如下:人造流星通过人造卫星等发射装置被送入大气层。
当流星进入大气层时,会因摩擦而燃烧,并产生明亮的光迹。
地面上的观测站通过专门设备进行捕捉和解码,将光迹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数据传输。
利用流星的高速度和途经不同地点的特点,可以实现点对点的通信,同时可以通过多个流星的协同工作来扩大通信范围。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具有许多优势。
它可以突破传统通信方式的限制,不受物理障碍和地理距离的影响,实现远距离通信。
由于流星的高速度和低空飞行特点,流星余迹突发通信可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适用于大数据传输和高速通信需求。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的延迟较低,可以满足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是一种环境友好的通信方式,不会产生电磁辐射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也存在一些挑战。
目前人造流星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工程化实践和实验验证,以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不适用于强烈的降水、大风等恶劣天气下的通信需求。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的设备和系统研发需要巨大的投入,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的推广。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是一种创新的通信方式,具有许多优势和挑战。
未来科技的发展将为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尽管目前还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但可以预见,流星余迹突发通信将为我们带来更加便捷、快速、可靠的通信体验。
浅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
浅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是一种突发性通信方式,利用高层大气中的流星来实现通信传输。
这种通信方式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因为它具有很高的传输速度和较长的传输距离,对于一些特定领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层大气中的流星进行通信传输,通过在地面上发射一束激光束,将其照射到流星上,流星在大气中燃烧产生的光亮会被接收器捕捉到,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传输速度和传输距离都非常理想的通信效果。
与传统的通信方式相比,流星余迹突发通信具有以下几点显著的优势:
首先是传输速度。
传统的通信方式,比如无线电波通信、光纤通信等,虽然传输速度已经很快,但是依然有一定的限制。
而利用流星余迹突发通信,可以实现更高速的数据传输,这对于一些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应用场景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对于一些特定领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流星余迹突发通信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和推广,为人类的通信技术带来全新的突破和发展。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流星的出现是不确定的,这就导致了通信的时机性问题;流星余迹突发通信的设备和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完善。
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在未来,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以在军事领域用于实现高速、远距离的通信传输;可以在天文观测领域用于实现远距离地球与外太空的通信传输;可以在科学研究领域用于实现远距离地球与其他星球的通信传输等等。
浅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
浅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从最开始的书信往来,到电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和短信,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每一种方式都在不同的时期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和便捷。
而在这些传统的通信方式之外,也有一种被称为“流星余迹突发通信”的技术,它是一种利用人造卫星的捎带效应进行通信的技术,具有高速、高效和隐蔽等特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通信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呢?简单来说,它利用了人造卫星进入大气层时所产生的离子层的反射效应,来实现通信的目的。
具体而言,就是在特定的时刻,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高频通信设备向地面发射一束高功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会被大气层上的离子层反射回地面,从而实现了通信的目的。
这种方式通信的速度快,且能够避免一些传统通信方式的干扰和限制,因此在一些特殊的通信场景下具有一定的优势。
那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技术适用于哪些场景呢?它适用于一些需要高速、高效通信的应用场景,比如国防领域的通信、紧急救援通信、灾难救援通信等。
在这些场景下,由于通信的对象可能处于比较隐蔽的地方,传统的通信方式可能受到限制,而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技术能够通过人造卫星的反射效应来实现通信,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通信方式的不足。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技术还适用于一些对通信速度要求很高的应用场景,比如金融交易、证券交易等。
在这些场景下,通信的速度往往直接关系到交易的成败,而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技术能够以其高速的通信方式为这些应用场景提供便利和保障。
除了上述的应用场景之外,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一些需要隐蔽通信的场合,比如军事情报通信、商业机密通信等。
由于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技术的通信方式具有隐蔽性,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被敌方截获和干扰,因此在这些场景下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尽管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技术在某些场景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
