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复习(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1安排一课时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内容很多,课堂容量很大,本课教学后,有很多方面需要总结。
在证明性质时,不再有同学直接用性质证明性质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用三种方法研究性质的证明,要用到小组交流,比拟发现有三种方法:取中点,用“SSS”证明全等;作垂线,用“HL”证明全等;作角平分线,用“SAS”证明全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体会了辅助线不同的作法,就有不同的证法;另一方面,为性质2“三线合一”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缺乏的是,课堂交流的面可以更宽些。
性质2的应用比拟多,初学者往往不能灵敏应用这条性质优化证题途径,因此要解读这条性质,由图形训练和标准符号语言,把性质一句话改写成三句话或者六句话。
一句话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句话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垂直于底边;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平分顶角、垂直于底边;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平分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初中数学解题才能与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材料六句话是“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垂直于底边;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平分顶角;4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垂直于底边;5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6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平分底边”。
结合图形概括起来就是:在ABc中,AB=Ac,以下论断∠BAD=∠cAD,BD=cD,AD⊥Bc中,有一条成立,另外两条就成立,分六句话,写出推理语言。
这里设计了一组填空题,有利于性质2的应用。
学生可以整齐地表达,但还需进一步稳固。
性质在计算中的应用,涉及到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课堂上的训练不是太充分的,安排了两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提升学习的六道题没有讨论。
要培养学生讨论和自觉纠错的学习习惯。
性质在证明中的应用,集体备课安排的两道题很好,先由学生独立考虑,多数同学用全等证明,提出问题进展考虑“结合新知识,可以不用全等证明吗”,课堂至此,到了思维的最高潮,两道题最优解法的得到是学生获得成功的最好感受,这是我觉得提升学习的一道题可以不要了,留有更多的时间进展课堂小结,本课的课堂小结还应当更充分些。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引入新课活动2 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它具有怎样的特性呢?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共同探索的问题。
(板书)课题: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探索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极思考,大胆猜想。
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通过刚才的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很容易得到辅助线,作高AD或作顶角的平分线AD,可由两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给订正。
师:我们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板书)(4)受性质1的证明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定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吗?教师可作提示:作中线AD,由学生口答,培养学生语言转换能力,增强理性认识,体验性质的正确性,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关注:(1)学生语言的规范性;(2)学生的应用意识,模仿能力;(3)学生在活动中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例题例1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等腰三角形学情分析学生利用折纸获得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且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过程获得了推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突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过程,所以本节课主要突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特点。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需要在课堂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论证、证明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探求新知,获得新知的乐趣。
等腰三角形效果分析媒体的应用,欣赏美丽的建筑,引入学生所熟悉的等腰三角形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于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课件动态演示,有利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归纳、猜想、证明出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将数学问题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轻松愉悦地探究了本节课的知识。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为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等,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折纸、剪纸,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感知其对称性。
通过探索、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正确性,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学会性质定理的运用。
通过研究,更深入的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一、复习导入师:仔细观察图中这四幅图片,你能找出隐藏其中的几何图形吗?生:等腰三角形。
师:等腰三角形我们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过,你还记得吗?(师课件展示下面问题)1.有____________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_________,另一边叫_________,两腰的夹角叫______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_________。
2.把Δ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表格。
师生活动:教师课件出示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和标出相应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和复习,为进一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新知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师:利用长方形纸片和剪刀,你能按照教材第75页的方式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你能说明所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吗?: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折叠、剪纸。
学生动手操作,剪出等腰三角形,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性剪出等腰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做准备。
师: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 沿折痕对折,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学生折叠等腰三角形,通过观察,讨论总结。
学生如果对性质概括得不全面,教师作如下提示: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先标号各部分名称,再沿折痕对折,由此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师板书等腰三角形性质: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相互重合。
(简写成“三线合一”)设计意图:通过折叠的过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等腰三角形中的相等关系,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观察、总结的学习品质。
