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君李金翠语文教案Word 文档 (3)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我的老师》教案(新版)北京课改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我的老师》教案(新版)北京课改版

年级组别审阅(备课组长)审阅(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题《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课型课标要求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结构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通过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国文老师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结构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一明标自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导入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充分预习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了,现在我来提几个常识性的问题来考考大家:(回答时不得翻看课本)1.“国文老师”我们现在称之为什么老师?(语文老师)(“国文”与“语文”的区别:“国文”顾名思义是祖国的文字和文章,而“语文”的涵盖面要广得多,“语”是“语言”、“口语”,“文”是“文字”、“文章”,因前面无“国”限制,中外的语言文字作品都可囊括其中)2.题中的“国文老师”姓甚名谁?(徐锦澄)3.作者写作本文时大概是多大岁数了?(“十八九”+“五十”,应该在接近七十岁的时候)梁实秋先生,这位台湾著名散文大师在时隔五十年之后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满怀深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著名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二、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结构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通过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于国文老师的情感。

三、自学指导➢既然文章的题目是《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后,对这位国文老师印象如何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印象。

【可以就一点说,也可以综合起来说。

】明确: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逐步形成以下板书(破折号前的内容):脾气暴躁——绰号是“徐老虎”、凶、老是开口就骂人像(相)貌古怪——脑袋有棱有角,头尖、秃、亮,脸形方方的、扁扁的,鼻尖红习惯有趣——戴一副墨镜、两肩高耸、鼻涕吸溜、长袍油渍斑斓、仰头迈八字步、撇嘴、狞笑、爱骂人敬业——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满、自己选编教材、讲课亲切投入爱生——敢于批评学生、耐心指导学生➢请同学们在题目的“国文老师”前加一个修饰语,来概括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总体印象:示例:我的一位脾气暴躁、像貌古怪、习惯有趣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

教案2Microsoft Word 文档 (3)

教案2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即墨市环秀三里庄小学语文学科课时备课表语文学科五年级下册第26课教学反思:在教学《灰椋鸟》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从“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观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孩子们解读的非常好,尤其是班长提的一个问题:“投入”这个词用得很好,鸟儿像顽皮的孩子回到了树林母亲的怀抱!第二环节在课堂上设计了多种的朗读。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如:在灰椋鸟排空而至时那种壮观场面,没有什么难解的词语,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的朗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当时的壮观场面。

在学生读时抓住了“排空而至”“队形的变化”“浩浩荡荡”等几个词语让学生从读中,从自己的内心去体会。

第三环节抓住几个词语的训练让学生明白祖国文字的丰富,作者写文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陆续”与“连续”,“投入”与“飞入”,“观赏”与“欣赏”的区别,结合上下文让学生通过解释词语的意思使其真正地能活学活用好的词语。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又把夕阳下的鸟儿写得异常美丽:羽毛变成金红,像穿上盛装的少女翩翩起舞。

笔下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又从面上写作: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

接着用两个比喻句,写出喧闹热烈的场面。

最后作者看到眼前之景,直接抒情:“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得欢呼起来。

”从而写出我为什么忍不住决定去看灰椋鸟的原因。

自己在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首先,我开始复习时出示灰椋鸟的外貌,到最后没有再出示进行比较,使课堂教学少完整;其次,在让学生想象说话时,学生思路较窄,我没有及时进行思维广度的引导,使课堂缺少了灵性;还有,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上,我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贫乏,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够,使课堂语言少丰富。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包含了本册教材的所有篇目,这些篇目既有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有现代文学作品,还包括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深刻的哲理,也有丰富的情感。

本册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设置了大量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册教材的所有篇目的内容理解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作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教材的结构和逻辑,熟悉每个篇目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标记,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等方式,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初一语文备课教案—第5课时 -

初一语文备课教案—第5课时   -
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主备人:李春燕
七年级语文科课题(学习内容):作文指导(7)周(5)课时审核人:周金成
学习目标(任务)
看写人要抓住特点
学习重、难点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及其它
1课时




1、技法指导
1、以形传神,写出人物的特点
2、动作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
3、言为心声,要重视语言描写
4、敞开心灵,要深入人物内在
5、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2、教师读范文
3、师生点评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完成பைடு நூலகம்习册。


课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王西军《谈生命》教案

九年级语文王西军《谈生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珍惜生命。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抽象表达和隐喻的解读。

