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讲15 中-新生代地史共17页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最近6500万年的地质时代.
2. 早第三纪地层及有关矿产
中国第三系以陆相为主,海相沉积仅限于喜马拉雅山、 塔里木盆地西缘、台湾局部地区。由于喜马拉雅运动 影响范围甚广,上下第三系之间常形成不整合接触。 中国东部地区(贺兰山-龙门山一线以东地区),一系 列北北东向大小断陷盆地沉积了很厚的第三系。大致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北部潮湿盆地含可燃有机岩沉积 内蒙古准平原湖相沉积 华夏山间盆地干旱红色碎屑沉积 南部湿润盆地含可燃有机岩沉积 华北沉降盆地干湿相间的泥砂沉积
15.1.2 喜马拉雅构造阶段
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称新阿尔卑斯运动,又称喜马拉雅 运动,简称喜山运动。 新生代,冈瓦纳古陆进一步分裂,各大陆向现代位置 漂移、碰撞、挤压。
早第三纪初,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及非洲和印度部间横亘 着古地中海。早第三纪末,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横贯东西的 北非、欧亚中部的山脉。同时古地中海只剩下残余部分。 新生代,太平洋板块继中生代后连续向环太平洋外带俯冲, 北美、南美的海岸形成山脉;亚洲褶皱隆起或形成岛弧。中 国东部边缘海域的形成,奠定了中国现代地势的基本结构。 喜马拉雅运动中,许多大陆上断裂,形成拗陷盆地;东非大 断裂继续发展,并有玄武岩喷发;印度、格陵兰及西北欧等 都有玄武岩喷发。中国东部差异性升降和裂隙式玄武岩喷发 活动都很强烈。
华北地区经过燕山运动,太行山以西隆起,以东发生拗陷; 在早第三纪初由于喜马拉雅运动,断裂影响加剧,又形成 许多次一级的隆起和拗陷,在拗陷中普遍沉积了第三系, 厚度可达四、五千米;而在隆起地带,沉积变薄以至消失。
华北地区第三系综合剖面图
从华北第三系看环境特征 华北平原地层综合剖面说明:
①第三纪形成盆地,总体以沉降占优势,沉 积物以湖相细碎屑物质为主; ②湖盆多次与海水沟通(海水内泛)和中断, 咸水或半咸水和淡水沉积及生物组合成有规 律的变化; ③反映气候有周期性变化,有时干热,形成 石膏、盐及红色岩层;有时潮湿,形成暗色 岩及煤线、油页岩、石油等,沙河街组为主 要生、储油层; ④随着断裂发育,有多次玄武岩喷发活动。
地质学基础 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言一、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目的任务(1)目的:使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方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火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石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火山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人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石圈;地质作用;矿物;岩石;晶质体;非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用;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石;标准化石;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石;矿床;品位.2、理解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获得的启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的特征区别,岩浆性质与火山喷发类型之间的联系;鲍温反应系列对于认识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掌握火成岩分类特征的意义;野外识别背斜与向斜;各种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的主要特征;分析矿床的形成与岩石成因之间的关系。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史PPT文档共40页
e、从学科归属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古生物学属自然学科类,文物考古属 社会学科中的历史学大类。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发的学士、硕 士以及博士培养目录中,古生物学一直是一级学科地质学下属的二级学科, 名称为古生物学及地层学;文物考古分属历史学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二者 分属不同的学科体系,因此,古生物化石与文物不宜纳入统一管理。
20.07.2021
二、岩相古地理分析
研究地层,不只是对它们进行划分和对比,了解它们的形 成时代和顺序,还必须确定它们的生成环境。
➢岩相分析
根据地层的沉积特征、生物特征推论其生成环境。
1、沉积特征
①成分:例如,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含黄铁矿等指示还原环 境;膏盐代表干燥环境;白云岩代表咸化海或泻湖环境。 ②结构构造:例如,交错层、波痕等反映流动浅水环境;干裂代表滨海、 滨湖等环境。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史
地壳的发展历史——地史
地史学是阐述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以及地表生物界在时 间上发展变化的地质分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地层、构造等再造地壳的发展历 史,并从中找出发展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是: 1、沉积发展史 2、生物发育史 3、构造运动史
20.07.2021
上述两种方法只能确定各组地层间的界限及相对新老关系,由此划分的 地层为岩石(性)地层单位;而化石可确定各地层的时代。
20.07.2021
➢地层对比的方法
在地史学中地层对比一般指地质年代的对比。
1、沉积旋回、岩性(标志层)、接触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的稳 定性。
地质学基础
地质作用:地球系统中,导致发生各种地质事件的地球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太阳驱动、地球的重力参与的地质作用。
发生在地球表层水圈,气圈和生物圈。
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风的作用,海洋与湖泊作用,河流和地下水作用,冰川和重力作用等。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源驱动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的内部。
在形式上表现为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
“将今论古”法的实例地质年代表1.早期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和低等植物的繁盛时代:古生代(Pz)原义是古老生物的时代,标志着生物已开始大量发育。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5.9--5.0)、奥陶纪(5.0--4.4)和志留纪(4.4--4.0);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时期,早寒武小壳动物开始繁盛。
