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合集下载

群像塑造与景观摹写:从动画片《天

群像塑造与景观摹写:从动画片《天

137摘 要:“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提出的一个颇具 “中国学派”动画片理论意味的观念,这一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发展,而《天书奇谭》被誉为“中国学派”动画片的肇始之作。

近年来,该动画片重新上映,获得广泛好评。

这部动画片将中国的传统戏曲符号与中国的绘画元素相交融,将戏曲的脸谱角色塑造、程式化动作等艺术元素与中国绘画中风俗画的艺术元素、笔墨手法完美“化合”,不断开掘“像”(具象形态)与“象”(气韵精神)的多元维度。

本文即是从戏曲符号与传统绘画两个方面,来剖析该动画片中视觉呈现、群像塑造、内在逻辑、文脉精神的具体显现,以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动画片谋求拓展的创作之道、创新之法,重塑与解读经典,更是对曾经的“中国学派”动画片辉煌时代的致敬与赓续。

关键词:传统绘画;戏曲符号;“中国学派”动画片;《天书奇谭》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4-137-10收稿日期:2022-07-19项目基金: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展馆展览视觉设计人才培养项目”(项目编号:2019-A-04-(141)- 0683)、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人文生态环境下的影像媒体艺术研究”(项目编号:YB201168)的系列成果及 2022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编号:22C1209270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叶 辉(1997-),男,湖北省武汉市人。

山东青岛黄海学院,教师,韩国湖西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戏剧影视美术研究。

吴淏一(1995-),男,山东省泰安市人。

云南艺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

唐建国(1963-),男,云南省昆明市人。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

1983年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长片《天书奇谭》,不仅具备极高的艺术性与文脉底蕴,也隐含着现实主义的投射与历史悲观主义的气质,同时,也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雅俗共赏。

浅析话剧《驴得水》的隐喻与讽刺

浅析话剧《驴得水》的隐喻与讽刺

《戏剧之家》2018年第27期 总第291期31戏剧研讨浅析话剧《驴得水》的隐喻与讽刺徐 舸(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作者简介:徐 舸,男,满族,辽宁清原人,云南艺术学院戏剧(MFA)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导表演理论与实践。

【摘 要】话剧《驴得水》以荒诞喜剧的形式展示了悲剧的内核,剧本架构、情节矛盾、人物关系都对社会和人性充满了隐喻与讽刺,内容通俗易懂、寓教于乐,语言诙谐幽默、尖锐深刻,是近年来小剧场话剧中的一部佳作。

【关键词】话剧;隐喻;讽刺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031-01话剧《驴得水》是一部四幕荒诞喜剧,由周申、刘露编剧导演。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一个严重缺水的乡下小学,由于校长谎报教师名额“吃空饷”,引来了教育部特派员的视察,本想找个人代替瞒天过海,没想到阴差阳错把一个铁匠捧成了教育家。

就在大家不断用一个谎言弥补另一个谎言的时候,特派员想骗取美国慈善家捐款的事情浮出水面,随着每个人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不知所措甚至人性渐恶的时候,一场闹剧收场的婚礼让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这部话剧中撒谎、圆谎、假冒、“诈尸”、结婚等极具戏谑的场面轮番上演,对剧中抱有不同目的、不同理想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尤其是在面对钱和权的终极挑战问题上,人性的极端展露无疑。

但剧中很多隐喻又给了观众希望,当一切丑恶的嘴脸被彻底撕开,欺骗和谎言终究不能得逞,人性又回归了理智。

一、故事的结构和矛盾的隐喻话剧《驴得水》采用顺时序叙述的方式,故事巧妙地把时间设定在民国时期,围绕谎报教师名额骗取美国慈善家捐款为主线,同时兼有裴奎山与张一曼、铁匠与张一曼、佳佳与铁男的感情线作为辅线。

故事的主要矛盾事件就是“骗钱”,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情节。

但与此同时,学校内部的老师有着对校长权力之争的矛盾,裴奎山、张一曼、铁匠三人有着感情的矛盾,特派员的世俗与阴暗跟这群基层教育者的教育理想又存在着矛盾,铁匠以及铁匠媳妇作为蒙昧底层的代表又与这些所谓“城里人”有着伦理道德上的矛盾,美国慈善家与民国的官员和教育者有着观念冲突上的矛盾。