卫星光通信
卫星光通信系统及其发展摘要:卫星光通信光通信由于其保密性能高,传输容量大,已经被应用到空—空、空—地等需要海量数据传输的场景中。
国外光通信发展已经达到了实用阶段。
国内由于器件研发尚不成熟,目前空通信也是处在实验阶段。
本文分析了国际上近几年的空间光通信发展动态。
关键词:卫星光通信1引言光通信是人们经过多年探索并于近几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技术。
而卫星光通信更是一种崭新的空间通信手段。
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激光信号,可以实现在多个航天器之间以及航天器与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其传输速率高、可利用频带宽、安全性(可靠性)高、保密性强、终端设备体积小、质量轻、功耗低等优点吸引着各国专家锲而不舍地探索。
近几年,美国、欧空局各成员国、日本等国都对光通信技术极其重视,对卫星光通信系统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目前在光通信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地实现了卫星—地面、卫星—卫星之间的光通信试验,预计最近几年就将进入实用化阶段。
我国已经开展了卫星光通信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卫星光通信系统的计算机模拟仿真分析以及初步的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卫星光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
随着卫星光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也将这种通信技术应用于未来各种卫星组网,以便实现它们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随着卫星激光通信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激光所具有的优势逐步体现,业界的专家达成一致意见:面对日益增长的高数据率和大通信容量的需求,必须用光通信来实现卫星通信。
未来世界的通信体系将是一个天上卫星光网和地面光纤光网连接一起的空地激光通信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空地激光通信体系1 国际卫星光通信发展现状1.1 美国卫星光通信的发展美国卫星光通信开展得较早,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相关研究。
但是由于美国初期的卫星光通信研究往往由政府或军方主导,保密性较高。
随着欧洲和日本卫星光通信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开始进入卫星光通信市场,美国卫星光通信的研究也变得开放和兴盛起来。
卫星激光通信现状与发展趋势
卫星激光通信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卫星激光通信作为一种具有高速度、高带宽、高精度和高安全性的通信方式,正在逐渐成为卫星通信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卫星激光通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低轨卫星间的激光通信已经成为了现实,而激光在太空中传输的稳定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这主要得益于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精密的光学系统设计。
卫星激光通信系统的终端设备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改进,降低了设备的体积、重量和能耗。
卫星激光通信在军事、民用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军事方面,卫星激光通信可以实现高速、保密、抗干扰的通信,提高作战指挥的效率和反应速度。
在民用方面,卫星激光通信可以用于宽带互联网接入、视频传输、远程医疗等领域,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
随着人们对通信需求的不断增加,卫星激光通信正在朝着高速和大规模通信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卫星激光通信系统将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大的通信带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
大规模通信还将有助于实现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服务。
为了使卫星激光通信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未来的卫星激光通信系统将更加注重设备的集成化和微型化设计。
这将使得终端设备具有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和更低的能耗,从而方便其在各类卫星平台上的部署和应用。
同时,集成化和微型化还将有助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卫星激光通信的性能和可靠性,未来将更加注重高级调制和编码技术的应用。
例如,采用先进的调制格式和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距离,从而使得卫星激光通信系统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应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卫星激光通信的优势,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优化空间网络架构。
通过合理的网络布局和资源配置,可以提高卫星激光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
空间网络架构优化还将有助于降低系统的建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浅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
浅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流星余迹是一种突发通信现象,通常在夜晚可见。
这种现象是由宇宙中的微小物体(如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产生的明亮光照射而产生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流星余迹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突发通信应用。
流星余迹是什么?流星余迹是一种由微小物体(如彗星)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产生的光迹。
当这些物体进入大气层时,与大气分子碰撞引起高热和离子化,产生明亮的尾迹。
这些尾迹在夜晚可见,并且通常只持续几秒钟。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天体可以产生大规模、持续时间较长的流星雨。
