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注释指瑕例谈

合集下载

教材中古诗文注释指瑕

教材中古诗文注释指瑕

例 1“ 以君 之 力,曾 不能 损魁 父
时事而落 泪,鸟也因人世 间的离别而
之丘。(”列子《愚公移 山》,初 语二册)
惊心。”对这两句的 理解,过去诗评 家
注 释为“ 连 魁父 这座 小 山都 不能 削
就 有分 歧,焦 点在 于“溅 泪”、 “惊 心”
平。曾 ,用来加强 否定语气,常与‘不’
的是花、鸟还是人。关于这一问题,徐
部族 。因 此‘,属国 ’就成 为外 交官 的
例“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根本;”(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高
40
高考 必 读
含 蓄,指 言语 、诗文 意思 含而 不 露,耐人 寻 味。含 蓄的 语句 ,不 仅 要 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重要的是洞 察 它的深 层含 义。解 释含 蓄语 句,首 先 要弄清楚它的表现手法。
之丘。”①再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 少数民族事务。”“属国都尉——官 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律句中加一倍 典》, “曾”字读céng音时义项有三个, 名。西汉武帝时,在边地内迁少数民 写法。”花鸟本是令人喜悦的,诗人却
其中之一是“副词。用来加强语气,有 族地区设置。”结合王维写此诗的背 用来写对国事的悲痛,这种写法,正
连 用,可 译为‘ 连… …都 … …’。”释
应佩 、周 溶泉 、吴功 正在《 感时忧 国,
义 是准 确的 ,但注 中 将“ 曾 ”注音 为
思家念 亲——谈杜甫 的<春望>》④一
zēng,这 就不 当了 ,查《 文言 虚词 汇
文中有详 尽的论述,不过 该文仍侧重
解 》“曾 ”字:“ 用在 否定 副 词前 ,借
于认 为“ 说花 鸟泣和 惊,这是拟 人化
以加强 否定语气,可译为‘还’‘、竟 ’、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一、教材注释的重要性教材注释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等进行注释,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扫清障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因此,教材注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注释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问题:1. 注释过于简单有些注释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解释生僻字词或文化背景,导致学生难以理解。

例如,某篇课文中对某个古代官职的注释只有寥寥几字,无法让学生明白这个官职的具体职责和地位。

2. 注释与正文不符有些注释与正文内容存在出入,容易误导学生。

例如,某篇课文中提到某个人物“出身贫寒”,但注释中却解释为“出身富裕”,两者相互矛盾,让学生无所适从。

3. 注释缺乏统一规范有些课文的注释风格不统一,有的采用现代汉语,有的采用古代汉语;有的解释较为详细,有的解释较为简略。

这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4. 注释未及时更新有些课文的注释仍然是基于旧的观点或数据,没有及时更新。

例如,某篇课文中对某个历史事件的注释仍然采用旧的说法,但实际上学界已经有了新的研究成果。

这使得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动态。

三、如何改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增加注释的详细程度对于生僻字词和文化背景等,应该增加注释的详细程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适当增加注释,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 保证注释的准确性教材的注释应该保证准确性,与正文内容保持一致。

避免出现相互矛盾或误导学生的情况。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内容,可以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3. 统一注释规范教材的注释应该统一规范,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解释方式都应该尽量保持一致。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教师的使用和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注释辨误

中学语文教材注释辨误

中学语文教材注释辨误下面就中学语文课本中注释的一些失误提出个人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课文《白马篇》注解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献身奔赴国难,视死如归。

忽,轻忽、不在意。

”作注者把“忽如”看成了两个词,将“忽”解释为“轻忽、不在意”,看似讲得通,但实际上是欠妥的。

还有,由于人们大都把“忽如”理解成两个词,因此就有不少人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忽如”解释为“忽然像”,这无疑也是有问题的。

首先,我们来看“视死忽如归”的真正含义。

诗中的少年英雄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含有用战死沙场来实现人生价值之意,这种杀身成仁的思想境界与看轻生命、不在乎生死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譬如谭嗣同,变法失败,本可不死,但他却毅然选择了死,这并不是他轻生、不在乎死,而是要以自己宝贵的生命、自己的鲜血来唤起国人的觉醒!我们都不会忘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只有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才能无愧无悔,这表明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不仅珍爱生命,尤其看重生命的价值。

而那些轻死之人,不是经不起人生的挫折或不幸的严峻考验而轻生的弱者,就是荀子《荣辱》中指出“轻死”之人。

荀子说,“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曾狗彘之不如也”。

荀子认为,只有“重死、持义而不挠”(意思是虽然看重死,但是为了坚持正义不可屈服),才是“君子之勇”。

而《白马篇》中的少年英雄认为,为解救国难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甘之如饴,如同回到家里一般,所以此处的“忽”不应解释成“轻忽、不在意”。

