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变成研究

合集下载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文献意识,是说我们在作研究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弄清楚前辈和同时代的人对于相同的命题都做过哪些研究,他们研究出了哪些已经得到共识的结论。

再来看对话意识,一个问题的研究,只用引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引证不能代替论证,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问题的解决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

志向、趣味、学识积累、学术训练,这些应该是作为研究者所必备的学术品质。

那么,教师为何要成为研究者?一是教师营造有品味的、精彩人生的需要。

研究会赋予研究者理性、客观、求真务实、严谨审慎等品格。

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应该做到:见多识广,梦想成真;丰衣足食,情有独钟;服务社会,受人尊敬。

这里“见多识广”中的“见”和“识”,绝非通过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到的,也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传播,而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解、思考所得,是经得起质疑和推敲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融入了个性观点的,唯如此才能使之变成自己成长的资源。

二是成为更加卓越教育者的需要。

我们经常喊,要从优秀走向卓越,但究竟什么是卓越却仍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定位。

我们先看看“教师”的定义,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人实行对话的人。

这个“引领”其实就是价值引导: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

对引领者的要求有:对学生的要求合理、明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识渊博、精深;方法、手段高明;教育方向准确。

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方向要准确,即我们要为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

这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多解,所以才让教育有了太多的犹豫和徘徊。

到底准确的教育方向是什么?那就是我们要为自由、民主、法治的社会培养幸福的人。

现在不自由、不民主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虚假的信息,这样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变得平庸、没有创造力。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自我教育的方向。

对于研究,与平时我们说的“想”“思考”是不同的,“研究”高于“思考”。

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不是弱智,都能够去想一想,而思考是有依据的、有系统的、有策略的、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和彻底的“想”。

引领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之路

引领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之路

引领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之路桐城市嬉子湖中心学校江晓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角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合作者、学习者。

要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位积极的、有效地教育教学研究者,这既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生促进者的前提条件。

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教育的走向,不断走向成功。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引领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之路,形成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针对知识经济时代特点,我们引导教师认识知识是财富,学习是手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变革,才能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从而树立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专业才能成功的理念。

学习首先要养成教师系统读书的习惯。

因为没有系统读书,就不能有博大的教育情怀,就不会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不可能有反思能力了。

为此,我们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并制定了学习制度:要求学中悟、学中做、学中思;写好读书笔记及读书心得;规定学习时间:每周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灵活读书形式:自学、集中辅导、专家辅导学相结合。

制定学习奖励制度:通过学习,提高学历和有成就的教师,学校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二、校本教研,自觉实践。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重心,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用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

校本教研要求校长、教师都是研究者,都是研究主体,校本教研主张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我校的校本教研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让每个教师参与其中。

如何让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

如何让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
产 生 不 了杰 出 的 科 学 研 究 者 ,能 够 使 教 育 学 变 成 一 门 既 是
由传 统 的传道授业 解惑 者转 变为教 育 活动 的组织 者 、设 计
者、 合作 者 。从 国际教 师专 业化探 索 过程 来看 , 师要想 获 教 得 持续 发展 , 应 教育 变革 及 其新 要求 , 仅做 一 名 “ 习 适 仅 学 者 ” 很不 够 的 , 要 有 能力 对 自己的教 育行 动 加 以反 思 、 是 更 研究 、 进 , 改 即树立 “ 师 即研 究 者” 教 的专 业发 展理念 。著 名 的前 苏联教 育家 苏霍姆林 斯基 曾说 :如果 你想 让教 师 的劳 “
如 ( - . - I让 中 小 学 教 师 成 为 研 究 者
代 纪燕 1 丁 建 勋2
(胶南市第 七 中学 , 1 山东 胶 南 2 6 0 ;青 岛理工 大学 , 64 02 山东 青 岛 2 6 0 ) 6 0 0
摘 要 : 作者 阐述 了 自己对 “ 师成为研 究者 ” 教 这一 具有 国际影 响的教 育观念 的理解 , 分析 了当前教 师 学术地位 不 高的 原 因, 示 出教 师要 成 为一名研 究者 的 内外条件 , 揭 并且 对教 师这一研 究者 的身份进 行 明确 的定位 , 即教 师作 为研 究者 不 同于
专职教 育科n - 作 者 : 师研 究的立 足点在 于解 决教 育 中的 实际 问题 ; 师研 究的着眼 点在 于沟通教 育科 学与 实践 的联 系; T - 教 教
教 师研 究的方式 以行动研 究为主 。
关键 词 :中小 学教 师 研 究者 教 师专业化发展
当前 。教 师专业 化发展 已成 为 国际教师 教育 改革 的趋 势 , 到许 多国家 的重视 , 受 也是 我 国教育 改革 实践 提 出的一 个 具有重 大理论意义 的课题 。在教师 专业化发展 中, 师 已 教

