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2)体验对方程解的估算,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3)渗透对应思想.重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难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2.例、习题的意图本节课重点是了解方程的解的意义. 通过实际问题中对所列方程解的估算,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以及由于估算遇到了困难,产生寻求方程解法的需求,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例1是通过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根据(1)题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以及方程解的概念逐一代入方程来寻求方程的解,使学生亲身体验什么是方程的解,也为例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做好铺垫. 对第(2)、(3)题再采用(1)题方法寻求方程的解已不容易,这又为后边学习解方程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储备.例2是根据方程的解的意义,使学生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这一点应切实使学生掌握.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难点是方程解的意义和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 例1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估算方程解的过程中,理解方程解的意义,学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抓住关键字“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要分别计算方程的左右两边,若其值相等,则这个未知数是方程的解,若不相等,则不是方程的解.二、新课引入复习: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练习:当,,时,求式子的值.答案:,, .通过练习2强调求式子的值的一般步骤,其中易错易混的地方,如代入的值是负数,应加上括号,数与数相乘时应恢复乘号,运算关系不能混淆等.三、例题讲解例1 教材P69 中例1分析:三个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分别是:(1)计算机已使用的时间+继续使用的时间=规定的检修时间.(2)2(长+宽)=周长.(3)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问题: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所列的方程我们可以得出未知数的值,你能估算方程中的的值吗?分析:方程中等号左边有未知数,估算的值代入方程应使等号左边的值等于等号右边的值2450,这样的值才适合方程. 由于表示月份,是正整数,不妨让,,……分别代入方程算一算.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到,每一个的允许值都使代数式有一个确定的数值,为方便起见,可以列一个表格:1 2 3 4 5 6 7 … 1850 2000 2150 2300 2450 2600 2750 … 从表中发现:当时,的值是,也就是,当时,方程中等号的左边: . 等号的右边:2450. 由此得到方程的左边=右边,就说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为5. 所以,方程的解就是 .教材P71中的小云朵,可以多选几个情况来说明,以加强对方程解得意义的理解.从表中你还能发现哪个方程的解?(引导学生得出)如方程的解是;方程的解是等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解的概念.方程解的意义: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教材P71的思考:你能估算方程和方程的解吗?通过估算这两个方程的解,你有什么想法?由于这两个方程估算其解有一定的困难,数不整齐,或方程比较复杂,出现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得出: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十分必要.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呢?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二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设未知数和列方程;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重难点重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难点: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和根据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和列方程。
七年级数学上册《从算式到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3.突破重难点,循序渐进:针对重难点,设计梯度性的问题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方程求解的方法和技巧。
4.拓展思维,提升能力:通过变式练习和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方程概念和求解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1.导入新课:以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视频引入,如“小明的年龄问题”,让学生从算式的角度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来表示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1)让学生回顾算式的知识,引导他们发现算式与方程的关系。
3.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4.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未知数在方程中的意义,以及如何求解未知数。
5.强调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讨论求解方程的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并强调未知数在方程中的意义。
3.实践应用:
(1)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2)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知识拓展:
(1)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复杂情境,如含括号、分数等,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2)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五篇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一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2、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及什么是方程的解。
1、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符号化的方法2、结合从实际问题中得出的方程,学会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展示问题:问题1:世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一吨,这头大象重几吨? 问题2: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有多远? 地名时间王家庄10:00 青山13:00 秀水15:00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用算术解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算术方法:(124+1)25=5(吨)方程方法:可设大象重为`吨,则124=25`-1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解释说明。
问题1的算术解法:(50+70)2=60(千米/时) 605-70=230(千米) 问题1用算术法较容易解决,但问题2却不容易解决,这样产生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
示意图有助于分析问题。
二、寻找关系,列出方程1、对于问题1,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是`千米,则:路程时间速度王家庄-青山王家庄-秀水根据汽车匀速前进,可知各路段汽车速度相等,列方程。
2、比一比:列算式与列方程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简便?3、想一想:对于问题1,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根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你认为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分析各路段的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学生思考回答:1、王家庄-青山(`50)千米,王家庄-秀水(`+70)千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1从算式到方程
2.谈谈自己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体会,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模型。
3.分享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以及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体验。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方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完成教材第3.1节后的练习题1、2、3,重点巩固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类题目:
1.基础题目:旨在巩固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2.提高题目: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题目: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步骤和答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尤其是将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方程思想。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认识尚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
4.反思总结题要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1从算式到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算式与方程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能够识别并写出不同类型的方程。
2.学会使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掌握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基本运算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3.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具体包括: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具体包括:
1.教师可以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如数轴、代数表达式等,引导学生自然地过渡到方程的学习。
2.利用生活实例或故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解决但解决不了的问题?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本案例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实际背景的算式和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方程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1.教师布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针对性和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2.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教师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指导和建议。