其次,我们再来看“忽如”的语义结构。

“忽如”其实是一个同义复词,不能分开解释,与“忽若”义同,为汉魏六朝时代诗人常用词语。

“忽如”就是“如同”、“仿佛”、“好像”的意思,这个意思从以下文例中可以测定。

例如,《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与商榷

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与商榷

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与商榷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中的注释内容历来都有值得指瑕与商榷之处,有的是通过新编教材对旧教材的改正,有的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错误与不妥之处,还有的是文言文研究人员所提出的值得商榷修改之处。

教材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字词的注解与文章选段的出处,这些错误与不妥之处需要及时加以纠正修改,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与正确性,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

本文通过阐述教材注释中失误之处与值得商榷之处,希望对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起到帮助作用。

标签: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商榷初中语文通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2016版教材,总共编有124篇文言文,与之前的教材相比较,文言文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也是为了实现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文言文的注释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辅助方法,因此要确保注释内容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避免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因为注释的问题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存才问题和疑虑的地方,在下文中一一指出,以供大家参考讨论。

1、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失误之处1.1字词注解失误之处。

在语文文言文课文的注释中,有些字词的注解存在明显的失误之处。

《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一句,对于“傍地走”的注解为并排跑,而依据《新华字典》中对于“傍”字的解释,为靠近、临近、接近之意,并没有并排的含义,因此对于“傍地走”的正确注解应该为贴着地跑,再结合原句上下文的含义,这样的注解也十分通顺、合理。

《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一句,对于“秀”字的注解为开花,指滋长之意。

但是依据《新华字典》中对于“秀”字的解释,为美好、秀丽之意,并且此句中的秀字与后句中的“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的秀字意思相同,所以原句翻译为“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更为妥当。

还有《愚公移山》中提到的“河阳”,注解为黄河北岸,源于江南作阴,江北作阳之故。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摘要:依据教材注释,引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然而现行教材的注释编写不尽完美,削弱了其应有功能。

通过在教学中积累比对,就注音中重复、滞后、多余、疏漏和大写规则问题;释义中重复、滞后、疏漏、名物词注解不足、释义存疑和文言特殊用字标注混乱现象;作者介绍中滞后、重古、崇外和重要未注之疑等,作列举类述,以期引发同仁讨论和专家指津,从而辨伪去妄,完善教材注释,促进学科建设,优化教材功能。

关键词:注释;瑕疵;高效课堂积极发挥教材注释的辅导功能,引导学生主动而充分地预习,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学会学习的常用教学方略,也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得力措施之一。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依据教育部所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推荐使用已有十年之久,中间作过篇目微调和改版。

这套教材的质量和水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它所发挥的育人功效早已不可车载斗量。

然而,本人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发现,这套教材的注释编写还是稍有瑕疵,不够严谨规范,缺乏整体感和系统性,一些地方不尽科学合理,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和辅导功能,笔者试作以下归类陈述。

一、注音问题1.注音重复。

六册教材中,对于同一个字,前面注了音的后面依然注。

如“聒”,就注了三次音:七(上)(七年级上册,以下类同)第12页注①“〔聒聒(ɡuōɡuō)〕”已注,而九(上)第28页有注③“〔强聒(ɡuō)不舍〕”、第146页又有注③“〔聒(ɡuō)噪〕”。

