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 高中语文 唐宋散文选读 第1单元 百丈山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提出 “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 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 心”的命题。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 科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 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界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 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朱熹的著作有《四书 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 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 书》等。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 丈 山 记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 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 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 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2.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 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 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 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 ) )
答案:1.大概,表推测 2.目的连词,来 3.于是,
就 4.那
四、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 2.独其西阁为胜.( 3.于林薄间东.南.望( 4.日光烛.之( 5.旦起下.视(
) ) )
) )
答案:1.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形容词作名词,美 丽的风景 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名词作动词,照射 5.名词作状语,向下
第二段重点词句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4百丈山记 含答案
◆4百丈山记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是一篇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本文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
作者于描绘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心泉丁冬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
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
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
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赏读: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羞耻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赏读: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赏读: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赏读: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作者视窗一代大儒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百丈山记唐风宋韵观书有感朱 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以此句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哲言睿语作家神笔镇流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昼则联车出游,夜则对榻论诗”,颇可相得。
一日来到蓬壶高丽的林氏祖宅,得山川钟毓之秀,堪称幽胜。
只见千峰凝翠,万木吐绿,山深菁密,树木葱茏,一时雅兴,即索纸笔,题字以赠。
山间竹纸算是现成,就是没有大笔。
俗话说“刀钝出利手”,朱熹即以茅草临时扎成,当场书写“居敬”二字赠之。
乡老争相传诵圣人留下金字,即以楠木作匾,镌之以作永远纪念。
当金匾悬挂祖宅厅堂之后,即将这根茅笔置于匾后,以示子孙,久之辄发毫光,初时颇感奇特,久之不以为意。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骆起明任永春知县之时,下乡劝农来到蓬壶,即有传闻朱熹茅笔题字之事,就乘车前往高丽谒见林氏祖宅,只见“居敬”微尘不染,索笔觇之,如获拱璧,时过四百余载,仍保护完好。
经乡人同意即收在身边赏玩,用香囊盛之,锦缎裹之,并作为传世之宝珍藏。
康熙十年骆起明任满晋省过乌龙江,一时风浪大作,翻江倒海,轻舟上颠下簸,真有覆舟之险。
同舟之人认为是妖邪作祟,争求宝物以压邪,骆起明行装内仅有书籍数筐,别无珍宝。
最后乃以朱熹茅笔掷之江中,说来也怪,立时风平浪静,众人誉之为“神笔”。
2019-2020语文新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 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 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
整体感知
百丈山记
登山经过 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 描绘石台、瀑布→壮美 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是行也,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过清”之间, 朝暮几与神交。自己未至辛酉,凡三日而后返。
(选自中华书局《古今游记从钞》,有删节) 注 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顺。山回路转,乌纱欹斜,随意先后。至山下,日犹未中。饭竟,信 其所之。再寻“桃源”之游,昔林木交翳,今皆廓然。复循山磴,游 于“物外”。乔木倚天,涧流清壮。此间桃源之津所从始也。过小桥, 缘山而行。泉石相捕,无风而涛。行且百步,幽意益邃。横涧为桥, 榜曰“三峡”。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啮。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 所止。复行数十步过盘石,临浚流,景象天逸。不特与所谓“物外” 者异,亦与所谓“三峡”者异。久之,暮烟四合,不可久留,遂寻旧 游而归。抵夜复坐于“枕流”,林外灯火,久益微茫。泉流静深,尤 与夜气相宜。
√ A.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B.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C.旦起下视
D.于林薄间东南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1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 百丈山记1.通假字以纪.其胜 同“记”,记载。
2.一词多义(1)乃⎩⎪⎨⎪⎧ 十余级乃.得度:才,就,副词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其沫乃.如散珠喷雾:这样,如此(2)其⎩⎪⎨⎪⎧ 阁据其.上流:代小涧以纪其.胜:那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3.词类活用(1)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