具体包括这三方面

具体包括这三方面

具体包括这三方面:1.让教学变成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

2.让课程政策走向分权,实现权利共享与互动。

3.让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构建一个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大课程改革力度: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应该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必须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1.地方文化的价值观。

2.岭南文化的感受。

3.岭南文化的特质。

4.地理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三位名师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坚持着素质教育,他们的成绩是坚持素质教育的结果,他们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乐于奉献、忘我工作;他们都有渊博的知识,都善于把哲学思想运用于自我完善和教学改革中,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光明大道;他们不搞题海战术,不搞应试教育那一套,所教学生负担轻、效率高,在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了全面而优异的发展。

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为我们当前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1.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2.育人为本,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3.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4.注重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5.重视体育锻炼,造就学生强健的体魄他们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应试成绩,而且会使每个学生更有竞争力。

教育教学研究型探究活动教案

教育教学研究型探究活动教案

教育教学研究型探究活动教案在教育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我们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灌输内容,而是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来促进学习的发展。

教育教学研究型探究活动就是一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阐述何谓教育教学研究型探究活动以及如何制定一份教育教学研究型探究活动教案。

教育教学研究型探究活动是指通过学生参与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将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本质,尝试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针对教育教学研究型探究活动的教案制定,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和活动内容。

制定教案最重要的就是要确立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

我们需要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科学、全面、深入的分析,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学习目标与探究活动的关系,确保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需要考虑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应该既要贴近学习目标,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

活动内容可以是实验实践、文献阅读、项目设计等形式。

我们需要确保活动内容既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型探究活动教案的制定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清晰明确的教学步骤。

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分为各个具有明确目标和内容的教学步骤。

二、指导性问题的设置。

指导性问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教学研究型探究活动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应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合理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应该合理、科学、客观,以鼓励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活动。

教育教学研究型探究活动教案的制定需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教学研究方法

教师教学研究方法

教师教学研究方法教师教学研究方法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因此,本文将探讨教师教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具体方法。

首先,教师教学研究方法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其次,教师教学研究方法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呢?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研讨会、学术讲座和专题培训,可以获取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拓宽教育视野,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项目。

通过系统地规划、实施和总结教学研究项目,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为日常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研究。

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开展在线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和在线社区等资源,与其他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共同进步。

总之,教师教学研究方法对于教师个人发展、学生学习质量和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使命。

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摘要: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才能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乐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习的促进者 答题的指导者 资源的开发者 创新型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以促进公平为重点,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纲要》为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管理、质量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才能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乐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新课改体系下的“学困生”和“问题生”。“问题生”和“学困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懒惰型;二是自控能力差、坏习惯多的意志薄弱型;三是身体有病、不能正常学习,即使学习也事倍功半的身体病态型;四是知识链脱节、形成断层的知识断层型;五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造成的环境困惑型;六是智商欠缺的智力低下型。对不同类型,教师可采取“消除疑惧,密切关注,调查研究,找出症结;正面引导,以理服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家庭沟通,形成合力;结合实际,改变评价;点拨引导、传授方法”等转化他们。
二、教师要研究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还要研究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破教师中心的观念,凸显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第三,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现实生活带进课堂,把现代技术带进课堂。

