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组织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关键词:建构主义;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理论简介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源于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他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出了完整的同化——顺化学说。

所谓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改变。

所谓顺化指同化对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无能为力”时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个体通过保持同化与顺化的动态平衡,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与“认知结构顺化于外物”这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使个体处于一种“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认知状态的动态循环中,从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内容不断丰富发展起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原有知识经验与所要建构的知识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有自己已形成的对社会各种各样的认识,有自己的知觉经验,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冲突不断产生问题,学习者要解决问题,就要进行思考分析,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方案,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子。

由于这种认知矛盾是学习者内部产生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所以,学习者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因此,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设计整体性的、有弹性的任务或问题,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一、导言构建理论是一种基于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课堂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观念和行为。

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共同构建课堂学习的过程,其侧重于学生建构知识、社会过程和社会环境,从而探索和创造新的知识。

在构建理论课堂中,学生带着活动和问题,教师帮助导向和引导学生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将知识与当前实践联系起来。

二、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1、设置情景活动:在构建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不但通过自然文学或图片,也可以通过真实生活场景来设置。

比如,教师能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实验室或者机械厂,以让学生们直观的体验实践活动;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们重现一个生灵活动的场景,让学生们感受联系场景当中的知识,重新审视以前所认识的情境和看法。

2、引导学生归纳:构建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综合任务,让学生们在发挥创造性想象的同时,也能有机地挖掘、归纳学习成果。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把在参观实验室中收获的知识转化为图表”的综合任务,让学生在构建有机图表,将所学到知识体现出来,从而收获更多可视化的提示,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鼓励学生分享:构建课堂教学目的是鼓励学生发现、分享自己的知识思考方式。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研讨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以“解决实际中的某问题”为研讨议题,在团队中分享知识、讨论解决方案,为每个学生提供一次发挥想象力和分享交流平台。

4、加大讨论:构建课堂教学中,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融合学习环节,可以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重新构建知识。

比如,针对某一议题,教师可以提出有争议的观点,设置分配的小组,让每一小组去找出相关的信息,在小组之间交换比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结论构建课堂教学是一种构建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发现、分享自己的知识而获得知识、探究工程并有效地运用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强调学生在把握学习内容的同时拥有发挥自己思考和发现的机会,从而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发展创新性思维,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实现知识的更好掌握与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输入 、 积累和存储 。
建 构 主 义 理 论 的 产 生 具 有 深 厚 的 哲 学 渊 源 与 心 理 学 根
源, 在 心 理 学 上 的研 究 尤 为 突 出 。从 哲 学 层 面 来 看 , 最 早 的 建
构主义思想可 以追 溯到维柯 的“ 真理 即创造” , “ 人只 能认 识 自
课 堂教学
启示 【 文章编 号】 1 6 7 1 - 1 2 7 0 ( 2 0 1 4 ) 0 3 一 O O 3 2 一 O 2
【 文献标识码】A


建 构 主 义 学 习理 论 的产 生 与发 展
原有 经验与认 知之上 , 主动建 构 、 意 义 生 成 的过 程 , 是 与 外 部 世界协作 活动的过程 , 并 非 被 动地 接 受 信 息 , 也 非 简单 的 信 息
也 将 教 师 的角 色从 知 识 的传 授 者 、灌 输 者 转 变 为 了学 生学 习 活动 的 指 导 者 、 帮 助 者 与 组 织 者 。该 理 论 强 调 , 要 把 学 习 自主
的 作用 。2 0世 纪 七 、 八十年代 , 美 国认 知 代 表 人 物 布 鲁 纳 吸取 了 维 果 茨 基 的“ 社会构建理论 ” , 并 将 其 宣 传 到 了美 国 , 在 美 国
己所 创 造 的东 西 ” 等 理论。大多数学 者则认为 , 建 构 主义 思 想
的 萌 芽 源 于 康 德 对 理 性 主 义 与 经 验 主 义 的综 合 。 康德认为 , 世 界 的本 来 面 目是 无 法 被 真 实 反 映 的 ,更 没 有 必 要 花 精 力 去 揣 测它 , 人 们 所 能 知 道 的 东 西 都 只是 自己 的 经 验 而 已 。故 此 , 康 德 被 诸 多 学 者认 为 是 建 构 主 义 的鼻 祖 之 一 。 心 理学 理 论 的发 展 则 是 认 知 主 义 向 建 构 主 义 演 变 的 直 接 动 力 。瑞 士 心 理 学 家 皮 亚 杰 的 儿 童 认 知 发 展 理 论 对 建 构 主 义 的产 生 与 发 展 至 关 重 要 。 他 认 为 , 学 习 是 一 种 自我 构 建 , 是 儿 童 在不断成熟 的基 础上 。 主 客 体 相 互 作 用 而 获 得 的 一 种 个 人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能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发挥创新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要素。