歌剧作品选段《永远的花样年华》演唱分析

歌剧作品选段《永远的花样年华》演唱分析

6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4乐的气氛变得更为紧张,表现了金环此时内心情绪的痛苦,以及她对生活的不舍之情。

第三个部分为29-69小节,一开始,演唱的速度由恢复原速到减慢再到恢复原速再到放慢,这样的速度不仅使情节更为紧张,且更能够突出金环的形象;之后的37-42小节复现了之前旋律,旋律虽相同,但处在不同的位置,意味着不同的情绪;43-50同样复现了之前的旋律;从59小节开始到最后,调式从降e 小调转回了降G 大调,其中,62小节用三连音将整首歌曲推向高潮。

之后,音乐逐渐转变为第四部分,为70-88小节,这里的情绪较之前更为浓烈,从78小节开始,调式从小调变成了明亮的大调式,该唱段的最后,作者点题,反复强调主题,运用和声节奏等手段,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突出了表现力。

这一唱段的四个部分丝丝入扣。

结尾强收,更加突出金环的坚定,无所畏惧的精神。

(二)《永远的花样年华》旋律特点在这一唱段中,作者通过音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转变等丰富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金环那时的心灵独白,而且展现了了金环的赤子之心。

总体旋律较坎坷波折,且音域跨度宽阔,音域的跨度基本都在五度以上,大跳更是一再呈现,这一旋律特点在抒情性的音乐作品中极为少见,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形式。

唱段中的第一段歌词“让远山…花样年华”此段旋律较为迂缓,前八个小节运用了变化重复的发展手法,整体较为宁静,不仅让人感觉到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诉说了金环内心柔软的女性形象。

第二段歌词“也没有…还是这样年轻”这段旋律较第一段快些,表达了金环对光阴岁月和爱情的无尽向往。

“月光…星光你再看看我”这两句与之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句做了铺垫,且两句间相呼应,在旋律和节奏上都较为悠远、自由,表现了金环的深情与信念,以及对革命胜利的渴望。

“落到高山…又吐新芽。

”旋律先下后上,最终又辗转到上行,同时运用了变化模进,将全曲推向了最高点。

其中,“远山、流水”等词语描绘了家乡的美景,同时,也象征着金环顽强的意志与坚定不移的决心,从侧面表现了金环迫切希望革命胜利,将日军早日逐出我国的心愿。

18-19世纪日本浮世绘艺术研究

18-19世纪日本浮世绘艺术研究

分类号 J密级UDC 编号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 18-19世纪日本浮世绘艺术研究学院(系、所)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学科、专业插图连环画研究生姓名孙闻涛学号1069070041导师姓名李小明职称教授2010 年5 月扉页: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云南艺术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明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日期:论文使用和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云南艺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授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日期:论文摘要“浮世绘”,又称“江户绘”,是日本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起源于17世纪的日本江户,「浮世」是指当时人们所处的现世,即现代、当代、尘世之类的意思。

“浮世绘”受到中国木板年画、古代仕女画、插图等的深刻影响,这在其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上可见一斑。

但它同时又融合了日本民间的艺术形式,脱胎于大和绘风俗画,代表平民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又体现了日本民族雅致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和民族特色。

传统意义上的“浮世绘”被认为是特指彩色印刷的木板画(锦绘)。

17-19世纪期间的日本,“浮世绘”成为江户(现东京)文化的代表。

它直率地表现了江户市民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包括众多的题材,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灯红酒绿的现实百态与社会万象,被形象的比喻为“江户时代大百科全书”。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诞生了菱川师宣、葛饰北斋、东州斋写乐、喜多川哥麿等一大批著名的“浮世绘”画家,创作了《神奈川冲浪里》、《浣女》、《宽政三美人》等许许多多的名作。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创作分析

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创作分析

2020年第2期鲍元恺弦乐四重奏《走西口》的创作分析●孙波[摘要]民歌是根植在民族文化中具有本民族“特定形态”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歌发掘是近几十年以来音乐工作者所热衷的,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走西口》一曲是对民歌内涵挖掘的典范之作之一。