华东师大培训之张华教授讲座整理与思考(一) - Doria - 天桥教育博客

华东师大培训之张华教授讲座整理与思考(一) - Doria - 天桥教育博客
五、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一)钱学森之问”是个真问题:
1、1901-2007,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三大科技类奖总数:469人,分属于26个国家,美国:204人,占比例:43.5%。
1968-2000,诺贝尔经济学奖总数46人,分属于12个国家,其中——美国:30人,占比例:65%
2、不必整齐划一的规定“讲的时间”或“学的时间”;也不必根据“知识点”的数量来判定教学的“少”或“多”。
3、要不断追求教学的“关系性”和“丰富性”。
(三)观点三:“当堂训练”
1、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的倾向。
2、因为学生不是上完一节课就结束了,因此不必追求“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Reading the word。搜集一些书籍和资料,形成阅读的习惯。读一些有难度的书,把阅读文字与阅读工作结合起来,让工作既是一个反思的对象,又结合理论进行指导,就会有一个大幅提高的过程。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思考教育问题、思考学生的需要、思考教师的发展要求。与1922年的课程改革,追求教育民主化的尝试。杜威来华讲学,1949年进入了教育集权专制,导致了教育的大幅度退后。2000年后的基础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巨大契机。
2、这些做法的再一个特点是,不仅课程和教学改革热火朝天,而且学生的考试成绩姐姐攀升,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社会制约性,又彰显了学生学习的时代特点--期待主动参与、让学生变得有趣。
三、各种教学观点及分析:
(一)观点一:“先学后教”或“学案导学”
1、依然把教和学割裂开来,并存在“线性思维”的倾向。
斯滕豪斯,让教学保持适当的神秘感。
张华教授讲在课前的话:

教学叙事: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教学叙事: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写 自己的教 学故 事 开始 。 反 思 与 每 日生 活 同 在 的教 学 实 践 。 这 种 致 力 于 解决 实 际问题 的 教学 行动 研究 , 就 是 极 为 珍 贵 的 实 践 研 究 。 这 种 实
词” 则 以“ 火 眼金 睛 ” 取代 , 也 看 不 到 “ 连线 ” 题, 美其名 日“ 拉拉 手” 或“ 最 佳 搭档 ” , “ 扩写 句子 ” 叫做“ 拉拉 , n J 子橡皮 筋” , “ 归类 ” 改 成 了“ 紧 急 集

“ 夹” 到你的“ 菜碟” 中吧 !新 颖 别 致
的语 言洋溢着童 真 , 散 发着温馨 , 一 改 以往 标准 化 的冷 面孑 L , 使 做 作 业 成 了极 富 情 趣 的 智 慧 之 旅 。 此外, 我 还 鼓 励 学 生 在 作 业 本
究 的 自信 , 为“ 引 导 每 一 位 教 师 走 上
践 研究 使 教师 更加 清楚 地 意识 到 :
研 究并 不 是专 家 的专利 , 发 生在 自 己 身 边 的每 一 桩 教 学 事 件 都 可 能 成
为 研 究 的 素 材 。 每 位 教 师 都 可 以
“ 用 自己的声 音说 话 ” “ 让 自 己 的 声 音 被别人 听到” 。大家终 于明 白, 这 种 讲 述 和 反 思 本 身 就 是 在 进 行 原 创 性 的研究 , 教 学 叙 事 树 立 了 教 师 研
“ 椰壳效应” 给 了 我 深 刻 的 启
示: 同样是作业 , 用 学 生 喜 爱 的 形 式 做, 学 生 就 能 自主 地 完 成 好 , 作 业 的 效果 、 巩 固 的 程 度 自然 也 与 强 制 作 业 大 不 相 同 。现 在 在 我 们 班 学 生 的 作业 中, 已看 不 到 “ 组 词” 这些标题 , 取而 代之的是“ 找朋友 ” , “ 形 近 字 组

第三讲 从经验教师成为为研究型教师的发展资料

第三讲 从经验教师成为为研究型教师的发展资料
专业化就是别人无法替代)

(1)不断提高和更 新专业知识水平
A 一般教育、心理、中 外教育史的知识 B 主修学科的专业知识 C 一般教学论的知识 D 有关课程的知识 E 学科教育学的知识 F 学生心理特征、认知 特征的知识 G 教育发展相关的社会 的、经济的、文化的、 生态的知识


