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6章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自考2012版)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自考2012版)

名词解释题 • 1、家庭
简 述
• 1、简述家庭结构的类型。 • 2、简述家庭形态的变化。
论 述
• 1、联系实际阐述家庭的主要功能。
二、家庭的结构类型
• (一)核心家庭 • 核心家庭一般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 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规模小,人数少, 只有一个核心,即夫妻关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 构成稳定的家庭三角,并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 两条纽带直接联结。因此,一般认为,这种家庭 形式是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 • 在核心家庭这一类型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 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
• (一)性观念多元化 • (二)地位平等化 • (三)行为理性化
习 题
单 选
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 称为B B • A.联合家庭 B.主干家庭 • C.重组家庭 D.核心家庭 2、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 庭被称为 D • A.联合家庭 B.主干家庭 • C.重组家庭 D.核心家庭 3、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 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 家庭被称为 B • A.丁克家庭 B.留守家庭 • C.断代家庭 D.残缺家庭
第三节 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
• 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 (一)家庭规模小型化 • 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 口控制的结果;另一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 的生育观念的转变,自愿少生甚至不生育的年轻 夫妇不断增加。
• • • • • • •

(二)家庭离婚率上升 当前家庭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 1、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 2、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导致离婚人群的增多和大 量存在。 3、离婚手续的简化。 4、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 不能认可和接受忍让、郁闷过日子。 5、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 的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来。 6、婚龄变小及互联网普及引发的网恋现象的出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内容
• (一)早期社会化 •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 在成年期,人在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并将面临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比
如恋爱、结婚、生子、就业等等。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 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 (三)代差问题 •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 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 的 速度和程度。
• 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抽象化 的符码数字象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
• 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
• 虚拟经济的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衍生而来。马克 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 债券等。虚拟资本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可以作为资本增值,但本身并不具有价 值;它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而其自身却作为可以买 卖的资产滞留在市场上。虚拟经济就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 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
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 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 综合来看,“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
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 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 长期过程。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社会学概论丨第六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丨第六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 声望(社会地位):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评价或认可的程度,一 种主观评价的社会地位
• 2、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 三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影响是互相的,而不是单向度地一方决定另 一方的关系。
评析
• 1、经济地位具有根本的意义 • 2、韦伯没有解释权力和声望是从何而来的 • 3、韦伯的理论把社会阶级、阶层、社会地位群体分层标准混同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级、阶层理论
• 我国逐步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阶级斗争 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矛盾主要是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
• 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阶层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 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进程中,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特 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有时 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还会激化,但我国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 争,阶级关系主要表现为各劳动阶级之间、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关 系,更多的是一种协作而非对抗关系。
第六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 流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
一、阶级、阶层概念的区别与阶 级、阶层分析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 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 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 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为取 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 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 阶层: • 由经济地位或社会特征相似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 有两种阶层现象: • 第一种指的是阶级内部的阶层现象 • 第二种指的是阶级外部的阶层现象,认为阶层可以跨越阶级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4-6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4-6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类型: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成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两种文化不是绝对的,也可能互相转化。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非评比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①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②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又称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③文化的象征性。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④文化具有全括性。

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⑤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⑥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第五章:社会群体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制度第九章:社区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二:社会学的现象力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6.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大全(按章节排序)完全免费【精选】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大全(按章节排序)完全免费【精选】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大全(按章节排序)完全免费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文化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

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

“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及其理论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1.分化:是指事物由同质性的状态向异质性的状态的变化。

当它被用来表示社会状态的一种变化时,则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角色、集合体逐步分化成为承担某种专门的单一功能的多个角色或部门的过程。

•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各种角色和集合体在形式上彼此相互脱离,日渐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但同时在实质意义上则越来越相互依赖。

社会分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的普遍事实,是社会发展(进化)的基本形式。

自产业革命以来,社会分化的规模还和速度,都是以前的社会所无法比拟的。

•社会分化并不一定导致社会不平等,即它可能是一种水平分化,只意味着社会结构各个单元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离,并不造成哪一个社会单元相对于另一个社会单元的特权地位。