1.要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概念、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充分利用丰富的时事、材料、以及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事实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将知识“外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应用他们的知识,即将知识“个化”,思想政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去应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实现自我反馈。

要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即实现自我反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以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感悟及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着。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咨询者”和“助学者”等多种角色: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看成工作者,而应该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演变成“主导—参与”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无法充分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崭露头角,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地对新知识进行解读和建构。

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而应是知识的创新和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不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合作过程。

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将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1.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

它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是一个个体主动建立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而且是一种主动的活动,其中学生必须在实践和认知之间建立联系。

由此可以看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得到有效应用。

首先,积极探索有效能够实现构建主义理念的新教学模式。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因此应尽可能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模式。

例如,应结合课堂“活动-反思-构建” 的教学活动,采用一些新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游戏、研讨会、探究发现和实践学习,让学生进行积极探究。

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以促进建构活动。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构建可实现的环境。

所以,应利用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机会去探究现实中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构建新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活动,以激发兴趣。

因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展示和实现自我,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不断重新构建新的知识。

当学生在活动中JavaScript过程,可以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

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后,应注重学生的反思活动,帮助他们总结出学习成果。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有机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新学习作出分析、思考、判断和评估,以便发展出新知识和技能。

此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及时调整、总结和充实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活动更为有效。

综上所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有效地应用在教学设计中。

为了落实该理论,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传统课堂模式,以及采用一些新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影响的反思活动,以帮助学生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和技能;应注重学生的反思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充分利用课堂活动,让学生探究和实践现实中的情境,最终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体育课堂教学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体育课堂教学

斗” 情境之 中。
二 、 用建 构 主 义 学 习理 论 下 的学 生观 指 导 体 育 课 运 堂 教 学
的阶级局限性
作为一幅描绘历史事件的作品 ,步辇图》 《 是有着其
特定 的历史意义 的。经过上面过程的讨论 , 再稍为点拨
《 步辇 图》 映了怎样 的时代 审美特征 和暴露 了作 反
引导 , 学生经讨论后 , 最后答 案便水 到渠成 :步辇图》 《 是
者怎样的阶级局 限性 ?这个问题 一提出 , 学生们便挖空
越生动 。如在一节实心球 的教学 中 , 我说 到当前 国际恐 怖组织 比较 猖獗 , 世界各 国人 民都 在呼唤和平 , 而学生 就是维护和平的军人 。我提议学生 :有没有信心用手 中 “

运用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下的课堂观指导体育课
堂教 学
传统 的课堂 , 教师只管完成 自己讲 的任务 , 而忽视
道 :能” “ 。我又追 问:用什么有效方法去催毁?” “ 学生畅 美。
为教师的成长主要在课 堂 ,教师 的生命也主要在课堂 ;
的外表特征 ,而且 要深人地刻 画 出人 物的内在情感变
化。即形 、 神要兼而有之。
四、 引导学生探讨《 步辇 图》 反映的历史意义 所
三、 引导学生探讨《 步辇 图》 的时代 审美特征和作者
画家 , 的作 品必 须符合统 治阶级的需要 , 他 突显帝王 高 高在上 的地位 ,通过人 物身材 比例大小 的刻 意描绘 , 显
最早反映 中国汉 、 藏民族团结 和睦的历史画卷 。作 品从
情节到形象刻画

