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最新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第一课时优秀教案(精品)
2016-2017学年最新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寓言二则》优秀学案第一课时 (1)(精品)
《寓言二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3、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二、学习过程
1.引导学生读文,了解课文背景资料。
2.交流预习中发现的难词。
3.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4.看译文与原文对照。
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5.认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6. 查找墨子和西施的基本资料,使用“手机”拍照,和同学分享。
7.练习。
(1)比较组词。
误()皆()摒()频()期 ( ) 挈()
捂 ( ) 谐()屏()颦()斯()挚()
(2).翻译下列句子。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3)我认为难写的字有:
(4)给加点的字注音:
效颦()挈妻子()捂着()
比期年() 胁息( )屏住()
(5)我认为重要的词语有:
(至少写8个)。
(6)通过文言文与译文对比,我知道了下面字的意思:
颦:病心:里: 亦:挈:妻子: 。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公开课教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公开课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公开课教案1教具准备: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预想):第一课时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身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身的耳朵,并没捂住他人的耳朵,他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以为他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身。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他只捂住自身的耳朵,他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身骗自身,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2、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第一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精编)
《掩耳盗铃》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铛”字,会写“盗”“铛”“零”;掌握“掩耳盗铃”“铃铛”“丁零丁零”等词语。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掩耳盗铃的寓意。
教学难点列举生活中有关这则寓言故事的人和事。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我们以前学过《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的的故事,同学们是不是还记得?解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铃铛的寓言故事。
2. 说一说寓言是什么意思?(“寓言”:借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3.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新授1.了解故事内容。
(1)听老师讲故事,猜猜故事的结尾?(2)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
说说“掩”“盗”的意思,做“掩”的动作——捂、堵。
(3)理解“盗”字。
2.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难题。
(2)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盗铛偷碰。
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
(3)课文很短,看看有几句话。
(只有五句话)把每句话都读通顺。
(4)指名读、老师范读。
(5)谁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板书:想偷铃铛被人发觉)(6)读课文,看一看插图,考虑: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7)看到这个铃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试着读读。
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板书:想偷铃铛3.再读感悟。
(1)再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
思考:那个盗铃人的想法对吗?(2)我们看故事中的这个人,看见别人门上的铃铛就很想偷走,是什么原因让他起了歹心呢?品读,读出“很想”(可能因为……,他很想偷走;但是……)(预测:门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铃铛作什么?)(3)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4)“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3、同桌互议。
9《寓言两则》第1课时教案20180122
4.书写展示。
五、拓展活动
可以用舞台剧的形式进行表演。
指名说成语。
指名组词。
死亡、逃亡、亡命天涯。
牢固、牢房、亡羊补牢。
指名说“亡”和“牢”在词语中的意思。
亡:丢失。
牢:养牲畜的圈。
指名朗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
1.不能自暴自弃。
2.要听别人正确的意见。
在书上批注,记录。
学生自主识字。
关注“悔”的笔顺。
激发学生兴趣。
在组词中了解一字多义,加强学生理解。
理解关键字的意思,为理解成语意思做铺垫。
检查自学情况。
训练合作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恰当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寓意。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重点。
通过展示鼓励学生认真书写。
加深学生理解。
板书设计
9 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圈破羊丢
不听劝告,再次丢羊知错就改,为时未晚。
修补羊圈,没有再丢
课后小结
9 寓言两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窟、窿”等横条里的5个生字,会写“寓、则”等方格里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等词语表中的11个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亡羊补牢》,学会揭示题目、了解事件、发现异处、懂得道理的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汇总通过抓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成语。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1、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字词。
2、理解寓言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含义。
2、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理念】多角度解析寓言。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演讲二、导入新课1、“寓言知多少”──调查学生对寓言的了解和积累。
2、寓言的特点(课件展示)──学生概述,老师总结。
3、引出课题──《白兔与月亮》。
(课件展示。
)三、简介(课件展示。
)四、熟悉课文1、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
3、字词检查。
(课件展示。
)五、复述课文1、概括复述要点。
(课件展示。
)2、抽生复述。
(男女各一名。
)六、分析脉络,总结寓意(课件展示。
)七、体验与反思(课件展示。
)八、知识延伸(课件展示。
)九、小结全文(课件展示。
)十、作业布置(课件展示。
)【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2、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习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拔苗助长》,理解寓意,懂得按事物自身规律办事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难点:了解拔苗助长的过程,理解寓意教具: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朗读教学法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拔苗助长)同学们从课题中能理解哪些内容?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师相机解释: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北师大新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案)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
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
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划分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相关资料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偏要设法去掩盖。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教具准备: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1.自学课文生字词。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寓言二则
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铃铛。
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
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划分2课时。
相关资料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偏要设法去掩盖。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教具准备: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了什么?他在干什么?生:图上画了一个人。
生:他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用右手捂着自己的耳朵,伸出左手去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书课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1.自学课文生字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什幺?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
让学生根据课文中。
《寓言两则》教案(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你最喜欢的、记忆最 深的故事是什么?