流星导航是另一种利用流星余迹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方法。
这种导航方法依赖于相对位置的测量,而这些位置可以通过测量流星余迹的位置和时间信息得到。
由于流星余迹的位置和时间可以通过雷达、卫星和地面接收器来测量,该方法可以被用于环境监测和导航。
流星通信和流星导航的优缺点流星通信和流星导航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这些方法在不需要土地通信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工作,因此它们可以用于远程地区、高山和海洋上。
其次,这些方法比传统的无线通信和导航方法具有更高的抗干扰性能。
因为它们依赖于对流星尾迹的捕获和还原,而不是通过电磁波信号进行通信或定位。
最后,这些方法可以直接捕获到流星,从而可以在未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流星现象。
然而,这些方法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流星雨通常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流星通信和流星导航的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
其次,这些方法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无法工作。
最后,这些方法的基础设施成本较高,并且需要大量的测试和验证才能推广。
结论流星余迹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它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宇宙和地球物理学,还可以被用于突发通信和导航。
虽然这些方法还面临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方法可能会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浅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
浅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流星余迹是指流星痕迹的残留。
而流星余迹突发通信则是指在一种突发的情况下,通过流星痕迹进行通信的一种方法。
流星痕迹是流星在大气层中被摩擦气化产生的亮光轨迹。
根据科学研究,流星在大气层中的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离子,而这些离子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质。
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流星痕迹所产生的离子层来进行通信。
流星痕迹突发通信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步骤:控制流星痕迹和通过痕迹进行通信。
需要通过人工手段控制流星的产生。
这可以通过发射载有燃烧物质的火箭或者卫星来实现。
当这些载体进入大气层时,燃烧物质会产生大量的离子,形成人为的流星痕迹。
利用这些流星痕迹所产生的离子层进行通信。
在大气层中,离子层具有导电性质,可以用来传递电磁波信号。
人们可以利用射频或者激光等方法,向流星痕迹释放电磁波信号,并通过接收设备来解读这些信号。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由于离子层较高,可以实现长距离的通信。
通过控制流星痕迹的产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通信,不受传统通信设施的限制。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可以在一些突发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地震、自然灾害等,可以提供紧急的通信手段。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流星痕迹的产生需要人为控制,因此需要较高的技术和成本支持。
由于流星痕迹通信依赖于大气层中的离子层,因此受到大气条件的影响,如天气、大气层中的干扰等。
流星痕迹通信的带宽较窄,传输速率有限。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是一种通过控制流星痕迹进行通信的方法。
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应用于一些特定的情景下。
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
浅谈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是指利用流星余迹进行通信的一种新型通信技术。
流星余迹是指流星划过天空后留下的发光轨迹,通常只能在夜晚的天空中观察到。
而流星余迹通信则是利用这些自然现象进行通信,通过激发或引起大气层内的离子层的变化,产生类似雷达回波的效应,从而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这种通信方式具有天然的隐蔽性和抗干扰性,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技术的基础是利用大气层内的离子层来传输电磁波信号。
在大气层中,存在着一层被称为电离层的区域,这里的空气被太阳光和宇宙射线等高能辐射电离成离子和电子。
这些离子和电子会形成一个能够反射电磁波的层次结构,因此可以用来进行通信。
流星余迹通信利用的正是这一特性,通过人工激发或引起电离层内的变化,产生类似雷达回波的效应,实现通信的目的。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流星余迹通信具有天然的隐蔽性。
由于通信信号是通过自然现象产生的,很难被敌对势力察觉和干扰。
流星余迹通信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
传统的通信方式经常受到各种信号干扰的影响,而流星余迹通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干扰。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可以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通过合理的激发和控制,流星余迹通信可以实现几百到几千公里的通信距离,满足特定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流星余迹通信需要依赖于自然现象,因此受到地球环境的限制。
只有在夜晚的天空中才能观察到流星余迹,而白天和恶劣天气可能会影响通信效果。
流星余迹通信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虽然现在已经可以在实验室中实现流星余迹通信,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和风险。
流星余迹通信的成本较高。
目前,流星余迹通信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投入需要较大的成本支持。
在面对这些挑战和限制的科研人员和相关机构也在积极探讨和研究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提升流星余迹突发通信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加强对地球大气层动态变化的研究,优化流星余迹通信的激发和控制技术,开发智能化的流星余迹通信设备等都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卫星遥感应用中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研究