3、有能把“问题”变成“课题”;
4、知识储备不够; 5、不能很好利用身边的资源
(二)研究型教师的基本素养

有改革教育教学的意识和热情 有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和能力 有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愿望


有终身学习习惯和教学研究精神
掌握教学科研基本方法
研究型教师是个行动者。
(三)研究型教师的特征
2.3具有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 3.1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3.2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3.3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在职教师教育(中学)课程设置框架建议
(引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 课程功能 指向
加深专业理解
主题/模块举例
当代教育思潮、教师专业伦理、学科教育新进展、儿童研究新进 展、学习科学新进展等;也可以选择哲学、人文、科技等研究领 域的一些相关专题。
第三讲 从经验教师成为 研究型教师的发展
讲授、讨论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 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 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

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叶澜《教师的角色与教师的发展新探》
教师:教育变革至关重要的因素


研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高级阶段。

教师与教育科研

教师与教育科研

教师与教育科研(发言提纲)杭州教育科学研究所黄津成撰写于200年10月,教师如何从事教育科研、如何选择科研课题?我的体会是两句话:一是勤于反思,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勤于反思;二是有科研意识,把教学实践过程变成研究过程。

一、勤于反思1、在学习中的反思。

在理论学习中,进行批判性的思考,针对自己有所感悟的理论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钻研,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

例:《教学系统的混沌性与教学设计》一文的写作过程《当代中学生的三大心理冲突与学校教育的对策》一文的写作过程2、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

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做法与失败教训进行反思,从中寻找课题。

例:《后进生扭曲心理与学校教育对策》的研究过程《运用思想实验法,引起体验式学习——思想政治课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初探》的探索过程3、具体操作的方法:1)反思中确定课题的方法:①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选择特定的问题,并从可能的领域内,包括课程、学生等方面广泛地搜集这一方面的资料。

②教师开始分析所搜集来的资料,形成该问题的一般框架,同时在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中搜寻与当前问题有关的信息。

如果搜寻不到类似的信息,教师则可请教其他的教师或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这些信息。

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一旦对问题情境形成明确的框架,教师就可以建立各种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

④在深思各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实施行动计划。

当这种行动被观察和分析时,教师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从而形成有效的反思环。

2)日常工作中反思的内容和方法:(1)课后备课;(2)写反思日记;(3)写读书随笔;(4)观摩与分析;(5)开展行动研究。

二、把教学实践变成研究过程,即实施行动研究。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研究意识,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而推进自己实践的进步。

把教学过程变成科研过程的方法和步骤是:运用“问题筛选——理论优选——运用和反思”模式。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制造成了那个时代得以存在的命脉。

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靠转向对自身素养的依靠。

随之,以培养和进展人为直截了当目标的教育便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和进展学生的素养,专门是创新意识与能力。

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进展。

2.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吁。

学校教育的价值要紧靠教学来实现,因而千百年来人们在教学实践的开发与教学理论的提升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教学的理性程度不断提高显露融合势头……然而尽管如此,当代教学仍没有走出传统操作教学。

时至今日,人类教学已走到了反思性教学的前夜:教学主体开始怀疑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学目的强调学生诸方面的进展;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开始的范畴,其理性仍有待提升。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他们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性研究,正是应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吁,将教师从操作性的活动者转变为反思性活动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进展的重要趋势。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是否称得上专业一再受到怀疑。

专门宽敞中小学教师;不管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制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拿专业的各项标准来度量教师职业,则其专门难称得上是一门专业。

鉴于此,英国课程专家L·斯腾豪斯认为,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进展的能力。

途径有:(1)通过系统的自学;(2)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体会;(3)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

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应该成为教师自己的情况,实践业已显示它是有前途的方式,因此也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假如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把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

如何让教案更具探究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如何让教案更具探究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如何让教案更具探究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当今社会,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而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我们需要设计和制定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

一、针对学生的个人差异,设计教学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设计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都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在一个学习团队中,有些学生可能更注重理论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而另一些学生则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提供丰富的教材和资源,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我们需要提供丰富的教材和资源,以帮助学生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查找、收集有关课堂内容的各种信息和材料。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更加灵活地应用其所学知识,锻炼其研究探究能力。

