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是一篇关于教育的佳文。
它主要讲述了孙权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
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中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通过对《孙权劝学》的研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态度,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篇课文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理解并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教材内容分析1.故事背景《孙权劝学》主要是讲述孙权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好好读书,学会做人,将来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曾经在一次战役中被孔明擒获,但孔明出于忠诚,将孙权送回家。
孙权为此非常感激,于是在孔明的建议下,决定将儿子孙登送到孔明那里读书,并向孔明请教如何教育孩子。
孔明告诉孙权,要用温和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并要注重品德和知识的培养。
孙权在孔明的教育下,成功地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名校读书,成为一位有理有品的人才。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父母和老师的爱与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的保障。
2.文章结构《孙权劝学》文章结构简单,分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强调了不同的教育观念。
一是通过女儿的示范,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二是通过以孙登的行为来告诫孙权要注意教育方法,三是通过孙权自己的行动来说明,只有具有扎实知识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够胜任天下重任。
整篇文章,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3.文化内涵《孙权劝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如敬老尊师、谦虚谨慎、勤能补拙、学以致用、品德求精等等。
这些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今后成长和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研读,了解古代故事《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和情节。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下注释,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知识.)一、朗读欣赏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边听边初步感知课文二、感知文意1、幻灯片出示本文要认知的生字词,学生认读生字,解释词语.2、教给学生翻译方法,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三、课文赏析1、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2、讨论: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而别?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3、本文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吕蒙和方仲永有什么不同?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学“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4、明确人物形象四、拓展延伸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②整理有关读书的格言、名句,写在自己的读书摘记本上.五、板书设计1 / 1。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word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肃,他们都惜才爱才,都主 X 学习,尤其是吕蒙,经过学习最 终使鲁肃对他刮目相看,这说明 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孙权劝学》出自于《资治通 鉴》,鉴,是镜子的意思。“资 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道”,就是以历史的得失 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我们今天 学的这个历史小故事,不也是一 面镜子,以古照今,警示我们要 好好学习吗?
教师指导:①断句
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②特殊词语,学生总结归纳
巩固疏通文意
实词:(圆圈在学案上)
谓……曰、当涂、辞、治、但、
涉猎、见、益、就、孰若
完成互判
……
注意:重点讲“所益”
“ 注意:重点讲“孰若”
自读
虚词:(三角在学案上)以
齐读
一词多义:(归纳总结在学案表
格中)
以、辞、就
5.疏通文意
要求:同桌之间一个说原文,一 学生回答 个说译文,互相帮助,理
培养学生利 用已有的知 识储备,查 阅注释及工 具书,通过 自学深入理 解文意,正 确断句
word
1.要求:学生看白文(板书)
提问:通过题目你觉得文章会将
一个什么故事?
自读
提问:你发现黑板上的文章有什
么特点?
2.一读白文:
要求:学生阅读黑板上白文
提问:你觉得文中讲述了几个人 试断句
物?
