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博物馆与城市综合体的复合初探

合集下载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建造中的博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建造中的博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建造中的博作者:章明孙嘉龙来源:《建筑技艺》2013年第01期章明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系副主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市规划委员会特聘专家,同济大学建筑学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曾获首届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第七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

作为杰出建筑师入选中国新建筑,六十年60人>。

代表作品: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同济规划大厦、北站社区文化中心、新天地屋里厢博物馆、嘉定司法中心、南开大学核心教学区、范曾艺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

项目概建设名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项目地点: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建设单位: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创设计:章明、张姿、丁阔、丁纯、孙嘉龙、王志刚、章昊设计时间:2011年3月~2012年3月竣工时间:2012年9月总建筑面积:41000m2摄影:张嗣烨、王远、章明引言165m 高的原南市发电厂烟囱矗立于黄浦江边,因变身为超尺度温度计而为大众熟知。

其10m 开外的主体建筑——原南市发电厂主厂房,于世博会期间转身为城市未来馆,并继而在后世博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浪潮中转变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同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一起,形成完整的“古代、近代、当代”上海艺术博物馆体系。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原有南市电厂的有限干预,最大限度地让厂房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的原有秩序和工业遗迹特征得以体现。

它以“延展的空间刻意模糊了公共空间与展陈空间的界定,不仅给颠覆传统意义上人与展品间的互动关系创造了诸多机会,更为日常状态的引入提供了最大可能性”[1] ;它以“漫游的方式打开了以往博览建筑封闭路径的壁垒,开拓出充满变数的弥漫性的探索氛围,所提供的场所体验成为整个艺术参观流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1] 。