卫星遥感应用中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研究卫星遥感成为了人们获取地球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广泛应用,数据处理和传输技术也愈发重要。
在卫星遥感中,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主要涉及到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等方面。
本文将会从这些方面,来探讨现阶段卫星遥感应用中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技术。
数据采集卫星遥感数据的采集,主要是通过卫星的传感器对地表进行感知。
这些传感器可以分为光学、微波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对地表的探测方式和结果也不同,而在数据传输和处理环节中,如何采集感知到的数据,对于数据的准确性和处理效率非常重要。
对于光学传感器而言,其主要通过反射光和发射光两种方式,对地表进行探测。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地表情况复杂多变,因此传感器需要进行合适的预处理,才能够得到更加有用的数据。
比如,要对地表进行不同波段的拍摄,从而获取多维度的数据;同时要进行大气校正,消除大气的干扰;还需要进行轨道校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因此,数据处理技术与传输技术在卫星遥感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对于微波传感器而言,其主要通过微波的电磁波,从而获取地表的信息。
其中微波的电磁波穿透大气层更为容易,因此微波传感器通常被用于记录大气特征,比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在传感器记录的数据中,也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大气、地形和植被的影响。
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并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卫星遥感中需要高效处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数据传输需要快速而且可靠的方式进行,否则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
目前常用的卫星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激光通信、微波和卫星电视等方式。
其中,激光通信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其优点在于稳定性和高速传输,而缺点则是易受天气和地形的影响。
微波通信则是目前使用最广的传输方式之一,其在信号稳定性和传输速度上优于激光通信。
除了传输方式之外,数据传输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压缩和加密等方面。
在传输过程中,通过对数据进行压缩可以节省传输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风险。
STRV-2星地激光通信实验的初步结果
注 意 ,由于主望 远 镜 的 面 积较 大 ,所需 的 能量小 于次 望远 镜的 能力 约 1% 。在 通信 0
回卫星。卫星域地面终端 的双路激光通信
随即 开 始 。 由于 通 信 激 光 的 发 散 角 非 常 小 ,因此 实验 中对 运 动 目标 ( 过 的低 地 掠 轨道 卫 星 ) 的指 向精 度 极高 。实验 中最 困
光 学精 密 机 械
21 0 第 1期 1年
( 第 1 0期 ) 总 2
S R 2星地 激 光 通信 实验 的初步 结果 T V一
摘 要 :在 弹道导弹防御组织资助下,一个运行在低地轨道 ( E )的星栽激光 LO
通 信终 端将 要作 为 空 间技 术研 究运 载 2号 ( T V一2 实验 装 置 的 一 部 分 被 发 射 上 天 , SR )
放入停 靠位置 ,以保护光学 系统。
上有一个 4 m干涉偏振滤光器。所需 的上 n 行链路捕 获/ 踪信号在二级 主望 远镜的 跟
前 面功 率 在 10 W 左 右 ,波 长 在 82+ 0P 5 /
・
3・
.
 ̄ e ql d , 努机 械 bJ ! - {
21 0 第 1期 ( 第 1 0期 ) 1年 总 2
一
5 ,该飞船装载着 S R 2 ) T V一 激光通信卫星装置
.
L r  ̄  ̄nT  ̄ve w e a, c c r a e a x o c 8h wn 口 So i
Po ● n 。 n ̄ 懿 0 nRa ' Su fc O t ll r 口 f£ e“e a
信道 激光 波长相 同 ,但是 极化方 向不 同,
的后 面 ) 。我们 相信 ,如果在 该装 置运 行 器件 能够给 出更 高精度 的 星历 表数 据 ,并 结合 系 统 内部 可调 整 的预 期 目标位 置表 ,就 能 够使 开环 指 向精度 在 仰 角和 方 位 角 范 围 内都 小 于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研究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研究引言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是21世纪新兴的通信技术,它以角度小、质量轻、带宽大、传输速度快、抗干扰强等特点,成为了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各国进行宇宙探索的重要技术。
本文将从系统概述、技术特点、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卫星激光通信技术。
第一章系统概述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是指利用激光光束实现卫星间、地面到卫星之间、卫星到地球等空间实体之间全天候高速、带宽宽、安全可靠通信的先进技术。
其组成包括卫星激光发射机、接收机、激光通信信号处理与控制等功能模块。
卫星通过激光光束将数据信号或电池能量信号从发射端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采集信号,经过低噪放大后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模块恢复原信号。
第二章技术特点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 角度小:激光光束的角度只有几十微弧度,比微波通信角度小4至5个数量级,大大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保密性。
2. 质量轻:卫星激光通信设备轻量化,重量小,能大幅减轻卫星飞行器的重量,降低发射成本。
3. 带宽大:激光通信带宽高,达到GB级,相比之下,微波通信只能达到M级,可以满足未来宇航员与探测器传输视频图像和高清图像的发射和接收等需求。
4. 传输速度快:激光通信速度快,传输速度高达几百兆比特/秒至千兆比特/秒,远高于卫星微波通信速度,可以大幅缩短地球到卫星之间的数据传输时间,为卫星传输超高清视频、高精度数据等提供技术保障。
第三章发展现状目前,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在卫星通信技术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且相继推出了相关卫星。