“翳”字也是三次注音:八(上)第77页注④“〔翳(yì)〕”,八(下)第17页注①同样“〔翳(yì)〕”,八(下)第202页注{15}“〔阴翳(yì)〕”。

还有八(下)《五柳先生传》“〔箪(dān)瓢屡空〕”与九(上)《隆中对》“〔箪(dān)食壶浆〕”注音重复等等。

苏教版语文教材课文指瑕三例

苏教版语文教材课文指瑕三例
20 1 3 / 6
教 材 建 设
化 ,去 分析 这些 情感 蕴 含 在哪 些 字 词 中 ,这 些字 词 应该 以高亢 还 是 低沉 、急 促还 是舒 缓 的语 调 来 诵读才能体现诗 ( 词) 人 的情感 , 如何诵 读 才 能给 人 以美 感 。如李 白的《 将进酒》 一诗 , 其感情基调虽 主要为愤激 ,但其中感情有悲一 吹 一乐一 f 贲 _ — 狂一 愁 的 变 化 ; 整 首诗虽应放开声音诵读来体现其 豪放之情 , 但在读 “ 岑 夫子 , 丹 丘 生” 时, 下语要轻 , 以体 现 其 亲 切 之 态 ,突 出其祈 求 之意 ;在 诵 读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与“ 君 不 见高 堂 明镜 悲 白发 ” 时, “ 天” 与 “ 悲” 虽 同为 重 读 , 但“ 天” 应 下 语 高亢 , 以突 出黄 河源 头 之高 , 奔流 气 势 之壮 , 体现 出境 界 之 阔大 ; 而 “ 悲” 下语 要 低沉 , 以 突 出 人 生 之 短促 , 人世 之无 奈 , 突 出慷 慨 生 悲 的韵 味 。通 过一 高亢 一 低沉 的对 比, 把 本来 壮 阔 的突显 得更 壮 阔 , 把 短暂 的突显 得更 短 暂 ,在诗 的 开 头 就淋 漓尽 致地 体 现 出诗人 巨 大 的感 伤 。 在诵读 诗 词 时 ,还 要 把握 作 品整 体 的感情 风 格 ,读 出作 品 的 特殊 的诗 境 和诗 情来 。 当然 , 诗词 教学 中的诵 读 , 并 不仅限笔者所谈 的音读 、 意读 、 情 读 这么 简单 。在诵读 一 些 意境 优 美 的作 品 时 ,还要在 脑 海里 浮 现 出诗 中所 描绘 的 画面 ,读 出诗 情 画意来。如诵读周邦彦《 苏幕遮 ・ 燎 沉香》 中“ 水面清 圆, 一一风荷 举” 时, 脑 海里 应该 浮 现 出满 池荷 花 的美景 , 下语 要轻 柔 , 表 现 出神 往之J 隋, 以突 出下 片浓浓 的思 乡之 情。 如在诵读一些感情深沉的作品 时, 可以用一定的肢体语言来辅助 表达 语言难以表达 出来 的 『 青 感。 诗词 的诵读是 一门艺术 , 不 能简单地让学生 自行体味,教师 应该 在教 学 中有 步骤 有层 次 地对 学生 进行 指 导 。 我 相信 , 通过 教师 的有效指导 ,学生们一定会感受 到诵读之快乐 , 诵读之美感 , 也一 定会在 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 中感 悟古典诗词之美,流连于古典诗 词 这 座美 不胜 收 的大花 园 ! ( 作 者单 位 : 红 河 州个 旧市 第 一高 级 中学 )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指瑕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指瑕

读写频道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已有几年了。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在使用该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文言文的部分注释有一些浅陋的体悟和见解,现简录如下。

一、当注未注必修上册第7课《短歌行》“去日苦多”下注:“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这是慨叹人生短暂。

”“苦”字未加注释。

“苦”,是副词,意为“很,非常”。

《汉语大字典》“苦”下注释:“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甚’‘很’”。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人言苦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

”唐韩愈《赠崔立之评事》:“崔侯文章苦捷敏,高浪驾天输不尽。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不苦诈打扮,不甚艳梳掠。

”这些“苦”,皆为副词,意为“很”。

必修上册第8课《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下注:“苦恨,极恨。

”可为旁证。

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用心一也”下未注释“用”之意,这易让学生将“用心”这一古代文言词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词汇,产生误解。

此处,“用”是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杨文彬先生主编的《教材划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上》也注释:“用,因为。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用”是“因为”的意思。

事实上,在《劝学》中,“用心”是两个词。

“用”意为“因为”;“心”指心思:“用心”即“因为心思”。

不注释,易让人混淆古今异义。

必修下册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下注:“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未注释“贰”之意。

贰有“不专一,有异心”之意。

《左传·文公七年》:“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揣贰?”《国语·周语上》:“其刑矫诬,百姓揣贰。

”章昭注:“贰,二心也。

”《清史稿·李率泰传》:“部下渐揣贰。

”又两属,即从属贰主。

《左傅·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

”杜预注:“贰,两属。

”“且贰于楚”中的“贰”,即为“从属二主”。

此处不注释,学生不易理解,不好翻译。

初中语文课本几处值得商榷的注释

初中语文课本几处值得商榷的注释

初中语文课本几处值得商榷的注释初中语文课本几处值得商榷的注释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屡屡在讲授文言文时感到很苦恼。

原因是课本上的注释令人费解,无法向学生讲明白。

现摘录几处,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其一,第二册《桃花源记》中有一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课本把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我以为欠妥。

须知后文有言: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既然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他们的衣着打扮怎么会跟外面的.世人相同呢?难道自秦以来一直到魏晋人们的衣饰都一成不变吗?如果桃花源人的打扮与外人相同,那么渔人断不会如此好奇,急着去向太守禀报,高尚士刘子骥也不会闻之便欣然规往。

唯一的解释是,这里的外人应注释为以前的人。

渔人在迷路的情况下进入桃花源,看到这么一群衣着完全像以前(古时代)的世人才会大为惊讶,其他人当然也会闻讯而来。

其二,第四册《陈涉世家》一文中对号为张楚的注释是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即复兴楚国之意。

号,宣称。

一说,定国号为张楚。

我又查了查改版以前的语文课本,其中对号为张楚的注释是定国号叫张楚(张大楚国的意思)。

原来这个注释有过改动,可能编者也发现了些问题。

不过让我纳闷的是为何前后两个注释都有定国号为张楚。

据我所知,张楚不是国号。

理由有两点:一是《现代汉语词典》对国号的注释是国家的称号,如汉、唐、宋、元、明等,而陈胜吴广起义并未推翻秦的统治,建立新的国家,张楚只是政权名称,不应是国号,而且史书上也无此记载;二是初中历史教材在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内容时,也只是提到建立了张楚政权,并未认为张楚是国号。