初中数学_2.6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A BCABCAB CABC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角、两腰及底边?二、课内探究1.实验探究把剪出的等腰△ABC 沿折痕AD 对折,(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它的对称轴是?(2)把剪出的等腰△ABC 沿折痕AD 对折,找出除了两腰之外,相等的线段和角。
2. 大胆猜想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1)等腰三角形是 ,对称轴是 ; (2)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 ; (3)等腰三角形的 、 及 重合。
3. 推理验证(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已知: △ ABC ,AB=AC , 求证:∠B= ∠C 。
(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①AD 为顶角平分线时。
已知: △ ABC ,AB=AC , AD 平分∠BAC 求证:BD=CD, AD ⊥BC 。
DDABCABC②AD 为底边中线时。
已知: △ ABC , AB=AC ,BD=CD 求证:AD 平分∠BAC, AD ⊥BC 。
③AD 为底边的高时。
已知: △ ABC ,AB=AC ,AD ⊥BC , 求证:BD=CD, AD 平分∠BAC 。
4. 总结归纳性质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在△ABC 中, ∵ AC=AB∴ ∠ =∠ (等边对等角)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 , , 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1)∵ AB =AC ,BD=CD ,∴ ⊥ ,∠ =∠ (三线合一) 2)∵ AB =AC , ∠ 1= ∠ 2,∴ ⊥ , = (三线合一) 3)∵ AB =AC ,AD ⊥ BC∴∠ = ∠ , = (三线合一) 5.知识应用(1)如图,屋椽AB 和AC 的长相等, ∠A=120 °,则∠B= °D D1 2ABCE DF (2)在三角形ABC 中,AB=AC ,且AD ⊥BC ,已知BD=2cm,求CD=___cm, BC=___cm ?第(1)题图 第(2)题图6.能力提升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 ,AD ⊥BC ,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E ,F.求证:DE=DF.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备课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设计主备人;A B CD【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展示。
【教师活动】随学生讲解板演题目过程,规范学生解题步骤。
3、转化思想的具体实践:例2.如图1,AB =AC ,点D 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的交点。
(1)请问图中有哪几个等腰三角形,简单说明理由。
(2)若过点D 作EF ∥BC ,分别交AB 、AC 于点E 、F ,现在有几个等腰三角形?(3)线段EF 与线段BE 、CF 有何数量关系?你能说明理由吗?(4)若AB =4,求△AEF 的周长。
【师生共同总结】转化思想在角角转化、边边转化、边角转化的重要应用。
三、创学应用、变式训练----夯实思维:1、.已知△ABC 中AB=AC ,点P 是底边的中点,PD ⊥AB ,PE ⊥AC ,垂足分别是D 、E ,求证:PD=PE.【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由学生代表讲解。
【教师活动】点评并鼓励学生2.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边AB,BC,AC上,且BD=CE,BE=CF。
(1)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2)是猜测当∠A满足什么条件时,△DEF是等边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由学生代表讲解。
【教师活动】点评并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题目。
四.探索发现、拓展提升----拓展思维: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AC=90º,直角∠EPF的顶点P是BC 的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点E,F,给出以下四个结论: ①BE=AF;②△P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四边形AEPF的面积是△ABC面积的一半.上述结论始终正确____.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共同完成此题目,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
(五)当堂训练(满分:100分) 批改者:_____;得分_____(1)(30分)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则其它两角的度数分别为__(2)(30分)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cm 、3cm ,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9cm B 、12cm C 、12cm 或15cm D 、15cm(3)(40分)如下图,P 是等腰△ABC 的底边BC 上一点,过点P 作BC 的垂线,交AB 于点Q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R .判断△ARQ 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题训练,让学生体会知识学以致用的原则,A B CP RQ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在七年级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本学期,又先后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等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前播放音乐图片,缓解紧张气氛,从每张图片中能够抽象出等腰三角形,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一、问题导入出示问题:某次地震后,一位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检测教室的房梁是否水平:在等腰直角三角尺斜边中点栓一条绳子,在绳子的另一端挂一个铅锤,把这块三角尺的斜边贴在房梁上,结果线绳经过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同学们由此确信房梁是水平的,他们的判断对吗?为什么?学生只是猜测应该是对的但是不知道怎样说明理由,教师顺势导入新课,从本节课的等腰三角形中去寻找答案。
二、探索新知剪一剪: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片按教材要求对折后剪下,再把它展开,看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通过让学生动手剪纸,获得图形的直观感受,并为下面的折纸操作做好铺垫,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提前剪好)折一折:让学生三角形纸片沿折痕对折,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特征?(播放课件折一折)提问:1、刚才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学生思考、回顾剪纸过程,动手把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容易回答出⊿ABC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让学生认识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验证方式。
)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ABC有哪些性质吗?(让学生拿着自己的三角形纸片解释说明)①∠B=∠C →两个底角相等②BD=CD →AD为底边BC上的中线③∠BAD=∠CAD →AD为顶角∠BAC的平分线④∠ADB=∠ADC=90°→AD为底边BC上的高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完善、归纳出性质1和性质2: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讨论、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为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等,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折纸、剪纸,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感知其对称性。
通过探索、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正确性,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学会性质定理的运用。
通过研究,更深入的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一、复习导入师:仔细观察图中这四幅图片,你能找出隐藏其中的几何图形吗?生:等腰三角形。
师:等腰三角形我们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过,你还记得吗?(师课件展示下面问题)1.有____________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_________,另一边叫_________,两腰的夹角叫______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_________。
2.把Δ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表格。