•当社会分化的结果不仅表现为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专门化,而且还表现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角色地位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高于、优越于另一些角色地位时,就出现了垂直分化。

•正是垂直分化产生了社会分层。

2.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地位多样化3.划分的两个角度1)水平分化2)垂直分化•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

•社会的垂直分化也表现了社会的不平等特点。

二、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1.社会分层:在社会(垂直)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在机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一些成员得以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占据更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所有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呈现出高低尊卑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

①社会分层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和表现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②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之所以会占有高低不同的地位,享有多寡不均的社会资源。

③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

三、社会分层的标准1.主流意见:一元标准;多元标准。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互动
• 参照群体理论研究了个人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的相 互作用的心理机制,表明了舞台表演者内心活动对其互动 的制约作用
2024/3/14
12
• 2.角色理论
互动双方都依照一定的角色规范来行
– 角色与互动的关系
动,人们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 如果没有另一方参与互动,角色就失
• 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
2024/3/14
16
(一)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
人关系
• 依据:互动参与的人数 • 二人关系:
– 因互动仅需要同对方有关系,所以会较为充分的考虑对方的需要和特点; – 两人可获得亲密感情,产生排他性 – 亲密性或许使两人冲突更加强烈(如恋人)
• 三人关系:
– 需要考虑两个人的特征,很难达到亲密性 – 第三者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在其他两人产生冲突时):
(二)熟悉情境、工作情境与社交 情景
• 依据:互动的目的 • 工作情境
– 互动双方有特定目标、明确分工、情感交流较少、言 谈举止限定在一定范围内
• 社交情境
– 为了互动而互动、进行没有实际意义却轻松愉快的交 谈来帮助双方增进了解、轻松的展示个性、有一些感 情投入、能促进关系的发展
• 熟悉情境
– 是指与熟人进行日常交往的场合、互动没有特定目的、 不必严守规则或礼仪(行为方式较随意)
2024/3/14
6
• 我们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是按照事物对我们的意义 而做出的;只有当互动的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
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才能顺利的进行 社会互动
• 评价
– 将社会关系简单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社会结构 – 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的影响 – 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
• 评价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互动分析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互动分析

• 狭义解释:竞争指的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群体 • • • • • • •
3、竞争
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是一种互 相反对的行为方式。 广义解释:生存竞争。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 存在以来就有竞争。发生竞争的原因主要在于: 主观欲求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差异。 竞争的特点: 1、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 2、有共同争夺的对象 3、竞争双方其中一方获得成功,即足以剥夺另一 方成功的机会,不可能双方之间同时获得成功 4、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产生原因: 人们在观 察、记忆、理解等等方面的不足或偏差。 为了耸人听闻,发言者往往夸大其词。• 正常的信息渠道受到阻碍或缺乏信息、信息不清时,个人 可能会依据猜测、想象,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 某些普遍涉及到公众的人或事易成为人们的注意中心,对 此类人或事情的议论便会增多
四、集体行为的控制
• 集体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有性质之别: • 集体行为的破坏性或反社会性 • 集体行为的积极性 • 集体行为的控制主要是对那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妨碍人 • • • •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一、符号互动论 • 二、拟剧论 • 三、本土方法论
第三节 集体行为
• 一、集体行为的涵义及其特征 • 集体行为就是指那些自发的、无组织的、不受正 • • • • • •
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共同特征: 1、自发性 2、狂热性 3、非常规性 4、匿名性 5、短暂性
• • • • • •
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
年首次提出 学者看法:1、强调互动的结果,将人与人以及人与群体 之间的交互影响称为社会互动。 2、强调互动的过程,认 为人与人的相互接触和沟通就是社会互动。 本书定义: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 触、沟通等方式而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社会互动发生的基本条件: 第一,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 第二,互动主体必须发生相互的接触 第三,互动主体对于互动符号的意义有比较一致的理解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三.社会角色的有关理论
1.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2. 林顿的角色理论 3. 过程角色论 4. 社会拟剧论
1.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社会角色”这一 概念,其中以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
米德认为在人们的交往中存在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 模式,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2. 林顿的角色理论
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不同: ❖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作的角色表演,
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
习惯方式去做。 一个人长期充当某一角色或是在没有他人在场、没有
特定环境与任务、没有经常自我提醒的情况下,容易仅仅 按习惯行事从而形成不自觉的角色。“任期制”的作用
3.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根据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不同: ❖规定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
欲地自由发挥,如军人、警察、法官、公务员等。 ❖开放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没有严格、明确规定,可以根据
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如父母、 夫妻等。 不同的人实施规定性角色的实际过程是不一样的。
4.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根据角色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
功利型角色: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 益为目标,如商人、企业家、经营者等, 主表要现发型挥角实色现:效以率表目现标社的会功制能度。与秩序、 某种社会价值观念、思想信仰或道德情 操等为目的,如艺术家、教授、宗教信 徒、公务员等,主要发挥表现社会公平 的功能。
角色不清与角色中断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
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第四章人的社会化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般掌握社会化的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

