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


语言教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
教学原则的基本性质及教学原则的层次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的总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教学过程上看,从教学关系上看,从内外因
上看,从教学原则上
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原则:把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确立为对外
汉语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的核心,并把这一原则确立为对外汉语教学的 总原则之一,这是教学原则对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最高体现 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框架的原则:所谓的结构、功能和文 化的具体所指究竟为何,还有分析,“三结合”如何结合同样有不同的 看法,对功能和文化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三结合”在教学中究竟体现 在哪些方面,如何来体现

核心是学科基本理论,外联(联系学科的理论基
础如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内导(指导学科的 应用研究如教材编写研究、测试研究等)
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
两面向: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面向中 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


三结合:结合国外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的理
论和实践,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两个根本问题 “教什么”和“怎么教”,结合中国的教育传 统和教学方法
际文化;知识文化的教学则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具体的培养目 标来决定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法回顾 与展望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初创阶段,采用语法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 学,典型教材是由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于1958年出版的《汉语教科书》; 语言综合教学的直觉意识

语言教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论
(一)学科语言理论
1、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普通语言学及其 分支学科理论研究。普通语言学及其 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必须和第二语言教 学实践相结合,只有服务于第二语言 教学的需要,才能成为第二语言教学 的学科语言理论。
2、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言学研 ❖ 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是究汉。语,汉语的结构规律、
❖ 有关学科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的调查、研究主要依 托于学科应用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应用研究所 反映出的问题,反过来,学科发展建设方面的进 步也能够促进学科应用理论的研究。
❖ 吕必松:基础理论、教学理论 ❖ 吕必松:基础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法 ❖ 崔永华:支撑理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 ❖ 刘 珣:基础理论、学科理论、教育实践
中位教学原则:亚原则或分原则,是部分教学工作 或部分教学活动应当遵守的教学原则,其适用范 围是局部性的。如课堂教学原则、课型教学原则、 课程设置原则等。
下位教学原则:微原则或单原则,是某一项教学工 作或某一教学环节应当遵守的教学原则,其适用 范围是单一性的。如课堂练习机会均等的原则、 作业及时批改及时返还的原则等。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第二,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第三,以结构、功能语言教学服务。
中国的对外3汉、语中教学国是传在中统国的教传学统文观化和传统的
教育思想中进行的,中国的教师有着浓厚的中华 文化底蕴和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学对象是 以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观念很不相同的文化 传统和教育观念为背景的。在这种情况下,既不 能完全照搬中国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也不能一 概否认之,而应该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研究中国 的传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原则和教学方 法,从中做出取舍和调整。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教 育思想的合理成分,又不至于对学生学习造成障 碍。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之术语解释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之术语解释

言语技能就是听、说、读、写的技能,听、说用于口头交际,读、写用于书面交际。

言语技能受语言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的两种方式。

显的特征的影响,知觉往往比较集中。

场独立性具体表现为: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地受到整体背景的影响。

进行信息加工时,能较快地从整体中抽出部分来加以认识。

成绩测试是一门课程或一种课型的一定学习阶段的测试,所以也称之为课程测试。

成绩测试用以检查测试对对象紧密相关。

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

水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以能够有效地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为原则。

一般而言,水平测试有专门的考试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

它以尽可能客观的标准来测量考生的目的语水平,能够证明达到同样分数线的考生具有基本相同的目的语水平。

它不以任何一个教学单位的教学大纲或某一种教材为依据,不考虑任何第一语言的某些结构特点和使用第一语言的某些经验,可以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有启发作用。

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用,就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获得的负迁移作用。

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一般经历了一个从窄到宽的认知过程。

到了一定阶段,由于学习内容的扩大和丰富,会逐步放宽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和应用,甚至会泛化所学到的语言规则,出现一些偏误或失误。

但随着学习的深化,学习个体会进行部分调整,泛第一语言的某些结构特点和使用第一语言的某些经验,可以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有启发作用。

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积极第一语言的某些结构特点和使用第一语言的某些经验,可以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有启发作用。

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积极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称为应用语言学,它实际上是一种交叉性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中介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特点:(1)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
四个语言功能区:
布洛卡区(运动语言区、语言前区) 韦尼克区(听觉语言区、语言后区) 视觉语言区 书写区