三、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我们需要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教学任务应该有挑战性和针对性,学生应该有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动力。

同时,在设置教学任务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尝试,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和应用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如三角函数、对数函数等,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断创新我们需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断创新。

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应该是自由的和充满想象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思考,自由发挥,并提供支持和帮助。

例如,在一节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通过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来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教学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摘要]“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命题,既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工作中,积极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寻找问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教师;研究者;信息技术;专业发展一、教师成为研究者命题的提出早在1908年,就出现了使教师进入研究的努力。

20世纪初期,教师已经被认为是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人。

教师进行研究的早期倡导者Bukingham于1926年指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将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并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曾将“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作为该年的主题,此后又多次召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并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

二、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随着时代的变革,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

教育作为走在人类社会变革前沿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的任务和教师的职业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再也不是以传递和继承人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为主,教育从传递和继承人类文化本身,走向以人类文化教育为载体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轨道上来。

也就是说,教师要承担的当代教育的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立足于教育的继承性功能到突出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2.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职业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层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

双减”典型案例】学校开展“双减”提质增效经验总结4篇

双减”典型案例】学校开展“双减”提质增效经验总结4篇

双减”典型案例】学校开展“双减”提质增效经验总结4篇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双减”的工作部署,XXX 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机制,在提质增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建设研究共同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重要举措之一。

为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我们要求课堂40分钟要质量,学校和教师必须进行教育方法的自我革命,注重专业水平和学科理解的提升,实现课堂高效。

从2019年10月起,我们开始在行动研究中稳步推进研究共同体建设,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管理的逻辑起点和工作重心,构建“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的教学新生态。

同时,我们树立大课程观,逐步构建形成”1+N”课程体系,建立了能够指向课堂、课程建设和教师成长的学校管理逻辑,让教育生态重构成为一种可能。

为了整校稳步推进,我们先做顶层设计,将研究共同体建设的每一次行动称之为“灯塔行动”。

其中,迭代升级课堂教学新样态和建立校本教研新范式是重要内容。

迭代升级的课堂教学路径为“提出问题,自主研究—互助探究,达成共识—公共分享,串联提升”。

课堂教学转型是一种改变、一种探索,实质是一种“教”与“学”的翻转,把课堂“还给”孩子,课堂中强调“倾听、对话、串联、反刍”的经历,最重要的是建立师生、生生间“基于倾听的对话关系”。

这种课堂结构变化更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学力也随之加强。

建立“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校本教研新范式,以不间断的课例研究为主,用焦点课堂形式来呈现的教研。

我们成立了“语文学科工作坊”、“数学学科工作坊”、“英语学科工作坊”、“艺术+综合学科工作坊”四个学科工作坊,首批参与教师50多人,占专任教师的一半,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

XXX将作业质量、作业批改、作业负担等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师德师风和教学效果的考核内容之一,加强监督检查,主动接受学生家长与社会各界的监督,对作业工作不规范的教师及时督促整改。

同时,对在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等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予以表扬。

教师如何将教学实践转变为研究成果

教师如何将教学实践转变为研究成果

教师如何将教学实践转变为研究成果教师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主力军,他们躬耕于一线教学现场,遇见过许多的教育教学难题,或解决、或想解决却缺乏能力等,每个人都努力想在各自的学科专业得到发展,都在努力成为自主创造的专家型教师。

那么什么是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又该如何炼成?教学实践如何“显性”成果化,本人根据自己的十多年田野实践,帮助各位努力奋进的教师们寻找答案。

在长期与一线教师进行共同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付出的长期的努力。

教育政策的真正落地,美好教育愿景的实现无不仰赖教师去践行、去反思、去改进,可以说一线教师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主力军,教育教学实践给了教师们施展能力的巨大空间,但事实上,能走上这条道路的教师凤毛麟角。

当前教育改革需要教师的广泛参与,特别是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改革者的身份去担当重任。