所以,我认为国号一说宜删去。

其三,第五册《孟子二章》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有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课本注解恒为常,过为犯过失。

对于过的解释,我认为于情于理有些不合,因为照课本注解理解,这句话应译为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似乎有鼓励人们多犯错误之嫌。

浅析中学教材文言文注释中的几处微瑕

浅析中学教材文言文注释中的几处微瑕

为 “ 决 地 这样 做 ”语 义 与前 文 明显 重 复 。其 实 ,果 ” 一 果 , “ 有
孟 子 ( 道 多助 , 得 失道 寡 助 > 初 中第 五 册 )。 里 之 城 。 个 引 申义 是 “ 于 、 后 ” “ 行 ” 是 “ 决地 这 样 做 ” 而 ( :三 终 最 ,果 不 果 。
城 墙 , :公羊 > 百 雉 而城 。 ” 如 < : 从逻 辑 上 讲 , 长 度单 位 “ 用 三
“ 非 不 高也 , 非 不 深 也 ” 句 。城 ” 的 意 思 更 为显 豁 。 城 池 之 “ 字
指 注 释违 背 了事 物 的常 理 , 和上 下文 产 生矛 盾 。 : 或 如 苏 本注 为 :彼 此( ) 亡 。互 , “ 都灭 交互 , 由此及 彼 , 由彼 及此 。”
指 注 释不 符 合 特 定 的上 下 文或 特 殊 的情 景 。如 :勾 践 ‘
有 问题 , 时 也 能讲 通 , 却 经 不 起 仔 细推 敲 。它 们 主要 表 灭吴> < 有 但 ( 国语) ( )高中第一册 )“ :果行 , 国人皆劝。 ~果行 ” 课
现 为 以下 五种 情 况 。
这 条 注 释 自相 矛 盾 。 彼 此( 灭 亡 ” 把 “ ” “ 都) 是 互 看成 主语 的 ; 对 “ ” 解 释 却认 为 :互 ” 状 语 , 饰 “ ” 而 互 的 “ 作 修 丧 。更 何
六 由此 及 彼 。 由彼及 此 ” 灭 亡 ?六 国灭 亡 是 地 典 > “ , 城 , 城 的外 围加 筑 的 一道 城 墙 。 可 见 ,城 ” :郭 外 在 ” “ 和 况 , 国 怎么 会 “ “ ” 郭 分别 指 内城 和 外 城 。 那 么 ,三 里 之 城 。 里 之郭 ” “ 七 就应 有先后的 , 不可能出现一种“ 交互” 的情形 。我们认为 , 中 文 译 为 :三 里 长 的 内城 ,七 里 长 的外 城 。 ~夫 环 而 攻 之 而不 “ 胜” “ ” 的 之 自然 指 内城 和 外 城 而 言 。 < 力 古 汉 语 词 典 ) 王 : 的“ ” 为 “ 后 都 ” “ ” 互 意 先 。 互 的这 种用 法 , 献 不乏 其 例 。 : 文 如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指瑕(教师中心稿).doc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指瑕(教师中心稿).doc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指瑕(教师中心稿)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指瑕(教师中心稿)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指瑕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赵孝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但有几篇课文由于写作时代、翻译误差,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指摘出来,和大家商榷。

1.《拿来主义》第一段:“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几位”与表复数的“们”重复.应删去“们”。

“欧洲”包括“苏联”,二者属于属种关系,属种概念放在一个句子中,语意表达不明确,应改为:“……到欧洲各国去传道”。

2.《拿来主义》第6段:“其实,这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因为”与“缘故”用语重复,可将“缘故”删去。

3.《我假设为王》第一段:“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而且真想做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

”问号后面的文字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述理由,而不是表示意思递进。

因此,应将表递进的“而且”改为“况且”。

4.《我假设为王》第七段:“请科学家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良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

”“因为”与“缘故”用语重复,可把“因为”改为“是”,也可以把“缘故”删去。

5.《我假设为王》第5段:“没有人敢呵斥我,指责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

但是赶下来,是我不为王了。

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这段话不通顺,语句衔接不上,应在“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之前加上“我假设为王”。

6.《<物种起源>导言》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他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注释商榷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注释商榷

新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教材值得商榷处之浅见肖家坊中学朱家财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是文化遗产中的精髓,我们学习它,既是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又能促进对现代汉语的理解。

但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各位老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常常感到苦恼。

多为课本上的注释或字词的读音,众说纷芸,确实值得商榷。

现以最新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摘录几处,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于注释值得商榷处1、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中的“并自为其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这两句记述了少年仲永的天生聪慧。

对于“并自为其名”,几乎所有资料都解释为“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我认为,作者在此要突出的是方仲永天资聪慧,他“未尝识书具”却能“书诗四句”,可算得上神童。