2、大脑语言功能的侧化——孩子出生后两侧大脑 半球均参与语言活动。大脑的语言功能是随着孩 子的发育,逐渐定位于大脑的左半球。孩子一般 是6—12岁完成侧化的过程。
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理论

(1)言语行为说:“功能是言语行为,也就是用语 言做什么。如问候、拒绝、邀请、道歉等(盛炎 1990)“功能是人们为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和达 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所进行的一个个言语行为。” (杨寄洲1993) (2)语言作用说:“所谓功能,也就是语言的作用, 用语言来表达什么思想”。(吕必松1987) (3)交际目的说:“功能指的是交际的目的”。 “任何交际都是为了一个或几个目的而进行的”。 (张占一1989)
1.语言的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言语
教学要从言语入手,语言是一个抽象的系统, 言语是这个抽象系统的表现形式。语言和言语 的关系就像人和张三李四的关系。只有通过言 语才能认识和掌握语言,因此教学要从言语入 手,而不能从语言规则入手。


语言是音义的结合体
以声音表示意义,教学要音义结合。语言在本 质上是口头的,教学首先要着眼于口语。学习 语音要密切结合语义,没有语义的声音在语言 学上毫无意义。
三、语言学习(习得)的个人因素
一)认知因素: 1、语言学能——是学习一门外语的认知能力 , 由听辨音及发音能力、语法敏感度、语言 记忆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组成。 学能较高的人在课堂上通常能更快、 更好地掌握外语材料。一些研究显示了语 言学能和外语学习成绩之间紧密关联。
2、认知方式(风格)——是人们在面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绪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和内容一、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则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是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外语。

2、母语和外语是按照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指的是本国的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指的是外国的语言。

母语=第一语言?外语第二语言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

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是按照言语社团来区分的,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4、目的语目的语是指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选择“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目的语”填在括号内:一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英语是他的(),汉语是他的()。

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正在学习汉语。

英语是他的(),汉语是他的()。

一个在苗寨出生长大的孩子,学会了汉语。

苗语是他的(),汉语是他的()。

结论:以上概念从不同角度提出,它们之间存在:1、交叉现象2、模糊现象母语本族语第二语言外语(二)学科的名称学科名称是学科内容和学科本质特点的反映。

1、对外汉语教学体现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如果:教学对象——不是外国人教学地点——国外适合国内教外国人汉语时使用2、汉语教学国际场合,国内外学者一起讨论学科或学术问题时。

国际汉语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科学性——精确地指出了本学科的内涵和性质学术论著中使用不上口4、对外汉语教育(学)学科教学论角度本学科形成以来,对外汉语学界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事实上包含了“对外汉语教育(学)”的全部内涵。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简答题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简答题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简答题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

举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交际性训练。

答:交际性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

组织好交际性练习的要点是:(1)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语境和话题。

适当的语境和话题是引导学生开口进行表达的基础。

(2)根据话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

常用的方式有:问答式、陈述式、描写式、讨论式、辩论式。

(3)进行话题练习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

纠正错误的基本点是: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和带有普遍性的错误。

对话题练习中需要进行解释的部分,则应分主次和难易,做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解释。

外国学生常说“她是漂亮。

”这样的句子。

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参考答案:(1)改为“她很漂亮。

”<(2)理由:汉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且形容词往往不单独做谓语,经常在之前加程度副词,比如:很、比较、非常等。

如果没有强调程度高,此时的“很”,是成句的需要,要轻读。

(3)错误原因:受英语的结构影响“she is beautiful.”(4)教学策略:教形容词时,强化“很+形容词”的结构。

(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试分析“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运动”这个句子的偏误成因,并加以改正。

说明避免这类偏误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1 、是由汉语动词重叠知识泛化造成的偏误.汉语动词重叠有单音节双音节之分.单音节动词重叠为AA式,如笑笑,说说等;双音节动词重叠为ABAB式,如考虑考虑研究研究。

外国学生把这个结构不适当的泛化就说成了“运运动”2、改正: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动运动。

【3、教学策略:比较法归纳法例子:双音节动词+ 动词ABAB研究研究掂量掂量打扫打扫运动运动单音节动词+ 宾语AA说说看散散步打打球看看电视外国学生常说“我见面了我的朋友”这样的句子。