建筑学报总目录

建筑学报总目录

《建筑学报》2005年总目录建筑理论1-10 现代化、国际化、本土化吴焕加1-12 我国当前建筑语境中的流行现象的思考王又佳1-16 论材料与结构的搭配方拥1-20 建筑理论与价值观念郑炘1-22 “活”的建筑——关于建筑类生命体特征的思考曲冰孙澄梅洪元1-24 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及比较黄宁1-27 零度的建筑制造和消费体验——一种批判性分析谢天3-5 大学校园规划100 年吴正旺王伯伟3-8 刍议当前中国大学建筑理论研究张奕3-11 生长中的大学校园规划严建伟王笑寒3-14 校园形态评析马烨8-5 21 世纪初中国建筑和城市设计发展战略研究王建国8-10 延续城市空间,汇入城市历史——中国当代建筑的传统趋向探索郑时龄章明张姿8-14 新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复归与超越萧默8-18 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解析汪丽君舒平11-71 情节:空间记忆的一种表达方式陆邵明王伯伟11-75 论市场环境下建筑设计的定位李滨泉李桂文11-78 建筑师市场策略发展趋势的展望——考察当代中国实验建筑师的活动范诚王群11-82 创造思维与建筑设计王立山设计作品1-30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组团建筑与环境创作戴复东吴庐生1-36 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大楼邢同和李宏利邬宏刚1-39 天津医科大学综合教学楼吴存华1-42 洛阳公安通讯信息指挥中心焦毅强2-38 建筑“亲和力”的塑造——海淀社区中心创作随感祁斌2-44 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金卫钧张耕孙勃2-49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徐磊2-52 城市、材料、运动系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办公楼卢志刚2-56 CBD 区域商住综合体的创作与实践——浅谈蓝堡小区的设计张萍萍吴霄红3-36 用建筑书写历史——北京天文馆新馆王弄极3-42 中国银联上海信息处理中心文小琴曾群3-47 浙江瑞安中学体育馆沈济黄李宁劳燕青3-50 天津大学行政办公楼杨昌鸣张繁维宦新3-52 吉林大学综合实验楼曹治政张波谌谦5-32 台北101 大楼李祖原5-37 联想研发中心的样板墙谢强5-42 上海国际赛车场袁建平袁刚黄晨5-46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楼曹亮功5-50 小河穿过的一组庭院——上海闵行生态园接待中心缪朴5-54 西南联大纪念馆王冬吴志宏6-17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刘家琨6-20 为炎黄子孙的祭祖圣地增辉——黄帝陵祭祀大院(殿)设计张锦秋6-24 上海磁悬浮快速列车龙阳路站郭建祥6-28 常州盘石水泥集团行政中心冯金龙6-32 河北教育出版社综合楼非常建筑6-34 盐城中学南校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王建国陈宇8-59 东方语汇的艺术中心崔中芳8-64 中国财税博物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8-68 仪式性的表达——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设计龚维敏8-72 福建长乐博物馆郑平黄汉民8-75 南宁荔园山庄徐欢澜李明刚9-62 现象的容器徐卫国9-66 和谐与统一——杭州西湖国贸中心建筑设计金坤杨海英唐葆亨9-70 遵循与创新——中国科技大学基础教学实验大楼设计曾群9-73 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设计何咏梅胡绍学胡真9-76 华微集团总部大楼崔光海11-48 中软总公司总部1 、2 号办公楼曹晓昕孙雷11-52 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王兴田潘方勇11-56 浙江老年大学设计沈济黄叶长青11-60 Zwischen ——浙大科技园老和山科技大楼设计华林11-64 台州书画院李宁陈钢11-68 书香溢鹏城——深圳南山书城设计谢东12-48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卫杨鹏12-52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黄蓓方超12-56 台州市体育中心规划及主体育场金坤舒捷华唐葆亨12-60 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学生宿舍澳大利亚S D G 设计集团12-63 上海普陀区区级机关综合办公楼迁建工程吕正中12-66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金卫钧刘方磊12-68 宁波市鄞州区文化艺术中心魏敦山乐音张晓炎等设计研究1-62 探索软件园设计的生态学途径——以上海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规划设计为例王振军张会明1-65 罗店新镇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设计刘晓平1-68 中国残疾人体育综合训练基地设计方法丁杰1-70 浙江大学安吉生态园会所创作李南罗卿平何礼平1-72 大连渔人码头设计意匠陈伯超仝雷阎宝林2-59 大型公共建筑消防探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建筑消防设计简述倪阳邓孟仁林琳2-62 我国博物馆光环境之历史与现状——以中国国家美术馆为例张昕詹庆旋2-66 当前我国综合医院建筑发展若干问题研究吕富珣刘巍2-70 当代国内人行天桥建设的几个趋向翟国强张玉坤3-18 都市密度下的大学校园规划曾焕恭邓雪娴3-22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设计顾哲华晨3-26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评述朱宇恒金晓莹吴伟丰3-31 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沈杰3-34 建筑与环境共生——辽宁警官学院规划设计宿晨鹏张姗姗5-58 现代校园中的历史情结——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文脉传承的实践陈伯超张福昌王严力5-60 百年残楼的复生——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整饬设计常青王方王红军5-63 记忆远古——辽宁省朝阳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设计朱晓东5-66 从类型开始——探析聚落精神在场地中的重构姚志琳5-70 信息时代办公建筑设计的思考——以南京圆通广场为例陈泳朱小村Pius Leuba 5-74 生态城市中住宅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再生”陈金令6-38 奥运村的赛后利用研究李楠6-41 室内滑雪馆的设计杜爽张葵庄惟敏6-44 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艾志刚6-46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中学创作随笔崔岩纪晓海6-50 朦胧的魅力——半透界面的视觉形态分析吕夏青6-54 对“并置”范式的怀疑郑曦魏皓严6-58 约翰·波特曼与莫伯治宾馆设计思想之比较傅娟肖大威6-62 融合城市环境的现代商业建筑设计李艾芳王佐7-74 铁路旅客车站流线设计和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朱兆慷张庄7-79 国外当代商业建筑的多元设计类型与设计倾向刘晓晖李先逵7-83 北京灵山西藏博物园规划、设计与营建范霄鹏7-86 别样的赛道——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木质赛道设计崔玉明9-27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构思何镜堂倪阳9-31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王亦民9-34 建筑·环境·文化·科技——花溪迎宾馆工程设计的个性与特色罗德启9-38 校园内建筑与群体的重新组合──青岛理工大学图书科技楼齐康马永莉万正等9-40 江中集团总部办公楼吴家骅罗薇9-42 创新·融合·动态场景——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设计张鸿武9-45 城市复合型集群规划设计的实践与探索——以安阳市钢花路规划为例邹一挥吴健蔡镇钰11-36 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和修缮工程章明陈绩明11-39 北京音乐厅内外装修改造工程设计叶欣11-42 体验空间——798 工厂漫步张震莲李伟11-45“阁楼”传奇陆地12-70“人性化”在急诊中心设计中的体现袁晨悦12-73 医院外部环境规划和营造——以江苏泰州普济医院为例格伦张兰12-76 烈性传染病医院设计初探——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的设计实践与思考吴炜12-79 商业建筑的主题化与主题商业建筑张红12-82 超市化管理下的高校图书馆设计——以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设计为例李国庆靳路明赵雷等12-84 汽车4S 品牌专卖店的基本设计模式陈惟孟海宁应四爱住宅理论与设计4-5 观念·技术·政策——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思考宋春华4-8 居住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延续佟裕哲4-11 住宅设计中类型学方法的探索顾菲4-15 南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现状调查吴晓4-18 中外创作思想的相互因借曹薇4-20 浦东世纪花园李东君姚海容4-23 苏北蓄滞洪区钢、木结构农村住宅设计研究张建新刘雁石伟陈恒4-26 融入地域与历史文化的新住区王健麟吕东军4-28 中凯城市之光花园的设计理念和品质特征傅海聪4-30 城市经济型大众住宅的发展趋势马景忠4-32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沈红峰何川4-34 上海世博会浦江镇定向安置基地规划朱望伟4-37 在生活中自然地交往——从大杂院谈起陈惠芳关瑞明4-40 2+1 住宅—第三届D B E W 国际住宅设计竞赛获奖方案介绍张悦4-44 广州竹韵山庄冼剑雄梁文锋4-47 成都清华坊王豫章4-50 深圳横岗城市中央花园覃力4-52 重庆水晶郦城(日)桑原义彦中本俊也4-56 旧城区中的新住宅——北京富景花园设计张赞讴申易4-78 欧洲住宅建筑发展的八点趋势及其启示李振宇10-5 追求高品质塑造新生活——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创建实践的启示孙克放10-10“街区住宅”的涵义及其规划设计策略探析朱怿张玉坤10-13“市场与经济”主导“形式与空间”——有感居住区规划的实用主义设计手法黄越刘德健10-16 演进中的居住区概念及其建设模式——解读北京星河湾魏维杨军10-20 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案例分析聂梅生张雪舟赵凤山10-23“碧林湾”小区节能住宅王岫袁静10-26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创新设计模式严涛陈柏旭10-30 住宅的可能性郭屹民邓晔10-34“居住下垫面”在高层住居中的应用王子平王竹10-37 同(跃)层住宅空间模数协调实验性设计探讨陈静勇张亮刘颖10-41 多层住宅的改造——旧住宅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桑小琳邓雪娴10-44 城市“丁克家庭”居住问题初探梁旭黄一如10-47 住宅窗的设计要点60 条周燕珉侯珊珊10-50 易郡·新本土主义建筑阎少华10-55 金晖嘉园三期住宅设计张弛韩力平牛丽江10-58 山水居所——重庆奥林匹克花园一期设计李志立赵杨10-62 苏州工业园区“青年公社”叶迎君陈泳10-66 蛇口花园城三期一号地块设计岳子清单皓10-70 文化佳园住宅小区姚敏黄巍松校园规划11-12 论泛生态化校园规划沈洁潘云鹤11-15 校园与山水共生——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规划设计何镜堂郭卫宏马明华11-18 广东药学院教学区规划设计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11-21 特色校园空间的建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松江新校区总体规划王文胜张勇11-24 理性与自然的交织——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规划设计冷嘉伟韩冬青11-27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设计解读陈伯超徐丽云王晓晶11-31 清华大学大石桥学生公寓赵秀恒袁烽汤朔宁11-34 大学校园“生态策略”与规划的探索董瑞符历史研究传统与发展2-5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汪光焘6-64 提高全社会的建筑理论修养《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读后感( 续)吴良镛6-67 《晋东南古建筑考察记》序傅熹年。