(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照耀。
(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
5.翻译下列句子(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它的水花这样如同散珠喷露,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翠重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百丈山记⎩⎪⎨⎪⎧ 登山经过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描绘石台、瀑布→壮美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二、中心主旨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
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第二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答:答案 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答: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
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控:临 B .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 揖:正对着 C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 薄:迫近D .卑庳迫隘,无足.观 足:足够答案 D解析 足:值得,配。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附解析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附解析朱文公一生治经讲学,皓首穷经,畅游于经山书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险奇幽静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迹。
踏石磴,过涧水,夜宿听泉;观瀑布,赏夕阳,探幽寻胜,不禁让人思绪飘然,逸兴畅飞。
在朱夫子细腻的笔触下,那俊美的山峰,险奇的石磴如现眼前。
百丈山承载了朱文公的游玩意兴,朱文公的文字又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
秀美景色,历历如绘,让人瞻言见貌,如临其境。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
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二、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白对照登 百丈山 三里许,右俯 绝 壑,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边是又深又险的山谷。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县东北。
许:约计的数量。
俯:屈身,低头。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谷。
左控 左临悬垂崖,叠 石 为 磴,崖绝壁,垒叠石头作为阶梯,⎣⎢⎡⎦⎥⎤控:临。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练习):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Word版含答案
第4课百丈山记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选自新浪博客我们在险峻的华山上艰难地“爬”着,一边“爬”一边观赏着著名的华山。
我见识过怪石嶙峋的张家界,浏览过风景秀美的桂林山,但却从来没有看到过西安这一带一座座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课内挖掘】朱熹劝学相传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
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啊!”这时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
据传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课外运用】渠清如许你的精美八股,沿袭数朝,淘出精英无数,他们满腹经纶,妙笔生花。
面对前来朝拜的洋人,他们以“异类”相待;面对精良的炮舰,他们不屑一顾。
终于有一天,喷火的枪炮击落了他们的花翎,这才生出“洋务救国”的念头。
近代的耻辱,在无上的自信里拉开帷幕。
作文近乎固执的坚持,近乎盲目的壅塞,使你在近代落伍,所以,汲取教训的你广开言路,以海纳百川的大度接纳着各式外来文化。
你粗暴地推倒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粗大的柱子里露出鲜红的檀木。
一位老人颓然蹲下,用手抚摸着花纹精致的砖瓦,用哽咽的语调讲述着关于老屋的故事,和历史一样绵长、和画檐一样精美的故事。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 百丈山记
第 3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右 俯绝壑,左 控垂崖(名词作状语,向右、向左) . . (2)循磴而东 (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走) . (3)前 瞰涧水,后 临石池(名词作状语,向前、向后) . . (4)度而北 (名词作动词,向北走) . (5)南 与东谷水并注池中(名词作状语,向南) . (6)乃壁 其后(名词作动词,筑壁) .
晨 读
探 究 精 研 文 本 拓 展
·
开 卷 有 益 链 接
·
·
课 文 导 读
基 础
4
百丈山记
·
边 读 边 悟
提 能
·
预 习 新 知
·
精 学 精 炼
出山道中口占 朱 熹
川原红绿一时新, 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 不如抛却去寻春。
【内容赏析】 朱熹是宋朝的大学者,终年埋首书房,研究学问,著作书籍。这 首诗描写他偶然放下书本,到郊外散心,面对一片 青山绿野,鸟语花香,胸襟为之舒展开朗, 不禁感叹地说:“与其终日埋头在书堆里,好 像永远没有尽头,还不如放下书本,到郊野去 痛快地寻春吧!”终年埋首书堆的人,应该抽 空到户外去散散心,多与大自然接近,才能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也有 些不爱读书的人,常喜欢引用“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洒脱与放荡。
连词,表让步,即 高 淙 下,其 声 水皆清澈,自 使。亭午:正午。 水很清澈,从高处淙淙流下,发出清脆
có n 自高淙( ɡ )下: 水从高处流下,发出淙淙的 溅 溅 然。 的流水声。 流水声。淙,流水的声音。溅溅然:流水声。
度 石 梁,循 两 崖 曲 折 而 上,得 山 门。 而: 过了石梁,顺着两崖曲折地向上攀登,见到了山门。 连 词,表 人。然 小 屋 三 间,不 能 容 十 许 修饰。 有三间小屋,甚至不能容下十来个人。但是向前
粤教版-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百丈山记课件
2
微课
— 中国文化名人朱熹
▪ 文化名人朱熹.mp4
3
二、课前导入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
水注入的现象, 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
顷刻万变。台东径断,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而作神祠于其东,水
旱祷焉。畏险者或不 敢度,然山之可观者, 至是则亦穷矣。
薄: 迫近
紫翠重叠:或紫或翠重叠相映
殚(dān) : 尽
出: 出没
皆若飞浮来往:若飞若浮, 若来若往
径: 小路
凿石容磴:凿出石级为路 神祠(cí) : 祭神的祠堂
水或不旱敢祷度焉:: 天有旱的或人水涝 时
的地方。
因: 于是 为: 作,
识写 (zhì) :记
夫:那些
年月 日:
15
整体感知:
1、本文的游踪是怎样的?