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一、对外汉语教育发展情况1.对外汉语教育基本概念(1)母语与外语(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3)目的语与媒介语2、对外汉语学科构架(1)基础理论(2)应用理论(3)应用研究(4)教育实践(5)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3、学科特点(1)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文教学的关系(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4)交际能力4、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历史(1)1949年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概况(2)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3)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刊物(4)学科地位的确立(5)著名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吕叔湘朱德熙邓懿王还杜荣二、教学模式1、教学法2、教学模式3、语法翻译法4、阅读法5、听说法6、全身反应法7、团体学习法8、暗示法9、自然法10、交际法11、任务式教学12、侵入式教学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2、课程设计3、教学大纲4、结构大纲5、功能大纲6、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7、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四、对外汉语教材及测试1著名的对外汉语教材(1)《老乞大》(2)《语言自迩集》(3)《汉语教科书》(4)《基础汉语课本》(5)《实用汉语课本》(6)《中文听说读写》(7)《新实用汉语课本》2教材的分类(1)综合型教材与分技能教材(2)单元制教材与单课制教材(3)结构型教材与功能型教材3教材选用的原则4语言测试的种类5语言测试的效度6语言测试的信度7汉语水平主干考试及分支考试种类8教学评估第二部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3.语言习得机制4.中介语5.普遍语法6.母语迁移7.化石化8.教师语言、外国人话语9.个体差异10认知风格二、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1.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2).对比分析强势说及弱势说(3),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2.偏误分析(1).偏误分析理论背景(2).偏误和错误的区分(3).偏误分析研究的步骤(4)偏误的五个来源(5)偏误分析的贡献(6)偏误分析的局限(7)汉语偏误分析研究3克拉中语言习得假说(1)习得与学习假说(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3)输入假说(4)监控假说(5)情感过滤假说4.文化适应理论三、个体差异与学习策略1.关键期假说2.语言学能3.工具型动机与融合型动机4语言习得态度5.学习者焦虑6认知策略7元认知策略8补偿策略9.记忆策略10社会策略11情感策略12场独立与场依存13.语言自我14歧义容忍度第三部分中国文化一、中国文化概说1.中国文化特点(1)农耕型文化(2)伦理型文化(3)三纲、五常(4)宗法制(5)内圣外王2.中国文化的优势(1)阴阳五行的含义及相互关系(2)中国人“天”的概念(3)“天人合一”的含义(4)中和、中庸(5)修身克己二、中国的学术思想1.“诸子百家”的含义2.儒家(1)孔子1)孔子的思想的核心2)孔子的政治思想3)孔子的教育思想(2)孟子1)孟子思想的核心2)孟子的“仁学”理论3)孟子的政治思想(3)荀子1)荀子的“人性观”2)荀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3)荀子的唯物主义观(4)两汉经学1)古文经、今文经2)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3)“六经”的内容4)郑学、王学5)“太学”的设立(5)宋明理学1)“理学”的含义2)影响理学形成的因素3)横渠先生4)关学、濂学5)二程6)理学四大家7)朱熹的理学精髓8)闽学9)理学发展的两大高潮时期10)知行合一(6)清朝朴学1)“朴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清代朴学的代表人物3)《日知录》4)清代早期和晚期朴学研究的差异3.道家(1)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不同(2)道家的代表人物(3)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4)老子1)老子的“道”2)老子的辩证法思想3)老子的策略思想(5)庄子1)庄子的代表作2)庄子思想的核心3)庄子认为内心修养的途径4.墨家(1)墨家的代表人物(2)战国时代的“显学”(3)墨子的代表作品(4)墨子的思想(5)墨家在逻辑和科技上的贡献5.法家(1)法家的代表人物(2)法家三派(3)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三、民众的信仰世界6.民间三大崇拜(1)出现天地、祖先、军师崇拜的原因(2)天地山川崇拜1)封禅2)史书记载中第一个封禅的皇帝3)五岳(3)祖先崇拜太庙、宗祠(4)君师圣贤崇拜1)文圣、武圣2)封建帝王祭孔7.佛教(1)佛教的创立(2)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3)佛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及原因(4)唐代佛教的发展(5)佛教的基本信仰(6)佛教主要教派(7)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8)佛教四大名山、佛教石窟艺术(9)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道教(1)道教产生的时间(2)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3)道教的基本信仰(4)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及重要人物(5)道教宗派(6)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7)重要道观四、中国古典文学1.