3. 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2)提问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理解和学习。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解读和理解,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2)学生进行课文理解练习,巩固学习内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学生需要复习课堂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练习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_语文_初中_李清翠_3716220002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教学设计】_语文_初中_李清翠_3716220002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一、导入新课中国有句古语:腹有诗书气自华。

的确,古诗词意境优美,其中蕴含的哲理与对大自然的描绘等,给人以精神力量,让人拥有积极的心态。

在我们的语文学习活动中,阅读古诗词是提高我们语文阅读能力和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古诗词鉴赏,是中考的一个必考专题。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对往年滨州市中考试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投影出示),其考点有:1、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

2、理解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3、品味诗歌语言。

在前面的复习与学习中我们以滨州近五年的中考试题为例重点学习和训练“理解诗歌内容和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今天我们继续以滨州市近五年的中考试题为例,来重点学习诗歌的“语言与技巧表达”。

在进行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明确我们的学习目标:1、明确中考考点。

2、掌握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类型,能按照答题步骤完整规范答题。

3、掌握鉴赏的方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二、分析考题下面我们来看2011-2015年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哪些题目考查的是“语言和技巧表达”画面描绘。

归纳这考点的类型,我们可以分为:画面(意境)描绘;语言技巧表达。

教师投影出示。

2011年中考试题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考点:意境描绘,思想感情)7.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分)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2012年滨州市中考试题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闲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考点内容理解,品析语言)7.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的特点8.“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九年级语文王西军《谈生命》教案

九年级语文王西军《谈生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主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来表达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主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有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

2.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对课文的理解。

3. 通过写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欣赏并学会运用。

4.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考并表达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六、课时安排本课程共需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用于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和讲解重点词语句子,第二课时用于分析修辞手法、思考生命意义和布置作业。

七、教学准备1. 课文《谈生命》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促进课外活动的深入开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

1、内容安康丰富,积极向上,感情真挚,具有感染力。

2、朗诵时要脱稿,每人不超过5分钟。

1、筹划:王晓玲? 谢献美
2、会场布置:李晓宁
3、音响及媒体支持:王小宁
4、照相:丁中民
5、评委:马艳? 张珍珍? 侯书艳? 殷艳敏? 李艳丽
6、主持人:王小宁
1、开场白:说明活动目的,介绍评委,比赛及评分规那么,奖励等。

2、评奖:
A、评分标准
C、奖励:设一等奖6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1名。

(教案Word)语文9下 15 无言之美

(教案Word)语文9下 15  无言之美

15*无言之美备课素材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话题导入。

第1—2段为第一部分,是话题导入。

作者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孔子是从“教育方面”探讨“无言”,朱光潜则想从“美术观点”方面去探究“无言”的意蕴。

2.提出问题。

第3—6段为第二部分,是提出问题阶段。

文章首先阐述了通常意义上的言意关系:“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那么,作为一种“以言达意”的艺术形式,文学又讲求怎样的言意关系呢?作者从一般的认识出发,指出“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而“尽美尽善”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和自然逼真”。

那问题就来了: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而文学却要求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不就做不到吗?退一步讲,假如言足以“传情达意”,“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即言和意)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的追求?前一个问题关乎“是否能够”,后一个问题关乎“是否必要”。

这是作者在分析了言意关系以及文学的特定要求后提出的两个问题,也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分析问题。

第7—12段为第三部分,是分析问题阶段。

作者首先对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做出回答:“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对一切的美术作品来说,文字语言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即使能够完全传达,也没有必要。

为什么呢?接下来,作者分别通过对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这四类艺术形式的分析,来阐发其中的奥秘。

4.得出结论。

最后一段为第四部分,得出结论。

经过以上各种艺术实例的分析,作者归纳出一个公例:“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唯其如此,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才会更加深刻。

甚至,“说出来的越少”,无言之处、空白之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九年级语文王西军《谈生命》教案

九年级语文王西军《谈生命》教案

九年级语文《谈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谈生命》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含义。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课文《谈生命》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探讨和生命观的阐述。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谈生命》的作者王西军及其作品特点。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感知文本氛围。

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讨论深入。

4. 课堂展示: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拓展延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教师批改作文,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讨论、作文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包括对课文观点的质疑、不同角度的审视等。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评价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以及对他人生命的关爱。