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
2、本文的写作 目的是什么?
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3 、本文的写作特色
移步换景 详略得当
寓情于景
16
课堂小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 其一《古磴》诗云:
层崖俯深幽, 微径忽中断。 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诗人站在层层叠叠的悬崖之上,下面是幽深莫测的山谷, 眼 前的羊肠小道突然中断。在这种上不能,下不易的困境之中,诗 人认为只要勇敢地向上探索攀登, 前面一定会有奇丽的风光。 朱 熹在写景中巧妙地提示一个生活哲理,在困境中只在敢于奋斗, 必能化险为夷,闯出一条通往险峰的道路。
2017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课件:第4课《百丈山记》(共41张PPT)
朱熹
学习目标
• 1. 读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用法。 • 2. 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 3. 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不畏艰险 的意识。
重点:
• 1. 通过研读,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和作 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 2. 积累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 句式用法。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 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
其声溅溅然。
循:顺着 而:顺承连词
虽:即使
亭午:中午 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往东走
石梁跨于其上:状语后置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 它上面。两边都是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 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 流清澈,从高处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
• 朱熹于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 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 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 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 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 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 、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 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 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 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 职。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 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 思想发展了“二程”(程灏、 程颐)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 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 系。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 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
从局部感知 山水之美
作用
移步换景
4.本段主要写了山门前后的诸景点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 里可以看出?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跨、度:跨过 而:顺承连词
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北走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 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 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 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答案
学后自评
基础达标
1.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 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 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
整体感知
登山经过 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 百丈山记 描绘石台、瀑布→壮美 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复曳杖入“桃源”, 暝色已满岩谷矣。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 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云间 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 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第一单元 山水游记
第4课 百丈山记
内容索引
文本导学 学后自评
文本导学
基础整合
1.通假字
以纪其胜 同“记”ຫໍສະໝຸດ 记载。2.一词多义 十余级乃得度:才__,__副__词___
(1)乃 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____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就
阁据其上流: 它的,代小涧
(2)其 以纪其胜:_那___ 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课件
可玩。乃壁其后,无所 乃: 却 壁: 筑壁
睹。独夜卧其上,则枕 独夜卧:夜里独卧阁上,枕
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席之下通宵潺潺流水声不绝, 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也是
一种可7 爱的境界。
7
• 反第映二百段丈主山要水描的述特了点山的门句前子后是幽:静美丽的景
色。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 文中写百丈山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
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11
顷刻万变。
,或涌或没,
11
余与刘充父、平父、 吕叔敬、表弟徐周宾 游之。既皆赋诗以纪 其胜,余又叙次其详
之:指百丈山。 以纪: 用来记,纪通“记”
叙次:依次叙述
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3、本文的写作特色
移步换景
详略得当 寓情于景
、本文的写作目是什游踪怎样?2整体感知:113
13