都 突出了汉藏通婚事件 的政治 意义 ,

是汉藏友好往来和血 肉相连历史的真实写照 《 步辇图》 的创作 就是为 了纪念 、 歌颂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一、建构主义教学原则(一)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或问题中(二)支持学习者发展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三)设计真实的任务(四)设计任务和学习环境,可以反映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能够适应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五)给予学习者解决问题过程的自主权(六)设计支持并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七)鼓励学习者根据可替代的观点和背景去检测自己的观点(八)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随即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urction)模式等。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学院在R.E.Calza和J.T.Meade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遗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组,其目的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开发动画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学系统,所用的就是随机访取教学模式。

该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可用于学习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有关内容。

学习重点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变异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还能实际验证。

该系统的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主题——通过入网的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程的若干主题;2.创设情境(为随机访取教学创造条件);3.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意愿可选下列不同主题,在学习某一主题过程中,学生可随意观看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和理解(随机访取学习);4.协作学习——在上述独立探索基础上,开展基于Internet网络的专题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通过公告板和email(电子邮件)可对学生布置作业,对讨论中的观点加以批判并进行个别辅导;5.自我评价——为检验对知识的建构与验证,学生在上述学习阶段后应进行自我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这些方面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应用实践及不足之处。最后,文章总结了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成效和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前景。
引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深受教育界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 动性和建构性。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 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建构的。本次演示旨在全面梳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目前,建构主义教学评价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评价标准 不统一、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4、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总结与反思阶段强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以及对学生 和教师的反思和提升。其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教学目标: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是否得到了有效实现。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念,它强调学习者的主 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和意义建构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为教育、培训、康复和心理学等领域提 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发展思路。
摘要
本次演示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详细探讨了其发展历程、主 要观点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概 念和内涵,然后从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和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分析了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在
未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应用,例如利用、大数据等技 术来支持意义建构和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更 加实践和案例研究
,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促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静海县2015年暑期培训作业姓名:刘宝双乡镇:中旺学校:大庄子中学您的教龄:13培训类型:骨干培训_培训学科:语文培训时间:主讲人:刘金明_培训内容:学习理论与教学作业题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业成绩:_____________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三种。

无论哪一种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以及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我得到启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的确立,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意义的建构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就结合一些案例进行简要的阐述;?一.支架式教学的案例?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八年下《巴东三峡》之前,先钻研了教材,收集了一些参考资料,抓住了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

教此文时,我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

课前,我拟定教学目标为:?1.?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掌握作者的游览行踪,理清写作思路。

3.?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我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基本内容:“谈谈对长江三峡的总体印象”待学生弄清楚后再品读:“西陵峡”,这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品语言、品画面、悟谚语等;第二课时品读:“巫峡”时,抓修辞;第三课时品读:“瞿塘峡”,看两岸的人文景观,揣摩作者感情。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文档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文档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与心理学根源,在心理学上的研究尤为突出。

从哲学层面来看,最早的建构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维柯的“真理即创造”,“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等理论。

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建构主义思想的萌芽源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

康德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无法被真实反映的,更没有必要花精力去揣测它,人们所能知道的东西都只是自己的经验而已。

故此,康德被诸多学者认为是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则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演变的直接动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建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构建,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一种个人经验或社会经验,从而使新旧知识逐渐达到平衡的过程。

在该理论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和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在知识构建的过程钟起着关键的作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认知代表人物布鲁纳吸取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构建理论”,并将其宣传到了美国,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自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被认为是学习理论界一场革命性变革,它是继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拓展。

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诠释上有着其独特的一面。

(一)知识观――知识是不确定的行为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反应,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客观世界是不能够被人真实地反映。

因为每个个体的认知图示即个体经验不同,加之其对事物的认识也只是一种暂时的解释,而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又会出现新的解释。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任何客观的实在,所以知识是不确定的。