2.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或课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七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算术基础和简单的代数知识。他们对算式的理解和运算能力较为熟练,但对于方程这一概念还相对陌生。因此,在进行“从算式到方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认知上需要完成从具体的数字运算到抽象的字母表示的过渡。他们对未知数的概念和运用尚需加强,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未知数在方程中的作用。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请学生完成课本第23页的练习题1、2、3,这些题目涵盖了本节课所学的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从生活中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并求解。要求学生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写下来,以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3.精讲多练,掌握解法
-教师通过例题讲解,示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强调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步骤。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所学解法。
4.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5.反思总结,提升认知
2.学生在思维方式上,需要从直观的算术思维向逻辑推理的代数思维转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可能存在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困难。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4.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恐惧心理,容易在学习方程过程中产生挫败感。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开始接触代数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并掌握方程的解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和分数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是,对于代数知识,尤其是方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理解方程,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的含义。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方程的理解。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3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述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
例如:甲车和乙车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请问甲车追上乙车需要多少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方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呈现的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从算式到方程》
教学计划:《从算式到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从具体问题的算式表达转化为方程表达的方法,初步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以及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方程的概念、从算式到方程的转化过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准确抽象出方程,以及如何设置恰当的未知数。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路程速度时间关系等),引出传统算式解法的局限性,激发学生思考更高效的解题方式。
●概念引入:介绍方程的概念,强调方程是描述相等关系的数学语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力工具。
●目标明确: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新知讲授(15分钟)●方程构建: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逐步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学符号,设置未知数,构建方程。
强调设置未知数的技巧和方法。
●方程解析:详细讲解方程的结构,包括未知数、系数、常数项等,以及方程与算式的主要区别。
●解方程示例:选取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作为示例,展示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互动探究(15分钟)●小组合作: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合作讨论,尝试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初步求解。
●成果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他们的方程构建过程和求解结果,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问题解决:针对小组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集体讨论,共同解决。
4. 巩固练习(10分钟)●分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直接给出条件求方程的题目、根据实际问题构建方程并求解的题目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即时反馈: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人教版七年数学上册第三章3.1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演示如何求解方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从算式到方程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方程概念的引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未知数问题,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未知数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对方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操作还不是很熟练,这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以关注,进行针对性训练。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与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讨论氛围浓厚。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偏离主题的现象,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3.等式的性质:探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时,等式仍然成立。
4.习题练习:完成教材第三章3.1节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方程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从算式到方程》公开课教案
《从算式到方程》公开课教案XX中学王老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算式与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及其表示形式。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过程。
理解方程与算式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故事导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比如购物时的找零问题,引出方程的概念。
互动提问:请同学们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问题,鼓励他们思考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 新课讲授(25分钟)概念讲解:通过简单的例子,讲解什么是算式,什么是方程。
算式:2+3,5×4方程:2x+3=7,5x-4=16案例分析:以找零问题为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比如:你买了一本书,花了30元,找零5元,书的原价是多少?列出方程:设书的原价为x元,则x = 30 5互动练习:提供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列出相应的方程。
例如:一袋苹果重3公斤,又买了几袋同样重量的苹果,总重量达到15公斤。
问又买了几袋苹果?列出方程:设又买了x袋苹果,则3x = 15 33. 巩固练习(15分钟)课堂练习:提供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请几位学生上台讲解他们的解题思路。
例如:一个游泳池注水,每小时注水50升,已经注入了100升,注满需要300升,还需要多长时间?列出方程:设还需要x小时,则50x = 300 1004. 回顾反思、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方法。
反思:请学生们思考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5. 布置作业练习题:将几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求解。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宽是10厘米,求它的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从算式到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本节课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方程的概念,体会方程的意义。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种类及基本形式,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
2.引导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够运用等式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认同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知
1.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方程的概念、种类及基本形式。如: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方程,并解释方程的含义。
3.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算式和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区别。
(2)能够通过变形将一个算式转化为一个简单的方程。
(3)能够解一元一次方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通过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和思考的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好奇心,增强解题信心。
(2)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算式和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区别。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将一个算式转化为一个简单的方程。