师生活动:教师课件出示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和标出相应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和复习,为进一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新知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师:利用长方形纸片和剪刀,你能按照教材第75页的方式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你能说明所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吗?: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折叠、剪纸。
学生动手操作,剪出等腰三角形,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性剪出等腰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做准备。
师: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 沿折痕对折,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学生折叠等腰三角形,通过观察,讨论总结。
学生如果对性质概括得不全面,教师作如下提示: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先标号各部分名称,再沿折痕对折,由此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师板书等腰三角形性质: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相互重合。
(简写成“三线合一”)设计意图:通过折叠的过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等腰三角形中的相等关系,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观察、总结的学习品质。
等腰三角形复习课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复习课》教学反思一、教案背景本教案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由浅入深”的教学思想,通过复习,是同学们在已有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发展,在全面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由于学生刚进入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论证说理的思维习惯有待于训练培养。
二、教学课题:《等腰三角形复习课》教养方面: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性质和识别方法;2、归纳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2、逐步渗透分类讨论,方程思想、及转化思想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发展方面:1、在体验中获得成功,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教学反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本节课中,教师创造了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丰富多采的练习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性质的学习重在理解,因此,练习中我设计了从生活中找,从几何图形中找有关等腰三角形的习题:如判断题、证明题,解答题等。
利用所学习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2的有关知识,再进一步练习、巩固。
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进一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处理轻松到位。
在教学步骤中,采取了小步子,多反馈,讲练结合,每讲完一个性质,就出一些简单的小题目让大家练习,让同学们更轻松更牢固的掌握,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有时容易忽略本班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在总体把握上有一定的欠缺。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剪、折等腰三角形的过程,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归纳的能力;(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疑、欣赏图片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2)强化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3)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证明,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2“三线合一”的发现,证明,应用。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任务单:1、学具准备:硬纸、剪刀。
2、思考:如何利用长方形纸片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你对等腰三角形都有哪些认识?3、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得出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要求在学生自主先学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困惑。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教师向学生出示几张精美的建筑物图片。
师:同学们观看这一组图片,欣赏图片后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看出,这些图片都是等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师:你还能举出一些等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其他例子吗? (学生举例)师:等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能应用的如此广泛呢?它到底具有哪些性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等腰三角形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设计目的:从学生的主观印象出发,用生活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动手操作,得出概念,归纳性质 活动1:折一折,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它对折,请你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 制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教师参与,并作个别指导,及时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学生课前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供上课折叠实验用);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好的几何画板课件和两张等腰三角形纸片。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探究活动一,推理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第二环节:探究活动二,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推理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第三环节:操作题,从一个习题引申出的变式题;第四环节:自我检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七环节:送给同学的三句话。
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活动:做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一: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80°,则其余两角为.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其余两角为.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00°,则其余两角为4、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cm,其中一边长为3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教师活动:答案进行订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举例,强化训练1、如下图1,这是一个屋顶的截面图,通过测量,工人师傅已经知道它的两边AB和AC是相等的.工人师傅在测量了∠B为30°以后,并没有测量∠C ,就说∠C 的度数也是30°.他们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2.如图2,现在工人师傅要加固屋顶,他们通过测量找到了横梁BC的中点D,然后在AD两点之间钉上一根木桩,他们认为木桩是垂直横梁的.你认为他们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及时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体验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AB C图12、△ABC 中,AB=AC, 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学生活动:做完后先组内交流,之后学生代表黑板讲评过程。