从作品背景、结构及材料发展手法、和声、复调、配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鲍元恺对民歌改编的技术手段及创作思维。

[关键词]鲍元恺;民歌;材料发展手法;和声;调式调性一、作品背景鲍元恺在学生时代就热衷于民歌的改编工作,曾深入研究过巴托克、柯达伊、哈恰图良等在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相结合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作曲家的作品。

1981年,他根据景颇族民歌创作的童声合唱套曲《景颇童谣》在全国第五届音乐作品评奖中获奖。

1990年完成的大型组曲《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是他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这项工作的成果。

在完成这部作品以后,又将其引入室内乐的领域,完成了以中国民歌为主题的一组弦乐四重奏。

本文所研究的《走西口》选自弦乐四重奏《中国民歌八首》,原为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南部的民歌,表现的是一对情人因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哥哥出走、妹妹送行的情景,旋律充满了离愁别绪。

1〇二、结构及材料发展分析原民歌为二段体,为了突出音乐呈示、对比、再现的三部性原则及更深一步挖掘民歌的内涵,经作曲家改编加工以后变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前有引子后有尾声。

全曲在E 徵调上进行呈述,音乐的行进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离调和弦,以丰富作品的音响及进一步挖掘民歌主题所表现的内容。

引子(1—3小节):为建立在E 徵音上连续的平行和弦进行,和声张力较大,显示出了不安的情绪。

呈示段A (4—21小节):乐段重复的关系,主题乐段为4+5不规整的双句体结构乐段。

旋律将主音E 作为中心音,并以三、四度上下跳进呈现出波浪形态的旋律线,乐段起始音与结束音相隔八度,音区落差带来的悲伤且不舍的感情色彩让音乐的形象表现得十分明显。

巴托克《钢琴奏鸣曲》(CoHaTa)的和声研究

巴托克《钢琴奏鸣曲》(CoHaTa)的和声研究

SONG OF YELLOW RIVER2021/ 02度、大二度、大二、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即音阶可以表示为:C–D–E-#F-G-A-bB-C。

如:谱例1谱例1为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的音乐片段。

由两句构成,第二句为动机和主题材料的变化发展。

从上例中可看出,旋律采用的音阶结构为:E-#F-#G-#A-B-#C-D-E,第二句旋律将本来升高的第七音级还原,所以音阶结构从E利底亚调式快速转换到以E为主音的人工音音阶即E为主音的泛音音阶。

人工音阶的使用,为和声色彩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3、无调性的运用在本作品中片段性的音乐材料重组,使音乐调性变得模糊,弱化了调性。

如:谱例2谱例2为第一乐章再现部分的音乐片段,从第五小节开始为副部的开头,从第8小节至第10小节左右手的材料都三次引用了前一句的材料。

副部两个乐句的开头都将原动机进行了两次重组,都运用了对原动机进行同度卡农,且以模仿的复调写作手法,第二次重组是第一重组的倒置,之后的材料也是新的。

因此,谱例2中将旧材料和旧材料的重组放置于新旧材料交替之中,形成了无调性的典型分割,以及复调技术的运用彰显了作曲家娴熟的作曲技法。

从以上几点也可以看出作曲家巴托克创作中的多调性风格,人工音阶和无调性的综合运用,这也正是20世纪音乐创作的鲜明调性特点之一三、和声分析(一)和弦构成特色1、二度叠置二度叠置③是指由大、小二音程构成的和弦。

将二度作为和弦的构成方法,三个或更多二度关系的音高组合起来可以被称作音簇。

如:谱例3谱例3为第三乐章C段的材料片段,采用了大量的二度叠置,以及三个以上二度叠置即音簇的使用。

第四小节中声部二度叠置引用了第三小节的中声部材料,前六小节的二度叠置都为大二度叠置,三声部的材料设计。

前三小节下方两声部二度叠置的运用,很好的衬托了最高声部即调性为e的辅助调性。

第四至第六小节形成了复合和声为二度叠置音簇的形成做了合理的过渡,同时音簇的运用为主题的再现做了有力的铺垫,代替了传统属准备的和声写法。

云南艺术院校研究生招生简章

云南艺术院校研究生招生简章

云南艺术院校研究生招生简章范本
一、学院简介
云南艺术学院是云南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专科高校,也是全国重点支持的15所艺术院校之一。