教师用横线画出
权“善于劝说”,吕蒙“积极改进”。同时和《伤仲永》形成对比,以鲜明
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后天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教育效果。
学情分析
根据教育改革——未来中考将要考试课外文言文这种新的形势,为此,加强 课外文言文的训练势在必行,所以,我利用课内文言文作为训练契机,培养 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5篇Teaching plan of Lesson 15 Sun Quan's persuading students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孙权劝学样本(规范版)2、篇章2:孙权劝学样本(通用版)3、篇章3:孙权劝学样本(通用版)4、篇章4:孙权劝学例文(实用版)5、篇章5:孙权劝学模板(标准版)篇章1:孙权劝学样本(规范版)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小组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说道三国这一段历史,正如一首歌中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
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
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板书)15、孙权劝学(多媒体出示幻灯片1)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
一共涉及三个人物形象:(板书)孙权,吕蒙和鲁肃。
(多媒体出示幻灯片2)(1)、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的名将。
(3)、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的谋士和将领。
2、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根据自己手中的资料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呢?(指名回答)(多媒体出示幻灯片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鉴戒。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道。
”(多媒体出示幻灯片4)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人物形象。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doc
拓 展 提 升
二、整体感知 提出还有的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疑难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分析强调问题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 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 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 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 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 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 记忆知识点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 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 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 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 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 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 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 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 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 独自完成 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班内交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 孙权劝学, 语重心长, 循循善诱。 吕蒙在 他的感召下就学, 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 调揣摩得更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一、教材剖析:《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试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育内容。
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从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美谈。
本文重视以对话体现人物,对话赋有情味,尽管矮小,但却令人寻味。
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情明显,各具风味。
二、学情剖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诵课文,翻译课文,并经过朗诵了解文章的创造特征,掌握文中人物的性情特征,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思。
三、教育方针常识方针:1、学习一些白话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人物言语。
才能方针:1、能在娴熟朗诵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中止。
2、经过了解辞意,领会对话中的不同口气,揣摩幻想人物其时的神态和心思活动,从而剖析了解文章的创造特征,掌握文中人物的性情特征。
进程和办法:自读质疑,学生凭借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间疑问提出,小组间评论处理,或提出来一起处理。
协作探求,针对学习进程中的疑问,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经过协作,一起评论答复。
情感情绪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开展教育要点:品尝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间体现的人物形象特色。
教育难点:1、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宗旨。
2、联络日子,让学生真实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开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时: 1课时四、教育进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单元咱们从前学过课文《伤仲永》,仲永从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他的改变让咱们扼腕叹息,这也让咱们了解了天才也是需求不断的学习的。
那假如一个普通人,经过尽力学习,成果会怎么样呢?今日就让咱们跟从司马光去看看三国年代的大将吕蒙。
(板书)孙权劝学(二)、简介作者著作: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掌管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宿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
2.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课本。
六、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作者作品介绍
知识目标
ppt
背景介绍
a
g
拓展知识
2分钟
自制
读古文
过程与方法
ppt
古文内容
a
e
建立表象,帮助正确朗读
5分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下载
分析人物
过程与方法
ppt
理解文意
a
e
帮助理解诗句意思
5分钟
下载
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ppt
问题探究
a
I
升华感情
2分钟
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孙权劝学》的作者、背景、内容,理解劝学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阅读中了解古代文化,掌握古代经典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通过写作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孙权劝学》的作者、背景、内容,学习古代阅读方法和技巧,领悟劝学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于古代经典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在写作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
2. 对话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实践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写作、朗读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阅读技能。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 分钟)通过介绍《孙权劝学》的一些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对于古代经典文化的兴趣。
2. 阅读课文(15 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孙权劝学》的全文,并进行逐句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展开互动。
3. 小组讨论(20 分钟)按照小组分组,让每组学生对于《孙权劝学》的不同部分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观点和方法。
4. 朗读训练(15 分钟)通过朗读《孙权劝学》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掌握古代经典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写作活动(30 分钟)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写作。