(二)学习观――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周 艳
摘 要 : 构主 义学习理论 强调 : 类知 识 不是 纯客 观 的 ; 建 人 学习者 的知 识 不 是 由教 师传授得 到的 ,而是 自己建 构的 ; 识 不是独 自 知 形
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 ;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 灌输 的对 象等认知理论观点。 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指导下的课 堂教 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应是 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强调对学生的 “ 堂氛围” 思维技能” 协作学习” 以及 “ 课 、“ 、“ 先行组织者”等  ̄- d/ - 分析和构造,以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经验,激活学生高水平 的思维活动,促 进新 旧知识经验 的相互作用,从 而让新知识 在原有经验
的基 础上 “ 生长” 起 来 ,促 进 学生完 成意 义建 构。
关键词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学设计者 ; 教 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 周艳 (9 2 ) 18 一 ,女,河南商城人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 江苏 南京 20 9)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助教, 107
主要 研 究方 向 : 础心理 学。 ( 南 商丘 46 0) 基 河 70 0
学生对所学 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 设计 者创 设一种开放 的、民 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 习,因为这样的气氛与批判性、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很大联 系。
二 直接传授 思维技能的设计 思维教学的关键之一是创设 应用技能的 “ 情境 ” 。脱离情境 的思维训练无异 于在 篮球训练 中,只教运动员传球 、投 篮、过
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强调对学生的课堂氛围思维技能协作学习以及先行组织者等d分析和构造以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经验激活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促进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让新知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长起来促进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1)-模板

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1)-模板

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1)[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教育观念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

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

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

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

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

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推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7篇)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篇1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为教育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合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营造了另一种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更好的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而创造有利的教学情景,促进其交流与合作。

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是教育教学所一直向往的境界。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20世纪8O年代建构主义兴起,并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哲学上,建构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知识社会以及科学史的影响。

因此正如斯拉文所说:“在教养心理学中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他叫法不一,但更多的称他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体学派学习理论在当今的进一步发展,其奠基人皮亚杰明确指出,人不是发端于主客体,而是发端于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其核心主旨是知识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来的。

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心理中的图式理论等均对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理解来探思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且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于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

而且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虽然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相同的理解。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基于原认知结构,在任务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不断构建、拓展“最近发展区”使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的。

因此,教学要基于教材通过分析学生原认知情况,确定目标,完成教学设计,有效整合资源,构建问题情景、形成任务驱动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标签: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基于原认知结构,在任务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不断构建、拓展“最近发展区”使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通过分析学生原认知情况;有效的提供和重构教学资源;构建问题情景、形成任务驱动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立足学情,确定目标,设计教学,夯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之基石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主张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目标的生成性,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合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强调“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而教学设计又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预设的教学方案,是教师经验、智慧、风格的结晶,是对教材的再创造。

因此,立足学情,确定目标,设计教学,则是夯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石。

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针对人的教学,要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

课堂教学的起始状态和终结状态相比要发生变化,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学生的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首先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发展历程,然后探讨如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具体来说,我们将讨论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如何创设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以及如何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等问题。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推动教学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它认为学习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他人的互动,主动建构、重组和内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和理解,对新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的重要性。

它认为学习发生在真实的、具有意义的情境中,而非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传递中。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形成更加真实、有用的学习成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重视社会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分享,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贡献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这些观点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促进学习者的社会互动,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建构、理解和应用知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教师;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皮亚杰等西方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儿童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创立了儿童认知发展日内瓦学派,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所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新加坡、德国等许多国家盛行,在我国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它在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知识观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绝对的。

而是临时性的,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知识也不是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也并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因此“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不能由教师通过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向学生灌输,而只能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只能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具体的行动情景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才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2.学习观学习过程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来。

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Theory in Learning )是
一种认知学习观,它指导着学习者构建新的知识、价值观和语言系统。

它的基本原理是,学习者需要经历活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反思
和认识并更新证据,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在翻转课堂教
学模式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活用其有效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
真正对他们有益的学习体验。