学院设有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开设有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戏剧影视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哲学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招生专业
我院研究生招生专业涵盖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戏剧影视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哲学等7个学科门类。

三、招生对象
具有本科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以及符合国家和我院研究生招生条件的其他人员。

四、报名方式
报名采取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报名时间和流程请关注我院官方网站或咨询招生办公室。

五、考试方式
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初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复试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具体考试科目和内容请参考我院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六、录取方式
根据考试成绩和面试成绩综合评定,按照招生计划从高到低录取。

录取结果将在考试结束后公布。

七、奖学金政策
我院设有研究生奖学金,对学习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研究生给予奖励。

具体奖学金种类和金额请关注我院官方网站或咨询招生办公室。

八、联系方式
九、其他事项
本简章解释权归云南艺术学院所有,如有未尽事宜,请以我院最新公告为准。

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作者: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2期
作者简介:
江婷,1989年8月生于四川西昌,2012年7月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2013年9月至今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中国人物画专业。

何力,生于山东,2009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2013年考入云南艺术学院就读中国人物画专业研究生。

2014年中国画作品《开采光明的人》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云南省展。

杨旭,1990年10月生于云南曲靖,2014年7月毕业于云南艺术获学士学位,2014年9月至今,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中国人物画专业研究生。

郭志飞,1991年1月生于河北,本科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9月至今,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专业。

作者简介:
廖尉琼,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油画专业(意象风景)。

巨晓峰,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意象风景。

曹天宇,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当代油画。

作者简介:
赵瑞璇,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木刻版画。

周凯,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套色木刻。

张瀚文,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西方插图。

郭贤,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西方插图。

云南艺术学院2022年作品展2

云南艺术学院2022年作品展2

云南艺术学院2022年作品展2
此幅作品,描绘了作者所生活的城市,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城市也在不断的变化,但从窗外望去,外边的景象还是儿时模样,有着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的生活之美。

刘诗宇,1996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现研究生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

作品名:《雨林记》
这幅画描绘画面整体以雨林为背景,融入人与动物的元素,表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在整幅画面中流淌的痕迹也想要表示生物链的紧密连接,只有我们保护自然,人类也才能更加长久的生存。

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戴雪弋,1999年出生于山东省,现研究生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

作品名:《淤泥解作白莲藕》
本作品立意取自淤泥解作白莲藕,想借莲藕象征表达身处逆境的泱泱学子,保持本性和良好的学习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作者简介:王怡,1999年出生于云南省,现研究生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

作品名《窗外》.。

浅析鹤庆瓦猫的造型艺术及色彩表现

浅析鹤庆瓦猫的造型艺术及色彩表现

探索研究[摘 要]瓦猫,又称降脊虎、吉祥虎,是云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产物,也是当地民族信仰的象征。

传统的瓦猫常被置于房屋的正脊飞檐或门楣之上,以起到装饰房屋和驱邪避凶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房屋结构发生变化,瓦猫文化逐渐走下了房梁,开始以工艺品的形式走进大众的视野中。

大理鹤庆瓦猫是云南瓦猫的典型代表,它以夸张的造型和独有的宗教神秘感著称,以鹤庆瓦猫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历史起源、造型特点及色彩法则展开分析,并结合当地的习俗文化探寻鹤庆瓦猫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鹤庆瓦猫;造型;色彩;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6-005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姚雨辰,齐云飞.浅析鹤庆瓦猫的造型艺术及色彩表现[J].天工,2023(16):57-59.姚雨辰 齐云飞云南艺术学院浅析鹤庆瓦猫的造型艺术及色彩表现作者简介:姚雨辰(1999—),女,满族,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艺术与设计。

齐云飞(1991—),男,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艺术与设计。

滇西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有着众多不同的民族信仰和历史文化。

白族瓦猫是滇西众多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分布于云南的大理、楚雄、玉溪、曲靖等地区,用以装饰房屋和驱邪避凶,其中以大理鹤庆瓦猫最具代表性。

鹤庆瓦猫造型夸张怪诞,色彩质朴多变,虽稚拙朴实却不失趣味性,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大理鹤庆瓦猫为了满足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在造型和设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和创新,使瓦猫以工艺品的形式为更多人所熟识。