题目可以是对于《孙权劝学》的理解、对于劝学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等等。
6. 总结(5 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进行问题回答和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领悟《孙权劝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 新人教版
15孙权劝学基本思路: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成语的运用三、教法和学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五、预习导学:(1)作家作品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
(2)加拼音。
卿()岂()涉猎()孰()遂()(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孰若.孤()自以为..大有所益()但当涉猎..()当涂..掌事()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士.别三日()及.鲁肃过寻阳()见.事之晚()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六、学习导入:说出跟读书有关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整体感知:1.朗读《孙权劝学》。
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 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师生讨论解决。
3、布局谋篇、全文可分为四层,第一层是_______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是________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是________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层是________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当堂达标:1、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2、下面两个成语皆出自本文,请指出出它们的具体含义,⑴吴下阿蒙:⑵刮目相待:九、翻译句子:(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十、作业安排:.本文与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句子。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2.懂得劝说的艺术。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艺术的劝说和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用“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成语引入一、检查预习(提示学习方法:1.查字典;2.借助《文言文》和课后注释;师生、同学间互助合作。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感知文中主要人物形象二、阅读课文(一)读1.读准字音,流畅读文。
2.听读,正音并注意节奏、语气。
3.朗读课文,读懂文意。
(1)理解生字词含义(2)古今义(3)译文意(4)概括课文内容(二)赏析1.揣摩语言,体会人物个性2.从人物的神态、心理体会人物个性(三).拓展延伸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你有何启示?(提示:从孙权劝学、吕蒙苦学、鲁肃叹学等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习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也能掌握一些劝说的艺术。
)以程门立雪、悬梁刺股等历史典故激励学生努力读书1.诵读课文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学生活动:说说成语含义学生交流学习方法抽生回答后屏幕展示1.自由朗读,边读边圈画生字词。
2.认真听读,纠正读音。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抽生朗读,师生纠正读音和语感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纠正1.抽生朗读—谈谈体会—师生评议分角色朗读——分组探讨——师生交流评议分组交流积累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俗语学生巩固积累语文教学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用到质疑、讨论法,再辅以幻灯片等多媒体演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品味人物语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孙权劝学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2.品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精炼传神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后附(课堂模式思路)+原文
翻转课堂的授课思路
一、课外翻转
学生自学任务单+微视频
二、课内授课思路
(一)反馈+示疑
(二)助学任务单+课内微视频
看微视频+小组讨论+集中解决
2.回归师生对话,探寻语言本真。
课文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
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有意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1、通过多次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任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有意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2、掌握并学习应用“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教学方法:诵读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司马光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吴下阿蒙”的意思?“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那么还有一个成语“刮目相待",谁又知道它的意思呢?它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这两个成语来源于同一个故事,主人公都为三国时的吕蒙,吕蒙从不好读书的“吴下阿蒙”到让人“刮目相看”期间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他的这种变化,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言文《孙权劝学》来解决我们的疑问。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案 新人教版
15.孙权劝学【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注意断句和停顿。
(重点)2.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难点)3.懂得学无止境,学习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①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
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追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司马光砸缸)②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跟随周瑜、程普等人大破曹操于赤壁。
起初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读了很多史书、兵书,鲁肃赞扬他“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死后,吕蒙率领军队,袭击并打败了蜀将关羽,占领荆州。
不久病死。
2.掌握文下注解,解释加点字:初,权谓.(对……说)吕蒙曰:“卿.(古代君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不可不学!”蒙辞.(推托)以军中多务.(事务)。
权曰:“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岂欲卿治经..(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研究儒家经典)为博士(通“耶”,语气词)但.(只)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耳。
卿言多务,孰.(谁)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于是,就)始就学。
及.(到了……的时候)鲁肃过.(到)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现在)者才略,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就)更.(重新)刮目..(认清事物)之晚乎!”肃遂.( 于是,就)拜蒙..(擦擦眼)相待,大兄何见事母,结友而别。
3.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预习检测】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
小组评分【课堂探究】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讲述了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其主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的历史故事。
2.概括孙权与吕蒙的性格特点。
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从他经常看书也能看出他的好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学目的: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
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人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迫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