课堂小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循磴而东,既得小涧 循:顺着 ②老屋数间,卑痹迫隘 隘:狭小 ③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烛: 照耀 ④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殚:竭尽
6
6
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 老屋数间,卑庳迫隘, 蹑(niè): 踩 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卑庳(bì): 低矮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 罅(xià): 缝隙
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 注池中,自池而出,乃 并注: 一同流入
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
其上流,当水
据:占据,位居当: 面对
石,峻激相搏处,最为 玩: 观赏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 练习 含解析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石磴.(dènɡ) 淙.淙(cōnɡ)鸟瞰.(kàn) 清澈.(cè)B.潺.潺(chán) 峭.壁(qiào)璀璨..(cuǐ càn) 殚.数(dān)C.博闻强识.(shí) 数.说(shǔ)瀵.涌(fèn) 庵.庙(ān)D.罅.隙(xià) 拾金不昧.(wèi)水声溅.溅(jiān) 沟壑.(hè)解析:选B。
A项,“淙”读“cónɡ”;“澈”读“chè”。
C项,“识”读“zhì”。
D项,“昧”读“mèi”。
2.下面各项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控.垂崖控:临B.然前瞰.涧水瞰:俯视C.水旱祷焉.焉:语气词D.不可殚.数殚:尽解析:选C。
焉:兼词,在这里。
3.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日光烛之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解析:选C。
A项,“烛”,名词作动词,照;B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云”“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面多义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是则亦穷.矣觉宇宙之无穷.B.⎩⎨⎧终夕潺潺,久而益.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十余级乃得度.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解析:选C 。
A 项,穷:尽头,穷尽。
B 项,益:更加。
C 项,临:面对;到达,动词。
D 项,度:通过。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资料3
庵才 庵也只有
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 观,独 其 西阁为 胜。 几间老屋,低矮局促,没什么好看的,只有它的西阁还有点景致。
才隘:,仅狭仅小,。只足。:数值得:几,配,几。个观。:卑游庳览。bē独i:迫唯隘独ài,:只低有矮。局为促:。有。
水自西谷中 循石罅 奔射出阁下,南 与东谷 西谷中的水沿着石缝从阁子下奔流出来,在南边与东谷中的
第20页,共44页。
沿着循石磴阶而向东东,走,就即可以得见到一小个涧小,溪涧,循词:作顺动着词。用东,:向名 东就走,。就即是:。一道石石梁梁跨横于跨其溪上上,,皆周边苍苍藤藤古古木木,,即虽使是盛盛夏夏
正亭午午时分也无无暑暑热之气气。。石过梁。:其山:石指天代然小形溪成。的虽桥:。表跨示:假越设 或亭让午步:关正系午。。水都水很皆清清澈澈,,从自高高处淙淙淙流下下,,其发出声清脆溅的溅流然水。声。
第4页,共44页。
第4课 百丈山记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第5页,共44页。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磴.(dènɡ) 淙.(cónɡ) 瞰.(kàn) 庵.(ān) 卑庳.(bēi) 石罅.(xià) 潺潺.(chán) 瀵.涌(fèn) 二、通假字 以纪.其胜(纪,通“记”)
记游目的 导游
第19页,共44页。
十、文本对译
攀登登百百丈丈山山三里三多里路许,,右右边俯是又深绝又险的山壑谷,,百位丈于山福:建 建屈阳身县,东低北头。。许绝:壑约:又计深的又数险量的。俯山:谷。左临左悬控崖绝垂壁崖,,垒叠叠石石头
作为为阶磴梯,,控头:作临为。阶叠梯石。为磴磴,:石垒台叠阶石。经过十十余多级级才乃能得通度过,, 山山之上美景胜也从盖此自处此开始始。。乃过:。才胜,:就美,景副。词盖。:度大:概通。
高二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4百丈山记(1)
《百丈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3、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先后主管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等,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著书立说。
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
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二、正音(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强调重要读音)磴dèng淙cóng前瞰kàn涧水庳bēi石罅xià瀵fèn涌日薄bó西山不可殚dān数三、释词(在学生预习基础上简单提点重要文言词语)山之胜盖自此始(优美的景色)于林薄间东南望(草木丛生的地方)日薄西山(迫近)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记述)四、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正音及释词后再次朗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也是对前面课堂成效的检查。
五、赏析课文1、阅读第一段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山之胜盖自此始,笔力集中。
(对险奇美的欣赏)2、阅读第二段(1)请阅读第二段,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把作者的路线展示出来。
(2)分析写法“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
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3、阅读第三段定点换景法,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做到“点”的确定,即作者始终立足于一个基点上,其立足点不能发生变化;其次,要按“序”描写,或远近高低,或左右上下,或东西南北,从不同的方位将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出来。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一单元 4 百丈山记
五、古今异义
①阁据其上.流. 古义:_河__流__的__上__方__。___ 今义:上游;指较高的社会地位。
②左控.垂崖 古义:__临__。__ 今义:控制。
六、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乃为前所谓小涧者(……者) ②状语后置句 而作神祠于其东(应为“于其东而作神祠”)
1.单刀直入,直逼山之胜景
发现小溪,听水声
四、词类活用
①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向__东__走___ ②水皆清澈,自高.淙下 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名__词___,__高__处__ ③乃壁.其后无所睹 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筑__壁___ ④独夜.卧其上 _名__词__用__作__状__语___,__在__晚__上__ ⑤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_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向__东__走__ ⑥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照__耀___