一、云南瓦猫概述(一)瓦猫的简介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质材料为主,宫殿府邸等建筑存在易燃的缺陷,因此人们为了挡灾镇宅,经常在屋脊飞檐处安放镇宅神兽,如太和殿的鸱吻、坤宁宫的狻猊以及孔庙的吞兽等,都是典型的屋脊神兽。

然而,由于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不同,屋脊神兽的形象大相径庭。

马勒《大地之歌》的中国因素

马勒《大地之歌》的中国因素

2021年第08期109艺术纵横马勒《大地之歌》的中国因素刘宜斌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00《大地之歌》作为一部以中国唐诗为文学基础的声乐交响作品,其中某些音乐主题的创作必然会体现出作曲家所理解或追求的“中国(或东方)风格”。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调式基础是“五声调式”(包括“五声性的六声、七声调式”),这在我国民间音乐以及近代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中被广泛运用。

在《大地之歌》这部作品中,马勒尝试把五声调式或其某些因素,运用到了音乐主题的创作中,这种“中国因素”主要体现在五声调式主题的运用、五声音组动机的运用,以及具有五声特点的七声自然调式主题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一、创作背景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是19世纪末最后的浪漫派的代表。

他的作品主要是交响曲和艺术歌曲,并且二者相互融合。

他曾创作了九部交响曲(第十部未完成),其中有六部加入人声,其他三部交响曲则或多或少的嵌入他歌曲的旋律。

他一生共创作了56首歌曲(包括《大地之歌》中的6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作为德奥交响音乐的伟大作曲家和最后继承者,马勒积极地发展了晚期浪漫主义的传统,并将自己善感的心绪、无尽的激情以及对自然、爱情、死亡的种种感悟都寄托在音乐创作之中,将交响乐创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辉煌顶峰。

马勒在《大地之歌》中它厌世、逃避的情绪达到了极致。

据说马勒的女儿患病夭折,为了摆脱精神的重创,马勒与他的妻子到奥地利的小村庄居住,在此他读到了德国作家汉斯.贝特格翻译的唐诗《中国之笛》萌发了创作的念头。

马勒选了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的七首诗歌,写下了六个乐章加入人声的杰作。

在《大地之歌》中马勒只用男高音与女中音独唱,体现了孤独的境界。

二、中国因素《大地之歌》的六个乐章,是马勒从汉斯·贝特格翻译的诗集《中国之笛》中挑选的《悲歌行》《枫桥夜泊》《客中行》《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送别》七首唐诗而作。

花腰彝族刺绣纹样与色彩研究

花腰彝族刺绣纹样与色彩研究
缨花
图 3 犁头花
图 4 山茶花
图 5 鸡冠花
季平安顺利(见图 2)。这种寓意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 现象的崇拜和祈福心理,希望通过寓意吉祥的图案来 祈求生活美满、事业成功。
3. 犁头花 犁头花的形状像犁地的犁,并且有根茎包围,弯 弯曲曲的边缘象征山沟。清明节种稻谷,天要下雨, 水潭要防水,要用牛犁地,象征丰收(见图 3)。 4. 山茶花 山茶花大多数有四瓣,是对称的形状,中间花心 由两部分组成,边上花瓣由两部分组成,底下叶子也 由两部分组成(见图 4)。每逢过年,山茶花就会开放, 迎接春天。 5. 鸡冠花 鸡冠花是像公鸡的冠的形状,一般有两种颜色, 并且边上有根茎包围(见图 5)。彝族本地人养鸡,公 鸡天明会打鸣,象征天亮了,所有困难都会过去。祭 祀仪式也要用公鸡,象征吉祥。
[关键词]花腰彝族刺绣;图案纹样;色彩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5-001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可心 . 花腰彝族刺绣纹样与色彩研究[J]. 天工,2023(25):12-14.
一、花腰彝族刺绣色彩分析 (一)色调 色调是区分一种颜色与另一种颜色的特征,常用 颜色名如绿色、蓝色、红色、黄色等来区分,它受客 观因素如天气、季节、时间以及主观因素如情绪、氛 围等影响。在物理学中,色调与人眼可见光的主波长黄、 红、蓝、绿等相对应。色调与颜色有所不同,颜色是 一个术语,用于描述我们看到的色调。具体来说,如 红、橙、黄、绿、蓝、紫等色调在可见光谱中得以混合, 产生无数颜色,但需注意的是,黑、白、灰并非色调。 暖色和冷色在设计中常被提及,它们并非指物理 温度,而是指颜色引发的情感和感觉。例如,蓝色让 人联想到水、风、冰,感到冷酷、有距离;橙色则让 人想起太阳、火、熔岩,感到温暖。我们普遍认为的 颜色与温度有关,是因为这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颜 色体验相符。尽管根据感觉描述色温可能导致歧义和 混乱,但对颜色的定义越精确,消除不确定性的效果 越好。 在色轮上,将颜色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首先, 由于人们与作为热量源的太阳有强烈联系,许多人认 为黄色比实际更温暖,这可能导致对色温看法的偏差。 其次,黄绿色和紫罗兰色(紫色)位于暖和冷的绝对 值之间,将它们定义为暖或冷无意义。黄绿色和紫罗 兰色(紫色)是暖色或冷色取决于周围颜色。它们并 非中性,而是一种通用颜色,可用作暖色调或冷色调, 这取决于调色板中的其他颜色。如选择红色,可能想 找到不同的红色。可以将想要的颜色描述为比原始颜 色更暖或更冷。在只考虑红色的前提下,找到正确的