那么,仅仅是“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实在没有多少值得称奇的地方。

如果把“自为其名”翻译为“自己(为诗)拟好了(一个)名字”,岂不更能突出仲永之天资聪慧。

这一句的关键是对“其”字如何理解。

“其”作为代词,那么究竟指代什么呢?如果是指代方仲永,“其名”就是代指方仲永的名字。

如果是指代仲永所作之诗,那么“其名”就应理解成诗的名字了。

在古汉语中,代词称代内容的最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指代距最近的名词或事件。

“诗四句”距“其”最近,因而,“其”代指的应是“诗四句”更为合理。

因而,我认为“并自为其名”应翻译为“自己(为诗)拟好了(一个)名字”。

2、七年级下册《口技》中的“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大多数教参都将此句译为:挽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哆哆嗦嗦的,几乎都想争先恐后的逃走。

可问题是宾客们都想争先恐后的逃走为何还要搀起衣袖露出手臂?这岂不多此一举吗?即使古人所穿的是长衫,行动不方便,但“走”前也只需提起下襟,何需卷起袖子?我想,前文有口技人模拟了失火后“百千人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的悲壮场面,更模拟出了众人救火的声音。

这无疑深深感染、打动了在场的宾客。

中学文言文课文注释商榷

中学文言文课文注释商榷

中学文言文课文注释商榷中学文言文注释商榷——名校长陆波人选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有注释,这些注释对于语文教师从事教学起到了很好作用,是教师备课、教学必须参考的重要材料。

应该肯定,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文言文注释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多数注释是可靠的。

但是,毋庸讳言,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尽管不断修订,远未臻致完善的程度。

只要备课用心钻研,时时可以发现一些败笔、疏漏。

对此,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予以纠正、补充,切不可盲目依从,尽信其注,甚至奉之为金科玉律,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五种类型。

由于受篇幅限制,本文每种类型但举一例说明之。

第一,由于人选课文疏于版本的捃择、考辨而引起词语注释的失误。

如:《过秦论》:“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课文注:“叩关:攻打函谷关。

叩,击。

”①《过秦论》版本出处甚多,其中较好的有《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项籍传》和梁萧统《文选》。

而课文“选自贾谊《新书》,个别字句依《史记》和萧统《文选》改”。

贾谊《新书》早已失传,今本是后世好事者从《史记》《汉书》辑录而成,“所载之文割裂其章段,颠倒其次序,而加以标题,殊瞀乱无条理”。

⑦而今存最早者是明刻本,又经“明人追改”,已非其旧观。

③所以,《过秦论》选用《新书》版本,则是疏于捃择。

查《新书》“叩关”作“仰关”,课文编纂者盖据《史记·秦皇始本纪》、《文选》李善注本改为“叩关”的。

但是,李善注引或说:“叩,或作仰,言秦地高,故曰仰攻之。

”其两存之,采取谨慎的态度。

《文选》六臣本作“仰关”,刘良注:“言诸侯与兵于秦什倍,百万仰函谷关。

关高,故云‘仰攻’也。

”《汉书·项籍传》也作“仰关”,颜师古注:“秦之地形高,而诸侯之兵欲取关中者皆仰向,故云‘仰关’也。

今流俗书本仰字作叩,非也。

”说明“叩”是错别字。

仰的古字作“印”,讹为“叩”。

仰,是向的意思。

课文依据《史记》是误改。

课文注释和参考书译文指瑕

课文注释和参考书译文指瑕

课文注释和参考书译文指瑕《文心雕龙·指瑕》原文及翻译原文:管仲有言∶“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然则声不假翼,其飞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难。

以之垂文,可不慎欤!古来文才,异世争驱。

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

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左思《七讽》,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馀不足观矣。

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

若夫君子拟人,必于其伦,而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

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

凡巧言易标,拙辞难隐,斯言之玷,实深白圭。

繁例难载,故略举四条。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

字以训正,义以理宣。

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始有“赏际奇至”之言,终有“抚叩酬酢”之语,每单举一字,指以为情。

夫赏训锡赉,岂关心解;抚训执握,何预情理。

《雅》、《颂》未闻,汉魏莫用,悬领似如可辩,课文了不成义,斯实情讹之所变,文浇之致弊。

而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非一朝也。

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反音取瑕,虽不屑于古,而有择于今焉。

又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

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时同者为尤矣。

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研求,或率意而断。

《西京赋》称“中黄、育、获”之畴,而薛综谬注谓之“阉尹”,是不闻执雕虎之人也。

又《周礼》井赋,旧有“匹马”;而应劭释匹,或量首数蹄,斯岂辩物之要哉?原夫古之正名,车两而马匹,匹两称目,以并耦为用。

盖车贰佐乘,马俪骖服,服乘不只,故名号必双,名号一正,则虽单为匹矣。

匹夫匹妇,亦配义矣。

夫车马小义,而历代莫悟;辞赋近事,而千里致差;况钻灼经典,能不谬哉?夫辩匹而数首蹄,选勇而驱阉尹,失理太甚,故举以为戒。

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纠谬

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纠谬

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纠谬作者:覃杰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第12期语文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注释简明扼要,对教学很有帮助。