通过学生的讲,让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将小组的合作的成果展示给学生。
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三、操作题:如图,△ABC中,AB=AC, 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沿着BD 剪下,再剪一刀就将△ABC分割成三个等腰三角形,将剪痕画在下图中.教师活动:想一想怎么做,先自己做之后组内交流做法。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青岛出版社九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2). 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掌握直角三角形相关性质。
(4). 掌握角平分线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经历自己探索、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在归纳总结中感悟规律,学会分类讨论、推理论证。
让学生们能够体验到数学独特的魅力!【教学重点】1.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2. 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评测练习。
2.学生准备:提前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草纸、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
【设计意图:导学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知识,让学生进行回顾,及时翻阅课本,查缺补漏;另一部分是相应习题,让学生进行自测。
既能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又能体验中考,查明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
这样,提高了次日的课堂学习效率,扩大了课堂容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二、课上分析菏泽中考的考情,确定复习方向.【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中考考情,确定本节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要性】三、检查基础知识.以抽查的方式检查基础知识。
问题1: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问题2: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设计意图:以抽查的方式督促、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掌握学生的复习情况】四、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案上的疑难问题.首先给出已完成学案答案,让学生说出存在问题的题目。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等腰三角形复习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等腰三角形复习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九年级第一轮复习中为巩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知识的灵活运用而精心设计的一堂几何复习课,结合本节课谈几点感悟:1 、起点的教学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参与,符合让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今后应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2、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如果陷入茫茫的题海中,解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是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的。
初三学生单纯的做、练激不起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对先前习题进行适当的挖掘、拓展、整合,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较好掌握课本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方法。
既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较有新意,又能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高层次的复习课。
3、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
如何上好一节行之有效的复习课,一直是我关注的教学问题,在教学中要将已学过的知识一一再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要做到在更深的层面系统的处理前后知识的关联,我决定大胆尝试,不按以往传统复习法一章一章的复习,而是以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索来涵盖我要复习的知识点。
4、这堂课涉及的几何基础知识非常广泛,它既能充分的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又能较好的考察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在本节复习课教学中我注意到避开以下问题:(1)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忽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2)重习题的机械的练,轻认知策略的教学;(3)复习方法呆板,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4)为追求应试效果、强化训练和解题技巧指导过多,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学习太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七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复习(1)》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
【学习重点】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解决相关问题【学习难点】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解决相关问题【课前预习】㈠、预习要求:认真研读导学案,完成预习内容。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知识,用红笔在导学案上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标注,以便课堂上合作交流.㈡、预习内容相关知识回顾(A类)1. 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几何语言:(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___ _____.简记为:几何语言:②等腰三角形是___ _____图形.③等腰三角形______ ___线、______ ___线,___ _____互相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___ _____.几何语言:如图-1,在△ABC中,当AB=AC时,ⅰ∵AB=AC,AD⊥BC∴∠BAD = ∠,BD= .ⅱ∵AB=AC,AD是中线∴⊥;∠=∠.ⅲ∵AB=AC,AD是角平分线∴⊥;= .AB CD④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腰上的高相等、腰上的中线相等。
(3)判别方法: ①定义法:②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记为: 几何语言:a: b:2.对应练习:(1 A 类题,2、3、4 B 类题) ⑴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 )A.顶角的平分线B.底边上的高C.底边上的中线D.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⑵.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cm 和6cm ,那么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15cm B .16cm C .17cm D .16cm 或17cm ⑶.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为BC 边的中点, ∠BAD=20°,则∠C=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0°,则它的另两个角为 度.【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各位小组长课前统一预习答案, 检查组内同学的完成情况,组织合作交流,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掌握预习内容.并尝试出题,检验组员的掌握情况.(二).教师精讲:例1、(A 类题)(嘉兴)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A .50B .80C .50或80D .40或65例2、(B 类题)如图, △ABC 中, D 、E 分别是AC 、AB 上的点, BD 与CE 交于点O. 给出下列三个条件:△△EBO =△DCO ;△△BEO =△CDO ;△BE =CD.△ 上述三个条件中, 哪两个条件可判定△ABC 是等腰三角形(用序号写出所有情形);△ 选择第△小题中的一种情形, 证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CB A(三)学生精练展示:1. (A 类题) 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4,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2. (A 类题) ①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4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为________。