2.晚古生代——植物及无脊椎动物登上大陆:晚古生代全球古气候经历了暖、冷、暖的过程。
晚古生代是陆生生物的大发展时期。
二叠纪末海生生物有一次大的灭绝事件,灭绝的生物主要是海生无脊椎动物。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4.00--3.50亿年)陆地面积增加,地势高差增大,陆相沉积更为发育,出现了陆生植物和淡水鱼类。
泥盆纪鱼类特别繁盛,因而称为鱼类的时代,晚泥盆世时出现了两栖类。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3.50--2.80亿年)石炭纪是地质历史中最早的世界性成煤时期,石炭纪陆生植物空前茂盛,地球上首次出现规模巨大的森林。
陆生脊椎动物中两栖类已占统治地位,石炭纪中晚期出现最早的原始爬行类。
二叠纪:主要的古大陆在二叠纪逐渐拼合联成一体,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联合古陆。
二叠纪分为早、晚二叠世。
二叠纪末曾经发生了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灭绝事件。
3.中生代——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中生代(Mz)的原义是“中期生物”的时代,以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繁盛为特点。
中生代从2.30亿年开始,到0.65亿年前结束,跨时1.56亿年。
串讲 (中-新生代及华北寒武纪-二叠纪)——地史学课件PPT
位。
二、构造演化特征
中新生代是全球构造运动相对比较活跃的时期。 晚古生代时期形成的联合泛大陆从三叠纪中期开始 解体。泛大陆的解体导致了的新洋盆形成和老洋盆 的衰退,全球大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发生深刻的改 变。环古太平洋和环古特提斯洋边缘,由于板块的 俯冲和碰撞,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造山带。
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开始,中国东部地区的 新华夏构造体系开始形成。
新华夏构造体系: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北北东 向排列的三组隆起带和沉降带。其成因可能与欧亚板块 和太平洋板块的相互挤压有关。
侏罗纪时期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一线以东为构造-岩浆活 动强烈的地区,以西为大型的稳定内陆盆(四川和鄂尔多 斯盆地)。
中新生代总结
一、生物界演化
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陆生植物“三足鼎 立”,并行发展的局面。
1、脊椎动物:
中生代:
爬行类极度繁盛,向地球表面的各种生态空间辐 射演化,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脊椎动物类群。
陆地以恐龙占主导地位,空中有翼龙、喙嘴龙等, 海洋中有鱼龙和海龙类。
生物界演化
哺乳动物虽然与恐龙同时出现,但处于次要地位。 中生代晚期鸟类开始出现并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鱼类除在海洋中持续繁荣外,也在淡水环境中获得
的红色膏盐断陷盆地 ▪ 强烈凹陷的海泛河湖盆地 ▪ 准平原游移河湖盆地
新近纪时期中国东部地区强烈的断陷作用基本停止,但地 壳大范围上升和下降,使沉积盆地范围普遍扩大。沉积类 型与古近纪差别不大,但出现土状堆积类型—“三趾马红 土”
干旱气候带随时间逐渐由南向北推移
白垩纪:
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西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川
地质学基础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基本概念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学科之一。
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外壳—岩石圈(Lithosphere),因此确切的说,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岩石圈的一门学科。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分科:1.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及元素分布规律的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研究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学科: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等。
3.研究地壳演变历史的学科: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等4.其它:煤田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宇宙地质学等。
第二节:地质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由于地质学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因而地质学具有以下特点:1.学科的实践性地质学科的大部分研究对象存在于野外,因此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深入到大自然中去,才能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地质学。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质现象种类繁多,每一种现象都具有独特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因此在研究地质现象时应树立正确的时空观。
例如当我们研究晶体的结构时常用微米、纳米作为尺度单位,而一次造山作用则用百万年作用时间单位等。
3.认识的局限性由于人类的技术手段及地质现象的复杂性,造成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十分有限。
例如,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大约为12公里,不到地球半径的2‰,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情况,另外,人类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00岁,而一次造山运动的形成过程则长达数百万年至上千万年,因此对单个人来说我们也无法观察到其形成的全过程。
大陆科学钻——江苏省东海市鉴于地质现象的特殊性有别于其它学科,其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野外观察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系统地观察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手段。
地质年代简介
中生代为三个纪。
• 第一个是三叠纪,由阿尔别尔特命名于德国 西南部,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层,因此 得名,此事在1834年。