要让教师自觉地进行教育改革实践,而且还要将这些实践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让改革的声音成为教育现场的主旋律,必须要能够让教师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让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发出最强音,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教书匠”或者“单纯的实践者”身份,而是能够在实践和理论话语中自由穿行和转换的“教与学的专家”。

1.教师在研究成果表达上的话语弱势:实践的“琐碎”与表达的困境教师是实践中真正的主人,但教师却很难以“实践主人”的角色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更难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教师在研究成果的表达上一直处于话语弱势的状态。

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很多教师处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之中,与外界接触较少,对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不了解、不敏感,所以长期处于自我重复的实践循环之中,他们的实践长期在原地打转,缺少突破现状的条件和机会;二是有些教师虽然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和长期的探索,尝试改变教育教学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为缺少理论的支持和长期的生涯发展规划,其改革实践难以持续深化,只能浅尝辄止,甚至可能因为缺少外在环境的支持而退回到传统的实践中去;三是教师虽然很擅长实践中的话语表达,但对于理论的话语是比较陌生的,存在明显的距离感,教师们在自己的课堂里虽然驾轻就熟,但多数教师的实践成果都是被淹没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的,而且以隐性知识的方式留存在教师的头脑和行动中,教师很难将自己的实践成果转变成可以“为外人道”的研究成果,甚至教师自身都不认为自己的实践是有价值的,是蕴含着研究意义和研究成果的。

浅谈如何当好研究型教师

浅谈如何当好研究型教师

浅谈如何当好研究型教师[摘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本文就如何做好一位研究型的教师,从正确认识教育教学研究,将平常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变成研究的课题等三个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教研研究型教师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我们中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即研究型教师。

那么,什么是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就是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

在一年的实践中,个人认为要做好研究者角色,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首先,正确认识教育教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的探索教育过程、发现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现在大部分的教师参加教育科研,仅仅是为了获得几个证书,在今后的评职称、评先进时有硬件条件。

但是忘了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自身价值,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育人效率。

在教育科研中,出现了不以本职工作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脱离实际的“学术”研究。

这样就出现了某些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盲目追求大课题、大手笔,试图搞出一鸣惊人的科研成果。

还有一些学校和教师认为搞教研是面子工程、业绩工程,对教师是额外负担。

会影响正常教学,从而影响升学率。

另外一部分教师认为教科研是教研部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与中学教师无关,中学教师只管夹着课本上课即可。

有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做一些表面文章,还是一心一意在抓升学率。

这些不能正确认识教育教学研究的现象,不但不能促进中学的教育教学研究,反而成为中学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毒瘤。

教育科学研究是把握教育现象内部、外部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探求教育过程的规律。

教学研究方法

教学研究方法

教学研究方法教学研究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分析和评价,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

教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方法素养,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选择研究问题时,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明确问题的关键点和研究的重点,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进行观察、实验、调查和分析,从而获取客观的研究数据和信息。

常用的教学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法、案例分析等,教师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运用。

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需要注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收集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相关的教学数据和信息。

在数据收集完毕后,教师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需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交流、学术讲座等方式,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促进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总之,教学研究方法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研究方法素养,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学变成研究——“新课标”教学理念之精髓张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2011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阶段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修订版。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怎样的变化?原先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否不再需要坚持了?60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讲授、接受、训练”的教学方式是否要重新登场?或者两者都要坚持?作为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研究者和参与者,我的观点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方兴未艾的课程改革事业的“再出发”;这不是后退、向传统“应试教育”妥协,恰恰相反,这是坚定地前行、更彻底地践履并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实现我国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是课程改革“再出发”的关键,这意味着要摒弃课程改革以来形形色色的“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让教学变成研究,实现教学观和教学方式的整体改变。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当前问题十年以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课堂教学正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观点、模式或“范式”。

如所谓“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少教多学”、“当堂训练”、“以学定教”等等,这是从“教”与“学”的关系或次序上着眼的;也有从改变一节课45分钟功能的分配着眼的,如所谓“10+35模式”(即教师用10 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点拨引导,学生用35 分钟从事自学、合作、探究),“271模式”(即课堂45 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等等;也有从改变课堂教学“环节”着眼的,如所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模式”,主张课堂由“预习、展示、调节、达标”四个环节组成;如此等等。