(2)如何处理含分数、含括号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简单的口算练习,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初中六年级以前的知识,然后向学生展示下面的算式和方程:1、7+5=122、x+5=123、3x=15请学生思考这三个式子的区别,解释算式和方程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1. 解释算式和方程的概念算式是由数和符号组成的式子,其结果是唯一的。
例如7+5=12就是一个算式,它的结果是12。
方程是一个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式子,其中含有一个未知量(通常用字母表示这个未知量)。
例如x+5=12就是一个方程,它表示x加上5的结果等于12。
2. 利用等式变形将算式转化为方程将一个算式转化为一个方程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等式变形。
例如,将7x-20=5x+20转化为方程,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操作:a. 将5x移项,得到7x-5x=20+20,即2x=40。
b. 将2x除以2,得到x=20。
注意:化简方程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如负数的移项和分配律的运用。
3. 解一元一次方程下面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例:解方程2x+3=7+5xa. 将变量移到一边,常数移到另一边,得到2x-5x=7-3,即-3x=4。
b. 将方程两边都除以-3,得到x=-4/3。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 从算式到方程 》教案
《从算式到方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方程的概念,了解方程与代数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方程的实用价值。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的概念,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与代数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感受方程的实用价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如计算人数、重量、长度等,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
2.引导学生回顾算式和方程的概念,并思考算式和方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算式到方程。
二、探索新知1.通过实例讲解方程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例题的解析,让学生理解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多个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4.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5.总结从算式到方程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用字母代替未知数,建立方程,最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三、巩固提高1.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2.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再次明确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和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强调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从算式到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从算式到方程:一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从算式到方程的自然过渡,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并构建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即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毅力。
核心素养:•数学抽象: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逻辑推理: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2.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如“小明买了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x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这个问题,即“5x元”。
•接着,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知道小明一共花了10元,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方程“5x = 10”。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用算式“5x”表示苹果的总价。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到当知道总价时,可以用“=”连接已知数和未知数,形成方程“5x = 10”。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地从算式过渡到方程,为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3. 教学过程3.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师行为:•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举例说明,如“2x + 3 = 7”,“-5y = 10”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尝试自己判断给出的式子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通过举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学生参与度高,对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2024从算式到方程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从算式到方程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教案:从算式到方程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在数学中的意义和作用;2. 掌握方程与算式之间的关系;3. 通过实例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方程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方程和算式的概念;2. 从算式到方程的转化;3.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方程是什么意思?我们在数学中为什么要使用方程?方程和算式有什么区别?步骤二:概念讲解1. 方程的概念: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中的未知数表示我们要求解的量。
2. 算式的概念:算式是用运算符号将数或代数式连接起来的数学表达式。
步骤三:方程和算式的关系1. 方程是由算式改变而来的,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变换把算式转化成方程。
2. 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将未知数和已知数用等号相连,就可以构成方程。
步骤四:示例分析1. 举例说明如何从算式到方程的转化:a) 算式:5 + x = 10,将算式转化为方程:5 + x = 10;b) 算式:2 × (x + 3) = 12,将算式转化为方程:2 × (x + 3) = 12。
步骤五:练习1.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算式,转化成对应的方程;2. 练习解答方程的示例问题。
步骤六:归纳总结让学生总结从算式到方程的转化步骤,并解释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步骤七:拓展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练习运用方程求解问题,如通过方程求解两个数的和等于15等问题。
步骤八:反思回顾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重点内容和方法。
教学资源: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2. 教学PPT或黑板;3. 练习题。
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评价学生对从算式到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及时反馈并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和提高。
2024从算式到方程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从算式到方程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方程的变形和化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算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算式,那么你们知道算式和方程有什么区别吗?2.探究方程的概念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方程,让学生观察方程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方程和算式有什么不同?方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3.学习方程的解法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学习方程的解法。
示例:解方程2x+3=7第一步:将方程中的常数项移至等式的右边,得到2x=73。
第二步: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x=2。
4.实际应用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问题1:小明的年龄是爸爸的1/3,今年小明12岁,求爸爸的年龄。
解:设爸爸的年龄为x,根据题意得到方程x/3=12,解得x=36。
问题2:一本书的价格是另一本书的2倍,两本书的总价是60元,求两本书的价格。
解:设便宜的书价格为x元,贵的书价格为2x元,根据题意得到方程x+2x=60,解得x=20,贵的书价格为40元。
5.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解方程:3x4=19解方程:5x+2=32解方程:2(x3)=86.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7.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解方程:4x+5=37解方程:3(x2)=12解方程:2(3x4)=14四、教学反思五、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方程的变形和应用,如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七年数学上第三章:3.1从算术到方程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
(二)教学难点
1.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方程模型,这是学生从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转变的关键。
2.理解并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一过程可能存在困难。
3.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方程,降低抽象程度。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方程求解的步骤和原理。
3.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完成课本第51页的练习题1、2、3,要求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运用等式的性质,熟练掌握方程的求解方法。
3.从生活中找一个实际问题,将其抽象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请同学们在作业中详细说明问题的背景、方程的建立及求解过程。
4.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方程?方程求解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错误和注意事项?
