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资料:课标要求(精品资料)
新北师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课件学习资料
2.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⑴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7×3 + 8×3 + 9×2)÷8
=63÷8
=7.785(岁)
答: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是7.785岁。 ⑵这时,老师也加入做游戏的队伍。他的年龄是45
岁,估计并计算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说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⑴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96 ① 95 ② 90 ③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 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 免费乘车。
⑴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 得到的呢?
答:1.2m这个数据可能是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 高,取它们身高的平均数的近似数得到的。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1.一个10人小组想知道他们小组更喜欢数学还是英 语,于是他们展开了调查。下面是他们调查时使 用的评分标准。
⑴分别计算数学和英语喜欢程度的平均分。 数学:30÷10=3(分) 英语:24÷10=2.4(分) ⑵根据这些得分判断,对于这个组的学生,哪个科
目更受欢迎?答:对于这个组的学生,数学更受欢迎。
‥‥‥‥‥‥ ‥‥‥‥‥‥ ‥ ‥ ( )
×
2. 双休日小胖做思考题,第一天做12题,第二天上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平均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1. 平均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
2. 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教师巡回指导。
4. 应用:讲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再认识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逐步展示教学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实际应用等。
作业设计1. 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等。
3. 分析数据分布与平均数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练习和实例演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举例:通过计算小组同学身高的平均数,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平均数是数据集中的一种代表性指标。
(2)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举例:给出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掌握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举例:在面对复杂数据时,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例如: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1.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计算和应用时,仍存在一些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活动的设置: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逻辑推理: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高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通过对平均数的再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3. 学会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合理性判断、数据分析等。
4. 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2.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组数据:5个同学的身高分别为1.4米、1.45米、1.5米、1.55米、1.6米。
提问:这组数据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平均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2. 探究与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均数知识,提问: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学生汇报: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将所有数据相加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教师提问: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举例:如判断身高是否达到免费乘车的标准、分析考试成绩等。
(4)教师展示北京市6岁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数据,提问:为什么身高达到1.2米可以免费乘车?学生解答:因为6岁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2米,所以身高达到1.2米可以免费乘车。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极端数据对平均数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极端数据会对平均数产生影响,使平均数偏大或偏小。
3. 实践与应用(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3个同学的成绩分别为85分、90分、95分。
提问:这组数据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学生计算并回答:平均成绩为90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此,我详细规划了这节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主题是“平均数的再认识”,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五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第二节《平均数的再认识》。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是难点,因此,我将重点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纸张、铅笔、直尺等教具和学具,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我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即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4.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求出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七、作业设计1. 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2,4,6,8,10。
2. 小明的成绩在班上排第4名,他的成绩是班上平均成绩的多少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拓展延伸,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就是我设计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且应用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并且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阅读一段文本,提取信息,计算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实际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能力;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是小挑战来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主题。
比如老师可以列出一些数字和各种物品,让学生来猜测它们的平均数。
2. 学习(20分钟)老师先讲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解释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下一些数字的平均数。
3. 实践(25分钟)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
比如:小明喜欢吃糖果,他一年总共吃了1000个糖果,平均每个月吃多少个?要求学生用到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计算答案。
4. 学习反思(1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学习收获,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2.问答法;3.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1.黑板;2.笔记本电脑;3.计算器。
七、教学评估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实际操作,学生的反馈和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八、教学反思平均数作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其基本定义,又要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其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平均数虽然并不是特别的难,但是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老师也可以融入一些游戏和竞赛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优质教学课件
设计的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 身体会到极端数据(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 对平均数的影响,从而理解比赛中去掉一个最 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合理性。
第二个大问题:探究平均数在确定免票线合理性 上的应用设计以下两个环节: (1)从乘车情景入手让学生分析1.2米这个数据得 到的途径 (2)理解1.2米作为免票线的合理性 如何突破难点:借助生活经验,小组合作交流讨 论。 设计的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第二环节: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 实际情况,我们将课本的内容的顺序做了调整,本环 节分为两个大问题进行教学。
第一个大问题:课件呈现“新苗杯”少儿歌手大 赛的成绩统计表,本环节设计3个问题。
第1个问题是计算平均分,排出名次(学生独立 完成,每组算一位选手。学生汇报,说计算的方法)。
第三环节:畅谈收获,交流分享
“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鼓励学 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畅谈收获,交流 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交流学习所得,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 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平均数的再认识
代表性
灵敏性
(平均水平) (极端数据)
(98+94+96)÷3=96(分) (97+99+95)÷3=97(分) (90+87+90)÷3=89(分)
课堂小结
快来说说这节 课你有什么收 获?