• 太古代和元古代这两个名称是1863由美国人洛冈 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 界次古老。
• 自寒武纪后到2.3亿年前这段时间为古生代, 这个名称由英国人赛德维克制定,他依照 洛冈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发生在 1838年。
• 从2.3亿年前到0.65亿年前为中生代,从 0.65亿年后到现在为新生代。这两个代均 由英国人费利普斯于1841年命名,取意分 别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现代。
• 莱尔曾经将古生代称第一纪,中生代为第 二纪,新生代为第三纪,1829年德努阿耶 在研究法国某些地区的地质时按魏尔纳的 分层方案从第三纪中又划分出来了第四纪,
• 这样,新生代便由这两个纪所组成。从前 的第一纪则由纪升代含六个纪,同样第二 纪也升代含三个纪。
• 纪下面还有分级单位,如“世”,一般是 将某个纪分成几个等份,如新生代依次分 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 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
• 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学进化这个时期, 可以是从46亿年前到38亿年前或34亿年前,这个 数字之所以有数以亿计的年数之差是因为我们目 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迹还有许多 的不确定因素。
• 元古代紧接在太古代之后,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 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这个时期目前在5.7亿到6 亿年前。
新生代地史资料
粗壮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与直立 人的关系
1 脑容量750-1300cc,现代 人1200-1500cc;
个体如犬,前脚四趾,后脚三趾,齿未特化
象的演化
无胎盘类
有袋类
marsupials
澳洲大陆的特 有生物类型
无胎盘
Monotreme/单孔类(目) 卵生的哺乳动物
原兽亚纲
Anteater /食蚁兽
从猿到人的演化
Evolution from ape to human
人科特征的出现(森林古猿、腊玛古猿)
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植物地理 分区:泛北极植物区(包括我国北方)、 南极植物区、热带植物区
泛北极植物区:属温带型,以落叶乔、灌木为主,包括被子植物的三毛榉 (Fagus)、桤木(Alnus)、桦(Betula)、杨(Populus)和柳(Salix), 裸子植物的松柏类如红杉(Sequoia)以及蕨类植物的石松、卷柏等。
年-今)-克鲁马努人
更新世化石 人类年代表
人类的(加速)演化
2 被子植物(angiosperm)的发展
从K1开始发育,Kz(新生代)繁盛, 可分为两 阶段
E木本植物发展阶段,乔木、灌木为主
N草本植物大发展和C4植物出现阶段,大
量现代种属出现,蕨类和裸子植物减少;C4植物(玉 米高粱小米等耐旱植物)同化 CO2 的速率是 C3植物 (米麦豆枫,木本及喜冷潮湿草本)的两倍
桤木
柳
红杉
热带植物区:以热带、亚热带常绿树为主,包括喜热的被子植物樟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中生代的地理分布
陆地面积:中生代陆地面积比现在大,但海洋面积比现在小 气候类型:中生代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植被类型:中生代植被类型丰富,包括热带雨林、草原、沙漠等 生物分布:中生代生物分布广泛,包括恐龙、翼龙、哺乳动物等
添加标题
板块分离:中生代时期,板块分离形成了许多盆地,如地中海、大西洋等
添加标题
板块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中生代时期,板块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恐龙的灭绝等
中生代的火山活动与地震
火山活动: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和火山灰 地震: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地震带和地震断层 火山与地震的关系: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共同影响了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火山与地震的影响: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对中生代的气候、生物、地貌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GIS等,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
研究内容:关注中生代地史中的重大事件,如生物大灭绝、气候变化等
研究目标:揭示中生代地史的规律和特点,为地球科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研究意义:为生物进化、环境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参考
THANKS
汇报人:PPT
成矿类型:中生代时期,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金 矿等。
Part Six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 与板块构造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特征
板块构造:中生代时期,板块构造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地壳运动:中生代时期,地壳运动以挤压和拉伸为主,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火山活动:中生代时期,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火山和火山岩 海平面变化:中生代时期,海平面变化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海洋和陆地
地质学基础 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言一、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目的任务(1)目的:使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方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火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石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火山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人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石圈;地质作用;矿物;岩石;晶质体;非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用;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石;标准化石;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石;矿床;品位。
第十八章-新生代PPT课件
大面积沉降的 东部近海平原
上隆剥蚀的华南 中低山、丘陵区
.