例如,美国的激光连通器号卫星、欧洲空间局的利亚德卫星、日本的LUNAR-A、中国的中星云图通信卫星等。
其中,中国最新研制的中星云图通信卫星采用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实现了高速卫星与地面数据的双向传输,该卫星是世界上首个商业化运营的激光通信卫星,具有商业化能力。
第四章未来前景随着卫星应用需求的日益增长,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未来必将朝着更高速、更大带宽、更低延时、更高保密、更高可靠方向迈进。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详解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详解
卫星激光通信是一种利用激光光束进行通信的技术,通过将激光光束发送到空间中的
目标,实现了高速、高效的通信传输。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卫星间通信、地球站间通信等领域,具有传输速率快、带宽大、安全性高等特点,是未来通信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传输:传输速率可以达到数千兆比特每秒,是传统远距离通信技术的数百倍。
2、高效传输:利用激光通信技术传输数据时,可以将信息直接转换成光信号,大大
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3、带宽大:激光通信可以利用更宽的频谱段进行传输,从而使得传输的信号带宽更大。
4、安全性高:激光通信传输的数据可以更加安全地传输,因为激光信号不会产生电
磁干扰,也不会被外界对其进行监测。
1、激光发射:利用高精度激光器器件,向目标区域发送激光信号。
2、激光接收:接收目标区域反射的激光信号,并进行信号解调等处理。
3、数据传输:将接收到的数据传输到指定的终端设备上,实现信息的传输。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卫星间通信、地球站间通信、飞机间通信、高速列车间通信等。
其中,卫星间通信是最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因为卫星间传输距离
较远,传输速率要求高,激光通信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案。
另外,在军事领域也有
广泛应用,可以用于战略军事通信、侦察、目标指示等。
星地相干激光通信中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边界参数设计
星地相干激光通信中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边界参数设计黄健;张鹏;邓科;蒋大钢;幺周石【摘要】分析了星地相干激光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通信系统中自适应校正波前残差与相干效率的关系;讨论了自适应校正下相干效率和误码概率的动态特征;然后,研究了大气闪烁对相干效率和通信误码率的影响.在假设接收强度均匀分布的前提下建立了波前残差均方根值与相干效率的理论关系,采用频率直方图方法仿真了相干效率以及相应的误码概率的概率分布函数,计算了不同校正残差和闪烁条件下的通信平均误码率.结果表明:波前残差大于1 rad时,相干效率主要受波前残差影响,自适应校正性能达到衍射极限时才能获得10-8的误码率,但此时大气闪烁可能会使误码率增大两个数量级.【期刊名称】《光学精密工程》【年(卷),期】2014(022)005【总页数】8页(P1204-1211)【关键词】相干激光通信;大气湍流;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误差;大气闪烁;误码率【作者】黄健;张鹏;邓科;蒋大钢;幺周石【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四川成都610504;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四川成都610504;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四川成都610504;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四川成都61050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陕西西安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51 引言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2]。
在高速卫星激光通信实验项目上,德国Terrasar-X卫星搭载的激光通信终端与欧洲空间局(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ESA)光学地面站和移动光学站之间分别成功进行了5.6 Gb/s的相干激光通信演示[3]。
这一实验的成功依赖于几个条件:首先较短的链路距离(<1000 km)使得接收端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60°天顶角时415μW/m2,0°天顶角时1.3 mW/m2)[4];其次选择在2 100 m海拔以上的光学站台上运行135 mm口径的激光通信终端,降低了大气湍流的干扰;最后,在地面移动光学终端上仅部署65 mm口径的接收天线,几乎可以完全忽略大气相位的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NO.3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科技创新导报
星地激光通信中的数据突发处理技术研究
韦建成 ( 广 西 电 网 公 司 钦 州 供 电 局 广 西 钦 州 5 3 5 0 0 0 ) 摘 要:本文分析了星地激光通信的瞄准、 捕获和跟踪(APT)伺服系统噪声源, 然后给出了星地光通信中的野值修正准则及补正方法, 通过实验比较了经过和未经过野值修正处理的数据曲线。 实验证明:采用本文的突发错误数据预处理技术,能有效的消除因突发错误造 成的系统震荡现象,该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关键词: 星地激光通信 数据突发 噪声 野值修正 中 图 分 类 号 :TN9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4-098X(2009)11(b)-0017-02
n n
θ k (10)
参考文献
[1] 潘 锋 , 马 晶 , 谭 立 英 , 于 思 源 . 星 地 下 行 传输孔径接收闪烁频谱的理论和实验 研 究 [J].报 ,2007,26(12):1792~1796. [2] 李 晓 峰 , 胡 渝 . 影 响 空 地 激 光 通 信 链 路 通信时段选择方案的背景光及大气湍 流效应因素[J].激光杂志,2004,25(4): 61~63. [3] 于 思 源 , 马 晶 , 谭 立 英 . 激 光 星 间 链 路 中 天线扫描捕获技术实验室模拟研究[J]. 中 国 激 光 ,2002,29(6):498 ~ 5 0 2 . [4] 阎 吉 祥 , 俞 信 , 张 晓 芳 . 湍 流 对 地 ~ 空 光 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及自适应光学补 偿[J].光学技术,2005,31(2):286~288. [5] 邢 建 斌 , 许 国 良 , 张 旭 苹 , 王 光 辉 , 丁 涛 . 大气湍流对激光通信系统的影响[J].光 子学报.2005,34(12):1850~1852. [6] 杜 安 源 , 柯 熙 政 . 大 气 信 道 对 激 光 P P M 信 号 的 影 响 的 研 究 [ J ] . 激 光 杂 志,2006, 27(1):73~74.