九年级语文王西军《谈生命》教案

九年级语文王西军《谈生命》教案

九年级语文王西军《谈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生命的美好和珍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1. 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王西军及其作品《谈生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观点。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巩固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文中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认识。

1. 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2. 深入解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命起源、生命过程和生命价值的看法。

3. 探讨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5.2[教学设计]无言之美(第2课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5.2[教学设计]无言之美(第2课时)

第15课无言之美(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2.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3.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重点1.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2.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3.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难点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所说的“无言之美”的含义,朱光潜先生通过一篇文章就使大家理解了这个美学概念,这得益于他合理地运用了恰当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可以清楚明白地理解他提出的观点。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论证方法对证明观点的重要作用。

新知探究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谈谈其作用;然后学生自由讨论,找出文中运用的其他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举例对论证作者观点的重要作用。

【活动内容】2.课文在论证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时,分别从抒情和写景两方面进行了举例论证,但写景方面的事例并不是很多,请再举一例并加以分析说明。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教师提问,可以以学生的回答为例,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分析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举例论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活动内容】3.以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或读过的一篇诗文为例,说说你从中体会到的无言之美。

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全班发言,其他学生对发言者所谈的内容进行质疑或补充,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讲解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活动内容】4.培根在《谈读书》中告诫我们:“不可尽信书上所言……”阅读任何作品的时候,脑子里都要想着问一下:作者这样说是否准确?是否有根据?只有这样清醒着读,读书时才不会被作者所左右,保持独立的判断。

初三备课教案—15周2课时

初三备课教案—15周2课时
六、分析诗歌第二部分,感受解放区的“春天”,感受作者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之情。
七、明确写作特色:1.运用幻觉和虚拟手法进行诗歌创作。2.前后对比鲜明。
八、朗读、赏析、探究。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划分朗读节奏,流利朗读课文。
四、把握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触摸沦陷区的苦难景象,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第二部分:抚摸没有被侵略者蹂躏的解放区,诗人抒发了深情的赞美,表达了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五、分析诗歌第一部分,感受祖国遭受的苦难。找区域词及所描写的意象,使学生明白祖国从北到南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
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主备人:周金成
九年级语文科课题(学习内容):2.我用残损的手掌(15)周(2)课时审核人:李祖海
学习目标(任务)
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6、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7、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九、教师课堂小结。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作பைடு நூலகம்

完成练习册。
课后反思
可让学生先做练习,再讲解,教学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经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9课红楼点滴教案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9课红楼点滴教案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9课红楼点滴教案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设计广?州?卫?生?学?校?教?案?首?页NO:1课程名称语文授课班级11?春?季?美?容日期11.15 班、11?药营班单元2编写老师李思迪课题学习《红楼点滴》1、欣赏张中行散文特有的语言风格。

2、张中行写人具有“勾魂摄魄之功”学习文中作者写人的手法。

△?3.理解北大“随随便便”课堂背后折射出的北大自由的学术风气。

eq?\o\ac(△,4).领悟北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治学承载着的纯粹与严正。

※5.把握本文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行文特点品味张中行散文的魅力。

目标理论课练习课?讨论课?实验课?见习课?考核其他课型(请注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讲解法?阅读法?朗读法讨论法教材投影机?投影片参考资料※—重点Δ—难点主?要?教?学?内?容?及?进?程1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设计一、复习旧课5′二、导入课文学生自读。

15′三、理解随随便便的课堂10′四、体会纯粹与严正的治学之风10′五、补充材料10′六、行文特色赏析:写人具有“勾魂摄魄之功”15′七、总结10′八、布置作业15′课?后?小?结在张中行先生的笔下记忆中的一个又一个逸事、趣事串成了红楼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东一耙西一锄犹如中国画似地把红楼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欣赏红楼点滴时除了感慨、仰慕更多的是让我们多了一份沉思……1.导入正如钱理群所言“一百个北大人就有一百个北大”于是我们有了温习的理由。