诗词作品及诗人(1)《诗经》(2)《楚辞》(3)乐府诗(4)建安七子(5)宋词派别2.散文及其作者(1)先秦散文(2)西汉散文代表作(3)骈体文代表作(4)古文运动(5)三苏3.辞赋及其作者(1)先秦辞赋(2)散体大赋代表作(3)宋代辞赋代表作4.戏剧及戏剧家(1)元曲四大家(2)元杂剧代表作(3)明传奇代表作(4)南洪北孔5.小说及小说家(1)刘朝小说代表作(2)四大奇书(3)清小说代表作五、中国风俗习惯1.茶酒与烹调(1)中国饮茶史(2)《茶经》(3)八大菜系2.衣冠服饰(1)中国古代服饰的最大特点(2)中国服饰史上的革新3.民族祥瑞动物中国民族祥瑞动物及其象征意义4花草树木(1)花木对中国人的象征意义(2)花中四君子(3)岁寒三友5.崇尚和禁忌(1)十二生肖(2)中国人的数字迷信(3)中国人的方向与颜色迷信(4)中国人的避讳之俗六、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七、中外文化交流1.丝绸之路(1)路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2.佛教东传和西行求法(1)佛教东传(2)西行求法3.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4.郑和下西洋5.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1)《马可波罗游记》(2)利玛窦(3)西方传教士的贡献第四部分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分类3.文化的特性4.稳性文化的基本内容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8.影响交际的因素9. “跨文化交际”的含义10.对外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二、文化定势1.“文化定势”的含义及特点2.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3.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三、世界观、民族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中心主义1.中国人与欧美人世界观的差异2.中国人民族性格3. “价值”的含义及特点4. Hofstede衡量价值观的尺度5.中国人与欧美人价值观的差异6. “思维方式”的含义7.西方国家典型的思维方式分类8.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字的相互关系9.中国人与欧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10.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四、汉语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1.汉语独特的语构文化的主要体现2.不同语言中词汇意义的对应关系分类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五、非语言符号与跨文化交际1.非语言交际手段在交际中的功能2.人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3.中国人与欧美人世间观的差异六、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能力1.“文化休克”的含义及表现2.文化休克的四个发展、阶段3.避免或解决文化休克的方法4.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内容第五部分语音及语音教学一、语音常识1.语音的性质(1)语音的物理性质(语音四要素)1)音高2)音强3)音长4)音色(2)语音的生理性质1)发音器官2)发音部位3)发音方法(3)语音的社会性质1)同样的概念、意义在不同语言、方言中的语音形式不同2)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方言中具有不同的功能2.音节和音素(1)音节(2)音素3.元音和辅音(1)元音和辅音(2)元音和辅音的差异(3)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元音和辅音4.声母、韵母和声调(1)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节(2)声母(3)韵母(4)声调(5)零声母5.辅音、元音和声母、韵母的关系(1)声母和辅音的关系(2)韵母和元音的关系6.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1)普通话韵母按构成成分分类(2)单韵母(3)复韵母(4)鼻韵母(5)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7.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和现代汉语的“韵”(1)韵和押韵(2)韵母和韵的差异8.汉语语音的特点(1)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种,是词根孤立型的语言1)语音的谱系分类:汉藏语系2)语音的结构分类:孤立语(2)没有复辅音(3)元音占优势(4)有声调9.音位(1)音位(2)音位归并的原则(3)音位和音位变体(4)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位描写二、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原则1.语音教学的重要性(1)语音是语言的载体,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学习语言的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必读书目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必读书目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必读书目一、专著1、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