这些教学观点、模式或“范式”成为我国当前教学实践界竞相追逐的“潮流”或“时尚”。

怎样理解这些观点或做法,成为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能否走好的关键问题之一。

我对这些流行的教学改革“热点”的判断依据,是我对世界百年来教育民主化运动所诞生并不断成长的“民主教学”的理解。

人类教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发展有两个重要“分水岭”:一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一是二十世纪“教育民主化运动”。

“启蒙运动”以及作为其准备的“文艺复兴运动”所产生的教学观可总体概括为“科学教学观”。

这种教学观的基本内容是:教学以传授外部学科知识或科学知识为使命;教学以科学或“效率”为标准而被研究与实践。

无论是“班级授课制”的广泛倡导,还是教学的“阶段论”或“环节论”的严格执行,均是这种“传授式或讲授式教学论”的必然要求。

“教育民主化运动”肇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集中体现于北美的“进步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

我国民国时期的“新教育改革运动”(以陶行知、胡适、蒋梦麟等人为代表)亦是世界“教育民主化运动”的有机构成。

由此所诞生的教学观可总体概括为“民主教学观”。

由于民主本质上是“合作性实验”,拥有民主素养的人即具有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的自由个性,因此课堂教学就不能以传授别人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为核心,而必须把知识当作探究的对象以及探究生活问题的工具。

这样,课堂教学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或根本转型:教学的本质是合作探究——通过探究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而产生教师和学生自己的思想。

“民主教学”有两个根本特征:第一,教学即关系;第二,教学即研究。

教学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

这意味着教与学不存在“谁是主导、谁是从属”,二者相互依存、渗透、融合,并可以“换位”。

用杜威的话说“教之于学恰如卖之于买。

”买卖之间相互依存、无轻重之别,教学亦然。

用弗莱雷的话说,作为关系范畴的教学本质上是“对话”。

在对话性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教师,而是“称作教师的学生”(teacher-student);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称作学生的教师”(students-teachers)。

教学即研究,意味着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造新知——教师与学生自己的思想。

用杜威的话说,教学即问题解决。

用皮亚杰的话说,教学即智慧操作。

用弗莱雷的话说,教学即“提出问题的过程”和“反思性实践”。

用达克沃斯(Eleanor Duckworth)的话说,教学即产生精彩观念的过程。

我们可据此对我国当前流行的教学观或广受关注的教学改革“热点”,做出判断。

总的看法是:当前各种流行的观点和模式,把课堂教学变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些做法的再一个特点是,不仅课程和教学改革热火朝天,而且学生的考试成绩节节攀升,这既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社会制约性,又彰显了学生学习的时代特点——期待主动参与、让学习变得有趣。

关于“先学后教”或“学案导学”。

这种观点强调学生“学”的重要性,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它把教学分出了“先”、“后”,教和学依然被割裂开来,依然存在“线性思维”的倾向。

倘若教学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就需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和“惊奇感”,未必一定“先学”。

再说,一节课中飞舞着几张试卷(所谓“导学案”),会使师生异常紧张,而且加重学校复印室的负担。

既然教学是一个“关系”范畴,那教和学就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依存、同时发生,不分先后和课内外。

关于“少教多学”。

这种观点也是为了关注学,大方向正确,但表述不准确,实践中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它依然存在把教学当作一个“东西”或“实体”来看的倾向——“你多一点、我少一点”或相反,缺乏关系意识。

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少教多学”,硬性规定“讲的时间”或“学的时间”,硬性规定讲的“知识点”的数量和学的“知识点”的数量。

这践踏了教师的专业尊严,扭曲了教师的教学风格,背离了教学的关系本质。

我们要不断追求教学的“关系性”和“丰富性”,而不要拘泥于形式上的“少”或“多”。

关于“当堂训练”。

在当前所有流行的教学观中,这种观点是最保守、落后的,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

其基本做法是“四清”,即所谓“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最终目的是达到知识点的“人人清”。