浅析钢琴曲《威尼斯船歌》的作曲技术运用

浅析钢琴曲《威尼斯船歌》的作曲技术运用

谱例16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6(三)伴奏织体分析从伴奏织体上来看,《威尼斯船歌》这首钢琴小品的节拍是6/8。

全曲的节拍是按照3/8+3/8的强弱规律运行的。

所以全曲的伴奏织体是按照3/8+3/8的律动感进行编配的。

从头到尾一直持续。

足以体现伴奏方面的统一性与整体性。

从内部来说,也显示这首钢琴小品内部结构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并且也为全曲的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为全曲的框架结构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框架结构分析《威尼斯船歌》这首钢琴小品的框架结构包括引子、呈示部、展开部、过渡段、再现段、尾声。

它们共同构成并且塑造了威尼斯水城,人们在船上尽情歌唱的画面,同时表达了作曲家热爱生活。

用图文表示如下:引子(1-6)+呈示部(7-22)+展开部(23-30)+过渡段(31-36)+再现段(37-42)+尾声(43-55)。

引子:引子的开始处是以弱拍(#c)开始进入,以6/8拍的节奏律动规律为全曲做铺垫并且形象生动的符合小船在水波荡漾的律动感。

为全曲的歌唱旋律部、展开部、过渡段、再现部、尾声部的左手旋律伴奏奠定基础,贯彻全曲。

符合全曲的结构统一性。

右手的旋律音(#e、#g)出现在(3-4)小节更加突出形象符合的创作背景。

小船刚开始荡漾的情境,然后左手依旧保持伴奏形态加上力度减弱并且加上音程向上级进的方式到达呈示部的开端进入了全曲的歌唱的旋律声部。

见谱例2:谱例2呈示部:进入呈示部的旋律发展的时候,在这里面包括了两大乐句。

即:动机的歌唱性旋律(a)和发展动机的歌唱性旋律(a”)。

进入了第一大乐句,旋律的构成是由级进上行加同音反复再加上级进下行这3个素材构成的,这是全曲旋律的基础。

11-14小节的旋律发展遵循级进上行的素材发展,左手旋律的依旧根据引子部分。

完全重复(5-6)的音程级进上行从而进入第二大乐句。

第二大乐句的旋律是在第一大乐句的基础上运用了变化重复的作曲技法,如歌的重复着主题旋律。

云南艺术学院2022年11月作品展2

云南艺术学院2022年11月作品展2

云南艺术学院2022年11月作品展2
1.李惠惠,1995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现研究生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

作品名:
《稻香Ⅱ》,此作品是我创作《稻香》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张,作品题材也是描绘秋日丰收的景象。