每个人对于学习,都有着不同的方 法。有些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 学习中不断运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40cm、150cm……,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图片和数据,如:一批苹果,其中有10个每斤重150克,5个每斤重160克,2个每斤重140克。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批苹果的平均重量。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如何计算平均数;2.学生能够将平均数的概念应用于实际中,能够解决简单的平均数问题;3.学生能够进行分组,计算各个组的平均数,能够用不同方法求得一个序列的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2.如何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的应用;4.分组后的平均数;5.不同方法求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例,告诉学生:“小明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中的成绩是87分,在第二次模拟考试中的成绩是93分,那么他两次考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呢?”通过提问以及举例的方式,让学生自然地想到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引入正式的定义。
2. 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教师通过数学公式,向学生阐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3. 平均数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以小组为单位或全班为单位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想出一些实际应用平均数的场景,以切实的例子来说明平均数的应用。
4. 分组后的平均数如果面对的是一组很大的数据序列,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分组来进行计算。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来教授分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包括按等级分组、等距分组和任意分组三种方法。
对于每种方法,教师都可以进行详细的讲解,并通过实例展开说明。
5. 不同方法求平均数除了上述的方法,还存在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等等。
在最后一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的平均数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它们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讨论、示范等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2.分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不同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六、教学评估1.考察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情况;2.开展一些小组或个人的练习,测试学生分组计算平均数的能力;3.对于不同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问答或小测验。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主题为“数据和图形”。
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将讲解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数据的分类与归纳以及如何从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其中,平均数是最基础的数据分析工具之一,也是学生们常见的概念之一。
在五年级上学期,学生们已经接触到了平均数这一概念,并学习了如何计算平均数。
然而,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从“平均数”的定义、意义和应用等方面再次认识平均数,并通过多种情境来巩固和延伸学生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目标•了解平均数的定义、意义和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均数;•延伸学生们对平均数的认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0分钟)•让学生们回忆一下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展示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们口算得到平均数,例如:“班级里有5个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0岁、11岁、12岁、13岁和14岁,那么班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引导学生们思考:平均数有哪些作用?认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0分钟)•让学生们打开教材,读取有关平均数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平均数是什么?如何计算平均数?•在黑板上列出计算平均数的公式,让学生们逐步理解公式的含义。
•设计多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计算平均数,并在黑板上讨论和分享不同的思路和答案。
应用平均数(30分钟)•准备多个关于平均数的情境,例如班级人口数量、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把情境分配给每组。
让学生们自行收集相关数据,并计算出平均数。
•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各自的数据和计算过程,并在班级上汇报总结。
延伸认识平均数的应用(20分钟)•准备多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并在班级上汇报总结。
总结(10分钟)•让学生们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引导学生们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教学评估•学生能否正确地计算平均数?•学生能否正确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讨论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对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
2.准备计算器、纸张等学习用品。
3.设计好教学课件,准备好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值。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计算平均值。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如是否存在偏大或偏小的情况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对平均数进行再认识,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数学思维。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实例数据、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平均数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
4. 应用: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再认识2. 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计算方法:平均数 = 数据总和÷ 数据个数4. 实际应用: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3. 挑战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练习和应用,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数学思维。
在课后作业中,通过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一部分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详解1. 引入引入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平均数的思考。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平均数实例,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平均成绩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再认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及其实际意义)
所属
单元
第八单元
课时
第4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
重难点
1.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2.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资源
准备
落 实 目 标
自主调整
【温故知新】
出示: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1)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2)这个年龄能代表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吗?
【导学释疑】
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2)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吗?
出示例2: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独学,再对学)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问题一:如何算出各选手的平均分?