34
▪ 印度板块继续向北俯冲,使得青藏高原急剧 抬升及其周围山系进一步发展,形成西部高 原、山系、盆地相间的地势。
▪ 太平洋板块向西继续俯冲,导致东部拉张断 陷的再次出现,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沉积 盆地、断块山脉和长白山等近期火山喷发。
▪ 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引起冰川型海平 面升降,造成海岸线的明显变化。
牛、羊等,更为重要的是人
类的出现和演化
•鱼类:真骨鱼类继续发展
•两栖类、鸟类以接近现代类
型
•爬行类:残存有披鳞和具甲
壳的类型
•陆生无脊椎动物:以双壳、
腹足类、介形类为主
•海洋无脊椎动物:六射珊瑚
形成巨大的珊瑚礁,有孔虫
为小型的浮游类
•高等植物与现代面貌一致。
.
19
第二节 古近纪、新近纪的
古
地理、古构造
爬行类衰亡后,哺乳动物迅速繁盛演化, 可分为三个演化阶段。欧亚、北非、北美的哺 乳类面貌大体一致,以有胎盘类为主,澳洲则 为有袋类、单孔类。
.
4
演化阶段
1、古近纪早期:古有蹄类、肉齿类繁盛。古 有蹄类个体较小,齿比较原始,四肢和脚粗 短,比较笨拙。如钝脚兽、恐角兽、阶齿兽、 冠齿兽、亚齿兽等。肉齿类也是已绝灭的古 老类型哺乳动物。
.
35
中国第四纪的沉积类型
一、青藏高原的迅速隆升及其影响 二、沉降、堆积持衡的黄土高原 三、中国东部的升降差异 四、海平面升降和海陆变迁
.
36
第四节 新生代的沉积矿产
▪ 古近纪、新近纪:主要有石油、煤炭及各种 盐类。
▪ 第四纪:砂矿、盐类及泥炭。 ▪ 南海诸岛、台湾省及其临近诸岛的鸟粪层,
讲15 中-新生代地史
第三节 一、中-新生代的时限划分
第二十六章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新 生 代
第四纪( ) 第四纪(Q)
显生宙地史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东部新生代地史概况 燕山运动后,在我国东部形成了一系列NNE向断陷盆地, 在这些断陷盆地中接受了少量新生界的沉积,喜山运动,喜马 拉雅海褶皱成山,使西部内陆盆地地壳大部分抬升,造成第三 系的缺失。 见图 见图 第四纪西部内陆盆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加上气候干燥, 接受了大量风成黄土沉积,而东部气候寒冷,发育大量冰川沉 积,第四纪晚期的喜山运动,使西部大幅度上升,而东部相对 处于稳定状态,从而造成了现在西高东低、百川东流的地理景 观 。 思考题: 思考题: 1.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1.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2.简述印支 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简述印支、 2.简述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第二十六章
显生宙地史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二)新生界 1.无脊椎动物 中生代极为繁盛的海生菊石类已绝灭,海生、陆 1.无脊椎动物 生淡水型双壳类、腹足类等占统治地位。 2.脊椎动物 中生代的霸主爬行类动物大量绝灭,取而代之的 2.脊椎动物 是哺乳类。哺乳类在新生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种属繁多,所 以称新生代为哺乳动物时代。 新生代中晚期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是新生代生物进化发展的 又一重大事件。 3.植物界 新生代以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由于被子植物对环 3.植物界 境的变化有更强的适应性,所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裸子、 蕨类植物仅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三、中、新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中国北方三叠纪早期受印支构造运动的影响地 三叠纪 壳差异性升降运动加强,北方大片地区抬升为陆,沉积盆地向 西迁移,形成大型鄂尔多斯内陆盆地的陆相河湖沉积,沉积物 主要
第九章-新生代地史
联合大陆分裂过程复原图
特提斯造山带 总体轮廓
瑞士阿尔卑斯造山带演化
喜马拉雅构造演化示意图
早白垩世 太平洋古板块构造
活动边缘盆地 高热流值非活动边缘盆地 正常热流值非活动边缘盆地 海沟
亚洲东缘 海沟和边缘盆地
第四纪的古气候
第四纪气候变化频繁,冷(干)、暖(湿)
多次更替。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冰川广泛 分布
强烈沉陷的”半地堑型”海泛河湖盆地
中 国 东 部 古 近 系 柱 状 剖 面 图
中国古近纪古地理图
中国东部 第三系沉积类型及地史特征
a. b. c.
d. e.