(也在1994年至97年的《世界汉语教学》上连载过,可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下载)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年出版。

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出版。

赵金铭总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出版。

共22本: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4本,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2、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研究(5本,北京大学李晓琪教授主编)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3、对外汉语语言要素及其教学研究(4本,北京语言大学孙德金教授主编)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对外汉字教学研究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与认知研究(3本,北京语言大学王建勤教授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5、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2本,北京语言大学张凯教授主编)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6、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2本,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主编)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7、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学技能研究(2本,北京师范大学张和生教授主编)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方法和原则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方法和原则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方法和原则
1.语境导入法:通过给学生提供词汇的实际使用语境来引导学生理解
和记忆词汇。

例如,教师可使用图片、视频、文章等资源来呈现词汇的真
实应用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词汇。

3.个性化学习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

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兴
趣爱好等因素,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4.循序渐进法:将词汇分为易、难、超纲等级,按照难易程度逐步教学,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词汇。

例如,从基础的常用词汇开始,逐
步引入更高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5.多媒体教学法:结合多种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
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词汇。

例如,教师可通过播放录音、展示图片等
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可理解性原则: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所学词汇的意义和用法,避免机
械记忆。

2.灵活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
策略,确保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词汇。

3.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4.系统性原则:将词汇纳入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中,使学生能够系
统地学习和掌握词汇。

5.循序渐进原则:将词汇分为易、难、超纲等级,逐步引入新的词汇,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词汇水平。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名词解释1、运用分析: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既包括偏误部分也包括正确部分)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2、偏误分析: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3、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4、语构文化: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5、习得: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6、语言学能:第二语言习得需要一些特殊的素质,这种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7、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8、交际策略: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9、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制定课程,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二、简答1、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①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专门的学科是指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视角,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

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及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自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复习资料1

自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复习资料1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用得最多的术语。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语言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上述概念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意义上的交叉现象,因此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就要注意准确性。

5.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它还有一项任务,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6.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4)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7.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1)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6)集中、强化的教学。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1.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950~1961);(2)巩固阶段(1962~1966);(3)恢复阶段(1972~1977);(4)蓬勃发展阶段(1978~2003);(5)汉语国际推广阶段(2004至今)。

第一次课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第一次课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1984年,教育部委托北京语言学院研制汉语水平考试 (HSK),1990年。HSK通过鉴定,并正式实施。2002年, 中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委托南京师范大学研制HSK (少儿)、北京大学研制HSK(商务)、首都师范大学研制 HSK(文秘)、上海师范大学研制HSK(旅游)。自考试 实施至今,HSK在世界上37个国家设立了154个考点,共有 40余万人参加了考试。 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 上海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4所大学开设了第一批对外 汉语教学专业。现全国有62所高等院校开设有对外汉语教学 本科专业,每年招生近4000人。
(三)语言教学的原则
①正确处理语言要素的传授与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 关系,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进行 交际的能力原则。 ②正确处理语言的形式结构教学与语义结构教学的关系,语 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原则。 ③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知识与言语要素的关系,结构— 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④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加强 重复,螺旋式提高的原则。 ⑤强化学习环境,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 造性原则。
③探索阶段(70’s初—80’s初) a. 对实践性的原则再认识。 b. 打破旧的、脱离实际的科学系统,代之以符合实践性原则的 新的科学系统。 c. 引入了情境教学,提出“听说领先”,形成“以听说法为主, 结构为纲,兼顾传统方法”的综合教学法。 具体措施: a. 试验分课型,听说、读写分开。 b. 改革精读课,加强听力、阅读,改名为“综合技能课”。 1980年《基础汉语课本》 以常用句型为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任务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语言习得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语言习得理论
3、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 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 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 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 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 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 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习得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五个阶段: 喃语阶段(6个月-12个月) 独词句阶段(1岁左右) 双词句阶段(1岁半以后) 电报句阶段(2岁至2岁半) 成人句阶段(2岁半至5岁)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2.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 斯金纳(后期)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 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 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 分重要的。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5、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6、意义与局限:
A.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 预测 B.局限 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 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 重视预防,忽视诊断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言偏误分析 1、定义: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 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 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 规律。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因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2、代表人物: 科德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也有可能是母语。例如,华语是华族的民族语言, 但是许多民族儿童的第一语言已不是华语,而是当地的 语言,所以如果他们学习华语,华语就是他们的第二语 言,这种第二语言也就是他们的母语。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有可能既不是母语,也不是外语,而 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例如中国少数民族成员的第二 语言汉语就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精选课件
8
5、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照言语社团,通常 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
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此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非本族
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 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6、族际共同语: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间一种共 同的交际工具。
7、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还是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
精选课件
10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和阐明对 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律。实践证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 学规律主要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 律等共同决定的,是这些规律的综合反映。所以当我们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律的时候,就必须综合应用 研究上述种种规律的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 和一般教育理论。由于要综合应用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就是一种应用理论。跟这 种应用理论相对,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 理论等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我们研究对外汉 语教学,不但要研究作为应用理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 而且要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有关的基础理 论。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尤其是它 的教学理论——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精选课件
7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在多数情况下,第一语言 是母语,第二语言是外语,因此第一语言和母语 的关系、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关系是一种对应关系。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第一语言是外语,第二语 言是母语,这说明第一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和 母语也有可能有对应关系。这样就形成两种互相 交叉的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语言和 母语的关系,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关系,是一种既 相对应又相交叉的关系。这种既相对应又相交叉 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表来表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词汇方面 汉语的音节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本身就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也便于记忆(如冰鞋、手套、一月)。其他语言则没有汉语词汇这一特点,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单纯词,需要死记(如glove、fun、strict). 汉语的构词法非常灵活,词和词组的结构关系一样,都是用偏正、并列、述宾、述补、主谓五种结构关系表示。
周小兵(2009)没有区分核心与基本,认为三个问题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学科:三个基本问题
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语言教学的科学。
理论语言学从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即语言观的角度,对语言教学的宏观指导,影响到对语言教学性质、目标、原则和方法的认识,从而成为不同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
具体语言学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和语言规律的揭示,从微观上对语言教学以启示,不仅影响到语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影响到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措施评估等教学环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7个方面)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这是语言的本质属性;符号是用来代表客观事物的,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启示如下: (1) 学习语言要重视意义。要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音和义的的对应关系 (2)学习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主要内容是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个要素及其相关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音的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2.怎样处理言语技能训练?三种方式
3.怎样进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五种方式
总体设计中的教学原则包括的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学生设计的一门入门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技巧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二、课程目标:1.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2.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技能,如教学设计、教学执行、教学评价等;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教学团队协作效能。