【巩固练习】
课本88页练一练第1题。
【拓展延伸】
某3个数的平均数是2,如果把一个数改为4,平均数就变成了3。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8.3 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不强,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平均数的含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提前分组,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篮球比赛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个篮球比赛的平均分?2.呈现(10分钟)通过呈现更多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1)-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1)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来写这篇教案。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八章第三节《平均数的再认识(1)》。
我们将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教学PPT以及学生们平时用的数学课本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假设我们有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不一致,我们如何找到这5个苹果的平均重量?”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来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有3个数,分别是2,3,4,它们的平均数是多少?”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计算平均数的。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适时地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的公式和例题,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还不是很清楚,我在课后会针对这些学生进行额外的辅导。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数学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拓展对平均数的理解。
例如,他们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的资料,或者是一些关于平均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的案例。
小学数学北师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资料:“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
小学数学北师版五年级下册
《平均数的再认识》
——“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
常在一些比赛中看到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种算法评分,这是什么算法?它的来历又是什么呢?而且众人的最高分、最低分是参差不齐的。
这种算法又是怎样保证它的公平性和准确性的呢?
截尾平均数,也叫截尾均值
截尾均值是指在一个数列中,去掉两端的极端值后所计算的算术平均数,也称为切尾均值。
最常见的截尾均值的例子是在一些比赛中,计算选手的最终得分需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种处理方法,即为计算截尾均值的方法。
截尾均值由于去掉了数列中影响数据稳定性的极端值,从而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不易受到极端值的干扰。
在数据序列本身存在少量错误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地判定极端值,并将极端值去掉来计算算术平均数,可以获得较为真实地反映数据情况的平均指标。
极端值的判定根据分析目的的不同,可以有下列各种不同的方法:
1.确定两端或者一端固定数量的值为极端值
例如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为极端值,而不去观察这两个值本身是多少。
2.确定一个固定范围外的数值为极端值
在数据处理时,人为地确定一个取值范围,超出这范围内的数值一律被当作极端值。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及其实际意义)
振新小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集体备课记录(第一稿)第16周星期五地点高年级办公室高年级备课组成员陈丽芳黄振庆蔡淑贤全雅枝中心发言人:叶莉霞内容:平均数的再认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及其实际意义)备课组教师建议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的建议:教学重难点建议:课前1分钟建议:教学环节建议:教学分析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关键:理解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教具课件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小练:4/1+(15/4-6/1)8-9/5+9/4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1、计算某学习小组的期中数学平均分。
2、根据淘气的平均分算出英语科绩学生独立计算工,集体订正答案。
师: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求出期中数学平均分和淘气的英语平均分,这节我们再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再认识)二、探索新知1、教师出示例1: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2)说一说你的看法。
(3)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出示统计数据:“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同身高平均值为118.7cm。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揭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平均数是有代表性,能帮我们解决问题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选手1 92 98 94 96 100选手2 97 99 100 84 95选手3 90 98 87 85 90(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件)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2)
女童的身高平均值为 124.0 cm。请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调整
的合理性。
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可以
代表6岁儿童的平均身高,
从上面抽样调查的数据分
析,1.265 m 和 1.240 m
这两个平均值都小于并接
近 1.3 m,所以免票线从
1.2 m 调整到 1.3 m 是
合理的。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A公司员工月工资一览表
3.在计算平均数时,有时要先去掉极端数据再求平均数,这样求 出的平均数才更具有代表性。
情感 态度
知识 技能
团队 合作
拓展延伸
五位评委给一名歌手评分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平均得9.68分;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9.62分;只去掉一 个最低分,平均得9.76分。这个歌手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多 少?
免票1.3mຫໍສະໝຸດ 从2022年9月起,武汉市把儿童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免票线 从1.2m调整到1.3m。
⑴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为什么要把免票线调整到1.3m?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儿 被调查的儿童的 童的身高也高了。 平均身高可能高了。
探究新知
(2)据调查,武汉市某校 6 岁男童的身高平均值为 126.5 cm,
89642
96595.64
一个数变了,平均数就跟着变,
平均数真的很灵敏。
学以致用
1.下面哪种情形适合采用去掉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再计 算平均数的方法?( C)
A.计算五(1)班数学考试平均分。 B.计算埇桥区4月份平均气温。
C.计算朗诵比赛中某选手的最终成绩。
学以致用 2.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