星地光通信是指利用激光束作为信息 载体进行星地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 抗电 磁干扰能力强、 保密性好等优点,是空间大 容量通信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 由于激光 光束窄、 发散角小,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大气 散射、 折射、 湍流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加上 星载通信平台的振动等因素,会造成激光 光 束 偏 离 目 标 , 使 瞄 准 、捕 获 和 跟 踪 (Acquisition,Pointing and Tracking,简称 APT)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在实际星地光通 信现场中, A P T系统往往受仪器测量噪声、 振动噪声、 外界异常噪声干扰等影响;因 此,测量数据中通常包含一些不合理的突 发错误数据,这些突发错误数据通常被称 为 “野值” 。 如果不将野值从实验数据中剔 除,则采用带有野值的实验数据辨识出来
图2 野值修正后的目标状态和残差曲线
Kv 、 KΛ 分 别 为 系 统 速 度 、 加速度的误差系 数, 它 们 的 值 取 决 于 系 统 的 传 递 函 数 。 系统 开 环 增 益 越 高 , K v 、K Λ 越 大 , 动 态 滞 后 误 差就越小。 由于提高系统开环增益或提高 系统误差度都要求系统带宽增加,因此增 加系统带宽也是减小动态滞后误差的基本 条件。 1 . 3 平台振动 卫星平台、 地面平台的振动和跟踪系 统对其的抑制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星- 地APT系统的跟踪精度。 相对地面站而言, 由于星体在轨动态运动, 因此平台振动对 最终系统的跟踪精度影响较大。 随着电子 学和精密机械的发展, 现在可以把探测器 噪声和机械噪声带来的误差控制在较小范
由于大气湍流的影响将造成像点位置和像 上的密度发生随机起伏, 同时还会造成像 的弥散扩大或不规则的随机弥散,从而产 生随机测量误差。 一般天气状况下,大气湍 流 造 成 的 脱 靶 量 随 机 误 差 均 方 值 为 10~ 20µrad。 以CCD为例,在CCD像敏面上由图像数 值 方 法 引 入 的 探 测 器 分 辨 率 误 差 为(Δm, Δ n ),单 位 pixel,其 对 应 的 位 置 误 差 为 : ∆x = ∆m ⋅ l (1) ∆y = ∆n ⋅ l (2) 式 中 , l 表 示 CCD 单 个 像 元 的 尺 寸 ; 若 f 为系统的光学焦距,则本系统单个像素对 应角分辨率l/ f µ rad。 因此通过图像处理,计 算出偏移中心位置像元个数,即可求出探 测器分辨率误差: α = ∆x / f = ∆m ⋅ l / f (3) β = ∆x / f = ∆n ⋅ l / f (4) 式中, α,β 分别对应俯仰和水平误差。 因此,系统的分辨率误差与像元尺寸、 焦距 长短有关。 1 . 2 动态滞后误差 目标运动时,由于跟踪系统响应速度 有限,仪器将滞后于目标,便会造成动态滞 后误差 ∆θ D (t ) ,把 ∆θ D (t ) 按照麦克劳林级数 展开可得: ∆θ D (t ) =
& & & & & & θ (t ) θ (t ) θ (t ) + + ⋅⋅⋅⋅⋅⋅ (5) Kv KΛ Kϒ
图1 野值修正前的目标状态和残差曲线
& & & & & & 其中, θ θ (t ) 、 θ (t ) ⋅⋅⋅⋅⋅⋅ 分 别 表 示 (t ) 、 目标的速度、 加速度、 加速度的一阶导数 & & & 等。 实际工程中,一般只考虑 θ (t ) 。 (t ) 和 θ
本 文 采 用 正 弦 曲 线 θ ( k ) = 6sin(1.5 ⋅ kt ) 进行模拟,t为CCD采样周期,k为采样时 刻。 随机产生3个不同间隔的随机干扰,采 用(10)式 进 行 预 测 跟 踪 。 如 图1 、 图2 分别表 示野值处理前后的实际系统噪声抑制性 能。 虚线为实际接收到的目标状态变化曲 线,实线为直接采用预测算法后的残差曲 线(见图1、 图2)。 图1由于没有采用数据预处理,所以将 野值代入实际的预测曲线方程中,造成数 据在短时间内出现震荡的现象, 虽然采用 预测算法,系统最终可以收敛,但这对精度 和稳定度要求很高的星地APT伺服系统来 说是不能接受的。 相比而言,图2则表现出 较强的鲁棒性,能较好的满足实际工程的 需要。 因此,本文提出的数据预处理技术能 有效的提高系统对噪声的抑制能力。