新近系: 大型沉降河湖盆地: 包括松辽盆地、华北盆地、苏北盆 地和江汉盆地. 隆起区上的游移河湖盆地; 隆起区上的静水湖泊沉积及土状堆积: 主要分布于北部 大型沉降盆地两侧的隆起区,以山东临朐一带的中新统 山旺组为代表; 隆起区上的断陷含煤盆地:中国南部滇桂粤闽一带; 沿海玄武岩喷发类型:如长白山区、郯庐断裂两侧、浙 东、福建漳浦、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等。.
4000m 兰州1000m
B
山西5-700m 华北平原 –320m
现在三趾马红土层 (N2)的海拔高度
N2
假定三趾马当时的生态要求相近(海拔高度相近的草原),那么三趾马红土形成 时应大体位于同一海拔高度,所以目前西高东低的地势应主要形成于第四纪
全球新生代构造演化
The two main continental orogenic systems on the Earth today
中国更新世古地理图
3 第四纪青藏高原的迅速隆升
希夏邦玛峰 吉隆
5900m N2含高山栎植物群(现代高山栎生
活海拔高度2500m) 假定N2高山栎生活海拔高度与现代类似: 5900m=2500m(/25-2Ma)+3400m(2Ma) 即在第四纪上升了3400m。17mm/a
新生代(地质年代)详细资料大全
新生代(地质年代)详细资料大全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Cenozoic Era)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
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
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
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
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
基本介绍•中文名:新生代•外文名:Cenozoic Era•宙:显生宙(Phanerozoic Eon)•起始时间:约6500万年前•持续时间:约6500万年前至今地质特征,地质运动,构造阶段,气候变化,中国地貌,时代划分,第三纪,第四纪,矿产资源,地质特征新生代有地球历史6500万年的地质时代。
是继古生代、中生代之后最新的一个代。
新生代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
1760年,G.阿尔杜伊诺把岩石分成3个纪:第一纪为结晶岩;第二纪为含化石的成层岩石;第三纪是半胶结的层状岩石,常含海相贝壳。
1829年,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时,把地层之上的松散沉积层称为。
第一纪、第二纪已废弃,第一纪大致相当,第二纪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
新生代包括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古近纪、又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又分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又分为更新世、全新世。
喜马拉雅山新生代开始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比现代大,古欧亚大陆比现代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为古地中海中的岛屿,这些陆块尚未与古欧亚大陆连线;红海尚未形成,古 *** 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遥远,而古北美洲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
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
印度与亚洲大陆结合发生在距今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喜马拉雅山耸起则是200~300万年的事,与此同时或稍早,欧洲升起了阿尔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最近6500万年的地质时代.
15.2.3 中国晚第三纪古地理概况
中国晚第三纪地理轮廓已基本和现代相似,除去台湾、海南岛及 沿海个别地段还有海水覆盖,全国大部地区都是陆地。中国东部 相当现代日本海、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等地区也都是陆地, 晚第三纪后期,太平洋海水向西侵入大陆,形成日本海、东海、 南海、黄海等,大约在第四纪初才形成渤海。所以说晚第三纪基 本奠定了现代海陆轮廓。因西南部受印度板块俯冲,东部受太平 洋板块俯冲影响,大陆内部断裂发育,许多已经夷平的古生代和 中生代褶皱山系急剧上升,而断陷盆地则急剧下降。 中国北部和西北部,河湖发育。华北地区也有湖泊分布。 华北平原继早第三纪之后仍然下沉。松辽盆地亦大范围下沉。 秦岭北侧形成渭河断陷盆地下陷一直延续到第四纪。 晚第三纪,特别是在上新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普遍有玄 武岩喷发活动。 在喜马拉雅运动后,青藏高原逐渐隆起。 台湾地区,中央山脉中新世升起,但东西两侧强烈拗陷。
15.3.1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第四纪生物界总的面貌已和今天相似。 1948 年第 18 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真马、真牛、真 象的出现作为划分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马的演化
始新马(始祖马)——早第三纪 生活于低矮密林中,身体小巧(和现代狐狸大小相似),多趾(前 四后三),便于在林间和湿软的地上奔走;采食树叶,牙齿较小。 三趾马——上新世 前后足都有三趾(只有中间一趾接触地面),身体和牙齿也都加大。 因上新世气候变干,草原渐多,有些演化三趾马。 真马——更新世 更新世出现了广阔的草原,马须看得远和行走迅速才能躲避袭击, 找到水喝,发展成肢长体高,具有单趾硬蹄和流线形的身体 ——真 马。同时,为了咬断和咀嚼多纤维的草,牙齿也变得粗大了。
此外,在加里东和海西阶段形成的古老褶皱带,喜马 拉雅运动中也表现了剧烈上升和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