还2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设计有人说:北大并不大未名不过是一勺水而已。

这深刻地说明了北大之独特不在其“形”而在其“神”。

做自己的主人将是北大生活中最重要的一课。

北大不仅承载着一部深沉丰厚的中国近代史也承载着无数北大人激情燃烧的大学时代我们有理由跟随那些年轻的或者曾经年轻的北大人去寻找那些散落在时间轨迹里的最美年华跟随北大人一起缅怀一个逝去的年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我的老师》教学设计2 (新版)北京课改版-北京课改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我的老师》教学设计2 (新版)北京课改版-北京课改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蔡老师不但帮我排除纠纷,还写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这样的评价对当时的作者有着怎样的意义或作用?
学生预设:
一般大事才用“援助”,而帮助的力度一般没有援助大。用“援助”更能表现出蔡老师帮我解决纠纷对我的意义之大,更能体现我对蔡老师的感激之情。
作者的父亲“在军阀部队里”,作者不知他的死活,这让作者十分担忧和痛苦,母亲每天情绪消极。这个时候作者身边还有小“反对派”们经常来奚落、嘲笑他,令他更加痛苦。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三、研读探究
接下来“我们模仿蔡老师写字”的情节,同学们能体会到作者对蔡老师又进一步加深的感情吗?
蔡老师对于她的学生们来说就好像明星一样。这个情节让我们不由想到,一群孩子用崇拜的眼神,痴痴望着老师的画面。
第六件事蔡老师帮我解决纠纷是作者用了很多笔墨详细叙述的一件事,想必这件事所表达的感情也是更加深厚,这是什么感情呢?同学们默读第九段想一想。
学生预设:
放暑假时孩子们本应该是开心的,但是孩子们却舍不得离开蔡老师,作者还默默地在她身边看她收拾东西,甚至在睡梦中都要寻找蔡老师,体现了作者对蔡老师万分不舍与思念。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三、研读探究
作者为什么醒来这么困难?
作者好不容易醒过来之后,这第二个“才”又能看出作者好不容易才入睡。
品读文章语言,推敲用字用词。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三、研读探究
“蔡老师教我们跳舞、带我们观察蜜蜂、教我们读诗”可以放在一起说。你从这三件事看出作者对蔡老师是什么感情了吗?
从这三件小事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蔡老师更加喜欢、更加亲近了。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维目标全)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维目标全)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宾道军2012-02-071.石榴郭沫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本文作者借文中石榴的形象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

培养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向往之情。

难点体会石榴的内在特征,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石榴,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石榴文化‛参考资料:石榴,别名安石榴、若榴、丹若、金罂。

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在地中海沿岸各地、印度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也有栽培,喜欢亮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

我国栽培石榴也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由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的。

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世榴园‛之称。

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

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

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关于石榴的古诗句: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远,因依汉使槎。

——元稹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

——白居易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友离为忆君。

不仅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主要作品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

《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

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

2021年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五篇

2021年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五篇

2021年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五篇写教案掌握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吃透教材。

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而教学目的是通过每次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的。

要完成每次课的教学任务,必须以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期教学时有据有依,得心应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那树》【教材简析】本文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教学设想】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试图从字、词、句入手,将那树与人类发展进行对比,以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人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人类进步应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观念。

3.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所做的贡献,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

(2)理解托物寓意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让学生领悟处理人与所处的环境、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课件【教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教师查找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掌握生字词的读音、释义;借助网络,了解作者王鼎均的有关情况;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

设计意图:“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也是新时代学生应该掌握的搜集资料信息的一项能力。

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有关具体内容1.出示预习检测题(学生上黑板听写、注音、释义、朗读):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之歌
学校: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辛寨镇辛寨初中姓名:王晓君、李金翠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长江的信息。

(2)预习课文生字、词。

二、教学课题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课《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三、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1、教学之前利用百度搜索相关的教学材料,了解教学的重难点,确定课堂教学
的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有关的图片、文章、视频等。

五、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观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激趣导入
百度视频:长江之歌合唱
/repaste/79992935_4273005994.html
老师:同学们对这首歌熟悉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长江之歌》。

关于长江你了解多少?
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全长6300米等。

师:展示百度图片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二)合作探究
小组检查字词的理解和书写情况
(三)教师点拨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解释下列词语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四)朗读
(1)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点(2)欣赏朗诵
百度视频合川南屏中学经典朗读
/v?ct=301989888&rn=20&pn=0&db=0&s=19&rsp=10&wor d=%B3%A4%BD%AD%D6%AE%B8%E8%C0%CA%B6%C1
(3)学生配音朗读
伴奏音乐
/bz/bz_player2.asp?ls_id=598&lb_id=3
作业:背诵全文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中,运用《长江之歌》的音乐导入,展示关于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全体学生朗读课文,展示诗歌朗读视频,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等,诱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