当代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组合特征初探

当代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组合特征初探

当代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组合特征初探【摘要】商业空间组合的提出,是对当代城市综合体空间现状的修正。

本文归纳演绎出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组合设计的五大设计原则:布局协调性、时间互补性、空间整体性、流线连续性、空间信息明确性;并应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发展模式提出:序列化、人性化、集约化的特点。

为今后城市综合体发展模式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空间组合原则、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前言城市综合体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社会、经济“有机共生”的体现,是城市立体化的发展趋势就建筑的多功能性要求的体现。

城市综合体的商业空间是商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日益多元化和消费心理的多变性,传统的商业建筑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增长的需求,传统商业建筑必须由单一的功用型向复合的商业型转变,商业建筑配套设施也必然朝着功能综合化、规模大型化和空间和流线组织的复合化方向发展,作为城市综合体核心的商业空间,是提供一切消费行为的主导空间,也是功能最为复杂空间极为灵活的,其作用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对其空间组合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创造良好的购物休闲空间环境提供理论支持,更重要的是能将其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系统地联系起体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一个集约化、合理化和景观化的城市空间。

2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组合原则(一)布局协调性布局的协调性是保证商业子系统空间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组合形成一个保证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具备购物、餐饮、以及休闲娱乐等的多功能整体。

城市综合体的功能空间复杂繁多,各个功能空间之间都有一定联系与区别,所以要求合理的协调组织好这些功能空间,使得各个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独立和完整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城市综合体的作用。

对于各个商业子系统空间的协调组合,包含以下4种方式(图1):图1商业功能空间组合的4种方式(二)时间互补性时间作为第四维的空间因素,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所以现代城市综合体具有功能空间全时化这一新特点。