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人的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个人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内外因素矛盾辩证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

3.从全社会观察,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乃是社会能否发展,能否前进的关键。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生下来后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心理上不能独立生活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必须依赖父母或其他人抚养成人。

人类的依赖生活期,一般要在16年以上,跟其他动物相比,这段时期是较长的。

3.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所谓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社会化的重要性作一个比喻的说法。

因为青年期是指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达到一定成熟的时期,也是社会化的成熟阶段,越过这个阶段,一个人就要走入社会,真正地成为广大社会中的一员。

因此把青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意思是指人脱离母体是第一次诞生,而人被培养成才,脱离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监护,自己要跨入社会生活的大门去独立营生,则无异于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人出生到1岁左右,靠母乳成长,一岁以后,母乳数量、质量降低,就要实行断乳,让孩子多吃些饭菜饮食,才能更好的发育成长。

断乳是改变婴儿的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独立去生活,也会带来生活和思想的重大转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断乳。

自考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自考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剧本”、“观 众”、“表演者”、“角色”、“印象 管理”、“前台”、“后台”、“面 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 戈夫曼认为: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 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社会互动中的一项规则就是当对方的表 演不是太成功,出现了一些让“演员” 困窘的状况时,一般参与互动的人会给 对方“面子”,故意视而不见。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一、交换
(一)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 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 互动形式。 也就是说,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 通过转让自己的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 物的行动
构成交换应有的四个要素: 1、目标:社会互动的行为者各自希望通 过互动所达到的目标 2、付出:即行动者向拥有预定回报的另 外一方提供行动的过程 3、回报:行动者接受自己行动的酬答 4、效益:目标与回报的一致程度 这四个要素就完成了一个互动的周期 具有两个或以上的行动周期的交换叫重 复交换
(二)交换的类型 1、物质交换 交换双方都对成本和利润进行理智的核 算,在形式上可能是自愿和等价的。但 情况有可能相反: (1)交换者可能缺乏对市场的足够了解 而错误估计了交换行情 (2) 社会的交换条件可能本来就是对一 方有利对另一方不利
2、非物质交换 指的是感情、文化等交流形式。 这类交换很难计算成本利润,是和自己 的感情、观念、价值、信仰等因素相关 的。
人们通过角色借用来理解他人对某些符 号所赋予的意义。 即通过设身处地的方式,站在对方的立 场来阐释互动的情境,来决定自己应该 如何行动
(二)拟剧论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 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 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 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 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 的。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互动ppt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互动ppt
• 重要特征:不确定感、紧迫感、结构松散以及所
处情况得模糊不清
• 类型: • (1)偶合群众 • (2)常规群众 • (3)行动群众 • (4)表意群众
成熟状态
• ④极端得情绪状态
• 暗示反应得客观条件: • ①有节奏或单纯得刺激 • ②反复持久得刺激 • ③具有特殊得暗示潜力得刺激
2、模仿
• 暗示与模仿就是一组对应得行为方式,引起模仿得
刺激就是暗示,而模仿就是对暗示得反应。
• 模仿就是在无强制条件下发生得,模仿者得行为与
受模仿者得行为相似,即别人干什么模仿者就干什 么。
• 引起同化得社会因素:通婚、教育、移居、入侵、文化传
播等。
• 同化得意义:对于社会,她主要起到文化传播与融合得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文化得发展。对个人,使人得行为产 生了根本性得改变。
• 同化得一般规律就是先进文化同化落后文化、较高文化同
化较低文化
7、合作
• 合作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得目
• 3、个人空间 • 个人空间指社会沟通过程中人与人传达某种意义得空间距
离,个人空间一般能表明人际关系得亲密程度,适当得个人 空间就是社会沟通顺利进行得保证。