这种观点强调训练和记忆,追求知识的灌输和内化,严重背离我国教学改革的方向,正在产生新的教学危机。

关于“以学定教”。

这是一种较好的提法,因其体现了教学的“关系性”。

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和创造性的作用。

“以学定教”和“以教定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好比“以买定卖”和“以卖定买”是买卖的两个方面。

传统教学的问题不是“以教定学”,而是“教中无学”、教学割裂。

关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或“教师是主持人,学生是表演者”。

这是受当今“媒体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教学观。

它试图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退到“幕后”,其出发点是正确的。

但是,电影、电视与课堂教学存在根本区别。

电影、电视存在表演性、操纵性,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探究,“真实性”是其根本特点和诉求。

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让教室充满家园般的自由氛围和实验室般的探究精神。

教师和学生因而是“课堂实验室”中的合作探究者、探究伙伴。

总之,教学改革中无论何种做法或模式,都不要简单化与划一化。

要发展每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独特性,以及学校文化的多样性。

面对任何成功的做法或成名的学校,广大教师不要成为“追星族”去追求“时尚”,也不要使自己成为“连锁店”的一员,而要将之作为大家共同研究的“案例”、探索的资源,以产生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校文化为目的。

二、让教学变成研究:未来方向民主教学即“研究性教学”。

这意味着不再把教学与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让教学和研究化为一体。

这样,教学就不再是研究过程终结之后才开始的行为,教学的本质就不再是传授外部提供的知识或规范体系。

恰恰相反,教学的本质是研究或知识创造。

这包括:教师一以贯之的学生研究;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知识与生活;教师帮助学生做研究。

学生研究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这包括相互联系且化为一体的两个方面:“教师做学生研究”与“学生做研究”。

教师并非为了控制教学过程而研究学生,亦非在教学过程之外研究学生,而是把自己的教学和做学生研究完全融合起来,使二者实现“无缝对接”、彻底一体化。

教师即学生研究者。

教师即教学研究者。

至于教学过程之外的各类专业研究人员(如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教授、等等)也在研究学生或儿童,但这类研究成果是教师自身做学生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资源,而非教师必须遵循的信条或指令。

教师做学生研究具有独特性:教师是在帮助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学生的。

“学生做研究”并非掌握知识的手段,亦非模仿专业人员做研究以训练研究技能,更非“做假”、“做戏”或“做秀”,而是产生自己思想、创造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生做研究的过程真实、生动而富有创造性,这不仅是每一个体个性发展的生动体现,而且是人类进化的核心内容。

即使从学科知识、学科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并非只是少数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推动了学科发展,广大中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科探究是学科知识、学科文化的有机构成,并大大丰富和推动了学科发展。

没有人会把中小学生打乒乓、踢足球排除在乒乓球文化、足球文化之外,那我们为什么把学生们在课堂上探究数学、学习科学的过程排除在数学文化、科学文化之外?我国传统的教学论所津津乐道的“教学过程的间接性、有领导”,不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学科探究、学科学习排除在学科文化之外吗?“教师做学生研究”是在帮助并完善“学生做研究”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这本质上是一种行动研究。

教学即教师的行动研究。

通过做学生研究,教师不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

把教学变成学生研究,意味着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一体化。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18世纪写道:“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

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是:启蒙运动以后,人类的解放是伴随儿童的解放而实现的。

然而怎样“把孩子看作孩子”?成人把自己的知识或价值规范直接告诉或灌输给孩子,算不算尊重孩子?这个问题只是在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伴随时代和科学进步而得以解决。

杜威在哲学上深刻阐述了儿童的经验与成人的经验、儿童的学科与成人的学科的本质区别和各自的独特性,因此,把成人的学科知识经过简化后直接告诉儿童是无效的,因为这依然是成人的经验。

惟一的出路是把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的经验、儿童的心理过程。

这种“转化”的基础或可能性是:学科知识和儿童的经验都具有经验的本性——主动探究,都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合作和互动中实现。

杜威据此假设开展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由此开启了教学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新时代。

皮亚杰则在心理学上深刻揭示了儿童的心灵、理解、认知与成人的区别。

他通过一系列匠心独运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无论是大千世界中的一草一木,还是人类创造的知识和规范体系,儿童的理解和成人是不一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