强调教育背景下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

强调教育背景下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

218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7的有机构成成分之一,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重点。

当前在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凸显“公众参与”特征的教育活动会受到博物馆及公众的追捧[1]。

然而,目前博物馆教育模式中,青少年教育与全民教育模式模糊,展示空间不注重教育空间的营造,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参观需求,致使博物馆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目前,有许多学者已经从观众角度出发,细分参观人群,为博物馆展示空间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设方向。

例如,将观众群体按照年龄分为未成年人教育服务和成年人教育服务。

因此,本文对不同参观需求和不同年龄层的认知水平的观众进行分析,从大连自然博物馆的设计问题切入,提炼出一套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策略,提升博物馆的教育效果,以期为博物馆展示空间发挥教育作用提供参考。

2强调教育背景下大连自然博物馆现状分析2.1观众层面分析2.1.1接待观众数量大连自然博物馆是一级博物馆,以热河生物群的生物标本和海洋生物化石标本为特征,馆藏为205 489件,是辽宁省内馆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网站“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显示,大连自然博物馆接待量39.83万人次。

疫情期间,大连自然博物馆采用了人流限制措施,每天接待观众3 500人次。

2.1.2参观群体分析前来参观的群体,家庭背景、收入层次、教育水平、性别及年龄段等均不同,超过65%的参观者是家庭或朋友结伴前来博物馆参观[2]。

家庭构成分为学龄前儿童和家长群体。

据当日观察,学龄前儿童年龄、男女比例比较平均,接近1:1;家长类型有父母、爷爷奶奶、父母及爷爷奶奶,比例为11:9:6。

摘要 随着教育成为博物馆首要功能,馆内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却与展示空间结合不足,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本文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从观众和“教”与“育”空间关系的角度对其空间设计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展示形式平面化不利于教育传递、“教”与“育”空间融合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博物馆展示空间分众化、互动化、多元化、情境化的解决方法,旨在提升大连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在设计方面的教育价值,这对我国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提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实践意义。

浅析当代博物馆设计需求的多元化展陈设计

浅析当代博物馆设计需求的多元化展陈设计

浅析当代博物馆设计需求的多元化展陈设计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愈发重视,博物馆对于人们而言是一个回溯历史和展望未来的重要方式,同时对于人们开拓视野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博物馆自身在展陈设计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不仅会越发与时代脱节,同时也无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因此,本篇文章通过简单介绍我国当代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发展现状,以及新时期展陈设计的多元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促进博物馆展陈多元化设计进行探讨。

标签:当代博物馆;设计需求;多元化;设计博物馆作为收集、保存并研究各种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通过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娱乐、教育或其他方面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博物馆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在逐渐增多。

但是与此同时,当代博物馆在设计方面也需要进行多元化的展陈设计,才能更加地符合现代化的定位和促进多元化发展。

1、我国当代博物馆展陈设计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来,我国对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就愈发地重视,并且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是,我国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有以下方面[1]。

首先,我国在展陈结构方面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展陈结构中,即通过直观明朗的线索制定参观者的浏览路线,虽然这种方式能够让形式变得简单,并且在设计方面能够节省很多成本,但是这种结构在当代已经逐渐为国外所抛弃,因为按照单一的形式将内容进行展览,不仅很容易让博物馆变成另类的说教课堂,同时也会让展陈结构无法与展陈的内容实现融合统一,对于不具备游览兴趣和文物知识的参观者来说,很容易会产生枯燥的情绪,并且无法进行个性化观赏展品和自由思考。

其次,我国在对博物馆进行展陈设计中总是过分强调“以物证史”,但是却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总是不厌其烦地通过陈列静态实物进行展示。

对于很多青年一代的人来说,当代博物馆在展陈内容方面的信息价值已经越来越低,甚至很多人会觉得,与其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博物馆参观,不如通过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更能够得到深度的思考。

城市建筑综合体

城市建筑综合体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2年第11卷第7期1 前言城市建筑综合体是建筑综合体的升级和与城市空间的延续,是指在城市中居住、办公、商务、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游憩等各类功能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高度集约的街区建筑群体。

城市建筑综合体包含一些城市功能,是建筑综合体向城市空间巨型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的结果。

同时城市建筑综合体通过街区的作用,实现了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交通体系的有效联系,成为城市功能混合使用中心,延伸了城市的空间价值。

当前的中国房地产对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定义,从产品形式上讲一般有五种:酒店、写字楼、商业、娱乐和住宅,称为“4+1模式”。

2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特征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首要特点就是在所在的城市建立地标式的建筑。