人际距离学
• 亲密距离 • 个人距离 • 社会距离 • 公共距离
(二)社会互动得方式
• 1、暗示 • 指在无批评、无对抗得条件下,通过直接或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互动
三、社会互动得手段与方式
• (一)社会互动得手段 • 1、语言沟通 • 语言就是由语音、词汇与语法构成得系统,分为口头语言与
书面语言,她们都就是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得工具。
• • 2、体态语言 • 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语速语调、身体姿势等,在日常互

06 家庭与婚姻 自考 社会学概论

06 家庭与婚姻 自考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家庭与婚姻一、单项选择题1、(P130)()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 B )A.氏族 B.家庭 C.群体 D.人群2、(P130)“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

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

”此话出自( B )A.恩格斯 B.马克思 C.列宁 D.毛泽东3、(P130)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是由原始生活群体经过()的演化,才产生了家庭。

( C )A.组织 B.群体 C.氏族 D.部落4、(P130)由于人的一生在()中的生活时间最长,因而其与婚姻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 B )A.社会 B.家庭 C.组织 D.团体5、(P131)著名家庭社会学家()在《家庭》(1982)一书中对家庭的一般特征作过概括。

( D )A.梅奥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威廉·古德6、(P131)只有一个性别的成年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是( A )A.单亲家庭 B.丁克家庭 C.同性恋家庭 D.核心家庭7、(P131)()是家庭建立的基础。

( B )A.结婚 B.婚姻 C.子女 D.父母8、(P131)下列关于婚姻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婚姻和家庭一样,有它自身的自然属性 B.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C.婚姻在本质上和家庭不一样 D.婚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9、(P132)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早期社会相比,现代家庭更为专门化,所提供的功能 ( A )A.更少 B.更多 C.和原先无差别 D.没有10、(P132)苏联时期,政府官员为了政治原因试图大大削弱家庭的作用,因而引入了()的模式,但是这种尝试最终失败了。