然而白璧微瑕亦复难免,或不符合文情语境,或不符合语言规律,或不符合逻辑事理。

兹举数例以献疑,亦以就教于大家。

七年级上册《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课本注释:“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显然,这里采用的是直译和对译。

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无不妥。

但略加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按此种译法,极易被认为“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潭水”都“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事实上,“白色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着清波”,却难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而潭水较为平静时方可现出其“碧绿”,也才可“倒映着”岸边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因此,译文应变更为“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课本注释:“空乏,穷困缺乏。

”“空乏其身”译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显然不妥,注者就添加“穷困缺乏”二字强释。

笔者每每读到此处,总有点感觉不通畅。

“空乏其身”,译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难以窥测“身”的具体意义,因为“身”在句中乃是“自身、本身”的意思。

“行”乃“行为”之意。

其实,只须将句子的停顿画在“行”的后面,便迎刃而解其意。

因此,应该这样注释:“使他本身受到贫困之苦,使他行为受到阻挠干扰。

”九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课本注:“请,询问。

”“请”在文言中它没有“问、询问”的意思。

一般“请”为“请求”的意思,并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请求别人怎样;另一种是请求别人允许自己怎样。

从课文内容看,此处“请”字的用法属于第二种,全句意思应该是“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

”因为据前面所述,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曾主动请求为他治病,然而蔡桓公都没有批准,直至桓公病入膏肓,扁鹊才“望桓侯而还走”,不再请求为他治病。

语文论文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指瑕

语文论文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指瑕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以探究内容为核心,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突出整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自学能力。

但根据我们的考察,部分注释似仍存在可商榷之处,下面以高一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释义和注音为例进行分析。

一、向使《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句,教材注释将向使解释为以前假使。

此说值得商榷。

向使的向并不是以前的意思,它和使一样,都是假使义。

例如:(1)《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

向非妇人,待嫁奚为?(《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二引唐高彦休《唐阙史俳优人》)(2)诚臣计划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史记陈丞相世家》)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向和使都是假使义,表示假设关系。

因此,向使是由向和使同义复合构成的词。

例如:(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史记李斯列传》)(4)向使司氏决快所欲,未必能复田。

(《南村辍耕录》)令和若也有假如义,同样可以和向同义连用。

因此,向令和向若也有假如义。

例如:(5)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史记伍子胥列传》)(6)向若家居时,安枕春梦熟。

(唐皇甫曾《遇风雨作》)二、摽掠《阿房宫赋》: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课本对摽掠其人的注释为:攻击掠夺他们的人民。

摽,击。

并将摽注音为piāo。

这里对摽的释义和注音均不够妥当。

先看释义。

摽掠的摽通剽,摽掠为抢劫、掳掠义。

例如:(7)充下诸将溃去,多行摽掠。

独飞屯宜兴,不扰居民。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8)萱纵兵摽掠公私财物,入处王宫。

(《三国遗事》卷二)(9)操曰:粮草在后,多被摽掠,吾故令在前也。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10)边报纷纷,言吐蕃率众三十余万,号五十万,侵犯边疆,摽掠妇女,掳劫民财,势如山崩潮涌。

(《东游记》第十一回)例(7)的多行摽掠就是做了很多抢劫、掳掠百姓的事情,与下文的不扰居民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把摽掠理解为攻击掠夺,反而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唐诗选文注释指瑕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唐诗选文注释指瑕

诗学教育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唐诗选文注释指瑕摘要:分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状况,考察其成败得失,这对提高师生使用教材的能力意义重大。

统编版初中唐诗选文占古诗词的半壁江山,其注释在教材助读系统中也占了重要篇幅。

在对比人教版初中教材的基础上,对统编版初中语文唐诗选文注释编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以便更好地开展唐诗阅读教学。

关键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唐诗选文;注释;编写□李欣荣部编版初中唐诗选文注释编写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因此,除了肯定统编版初中唐诗选文注释的优点外,还要对其存在的瑕疵进行分析,以便学生在利用教材注释的基础上开展唐诗的自学与研讨,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提升语文阅读素养。

一、统编版初中唐诗选文注释编写上的问题(一)注释内容不够精准教材注释应给师生正确的引导,根据选文的特点,恰当确定注释的内容及重点,确保注释内容言简意赅、精准达意,彰显注释内容的准确性。

对比人教版,统编版对初中唐诗选文注释内容进行了更正,但部分注释内容仍不精准,存在选文出处错误、字词释义不准、内容处理不周的问题。

1.选文出处错误由于教材编写存在校勘上的失误,导致原文出处注释存在混淆。

试举一例,《逢入京使》这首唐诗同被人教版、统编版教材选入,安排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