如高层地标式双塔:无锡万达广场白金五星级酒店及酒店式公寓组成的玻璃雕塑双塔等。

第二特征就是具有超大的空间尺寸。

城市建筑综合体项目是站在城市运营的角度进行的综合开发,充分满足内部需求,与周边环境形成互补式支持。

一个城市建筑综合体与周边的配套设施相辅相成,可以看做一个微缩的城市。

城市建筑综合体是与城市的规模、设施等相匹配,与城市的主干公路、主要商务区等相联系,所以就要求室外空间的尺度放大。

由于建筑规模和尺度的扩张,建筑的室内空间也相对较大,一方面与室外的巨形空间和尺度协调,另一方面则与功能的多样相匹配,成为多功能的聚集焦点。

第三个特征是内部交通自成体系。

城市建筑综合体通过地下层、地下夹层、天桥层的有机规划,将建筑群体的地下或地上的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同时又与城市街道、地铁、停车场、市内交通等设施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有机联系,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树型”体系。

这种交通系统形态打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形成丰富多变的街道空间。

3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功能构成城市建筑综合体的每项功能都有特定的运行时间段,并将不同时间段的功能进行了有机整合,尽量达到全天的繁荣,以提高城市建筑综合体的使用效益。

国际著名的文化综合体案例研究PPT课件

国际著名的文化综合体案例研究PPT课件
14
国际著名的文化综合体案例研究/内部:复合多类型的文化功能,产生强联动性
案例启示——内部功能组合方向
单职能综合体
多职能综合体
聚集型演艺类 艺术展示类
科技类 文化信息类
聚集型演 艺类
形成综合 艺术展示类 影响力
科技类
文化信息类
单职能综合体模式:单一主体功能+多个附属功能
•特点:用地规模小,综合的内容有限
•适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文化设施配套已成熟 的区域,突出单一文化特质
多职能综合体模式:多功能相聚合
•特点:复合性强,易树立文化核心地位
•适用:文化底蕴和配套设施欠缺的区域, 可迅速提升区域文化气质
15
国际著名的文化综合体案例研究
•空间布局:实现内外功能有机融合
16
国际著名的文化综合体案例研究
内部功能布局:研究世界先进经验和前沿发展
引入休闲公共空间,实现区域功能的整体联动
美国洛克菲洛中心 单栋文化综合体建筑的城市化演绎——引入下沉广场
洛克菲洛中心包括文化观演、图书馆、办公、零 售、停车和娱乐设施,每天超过25万人流经过 设计者在建筑群中心引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和活力的公共空间——下沉广场: •地下的购物大厅通过步行系统联系了这个综合体的各个部分和地铁, •地面、地下与传统纽约街道融为一体,使文化、休闲、商业等功能实现整体联动。
国际著名的文化综合体案例研究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
国际著名的文化综合体案例研究

论城市文化综合体的发展方向

论城市文化综合体的发展方向

论城市文化综合体的发展方向杨宝民在城市商业综合体普遍过剩的今天,我们应该重视市场的有效需求,跳出单一的商业地产就是零售或者批发物业的思维,城市文化综合体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文化综合体的定位原则根据区域城市规划和文化体育设施的布局情况合理选择办公、居住和文化功能,例如,根据区域文化特点设置博物馆、美术与书画馆、茶艺馆、健康娱乐中心。

对于体育设施严重缺乏的区域,可以将体育会所功能作为裙楼的主要功能选择。

根据欧美国家生活质量较高城市的研究,我们在3平方公里半径,以10万人口计算,文化和体育休闲设施应该在人均1.0平方米。

二、文化综合体要为老年人服务离退休老年人拥有充足的时间,老友所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发展社会咨询服务和志愿者服务,鼓励老年人参加公益事业服务。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书画和美术创作,学习自己喜欢的文化艺术,陶冶情操,锻炼身体,过有意义的晚年。

三、茶艺文化综合体的构思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日本对中国茶艺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形成了茶道艺术。

中国人在具有较高生活水平的21世纪应该重视茶文化和礼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我国香港地区在繁华的中环地区,就有一流的茶具博物馆和罗桂祥茶艺馆。

羅桂祥基金在一九九四年,把羅桂祥博士名下的二十五件瓷器和六百多方印章慷慨贈予香港市政局。

為了妥善收藏及展出這批珍貴的藝術文物,香港市政局在茶具文物館側興建了羅桂祥茶藝館,在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落成啟用。

位于香港公园的茶具文物馆羅桂祥茶藝館在城市中央商务区,非常适合创办茶艺文化综合体,具体面积举例30万平方米综合体,办公18万平方米,公寓10万平方米,五星级茶楼5000平方米(1000平方米用于茶艺培训,1000平方米用于茶具文物展示),结合书画艺术创作展示面积5000平方米,精品超市4000平方米,体育会所6000平方米。