人教版七年数学上第三章:3.1从算术到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算术与方程的关系,掌握从算术思维过渡到方程思维的转换方法。
2.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方程的求解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正确列出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4.熟练运用等式的性质,如移项、合并同类项等,解决方程相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算式、方程的概念及其区别
2.能够通过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算式、方程的概念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相应的方程式
2.能够正确解决包含未知数的方程式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算式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2.提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方程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步骤二:讲解
1.解释方程与算式、等式的区别。
2.给出方程的定义和常用符号。
3.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方程的列法和解法。
步骤三:练习
1.学生分组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和课后作业。
2.老师巡视课堂,帮助学生解决疑问。
步骤四:总结
1.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说出本组学习的收获与问题。
2.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强调课堂纪律和作业要求。
五、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能否准时到教室,认真地听课、讨论、参与练
习。
2.书面评估: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侧重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掌握知识
的掌握深度与运用能力。
3.口头评估:老师低年级学生口头问答的形式,根据其思辨程度,让学
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一 方程的定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由方程的定义,可知方程仍然是等式,只不过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等式,也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说,方程是建立在等式的基础上的,例如,x +3=9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而4+5=9只是等式.
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
(1)3+4=7;(2)2x -7=5;
(3)2x 2-5x =-6.
思路分析:根据方程的定义可知,若等式含有未知数就是方程,若等式不含有未知数就不是方程.
解:因为等式2x -7=5含有未知数,
所以(2)2x -7=5是方程.
因为等式2x 2-5x =-6含有未知数,
所以(3)2x 2-5x =-6是方程.
1.方程和等式的联系: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等式包含方程.
2.方程和等式的区别: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等式可以含有未知数,也可以不含未知数.
知识点二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在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把握三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是1;
(3)是整式方程,也就是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辨识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就看这个方程是不是具备三个条件.如果具备三个条件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否则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像x +5=15,4x -5=13,x 2
=5x -3等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所以它们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像2x
=5x -15,x -y =2,x 2-2x +1=0等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3x +2y =4
B .x 2+3x -2=0 C.1x 2-5=0 D .2+25
y =6 思路分析:选项A 中含有两个未知数,所以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选项B 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所以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选项C 不是整式方程,所以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选项D 只含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所以是一元一次方程.
答案:D
1.一元一次方程与方程的联系:一元一次方程是方程中的一种简单的方程;方程包含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与方程的区别: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方程可含有多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也可以大于1.
知识点三 方程的解的定义(★★)
能够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常用方法是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入方程,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相等则是方程的解,不相等则不是方程的解.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的过程.
下列各题后面括号里的数,哪个是方程的解?
(1)2x =10-3x (x =-2,x =1,x =2);
(2)4x =32-5x (x =12,x =16
). 思路分析:将括号里的x 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值,就不是该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值,就是该方程的解.
解:(1)x =2是方程2x =10-3x 的解;
(2)x =16是方程4x =32
-5x 的解.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
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结果,是一个值,是一个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解方程指的是一种过程,就是通过变换和计算得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知识点四 列方程(★★)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寻找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一般把这个过程称为列方程.
列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与未知量;
②用字母x 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设元);
③根据题意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小明家与学校的距离为2 000 m ,如果他步行每分钟走50 m ,小明从家里到学校需多少分钟?
思路分析:设小明从家里到学校需x 分钟,则小明x 分钟所走的路程是50x ,根据速度、时间与距离的关系,可列方程.
解:设小明从家里到学校需x 分钟,根据题意,得50x =2 000.
列方程要注意两点:
1.理解要点:分清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未知,并把相关的量依题意用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
2.突破难点:根据题目所给条件,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知识点五 等式的性质(★★★)
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即如果a =b ,那么a ±c =b ±c .
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即如果a =b ,
那么ac =bc ;如果a =b (c ≠0),则a c =b c
. 对于性质1,要特别注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的理解,如果在等式两边所加(或减)的不是同一个数(或式子),等式就不成立.
用适当的数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根据等式的哪条性质变形得到的.
(1)如果5x =4x +8,那么x =______;(2)如果x -23
=1,那么x =______; (3)如果-5y =-5.5,那么y =______.
思路分析:根据已知等式的特点和要求的结果,选择恰当的等式性质进行变形.(1)根
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减去4x ;(2)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23
;(3)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除以-5.
答案:(1)8;(2)53
;(3)1.1.
1.理解与运用等式的性质,要注意两点:(1)在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时,决不能只在一边乘以或除以,而忘掉另一边;(2)如果在等式两边同除以0,等式就没有意义.
2.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是以后进行等式变形的重要依据.
3.等式还有一个性质,即如果a =b ,b =c ,那么a =c .这个性质又叫等式的传递性,这在以后的等式变形中经常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