3 预测结果分析
神经网络运行结果如下所示(见图1、 2, 表1)。 由图1可知,经过2次训练后,网络误差 达到要求。 说 明 BP神 经 网 络 训 练 函 数 trainlm收 敛 速 度 快,网 络 的 训 练 误 差 也 比 较小。 由 表 2 中 B P 网 络 和R B F 网 络 的 输 出 结 果可以看出,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距 比较小, 说明两种网络都能取得与实际较 一致的预测结果,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 但 从表2的最后两行和图2可以清楚的得知 RBF网络的预测精度要明显高于BP网络。 相对于实际值,部分预测值的误差比 较大,比如与实际值0相对应的预测值。 这 主要是由一下几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神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17
科技创新导报
2009 NO.3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研 究 报 告
突发错误数据预处理技术,能有效的消除 因突发错误造成的系统震荡现象,通过实 验证明, 该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经网络只是一种智能化的近似计算; 其次, 神经网络寻求的是整体误差的最小化,并 不能保证每一个测试样本的输出绝对精 确;再次,影响神经网络的算法和参数比较 多, 比 如 隐 含 层 神 经 元 数 目 、 镜像及函数的 分布密度等,这些因素目前仍没有特定的 方法去计算,通常是采用试探法,经过多次 实验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网络参数; 最后, 由于收集的样本数据有限,使得供网络学 习训练的样本偏少,从而影响了预测精度。 以上四点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的地方。
围内,所以如何抑制平台振动成为跟踪系 统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 卫星平台振动给系统带来的均方根误 差可以表示: RMS (θ ) =
(3)进入第 k +3时刻时,采用 “拉格朗日 插值公式” 对第 k 时刻的数据进一步补偿修 正 , 将 θn ( x) 替 换 以 提 高 第 k + 3 时 刻 以 后 预 测的精度。
2 野值修正准则及补正方法
对目标运动进行估计,得到 k 时刻的估 ˆ(k ) ,将第 k 时刻的观测值 θ (k ) 与第 k 计量 θ 时刻的估计量进行相减得到残差,将残差 压入栈中,得到残差系列: {∆θi | i = k − N + 1, k − N + 2, ⋅⋅⋅, k} (7)
式 中 , lk ( x ) 为 修 正 系 数 , 考 虑 设 计 系 统 的精度,本文只考虑随机的野点。 对于野值 长时间连续出现的情况, 则系统自动进入 reset状 态 ,对 参 数 进 行 重 新 估 计 , 因 为 保 证 任何一种滤波算法精度的前提在于原始观 测数据的可信度。
3 实验与分析
4 结语
针对星地光通信接收数据中可能存在 突发错误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正准则和 补正方法。 最 后 通 过 实 验 证 明: 采 用 本 文 的
(上 接 16页 ) 训练函数为trainlm,训练次数为500,训练目 标误差为0.01,学习速率0.1;RBF网络的径 向基函数的分布密度取0.055.
的结果必定不正确;所以在数据预处理过 程中,必须将野值剔除,并采用相应的插值 算法进行数据的修正处理。 本文首先分析了APT伺服系统噪声 源,然后给出了星地光通信中的野值修正 准则及补正方法, 最后通过实验比较了经 过和未经过野值修正处理的数据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