茶具文物展示高级茶艺人才的培养是一件大事,我国很多企业家也非常喜欢茶艺,对他们进行茶艺培训是东方企业家的特色课程,应该列入今后总裁班的教学内容。

浅谈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互动空间的重要性

浅谈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互动空间的重要性

浅谈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互动空间的重要性1.杭州梦树文化艺术策划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00 2.杭州梦树文化艺术策划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003.杭州原知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00摘要:作为传播文化的特殊建筑,现代博物馆建筑必须创造一个更有趣的空间,以反映建筑本身所传播的信息,使游客能够更多和更好地参与体验,并最终更好地接受要表达的信息。

本文从互动建筑空间的概念和互动的理论研究出发,结合当代互动空间在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成果、案例比较和反思,探讨了互动在博物馆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作为博物馆展览活动的一部分,组织者、作品和参观者之间的互动和互动过程是互动过程。

这些有意识的互动创造了一个互动空间,具有许多复杂和密切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博物馆互动空间设计的新可能性。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空间;互动设计;美学传播前言作为艺术设计综合体的展示设计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根据艺术和美学原则,设计演示文稿可以为游客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展览的文化遗产,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它们互动。

这个空间叫做互动空间。

作为博物馆展览设计的一部分,互动空间使传统参观者展览更加接近,使展览充满活力,并使展览与参观者之间的接触为零,从而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力。

因此,互动空间对于博物馆的设计非常有用。

一、互动展示空间的概念定义在艺术设计领域,三个分支是环境艺术设计、工业形态设计和视觉传播设计。

但是,博物馆互动空间的设计占据了这些设计的一定比例。

从互动空间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接近视觉交流从空间形态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建筑和内部特点,这表明它具有复杂的科学和艺术性质,既真实又具有多维性。

建筑的互动空间是人们交流信息或娱乐的广阔空间,是建筑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我们时代的新资源,互动对建筑师在建筑空间中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论文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报告

论文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报告

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博物馆名称:现代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定位:将现代艺术作品进行展示,新旧艺术的传承与融合,展示东方艺术魅力博物馆展览内容:展示绘画作品为主,包括雕塑,版画,摄影,印刷品,商业设计,电影,建筑,家具及装置艺术等项目。

博物馆展览主题:融合距离关键字:现代艺术博物馆距离混合视觉趣味桥梁与沟通思考论文主题:博物馆空间规划创造距离混合的视觉趣味博物馆作为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集中收藏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精髓。

他应该是文化历史、哲学理念、主体创意、艺术应用和美工技巧的有机统一。

它用自己所特有的艺术语言,营造出与展览主题相统一的氛围,诠释历史文化精髓的深刻内涵,让每一位参观者在高雅的艺术享受中品味人类历史文化的光辉遗产。

对公益化物品之观赏独立分离的趣味是我们文化所特有的,就如同博物馆是观赏活动发生其中的空间或机构也是我们文化所特有的一样。

我以为,博物馆只是一种看的方式,当物品的文化因素服从博物馆最支持的东西时,才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对于博物馆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各界设计师思考的问题,检验博物馆成功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在博物馆中走动的自由和观看的兴趣,而没有无处不在的耳机所提供观众与展品之间的强制调节。

距离的混合,一方面一方面带着人类的亲近感和共通力,另一方面是观看17 世纪荷兰风景和20 世纪非洲雕塑一样的体验。

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如何搞好博物馆的室内设计工作是体现博物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的根本体现。

典型的历史及文化艺术遗存物既是历史的"确证 ",又是形象思维中文化意义上的 " 象征符号 "。

典型象征符号是维系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和谐统一的重要线索。

现代行业博物馆发展迅速,以现代艺术博物馆来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 MOMA ),在当今冠有现代艺术头衔的博物馆家族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首屈一指,其闻名程度,可以让它在全称里不加地名以示区别,直呼现代艺术博物馆,人们先想到座。

浅谈现代多馆合一博物馆的核心要素

浅谈现代多馆合一博物馆的核心要素

浅谈现代多馆合一博物馆的核心要素摘要:在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建筑实践特定的时空环境下,把“多馆合一”类的城市公共文化建筑为研究对象,由于对象的特性,文章从相关项目实例获得启示,提出在当前条件下以多馆合一博物馆的要素核心,在共享基础上实现多馆互动的若干项设计策略,同时展望此类公共文化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多馆合一;博物馆;核心要素引言:“多馆合一”建筑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的特色产物之一,在现阶段可作为规划总体构思参考的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本质上更多的规划思路还是源于我们以往的一般性“多馆合一”的建筑实践经验,故在接下来每新建一个城市公共文化建筑都需要对其内外制约因素、选址等原则进行多方面探索,然而很多规划不是一次性就能够完全得以实施到位的,都是经历反复的设计规划对比分析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创新意向,所以今后对“多馆合一”进行规划设计时,我们不仅要遵循以往规划设计理念的基础理念,也要积极的在功能限定和空间创造上进行尝试创意突破,文章就以阳江市七馆合一项目案例进行分析。