( B )A.分散养育孩子 B.集体养育孩子 C.集体农庄 D.年龄分级11、(P132)得到最广泛研究的家庭替代性实验发生在( D )A.德国 B.俄罗斯 C.法国 D.以色列12、(P132)功能主义者强调的家庭功能不包括( B )A.社会化 B.家庭结构 C.情感支持 D.性规则13、(P132)社会化始于( B )A.工作 B.家庭 C.组织 D.群体14、(P133)社会对性行为如此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的可能性。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互动
(1)至少发生在 两人 之间 (2)必须发生 相互依赖性 的活动 (3)以 信息传播 为基础
A:一个男生平常眨眼睛。
B:一个男生对迎面走来的漂亮
行 为
女生眨眼睛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但女生可能因为正在想问题, 而丝毫没有注意到男生挤眉弄眼。
C:一个男生对迎面走来的漂亮
行 动
互 动
女生眨眼睛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女生反感的盯了男生一眼, 然后加快步伐。
(1)代表人物:纽科姆 (2)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 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 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3)作用:规范作用、比较作用。 纽科姆的参照群体研究:个体观念取决于 其对一种至少在两个 人之间进行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过程是 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 的大小如何。” ——霍曼斯 (1)实质:人们在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2)内容:有形的物质性的资源、无形的非 物质性的资源。
4也可以在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5总是在的情境下进行二社会互动的情境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参与的人数中间人仲裁人从中渔利者分裂者和征服者特定33120192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互动的目的33120193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331201910三社会互动的条件三社会互动的条件11至少发生在两个人之间至少发生在两个人之间22只有发生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才存在互只有发生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动33以信息传递为基础以信息传递为基础44并不仅发生在面对面的场合并不仅发生在面对面的场合55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6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的双方及其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的双方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2019331103312019111接近与接触阶段2理解与了解阶段3调整与反应阶段例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内部成员有身份一致感,认为彼此同 属一体。 群体外成员也认同他们的一致身份,即承 认他们是同属一体。 身份一致感是群体的主要特征。 群体的形成,人为什么要形成群体?相互 满足是主要原因。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3、满足与人际结合的关系 Peter Blau 人的许多欲望都根源于社会 生活,也就是说人要从社会结合中获得满 足。 这样的满足可以分为两类: 内在的,指的是个人直接从群体得到满足; 外在的,个人不能直接从群体得到满足, 但可以通过群体得到其他方面的满足。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九、社会群体的结构 群体规模对群体内部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十 分深刻的影响,那么,它怎样影响群体成 员的行为呢? 1、二人群和三人群 最小规模的群体就是二人群。无论一个群 体是由那些人组成,目的是什么,群体规 模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总是普遍适用的。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c、威廉· 托马斯 在进行多数日常活动时,我们一般假定:不仅对 语言及其他具体符号,而且还包括日常社会场景, 别人与我们都使用同样的定义。多数共享定义, 或者说“情景定义”,是在无意识中领会的,这 种关于定义的共识是人类互动的关键。 作为美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托马斯指出了共 享定义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将某种情景定义为真 实的,那么情景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在一个地区内,如果多个群体并存,那些生存能 力和适应能力明显地优于其他群体的,作为参照 群体的可能性较高。 同理,一个社会如果有一个阶层的话,则位置越 高的职业或阶级常会成为其他职业或阶层的参照 群体。 在社会流动较为活跃的社会,以外群为参照 的较 为普遍,因为上升的途径是开放的,对上层群体 的渴慕与期待是很显然的事。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四、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 本土方法论认为任何人的互动都由一种民间规则 支配着,互动双方都具有对事件常识性的知识和 假设,以此解释互动双方的常用规则。 本土方法论跟拟剧论一样关注人们在社会情景下 为了制造印象而使用的一些技巧,但其关心的是 人们形成相互理解的原因:正是人们对情景具有 相同的假设,才使人们顺利的进行互动。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八、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指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 身份或日常活动。 参照群体:指那些被某些成员用作做其群体的参 照对象的群体,它包括以下几个意义: 1、它可以作为比较的标准; 2. 个人渴望的目标; 3.个人观点的来源 。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5、形成群体的条件 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才接成群体,但人要相互吸 引必须有个先决条件,这就是接触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讲,接触的机会就是形成群体的一 个先决条件。 决定接触机会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空间的 距离。 成员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属性,即具有共同点。 接近是相互吸引的先决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接近只是为双方提供一个认识的机会,本身 并不必然导致相互吸引。