畏:怕。然:连词,表转折。至:到。是: 指示代词,此。穷:止息。矣:语气词。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 我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旅游,又都
赋诗,以纪其胜, 余又叙次 其详如 此。 作诗用来纪念这些风景,我又写了这篇散文依次记叙它。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 瀑布也。因各 它最好看的是,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于是大家
第一单元
4 百丈山记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赏析】 这首诗初看是一首旅游之作,实则蕴含着作者坎 坷的仕途经历。庆元二年朱熹被削职,第二年被列入“伪学党”, 通缉在案。这年春天,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时, 有感而作。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 急,危机四伏。今早卷起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 绿树。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青山 绿水是永远长存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 常心,冷静地面对现实,执着自己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段主要描述了瀑布的壮美景色。
文中写瀑布飞沫特点的句子的是: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 可正视。 文中写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文中写百丈山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 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 万变。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 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 俊秀与清秀。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距县城65 公里。山高海拔1200米,俗称百丈。因其 高大,气势雄伟,故又称大雄山。大雄山 远看似一尊卧佛,山上峭壁耸峙,危崖突 兀怪石嵯峨,雄杰葱秀,晨夕岚光四溢, 冬春雾绕云飞,山涧泉瀑飞泻,四时气候 凉寒。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它 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作者没 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等 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 。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余与刘充父、平父、 吕叔敬、表弟徐周宾 游之。既皆赋诗以纪 其胜,余又叙次其详 如此。而最其可观者, 石磴、小涧、山门、 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 处,呈同游诸君,又 以告夫欲往 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
指百丈山。 之: 以纪: 用来记,纪通“记” 叙次:依次叙述
最值得观赏 最其可观者: 的地方。 因:于是 为: 作,写 识(zhì ): 记 夫:那些 年月日:
南宋 朱熹
百丈山记
一、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 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 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 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 进士。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 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 享孔庙。著作繁富,除《诗集 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 集》。 倡办文化教育 重建书院学规; 阐义理之奥秘 集理学之大成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②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3、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①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②曲折而上 / 自池而出 A.①相同,②相同 B.①相同,②不同 C.①②均不同 D.①不同,②相同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 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二节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详 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第三节主要写瀑布凌空而泻,气势磅礴,水珠在阳 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伟观。 D.本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 一笔带过,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 丈山的美姿。
出山道中口占 朱熹 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朱熹是宋代大儒,长年埋头书堆中,终生研究著 述不辍,但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板滞,也是个灵性健 全的人。 此诗写他放下书本,走出野外。诗人认为读书人 应该抛下书本到野外去走走,去开开眼界,去接近大 自然,才能使自己心胸开阔。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析课文
登百丈山三里许, 右俯绝壑,左控垂 崖;叠石为磴,十 余级乃得度。山 之胜盖自此始。
许: 左右 绝壑(hè): 深险的山谷 控: 临 磴(dèng): 石台阶 度: 越过 第一段主要简述登山 的过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 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 循: 顺 着 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 梁: 桥 正午 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 亭午: 淙淙而流下 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淙(cóng)下: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 溅溅: 流水的声音 寺庙多在山林,在通往庙宇 山门: 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 的引道上设立外门,称“山 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 门”。 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 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 瞰(kàn): 俯视 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 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 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 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 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 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其二《小涧》诗云: 两崖交翠阴,一水自清泻。 俯仰契幽情,神襟顿飘洒。 诗人以平视的角度,描写两山交合的山谷,古 木成荫,涧水如带,山水幽景使人心旷神怡, 一时使人忘却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纷争,陶醉在 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其五《西阁》诗云:
借此云窗眠,静夜心独苦。 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 游山当日,诗人夜宿百丈西阁之中,夜 虽静而人难寐。枕下清泉叮咚不止,诗人忽发 奇想,希望山间飞泉,能化作人间及时雨,那 该多好啊!结句出语不凡,作者忧国忧民之心 路然纸上。
把握主要字词读音:
朱熹读书法(节选) dèng jiān cóng bì ài 1.循序渐进:指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 蹬 溅溅 淙淙 卑庳迫隘
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 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朱子语类》卷八)。 xià qiào mèi kàn 2 .熟读精思:指读书要遵循记忆与思维结合的原则。熟读,就 石罅 峭岸 深昧 瞰 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文集· 答张元 fèn càn yī 德》)。“使其言皆苦出于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 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 瀵涌 璀璨 前揖 心”(《朱子语类》卷十)。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 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 如海波起伏;而远近 诸山出其中者,皆若 飞浮来往,或涌或没, 顷刻万变。台东径断,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而作神祠于其东,水 旱祷焉。畏险者或不 敢度,然山之可观者, 至是则亦穷矣。
薄: 迫近 或紫或翠重叠相映 紫翠重叠: 殚(dān): 尽 出: 出没 若飞若浮, 皆若飞浮来往: 若来若往 径: 小路 凿石容磴:凿出石级为路 神祠(cí ): 祭神的祠堂 或不敢度: 有的人 水旱祷焉:天旱或水涝时 在这里向神佛 祈祷
席之下通宵潺潺流水声不绝, 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也是 一种可爱的境界。
第二段主要描述了山门前后幽静美丽的景色。
反映百丈山水的特点的句子是: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文中写西阁位置及水流特点的句子的是: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陡峭的石岸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 峭(qiào)岸: 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 深昧: 幽暗不明,极深 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 林薄: 密林 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 水同源分流喷出 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 瀵(fèn)涌: 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 烛: 照耀,名词做动词 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 璀粲(cuǐ càn)光彩鲜明 : 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 缺口 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 当: 对着 缺: 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揖: 对着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 芦山: 芦峰山,在福建建阳 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西北 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历历: 分明的样子 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 者,至是则亦穷矣。
微 课
—中国文化名人朱熹
文化名人 朱熹.mp4
二、课前导入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 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 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 朗的感觉。 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 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 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 识。
拓展:《百丈山六咏》之三赏析: 朱熹偕友人登临百丈山上,写下《百丈山六咏》,是 一组精彩的山水诗。
其一《古磴》诗云:
层崖俯深幽,微径忽中断。 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诗人站在层层叠叠的悬崖之上,下面是幽深莫测的山谷,眼 前的羊肠小道突然中断。在这种上不能,下不易的困境之中,诗 人认为只要勇敢地向上探索攀登,前面一定会有奇丽的风光。朱 熹在写景中巧妙地提示一个生活哲理,在困境中只在敢于奋斗, 必能化险为夷,闯出一条通往险峰的道路。
整体感知:
1、本文的游踪是怎样的?
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3、本文的写作特色
移步换景
详略得当
寓情于景
课堂小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顺着 ①循磴而东,既得小涧 循: 狭小 ②老屋数间,卑痹迫隘 隘: 照耀 ③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烛: ④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殚:竭尽
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 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 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 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 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 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 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 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蹑(niè): 踩 卑庳(bì ): 低矮 罅(xià): 缝隙 并注: 一同流入 占据,位居 当: 面对 据: 玩: 观赏 乃: 却 壁: 筑壁 独夜卧:夜里独卧阁上,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