然而,该诗在选文版本出处上却呈现不同。

如:人教版: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1]统编版: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唐诗《逢入京使》皆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的《岑参集校注》,但选文在书中的位置却不相同。

显而易见,两个版本教材中必有一版存在问题。

笔者通过文献搜集,发现《逢入京使》一诗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岑参集校注》中确实处在卷七内容中。

为力求内容明详,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组织学者对该书进行了校勘,现存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对个别内容进行了更正,在编排上将《逢入京使》与《过燕支寄杜位》《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等诗置于“卷二编年诗”部分。

高中语文课本课文内容及注释指瑕

高中语文课本课文内容及注释指瑕

高中语文课本课文内容及注释指瑕一、《灯下漫笔》中的一个歧义句的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选入的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灯下漫笔》,开头第一句便是一个歧义句,而这一句意义的理解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又相当重要,笔者在此试作讨论。

文章开头第一句:“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

”这一个歧义句,“几个国家的银行的钞票”中的“几个”既可以修饰“国家”又可以修饰“银行”,图示如下:几个国家银行几个国家银行∣∣∣∣(A)(B)所以便有两种理解,A是指几个国家银行,意思可能是这些银行是政府办的,如后文的“中国和交通银行”,还有95页“中交票”的注释:“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都是当时的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

”这些都是这一推理的有力论据。

相对于国家银行的当时可能还有地方银行或私人银行等。

B是指当时的北京不只有中国人自己办的银行,还有外国的“几个国家”办的银行(如当时美国的花旗银行,法国的汇丰银行等)。

后文的“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便可证明当时确实存在外国银行。

两个短语的结构不同,它的意义便不同。

而这里又不可能两者都可以,所以一定有一种是错误的。

那么A和B两种理解哪一个是正确的呢?从文后的意思来看,有几处可对此作注解。

文章第一自然段的结尾句:“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第95页文章关于“中交票”的注释: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都是当时的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

从句中的“而且多是本国的”和后面的“都是当时的国家银行”我们便可知,第一句中的“几个国家银行”当指中国人办的银行。

“信用日渐其好”是“民国二三年的时候”,而不是现在。

正因为“信用日渐其好了”所以人们才“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苦吃”,所以才都换了钞票,“而且是本国的”。

后文的“中国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是指“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指瑕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指瑕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指瑕教学中,我发现了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的个别句子不够规范,现分析如下,求教于大方之家。

1、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前一个分句主语为“美国政府”,从语境看,后一个分句的应该是“我”,显然,这个句子的陈述主题不一致。

2、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梁思成的故事》这个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梁思成不顾危险勘探木塔。

但是,表达得不够准确:其一,前一个分句的主体部分是一个肯定判断“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显然,这和实际的情况不相符合——既然已经“枯朽”,梁思成的勘探怎么可能有惊无险?其二,后一个分句“是否”说的应该是“铁索”的两种情况——锈蚀,没锈蚀,问题是“断裂”,也存在着两种情况?3、他不能想象炮火顷刻间使它灰飞烟灭。

——《梁思成的故事》这个句子结构不完整:“想象”缺少宾语中心词。

4、随着青霉素的发明,“抗生素时代”到来了,并且一度以为已经大获全胜。

——《细菌的启示》“抗生素时代”做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根据语境,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人类”或“人们”,这个句子也属于陈述主体不一致。

5、差不多所有的动物都被寄生者,谁也不能豁免。

——《细菌的启示》前后矛盾:既然被寄生的动物的不是全部,就会有能够豁免的;换言之,如果是谁也不能豁免,那所有的动物就必然都是被寄生的。

6、你这货色连它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保修》“你这货色”“它”指的是同一样东西——推销员推销的产品。

“没听说过”的正是这个产品,那么,主语呢?“你这货色”不是,“它”也不是。

很显然,这个句子缺少主语。

7、在我的头顶上,一棵尖叶的枫树和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栗树彼此交搭着它们宽大的绿油油的手掌。