三、教学内容:1.对外汉语教学基本概念与理论(200字):-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2.对外汉语教学原理与方法(800字):-对外汉语听说教学方法;-对外汉语阅读写作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方法。

3.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与实施(800字):-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分析;-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准备与使用;-教学评价与反馈。

4.对外汉语教学实践(200字):-学生教案设计与实施;-分组合作与互助学习;-教学反思与提升。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平时表现(30%):包括课堂参与、课后作业等。

2.期中考试(30%):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期末项目(40%):学生需设计一堂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并进行实际教学演示。

六、教材参考:1.《对外汉语教学导论》(朱小曼,吴树战著)2.《对外汉语教程教学设计》(白岩著)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谷长厚著)七、其他要求:1.学生应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2.学生需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项目;3.学生需认真准备期末项目,并按要求进行实际教学演示;4.学生需遵守教学纪律,尊重他人观点,保持课堂秩序。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言学学科)区别开来。在所有这些方面,其他理论
都无法代替。因此,只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
教学理论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本体理
论。整理课件Fra bibliotek*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理论的 发展
1、 20世纪50年代的本体理论研究——基础 的建立
整理课件
周祖谟《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1953 邓懿《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遇到的困难问题》1955 王学作、柯炳生《试论对留学生讲授汉语的几个基本问
整理课件
C 关于分听说和读写两种课型进行教学的试验。 1975年,分听说和读写两种课型进行的教学试验:
头两周利用汉语拼音教发音和简单的日常生活会话,基 本上不教汉字。然后分听说和读写两种课型,每天上四 节课,头两节教听说,后两节教读写。读写课教汉字认 读、书写、朗读和阅读,后期教写作。增加构字法和构 词法的教学以及阅读速度的训练。听说课结合语音、词 汇、语法教学进行听说训练,突出听力训练。前期不出 现新汉字,只出现读写课中学过的汉字,读写课没有学 过的汉字用汉语拼音代替。两三个月后逐步过渡到听说 课本也全部用汉字。
整理课件
经过多年的试验和修改,最后形成了下列课程和 教材
体系:
课型名称 周课时
教材
精读
10
初级汉语课本(1988,共3册)
听力理解
4
汉字读写(第一 5 学期) 阅读理解(第二 5 学期)
初级汉语课本.听力练习(1986,共3 册) 初级汉语课本.汉字读写练习(19861987,共2册) 初级汉语课本.阅读理解(1989,1册)
1984年在北京语言学院成立了语言教学研究所, 出版了《汉语词汇的统计与分析》(1985)和《现 代汉语频率词典》(198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按语言获得的先后顺序区分)
第一语言是一个人出生发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习得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语言。

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练等环节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获得语言。

母语和外语(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
母语是指本国的或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外国的语言。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按民族界限来区分)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