守株待兔
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寓言,
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
生字。给不理解的画个小问号, 已经了解的,画个感叹号。
zh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jìng
jì
株
颈
冀
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 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jìng
颈
左右结构,读 后鼻音,指脖子 。
上下结构, 和“翼”字区别 。
冀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 /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 /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而/身为宋国笑。
为什么“守株”? 他怎样“守株”的? “守株”的结果怎样?
树桩
守株待兔
探究起因
宋人 / 有耕者,田中 /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耕地人 树桩 兔子
了解过程
因 / 释其耒( l ě i ) / 而守 株,冀/复得兔。
耒:农具。 冀:希望。
明确结果
兔/不可复得,而 /身为宋国笑。
想象表达
如果你是宋国 人,你会对这个耕 地人说什么?
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守株待兔
比喻妄想不劳而 得,或死守狭隘的经 验,不知变通的人。
守株
折 颈复 夏
2019—2020年最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二则》1教学设计(教案).doc
寓言二则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知识目标: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预想):第一课时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2.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声音寓言二则第一课时教案.doc
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
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岀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
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阴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建议1、可在课前启发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理解字词的意思;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划下来;想一想,故事中的两个人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2、学习寓言不能过早揭示寓意,要注意先引导学生从自读入手,去发现问题,想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通读课文,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理解课文。
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迁移、拓展去体会道理。
如学习《掩耳盗铃》时,应紧扣文中的关键句子:“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响起来,被人发觉。
” 可让学生反复读,观察插图,然后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思考讨论: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可他为什么还要去盗铃?他是怎么想的?通过读读议议,使学生明白“掩耳盗铃”的思想方法是错误的,从而理解体会深刻的寓意。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寓言二则》北师大版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寓言二则》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主题课文,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
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
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前准备1、教师:PPT;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你知道什么事寓言吗?课前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料,说说你对它的了解吧!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它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小故事里,给人以启示。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有趣的寓言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什么是寓言了解得不是很到位,只有了解了寓言之后才能很轻松的找出寓言故事包涵的寓意。
二、学习《掩耳盗铃》1、欣赏一段动画片,这个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掩耳盗铃》。
2、什么叫“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字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掩耳盗铃》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铛”字,会写“盗”“铛”“零”;掌握“掩耳盗铃”“铃铛”
“丁零丁零”等词语。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掩耳盗铃的寓意。
教学难点
列举生活中有关这则寓言故事的人和事。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课
1.我们以前学过《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的的故事,同学们是不是还记得?解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铃铛的寓言故事。
2.
说一说寓言是什么意思?(“寓言”:借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
3.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2、新授
1.了解故事内容。
(1)听老师讲故事,猜猜故事的结尾?
(2)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
说说“掩”“盗”的意思,做“掩”的动作——
捂、堵。
(3)理解“盗”字。
2.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难题。
(2)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盗铛偷碰。
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
(3)课文很短,看看有几句话。
(只有五句话)把每句话都读通顺。
(4)指名读、老师范读。
(5)谁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板书:想偷铃铛被人发觉)
(6)读课文,看一看插图,考虑: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
(7)看到这个铃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试着读读。
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板书:想偷铃铛
3.再读感悟。
(1)再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
思考:那个盗铃人的想法对吗?
(2)我们看故事中的这个人,看见别人门上的铃铛就很想偷走,是什么原因让他起了歹心呢?品读,读出“很想”
(可能因为……,他很想偷走;但是……)
(预测:门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铃铛作什么?)
(3)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
(4)“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
(5)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
(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
(6)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但他并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7)出示“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板书:掩住耳朵(8)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可是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
但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那你能送给这个盗铃人一个词吗?(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板书:自欺欺人)你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扮演明理。
(1)找出文中写偷铃人动作的词:掩、伸、偷、碰(板书)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
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扮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3)师:大家都是扮演明星,让我们在欣赏节目的时候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5.深化理解
(1)读了故事,看了扮演,你能用一句话来评评偷铃人的行为吗?可以是一个成语或俗语(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2)你愿意做那样的人吗?你从这则故事体会到什么道理?
(3)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以前学过的……;课外看到的……;听大人讲的……)
(4)指导朗读。
3、练习
1. 看拼音,写词语。
Dào qiè líng dang yǎn gài xiǎo tōu pèng dào ( ) ( ) ( ) ( ) ( ) 2.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寓言一()文章一()故事
一()珍珠一()彩虹一()铃铛
3. 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面“√”。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①偷别人的东西时,光把耳朵掩起来是不够的。
()
②自己欺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十分愚蠢的。
()
③放在外面的东西一定要防止人偷窃。
( )
4、总结
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5、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2.续写故事。
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展开想象,把后面发生的故事写出来。
6、板书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