——《狱中书简》前后矛盾:既然是“尖叶的枫树”,就不可能交搭着“宽大”的手掌。

8、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的马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 “ 对 黄发 ” 的解释非常清楚 :老人发 白, “ 白久则黄 , 因此 , 黄
发为寿高之象 。也指老人。” 所以 , 注释一定要 阐明原 由, 让读
者 明白其 中的道理 , 而准确地把握文 意。 从
第 三 。 释 语 言 表 示 不 当 。 人 费解 或 误 解 注 让
王湾《 次北 固山下》 “ 日升残 夜 , :海 江春入 旧年 。” 编者 对
I坛 语 杏 新
阳的光束透过 云层 , 直插地面部分 。 语文课本 的注释应避免舍易就难 , 抓住要害 , 才能给学生
老 师 以很 大 的帮 助 。
第 二 , 援 引 旧说 , 注 明 道理 只 未
如 陶渊 明《 桃花源记》 “ :黄发垂髫 , 怡然 自乐 。” 并 编者对
“ 黄发” 注为 :黄发 , “ 就说是长寿的特征 , 以用来指老人。 这 所 ” 只是援 引旧说 , 未加 阐释 , 读者只能盲从 , 不知其所 以然 。《 辞
也叫“ 文面” 宋金时为防止士兵罪犯逃跑 , 。 就在他们脸上刻 只要查一下《 新华字典 》 明白了。和“ 就 云脚” 用法相 同的还有 号 , “ 雨脚 ” “ 、 日脚 ” 如杜甫《 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床头屋漏无 字或记 号, 成为一种残酷制度。《 水浒传》 里宋江脸上的金印, 就 所 “ “ 都是刺刻的花纹 图案 , 干处 , 脚如麻未断绝 。 “ 雨 ” 雨脚” 就是落向地面的雨丝。 浓云密 是这种制度的产物 。 以,文身”文面” 布、 雨丝如 注 , 直插地面 , 以用 雨脚 。还有“ 所 日脚 ” 用法 也相 而不是 “ 上去的。 ( 者单位 陕西省铜 川市耀州 区石柱 画” 作
周 密《 观潮 》 吴儿 善泅者数百 , “ 皆披 发文身 ” 编者对 “ , 文
如 自居易《 钱唐湖春行》 “ 山寺北贾 亭西 , 面初平 云脚 身” :孤 水 注为 “ 身上画着文彩” 画” 。“ 字不恰 当。因为 “ 文身” 不是身
低。” 编者对 “ 云脚低” 注为 : 白云重 重叠叠 , “ 同湖面上的波澜 体皮肤 上画着文彩 ,而是在 身体 上刺有 色彩 的图案或花纹 。
云. 不过 指的是彩 云的下端 。 浮云下垂 的云带 , 直插湖 面 , 像站 视上看黑社会的一些头 目或打手 , 身上也有着花纹 图案 , 但那
立 在 湖 面 一 样 。“ ” 的 本 义 是 人 和 动物 身 体 最 下 部 接 触 地 不是“ 上去的 , 脚 字 画” 而是刺 刻上去的 。和“ 文身” 意思相同的还有
同。 如杜甫《 羌村》 “ :峥嵘赤云西 , 日脚下平地” “ , 日脚 ” 就是太 乡石 柱 初 级 中 学 1 责 任 编辑 丁 洪 刚 “ ” 旧年未
过新春 已来” 一语前 后矛盾 , 让人 费解 。“ 旧年 ”新 春” “ 是时令
季节 , 而时令 季节 是 以时为 序的 , 是不 能提前来 的。“ 旧年未 过” “ ,新春怎能” 已来” 其实诗 中的“ 字 , “ ! 春” 不是 “ 新春” 的意 思, 而是 “ 春色” 的意思。从诗意看也不是写时令季 节的变化 , 而是写眼前的景色 。诗人在岁尾行 船江上 , 到的 、 到的是 看 感
面的肢 体。由本义引 申为物体 的最下端部 、 端 。如 山脚 、 末 墙 “ 文面 ” 新唐 书 ・ 。《 南蛮传》 “ :有文 面濮 ( 人名 )俗铛( , 雕刻 ) , 面
“ 就是脸上刺刻花纹 图案 , 在脸上刻字或记 脚。 中用 的是引 申义 , 诗 所以 , “ 对 云脚” 注为“ 的下端 ” 这 以青涅之 。” 文面” 应 云 。
连成一片 , 看上去 , 浮云很低 , 所以说 ‘ 云脚低 ’ ” 。 那彩 云很高 ,
L王制》 “ ・ :东方日夷 , 被发文身。”疏》 “ 《 日:越俗断发文身 , 以
故刻其肌 , 以丹青涅之。” 以,文身” 所 “ 是古代吴越 能说云脚高吗?所 以关键 是对 “ 云脚 ” 没有注明。何谓 “ 云脚” 辟蛟龙之害 , ? “ ” 脚 字又如何解释呢?这是要害 。照我 的理解 ,云脚 ” “ 就是彩 水乡的民俗 。现在南美土著居民还有这种风俗。我们常常在电

片春的气息。生长在北方 的诗人 , 深感江南春早 , 江上春更
早 。于是 , 诗人脱 口而 出“ 江春入 旧年 。” 所以 , 把注释 中“ 春 新
已来” 改为“ 春色 已生 ” 较为符合诗意 。看来这表述 不清 , 往往
是 对 诗 意 的 错 误 理解 造成 的 。
《 孙权劝学》蒙辞 以军 中多务”编者对“ ” 为“ “ , 辞 注 推托” 。
这个注 释似乎没有多 大毛病 , 细究起 来 , 显得生硬 , 是应注 还
为“ 托辞 、 口” 为恰当。因为“ ” 借 较 辞 的本 义是言辞 , 吕蒙是 而 以“ 中多务 ” 军 为托辞( 口)不想看 书学 习的。 借 ,
第 一 。 串释 旬 意 , 关 键 词 语 未 加 注 释 只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