非本族语就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它民族的语言。

目的语: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学理论(教什么)、心理学理论(如何学)、教育学理论(怎么教)
语言学理论又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
1958年我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奠定了基础,该教材集中体现了本阶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
1971年《基础汉语》《汉语读本》体现了语言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实践性原则和相对直接法”的体现。

(相对直接法)
1984年左右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第二语言教学法是一门研究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

1、语法翻译法(母语与外语相互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
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官能心理学
2、直接法(与语法翻译法相对)(19世纪下半叶西欧)
在外语教学中不用母语,不用翻译,直接用目的语进行教学。

语言学基础:语音学和科学的连贯语法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教育学基础: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
特点:以口语为基础,模仿多练为主,句子为教学基本单位
3、听说法20世纪40年代美国《英语九百句》
反复句型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

听说领先,反复操练,句型为中心,及时纠错。

语言学基础: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映论
4、视听法20世纪50年代法国来源于直接法和听说法《新概念英语》
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言语交际过程是编码和译码传递信息的活动过程”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日常生活情景对话是教学的中心。

广泛运用电化教学
5、认知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
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转换生成理论
心理学基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教育学基础:学生中心论
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注重理解,反对听说领先
6、自觉实践法60年代初前苏联
语言学家谢尔巴,心理学家别利亚耶夫
7、功能法(交际法)70年代初,欧州,英国为中心,创始人威尔金斯英国语言学家
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跟我学》
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交际功能为宗旨,以功能意念为纲,以话语为教学基本单位,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教学手段,
《实用汉语课本》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法,以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和选用、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
总体设计: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1、明确教学类型(教学期限和学习目的)
2、分析教学对象(自然特征:国别、年龄、文化程度、第一语言及文化背景;
学习目的:受教育、职业工具、职业、学术、临时;学习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学习时限)
3、确定教学目的和目标
4、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5、确定教学原则
6、教学途径:教学阶段、课程设计、课时安排
7、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要求
教材评估原则:实用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材料的真实性)
知识性(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
科学性(规范通用的汉语汉字、符合语言教学规律)
趣味性(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形式活泼多样)
教材选用原则:交际性、针对性、系统性
课程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以学生为中心、活跃的方式与气氛、交际性操练
测试: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潜能测试
水平测试: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的水平(HSK、入学考试)
成绩测试:测量学生在学习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期中期末考试、结业毕业考试)
诊断测试: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教学进度,可随时进行)
潜能测试: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

用于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语音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非标准化试题:成绩测试、诊断测试
主观性试题(阅卷评分角度):作文、口试
客观性度题:
分立式和综合性试题:试题题型(测试的内容的特点)
分立式:单项语言能力(多项选择、综合填空、改错、完型等)
综合式:有关的言语技能和交际技能(听力理解、说话、阅读写作)
测试的质量保证:效度、信度、区分度和反馈
效度:测试的内容与方法是否达到了测试的目的。

信度: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和稳定性(同一分数线的受试者水平基本相同)
区分度:水平差异的层次。

试题难易度和区分度,比例要相当
反馈:测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促进学生学习、误导教学方向)
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国友好往来、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良师益友,树立美好中国教师形象)
业务素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等)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输入假说:克拉申(学习和习得)
文化适应模式:美国·苏曼,适应一种新文化背景的过程
对比分析
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语言中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美国结构主义学者拉多《跨文化的语言学》1957开始
语言学理论基础: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步骤与方法: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1967布拉图提出的六个等级:迁移(零级,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合并(一级,母语中的两项或多项,到目的语中合并成一项)、差异不足(二级,母语中有,目的语中没有)、再解释(三级,,母语中某个语言虽然有,但是在目的语中要以新的项目来学)、超差异(四有,目的语中有,母语中没有)、分裂(五级,母语中一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分裂成两个以上的项目)
偏误分析
1967英语应用语言学家科德将语言错误分成失误和偏误两种类型。

失误是不成系统的、偶发的和无规律的,是在情绪紧张、思维混乱、寒冷、交际中突然改变话题等特殊情况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是只有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才会有的,是成系统的、多发的和有规律的。

对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
偏误的类型、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

最终是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语言学基础:转换生成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
中介语
赛格林1972提出。

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目的语系统,该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母语和目的语都不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不断靠拢的状态的语言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