1、项目背景阳江市七馆合一项目是对阳江市档案馆、党史馆、方志馆、名人馆、博物馆、规划馆以及市工人文化宫的整体规划设计,本项目“开创阳江,面向未来”打造阳江面向未来城市的窗口,以阳江市历史人文为出发点,典藏城市历史,打造助推城市未来发展的“文化引擎”;提升阳江文化气质和文化自信。

2019年3月12日,为整合和统筹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美术馆和阳江名人馆等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出《关于整合统筹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建议》。

由此,提出在漠阳湖公园内建设阳江市档案馆、党史馆、方志馆、名人馆、工人文化宫、博物馆及规划馆(七馆合一)项目。

此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对阳江文化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复合阳江市整体城市空间的规划与长远发展,项目建设为城市提供了展示平台和城市公共平台,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构建与发展。

博物馆IP授权特展的价值革新与发展策略探索

博物馆IP授权特展的价值革新与发展策略探索

ESI 实践PRACTICE博物馆IP授权特展的价值革新与发展策略探索吕睿/浙江传媒学院杭州310018摘要:博物馆IP授权特展不同于一般博物馆授杈衍生品,它兼具展览、艺术、文创、旅游等诸多产业的特性。

在我国文旅融合背景 下,博物馆IP授权特展将突破各行各业的行业壁垒,整合资源,引发横向链接式的新型市场结构。

IP特展具有文化、科技、时尚、旅游 等消费场景的多元维度.将重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

博物馆IP授权特展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IP授杈特展之于博物馆传统临 展在知识生产、空间生产、公众权力更迭等方面也有所革新,可以从文化演泽价值、文化叙事价值以及文化消费价值方面进行价值重 构,进一步完善博物馆IP特展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1P授杈特展,文旅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一、博物馆IP授权特展发展的背景及问题(一)博物馆IP授权特展的内涵和外延博物馆知识产权(丨ntellectual Property,以下简称IP)授权特展是博物馆文化创意衍生品的一个分 支。

在当下中国文旅融合发展的语境下,它是博物馆 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业、旅游业打破边界、跨界 融合的新兴产物。

特展(Special Exhibition),又称 “策划展”“企划展”,业界认为:“特展是在文化 创意相关的领域中,以普通公众为目标观众,在事先 策划的特定主题下,由主办方组织展览内容与各类产 业资源,以门票、衍生品和赞助为主要运营模式,以巡展和异业合作为辅助运营模式,在一定场所内举办 的有时间期限的展览。

m”前学界尚无“博物馆IP授 权特展”的权威定义,笔者结合学界和业界的观点,逐渐廓清博物馆IP授权特展的概念:“博物馆将其拥 有的知识产权(IP)文化资源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授 权者使用,被授权者对授权物进行开发、设计和运 营,以展览的形式从事的文化经营活动。

”2019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博物馆馆藏资源著 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指 引》),以促活博物馆发展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创 新创造活力,解决文物资源授权的制度瓶颈。

博物馆功能分析PPT课件

博物馆功能分析PPT课件

当代艺术博物馆通常以画作、雕塑 和装置作为主要展出内容,SANAA所 营造的轻盈、虚无、透明的场馆很好 地满足了烘托主要展示内容的功能, 同时带给穿行在博物馆内的观众以特 殊的“室内”体验。图书阅览、信息 查询、休闲餐饮等多种附属功能的引 入则将博物馆变成了一个广义的文化 娱乐场所,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如同城 市综合体般的高效文化消费场所,吸 引了更多的观众和访客。可以说,金 泽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脱离了容器 和内容之争,另辟蹊径,以全新的临 场体验和功能复合理念塑造了面向21 世纪
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回忆。不同于 西方绘画艺术对于一点透视的关注, 太原美术馆蜿蜒曲折的形式试图像传 统山水画一样以散点透视的方式提供 游赏者步移景异的空间体验:无法预 料的空间体量突然闪现,光束与形体 的秩序时而延续,时而变奏,从一个 角度可以透过不同的开洞看到多重空 间,正如传统园林设计中所用的“透 景”技法,着意达到“庭院深深深几 许”的效果,运用这些手法来创造一 个难以捉摸又似乎没有边际的艺术空 间。建筑自身的形式在默默引导着游 赏者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系列华美的光 的韵律。而对于山西省山形地貌在造 园学意义上的抽象与转化则是提供这 一系列空间体验的基础。
对于第一条概念的处理, SANAA的策略是提出了圆形的博 物馆外观,模糊了建筑通常的各 向立面,在心理和视觉上给人以 到达自由和亲近之感。同时,圆 形态所特具的向心性使得人们可 以围绕建筑的外围尝试各种活动, 从而形成一个供公众交流的场所。 由于该博物馆地处金泽市中心, 妹岛和西泽将它设计成像一个公 园那样可以自由通过的建筑,在 东西南北方向设计了多个出入口。 建筑师还取消了博物馆外立面的 实体感,取而代之的是360。透 明开放的玻璃幕墙。室外风景自 然而然地融入室内。建筑体的存 在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这种处 理让观众更多地感受艺术和城市 的关系,也拉近了公众和博物馆 的距离。