②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2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为______3. (B 类题) 已知:如图,∠CAE 是△ABC 的外角,AD ∥BC 且∠1=∠2.求证:AB=AC .4. (B 类题)如图-2,已知,BD,CE 是△ABC 的高,且BD=CE.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四)中考链接:(广东肇庆)如图,已知AC⊥BC,BD⊥AD,AC 与BD 交于O ,AC=BD . 求证:(1)BC=AD ;(2)△OAB 是等腰三角形.(五)课堂检测: (六)布置作业:1、 (A 类题)如果ΔABC 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的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B 类)在一次数学课上,王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6,并写下了四个等式:①AB DC =,②BE CE =,③B C ∠=∠,④BAE CDE ∠=∠.C21B A DE图-2要求同学从这四个等式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推出AED △是等腰三角形.请你试着完成王老师提出的要求,并说明理由.(写出一种即可)已知:求证:AED △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六.课后反思(学生写明:⑴本节课学习哪些知识?请写到下面;⑵请把本节课你做错的题目写到下面,最好写明错误原因。
)《等腰三角形复习(1)》学情分析通过前面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证明的方法和格式;多数学生已经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具备了证明命题是否成立的探索经验的基础.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但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知识体系掌握得不够系统。
本课时是对等腰三角形知识的复习与总结,要注重各部分知识在体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将知识体系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七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复习(1)》效果分析C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能准确的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本节课是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采用“三步七段”教学模式,采用合作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在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发现结论后,及时地展示给同学和老师,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上,每一位同学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本堂课学生参与度高,思维量大,大部分学生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数学七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复习(1)》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教科书要求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让学生体会到几何证明与计算是原有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试验的结果,发现证明与计算的思路.二、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在回顾与思考中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复习有关定理的探索与证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等.2.能力目标: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3.情感价值观要求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的证明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通过例题的讲解和课堂练习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能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解决相关问题。
课堂检测试卷满分10分 班级 姓名 组号 成绩1. (B 类题)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 和5cm ,那么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13cm B .14cm C .17cm D .13cm 或14cm2.(B 类题)如图,在△ABC 中,∠C =90°,D 为BC 上的一点,且DA =DB , DC =AC .则∠B = 度. 3. (B 类题)如图,在△ABC 中,AB=AC 时,(B 类题) (1)因为AD ⊥BC所以∠ ____= ∠_____;____=____ (2) 因为AD 是中线所以____⊥____; ∠_____=∠_____ (3) 因为 AD 是角平分线 所以____ ⊥____;_____=____数学七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复习(1)》课后反思《等腰三角形复习(1)》是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3节知识,结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等腰三角形,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本节课学生在熟练掌握等腰三角ABCD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能较高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的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上每一名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过程比较深入,通过组内帮扶,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够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总结如下。
相关知识回顾1. 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几何语言:(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___ _____.简记为:几何语言:②等腰三角形是___ _____图形.③等腰三角形______ ___线、______ ___线,___ _____互相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___ _____.几何语言:如图-1,在△ABC中,当AB=AC时,ⅰ∵AB=AC,AD⊥BC∴∠BAD = ∠,BD= .ⅱ∵AB=AC,AD是中线∴⊥;∠=∠.ⅲ∵AB=AC,AD是角平分线∴⊥;= .④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腰上的高相等、腰上的中线相等。
(3)判别方法:①定义法:②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记为:几何语言:a:b: AB CD2.对应练习:(1 A 类题,2、3、4 B 类题) ⑴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 )A.顶角的平分线B.底边上的高C.底边上的中线D.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⑵.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cm 和6cm ,那么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15cm B .16cm C .17cm D .16cm 或17cm ⑶.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为BC 边的中点, ∠BAD=20°,则∠C=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0°,则它的另两个角为 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和梳理知识,并做到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查。
教师精讲环节例1、(A 类题)(嘉兴)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A .50B .80C .50或80D .40或65例2、(B 类题)如图, △ABC 中, D 、E 分别是AC 、AB 上的点, BD 与CE 交于点O. 给出下列三个条件:△△EBO =△DCO ;△△BEO =△CDO ;△BE =CD.△ 上述三个条件中, 哪两个条件可判定△ABC 是等腰三角形(用序号写出所有情形);△ 选择第△小题中的一种情形, 证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讲解并板书,易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的点拨作用就发挥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