翻转课堂的概念是将课堂的学习任务前移,允许学生先在课堂之
外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反思和讨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支持这一概念,强调了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动手做事而不是复述老
师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具有足够的自主性,从而让自己获得真正有用
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可使用课程学习周给学生设计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资源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利用社
会媒体发布任务要求,召集在线参与者,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


些活动是以让学生参与并发挥主动作用为特点,学生就会实践并构建
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地认识、理解和学习所学内容。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助手的功能,惯性思
考的方式组织头脑风暴,积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启发,一方
面获取深刻的理解,一方面可以调整课堂的氛围,令学生在发挥主动
性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安全感。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贴近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在课堂上引发合作、发现、共享和交流,调节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有效地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起源于皮亚杰及布鲁纳等人所作的革命性研究,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 cen-tered)”的理论,后来他倡导“发现学习(discov-ery)”,即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去建构。

古宁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年提出“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 learning)”理论,即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传统行为主义者(behaviorist)的教学建立在直接观察和外在控制的方式上,不仅无法发展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而且这种教学违反人类学习的“建构”本性,应该扬弃。

建构主义理念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因此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可以概括为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协作性和学习意义的建构性。

阅读是人们从客观世界搜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若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须充分关注他们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语言技能是英语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初中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有了新的内涵,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当前英语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阅读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更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建构主义的出现为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合理运用建构主义可以有效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20091224116 体教091班徐珊珊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教师;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皮亚杰等西方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儿童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创立了儿童认知发展日内瓦学派,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所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新加坡、德国等许多国家盛行,在我国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它在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知识观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绝对的。

而是临时性的,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知识也不是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也并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因此“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不能由教师通过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向学生灌输,而只能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只能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具体的行动情景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才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2.学习观学习过程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来。

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从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

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因此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过程,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

它包含着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3.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组成理想的学习环境的四个部分。

情境: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协作在这里包含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同理,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

所要建构的意义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因此,只有帮助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才能完成意义建构。

4.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课程建设既考虑专业的实际需要,又考虑学生的实际程度。

课程不被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

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

5.师生角色的定位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二、课堂教学方法探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课堂教学,其基本结构是重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培养能力的过程;创设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建构知识教师尽量不要作专门的讲解,只提出问题。

知识点的学习都在学生提问、自由讨论、争执、组间竞赛、组间互评的互动中完成。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从而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

教师只是启发引导和适时提示,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给予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发挥首创精神。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培养发散性思维,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回答问题时可由教师随机点名,由每个学习小组中的一个同学代表本小组发言,小组代表发言人承担着全组的责任,有利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学习讨论小组协商,培养协作能力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服务于基层的技能型人才,强调协调与合作能力。

以学习讨论小组协商形式进行的合作学习凸现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别人,学会对人的尊重、信任、理解和包容。

采取自由分组、自由讨论的形式,在固定的学习小组内通常的学习方式是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使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达到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中,有利于人人参与,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和分享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因此,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式,更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型人格的途经,即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对事不存有偏见,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等人格品质。

3.引导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学会创造性学习当前,创造教育已被公认为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造潜能人皆有之,但发挥出创造性需要适当的条件,即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挑战自我,并享受到探索问题的过程带来的快乐,开发出创造潜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鼓励学生对答案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

从个性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是能适应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质疑,并相互之间对答案进行反驳,促使学生在不同层次问题的对答中训练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在提问、自由讨论、争执的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5.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资料并非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三、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组织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学过程无法重复。

同一门课程、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于面对不同的学生,他们可能提出完全不同的问题,使教学过程完全不同。

因此,教师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主要是邻近学科有关知识,因为学生的发言可能会跨学科。

第二,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

以学习小组开展讨论,是课堂教学的常见形式,要谨防讨论演变成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支持性的环境”,要特别关注讨论中保持沉默的学生;更要多给后进生一些关爱,使其原本封闭、排异甚至是自卑的心态向开放、接纳、自信的心态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