城市旅游建设中博物馆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旅游建设中博物馆的重要性分析

2019年7月下第14期总第135期文化旅游博物馆作为历史发展的记录载体,承担着文物收藏展览、历史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职能。

加强博物馆建设,将其与旅游发展相融合,能够更好地呈现我国历史文化,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到城市建筑旅游参观当中。

如何加强博物馆与旅游业发展融合、更好地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已成为当前文博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旅游城市建设中博物馆的重要性(一)博物馆承载着旅游城市特色文化现代城市建设当中,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通过历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能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与旅游业发展。

其中,博物馆承担着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职能,宣传城市历史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在城市旅游建设中,博物馆作为旅游发展重要平台,突出城市旅游特色,吸引更多参观者,发挥博物馆功能与价值。

因此,促进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重要发展路径。

通过将旅游建设依托于博物馆历史文化知识,真正实现旅游与博物院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1]。

(二)博物馆是城市文化旅游的大门加强博物馆建设,能够更好地呈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科技发展以及人文特征。

作为外部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大门,博物馆承担着展示城市旅游文化精神面貌的重要职能。

同时,利用城市特色旅游发展,也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旅客到当地博物馆了解当地文化与历史。

博物馆能够充当旅游文化引导角色。

通过博物馆文化宣传能够更好地弘扬当地文化与民族文化,激发游客的民族精神,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2]。

二、旅游城市建设中发挥博物馆职能的方法(一)严守博物馆免费参观的公益性原则博物馆功能多样,不仅具备收藏、保护功能,同时具有展示以及教育作用。

因此,将其与旅游文化有效的融合,需立足于游客需求,进一步推动更多特色博物馆宣传以及文化建设,从而符合旅游业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

由于博物馆文物与公益性教育职能,需要避免其与旅游收费项目相联系,重视凸显博物馆社会教育价值。

2024届浙江省9+1高中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2024届浙江省9+1高中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2024届浙江省9+1高中联盟第一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2023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浙江省9+1联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暑期档《长安三万里》热映,不仅展现了唐朝诗人李白、高适和杜甫的风采,还精心描画出唐代街巷坊肆的日常景象。

时光荏苒,长安已是“西安”,城市布局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多变化。

近代以降,这座城市的唐风并不浓郁,直至20XX 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西安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复现古都风貌的独特路径:长安西市遗址上修建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于原址“就地展示”,对汉唐城市遗址修葺则“修旧如旧”。

6个仿唐街区复现“丹柱素壁”的建筑外表,商铺林立,游客熙攘,一派浓郁烟火气,一如今人对古代长安繁华街市的想象。

严格说来,历史文化名城难以真正“复原”。

城市不是西伯利亚荒原上偶然发现的猛犸象遗体,能在冰冻岁月中保持原貌。

一座城市的社会生活如流水般奔腾不息,后人很难分辨汉代长安、唐代长安与宋元“长安”之间的区别。

同时,即便古代城市规划设计明确,现有证据仍不足以完整复原整座城市。

比如,初至京城便明白“长安居不易”的白居易,年近五旬终于在长安新昌坊有了住宅。

对此,诗人并未吝惜笔墨,但我们仅能从诗中依稀得知他住在新昌坊东边,“最近东头是白家”,且宅前有松,“但有双松当砌下”,更多信息则无从知晓。

那么,如何在历史信息的大海中复现一座古代城市呢?理论上,我们可以立足此时此地,从现状倒推出一座城市最初的样貌。

以西安为例,在时光长河中逆流而上,观察明清西安府城墙的营建,欣赏元初马可·波罗赞美的“城甚壮丽”,了解北宋吕大忠始建碑林的动机,感受盛唐帝都的万千气象,直到见证隋文帝营造大兴城的那一刻。

古城一如西安,是历史层累的鲜活见证,树立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发展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产生过负面影响,无论是1882年通过《古迹保护法》的英国,还是1949年建立国家历史保护基金会的美国,各国有影响力的制度性保护措施的出台都颇为晚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