取材为近景画面,画面中突出了农民在劳作的画面,通过表现的手法来诠释我对这一场景的感受,利用欢快的色调对比表达出秋日丰收的喜悦之情。

1.袁格,1998年生于云南省,现研究生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

作品名《乐园》,作品
题材来源于城市中的游乐设施,我的创作主题是通过描绘城市中游乐设施的质感、色彩表达自己对当下生活环境的感悟,但不是纯粹再现城市设施的表象,而是通过描绘城市游乐设施表现闹市中人们的孤独与欢乐。

作品展现的主要内容:作品主要以高饱和度的色彩和简练的形状,对身边事物进行描绘。

通过对事物色彩的强烈对比和形状的归纳,把个人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画面呈现一种荒诞的环境和无助的情绪氛围,表达出自己对生命和生活的感受。

3.任春蕾,1996年出生于山西省,现研究生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作品名:《SWAROVSKI》作品题材来源于学校的黑天鹅。

学校一共5只黑天鹅,有两对每天形影不离。

在学校的树林间,发现其中一只总是形单影只,像行走的施华洛世奇,孤单与高贵同在。

看到它不免心怀感触,所以就描绘了它在丛林间漫步的感觉。

云南艺术学院2022年11月作品展1

云南艺术学院2022年11月作品展1

云南艺术学院2022年11月作品展1
1.任春蕾,1996年出生于山西省,现研究生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作品名:《梦靥》作品题材来源于笑靥如花,形容人美丽,笑起来像花一样漂亮。

画中抱着满天星鲜花的女子,闭着双眸,微微笑。

仿佛刚刚做了一个甜美的梦,还沉浸在其中……就如我们的人生,人生不过是幻梦一场。

2.戴雪弋,1999年出生于山东省,现研究生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

作品名:《陇上秋歌》作品题材来源于东川,东川是昆明市下辖的极具个性的一个区域,
有着独特的地貌和民俗文化。

在这个山区小镇中我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和恬静的
生活气息,充满了乐趣。

这些活生生的素材,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3.李惠惠,1995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现研究生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

作品名:《稻香Ⅰ》,作品题材来源于秋日丰收的景象。

在秋日,阵阵微风吹拂,片片金色麦浪随风摇曳,仿佛在空气中都弥漫着稻谷的香甜。

此作品主要运用暖色调及远景画面来表达秋日丰收,同时也赞扬农民辛苦的劳作。

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音乐分析

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音乐分析

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音乐分析发布时间:2021-08-13T16:37:33.74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作者:杨桔[导读] 在分析了这部作品的调性、和声以及曲式之后,笔者发现舒伯特在传统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其特有的音乐风格。

云南艺术学校杨桔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摘要:在分析了这部作品的调性、和声以及曲式之后,笔者发现舒伯特在传统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其特有的音乐风格。

以下为详细分析。

关键词: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音乐分析1.第一乐章第一乐章是快板,4/4 拍,分析曲式结构后,我们可以得知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

整个第一乐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

主部材料是由一个带附点的二分音符加一个一拍的三连音,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声部都是同音重复,而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声部则是级进下行。

主部主题从节奏型来看,与贝多芬的命运动机十分相像,在接下来的主部中一直出现,营造了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

连接部材料借用了主部材料的节奏型,并且将主部材料进行展开,可以看到,连接部材料的开始跟主部材料开始时一样的,然后连接部材料选择了将三连音继续做和弦分解式向上发展,推动连接部。

从调性上来看,这个乐章从 d 小调开始,中间短暂经过降 B 大调和降 D 大调,在这之上做了一系列的离调后回到了 d 小调,然后进入连接部。

在连接部即将结束时转到 d 小调的关系大调 F 大调,副部便从 F 大调开始。

结束部依然保持在 F 大调上,到即将结束时转到 a 小调。

展开部的引入从 C 大调开始,到中心①时到达 A 大调,然后转到关系小调升 f 小调,到中心②之后转到 e 小调,再转到 d 小调。

到中心③时调性转到下属调 g 小调上,然后进入d 小调的属准备。

再现部回到主调 d 小调上,到连接部时转到了同名大调 D 大调上,后转回d 小调。

到结束部时转到降 B 大调,后转到 A 大调,最后转回 d 小调,并一直保持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