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
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
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
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结合注释,梳通文意。
1.指导学生将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文中相关位置处,并将不懂之处作上符号。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初]当初。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3.请学生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老师指导学生强化对一些语句的把握。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去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第二步,学生精读课文:课堂探究:1.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讨论并归纳: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讶的神态。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尸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
这些话表明孙权劝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讨论并归纳;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东吴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也是从侧面表现劝学的结果,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请解释词语“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6.请解释词语“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现在也有用“刮目相看”的。
造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三步,背诵课文,现代审视。
你对文中阐述的观点有怎样的理解?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总结固趣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才识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布置作业:预习《谈骨气》,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关于司马光的轶闻趣事一、司马光砸缸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二、功名早成宋仁宗宝元初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可谓功名早成。
然而,他却不以此自满自傲,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
”这一席话反映出青年司马光不图虚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成圣称贤。
此后,他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司马光历来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的东西。
考中进士后,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
”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
这件事,到了司马光晚年,被他写进家训来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要注意节俭。
此外,司马光对双亲特别孝顺。
他被任命为奉礼郎时,他的父亲在杭州做官,他便请命要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离父亲近些,可以奉养双亲。
司马光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他担任并州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这里,成为当地一大祸患。
于是,司马光向上司庞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来此地耕种。
”庞藉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郭恩去办理此事。
但郭恩是一个莽汉,带领部队连夜过河,因为不注意设防,被敌人消灭。
庞藉因为此事被罢免了。
司马光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
庞藉死后,司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为自己的母亲,抚养庞藉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三、经世致用步人仕途后的司马光仍然潜心学习,力求博古通今,他通晓音乐、律历、天文、数学,而对经学和史学的研究尤其用心。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己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政事,力图拯救国家。
四、直谏忠臣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
而在举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谏,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下来。
因为怕提起继位的事会触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讳,群臣都缄口不言。
司马光此前在并州任通判时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这次又当面跟仁宗说起。
仁宗没有批评他,但还是迟迟不下诏书。
司马光沉不住气,又一次上书说:“我从前上呈给您的建议,马上应实行,现在寂无声息,不见动静,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利的事。
那些小人们都没远见,只想在匆忙的时候,拥立一个和他们关系好的王子当继承人,像‘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这样大权旁落的灾祸,真是说都说不完。
”仁宗看后大为感动,不久就立英宗为皇子。
……司马光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一直坚持这种原则,被称为“社穆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说:“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错误了。
”五、高谋远略司马光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
他曾说修心有三条要旨:仁义,明智,武略;治国也有三要旨:善于用人,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司马光的这一主张很完备,在当时有一定积极意义。
朝廷下诏在陕西征兵二十万,民心大乱。
司马光认为此举不妥当,便向掌管军事的韩琦询问。
韩琦说想用突然增兵二十万来吓唬敌人。
司马光认为这只能欺骗一时,而且庆历年间征兵戍守边地,已经把老百姓吓怕了。
韩琦说他不会用老百姓戍边,司马光表示不信。
不出十年,事情果然如司马光所料。
……司马光对于朝廷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他带病处理各种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
别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
”病危时,他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还不停地呓语,说的全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逝世,终年六十八岁。
太皇太后听到消息后,和哲宗亲自去吊唁,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
京城的人听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吊祭;岭南封州的父老乡亲,也都备办祭祖;都城和周围地区都画了司马光的遗像祭祖,吃饭时必定为之祈祷。
六、盖棺定论司马光一生忠孝节义、恭俭正直,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礼。
在洛阳时,司马光每回去夏县老家扫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马旦。
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不仅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还像照顾婴孩一样照顾他。
司马光一生从不说谎话,他评价自己时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平生的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
百姓全部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错事,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司马光一生清廉简朴,不喜华靡。
史书上记载着他这方面的许多小故事,传为美谈。
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与他为邻。
据说,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
最后,他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的警枕与乐园司马光,生于北宋,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他曾经做过宰相,还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自幼聪慧机警,他五岁时破缸救人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然而,他的聪慧却与喜爱读书的个性很有关系;即使他当了官,仍旧勤于学习。
他在白天公务繁忙,只好夜来念书,为免自己睡得太久,他竟用一段圆木头来代替枕头。
这圆木枕硬梆梆的,与脑袋接触面又小,睡久了便会感到不适,想转动一下,但当头一离开圆木枕,圆木枕就滚开,头自然碰撞到床板上。
于是,司马光便会清醒过来,继续读书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