2、小群体与大群体 数量变化,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它的数 量会变得更加复杂,例:每增加一个人员, 在可能的社会关系的数字上就有了一次几 何级数的增长。 3、在群体的规模中,二人关系是社会交往 中的最小单元。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4、质的变化 群体的大小与可用资源的关系。 群体规模与可用资源有密切的关系,成员 越多,人力资源越丰富。 但要注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由于管理方 面的原因,以及可利用资源内的有限性问 题,常常是当人数增加到一定规模时,效 益反而递减。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三、拟剧论(戈夫曼) 这种观点把人们看成戏剧中的演员,按照戈夫曼 的观点,当人们扮演角色时,他们的表演是由观 众来判断的,所以人类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 象管理,或自我呈现,即为了使他人按照我的愿 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人类互动的特点是印象处理,希望别人按自己的 愿望行为,当第一印象起作用时,人们往往制造 一种印象,目的是为了控制互动者。 印象管理可能有目的,但不管目的是什么,它总 是为了使行动者能更好的控制别人的行为。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三、影响社会互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生物因素。 第二,心理因素。 第三,社会因素。 第四,文化因素。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二、 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理论 所有的东西都是符号对符号认识越多,人们进行 互动越顺利。 A 乔治· 米德 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 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的影响, 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自己的交往过程,按照 符号进行交往,所有符号都有文化意义上的特征, 互动是以有意义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B、郝伯特· 布鲁默 布鲁默在米德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互动的3个原理 (1)、我们是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规定我们 对它的行动; (2)、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3)、在任何情景下,我们都经历内部解释过程。 按照互动论的观点,在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考虑与其他 人在同一社会情景下的行动和思想一致,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阐释他人行为的象征意义。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群体的非正式规范与它所从属的组织的官 方规则常常可能发生矛盾,这之间的冲突 常常会导致混乱。 规范的表现:许多群体规范表现为各种角 色的形式,群体角色多是自发产生的 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发现,每个群体都会产 生出同样的基本角色,每个角色都在群体 的任务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五、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等。 这一理论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 的外显行为,用代价-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 认为社会互动得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 罚的过程。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பைடு நூலகம்群体
下面是几个有关的命题: 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 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 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 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类 似的行动。 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 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3、 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的发展 首属群体很可能是唯一的群体类型,目前尚存的传统的农 村社区是由熟人组成的社群。因此彼此的关系较接近首属 关系。 现代社会是由不认识的人组成的,除了家庭的人和朋友外, 与其余人交往就属于次属性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二者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A、个人首属关系比例下降; B、首属关系的质量下降,这表现在:离婚率高,首属关 系常常变得十分紧张; C、儿童的单亲家庭增长:更多依赖家庭外的社会环境; D、精神病自杀,酗酒、吸毒、社交淡漠高比例。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一般来讲,同一阶层的人结合的可能性较 高。因为他们在上述个人因素的个人价值 观上,一般态度、兴趣、生活习惯等各方 面较接近。 除了这些个人的心理因素外,不同阶层代 表不同的经济能力,经济条件的差异也是 人分群的重要因素。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七、群体分类 我们以成员身份归属划分分析首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1、首属群体 首属群体又叫初级群体,指成员之间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 的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例:家庭、朋友、亲属。 首属群体的特征:首属群体本身就是目标而不是手段; 具有这种关系的人是有感情的,既然有感情,相处时就会 觉得满足,因此,它本身就是目标而不是手段。 首属群体是非工具性的,这是它与次属群体的一个主要界 限。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剥夺和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 一特定的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 越没有价值。 攻击与赞同命题:当某人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 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 并可能采取侵犯行动,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 值; 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或者大于期望的 酬赏,或者未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 并可能采取赞同行动,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 价值。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4、形成群体的理由 这是与群体所服务的需要有关的,这种需要分为: 1) 工具性需要,指群体可使我们完成一件个人 单独难以完成的事,许多工具性群体是十分必要 的。 2) 表意性的需要: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感情 上的需要,这常常是为了相互的支持和完全的自 我表现。 工具性群体也时常可以满足表意的需要。
在什么情况下,群体或个人会以外群为参照群体 呢? 西方许多社会学家,例如R.Merton、R.Levine, D.Campbell等提出以下几个假定:内群越团结, 排斥外群的倾向越大,越少以外群为参照群体。 成员从所属群体中所得的满足越大,以外群为参 照体的可能越低。 因此以外群为参照群体的人多是群体的游离分子, 或异己分子。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彼此具有共同点是相 互吸引的主要因素。 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接近的人,较容易成 群。 在各种态度中,价值观念是核心,具有重 要地位,支配着个人对其它事物的看法, 所以价值观念不同的人很难长久结群。 性格,在性格方面以性格和爱好最重要。 社会阶层,以上两个要素都属于个人因素。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六、社会群体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类生活许多都是以群 体形式进行的,由于社会群体的重要用途 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成了社 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性质 社会类别指一群有某种特征的人。如;婚姻状况, 收入水平,职业等方面相近或相同的人。 但它: 不构成社会结构; 成员之间不必相互认识; 不必交往; 不必有共同的规范利益。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